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楚辭》專著中的遺民書寫
A study of writings on the adherents to a former dynasty in Zhou Gongchen’s, Huang Wenhuan’s, and Wang Fuzhi’s Chu Ci monograph
作者 許瑞哲
Hsu, Jui-che
貢獻者 何寄澎
許瑞哲
Hsu, Jui-che
關鍵詞 周拱辰
黃文煥
王夫之
楚辭
遺民
Zhou Gongchen
Huang Wenhuan
Wang Fuzhi
Chu Ci
survivors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Feb-2024 11:26:32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楚辭》專著中的遺民書寫」為題,旨在探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黃文煥《楚辭聽直》、王夫之《楚辭通釋》寄託的遺民情懷。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背景、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其次,說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的著述體例與特色,周拱辰以《春秋》書法論述忠姦之辨,並論述屈原諫君而君王拒諫。周拱辰體會屈原的愁、怨與憤,他也以遺民心態考證《楚辭》名物。 接著,說明黃文煥《楚辭聽直》的著述體例與特色,黃文煥認為屈原盡忠即盡孝,邪佞誤導君王,又陷害忠臣,而忠臣不敵小人陰險手段。黃文煥又論屈原的中興與復仇,是因其君王昏庸,但又期望君王用賢,並向秦復仇。黃文煥考證屈原事蹟,寄寓還己清白之意。 再次,說明王夫之《楚辭通釋》的著述體例與特色,王夫之論屈原的情志,他自認為與屈原有同情共感。他又認為邪佞之害,古今皆同。他論君王昏庸,又期望君王用賢。王夫之以南方人的立場考證《楚辭》,藉此回歸屈原楚人形象。 最後,綜論周、黃、王《楚辭》注中的遺民情懷,包括「同情屈原」、「批判邪佞」、「譴責君王」、「對抗秦國」、「楚辭考據」。由此可知他們關注的議題有共通之處,也有差異之處。 總結說,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以明遺民的身分注解《楚辭》,在著作裡寄託遺民情懷,將自己對明朝的感懷,對清廷的憤恨,藉由研究「屈原」與「楚辭」而書寫其中。他們注《騷》不只寫屈原,也在寫自己。由此更可見周、黃、王的《楚辭》專著的重要性。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study of writings on the adherents to a former dynasty in Zhou Gongchen’s, Huang Wenhuan’s, and Wang Fuzhi’s Chu Ci monograph " As the title, it aims to explore the feelings of the survivors enshrined in Zhou Gongchen's "Li Sao Cao Mu Shi", Huang Wenhuan's "Chu Ci Ting Zhi", and Wang Fuzhi's " Chu Ci Tong Shi". First, in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over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cope.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Gongchen's "Li Sao Cao Mu Shi ". Zhou Gongchen uses the calligraphy of "Chun Qiu " to discus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oyalty and traitor, and discusses how Qu Yuan remonstrated with the emperor but the emperor refused to remonstrate. Zhou Gongchen understood Qu Yuan's sorrow, resentment and anger, and he also used the mentality of the survivors to examine the famous objects in "Chu Ci". Then,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Wenhuan's "Chu Ci Ting Zhi" are explained. Huang Wenhuan believes that Qu Yuan's loyalty means filial piety. The evil sycophant misled the king and framed the loyal ministers, but the loyal ministers were no match for the villain's insidious means. Huang Wenhuan also discussed Qu Yuan's resurgence and revenge because the king was fatuous, but he expected the king to use the wise and take revenge on Qin. Huang Wenhuan researched Qu Yuan's deeds, which meant to restore his innocence. Thirdly, it explains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Fuzhi's " Chu Ci Tong Shi ". When Wang Fuzhi discussed Qu Yuan's emotions, he believed that he had sympathy with Qu Yuan. He also believes that the harm caused by evil and sycophancy is the sam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He talks about the foolishness of the king, but also expects the king to use virtuous people. Wang Fuzhi used the perspective of a southerner to examine the "Chu Ci", thereby returning to the image of Qu Yuan as a Chu person.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entiments of the survivors in Zhou, Huang and Wang's annotations of "Chu Ci", including "sympathizing with Qu Yuan", "criticizing evil sycophants", "condemning the king", "confronting Qin",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Chu Ci".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issues the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summary is that Zhou Gongchen, Huang Wenhuan, and Wang Fuzhi annotated the "Chu Ci" as Ming survivors, and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the survivors in their works. They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for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ir resentment towards the Qing court through the study of "Qu Yuan" and "Qu Yuan". "Chu Ci" was written in it. They annotated "Sao" not only about Qu Yuan, but also about themselves.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Zhou, Huang and Wang's "Chu Ci”monograph.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序)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春秋]管仲著,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冊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2。 [漢]王逸:《楚辭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皮錫瑞疏證:《尚書大傳疏證》,收入於吳仰湘編:《皮錫瑞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1。 [漢]班固:〈離騷贊序〉,見: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冊1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3。 [三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其他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及其他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注,俞紹初等點校:《新校訂六家注文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黃伯思:〈校定楚辭序〉,《東觀餘論》,收入於中國書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冊19。 [宋]楊萬里:《天問天對解》,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3。 [宋]錢杲之:《離騷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王夫之:《七十自定稿》,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冊15。 [明]王夫之:《永曆實錄》,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1。 [明]王夫之:《老子衍》,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3。 [明]王夫之:《宋論》,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1。 [明]王夫之:《周易內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 [明]王夫之:《尚書引義》,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2。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莊子通》,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3。 [明]王夫之:《黃書》,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搔首問》,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詩廣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3。 [明]王夫之:《憶得》,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龍源夜話》,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薑齋文集》,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薑齋文集補遺》,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40。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02。 [明]王夫之著,楊新勛點校:《楚辭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王夫之著,葉幼明點校:《楚辭通釋》,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4。 [明]王世貞:〈重刊王逸注楚辭序〉,見:[漢]王逸:《楚辭章句》,附錄。 [明]王敔:〈大行府君行述〉,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明]王萌:《楚辭評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何喬遠:《釋騷》,收入於[明]何喬遠:《鏡山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明]李陳玉:《楚詞箋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李維楨:〈楚辭集注明萬曆楊鶴刊本序〉,見:[宋]朱熹:《楚辭集注》,附錄。 [明]汪仲弘:《天問注補》,收入於[明]汪瑗:《楚辭集解》。 [明]汪瑗:《楚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周用:《楚辭注略》,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冊31。 [明]周拱辰:《問魚篇》,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冊53。 [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集部,冊86。 [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入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冊35。 [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冊8。 [明]周拱辰注,[清]朱駿聲批校:《離騷草木史》,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2。 [明]周拱辰著,黃靈庚點校:《離騷草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林兆珂:《楚辭述注》,收入於文清閣編委會:《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冊4。 [明]計六齊:《明季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高拱:《病榻遺言》,收入於《賢識錄及其他一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屠本畯:《楚騷協韻》,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2。 [明]張鳳翼:《文選纂注》,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85。 [明]陳仁錫:《古文奇賞》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3。 [明]陳正學:《灌園草木識》,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冊1119。 [明]陳玄藻:〈補訂楚詞敘〉,見:[漢]王逸:《楚辭章句》,附錄。 [明]陳第:《屈宋古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陳繼儒:《眉公見聞錄》,收入於[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陸時雍:《楚辭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明]焦弘:〈刪注楚辭序〉,見:[明]張京元:《刪注楚辭》,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3。 [明]程敏政編:《宋遺民錄》,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冊27。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冊1,集部,楚辭類。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杜松伯編:《楚辭彙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6年,冊2。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冊1301,集部,楚辭類。 [明]黃文煥著,徐燕點校:《楚辭聽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黃文煥著,黃靈庚、李鳳立點校:《楚辭聽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入於[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冊1。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入於[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冊8。 [明]黃道周:〈聖雨齋詩文集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明]趙南星:《離騷經訂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3。 [明]劉永澄:《離騷經纂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3。 [清]劉穎:《劉職方公年譜》,見:[明]劉永澄:《劉練江先生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79。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3。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錢澄之:《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明]歸有光:〈楚辭集解序〉,見:[明]汪瑗:《楚辭集解》。 [明]魏學渠:〈楚詞箋注序〉,見:[明]李陳玉:《楚詞箋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清]方仁傑:《楚辭讀本》,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8。 [清]方苞:《離騷正義》,收入於[清]方苞:《方苞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之春:《船山公年譜》,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佚名撰:《莊氏史案》,見:[清]樂天居士輯:《痛史》,收入於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冊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4。 [清]周桂:〈公羊墨史序〉,見:[明]周拱辰:《公羊墨史》,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屈復:《楚辭新集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清]林仲懿:《離騷中正》,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2。 [清]林雲銘:《楚辭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胡濬源:《楚辭新注求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倪在田:《續明史紀事本末》,收入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委員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 [清]夏大霖:《屈騷心印》,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1。 [清]孫燮:〈周孟侯先生全書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高秋月:《楚辭約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50。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張琯:〈聖雨齋詩文集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陳士珂輯,崔濤點校:《孔子家語疏證》,南京:鳳鳯出版社,2017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陳鼎輯:《東林列傳》,收入於周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冊5。 [清]傅以禮輯:《莊氏史案本末》,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輯,冊4。 [清]賀寬:《山響齋別集飲騷》,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6。 [清]黃惠纂:《麟峰黃氏家譜》,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冊4。 [清]楊鳳苞:《秋室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冊157。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潘宗洛:〈船山先生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錢吉儀:〈公羊墨史序〉,見:[明]周拱辰:《公羊墨史》,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錢澄之:《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嚴辰等纂修:《桐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顧有孝:〈周孟侯先生傳〉,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丁海玲:《王夫之《楚辭通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年。 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則傑:《清詩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何冠彪:《生與死: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 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吳振漢:《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桃園:中央大學出版社,2019年。 吳增禮:《「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中華、朱炳祥:《楚辭學史》,長沙:武漢出版社,1996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惠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燦朝:《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周延年:《莊氏史案考》,收入於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輯,冊9。 周建忠、湯漳平主編:《楚辭學通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建忠:《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收入於姜亮夫:《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冊6。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收入於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冊5。 洪湛侯:《楚辭要籍解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孫巧雲:《元明清楚辭學史》,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崔富章:《楚辭書錄解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張壽林:《續修四庫提要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 陳欣:《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陳祖武:《清代人物傳稿.王夫之》,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陳煒舜:《屈騷纂緒》,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陳煒舜:《明代後期《楚辭》接受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魚宏亮:《知識與救世:明清之際經世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游國恩:《離騷纂義》,收入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冊1。 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馮賢亮:《河山有誓: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黃中模:《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黃中模:《屈原問題論爭史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黃中模:《現代楚辭批評史》,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黃中模:《與日本學者討論屈原問題》,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建榮:《《楚辭》訓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楊劍兵:《清初遺民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詹安泰:《離騷箋疏》,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肇亨:《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易堂尋踪: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樊樹志:《萬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潘承玉:《南明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潘嘯龍、毛慶主編:《楚辭著作提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戴錫琦、鍾興永主編:《屈原學集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簡毅銘:《明末清初儒者經世致用之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16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饒宗頤:《楚辭書錄》,收入於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冊11。 [日]合山究:《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美]高彥頤:《閨墊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鄧爾麟:《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二)期刊論文 趙妍:〈《楚辭聽直》的成書過程與創作動機〉,《青年文學家》,2022年,第3期。 趙明玉、周琴:〈《楚辭通釋》對屈賦內容解析的特色〉,《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15期。 何祥榮:〈論黃文煥《楚辭聽直》的文學批評方法〉,《名家名作》,2022年5月。 高小娥:〈試論1644年南遷之議〉,《史志學刊》,2008年,第4期。 許光:〈《離騷正義》與望溪「義法」〉,《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16年5月。 王沐:〈析王船山《楚辭通釋.遠遊》〉,《船山學報》,1984年,第1期。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 何寄澎、吳旻旻:〈「平心看他語意」──朱熹《楚辭集注》之詮釋理念及其意義〉,《中文學刊》,第3期,2003年12月。 吳旻旻:〈《楚辭通釋》的楚辭學意義解讀──兼論其於船山詩學之位置〉,《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期,2012年5月。 李金善、高晨曦:〈「意法同原」:黃文煥《楚辭聽直》篇目次序與得失〉,《河北學刊》,第41卷,第6期,2021年11月。 李金善、高晨曦:〈以注解屈原抒寫君國情懷──陸時雍《楚辭疏》與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注釋之比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22年3月。 