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這些城,那些事 Those things in these cities》 城市在紀實攝影中的故事
THE CITY’S STORIE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作者 洪崇耀
Hung, Chung-Yao
貢獻者 劉慧雯
Liu, Hui-Wen
洪崇耀
Hung, Chung-Yao
關鍵詞 城市的定義
城市的起源
紀實攝影
文獻攝影
觀光人類學
Definition of city
Origin of city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ourism anthropology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Feb-2024 12:49:37 (UTC+8)
摘要 本創作論文《這些城,那些事》當中的紀實攝影與第一人稱的文字撰寫,並不等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紀實攝影與報告文學,擁有極高的「新聞性」、「批判性」以及「結構性的敘述」。僅是以紀實攝影的概念,融入被攝環境,嘗試以旅人的角度,了解被攝物的起源、文化與變化,也較傾向於「決定性的瞬間」主義的寫實手法,在每一個城市間移動穿梭的旅行過程中,保留城市的原貌與故事。在旅行途中的紀實攝影,其中的「刺點」以人類學來看,也許可以是宗教或社會學的圖說。 旅人在脫離了原本生活的區域空間和生活方式,進入了另一種反常(Anomie)的狀態,並在旅程中經歷了各種與日常不同的變化與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填充或者放空了自己,最後結束旅行,帶著旅行過程中的收穫,回歸到了原本自己的生活,這是現代大多數人對於旅行的嚮往與目的。旅行就像是現代的一種非宗教的朝聖方式,因為旅行就像是某種儀式一樣,從這樣脫離原本生活進入了另一種非日常的生活模式。本創作論文《這些城,那些事》,即是以紀實攝影配合著文字敘述,描述在各個城市旅行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在紀實攝影較為深入的文化探索與社會觀察。《這些城,那些事》城市在紀實攝影的故事,共計產出11篇文章;80幅紀實攝影作品;47,101字。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first-person writing in this creative thesis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are not the same as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reportage of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ey have a very high "journalism" and " "Critical" and "structural narrative" . It only uses the concep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integrates it in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bject. It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culture and changes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raveler. It also prefers the "decisive moment" realistic approach to move between each city. During the shuttle journey,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stories of the city are preser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e "punctual point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during travel may be religious or sociological illustrations. Travelers broke away from their original regional space and lifestyle and entered another abnormal state , and experienced various differences from daily life during the journey. Through changes and sensory stimulation, in such a process, one fills or empties oneself, and finally ends the trip and returns to his original life with the gains from the trip. This is what most people in modern times yearn for when traveling. with purpose. Travel is like a modern non-religious way of pilgrimage, because traveling is like a ritual that breaks away from the original life and enters another non-daily life mode . This creative thesis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use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combined with text narratives to describe the stories that happened during travel in various cities, as well as more in-depth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observation through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tells the story of citie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producing a total of 11 articles; 80 documentary photographs; 47,101 word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北市:時報出版。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臺北:巨流。 王俊秀(2001)。〈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頁89–98。 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 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 原書Gillian Rose. (2001).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SAGE Publications 江凌青(2006)。〈不安的美國、在城市之間穿梭的攝影家:李.弗里德蘭 〈小螢幕〉系列中的城市風景〉,《造型藝術學刊》,頁219–235。 李文吉(譯)(2012)《紀實攝影》。臺北:遠流。原書:Rothstein A.(1986).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李宗義、許雅淑(譯)(2019),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臺北:游擊文化。