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棟樑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ao, Dong-Lia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沈祺人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Shen,Qi-Re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沈祺人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Shen, Qi-Re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Aug-2024 13:53:5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Aug-2024 13:53:5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Aug-2024 13:53:5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815150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76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815150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陳子昂是初唐重要詩人之一,本研究通過對陳子昂人格、作品與文學思想的「再讀」為開展,選取其〈感遇〉、〈登幽州台歌〉等代表作品、與後世讀者的典型評價這兩個面向,重新審視兼具文人與政治人物雙重身份的陳子昂,如何在作品中建構與表達自己「復古」、「興寄」與「風骨」的獨特文學思想、這些思想又如何與其政治觀點形成互文、又是如何被後世讀者認識的問題,並由此凝練出陳子昂在文學史中的意義與價值,以此希望令陳子昂的形象在當下更加完整與充實、並與前人研究形成對話。
本研究對陳子昂提出以下認識與觀點:對陳子昂人格與文學價值的確立,杜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杜甫的地位提升了陳子昂的地位。杜甫在其〈陳拾遺故宅〉一詩中展現出子昂的「忠義」,這成為以白居易等「拾遺譜係」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而宋以來對其人品之爭,成因有宋代史家借古諷今的用意,後世的爭論則體現了不同的文學與政治立場;陳子昂的「復古」思想不僅是其文學,也是其政治主張;其「興寄」思想亦是以「諷諫」精神相結合的;而從陳子昂的「風骨」中,可見其對丹道長生破滅後轉而追求個人精神的挺立與現實的成就與作為,成就他作品「嚴肅」與「崇高」的主題。讀者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人類個體雖然面對天地是渺小的,但是同樣也具備昂揚挺立的道德與尊嚴。這就是陳子昂作品能打動讀者之處,也是他最大的意義與價值。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Chen Zi'ang(陳子昂) w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examine Chen Zi'ang's personality, literary works, and literary thoughts such as "Gan Yu" (感遇)and "Deng You Zhou Tai Ge"(登幽州台歌) and considering typical evaluations from later readers. It seeks to reassess how Chen Zi'ang, who had dual identities as a literati and a political figure, constructed and expressed his unique literary thoughts of "Fu gu,"(復古) "Xing ji,"(興寄) and "Feng gu"(風骨) in his work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how these thoughts intertextually interact with his political viewpoints and how they were understood by later readers. From this, the study aims to distill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hen Zi'ang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oping to present a more complete and enriched image of Chen Zi'ang today.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 and viewpoints about Chen Zi'ang: Du Fu's(杜甫) role was crucial in establishing Chen Zi'ang's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value, and it can be said that Du Fu's elevated status also elevated Chen Zi'ang's status. In his poem "Chen Shi Yi Gu Zhai,"(陳拾遺故宅) Du Fu showcases Zi'ang's "Zhong yi,"(忠義) values pursued collectively by later writers like Bai Juyi(白居易) and others in the "Shi yi pu xi."(拾遺譜係) The controversies over his character since the Song Dynasty were partly due to Song historians' intentions of using history to criticize contemporary events, while later debates reflected different literary and political stances. Chen Zi'ang's "Fu gu,"(復古) thought was not only his literary but also his political stance; his "Xing ji"(興寄)thought was combined with a spirit of "Feng jian"(諷諫); and from Chen Zi'ang's "Feng gu,"(風骨) one can see his transformation towards pursuing personal spiritual fortitude and realistic achievements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s pursuits of " Dan dao "(丹道) immortality, achieving themes of "seriousness"(嚴肅) and "sublimity"(崇高) in his works. Readers can see from his works that, although individuals are insignificant in the face of the universe, they also possess lofty moral integrity and dignity. This is what moves readers in Chen Zi'ang's works and constitutes his greates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9
第四節 本文所引用陳子昂作品之選本 20
第二章 唐代陳子昂從「豪俠」、「求進」至「忠義」形象的確立與「拾遺譜係」的建構 22
第一節 盧藏用彰顯陳子昂「豪俠」與「求進」的人格形象 23
第二節 陳子昂與唐代「拾遺譜係」的建構 28
小結 47
第三章 歷代針對《新唐書·陳子昂傳》文本之詮釋:「褊躁」或「忠義」 49
第一節 新、舊《唐書》對陳子昂人格的批評 49
第二節 《新唐書》為何貶陳以及唐宋觀念之變 55
第三節 《新唐書》以來陳子昂人品之爭 62
第四節 20世紀以來陳子昂文學史地位之建構 76
小結 79
第四章 陳子昂復古思想的形成與表現 81
第一節 歷史與文化傳統為陳子昂復古思想形成之外因 83
第二節 家學與丹道思想為陳子昂復古思想形成內因 88
第三節 「貴公子」的自許與唐代門第落差構成子昂推崇漢魏的心態 94
第四節 陳子昂復古政治思想以及門第差距的痛苦 100
小結 108
第五章 陳子昂「興寄」思想中的「諷諫」意識 110
第一節 「興寄」於〈感遇〉詩中的呈現 111
第二節 陳子昂「興寄」觀的文論脈絡 122
第三節 陳子昂「興寄」對揚雄「諷諫」意識的繼承 126
小結 134