周建忠:〈楚辭與楚辭學〉,《雲夢學刊》,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周啟志:〈崇禎南遷為何議而未行〉,《歷史月刊》,第162期,2001年7月。 施仲貞:〈以己注騷,以騷注己──論謝濟世《離騷解》的『感遇情結』〉,《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16年4月。 康自強:〈王船山內丹思想研究──以〈遠遊〉注為核心的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40期,2018年8月。 張兵:〈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5卷,第4期,1998年4月。 許仲南:〈黃文煥《楚辭》注「復仇」義析論〉,《雲漢學刊》,第28期,2014年12月。 陳章錫:〈王船山《楚辭通釋.遠遊》思想探究〉,《文學新鑰》,第18期,2013年12月。 陳章錫:〈王船山《楚辭通釋》之文學思想及人格美學〉,《文學新鑰》,第9期,2009年6月。 楊賀:〈《全明詞》周拱辰生平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總131期。 楊興華:〈王船山數責朱熹「過於忠」論的原因探究〉,《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2年2月。 趙保勝:〈從「史學、史家與時代」的角度「重訪」黃文煥的〈招魂〉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總第23期。 劉樹勝:〈林雲銘的遺民情結與《楚辭燈》的創作〉,《雲夢學刊》,第36卷,第3期,2015年5月。 鄭富春:〈安死自靖,貞魂恆存──從《楚辭通釋》看王船山的生死觀〉,《鵝湖月刊》,第33卷,第8期,總號第392,2008年2月。 魯瑞菁:〈「〈離騷〉稱經」與漢代章句學〉,《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7年2月。 謝模楷:〈方苞《離騷正義》「道義」闡釋的思想文化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18年9月。 謝模楷:〈黃文煥《楚辭聽直》的目錄更定及其影響〉,《雲夢學刊》,第42卷,第4期,2021年7月。 (三)學位論文 王帝:《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王瓊:《楚文化視閾下的《楚辭通釋》研究》,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石鎮:《《楚辭評注》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朱亞妮:《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吳燕真:《招魂、尋跡與辯誣—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玉佩:《王夫之《楚辭通釋》訓詁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洋波:《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李惠姊:《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林姍:《王船山《楚辭通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雅琪:《魏晉南北朝對《楚辭》的接受》,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林潤宣:《清代楚辭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徐在日:《明代《楚辭》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郭春陽:《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安慶: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煒舜:《明代楚辭學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曾翠平:《《楚辭聽直》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游勝輝:《家園‧遺民‧田家苦──錢澄之田園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黃志強:《王夫之《楚辭通釋》特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豔如:《王夫之《楚辭通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詹詠翔:《清代王、林、蔣、戴《楚辭》專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年。 劉萍萍:《黃文煥《陶詩析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四)專書論文 陳煒舜、郭劍鋒:〈楚辭箋注附佚名批注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離騷經訂注提要〉,見: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釋騷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楚辭評注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屈詁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飲騷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協韻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芳草譜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上冊。 黃靈庚:〈楚辭通釋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楚辭合論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補注綜論〉,《楚辭文獻叢考》,上冊。 黃靈庚:〈楚辭詳解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燈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聽直合論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正義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草木史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解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蔡長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收入於方銘主編《《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吉林:長春出版社,2010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5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5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寄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瑞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Jui-cheen_US
dc.creator (作者) 許瑞哲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Jui-che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4 11:26: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4 11:26: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4 11:26: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15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596-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5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楚辭》專著中的遺民書寫」為題,旨在探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黃文煥《楚辭聽直》、王夫之《楚辭通釋》寄託的遺民情懷。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背景、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其次,說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的著述體例與特色,周拱辰以《春秋》書法論述忠姦之辨,並論述屈原諫君而君王拒諫。周拱辰體會屈原的愁、怨與憤,他也以遺民心態考證《楚辭》名物。 接著,說明黃文煥《楚辭聽直》的著述體例與特色,黃文煥認為屈原盡忠即盡孝,邪佞誤導君王,又陷害忠臣,而忠臣不敵小人陰險手段。黃文煥又論屈原的中興與復仇,是因其君王昏庸,但又期望君王用賢,並向秦復仇。黃文煥考證屈原事蹟,寄寓還己清白之意。 再次,說明王夫之《楚辭通釋》的著述體例與特色,王夫之論屈原的情志,他自認為與屈原有同情共感。他又認為邪佞之害,古今皆同。他論君王昏庸,又期望君王用賢。王夫之以南方人的立場考證《楚辭》,藉此回歸屈原楚人形象。 最後,綜論周、黃、王《楚辭》注中的遺民情懷,包括「同情屈原」、「批判邪佞」、「譴責君王」、「對抗秦國」、「楚辭考據」。由此可知他們關注的議題有共通之處,也有差異之處。 總結說,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以明遺民的身分注解《楚辭》,在著作裡寄託遺民情懷,將自己對明朝的感懷,對清廷的憤恨,藉由研究「屈原」與「楚辭」而書寫其中。他們注《騷》不只寫屈原,也在寫自己。