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孫奇逢《四書近指》研究
The Research of Sun Qifeng's Si Shu Jin Zhi
作者 鄭儒駿
Cheng, Ju-Chun
貢獻者 陳逢源
Chen,Feng-Yuan
鄭儒駿
Cheng,Ju-Chun
關鍵詞 孫奇逢
《四書近指》
《四書》
明清實學
清初理學
Sun Qifeng
Si Shu Jin Zhi
Si Shu
Ming and Qing Practical Studies
Early Qing Neo-Confucianism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Feb-2024 11:26:58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孫奇逢(1584-1675)的《四書近指》為範圍,將孫氏的《四書》學,分別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四部經典為主題的方式去進行研究。主要分析與討論孫奇逢的《四書》學思想特色,與明末清初其他《四書》學的注家之不同,透過研究孫氏《四書》學,思考明末清初的《四書》學者的《四書》學思想與南宋《四書章句集注》有無不同,藉以突顯明末清初注家的《四書》學詮釋特色。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為論述主軸,第一章《緒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介紹本次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梳理前人對於孫奇逢研究的成果,從孫奇逢的著作以及相關研究去做探究,第三節為本次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的介紹。   第二章為孫奇逢生平及其著作介紹,以孫奇逢的生平與著作為主軸核心。主要使用孫奇逢學生湯斌所做之年譜,作一詳細的展開,另以《清史稿‧儒林傳》當中對於孫奇逢的評價,作一呈現,可由史傳當中重點鉅觀孫奇逢的成就,亦以為其學生仔細記載先生事蹟的呈現做為微觀之材料。同時在著作眾多做一介紹,並特別於理學思想當中,做一突顯,聚焦先生對於思想之貢獻,以及看法。   第三章以孫奇逢《四書》學中的《大學》與《中庸》為主要討論,分析文本的特別與突出之處。可見於《大學》章句當中,孫氏對於「學」之用心、對於「格物補傳」之看法,對於務實精神的強調與追求。關於《中庸》部分,於《中庸》則是著重於「知行合道」的精神,如立道、行道精神之實踐,如素其位而行,以及日用常行是否合於道之精神,是孫氏在詮解《四書》學的重要特色。   第四章以孫奇逢《四書近指》中的《上論》與《下論》卷為研究主要材料,分析在《論語》當中,孫氏對於《論語》當中對於重要議題的態度。主要由「學」的部分談起,發現孫氏在《論語》內容當中,對於「學」的部分特別的重視。同時在《四書近指》的《論語》當中,也分析孫氏對於「行仁成人」、「禮義孝行」以及「為政之道」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第五章以《四書近指》當中的《上孟》卷以及《下孟》卷為主要材料,以人性觀、王道與霸道的政治思想、教育觀為做討論。當中可見人性純善,與天理所相通的主張。   第六章為〈結論:孫氏《四書近指》的重要特色與學術史意義〉,討論孫奇逢《四書》學之特色與學術史之重要意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為「《四書近指》的重要特色」、第二節為「《四書近指》之學術史意義」、以及第三節「本文研究之總結」,以茲總結本次的研究心得與《四書近指》特色的體察。
  This study takes Sun Qifeng's (1584-1675)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scope, and studies Sun's " Si Shu ", namel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uses the four classics Conduct research in a topic-based manner.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n Qifeng's " Si Shu "study,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entators of " Si Shu "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Sun's " Si Shu " study, we think about the " Si Shu "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hether scholars’ thoughts on the Si Shu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 Annotations on the Si Shu can highlight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 Shu by commentator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s the main axis of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section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Sun Qifeng. , from Sun Qifeng’s works and related research, the third section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Sun Qifeng’s life and works, with Sun Qifeng’s life and works as the core. Mainly using the chronology written by Sun Qifeng's student Tang Bin to make a detailed development, and also using the evaluation of Sun Qifeng in "Qing History Manuscripts: Scholars' Biography"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un Qifeng can be seen from the key points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y. Feng's achievements also serve as micro-materials for his students to carefully record his deeds.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introduce the many works and highlight Neo-Confucianism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Mr. Wang’s contribution to thought and his view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Sun Qifeng's " Si Shu " and analyzes the special and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e text. It can be seen in th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of "The Great Learning" that Sun's intention for "learning", his views on "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supplementing biography"(格物補傳), and his emphasis and pursuit of a pragmatic spirit. Regarding the par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writ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the spirit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Tao and practicing the Tao spirit, such as acting according to one's position, and whether daily a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ao. This is Su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 Si Shu " study.   The fourth chapter uses the "Shanglun" and "Xialun" volumes in Sun Qifeng's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 to analyze Sun's attitude towards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Analects". Mainly starting from the "learning" part, we found that Su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art in the content of "The Anal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he " Si Shu Jin Zhi ", Sun's discussions on related issues such as "benevolent adults", "propriety, justice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way to govern" are also analyzed.   The fifth chapter uses the "Shang Meng" volume and the "Xia Meng" volume in the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main materials, and discusses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kingship and hegemony, and the view of educ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human nature is pure and good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nature.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Sun's " Si Shu Jin Zhi "", which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Sun Qifeng's " Si Shu ".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 Si Shu Jin Zhi ",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 Si Shu Jin Zhi ", and the third section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nd " Si Shu Jin Zhi " Refers to the observ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參考文獻 一、孫奇逢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1.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2.  〔清〕孫奇逢:《答問補遺》,清光緒年間刊畿輔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4.