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運用繪本教學對於國小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力之影響
The Influence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o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作者 余雯婷
YU, Wen-Ting
貢獻者 林巧敏
Lin, Chiao-Min
余雯婷
YU, Wen-Ting
關鍵詞 繪本教學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自我概念
生活適應力
Picture Book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Self-Concept
Life-adjustment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Jul-2024 12:29:21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討論依據繪本教學之理論及實施,解析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力之輔導成效。故本研究採前單組前後測設計,以5位國小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接受十週的繪本教學課程。 本研究量化工具採用「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力量表」,以及學生課程學習單進行前測和後測。並於每週繪本課程教學後,繕打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用為分析質性資料之依據。 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關於繪本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一)繪本的圖片可以提供視覺化的支持,幫助研究參與者更好地理解繪本的內容,或是透過繪本的圖片與研究參與者有更佳良好的互動,補足文字描述的不足,或是讓不容易理解的文字透過圖像化讓研究參與者可以更加輕鬆地參與課程,增加對故事的理解與記憶,並且能夠提升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專注力。 (二)透過團體討論的方式,研究參與者可以透過觀察及聆聽其他同儕的表現和思考方式,有機會與同儕分享想法和觀點,從同儕示範中得到更多的靈感,團體討論的方式可以豐富研究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促進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三)在繪本教學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會非常積極的參與課程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會以研究參與者為主來進行。研究者發現,研究參與者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與生活經驗連結,研究參與者容易產生共鳴,因此而熱烈的討論,但有時會偏離繪本主題,研究者應適時將討論內容引導回主題、掌握核心概念才能使課程更加聚焦,達成有效討論。 二、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缺損學生的自我概念具有正向的幫助,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自我概念的影響在於幫助研究參與者更加認識和接納自己,有助於提升生理、社會等方面的自我概念,進而提升學習動力。 三、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生活適應力的影響有助於提升學習功能缺損學生的自信心、情緒管理、人際互動等方面,進而提升生活適應力。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o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The study adopted a pre-test post-test design method, the study involved fi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who underwent a ten-week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course. The study instru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Sc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adjustment Scale” and” Student Course Worksheet”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Additionally, teacher reflection notes were transcribed after each weekly picture book lesson, serving as qualitative data for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found as follows: 1.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activities, attention can be given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can provide visual support to help research participa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picture books, or have better interactions with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ext descriptions, or By visualizing difficult-to-understand text, research participants can more easily participate in the course,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story, and improve the concentration of students with mild learning impairments. (b)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 research participants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opinions with their peers by observ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performance and thinking of other peers, and gain more inspiration from peer demonstrations. Group discussion It can enrich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picture book content. (c) During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cess, research participants will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urse discussions, and the discussion will be dominated by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nnected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us have a lively discussion. However, sometimes they would deviate from the theme of the picture book. The researcher should guide the discussion back to the topic in a timely manner. Only by mastering core concepts can the course be more focused and achieve effective discussions. 2.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positively assists in improving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It helps them to recognize and accept themselves better, contribut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self-concepts in physiologic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increasing learning motivation. 3.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adjustment among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confidence,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nsequently improving lif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for self-concept and life adjustment of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are proposed.
參考文獻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盈偲、吳勝儒、魏俊華(2017)。繪本結合詞彙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閱讀能力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期數,99-122。 王振德(1989)。残障兒的教養。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慧娟(2019)。運用療癒繪本進行書目療法對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丘華殷、李淑玲(2008)。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27,1-30。 白君郁(2019)。運用繪本教學促進國小一年級新生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縣。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特殊教育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kw=%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5%8f%8a%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5%ad%b8%e7%94%9f%e9%91%91%e5%ae%9a%e8%be%a6%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a)。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b)。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94 何華國 (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吳欣容(2020)。繪本藝術治療運用於國小高年級聽障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臺北市。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呂俐安、黃瑞瑛、張黛眉、楊雅明、楊俐容(2007)。我真的很不錯-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宋旻翰(2014)。國小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市。 李依娟、陳儀、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择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7。 李怡欣(2015)。臺中市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層次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李美佳(2008)。不同同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李淑娥(譯)(2003)。對自己(原作者:D. Hamchek)。臺北市:心理圖書出版公司。 李連珠(1991)。將圖書帶進教室-課堂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9-36。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林子媛、陳勇安(2020)。繪本教學對國小輕微認知缺損學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8(2),108–121。 林函螢(2015)。以音樂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在地文化認識之研究:以南投某國小之教學實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嘉義縣。 林美和(1992)。智能障礙研究:學習問题與行為輔導。臺北:師苑。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台北:心理。 林碧蓮(2010)。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林慧玲(2004)。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化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霜吟、吳順發(2014)。國小繪本教學應用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29–37。