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孫大川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Sun, Ta-Chua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沈欣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Shen, Hsin-Ru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沈欣蓉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Shen, Hsin-Ru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Aug-2024 12:16:3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Aug-2024 12:16:3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Aug-2024 12:16:3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8159003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46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81590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以巴代的歷史小說為例,藉由原住民男性從「部落戰士」到成為「國 家軍人」的過程,說明原住民在保有自身尊嚴的同時,如何既反抗又調適、既接 受又翻轉、既改變又承繼。原住民在面對國家時,不該只從被動或悲情受害者的 角度去看,也要注意族人如何保持其主體的能動性。
在回溯原住民的歷史時,時常看見原住民被動反抗外來強權的形象,但這只 呈現部分原住民的歷史經驗。原住民在面對他者時,不單只有武力抵抗,也有談 判、妥協等手段。為了使歷史詮釋更全面,除了官方文獻之外,口述資料與文學 作品也應被納入討論。
巴代早年從軍,而後轉向卑南族巫術研究、原民文學創作,這些經驗使他的 小說有獨特的歷史視角。本論文以巴代小說背景的時間軸,分析原住民男性的形 象與轉變,尤其是他們如何從保護部落的戰士,變成為國家而戰的軍人。在巴代 的大量作品中,可發現原住民面對外來強權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從西元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原住民逐漸成為國家的一份子,但原住民自身的 想法和行動才是本文關切的重點。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historical novels by BaDai (巴代)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resist and adapt, accept and transform, and change and inherit, while simultaneously maintaining their dignity in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indigenous males transition from ‘Tribal Warriors’ to ‘National Soldiers.’ When we see indigenous peoples confronting the state,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how they maintain their individual agency rather than solely view them from a passive or victimized perspective.
Tracing back the hi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we usually see them being forced to rebel against foreign powers, but that only represents a part of their historical experiences. When encountering other races, indigenous peoples not only fight but also negotiate and compromise.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ral history and literary work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s, in addition to known official documents.
BaDai served in the military in his early years before becoming a researcher in Puyuma wizardry (daramaw) and an indigenous literary writer. These experiences imbue his novels with a uniqu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hanges of indigenous males, specifically exploring how those who used to be tribal warriors protecting their indigenous community have turned into national soldiers fighting for their country, using the timeline reflected in BaDai's novels. In many of his novels, we can observe various respons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external powers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17th to the 21st century,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embers of the country, and it is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 tha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focus on.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討論文本範圍 7
第三節 回顧前行研究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巴拉冠與萬沙浪:《斯卡羅人》、《白鹿之愛》、《最後的女王》 21
第一節 巴代及其文學的特殊視角 21
第二節 「巴拉冠與萬沙浪」:從過去到現在 24
第三節 巴代筆下的部落能動性 28
第四節 巴代歷史書寫的企圖 33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從部落到國家:《暗礁》、《浪濤》 38
第一節 原住民與國家的觸礁 38
第二節 邊緣族群樣貌之異同 41
第三節 戰爭之外的日常生活 47
第四節 為了部落而戰 49
第五節 小結 53
第四章 大巴六九的謀略與危機:《笛鸛》、《馬鐵路》 55
第一節 現代國家的初介入:熊與蜂蜜 55
第二節 巴拉冠的式微 60
第三節 被迫讓渡的身體 62
第四節 參與戰爭的女巫 65
第五節 小結 69
第五章 從戰士到軍人:《野韻》、《走過》、《巫旅》 71
第一節 戰爭總動員:高砂義勇隊 71
第二節 走過:不知為誰而戰 76
第三節 回到「巴拉冠 81
第四節 成為「巫」 85
第五節 小結 87
第六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74993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9003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巴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巴拉冠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萬沙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原住民籍國家軍人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BaDai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Palakuwa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Bangsara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Indigenous National Military Personnel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從部落戰士到國家兵:以巴代的小說為例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From Tribal Warriors to National Soldiers:A Research in BaDai's Novel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文學作品
巴代,《薑路:巴代短篇小說集》(台北:山海文化雜誌出版,2009年)。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2007年)。
巴代,《斯卡羅人:檳榔‧陶珠‧小女巫》(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2009年)。
巴代,《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新北:耶魯國際文化,2010年)。
巴代,《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新北:INK印刻文學,2010年)。
巴代,《白鹿之愛》(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年)。