第六章 丹道思想下陳子昂「風骨」中的「宇宙意識」 136
第一節 陳子昂「風骨」對「文以明道」傳統下「風骨」觀的繼承 137
第二節 丹道思想下陳子昂「風骨」觀的獨特審美性 144
第三節 「嚴肅」與「崇高」:陳子昂「風骨」中的「宇宙意識」 152
第四節 陳子昂如何於〈登幽州台歌〉中體現「宇宙意識」 160
小結 166
第七章 結語:「范蠡」還是「陳涉」?陳子昂文學史地位的再探討 168
第一節 人格 168
第二節 作品與文學思想 169
第三節 文學史地位 172
參考文獻 17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67558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50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陳子昂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感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復古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興寄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風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Chen Zi'ang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Gan yu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Fu gu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Xing ji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Feng gu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再讀陳子昂:人格、作品及其文學史地位之建構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n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Ziang's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古籍
(先秦)孔丘撰、(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先秦)左丘明著、楊伯峻註:《春秋左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孔安國傳:《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揚雄撰、張震澤校註:《揚雄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漢)揚雄撰、韓敬譯註:《法言》,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漢)蔡邕撰、鄧安生校註:《蔡邕集編年校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漢)王粲撰、張蕾校註:《王粲集校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漢)曹植著、王巍校註:《曹植集校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費正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樸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南朝)劉勰撰、黃叔琳等校註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南朝)鍾嶸撰、曹旭集註:《詩品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陳子昂撰、徐鵬點校:《陳子昂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陳子昂撰、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
(唐)陳子昂撰、曾軍編:《陳子昂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7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註:《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杜甫撰、(清)楊倫箋註:《杜詩鏡銓
(唐)瞿昙悉达撰、常秉義點校:《開元占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唐)韓愈撰、閻琦校註:《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孟啟:《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唐)韋莊撰、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編撰委員會編:《資治通鑒新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宋祁、歐陽修撰,許嘉璐編、黃永年等整理:《新唐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文同撰,胡問濤、羅琴校註:《文同集編年校註》,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入《歷代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宋)王谠撰、周勛初校正;《唐语林校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文同撰、胡問濤、羅琴校註:《文同集編年校註》,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元)辛文房撰,傅璿琮、陳尚君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元)張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編、盛克琦,芮國華點校:《張三丰全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年
(明)陳循撰:《環宇通志》,明景泰時期內府刊初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吳昆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明)王夫之撰、陳平良校點:《唐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夫之撰、楊堅編:《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清)王士禎撰、袁世碩點校:《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魏源撰、夏剑钦編:《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專書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青:《揚雄傳》,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年
包偉民、劉厚賓編:《唐宋歷史評論(第七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2020年
朱傳譽編:《白居易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杜曉勤:《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書房,2014年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勛初、余曆雄:《師門問學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周勛初:《文史知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夏鑄九,王志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倫理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容志毅:《道藏煉丹要輯研究·南北朝卷》,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陳小亮:《論宇文所安的唐代詩歌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陳伯海:《唐詩學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陳尚君:《我所認識的唐朝詩人》,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許結:《司馬相如傳》,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陽春時:《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曾毅:《中國文學史》,上海:泰東圖書局,1923年