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5.  〔清〕孫奇逢:《孫夏峰先生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6.  〔清〕孫奇逢撰,沈雲龍主編:《孫夏峯先生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7.  〔清〕湯斌:《清孫夏峰先生奇逢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8.  〔清〕孫奇逢:《中州人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書全書》第458冊,1983年。 9.  〔清〕孫奇逢撰:《孝友堂家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 〔清〕孫奇逢:《讀易大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9冊,1986年。 11.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8冊,1986年。 12. 〔清〕孫奇逢:《書經近指》,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56冊,1997年10月。 13. 〔清〕孫奇逢:《答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0冊,1997年10月。 14. 〔清〕孫奇逢著,張顯清編《孫奇逢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 〔清〕孫奇逢:《孫徵君日譜錄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559冊,2003年5月。 16. 〔清〕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7. 〔清〕孫奇逢著,馬曉英校點:《四書近指》,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精華編)》第117冊,2014年。 18. 〔清〕孫奇逢撰,萬紅點校:《理學宗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6.  〔漢〕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7.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8.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9.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10.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19年。 11.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 [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等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三百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叢刊3》,1997年-1999年。 (二)經部四書類 1.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  〔明〕胡廣等撰:《四書大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  [明]鹿善繼:《四書說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  [明]葛寅亮:《四書湖南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  [明]李贄:《四書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  〔明〕張岱:《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8.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9.  〔清〕王夫之著,劉豐校點:《讀四書大全說》,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精華編)》第117冊,2014年。 10. 〔清〕陸朧其:《四書講義困勉錄》、《松陽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9冊,1986年。 11.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0冊,1986年。 12. 〔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0冊,1986年。 13. 〔清〕呂留良:《四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三)史部 1.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  〔清〕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友出版社,1970年。 6.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7.  〔清〕徐世昌等編,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四)子部 1.  〔春秋〕孫武著,劉建立譯:《孫子兵法》,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 2.  〔戰國〕列禦寇著,楊伯竣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  [宋]朱熹、呂祖謙輯;張京華集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4.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5.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  〔清〕湯斌:《湯斌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五)集部 1.  〔唐〕韓愈:《韓昌黎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2.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3.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4.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5.  〔清〕江藩:《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于化民著:《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  心盈:《走進大儒孫奇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21年。 3.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5.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 6.  王堅:《無聲的北方:清代夏峰北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7.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8.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9.  史革新:《晚清理學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10.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11.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12.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13.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4. 朱漢民、蕭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15. 列聖著述:《中庸證釋》,臺北:明德出版社,2010年。 1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17.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18. 呂妙芬:《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 19. 吳震:《朱子學與陽明學:宋明理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20.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 2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23.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2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25.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26.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27.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28.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9. 李之鑑:《孫奇逢哲學思想新探》,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0.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1.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2.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33.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34.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增訂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36.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37.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39.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41.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42.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43. 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44.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45.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46.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47.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48. 張麗珠:《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重要研究成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1年。 49.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50.