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回應「教育不平等」的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圖像—TFT案例研究
Picturing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in Responding ‘Inequity in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 For Taiwan’
作者 李淑菁;黃致瑋
Lee, Shu-ching;Huang, Chih-wei
貢獻者 教育系
關鍵詞 多元文化教育; 師資培育; 為臺灣而教; 教育不平等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 For Taiwan; Educational inequity
日期 2024-03
上傳時間 24-May-2024 11:34:06 (UTC+8)
摘要 研究目的:臺灣從1990年代教育改革運動一直到108新課綱素養的各項革新,師資培育一直是教育發展上的一大難題,更遑論多元文化師資培育。鑒於體制內的改變有其結構性限制,本研究因此從體制外的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著手,描繪計畫的願景為「回應教育不平等」的TFT如何透過教師培育計畫促進教育平等的過程與策略,從甄選條件、教師專業發展系統等層面,透過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話開始,探究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可能圖像,文中也討論到TFT對「教育不平等」的指涉內涵與其實踐方式的關聯性。研究設計/方法/取徑:臺灣教育學界近二十年來有關「教育不平等」相關論述逐漸被包裹在「多元文化教育」範疇,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嘗試勾勒出TFT師資培育計畫的圖像輪廓,並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概念進行對話,以進一步深探TFT所面臨的挑戰對於未來臺灣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可能的提醒。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發現有四:(一)TFT重視未來師資的軟實力,將教師視為領導者的訓練,並運用跨領域的督導制度由外圍鷹架出多層次支持體系,過程中著重溝通、問題察覺、自我覺察、換位思考等,可為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制度性設置的參考;(二)TFT回應的「教育不平等」主要聚焦於經濟面向之「階級」意涵,而多元文化教育範疇中的偏鄉、原住民族文化等,大多成為服務環境脈絡而已,且「教育不平等」回應之內涵甚少觸及性別不平等議題;(三)TFT以申請者個人的「核心能力特質」作為主要甄選條件使得招募到的教師群體「多樣卻同質」,可能落入「自由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四)此外,TFT成員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多數抱持「多元的多元文化主義」—看見差異、尊重差異,但較少進一步挑戰主流社會文化結構;然而真實場域的學習使得TFT成員能夠逐漸跨越原本「經濟中心」階級指涉的「教育不平等」概念,「反思」的過程也能讓教師開展其對「多元文化教育」更結構性的觀看。研究原創性/價值:臺灣有關另類師資培育組織的研究很少,「為台灣而教」(TFT)的研究更有其標誌性的意義,此為第一個深入瞭解TFT師資培育計畫的研究,可供其他師資培育機構與團隊作為發展多元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的參考。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TFT的教師專業發展系統提供的個人督導制度與同儕支持網絡運作方式,可供師培課程或制度建置的參考。然而,如何更全面的回應「教育不平等」,而非特定概念指涉,也是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努力的方向。
關聯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Vol.32, No.1, pp.41-76
資料類型 article
DOI https://doi.org/10.6151/CERQ.202403_32(1).0002
dc.contributor 教育系
dc.creator (作者) 李淑菁;黃致瑋
dc.creator (作者) Lee, Shu-ching;Huang, Chih-wei
dc.date (日期) 2024-03
dc.date.accessioned 24-May-2024 11:34:06 (UTC+8)-
dc.date.available 24-May-2024 11:34: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May-2024 11:34:06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126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研究目的:臺灣從1990年代教育改革運動一直到108新課綱素養的各項革新,師資培育一直是教育發展上的一大難題,更遑論多元文化師資培育。鑒於體制內的改變有其結構性限制,本研究因此從體制外的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著手,描繪計畫的願景為「回應教育不平等」的TFT如何透過教師培育計畫促進教育平等的過程與策略,從甄選條件、教師專業發展系統等層面,透過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話開始,探究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可能圖像,文中也討論到TFT對「教育不平等」的指涉內涵與其實踐方式的關聯性。研究設計/方法/取徑:臺灣教育學界近二十年來有關「教育不平等」相關論述逐漸被包裹在「多元文化教育」範疇,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嘗試勾勒出TFT師資培育計畫的圖像輪廓,並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概念進行對話,以進一步深探TFT所面臨的挑戰對於未來臺灣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可能的提醒。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發現有四:(一)TFT重視未來師資的軟實力,將教師視為領導者的訓練,並運用跨領域的督導制度由外圍鷹架出多層次支持體系,過程中著重溝通、問題察覺、自我覺察、換位思考等,可為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制度性設置的參考;(二)TFT回應的「教育不平等」主要聚焦於經濟面向之「階級」意涵,而多元文化教育範疇中的偏鄉、原住民族文化等,大多成為服務環境脈絡而已,且「教育不平等」回應之內涵甚少觸及性別不平等議題;(三)TFT以申請者個人的「核心能力特質」作為主要甄選條件使得招募到的教師群體「多樣卻同質」,可能落入「自由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四)此外,TFT成員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多數抱持「多元的多元文化主義」—看見差異、尊重差異,但較少進一步挑戰主流社會文化結構;然而真實場域的學習使得TFT成員能夠逐漸跨越原本「經濟中心」階級指涉的「教育不平等」概念,「反思」的過程也能讓教師開展其對「多元文化教育」更結構性的觀看。研究原創性/價值:臺灣有關另類師資培育組織的研究很少,「為台灣而教」(TFT)的研究更有其標誌性的意義,此為第一個深入瞭解TFT師資培育計畫的研究,可供其他師資培育機構與團隊作為發展多元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的參考。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TFT的教師專業發展系統提供的個人督導制度與同儕支持網絡運作方式,可供師培課程或制度建置的參考。然而,如何更全面的回應「教育不平等」,而非特定概念指涉,也是未來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努力的方向。
dc.format.extent 13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Vol.32, No.1, pp.41-76
dc.subject (關鍵詞) 多元文化教育; 師資培育; 為臺灣而教; 教育不平等
dc.subject (關鍵詞)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 For Taiwan; Educational inequity
dc.title (題名) 回應「教育不平等」的多元文化師資培育圖像—TFT案例研究
dc.title (題名) Picturing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in Responding ‘Inequity in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 For Taiwan’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
dc.identifier.doi (DOI) 10.6151/CERQ.202403_32(1).0002
dc.doi.uri (DOI) https://doi.org/10.6151/CERQ.202403_3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