游國恩、萧涤非等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棟樑:《靈均餘影: 古代楚辭學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遠智:《陳子昂及其感遇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劉順:《唐代的文學與儒學》,北京:中華書局,2024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穆克宏等編:《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
韓理洲:《陳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謝思煒:《隋唐氣象》,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龔鵬程:《中國詩歌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日)小林正美著,王皓月、李之美譯:《唐代的道教與天師道》,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古希臘)朗吉努斯等著、馬文婷、宮雪譯:《美學三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法)孟德斯鳩著、許明龍譯:《羅馬盛衰原因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美)田曉菲:《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北京:三聯書店,2023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英)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 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英)科爾利治著、劉若端譯:〈詩的定義〉,收入《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意)玄英著、韓吉紹譯:《太清:中國中古早期的道教和煉丹術》,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期刊、專書論文與學位論文
王宏林:〈從「範蠡」到「陳涉」:明清詩學視野中的陳子昂〉,《廣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王紅霞、姚舒月:〈陳子昂研究百年回顧與前瞻(上下)〉,《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第4期
王雙懷:〈歷代對武則天的評價〉,《人文雜志》,1996年第3期
史甄陶:〈論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與丹道之學的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17年第17期
白貴、李朝傑:〈論唐人對陳子昂的接受〉,《河北學刊》,2010年第2期
祁和輝:〈到了拓寬研究領域的時候——試論陳子昂其人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杜曉勤:〈從家學淵源看陳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創作〉,《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
李凱〈司馬相如與巴蜀文學範式〉,《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期
車瑞、劉冠君:《「麗則」:揚雄賦論與漢賦嬗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15年第4期
林文欽:〈論丹道修煉的逆與返〉,《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林關露:〈闡釋與模仿——論唐宋時期陳子昂的詩歌接受〉,《綿陽師範學院學報》,34卷第1期
周唯一:〈論陳子昂的家庭對他思想性格形成之影響〉,《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3期
周嘯天:〈武后時代與陳子昂的政治諷諭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胡阿祥:〈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2月第2期
查屏球:〈時風、家風與陳子昂風骨精神〉,《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馬里揚:〈中國文學的「興寄」傳統〉,《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四輯,2021年
馬銀琴:〈從賦稅之「賦」到登高能 「賦」——追尋賦體發生的制度性本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莫礪鋒:〈論朱熹關於作家人品的觀點〉,《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東海學報》,第1期
郭建勛:〈揚雄及其《反離騷》之再認識〉,《求索》,1989年第4期
陳德禮:〈「愤书」论及其审美创作心理机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許總:〈論陳子昂人生心態與詩風演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梁曉萍:〈近十年來陳子昂研究述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葛曉音:〈從「方外十友」看道教對初唐山水詩的影響〉,《學術月刊》,1992年第4期
傅紹良:〈論唐代詩人受拾遺補闕諸官的政治心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楊際開:〈從道德主體到法政主體——以程朱理學與永嘉事功學之間的交匯與轉換為線索〉,《政治思想史》 2011年第2期
賈晉華:〈蜀文化與陳子昂、李白〉,《唐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
詹福瑞:〈唐宋時期李白詩歌的經典化〉,《文學遺產》2017年第5期
劉大杰:〈論陳子昂的文學精神〉,《文匯報》,1961年
劉石:〈文學價值與文學史價值的不平衡性——陳子昂評價的一個新角度〉,《文學遺產》,1994年第22期
劉榮:〈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为君之道〉,《湖北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1991年01期。
韓雲波:〈陳子昂的俠氣和初唐文學革命——兼論陳子昂對前代文化的集成和改造〉,《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韓雲波:〈陳子昂的俠氣和初唐文學革命——兼論陳子昂對前代文化的集成和改造〉,《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鍾優民:〈六十年來新樂府問題討論述評〉,《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0期
謝建忠:〈論經學對陳子昂詩文及詩論的影響〉,《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蘇秋成:〈從「陳拾遺體」到「五古正宗」——論宋元時期對陳子昂五古的接受〉,《名作欣賞》,2020年第4期
王敏安:《北宋母后聽政及其與士大夫的政治關係——以劉太后與高太皇太后為探討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廖隆盛,2018年8月
林家丞:《陳子昂興寄詩學的理想與實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徐國能,2023年
梁靜:《武則天形象建構研究》,西北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裴成國,2017年
萬秋霞:《唐代巴蜀進士與文學》,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偉,2018年
韓林《武則天故事的文本演變與文化》,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寧稼雨,2012年
魏漪葦:《陳子昂唐宋接受史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蔡振念,2021年8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