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5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5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53. 梁啟超著,夏曉虹,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54.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55.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6. 陳來:《朱子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57.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 58.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臺北:昌明文化出版,2016年。 59.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60.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61.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62.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63.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2年。 64.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65.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1994年。 66.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67. 陳祖武:陳祖武先生選清人年譜系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6年。 68.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 69.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0.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 章權才:《清代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7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73.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74. 馮建民著:《清代科舉與經學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75.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76. 黃進興:《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風向與省思》,臺北:允晨文化,2022年。 7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78. 葛兆光:《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7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80.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81.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82.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83. 漆永祥:《清學札記》,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84. 劉昌佳著:《理學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85.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86. 劉建臻著:《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87. 劉墨:《乾嘉學術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88.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89. 鄭一民主編:《國學河北簡明讀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 9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91.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92.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9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9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95.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9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97.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0年。 98.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99.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100.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1.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102.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103. 〔日〕山井湧:《明清思想史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1980年。 104. 〔日〕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年。 105.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106. 〔日〕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107.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108.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譯文出版社,1999年。 四、期刊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堅:〈論夏峰北學(待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頁72-77。 2.  王堅:〈論夏峰北學(續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7月,頁96-99。 3.  王堅:〈論夏峰北學—及對清代北學的歷史考察〉,《理論月刊》,2009年, 第10期,頁65-67。 4.  王堅:〈中州夏峰北學淺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12月,頁45-49。 5.  王堅:〈「本之於天」與「主於實用」論薛鳳祚的思想轉向及其價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頁118-126。 6.  王堅:〈孫奇逢與顏元、費密學術關係之探討—以對知行合一的探索為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11月,頁12-19。 7.  王堅:〈明清學術轉換的橋樑與清初學術主流:論清初新理學〉,《文史哲》,2017年,第6期,頁66-81。 8.  王堅:〈離異與回歸:論顏李學派與夏峰北學的分與合〉,香港:《人文中國學報》,2012年12月,第18期,頁103-134。 9.  王堅:〈孫奇逢與顏元、費密學術關係之探討—以對知行合一的探索爲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頁12-19。 10.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1989年12月,頁279-302。 11.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33-373。 12. 方祖猷:〈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論晚明的虛實之辯〉,《中國哲學》第十六輯,長沙:岳麓書社,頁80-96。 13. 史革新:〈略論清前期理學的復興、作用和影響〉,《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8年,頁85-92。 14. 史革新:〈清前期理學評議〉,收入於《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6月,頁156-180。 15.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頁108-114。 16. 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1期(總第41期),頁144-152。 17. 步近智:〈東林學派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收入於葛榮晉主編:《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頁104-127。 18. 呂妙芬:〈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177-223。 19. 李金玉:〈孫奇逢對清初中州學術的貢獻〉,《蘭台世界》,2011年8月,頁34-35。 20. 李春燕:〈孫奇逢與湯斌交遊考〉,《六盤水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6月,第27卷第3期,頁25-29。 21. 李宜茜:〈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年6月,頁259-278。 22. 李靜雯:〈守成與創新——從《讀易大旨》看孫奇逢的讀《易》路徑〉,《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年5月,第39卷第5期,頁52-56。 23. 林樂昌:〈實學觀念的歷史考察和現代詮釋-兼評明清思想史研究中的實用化價值取向〉,《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2期,1993年2月,頁209-219。 24. 林國標:〈清初理學與宋明理學的差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1-34。 25. 林國標:〈清初理學的研究及其方法〉,《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頁35-37。 26. 武才娃:〈試論清初理學的特色〉,《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05年9月,頁74-76。 27. 段忱彥:〈清初大儒孫夏峰之學術思想〉,收錄於《新北辰》第3卷8期,北平:新北辰雜誌社,1937年8月,頁761-774。 28. 馬洪良:〈孫奇逢與魏一鰲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1月, 第37卷第1期,頁12-17。 29. 馬洪良:〈孫奇逢與戴明說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5月, 第38卷第5期,頁16-20。 30. 馬洪良:〈孫奇逢與耿介交友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11月, 第38卷第11期,頁17-21。 31. 陳祖武:〈嶯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5期,頁103-110。 32. 陳逢源:〈重塑道統—《四書大全》中的新安學脈〉,《成大中文學報》,2018年12月,頁39-78。 