由此更可見周、黃、王的《楚辭》專著的重要性。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study of writings on the adherents to a former dynasty in Zhou Gongchen’s, Huang Wenhuan’s, and Wang Fuzhi’s Chu Ci monograph " As the title, it aims to explore the feelings of the survivors enshrined in Zhou Gongchen's "Li Sao Cao Mu Shi", Huang Wenhuan's "Chu Ci Ting Zhi", and Wang Fuzhi's " Chu Ci Tong Shi". First, in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over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cope.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Gongchen's "Li Sao Cao Mu Shi ". Zhou Gongchen uses the calligraphy of "Chun Qiu " to discus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oyalty and traitor, and discusses how Qu Yuan remonstrated with the emperor but the emperor refused to remonstrate. Zhou Gongchen understood Qu Yuan's sorrow, resentment and anger, and he also used the mentality of the survivors to examine the famous objects in "Chu Ci". Then,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Wenhuan's "Chu Ci Ting Zhi" are explained. Huang Wenhuan believes that Qu Yuan's loyalty means filial piety. The evil sycophant misled the king and framed the loyal ministers, but the loyal ministers were no match for the villain's insidious means. Huang Wenhuan also discussed Qu Yuan's resurgence and revenge because the king was fatuous, but he expected the king to use the wise and take revenge on Qin. Huang Wenhuan researched Qu Yuan's deeds, which meant to restore his innocence. Thirdly, it explains the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Fuzhi's " Chu Ci Tong Shi ". When Wang Fuzhi discussed Qu Yuan's emotions, he believed that he had sympathy with Qu Yuan. He also believes that the harm caused by evil and sycophancy is the sam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He talks about the foolishness of the king, but also expects the king to use virtuous people. Wang Fuzhi used the perspective of a southerner to examine the "Chu Ci", thereby returning to the image of Qu Yuan as a Chu person.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entiments of the survivors in Zhou, Huang and Wang's annotations of "Chu Ci", including "sympathizing with Qu Yuan", "criticizing evil sycophants", "condemning the king", "confronting Qin",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Chu Ci".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issues the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summary is that Zhou Gongchen, Huang Wenhuan, and Wang Fuzhi annotated the "Chu Ci" as Ming survivors, and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the survivors in their works. They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for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ir resentment towards the Qing court through the study of "Qu Yuan" and "Qu Yuan". "Chu Ci" was written in it. They annotated "Sao" not only about Qu Yuan, but also about themselves.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Zhou, Huang and Wang's "Chu Ci”monograph.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清代以前楚辭學者的注《騷》緣由 2 二、明遺民注《騷》以寄託故國之思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6 一、「明遺民」研究 17 二、楚辭學史著作論周、黃、王《楚辭》注 20 三、楚辭書目提要著作論周、黃、王《楚辭》注 26 四、專書與學位論文論周、黃、王《楚辭》注 33 五、期刊論文 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3 一、文本分析 43 二、情志批評 4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6 第二章 華袞蘭芷,斧鉞蕭艾──周拱辰《離騷草木史》 51 第一節 著述體例及著作特色 53 一、著述體例 53 二、著作特色 57 第二節 《春秋》書法論述下的忠姦之辨 62 一、論忠臣難為 66 二、論邪佞誤國 68 三、論變節與干進之人 73 四、冀幸君王用賢 75 第三節 屈原諫君但君王拒諫 80 一、屈原怨諫 81 二、屈原屍諫 85 三、君王拒諫 88 第四節 論屈原的愁、怨與憤 91 一、忠貞被蔽之愁 93 二、君王不信之怨 96 三、思國懷鄉之愁 98 四、易代鼎革之憤 99 第五節 遺民心態下的《楚辭》考證 102 一、保存明代史地記載 103 二、考訂須確的讀《騷》態度 105 三、引書為證 107 四、引西方之物、西學為證 113 五、訂正、補充舊說 116 第三章 自為咎繇,為己鳴冤──黃文煥《楚辭聽直》 121 第一節 著述體例及著作特色 123 一、著述體例 123 二、著作特色 130 第二節 論屈原之忠:盡忠即盡孝 134 一、屈原是宗臣且為忠臣 134 二、屈原之忠源自儒家 139 三、屈原之忠既朴且愚 144 第三節 邪佞誤君害忠,忠臣不敵小人用晦 148 一、誤導蒙蔽君王 149 二、排擠陷害忠臣 152 第四節 中興與復仇:論君王昏庸以及對君王的期望 156 一、君王佯聾與信讒 157 二、期望君王任用賢臣 161 三、希冀君王中興以向秦復仇 164 第五節 還屈子之初,寄寓還己清白之意 167 一、考證屈原事蹟 168 二、辨析屈賦寫作時間 171 三、刪篇題〈離騷〉加「經」、他篇加「傳」與「離騷」 184 四、刪宋玉、漢人諸作而存二〈招〉 187 第四章 希達屈子之情──王夫之《楚辭通釋》 193 第一節 著述體例及著作特色 194 一、著述體例 194 二、著作特色 199 第二節 論屈原情志,與屈原同情共感 202 一、忠貞而不遇 203 二、怨君憂國,興楚以抗秦 207 三、有待於時,以期復國之日 214 四、體會屈原沉江之志以論屈賦寫作時地 221 第三節 邪佞之害,古今一轍 229 一、亡國之臣,亦有淵源 230 二、忠姦不兩立 232 第四節 論君王昏庸,又期望君王用賢 234 一、君王易怒 235 二、君王信讒 237 三、君王好色 240 四、期望君王用賢 241 第五節 堅守南方人立場:回歸屈原楚人形象 244 一、論〈九歌〉所祀諸神 245 二、論楚地詞語、物產與風俗 250 三、論楚地山川景色 254 第五章 綜論周、黃、王《楚辭》注中的遺民情懷 261 第一節 同情屈原 262 第二節 批判邪佞 264 第三節 譴責君王 266 第四節 對抗秦國 268 第五節 楚辭考據 270 第六章 結論 271 參考書目 275 一、傳統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序) 275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282zh_TW
