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季中國職業外交官的培育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Late Qing China
作者 何元楷
Ho, Yuan-Kai
貢獻者 廖敏淑
Liao, Min-Shu
何元楷
Ho, Yuan-Kai
關鍵詞 中國外交官
外交官培育
外交人事制度
同文館
廣方言館
儲才館
The Professional Diplomats of Late Qing
The Cultivation of Diplomats
Tongwen Guan
Guang Fang Yan Guan
Chucai Guan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Mar-2024 14:24:25 (UTC+8)
摘要 中國固有對外體制中並無「職業外交官」,其出現之主要原因係清末中國受到西方外交秩序影響。前所未有的職業外交官官職,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其專業性不只是外語能力,而更要擁有對外交涉、談判、締結條約以及熟悉「公法」等能力。這些能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得經過一番訓練方可得到之專業技能。 當中國建立起西方近代式職業外交官體系,必須相應建立培育職業外交官之制度,延續外交人才之產出,以作為日後中國對外交涉之需要。然而,此培育制度的建立,使中國逐漸接軌西方近代式的外交制度,爾後並以此秩序對外交涉。 本研究以「清季中國職業外交官的培育」為題,研究中國職業外交官培育制度之形成,時代範疇設定於清末,探討中國對外體制之轉變、職業外交官如何從無到有、中國如何培育出職業外交官,並從其培育內容與選拔制度觀察中國對外交涉制度之變遷。本研究主要針對「培育」為主體,清末職業外交官出身背景,多出身於留學外國者以及京師同文館、廣東同文館以及上海廣方言館三館,由於本研究主要針對中國本身所培育出之職業外交官制度,因此將著重於三館及儲才館的培育制度,以及幾位擔任過公使之職業 外交官等探討,留學外國者則不多著墨。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wa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ountries; indeed, the inherent Chinese system lacked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the past, Chinese envoys abroad were appoin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They did not have professional diplomatic negotiation skills, nor did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conclude treaties. Furthermore, they lacked not only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lacked familiarity with international law. China immersed itself in the languag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prolonged negotiations with them, China progressively grasped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diplomacy”. Ultimately, in response to the need for “diplomacy”, China established the ‘Chucai Guan,’ a dedicated institution for training diplomat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ckground of various diplomats in the late Qing, focusing on the “Tongwen Guan” and the “Chucai Guan”. It examined the cultivation and selec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and discussed how professional diplomats come into being in China.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xplored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diplomats in the early Republic Era. In sum, the stud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imperial envoys to system-producing diplomats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diplomatic negotiation acumen, and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law.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foundation of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the study offer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proficiency during a pivotal period in its history.
參考文獻 (一)檔案史料 1.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2. 《外務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3.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月摺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夷務始末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6.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軍機處檔摺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7. 《軍機處錄副》,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檢索系統。 9. 《中俄天津條約》 10. 《辛丑和約》 (二)報刊史料 1. 《申報》,1881年9月29日。 2. 〈外部將裁汰司員重用留學生〉,《津報》,第六版(1906年10月8日)。 3. 〈外部設立儲材館〉,《津報》,第六版(1906年5月19日)。 4. 〈擬考外部司員〉,《津報》,第六版(1906年5月19日)。 5. 〈儲才館將次開辦〉,《津報》,第三版(1907年4月19日)。 6. 王覺任,〈開儲材館議〉,《知新報》,第30期(1897)。 7. 《東方日報》。 8. 〈大學堂譯學館章程:譯學館開辦章程〉,《湖北學報》,第一卷第十一期(1903)。 9. 〈外部奏續擬調用人員並設儲才館摺〉,《秦中官報》,六月份第三期(1906)。 10. 〈外務部儲才館擬辦定章〉,《南洋官報》,第49期(1906)。 11. 〈外交政紀:外務部儲才館擬辦定章〉,《江西官報》,第19期(1906)。 12. 〈諭摺摘要:張元濟條陳外部事宜〉,《通學報》,第一卷第14期(1906)。 13. 〈探聞外務部員外郎張元濟呈請淘汰外務部司員凡不通曉泰西語言文字者一律不用業〉,《時報》(1906年5月21日)。 14. 〈外務部奏陳續擬調用人員辦法並設立儲才館摺〉,《外交報》,第6卷20期(1906)。 15. 〈部令:外交部部令(七則)(中華民國元年八月十三日):現在文官及外交官試驗法尚未公布本部任用人員按照官制固有薦任委任之分〉,《政府公報》,第107期(1912)。 16. 〈部令:外交部部令第七號(中華民國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附表)〉,《政府公報》,第214期(1912)。 17. 〈大總統申令(中華民國四年九月三十日):外交官領事官資格審查規則〉,《政府公報》,第1221期(1915)。 18. 〈大總統申令(中華民國四年九月三十日):外交官領事官考試令〉,《政府公報》,第1221期(1915)。 19. 〈外交部令(三則):外交部令第十四號(中華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此次外交官領事官考試及格各生照章應由部分派駐外使領各館學習〉,《政府公報》,第231期(1916)。 (三)史料彙編 1.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2.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3. 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 沈雲龍(主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5. 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曾紀澤,《曾紀澤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 7. 張元濟,《張元濟全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 賈楨(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楊家駱,〈劉忠誠公遺集〉,《洋務運動文獻匯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 10.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 11.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出版,1936。 12. 寶鋆(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 〈廣方言館全案〉,《上海灘與上海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 崑岡,《大清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15. 