33. 陳逢源:〈明代四書學撰作型態的發展與轉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020年12月,頁67-102。 34. 張艷:〈孫奇逢馬爾楹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1月,第37卷第1期,頁119-123。 35. 張艷:〈孫奇逢耿極交遊考〉,《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12月,第10卷第4期,頁71-75。 36. 張艷:〈孫奇逢張果中交遊考〉,《保定學院學報》,2020年7月,第33卷第4期,頁130-136。 37. 張艷:〈魏象樞孫奇逢交遊考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8月,第36卷第4期,頁16-22。 38. 張克偉:〈清初王學北派碩儒孫奇逢遺著綜考〉,《書目季刊》,2011年3月,頁105-153。 39. 張顯清:〈孫奇逢的「以實補虛」論〉,《中州學刊》,1986年12月,頁50-54。 40. 張顯清:〈簡論孫奇逢兼容并包的治學方針〉,《晉陽學刊》,1993年6月,頁87-90。 41. 梁貴晨:〈孫夏峰著述手稿簡介〉,《中州學刊》,1984年,頁63-65。 42. 馮峰,劉韻智合著:〈「尊德性」與「道問學」:《四書近指》對孟子思想的詮釋〉,《新鄉學院學報》,2021年5月,頁14-17。 43.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上)〉,《鵝湖月刊》,第19卷第12期,總號第228,1994年6月,頁19-23。 44.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下)〉,《鵝湖月刊》,第20卷第2期,總號第230,1994年8月,頁50-55。 45. 詹海雲:〈清初實學思潮〉,收入於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一屆清代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89年,頁9-50。 46. 詹海雲:〈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期),1992年12月,頁16-18。 47. 葛榮晉:〈宋明理學與近代新學之間的橋樑-明清實學〉,《文史知識》第6期,1988年,頁48-53。 48. 葛榮晉:〈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8期,1989年8月,頁44-53。 49. 葛榮晉:〈清代實學思潮的歷史演變〉,收入於葛榮晉主編,《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頁156-177。 50. 葛榮晉:〈宋明理學對明清實學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總第7期,1995年春之卷,頁12-18。 51. 〔日〕山井湧著,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第12期,1986年7月,頁141-157。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堅:《無聲的北方:夏峰北學及其歷史命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2.  王海岩:《孫夏峰《論語》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3.  王聖雅:《孫奇逢易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  王秋雯:《由理學到考據學──毛奇齡四書學的轉折》,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5.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6.  王艷芳:《孫奇逢的實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20年12月。 7.  尹文廷:《孫夏峰《四書近指》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8.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9.  吳柏林:《孫奇逢理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10.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1. 沈威廷:《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理氣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2. 宋宜林:《孫奇逢研究:歷史地位、理學思想、學術史建樹》,太原: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12. 李靜雯:《理學視域下的孫奇逢《四書》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6月。 13. 杜翌靖:《倪士毅《四書輯釋》思想之研究──脈絡、義理、影響之綜合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14. 林淑卿:《胡炳文《四書通》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15. 林雨潔:《陸朧其《四書》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16. 翁琬婷:《焦竑《焦氏四書講錄》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11月。 17. 許志信:《孫夏峰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8. 陶英娜:《孫奇逢理學視域下的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9. 張秋香:《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0.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臺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21. 陳昇輝:《《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6月。 22. 陳幸筠:《孫奇逢經世致用思想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3. 陳瑞波:《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24. 陳俊良:《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 25. 陳逢源:《毛西河及其四書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26. 莊梅秀《北山與雙峰《四書》詮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1年7月。 27. 曹美秀:《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8. 曾素貞:《顏元的四書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29. 楊愛嬌:《孫奇逢《四書》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30. 廖素萍:《孫奇逢教育觀探析》,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31. 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思想》,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32. 劉紫雲:《孫奇逢《讀易大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3.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34.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35. 劉欣韋:《治道合一的危機:呂留良《四書講義》對清初儒學的衝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36.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會議論文 1.  王聖雅:〈孫奇逢思想于朱熹思想繼承改革探悉—以《四書近指》中庸卷探其對台灣人文思想之影響〉,龍巖: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1月,頁406-41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Feng-Y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儒駿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g,Ju-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鄭儒駿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g, Ju-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4 11:26: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4 11:26: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4 11:26: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51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5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51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孫奇逢(1584-1675)的《四書近指》為範圍,將孫氏的《四書》學,分別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四部經典為主題的方式去進行研究。主要分析與討論孫奇逢的《四書》學思想特色,與明末清初其他《四書》學的注家之不同,透過研究孫氏《四書》學,思考明末清初的《四書》學者的《四書》學思想與南宋《四書章句集注》有無不同,藉以突顯明末清初注家的《四書》學詮釋特色。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為論述主軸,第一章《緒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介紹本次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梳理前人對於孫奇逢研究的成果,從孫奇逢的著作以及相關研究去做探究,第三節為本次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的介紹。   第二章為孫奇逢生平及其著作介紹,以孫奇逢的生平與著作為主軸核心。主要使用孫奇逢學生湯斌所做之年譜,作一詳細的展開,另以《清史稿‧儒林傳》當中對於孫奇逢的評價,作一呈現,可由史傳當中重點鉅觀孫奇逢的成就,亦以為其學生仔細記載先生事蹟的呈現做為微觀之材料。同時在著作眾多做一介紹,並特別於理學思想當中,做一突顯,聚焦先生對於思想之貢獻,以及看法。   第三章以孫奇逢《四書》學中的《大學》與《中庸》為主要討論,分析文本的特別與突出之處。可見於《大學》章句當中,孫氏對於「學」之用心、對於「格物補傳」之看法,對於務實精神的強調與追求。關於《中庸》部分,於《中庸》則是著重於「知行合道」的精神,如立道、行道精神之實踐,如素其位而行,以及日用常行是否合於道之精神,是孫氏在詮解《四書》學的重要特色。   第四章以孫奇逢《四書近指》中的《上論》與《下論》卷為研究主要材料,分析在《論語》當中,孫氏對於《論語》當中對於重要議題的態度。主要由「學」的部分談起,發現孫氏在《論語》內容當中,對於「學」的部分特別的重視。同時在《四書近指》的《論語》當中,也分析孫氏對於「行仁成人」、「禮義孝行」以及「為政之道」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第五章以《四書近指》當中的《上孟》卷以及《下孟》卷為主要材料,以人性觀、王道與霸道的政治思想、教育觀為做討論。