原書:Native Tours: The Anthropology of Travel and Tourism 呂竺樺(2018)《文字域:影像創作探索》。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沈柏逸(2015年12月20)。〈紀實攝影紀實了什麼?〉。報導者The Reporter。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documentary- photo-confine 吳嘉寶(1999)。〈當女王頭不再是女王頭—從荒木經惟臺北個展談「影像藝術」和「攝影藝術」的影像閱讀〉。《現代美術 86 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何鎮宇(2014)《城市物件的索引|現代城市與空間的構成邏輯 ─ 以五個城市區域模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 阿夜(譯)(2010)。《荒木經惟.走在東京》。臺北市:麥田出版。Nobuyoshi Araki.(2009). 荒木経惟トーキョー・アルキ. Japan. 阿昆(2006年02月16日)。〈刺點與知面 (8)〉。新看攏無集散地。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clroki.wordpress.com/2006/02/16/%E5%88%BA%E9%BB%9E%E8%88%87%E7%9F%A5%E9%9D%A2/ 林栢年(2015)〈城市生態的足跡—重探臺灣傳統城市空間的歷史特徵〉。《文資學報》,第9期頁47–83 林滋賢(2012)《各國智慧城市發展經驗之研究- ICF案例分析》。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林倩綺、陳聖寬、李正慧(2008),〈從逃離到歸來—談旅遊的「過渡」本質〉。 周麗彬(2019)《傳統城市聚落形態空間層級及網絡化演變之研究 —以福州傳統城市中軸線住區發展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博士班。 陳弘岱(2005)《《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臺灣紀實攝影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 高宜凡(2019年5月13日)。〈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 底加啦!〉。《城市學》。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60854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導 論》(全新彩色版)。臺北市:臉譜。引自P 22(原書:Sturken,M. & Cartwright,L. (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高碧岑(2016)《以觀光人類學角度探討社區發展現況—以澎湖縣南寮社區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碩士班碩士。 海默(2004)。《中國城市批判》。中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郭力昕(2014)。《閱讀攝影:郭力昕攝影批評》。中國浙江:浙江攝影出版。 梔子隨風(2018年7月1日)。〈城市的定義〉。《每日頭條》。上網日期 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kknews.cc/news/9oyvnp8.html 張世倫(譯)(2016)。《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臺北市:麥田。Jean Mohr, John Berger, 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 都市(2020年9月24日)。《百度百科》。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8E%E5%B8%82/33549 都市史(2020年9月23日)。《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5%B8%82%E5%8F%B2 張育銓(2010)。〈族群觀光研究對觀光人類學的貢獻與限制〉。《觀光休閒學報》, 17(1),25-48 。 張照堂(2015)。《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新北市:遠足文化。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Roland Barthes. La chambre Claire. 張曉萍等(譯)(2007)。《東道主與遊客:旅遊人類學研 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黃人生(2010)。《新譯吳越春秋》。北市:三民書局 曾令懷(2020年5月26日)。〈桑塔格《論攝影》(1):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The New Lens關鍵評論。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390 曾令懷(2020年2月11日)。〈【讀書筆記】從《明室:攝影扎記》探討當代攝影〉。The New Lens關鍵評論。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0882 黃劍波、柳博贇(譯)(2006),著。《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市:書林。(John Urry, Jonas Larsen (2011). The Tourist Gaze 3.0. London. UK: SAGE.)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頁131–167。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原書:John Urry (1990).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UK: SAGE. 黃淑琳(2013年8月1日)。〈私搭亂建蠶食老北京的胡同風景〉。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30801/c01hutong/ 黃翰荻(譯)(1977)。《論攝影》。臺北市:唐山出版社。ISBN:957-8900-77-5。原書: Susan Sontag (1977). On Photography.原書出版社:Penguin Group UK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臺北市:麥田。Susan Sontag.(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NY: Anchor Books. 楊莉莉(2005),〈城中風景──我看廣州攝影雙年展〉,《藝術當代》,2005/Vol.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詹淑清(2019)《行者/凝視:影像創作論述》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路遙(2004)〈旅遊書觀察〉,《出版界》,70卷頁48–49。 鍾文音(2001)。《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臺北:大田出版社 羅天(2015年6月3日)。〈大柵欄,甦醒中的北京老城區〉。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03/tc03dashilar/ 蘇聖翔(譯)(2013)。《上街去吧!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臺灣:大藝出版。