dc.format.extent 490080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5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周拱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黃文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夫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楚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遺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ou Gongch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uang Wenhu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ang Fuzh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u C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rvivorsen_US
dc.title (題名) 周拱辰、黃文煥、王夫之《楚辭》專著中的遺民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writings on the adherents to a former dynasty in Zhou Gongchen’s, Huang Wenhuan’s, and Wang Fuzhi’s Chu Ci monograp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序)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春秋]管仲著,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冊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2。 [漢]王逸:《楚辭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皮錫瑞疏證:《尚書大傳疏證》,收入於吳仰湘編:《皮錫瑞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1。 [漢]班固:〈離騷贊序〉,見: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冊1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3。 [三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其他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及其他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注,俞紹初等點校:《新校訂六家注文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黃伯思:〈校定楚辭序〉,《東觀餘論》,收入於中國書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冊19。 [宋]楊萬里:《天問天對解》,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3。 [宋]錢杲之:《離騷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王夫之:《七十自定稿》,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冊15。 [明]王夫之:《永曆實錄》,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1。 [明]王夫之:《老子衍》,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3。 [明]王夫之:《宋論》,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1。 [明]王夫之:《周易內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 [明]王夫之:《尚書引義》,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2。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莊子通》,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3。 [明]王夫之:《黃書》,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搔首問》,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詩廣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3。 [明]王夫之:《憶得》,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龍源夜話》,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2。 [明]王夫之:《薑齋文集》,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薑齋文集補遺》,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5。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40。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02。 [明]王夫之著,楊新勛點校:《楚辭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王夫之著,葉幼明點校:《楚辭通釋》,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4。 [明]王世貞:〈重刊王逸注楚辭序〉,見:[漢]王逸:《楚辭章句》,附錄。 [明]王敔:〈大行府君行述〉,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明]王萌:《楚辭評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何喬遠:《釋騷》,收入於[明]何喬遠:《鏡山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明]李陳玉:《楚詞箋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李維楨:〈楚辭集注明萬曆楊鶴刊本序〉,見:[宋]朱熹:《楚辭集注》,附錄。 [明]汪仲弘:《天問注補》,收入於[明]汪瑗:《楚辭集解》。 [明]汪瑗:《楚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周用:《楚辭注略》,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冊31。 [明]周拱辰:《問魚篇》,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冊53。 [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集部,冊86。 [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入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冊35。 [明]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冊8。 [明]周拱辰注,[清]朱駿聲批校:《離騷草木史》,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2。 [明]周拱辰著,黃靈庚點校:《離騷草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林兆珂:《楚辭述注》,收入於文清閣編委會:《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冊4。 [明]計六齊:《明季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高拱:《病榻遺言》,收入於《賢識錄及其他一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屠本畯:《楚騷協韻》,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2。 [明]張鳳翼:《文選纂注》,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85。 [明]陳仁錫:《古文奇賞》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3。 [明]陳正學:《灌園草木識》,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冊1119。 [明]陳玄藻:〈補訂楚詞敘〉,見:[漢]王逸:《楚辭章句》,附錄。 [明]陳第:《屈宋古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陳繼儒:《眉公見聞錄》,收入於[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陸時雍:《楚辭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明]焦弘:〈刪注楚辭序〉,見:[明]張京元:《刪注楚辭》,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3。 [明]程敏政編:《宋遺民錄》,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冊27。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冊1,集部,楚辭類。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杜松伯編:《楚辭彙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6年,冊2。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冊1301,集部,楚辭類。 [明]黃文煥著,徐燕點校:《楚辭聽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黃文煥著,黃靈庚、李鳳立點校:《楚辭聽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入於[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冊1。