當中可見人性純善,與天理所相通的主張。   第六章為〈結論:孫氏《四書近指》的重要特色與學術史意義〉,討論孫奇逢《四書》學之特色與學術史之重要意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為「《四書近指》的重要特色」、第二節為「《四書近指》之學術史意義」、以及第三節「本文研究之總結」,以茲總結本次的研究心得與《四書近指》特色的體察。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takes Sun Qifeng's (1584-1675)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scope, and studies Sun's " Si Shu ", namel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uses the four classics Conduct research in a topic-based manner.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n Qifeng's " Si Shu "study,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entators of " Si Shu "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Sun's " Si Shu " study, we think about the " Si Shu "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hether scholars’ thoughts on the Si Shu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 Annotations on the Si Shu can highlight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 Shu by commentator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s the main axis of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section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Sun Qifeng. , from Sun Qifeng’s works and related research, the third section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Sun Qifeng’s life and works, with Sun Qifeng’s life and works as the core. Mainly using the chronology written by Sun Qifeng's student Tang Bin to make a detailed development, and also using the evaluation of Sun Qifeng in "Qing History Manuscripts: Scholars' Biography"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un Qifeng can be seen from the key points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y. Feng's achievements also serve as micro-materials for his students to carefully record his deeds.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introduce the many works and highlight Neo-Confucianism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Mr. Wang’s contribution to thought and his view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Sun Qifeng's " Si Shu " and analyzes the special and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e text. It can be seen in th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of "The Great Learning" that Sun's intention for "learning", his views on "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supplementing biography"(格物補傳), and his emphasis and pursuit of a pragmatic spirit. Regarding the par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writ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the spirit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Tao and practicing the Tao spirit, such as acting according to one's position, and whether daily a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ao. This is Su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 Si Shu " study.   The fourth chapter uses the "Shanglun" and "Xialun" volumes in Sun Qifeng's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 to analyze Sun's attitude towards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Analects". Mainly starting from the "learning" part, we found that Su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art in the content of "The Anal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he " Si Shu Jin Zhi ", Sun's discussions on related issues such as "benevolent adults", "propriety, justice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way to govern" are also analyzed.   The fifth chapter uses the "Shang Meng" volume and the "Xia Meng" volume in the " Si Shu Jin Zhi " as the main materials, and discusses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kingship and hegemony, and the view of educ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human nature is pure and good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nature.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Sun's " Si Shu Jin Zhi "", which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Sun Qifeng's " Si Shu ".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 Si Shu Jin Zhi ",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academ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 Si Shu Jin Zhi ", and the third section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nd " Si Shu Jin Zhi " Refers to the observation of characteristic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一)孫氏《四書近指》的重要內涵 4 (二)孫氏《四書近指》特殊的地方 5 (三)學術地位影響 8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8 一、孫奇逢學術研究情形 9 二、孫奇逢《四書》學研究情形 11 (一)學位論文 11 (二)期刊論文 13 三、孫奇逢理學的研究情形 14 四、孫奇逢《周易》方面研究情形 15 (一)學位論文 16 (二)期刊論文 17 五、其他有關研究 17 第三節 主要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一、研究對象與重要材料 19 (一)孫奇逢以《四書近指》為主的相關論著 20 (二)南宋以前的《四書》發展概況 21 (三)宋元時期的《四書》學研究概況 23 (四)明清時期《四書》學的發展概況 25 二、研究方法 26 (一)文獻分析法 27 (二)歷史研究法 28 (三)系統分析法 29 (四)主題研究法 30 第二章 孫奇逢生平及其著作 33 第一節 孫奇逢生平事蹟概述 33 一、生平事蹟 34 (一)早年(明末):連丁父母憂,少識鹿善繼 34 (二)青年(明末):結交義士,識東林黨 37 (三)壯年(明末):上書救左公,徵聘皆不就 38 (四)晚年(清初):隱居夏峰,著述講學 42 二、孫奇逢的學術淵源 48 第二節 孫奇逢的著作 51 一、經學類 51 (一)《讀易大指》五卷 51 (二)《書經近指》六卷 52 (三)《四書近指》二十卷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十七卷 52 二、史志類 52 三、理學思想類 53 四、日記年譜類 56 五、文稿類 56 第三節 《四書近指》的成書與刊刻 56 一、《四書近指》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的成書 57 (一)《四書近指》的成書 57 (二)晚年批定本的加注 58 二、《四書近指》版本的刊刻流傳 58 (一)《四書近指》 59 (二)《晚年批定四書近指》 60 (三)《四書近指》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合併刊刻 61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三章 《大學》與《中庸》詮義的重要內涵 65 第一節 《大學》之重要義蘊 65 一、「學」之意涵與內容 65 (一)「學」之重要核心概念 65 (二)學於修己治人 67 (三)學於親師取友 70 (四)學於用賢遠奸 73 (五)學於正心之功夫 74 (六)學於明理適用 75 二、孫奇逢對於格物致知的思考 78 三、《大學》詮義關注務實之道 82 第二節 《中庸》之重要義蘊 83 一、知行合道 83 (一)飲食日用之知行 84 (二)學之行達 85 二、立道行道 89 (一)君子之道 89 (二)道不遠人 91 (三)素位行道 93 (四)行遠自邇 94 (五)聖王行道以仁 95 三、至理行中與一誠功夫 98 (一)至理以行中 98 (二)一誠之功夫 98 第三節 小結 100 第四章 《論語》詮義的重要內涵 101 第一節 貴學之道 101 一、學在合道而時習有進 102 (一)學聖人務在工夫 102 (二)學盡人事以合天 104 (三)貴在時習而有成 105 二、學重立志樂道 110 三、下學上達 114 四、學儒典與正倫常 116 第二節 行仁成人與君子之道 119 一、行仁成人 119 二、君子之道 124 第三節 禮義與孝行 129 一、禮與義 129 二、孝之意義 132 第四節 為政之道 134 一、服官政在盡五倫天命 134 二、為政在居敬行簡 136 三、王政秉道修德 136 第五節 小結 138 第五章 《孟子》詮義的重要內涵 141 第一節 人性觀 141 一、孔孟同於性善之說 141 二、四端為已發之性的緣由 143 三、本體言性則為理 144 四、性之善於本心之中 146 第二節 王道政治思想 153 一、仁義為治道之本 153 二、君臣關係 158 三、以民為本 160 第三節 教育觀 167 一、政合於教與適時而教 167 二、學以仁為本 171 三、教育以學正心求善 175 第四節 小結 177 第六章 結論:孫氏《四書》學之特色與學術史之重要意義 179 第一節 《四書近指》的重要特色 179 一、方法與形式上的重要特色 180 (一)引用歷代理學家說法為依據 180 (二)筆記式的詮解 181 (三)專好引用《周易》於詮解之中 182 二、思想上的特色 184 (一)朱陸兼採之說 184 (二)重視「慎獨」之義 186 (三)重視「學」與「實用」之道 189 第二節 《四書近指》之學術史意義 190 一、《四書近指》在《四書》學史上的意義 190 二、《四書近指》在學術史上的意義 191 (一)在義理上 191 (二)在學風上 193 (三)在詮釋方式上 193 三、對清代北方中州學術的影響 194 第三節 本文研究之總結 196 參考文獻 201 一、孫奇逢著作及相關書籍 201 二、古籍 202 (一)經部 202 (二)經部四書類 202 (三)史部 203 (四)子部 203 (五)集部 204 三、近人論著 204 四、期刊與專書論文 207 五、學位論文 210 六、會議論文 212zh_TW