《嘉慶會典》(1818),卷31,禮部,主客清吏司。 16. 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奏定譯學館章程》(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軍機處錄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光緒朝》,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四)專書 1. 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曉秋,《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朱杰勤、黃邦和,《中外關係史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5. 李文杰,《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7。 6. 李文杰,《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7.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66。 8.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10. 吳寶曉,《初出國門:中國早期外交官在英國和美國的經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11. 坂野正高,陳鵬仁(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12. 岳謙厚,《民國外交官人事機制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13.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北京:三聯書局,1997。 14. 高克,《外交家與戰爭-顧維鈞外交官生涯片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 秦孝儀,《中國現代史辭典: 人物部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16. 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7. 馬克斯・韋伯(Weber, Max),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家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18.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新北:稻禾出版社,1991。 19.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20. 陳向陽,《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 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2.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 23. 黃枝連,《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型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4.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張沛(譯),《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5.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中國的世界秩序〉,《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6. 傅德元,《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27. 蔡振豐,《晚清外務部之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 28. 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9.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0.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東吳大學出版,1975。 31. 箱田惠子,《外交官の誕生 : 近代中囯の対外態勢の変容と在外公館》,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2。 32. Knight Biggerstaff,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五)專書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1. 任天豪,〈高張力下的緩衝因子——北洋時期的胡惟德〉,「近代亞太地區的張力:海權、陸權與國際互動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20,頁99-114。 2. 任天豪,〈鼎革之際的外交官世代轉型——從胡惟德的仕宦經驗談起〉,「『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外交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7,頁1-27。 3. 任天豪,〈「外交戰」的準備——清季外交人才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和戰之際的清末外交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8,頁195-212。 4. 高超群,〈外務部的設立及清末外交制度的改革〉,《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202-255。 5. 湯欽飛,〈清末新式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及其運作〉,《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169-201。 6. 楊易,〈晚清外交官與戊戌維新運動〉,《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87-113。 7. 廖敏淑,〈中國新舊秩序遞嬗與職業外交官誕生〉,《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29-70。 8. 應俊豪,〈1920年代列強對華砲艦外交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編,《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1-26。 9. 王雙印,〈略論清代外交機構近代化〉,《天津行政學院學報》(天津:天津行政學院,第12卷6期,2010),頁40-44。 10. 唐啟華,〈北京政府外交行政機構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資料庫。 11. 曾金蓮,〈從儲才館的成立看清季外務部制度轉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廣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第30卷3期,2009,頁52-58。 12. 楊雲,〈清政府中央外交機構的變遷〉,《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濟南:山東農業工程學院,第23卷2期,2008),頁108-109。 (六)學位論文 1. 任天豪,《胡惟德與清末民初的「弱國外交」》,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2. 陳森霖,《中國外交制度現代化 : 一九○一∼一九一一年之外務部》,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 張其顯,《北京政府外交組織與人事之研究(1912-1928)》,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7153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3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廖敏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ao, Min-Sh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元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 Yuan-Kai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何元楷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 Yuan-Kai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24 14:24:25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24 14:24: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24 14:24: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53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2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53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固有對外體制中並無「職業外交官」,其出現之主要原因係清末中國受到西方外交秩序影響。前所未有的職業外交官官職,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其專業性不只是外語能力,而更要擁有對外交涉、談判、締結條約以及熟悉「公法」等能力。