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物質利益如何影響國家認同?赴陸交換生對大陸認知與認同變化之研究
To what extent would material benefits impact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A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change among Mainland China exchange students
作者 宋定強
Sung, Ting-Chiang
貢獻者 王信賢
Wang, Hsin-Hsien
宋定強
Sung, Ting-Chiang
關鍵詞 國家認同
統獨立場
交換學生
惠臺政策
物質利益
總體環境
National Identity
Unification position
Exchange Student
Taiwan Benefit Policy
Material Benefit
Overall Environment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5-八月-2024 14:04:58 (UTC+8)
摘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對臺工作,將物質利益作為吸納臺籍青年之手段,並於2019習近平對《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簡稱:一二講話)對臺工作定調,要達成經濟社會融合,並達到「心靈契合」之目的,意旨透過物質利益之手段,期盼改變我國民眾之「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本文將透深度訪談之方法,嘗試利用物質利益攏絡進行測試,並測量我國青年如何受到物質利益驅動,進而影響其「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 承前背景,本論文研究問題為二:一、檢視目前臺灣學生交換至中國大陸,如何影響其「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的選擇。既有文獻分別認為「短期兩岸青年交流團」、「長期赴陸學位攻讀臺灣青年」皆會改變對中國大陸的印象,較難影響深層認同的問題,但文獻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均有所不足,故本以赴陸半年以上之「交換學生」作為基礎,並進一步對「國家認同」、「統獨立場」進行分析。二、檢視目前物質利益對國人之「國家認同」、「統獨立場」的變動。目前文獻對於物質利益攏絡的影響,過於聚焦特定層面,以致其影響成效至今仍未有定論。本文將以當前中國大陸頒布之「惠臺政策」進行實際訪談,並搭配「物質利益攏絡表」和「總體環境」進行訪談與實測,進一步探討要達到「何類物質利益」因素,將會使國人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同時帶出本論文論點。 前往中國大陸擔任交換生,有助於對「國家認同」、「統獨立場」建構產生明確效果。「惠臺政策」無法改變國人對「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之變動。「物質利益攏絡」有極大的吸納能力,能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但並非任意之物質利益有攏絡的效果。「總體環境」對物質利益攏絡,有降低之效果,並同時有助於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
In recent years, with mainland China's action on Taiwan, material benefit has been used to attract Taiwanese youth. In 2019, the 40th Anniversary Speech of the "Message to Compatriots in Taiwan" (referred to as the "Jan 2nd Speech")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will set the tone: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goal of "forge closer bonds of heart". It is intended to chang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 unification position" of our people through providing material benefits.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the method of in-depth interviews to evaluate whether it can motivate our youth to be driven by this material benefi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Following the previous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wo: First, examine how the current exchange student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affects the choic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of exchanged Taiwanese students. Existing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believes that "short-term cross-strait youth exchange groups" and "long-term Taiwanese people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will change the impression of mainland China,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affect the issue of deep self-identity.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se two literature content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exams the "exchange students" over six months as the basi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Second, examine the changes that current material benefits have had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 unification position"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material interest gathering is too focused on specific aspects, so that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are still inconclusive. 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actual interviews on the current "Taiwan Benefit Policy" promulgated by mainland China. This article will also conduct interviews and actual measurements with the "hypothetical benefit convergence price list" and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to further explore what kind of material benefits must be achieved will make the Taiwanese people chang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bring out the argument of this paper. Going to mainland China as an exchange student will help to have a clear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The "Taiwan Benefit policy" cannot be a factor in considering the Taiwanese people's change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The "hypothetical benefit convergence " has great absorbing power and can chang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but not all benefits have the effect of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hav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convergence of physical benefit,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chang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Michael‧J.Sandel著,吳四明、姬健梅譯,2012年,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Uwe.Flick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年,質性研究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7年,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2017年,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佳龍、鄭永年,2001年,《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林佳龍、鄭永年主編。(臺灣,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出版社)。 