dc.format.extent 66040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孫奇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近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清實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初理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un Qife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 Shu Jin Zh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 Sh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ing and Qing Practical Stud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arly Qing Neo-Confucianismen_US
dc.title (題名) 孫奇逢《四書近指》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Sun Qifeng's Si Shu Jin Zh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孫奇逢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1.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2.  〔清〕孫奇逢:《答問補遺》,清光緒年間刊畿輔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4.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5.  〔清〕孫奇逢:《孫夏峰先生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6.  〔清〕孫奇逢撰,沈雲龍主編:《孫夏峯先生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7.  〔清〕湯斌:《清孫夏峰先生奇逢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8.  〔清〕孫奇逢:《中州人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書全書》第458冊,1983年。 9.  〔清〕孫奇逢撰:《孝友堂家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 〔清〕孫奇逢:《讀易大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9冊,1986年。 11.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8冊,1986年。 12. 〔清〕孫奇逢:《書經近指》,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56冊,1997年10月。 13. 〔清〕孫奇逢:《答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0冊,1997年10月。 14. 〔清〕孫奇逢著,張顯清編《孫奇逢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 〔清〕孫奇逢:《孫徵君日譜錄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559冊,2003年5月。 16. 〔清〕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7. 〔清〕孫奇逢著,馬曉英校點:《四書近指》,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精華編)》第117冊,2014年。 18. 〔清〕孫奇逢撰,萬紅點校:《理學宗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6.  〔漢〕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7.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8.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9.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10.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19年。 11.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 [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等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三百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叢刊3》,1997年-1999年。 (二)經部四書類 1.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  〔明〕胡廣等撰:《四書大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  [明]鹿善繼:《四書說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  [明]葛寅亮:《四書湖南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  [明]李贄:《四書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  〔明〕張岱:《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8.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9.  〔清〕王夫之著,劉豐校點:《讀四書大全說》,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精華編)》第117冊,2014年。 10. 〔清〕陸朧其:《四書講義困勉錄》、《松陽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9冊,1986年。 11.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0冊,1986年。 12. 〔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0冊,1986年。 13. 〔清〕呂留良:《四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三)史部 1.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  〔清〕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友出版社,1970年。 6.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7.  〔清〕徐世昌等編,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四)子部 1.  〔春秋〕孫武著,劉建立譯:《孫子兵法》,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 2.  〔戰國〕列禦寇著,楊伯竣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  [宋]朱熹、呂祖謙輯;張京華集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4.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5.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  〔清〕湯斌:《湯斌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五)集部 1.  〔唐〕韓愈:《韓昌黎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2.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3.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4.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5.  〔清〕江藩:《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于化民著:《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  心盈:《走進大儒孫奇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21年。 3.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5.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 6.  王堅:《無聲的北方:清代夏峰北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7.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8.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9.  史革新:《晚清理學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10.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11.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12.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13.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4. 朱漢民、蕭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15. 列聖著述:《中庸證釋》,臺北:明德出版社,2010年。 1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17.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18. 呂妙芬:《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 19. 吳震:《朱子學與陽明學:宋明理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20.