這些能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得經過一番訓練方可得到之專業技能。 當中國建立起西方近代式職業外交官體系,必須相應建立培育職業外交官之制度,延續外交人才之產出,以作為日後中國對外交涉之需要。然而,此培育制度的建立,使中國逐漸接軌西方近代式的外交制度,爾後並以此秩序對外交涉。 本研究以「清季中國職業外交官的培育」為題,研究中國職業外交官培育制度之形成,時代範疇設定於清末,探討中國對外體制之轉變、職業外交官如何從無到有、中國如何培育出職業外交官,並從其培育內容與選拔制度觀察中國對外交涉制度之變遷。本研究主要針對「培育」為主體,清末職業外交官出身背景,多出身於留學外國者以及京師同文館、廣東同文館以及上海廣方言館三館,由於本研究主要針對中國本身所培育出之職業外交官制度,因此將著重於三館及儲才館的培育制度,以及幾位擔任過公使之職業 外交官等探討,留學外國者則不多著墨。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wa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ountries; indeed, the inherent Chinese system lacked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the past, Chinese envoys abroad were appoin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They did not have professional diplomatic negotiation skills, nor did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conclude treaties. Furthermore, they lacked not only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lacked familiarity with international law. China immersed itself in the languag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prolonged negotiations with them, China progressively grasped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diplomacy”. Ultimately, in response to the need for “diplomacy”, China established the ‘Chucai Guan,’ a dedicated institution for training diplomat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ckground of various diplomats in the late Qing, focusing on the “Tongwen Guan” and the “Chucai Guan”. It examined the cultivation and selec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and discussed how professional diplomats come into being in China.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xplored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diplomats in the early Republic Era. In sum, the stud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imperial envoys to system-producing diplomats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diplomatic negotiation acumen, and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law.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foundation of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the study offer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proficiency during a pivotal period in its histor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清末中國固有對外體制的演變 -27- 第一節 從總理衙門看中國對外秩序 -28- 第二節 秩序的遞嬗:總署改組與外務部 - 33 - 小結 - 40 - 第三章 語言培育:同文三館的設立與改革 - 45 - 第一節 京師同文館的設立 - 45 - 第二節 上海廣方言館的設立 - 49 - 第三節 廣東同文館的設立 - 52 - 第四節 同文三館的改革 - 55 - 小結 - 64 - 第四章 清季中國培養職業外交官的歷程 -67- 第一節 三館國內外的雙軌學習 - 67 - 第二節 國內學堂的培育 - 74 - 第三節 國外的學習 - 78 - 第四節 清季中國培育職業外交官的機構與管道 - 84 - 小結 - 90 - 第五章 儲才館的設立與意義 - 93 - 第一節 儲才館的成立 -93- 第二節 儲才館培訓內容 - 97 - 第三節 儲才館的組織與人事 - 103 - 第四節 儲才館在清季中國外交中的意義 - 107 - 小結 - 110 - 第六章 結語 - 113 - 徵引文獻 - 123 - (一)檔案史料 - 123 - (二)報刊史料 - 123 - (三)史料彙編 - 125 - (四)專書 - 126 - (五)專書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 128 - (六)學位論文 - 129 -zh_TW
dc.format.extent 213025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3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外交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交官培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交人事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文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廣方言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儲才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Professional Diplomats of Late Q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ultivation of Diploma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ongwen Gu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uang Fang Yan Gu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ucai Guanen_US
dc.title (題名) 清季中國職業外交官的培育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Late Qing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檔案史料 1.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2. 《外務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3.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月摺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夷務始末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6.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奏摺檔案》,《軍機處檔摺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7. 《軍機處錄副》,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檢索系統。 9. 《中俄天津條約》 10. 《辛丑和約》 (二)報刊史料 1. 《申報》,1881年9月29日。 2. 〈外部將裁汰司員重用留學生〉,《津報》,第六版(1906年10月8日)。 3. 〈外部設立儲材館〉,《津報》,第六版(1906年5月19日)。 4. 〈擬考外部司員〉,《津報》,第六版(1906年5月19日)。 5. 〈儲才館將次開辦〉,《津報》,第三版(1907年4月19日)。 6. 王覺任,〈開儲材館議〉,《知新報》,第30期(1897)。 7. 《東方日報》。 8. 〈大學堂譯學館章程:譯學館開辦章程〉,《湖北學報》,第一卷第十一期(1903)。 9. 〈外部奏續擬調用人員並設儲才館摺〉,《秦中官報》,六月份第三期(1906)。 10. 〈外務部儲才館擬辦定章〉,《南洋官報》,第49期(1906)。 11. 〈外交政紀:外務部儲才館擬辦定章〉,《江西官報》,第19期(1906)。 12. 〈諭摺摘要:張元濟條陳外部事宜〉,《通學報》,第一卷第14期(1906)。 13. 〈探聞外務部員外郎張元濟呈請淘汰外務部司員凡不通曉泰西語言文字者一律不用業〉,《時報》(1906年5月21日)。 14. 〈外務部奏陳續擬調用人員辦法並設立儲才館摺〉,《外交報》,第6卷20期(1906)。 15. 〈部令:外交部部令(七則)(中華民國元年八月十三日):現在文官及外交官試驗法尚未公布本部任用人員按照官制固有薦任委任之分〉,《政府公報》,第107期(1912)。 16. 〈部令:外交部部令第七號(中華民國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附表)〉,《政府公報》,第214期(1912)。 17. 〈大總統申令(中華民國四年九月三十日):外交官領事官資格審查規則〉,《政府公報》,第1221期(1915)。 18. 