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佩芳(2016)。用繪本和孩子談情緒。師友月刊,591,94–98。 侯雅齡、吳裕益(200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圖書出版公司。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 洪詩婷(2008)。繪本輔導方案對學業表現不佳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洪榮照、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4,55-84。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徐強(2018)。特殊教育。志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郝廣才(2009)。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高宜芝(2013)。繪本教學在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之應用與實例。特教園丁,28(4),29–3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檢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檢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真(2019)。繪本教學理論與實務:原來繪本的「美」在「這裡」。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碧如(2003)。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期刊,5,169-180。 教育部(2022)。11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GPN2009001086)。台中: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檢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梁玉珊(2009)。繪本運用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莊梅君、劉秀丹(2014)。可預測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的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29–48。 莊榮俊(200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瑞縈(2004)。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郭怡伶(2017)。生命教育的繪本教學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縣。 郭柏宜(2020)。繪本融入國小低年級情緒管理小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 郭淳文、張世彗(2018)。繪本結合擴增實境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25,1-24。 陳玉金(2020)。臺灣兒童圖畫書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6)。萬卷樓出版社。 陳秀房(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屏東縣。 陳秀珠(2003)。圖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縣。 陳宜穗(2014)。運用繪本於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陳柏霖(2007)。繪本在教學上的應用—以《點》為例。教師之友,48(2),86。https://doi.org/10.7053/TF.200704.0086 陳柔臻(201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新北市。 陳素杏(2009)。圖文與教學-國小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行為現況及繪本特質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陳訓祥(1999)。特殊學生與鑑定基準: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師大書苑。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上冊)。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麻麗美(2016)。性格童話繪本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信恩(2008)。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黃書瑩(2007)。多媒體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素英(2010)。繪•本•創•作 德芙蘭步道。台灣教育,663,32–37。 黃凱薇(2014)。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提升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市。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市:天衛文化。 葉玉嫥(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花蓮縣。 廖珮君(2021)。學齡前超時使用電子螢幕的個案研究:幼兒園和小一的社會適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中市。 劉家媛(2017)。繪本班級輔導對國小五年級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劉婉鶯(2006)。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劉焜輝(1985)。青少年良適應行為。台北市:天馬圖書出版公司。 蔡毅樺(2020)。探析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視框之繪本治療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鄭昭雄(1999)。源、緣、圓-融合教育在臺灣省立彰化啟智學校。特殊教育季刊,70,21-25。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4,37–54。 鄭靜慧(201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於自我概念、學校認同及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以台南市偏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臺南市。 蕭金土、陳瑋婷(2014)。臺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2),23-48。 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錡寶香(2015)。以繪本為媒材-發展特殊教育需求幼童的語言、前讀寫技能。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15-33。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吳敏蘭(2015年09月02日)。繪本閱讀,讓孩子認識世界。https://kknews.cc/zh-tw/baby/n58yq3g.html 羅貞雯(2012)。兒童繪本教學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屏東縣。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縣。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uminger, N., & Kasari, C.(2000). Loneliness and friendship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71, 447-456. Bogdan, R.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and Bacon. Bourcet, C. (1998). Self-evalu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adolescence.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8, 515-527. Church, C., Alinsanski, S., & Amanullah, S.(2000). The social, behavioral,and academic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 12-20. Coan, R.W.(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d ed., rev. and enl).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Gordon, C. & Gergen, K. J. (1968). The Self in Social Interaction. John Wiley, New York. Gurney, P.W. (1988). Self-Esteem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1st ed.). Routledge. Huck, C. S. (1997).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6th ed.). Brown & Benchmark. Iaquinta, A., & Hipsky, S. (2006). Practical Bibliotherapy Strategies for the Inclusive Elementary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 209-213. Kevin, M,. & Mzobanzi, M. (2001).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1, 47-96. Kloomok, S., & Cosden, M. (1994).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self-concept, academic discounting", non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Learning Disability Ouarterly, 17(2). 140-153.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m-Hill. Linder, R. (2007). 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 35(4), 3-15. Newman, P. R. & Newman ,B, M. (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Illionis: The Dorsey Press. Sabornie, E.(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 268-279. Sutherland, Z., & Arbuthnot, M. H. (1977). Children and books (Fifth editi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Tomlinson-Keasey, C., & Smith-Winberry, C.(1983).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nd Personality Outcomes of Gifted and Nongifted College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7(1), 35-41. Zambo, D.M. (2006). Learning from picture book characters in readaloud sessions for students with ADHD.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2(4) Article 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11913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913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巧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ao-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余雯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U, Wen-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余雯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YU, Wen-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24 12:29: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24 12:29: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24 12:29: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11913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03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11913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討論依據繪本教學之理論及實施,解析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力之輔導成效。