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 2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23.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2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25.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26.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27.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28.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9. 李之鑑:《孫奇逢哲學思想新探》,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0.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1.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2.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33.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34.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增訂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36.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37.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39.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41.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42.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43. 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44.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45.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46.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47.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48. 張麗珠:《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重要研究成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1年。 49.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50.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5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5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53. 梁啟超著,夏曉虹,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54.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55.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6. 陳來:《朱子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57.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 58.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臺北:昌明文化出版,2016年。 59.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60.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61.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62.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63.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2年。 64.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65.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1994年。 66.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67. 陳祖武:陳祖武先生選清人年譜系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6年。 68.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 69.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0.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 章權才:《清代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7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73.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74. 馮建民著:《清代科舉與經學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75.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76. 黃進興:《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風向與省思》,臺北:允晨文化,2022年。 7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78. 葛兆光:《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7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80.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81.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82.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83. 漆永祥:《清學札記》,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84. 劉昌佳著:《理學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85.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86. 劉建臻著:《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87. 劉墨:《乾嘉學術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88.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89. 鄭一民主編:《國學河北簡明讀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 9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91.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92.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9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9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95.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9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97.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0年。 98.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99.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100.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1.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102.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103. 〔日〕山井湧:《明清思想史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1980年。 104. 〔日〕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年。 105.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106. 〔日〕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107.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108.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譯文出版社,1999年。 四、期刊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堅:〈論夏峰北學(待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頁72-77。 2.  王堅:〈論夏峰北學(續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7月,頁96-99。 3.  王堅:〈論夏峰北學—及對清代北學的歷史考察〉,《理論月刊》,2009年, 第10期,頁65-67。 4.  王堅:〈中州夏峰北學淺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12月,頁45-49。 5.  王堅:〈「本之於天」與「主於實用」論薛鳳祚的思想轉向及其價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頁118-126。 6.  王堅:〈孫奇逢與顏元、費密學術關係之探討—以對知行合一的探索為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11月,頁12-19。 7.  王堅:〈明清學術轉換的橋樑與清初學術主流:論清初新理學〉,《文史哲》,2017年,第6期,頁66-81。 8.  王堅:〈離異與回歸:論顏李學派與夏峰北學的分與合〉,香港:《人文中國學報》,2012年12月,第18期,頁103-134。 9.  王堅:〈孫奇逢與顏元、費密學術關係之探討—以對知行合一的探索爲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頁12-19。 10.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1989年12月,頁279-302。 11.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33-373。 12. 方祖猷:〈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論晚明的虛實之辯〉,《中國哲學》第十六輯,長沙:岳麓書社,頁80-96。 