〈大總統申令(中華民國四年九月三十日):外交官領事官考試令〉,《政府公報》,第1221期(1915)。 19. 〈外交部令(三則):外交部令第十四號(中華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此次外交官領事官考試及格各生照章應由部分派駐外使領各館學習〉,《政府公報》,第231期(1916)。 (三)史料彙編 1.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2.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3. 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 沈雲龍(主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5. 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曾紀澤,《曾紀澤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 7. 張元濟,《張元濟全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 賈楨(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楊家駱,〈劉忠誠公遺集〉,《洋務運動文獻匯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 10.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 11.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出版,1936。 12. 寶鋆(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 〈廣方言館全案〉,《上海灘與上海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 崑岡,《大清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15. 《嘉慶會典》(1818),卷31,禮部,主客清吏司。 16. 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奏定譯學館章程》(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軍機處錄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光緒朝》,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四)專書 1. 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曉秋,《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朱杰勤、黃邦和,《中外關係史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5. 李文杰,《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7。 6. 李文杰,《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7.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66。 8.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10. 吳寶曉,《初出國門:中國早期外交官在英國和美國的經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11. 坂野正高,陳鵬仁(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12. 岳謙厚,《民國外交官人事機制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13.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北京:三聯書局,1997。 14. 高克,《外交家與戰爭-顧維鈞外交官生涯片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 秦孝儀,《中國現代史辭典: 人物部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16. 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7. 馬克斯・韋伯(Weber, Max),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家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18.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新北:稻禾出版社,1991。 19.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20. 陳向陽,《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 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2.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 23. 黃枝連,《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型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4.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張沛(譯),《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5.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中國的世界秩序〉,《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6. 傅德元,《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27. 蔡振豐,《晚清外務部之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 28. 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9.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0.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東吳大學出版,1975。 31. 箱田惠子,《外交官の誕生 : 近代中囯の対外態勢の変容と在外公館》,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2。 32. Knight Biggerstaff,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五)專書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1. 任天豪,〈高張力下的緩衝因子——北洋時期的胡惟德〉,「近代亞太地區的張力:海權、陸權與國際互動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20,頁99-114。 2. 任天豪,〈鼎革之際的外交官世代轉型——從胡惟德的仕宦經驗談起〉,「『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外交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7,頁1-27。 3. 任天豪,〈「外交戰」的準備——清季外交人才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和戰之際的清末外交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8,頁195-212。 4. 高超群,〈外務部的設立及清末外交制度的改革〉,《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202-255。 5. 湯欽飛,〈清末新式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及其運作〉,《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169-201。 6. 楊易,〈晚清外交官與戊戌維新運動〉,《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87-113。 7. 廖敏淑,〈中國新舊秩序遞嬗與職業外交官誕生〉,《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29-70。 8. 應俊豪,〈1920年代列強對華砲艦外交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編,《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1-26。 9. 王雙印,〈略論清代外交機構近代化〉,《天津行政學院學報》(天津:天津行政學院,第12卷6期,2010),頁40-44。 10. 唐啟華,〈北京政府外交行政機構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資料庫。 11. 曾金蓮,〈從儲才館的成立看清季外務部制度轉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廣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第30卷3期,2009,頁52-58。 12. 楊雲,〈清政府中央外交機構的變遷〉,《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濟南:山東農業工程學院,第23卷2期,2008),頁108-109。 (六)學位論文 1. 任天豪,《胡惟德與清末民初的「弱國外交」》,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2. 陳森霖,《中國外交制度現代化 : 一九○一∼一九一一年之外務部》,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 張其顯,《北京政府外交組織與人事之研究(1912-1928)》,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