故本研究採前單組前後測設計,以5位國小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接受十週的繪本教學課程。 本研究量化工具採用「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力量表」,以及學生課程學習單進行前測和後測。並於每週繪本課程教學後,繕打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用為分析質性資料之依據。 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關於繪本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一)繪本的圖片可以提供視覺化的支持,幫助研究參與者更好地理解繪本的內容,或是透過繪本的圖片與研究參與者有更佳良好的互動,補足文字描述的不足,或是讓不容易理解的文字透過圖像化讓研究參與者可以更加輕鬆地參與課程,增加對故事的理解與記憶,並且能夠提升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專注力。 (二)透過團體討論的方式,研究參與者可以透過觀察及聆聽其他同儕的表現和思考方式,有機會與同儕分享想法和觀點,從同儕示範中得到更多的靈感,團體討論的方式可以豐富研究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促進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三)在繪本教學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會非常積極的參與課程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會以研究參與者為主來進行。研究者發現,研究參與者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與生活經驗連結,研究參與者容易產生共鳴,因此而熱烈的討論,但有時會偏離繪本主題,研究者應適時將討論內容引導回主題、掌握核心概念才能使課程更加聚焦,達成有效討論。 二、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缺損學生的自我概念具有正向的幫助,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自我概念的影響在於幫助研究參與者更加認識和接納自己,有助於提升生理、社會等方面的自我概念,進而提升學習動力。 三、繪本教學對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生活適應力的影響有助於提升學習功能缺損學生的自信心、情緒管理、人際互動等方面,進而提升生活適應力。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o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The study adopted a pre-test post-test design method, the study involved fi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who underwent a ten-week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course. The study instru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Sc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adjustment Scale” and” Student Course Worksheet”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Additionally, teacher reflection notes were transcribed after each weekly picture book lesson, serving as qualitative data for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found as follows: 1.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activities, attention can be given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can provide visual support to help research participa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picture books, or have better interactions with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ext descriptions, or By visualizing difficult-to-understand text, research participants can more easily participate in the course,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story, and improve the concentration of students with mild learning impairments. (b)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 research participants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opinions with their peers by observ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performance and thinking of other peers, and gain more inspiration from peer demonstrations. Group discussion It can enrich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picture book content. (c) During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cess, research participants will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urse discussions, and the discussion will be dominated by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nnected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us have a lively discussion. However, sometimes they would deviate from the theme of the picture book. The researcher should guide the discussion back to the topic in a timely manner. Only by mastering core concepts can the course be more focused and achieve effective discussions. 2.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positively assists in improving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It helps them to recognize and accept themselves better, contribut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self-concepts in physiologic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increasing learning motivation. 3.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adjustment among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confidence,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nsequently improving lif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for self-concept and life adjustment of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are proposed.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i 圖目次 iii 表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繪本教學相關理論與應用 11 第二節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之身心特質與教育輔導 16 第三節 自我概念相關理論與應用 20 第四節 生活適應力相關理論與應用 27 第五節 繪本教學應用於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之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4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8 第六節 繪本教學課程 5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實施繪本教學之歷程與省思 63 第二節 學生自我概念學習成效分析 66 第三節 學生生活適應力量表分析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4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38 附錄一 教師教學省思札記 147 附錄二 單元教案設計 148 附錄三 學生課程學習單 160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 170 附錄五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 171 附錄六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力量表 174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913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繪本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概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適應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icture Boo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Concep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fe-adjust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運用繪本教學對於國小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力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fluence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o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nor Impairments in Learn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盈偲、吳勝儒、魏俊華(2017)。繪本結合詞彙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閱讀能力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期數,99-122。 王振德(1989)。残障兒的教養。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慧娟(2019)。運用療癒繪本進行書目療法對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丘華殷、李淑玲(2008)。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27,1-30。 白君郁(2019)。運用繪本教學促進國小一年級新生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縣。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特殊教育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kw=%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5%8f%8a%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5%ad%b8%e7%94%9f%e9%91%91%e5%ae%9a%e8%be%a6%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a)。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b)。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94 何華國 (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吳欣容(2020)。繪本藝術治療運用於國小高年級聽障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臺北市。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呂俐安、黃瑞瑛、張黛眉、楊雅明、楊俐容(2007)。我真的很不錯-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宋旻翰(2014)。國小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市。 李依娟、陳儀、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择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7。 李怡欣(2015)。