13. 史革新:〈略論清前期理學的復興、作用和影響〉,《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8年,頁85-92。 14. 史革新:〈清前期理學評議〉,收入於《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6月,頁156-180。 15.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頁108-114。 16. 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1期(總第41期),頁144-152。 17. 步近智:〈東林學派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收入於葛榮晉主編:《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頁104-127。 18. 呂妙芬:〈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177-223。 19. 李金玉:〈孫奇逢對清初中州學術的貢獻〉,《蘭台世界》,2011年8月,頁34-35。 20. 李春燕:〈孫奇逢與湯斌交遊考〉,《六盤水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6月,第27卷第3期,頁25-29。 21. 李宜茜:〈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年6月,頁259-278。 22. 李靜雯:〈守成與創新——從《讀易大旨》看孫奇逢的讀《易》路徑〉,《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年5月,第39卷第5期,頁52-56。 23. 林樂昌:〈實學觀念的歷史考察和現代詮釋-兼評明清思想史研究中的實用化價值取向〉,《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2期,1993年2月,頁209-219。 24. 林國標:〈清初理學與宋明理學的差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1-34。 25. 林國標:〈清初理學的研究及其方法〉,《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頁35-37。 26. 武才娃:〈試論清初理學的特色〉,《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05年9月,頁74-76。 27. 段忱彥:〈清初大儒孫夏峰之學術思想〉,收錄於《新北辰》第3卷8期,北平:新北辰雜誌社,1937年8月,頁761-774。 28. 馬洪良:〈孫奇逢與魏一鰲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1月, 第37卷第1期,頁12-17。 29. 馬洪良:〈孫奇逢與戴明說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5月, 第38卷第5期,頁16-20。 30. 馬洪良:〈孫奇逢與耿介交友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11月, 第38卷第11期,頁17-21。 31. 陳祖武:〈嶯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5期,頁103-110。 32. 陳逢源:〈重塑道統—《四書大全》中的新安學脈〉,《成大中文學報》,2018年12月,頁39-78。 33. 陳逢源:〈明代四書學撰作型態的發展與轉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020年12月,頁67-102。 34. 張艷:〈孫奇逢馬爾楹交遊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1月,第37卷第1期,頁119-123。 35. 張艷:〈孫奇逢耿極交遊考〉,《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12月,第10卷第4期,頁71-75。 36. 張艷:〈孫奇逢張果中交遊考〉,《保定學院學報》,2020年7月,第33卷第4期,頁130-136。 37. 張艷:〈魏象樞孫奇逢交遊考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8月,第36卷第4期,頁16-22。 38. 張克偉:〈清初王學北派碩儒孫奇逢遺著綜考〉,《書目季刊》,2011年3月,頁105-153。 39. 張顯清:〈孫奇逢的「以實補虛」論〉,《中州學刊》,1986年12月,頁50-54。 40. 張顯清:〈簡論孫奇逢兼容并包的治學方針〉,《晉陽學刊》,1993年6月,頁87-90。 41. 梁貴晨:〈孫夏峰著述手稿簡介〉,《中州學刊》,1984年,頁63-65。 42. 馮峰,劉韻智合著:〈「尊德性」與「道問學」:《四書近指》對孟子思想的詮釋〉,《新鄉學院學報》,2021年5月,頁14-17。 43.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上)〉,《鵝湖月刊》,第19卷第12期,總號第228,1994年6月,頁19-23。 44. 黃書光:〈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下)〉,《鵝湖月刊》,第20卷第2期,總號第230,1994年8月,頁50-55。 45. 詹海雲:〈清初實學思潮〉,收入於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一屆清代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89年,頁9-50。 46. 詹海雲:〈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期),1992年12月,頁16-18。 47. 葛榮晉:〈宋明理學與近代新學之間的橋樑-明清實學〉,《文史知識》第6期,1988年,頁48-53。 48. 葛榮晉:〈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8期,1989年8月,頁44-53。 49. 葛榮晉:〈清代實學思潮的歷史演變〉,收入於葛榮晉主編,《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頁156-177。 50. 葛榮晉:〈宋明理學對明清實學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總第7期,1995年春之卷,頁12-18。 51. 〔日〕山井湧著,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第12期,1986年7月,頁141-157。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堅:《無聲的北方:夏峰北學及其歷史命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2.  王海岩:《孫夏峰《論語》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3.  王聖雅:《孫奇逢易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  王秋雯:《由理學到考據學──毛奇齡四書學的轉折》,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5.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6.  王艷芳:《孫奇逢的實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20年12月。 7.  尹文廷:《孫夏峰《四書近指》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8.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9.  吳柏林:《孫奇逢理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10.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1. 沈威廷:《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理氣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2. 宋宜林:《孫奇逢研究:歷史地位、理學思想、學術史建樹》,太原: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12. 李靜雯:《理學視域下的孫奇逢《四書》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6月。 13. 杜翌靖:《倪士毅《四書輯釋》思想之研究──脈絡、義理、影響之綜合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14. 林淑卿:《胡炳文《四書通》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15. 林雨潔:《陸朧其《四書》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16. 翁琬婷:《焦竑《焦氏四書講錄》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11月。 17. 許志信:《孫夏峰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8. 陶英娜:《孫奇逢理學視域下的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9. 張秋香:《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0.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臺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21. 陳昇輝:《《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6月。 22. 陳幸筠:《孫奇逢經世致用思想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3. 陳瑞波:《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24. 陳俊良:《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 25. 陳逢源:《毛西河及其四書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26. 莊梅秀《北山與雙峰《四書》詮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1年7月。 27. 曹美秀:《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8. 曾素貞:《顏元的四書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29. 楊愛嬌:《孫奇逢《四書》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30. 廖素萍:《孫奇逢教育觀探析》,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31. 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思想》,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32. 劉紫雲:《孫奇逢《讀易大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3.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34.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35. 劉欣韋:《治道合一的危機:呂留良《四書講義》對清初儒學的衝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36.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會議論文 1.  王聖雅:〈孫奇逢思想于朱熹思想繼承改革探悉—以《四書近指》中庸卷探其對台灣人文思想之影響〉,龍巖: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1月,頁406-41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