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入於[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冊8。 [明]黃道周:〈聖雨齋詩文集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明]趙南星:《離騷經訂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3。 [明]劉永澄:《離騷經纂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3。 [清]劉穎:《劉職方公年譜》,見:[明]劉永澄:《劉練江先生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79。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3。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錢澄之:《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明]歸有光:〈楚辭集解序〉,見:[明]汪瑗:《楚辭集解》。 [明]魏學渠:〈楚詞箋注序〉,見:[明]李陳玉:《楚詞箋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清]方仁傑:《楚辭讀本》,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8。 [清]方苞:《離騷正義》,收入於[清]方苞:《方苞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之春:《船山公年譜》,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佚名撰:《莊氏史案》,見:[清]樂天居士輯:《痛史》,收入於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冊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4。 [清]周桂:〈公羊墨史序〉,見:[明]周拱辰:《公羊墨史》,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屈復:《楚辭新集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清]林仲懿:《離騷中正》,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2。 [清]林雲銘:《楚辭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胡濬源:《楚辭新注求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倪在田:《續明史紀事本末》,收入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委員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 [清]夏大霖:《屈騷心印》,收入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1。 [清]孫燮:〈周孟侯先生全書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高秋月:《楚辭約注》,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50。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張琯:〈聖雨齋詩文集序〉,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陳士珂輯,崔濤點校:《孔子家語疏證》,南京:鳳鳯出版社,2017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陳鼎輯:《東林列傳》,收入於周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冊5。 [清]傅以禮輯:《莊氏史案本末》,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輯,冊4。 [清]賀寬:《山響齋別集飲騷》,收入於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6。 [清]黃惠纂:《麟峰黃氏家譜》,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冊4。 [清]楊鳳苞:《秋室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冊157。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潘宗洛:〈船山先生傳〉,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錢吉儀:〈公羊墨史序〉,見:[明]周拱辰:《公羊墨史》,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清]錢澄之:《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清]嚴辰等纂修:《桐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顧有孝:〈周孟侯先生傳〉,見:[明]周拱辰:《聖雨齋詩文集》,收入於王德毅編:《叢書集成三編》,冊3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丁海玲:《王夫之《楚辭通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年。 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則傑:《清詩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何冠彪:《生與死: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 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吳振漢:《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桃園:中央大學出版社,2019年。 吳增禮:《「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中華、朱炳祥:《楚辭學史》,長沙:武漢出版社,1996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惠儀:《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燦朝:《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周延年:《莊氏史案考》,收入於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輯,冊9。 周建忠、湯漳平主編:《楚辭學通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建忠:《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收入於姜亮夫:《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冊6。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收入於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冊5。 洪湛侯:《楚辭要籍解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孫巧雲:《元明清楚辭學史》,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崔富章:《楚辭書錄解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張壽林:《續修四庫提要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 陳欣:《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陳祖武:《清代人物傳稿.王夫之》,收入於[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冊16。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陳煒舜:《屈騷纂緒》,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陳煒舜:《明代後期《楚辭》接受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魚宏亮:《知識與救世:明清之際經世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游國恩:《離騷纂義》,收入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冊1。 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馮賢亮:《河山有誓: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黃中模:《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黃中模:《屈原問題論爭史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黃中模:《現代楚辭批評史》,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黃中模:《與日本學者討論屈原問題》,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建榮:《《楚辭》訓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楊劍兵:《清初遺民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詹安泰:《離騷箋疏》,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肇亨:《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易堂尋踪: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樊樹志:《萬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潘承玉:《南明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潘嘯龍、毛慶主編:《楚辭著作提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戴錫琦、鍾興永主編:《屈原學集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簡毅銘:《明末清初儒者經世致用之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16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饒宗頤:《楚辭書錄》,收入於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冊11。 [日]合山究:《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美]高彥頤:《閨墊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鄧爾麟:《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二)期刊論文 趙妍:〈《楚辭聽直》的成書過程與創作動機〉,《青年文學家》,2022年,第3期。 趙明玉、周琴:〈《楚辭通釋》對屈賦內容解析的特色〉,《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15期。 何祥榮:〈論黃文煥《楚辭聽直》的文學批評方法〉,《名家名作》,2022年5月。 高小娥:〈試論1644年南遷之議〉,《史志學刊》,2008年,第4期。 許光:〈《離騷正義》與望溪「義法」〉,《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16年5月。 王沐:〈析王船山《楚辭通釋.遠遊》〉,《船山學報》,1984年,第1期。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 何寄澎、吳旻旻:〈「平心看他語意」──朱熹《楚辭集注》之詮釋理念及其意義〉,《中文學刊》,第3期,2003年12月。 吳旻旻:〈《楚辭通釋》的楚辭學意義解讀──兼論其於船山詩學之位置〉,《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期,2012年5月。 李金善、高晨曦:〈「意法同原」:黃文煥《楚辭聽直》篇目次序與得失〉,《河北學刊》,第41卷,第6期,2021年11月。 李金善、高晨曦:〈以注解屈原抒寫君國情懷──陸時雍《楚辭疏》與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注釋之比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22年3月。 周建忠:〈楚辭與楚辭學〉,《雲夢學刊》,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周啟志:〈崇禎南遷為何議而未行〉,《歷史月刊》,第162期,2001年7月。 施仲貞:〈以己注騷,以騷注己──論謝濟世《離騷解》的『感遇情結』〉,《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16年4月。 康自強:〈王船山內丹思想研究──以〈遠遊〉注為核心的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40期,2018年8月。 張兵:〈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5卷,第4期,1998年4月。 許仲南:〈黃文煥《楚辭》注「復仇」義析論〉,《雲漢學刊》,第28期,2014年12月。 陳章錫:〈王船山《楚辭通釋.遠遊》思想探究〉,《文學新鑰》,第18期,2013年12月。 陳章錫:〈王船山《楚辭通釋》之文學思想及人格美學〉,《文學新鑰》,第9期,2009年6月。 楊賀:〈《全明詞》周拱辰生平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總131期。 楊興華:〈王船山數責朱熹「過於忠」論的原因探究〉,《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2年2月。 趙保勝:〈從「史學、史家與時代」的角度「重訪」黃文煥的〈招魂〉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總第23期。 劉樹勝:〈林雲銘的遺民情結與《楚辭燈》的創作〉,《雲夢學刊》,第36卷,第3期,2015年5月。 鄭富春:〈安死自靖,貞魂恆存──從《楚辭通釋》看王船山的生死觀〉,《鵝湖月刊》,第33卷,第8期,總號第392,2008年2月。 魯瑞菁:〈「〈離騷〉稱經」與漢代章句學〉,《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7年2月。 謝模楷:〈方苞《離騷正義》「道義」闡釋的思想文化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18年9月。 謝模楷:〈黃文煥《楚辭聽直》的目錄更定及其影響〉,《雲夢學刊》,第42卷,第4期,2021年7月。 (三)學位論文 王帝:《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王瓊:《楚文化視閾下的《楚辭通釋》研究》,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石鎮:《《楚辭評注》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朱亞妮:《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吳燕真:《招魂、尋跡與辯誣—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玉佩:《王夫之《楚辭通釋》訓詁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洋波:《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李惠姊:《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林姍:《王船山《楚辭通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雅琪:《魏晉南北朝對《楚辭》的接受》,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林潤宣:《清代楚辭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徐在日:《明代《楚辭》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郭春陽:《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安慶: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煒舜:《明代楚辭學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曾翠平:《《楚辭聽直》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游勝輝:《家園‧遺民‧田家苦──錢澄之田園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黃志強:《王夫之《楚辭通釋》特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豔如:《王夫之《楚辭通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詹詠翔:《清代王、林、蔣、戴《楚辭》專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年。 劉萍萍:《黃文煥《陶詩析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四)專書論文 陳煒舜、郭劍鋒:〈楚辭箋注附佚名批注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離騷經訂注提要〉,見:黃靈庚編:《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釋騷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陳煒舜〈楚辭評注提要〉見: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屈詁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飲騷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協韻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芳草譜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上冊。 黃靈庚:〈楚辭通釋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楚辭合論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補注綜論〉,《楚辭文獻叢考》,上冊。 黃靈庚:〈楚辭詳解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燈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楚辭聽直合論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正義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草木史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黃靈庚:〈離騷解提要〉,《楚辭文獻叢考》,中冊。 蔡長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收入於方銘主編《《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吉林:長春出版社,2010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