ISBN: 9789868976221. 原書:Nakamoto Takeshi, Moriyama Daidou,(2010).森山大道 路上スナップのススメ. Japan. 原書出版: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Azam Ahmed(2016年12月9日)。〈外國遊客湧入,古巴人食品匱乏加劇〉。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61209/cuba-fidel-castro-food-tourism/ Jeremie Descamps(2015年4月23日)。〈我幫北京居民整脩大雜院〉。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423/tc23dazayuan/ John Williams(2014年12月23日)。〈13本書讓你讀懂古巴〉。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books/20141223/t23cuba/ Ron Stodghill(2015年12月29日)。〈一位雪茄愛好者的古巴尋寶之旅〉。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travel/20151229/t29cuban-cigars/ Steven Lee Myers(2018年11月8日)。〈北京“砌磚”運動:保護歷史還是奪去人們的生活?〉。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1108/china-beijing-hutong/ 英文部分 Graburn, N. (1977).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Valene L. Smith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794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4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慧雯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Hui-W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崇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ng, Chung-Yaoen_US
dc.creator (作者) 洪崇耀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ng, Chung-Yao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4 12:49: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4 12:49: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4 12:49: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941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6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941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創作論文《這些城,那些事》當中的紀實攝影與第一人稱的文字撰寫,並不等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紀實攝影與報告文學,擁有極高的「新聞性」、「批判性」以及「結構性的敘述」。僅是以紀實攝影的概念,融入被攝環境,嘗試以旅人的角度,了解被攝物的起源、文化與變化,也較傾向於「決定性的瞬間」主義的寫實手法,在每一個城市間移動穿梭的旅行過程中,保留城市的原貌與故事。在旅行途中的紀實攝影,其中的「刺點」以人類學來看,也許可以是宗教或社會學的圖說。 旅人在脫離了原本生活的區域空間和生活方式,進入了另一種反常(Anomie)的狀態,並在旅程中經歷了各種與日常不同的變化與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填充或者放空了自己,最後結束旅行,帶著旅行過程中的收穫,回歸到了原本自己的生活,這是現代大多數人對於旅行的嚮往與目的。旅行就像是現代的一種非宗教的朝聖方式,因為旅行就像是某種儀式一樣,從這樣脫離原本生活進入了另一種非日常的生活模式。本創作論文《這些城,那些事》,即是以紀實攝影配合著文字敘述,描述在各個城市旅行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在紀實攝影較為深入的文化探索與社會觀察。《這些城,那些事》城市在紀實攝影的故事,共計產出11篇文章;80幅紀實攝影作品;47,101字。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first-person writing in this creative thesis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are not the same as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reportage of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ey have a very high "journalism" and " "Critical" and "structural narrative" . It only uses the concep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integrates it in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bject. It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culture and changes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raveler. It also prefers the "decisive moment" realistic approach to move between each city. During the shuttle journey,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stories of the city are preser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e "punctual point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during travel may be religious or sociological illustrations. Travelers broke away from their original regional space and lifestyle and entered another abnormal state , and experienced various differences from daily life during the journey. Through changes and sensory stimulation, in such a process, one fills or empties oneself, and finally ends the trip and returns to his original life with the gains from the trip. This is what most people in modern times yearn for when traveling. with purpose. Travel is like a modern non-religious way