臺中市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層次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李美佳(2008)。不同同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李淑娥(譯)(2003)。對自己(原作者:D. Hamchek)。臺北市:心理圖書出版公司。 李連珠(1991)。將圖書帶進教室-課堂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9-36。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林子媛、陳勇安(2020)。繪本教學對國小輕微認知缺損學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8(2),108–121。 林函螢(2015)。以音樂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在地文化認識之研究:以南投某國小之教學實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嘉義縣。 林美和(1992)。智能障礙研究:學習問题與行為輔導。臺北:師苑。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台北:心理。 林碧蓮(2010)。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林慧玲(2004)。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化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霜吟、吳順發(2014)。國小繪本教學應用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29–37。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佩芳(2016)。用繪本和孩子談情緒。師友月刊,591,94–98。 侯雅齡、吳裕益(200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圖書出版公司。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 洪詩婷(2008)。繪本輔導方案對學業表現不佳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洪榮照、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4,55-84。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徐強(2018)。特殊教育。志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郝廣才(2009)。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高宜芝(2013)。繪本教學在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之應用與實例。特教園丁,28(4),29–3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檢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檢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真(2019)。繪本教學理論與實務:原來繪本的「美」在「這裡」。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碧如(2003)。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期刊,5,169-180。 教育部(2022)。11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GPN2009001086)。台中: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檢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梁玉珊(2009)。繪本運用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莊梅君、劉秀丹(2014)。可預測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的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29–48。 莊榮俊(200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瑞縈(2004)。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郭怡伶(2017)。生命教育的繪本教學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縣。 郭柏宜(2020)。繪本融入國小低年級情緒管理小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 郭淳文、張世彗(2018)。繪本結合擴增實境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25,1-24。 陳玉金(2020)。臺灣兒童圖畫書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6)。萬卷樓出版社。 陳秀房(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屏東縣。 陳秀珠(2003)。圖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縣。 陳宜穗(2014)。運用繪本於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陳柏霖(2007)。繪本在教學上的應用—以《點》為例。教師之友,48(2),86。https://doi.org/10.7053/TF.200704.0086 陳柔臻(201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新北市。 陳素杏(2009)。圖文與教學-國小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行為現況及繪本特質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陳訓祥(1999)。特殊學生與鑑定基準: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師大書苑。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上冊)。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麻麗美(2016)。性格童話繪本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信恩(2008)。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黃書瑩(2007)。多媒體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素英(2010)。繪•本•創•作 德芙蘭步道。台灣教育,663,32–37。 黃凱薇(2014)。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提升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市。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市:天衛文化。 葉玉嫥(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花蓮縣。 廖珮君(2021)。學齡前超時使用電子螢幕的個案研究:幼兒園和小一的社會適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中市。 劉家媛(2017)。繪本班級輔導對國小五年級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劉婉鶯(2006)。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劉焜輝(1985)。青少年良適應行為。台北市:天馬圖書出版公司。 蔡毅樺(2020)。探析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視框之繪本治療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鄭昭雄(1999)。源、緣、圓-融合教育在臺灣省立彰化啟智學校。特殊教育季刊,70,21-25。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4,37–54。 鄭靜慧(201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於自我概念、學校認同及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以台南市偏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臺南市。 蕭金土、陳瑋婷(2014)。臺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2),23-48。 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錡寶香(2015)。以繪本為媒材-發展特殊教育需求幼童的語言、前讀寫技能。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15-33。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吳敏蘭(2015年09月02日)。繪本閱讀,讓孩子認識世界。https://kknews.cc/zh-tw/baby/n58yq3g.html 羅貞雯(2012)。兒童繪本教學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屏東縣。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縣。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uminger, N., & Kasari, C.(2000). Loneliness and friendship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71, 447-456. Bogdan, R.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and Bacon. Bourcet, C. (1998). Self-evalu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adolescence.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8, 515-527. Church, C., Alinsanski, S., & Amanullah, S.(2000). The social, behavioral,and academic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 12-20. Coan, R.W.(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d ed., rev. and enl).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Gordon, C. & Gergen, K. J. (1968). The Self in Social Interaction. John Wiley, New York. Gurney, P.W. (1988). Self-Esteem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1st ed.). Routledge. Huck, C. S. (1997).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6th ed.). Brown & Benchmark. Iaquinta, A., & Hipsky, S. (2006). Practical Bibliotherapy Strategies for the Inclusive Elementary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 209-213. Kevin, M,. & Mzobanzi, M. (2001).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1, 47-96. Kloomok, S., & Cosden, M. (1994).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self-concept, academic discounting", non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Learning Disability Ouarterly, 17(2). 140-153.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m-Hill. Linder, R. (2007). 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 35(4), 3-15. Newman, P. R. & Newman ,B, M. (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Illionis: The Dorsey Press. Sabornie, E.(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 268-279. Sutherland, Z., & Arbuthnot, M. H. (1977). Children and books (Fifth editi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Tomlinson-Keasey, C., & Smith-Winberry, C.(1983).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nd Personality Outcomes of Gifted and Nongifted College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7(1), 35-41. Zambo, D.M. (2006). Learning from picture book characters in readaloud sessions for students with ADHD.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2(4) Article 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