巴代,《巫旅》(新北:INK 印刻文學,2014年)。
巴代,《最後的女王》(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年)。
巴代,《暗礁》(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年)。
巴代,《浪濤》(新北:INK印刻文學,2017年)。
巴代,《野韻》(新北:INK印刻文學,2018年)。
巴代,《月津》(新北:INK印刻文學,2019年)。
二、專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2021年)。
巴代,《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國際文化,2009年)。
白睿文(Michael Berry)主編,《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台北:麥田出版,2020年)。
宋龍生撰稿,《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林志興、巴代編,《卑南學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回顧的研究與展望》(新北:耶魯,2016年)。
林豪勳、陳光榮,《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孫大川,《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二版》(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搭蘆灣手記》(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陳文德,《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0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芷凡,《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3年)。
楊翠,《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台北:玉山社,2018年)。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1997年)。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日治末期臺灣原住民族皇民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年)。
溫席昕,《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蔡金鼎編,《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新北:INK印刻文學,2013年)。
藍雨楨撰述,Calaw Mayaw 林信來、Ado Kaliting Pacidal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口述,《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台北:玉山社,2021年)。
三、翻譯專書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著,呂寧思譯,《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1985.)(台北:貓頭鷹,2016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1996.)(苗栗:桂冠,2004年)。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著,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Returns: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3.)(苗栗:桂冠圖書,2017年)。
阿圖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著,陳越編,李迅譯,〈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1975.)(台北:時報文化,2020)。
門脇朝秀編,《台湾高砂義勇隊——その心には今もなお日本が…(五十年後の証言)》(東京:あけぼの会,1994年)。
松田京子著,周俊宇譯,《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台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帝国の思考:日本「帝国」と台湾原住民,2014年)(台北:衛城,2019年)。
笠原政治著,陳文玲譯註《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新渡戶稻造著,王思穎、余鎧瀚譯,《武士道:讓日本人成為今日的日本人的思想集》(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1899.)(新北:不二家,2019年)。
四、期刊論文
巴代vs.陳芷凡,〈文學,作為一種復返的路徑〉,《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7期(2022年07月),頁42-59。
阮秀莉,〈靈視之旅與變形傳奇:鄂翠曲的原住民神靈詩學初探〉,《中外文學》33卷第8期(2005年01月)頁21-44。
林芳玫,〈從地方史到東亞史與世界史:巴代歷史小說的跨文化與跨種族視野〉,《臺灣文學學報》第38期(2021年06月),頁1-34。
林頌恩,〈卡地布青年會部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台灣研究》第9期(2004年12月),頁143-180。
胡家瑜,〈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2期(2005年02月),頁3-39。
孫大川,〈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構造〉,《當代》212卷(2005年04月),頁114-131。
邱貴芬,〈性別政治與原住民主體的呈現: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作品和Si-Manirei的紀錄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6期(2012年03月),頁13-49。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高砂義勇隊:祖靈還是英靈?(上)〉,《遠望雜誌》第349期3卷10期(2017年10月),頁27-35。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高砂義勇隊:祖靈還是英靈?(中)〉,《遠望雜誌》第351期3卷12期(2017年12月),頁30-39。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高砂義勇隊:祖靈還是英靈?(下)〉,《遠望雜誌》第352期4卷1期(2018年01月),頁40-41。
董恕明,〈書寫的技藝,記憶的書寫——巴代《走過:一個臺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的文學省思〉,《鹽分地帶文學》第70期(2017年09月),頁96-117。
五、學位論文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林依萱,〈巴代《最後的女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施靜沂,〈獵人的尊嚴——當代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獵人形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盈君,〈巴代小說中的部落書寫與歷史敘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7年)。
劉修身,〈從部落到部隊:軍職原住民部落地位之敘事分析〉(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論文,2018年)。
盧美辰,〈「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六、其他
(一)研究報告
浦忠成、孫大川,《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高砂義勇隊史實初探(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
(二)網路資料
巴代,《書‧人生‧巴代》書房隨想》,(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942,2021年08月05日)。
〈06 TALACOWA - 珂拉琪 Collage | StreetVoice 街聲 - 最潮音樂社群〉,(來源:https://streetvoice.com/collage7275/songs/667870/,2024年4月21日)。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愛丁堡特稿,〈特派在現場/台灣原民遺骨返還 巫師揭儀式有淚有笑「祖靈很想回家」〉,(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1050061.aspx,2023年11月06日)。
利格拉樂‧阿(女烏),〈以生命書寫 與文字共舞〉,(來源: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76c9feb9-f7b9-4579-8469-226e4279407e#google_vignette,2013年12月22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卑南族:祖先的規範〉,(來源: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913F9B9D35D49AC3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D0636733C6861689,2024年03月04日)。
(三)未發表文稿
孫大川,〈台灣可以成為禮物嗎?——一個原住民的觀點〉(未發表文稿,2021年8月18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