of pilgrimage, because traveling is like a ritual that breaks away from the original life and enters another non-daily life mode . This creative thesis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use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combined with text narratives to describe the stories that happened during travel in various cities, as well as more in-depth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observation through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ese Cities, Those Things" tells the story of citie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producing a total of 11 articles; 80 documentary photographs; 47,101 word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創作理念 6 第二節、創作背景 8 一、城市的起源 8 二、從具象到延伸 11 第三節、創作動機與目的 13 一、旅人紀實攝影鏡頭下的城市 13 二、懂世界的人 14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5 第一節、關於城市的定義 15 第二節、城市存在紀實攝影的瞬間 17 一、影像的紀錄與結束:從繪畫到攝影 17 二、紀實攝影與城市中的知面和刺點 19 第三節、《這些城,那些事》定位——旅途中的觀光人類學 22 第三章《這些城,那些事》方法技巧詮釋及分析 27 第一節、《這些城,那些事》創作流程 27 第二節、《這些城,那些事》紀錄對象設定分類與遴選 27 第四章、《這些城,那些事》作品與成就之成果貢獻 31 第一節、《這些城,那些事》全文 31 瓦拉那西Varanasi生死之河 31 阿格拉Agra流浪大叔的A4紙 45 齋浦爾Jaipur貧民區音樂教室 57 列城Leh City世界的朋友 65 阿姆利則Amritsar如果沒有人,誰來相信神 75 北京Beijing南柳巷36號 84 曼谷Bangkok泰拳經濟的勝利與悲歌 93 倫敦 London風中的奏鳴者 103 千里達Trinidad血腥獵殺之塔 113 聖地牙哥德古巴Santiago De Cuba胖女人的勒索 123 哈瓦那 Havana一生的愛慾愁 132 第二節、成果貢獻 146 第五章、作品閱聽人回饋與衍生性成就 146 第一節、問卷回饋與分析 146 第二節、未來規劃 161 參考文獻 163 附錄:問卷內容 169zh_TW
dc.format.extent 510445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41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的定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的起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紀實攝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獻攝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觀光人類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Definition of c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rigin of c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ocumentary photograph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ourism anthropologyen_US
dc.title (題名) 《這些城,那些事 Those things in these cities》 城市在紀實攝影中的故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ITY’S STORIE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北市:時報出版。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臺北:巨流。 王俊秀(2001)。〈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頁89–98。 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 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 原書Gillian Rose. (2001).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SAGE Publications 江凌青(2006)。〈不安的美國、在城市之間穿梭的攝影家:李.弗里德蘭 〈小螢幕〉系列中的城市風景〉,《造型藝術學刊》,頁219–235。 李文吉(譯)(2012)《紀實攝影》。臺北:遠流。原書:Rothstein A.(1986).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李宗義、許雅淑(譯)(2019),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臺北:游擊文化。原書:Native Tours: The Anthropology of Travel and Tourism 呂竺樺(2018)《文字域:影像創作探索》。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沈柏逸(2015年12月20)。〈紀實攝影紀實了什麼?〉。報導者The Reporter。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documentary- photo-confine 吳嘉寶(1999)。〈當女王頭不再是女王頭—從荒木經惟臺北個展談「影像藝術」和「攝影藝術」的影像閱讀〉。《現代美術 86 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何鎮宇(2014)《城市物件的索引|現代城市與空間的構成邏輯 ─ 以五個城市區域模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 阿夜(譯)(2010)。《荒木經惟.走在東京》。臺北市:麥田出版。Nobuyoshi Araki.(2009). 荒木経惟トーキョー・アルキ. Japan. 阿昆(2006年02月16日)。〈刺點與知面 (8)〉。新看攏無集散地。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clroki.wordpress.com/2006/02/16/%E5%88%BA%E9%BB%9E%E8%88%87%E7%9F%A5%E9%9D%A2/ 林栢年(2015)〈城市生態的足跡—重探臺灣傳統城市空間的歷史特徵〉。《文資學報》,第9期頁47–83 林滋賢(2012)《各國智慧城市發展經驗之研究- ICF案例分析》。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林倩綺、陳聖寬、李正慧(2008),〈從逃離到歸來—談旅遊的「過渡」本質〉。 周麗彬(2019)《傳統城市聚落形態空間層級及網絡化演變之研究 —以福州傳統城市中軸線住區發展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博士班。 陳弘岱(2005)《《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臺灣紀實攝影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 高宜凡(2019年5月13日)。〈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 底加啦!〉。《城市學》。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60854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導 論》(全新彩色版)。臺北市:臉譜。引自P 22(原書:Sturken,M. & Cartwright,L. (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高碧岑(2016)《以觀光人類學角度探討社區發展現況—以澎湖縣南寮社區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碩士班碩士。 海默(2004)。《中國城市批判》。中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郭力昕(2014)。《閱讀攝影:郭力昕攝影批評》。中國浙江:浙江攝影出版。 梔子隨風(2018年7月1日)。〈城市的定義〉。《每日頭條》。上網日期 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kknews.cc/news/9oyvnp8.html 張世倫(譯)(2016)。《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臺北市:麥田。Jean Mohr, John Berger, 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 都市(2020年9月24日)。《百度百科》。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8E%E5%B8%82/33549 都市史(2020年9月23日)。《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5%B8%82%E5%8F%B2 張育銓(2010)。〈族群觀光研究對觀光人類學的貢獻與限制〉。《觀光休閒學報》, 17(1),25-48 。 張照堂(2015)。《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新北市:遠足文化。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Roland Barthes. La chambre Claire. 張曉萍等(譯)(2007)。《東道主與遊客:旅遊人類學研 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黃人生(2010)。《新譯吳越春秋》。北市:三民書局 曾令懷(2020年5月26日)。〈桑塔格《論攝影》(1):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The New Lens關鍵評論。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390 曾令懷(2020年2月11日)。〈【讀書筆記】從《明室:攝影扎記》探討當代攝影〉。The New Lens關鍵評論。上網日期:2021年9月9日,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0882 黃劍波、柳博贇(譯)(2006),著。《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市:書林。(John Urry, Jonas Larsen (2011). The Tourist Gaze 3.0. London. UK: SAGE.)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第87期,頁131–167。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原書:John Urry (1990).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UK: SAGE. 黃淑琳(2013年8月1日)。〈私搭亂建蠶食老北京的胡同風景〉。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30801/c01hutong/ 黃翰荻(譯)(1977)。《論攝影》。臺北市:唐山出版社。ISBN:957-8900-77-5。原書: Susan Sontag (1977). On Photography.原書出版社:Penguin Group UK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臺北市:麥田。Susan Sontag.(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NY: Anchor Books. 楊莉莉(2005),〈城中風景──我看廣州攝影雙年展〉,《藝術當代》,2005/Vol.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詹淑清(2019)《行者/凝視:影像創作論述》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路遙(2004)〈旅遊書觀察〉,《出版界》,70卷頁48–49。 鍾文音(2001)。《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臺北:大田出版社 羅天(2015年6月3日)。〈大柵欄,甦醒中的北京老城區〉。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03/tc03dashilar/ 蘇聖翔(譯)(2013)。《上街去吧!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臺灣:大藝出版。ISBN: 9789868976221. 原書:Nakamoto Takeshi, Moriyama Daidou,(2010).森山大道 路上スナップのススメ. Japan. 原書出版: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Azam Ahmed(2016年12月9日)。〈外國遊客湧入,古巴人食品匱乏加劇〉。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61209/cuba-fidel-castro-food-tourism/ Jeremie Descamps(2015年4月23日)。〈我幫北京居民整脩大雜院〉。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423/tc23dazayuan/ John Williams(2014年12月23日)。〈13本書讓你讀懂古巴〉。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books/20141223/t23cuba/ Ron Stodghill(2015年12月29日)。〈一位雪茄愛好者的古巴尋寶之旅〉。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10月 1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travel/20151229/t29cuban-cigars/ Steven Lee Myers(2018年11月8日)。〈北京“砌磚”運動:保護歷史還是奪去人們的生活?〉。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1年9月29日,取自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1108/china-beijing-hutong/ 英文部分 Graburn, N. (1977).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Valene L. Smith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