紐文英,2012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葉至誠、葉立誠,2011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3版)(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嘉薇,2016年,臺灣民眾的媒體選擇與統獨立場(一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二) 碩博士學位論文 江琼玉,2016年,「海外交換生的社會支持需求與自我概念轉變之研究-以四位臺灣大學生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昕歈,2017年,「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冠宇,2020年。「因地制宜:習近平時期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惠臺政策內容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政。2005年。「臺商在兩岸的流動與認同:經驗研究與政策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三) 官方文件 張五岳、張百達、游智偉、林穎佑、連雋偉、盧宸偉,《2019年中共對臺工作重點》,亞太和平基金會,2019年7月,頁:1-37。 (四) 期刊論文 Rainer Kokemohr著,馮朝霖 譯,2001年,「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頁:25-48。 王甫昌,2002年。「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66。 王嘉州。2012年。「來臺陸生統一態度變遷初探-政治社會化途徑與定群追蹤法 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三期,2012年,頁:85-118。 王嘉州。2015年。「交流生共識?赴陸臺生統獨立場之變遷」,《東亞研究》,第46期第一卷,頁:1-33。 王嘉州。2016年。「短期來臺交流陸生之社會接觸與政治態度變遷初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7卷第4期,頁:1-42。 石之瑜、姚源明。2004年,「社會科學認同的幾個途徑」,《東亞研究》,第35卷第1期,頁:1~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年。「對娶外籍新娘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第12期,頁:191-232。 江宜樺。1997年。「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 吳乃德。2005年。「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期第2卷,頁:5-39。 沈丹琳。2022年。「淺析民族國家的定義、譯法及現實意義」,《西部學刊》第161期,頁:139。 林珮婷、鄭夙芬、王德育。2020年。「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7卷第一期,頁:88-124。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22年。「「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4期第四卷,頁:29-56。 唐永瑞。2009年。「國共論壇」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0期,頁:32-48。 耿曙,2009年。「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頁:18-19。 耿曙、曾于蓁。2010年。「中共邀訪臺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29-70。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年。「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臺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臺灣政治學刊》,第13期第2卷,頁:3-56。 許維德。2007年。「何謂「國族」(nation)?語彙分析、構成元素式定義、以及過程化思考的嘗試〉,《國家發展研究》,第12期第2卷,頁:1-72。 陳志柔、于德林。2005年,「臺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第10期,頁:95-148。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2012年。「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第30期第3卷,頁:1-51。 陳德昇、陳欽春。2005年。「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35-82。 曾于蓁,2018年,「統戰的制度場域:青創基地與臺青的利益連結」,《國家發展研究》,第18卷第1期,頁:122。 曾于蓁。2015年。「大陸對臺農漁採購政策變化:「契作」機制及效果」,《問題與研究》,第54卷第1期,頁:97-98。 童振源、陳碩廷,。2004年。「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楊開煌、劉祥德。2011年。「社會接觸及政治態度影響臺灣民眾對大陸印象、認知、政策評估之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2期第3卷,頁:45-94。 藍佩嘉、吳依凡。2011年。「在「祖國」與「外國」之間:旅中臺生的認同與畫界」,《臺灣社會學》,第22期,頁:1-57。 羅志平。2009年。「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頁:229-254。 (五) 網際網路 「中國國臺辦「26條」:臺北指措施「名為會臺,實則利中」,2019年11月4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288963〉。2022/3/2 「《為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1995年1月)」,中國臺灣網,〈http://big5.taiwan.cn/zt/gjzt/tch/tc/zc/200904/t20090421_873146.htm。2022/8/10〉。2020/9/15 「中國仍暫停陸生來臺 僅就生可繼續升讀」,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5月19日,〈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099〉。 2022/9/29 蕭玗欣,「中國發佈限臺令!業者估下半年中客觀光才丟200億」,自由時報,2019年7月3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869513〉2022/10/14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日,中國政府網,2006年2月28,〈http://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298.htm〉。2022/8/9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年1月2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9/0102/c64094-30499664.html〉。2022/9/15。 「統一戰線概念的由來」,中國民主促進會:〈https//www.mj.org.cn/wsxy/llyj/201911/t20191125_127156.htm〉。2022/9/15。 「有話好說PTSTalk,『臺灣人?中國人?少年ㄝ你是哪裡人?』」,公共電視,2019年,10月9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WKWVcBjAM&t=13s〉。2022/5/20 百度百科,「戀愛(漢語詞語)」,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6%88%80%E6%84%9B/746〉。 2022/10/30 「國務院臺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出臺《關於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21年3月17日,〈http://www.gwytb.gov.cn/m/zccs/nl22t/202103/t20210317_12338945.htm〉。2022/6/8 「關於印發《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2018年2月28日,〈http://www.gwytb.gov.cn/zccs/bszn/jy/201802/t20180228_11928139.htm〉。2022/2/8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11月4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11/t20191104_12214930.htm〉。2022/2/8 「《關於做好臺灣居民在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3月16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6/content_5679372.htm〉。2023/5/6 「《國務院臺辦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22年5月10日,〈http://www.gwytb.gov.cn/m/news/202205/t20220510_12434817.htm〉。2023/5/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9月1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3/0913/c64387-40076436.html〉。2024/6/15 「活著(電影)」,2024年5月29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4%BB%E7%9D%80_(%E9%9B%BB%E5%BD%B1)〉。2024/7/12。 李英明、高順德,「大陸對臺『三中一青』政策之觀察評析」,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2014年7月14日,:https://www.npf.org.tw/1/13849。2020/10/5 于斯文,〈俞正聲:加強與臺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中國臺灣網》,2017年3月3日,〈http//www.taiwan.cn/xwzx/la/201703/t20170303_11713943.htm〉。2022/1/13 香港城市大學 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生命故事是什麼?」:〈https://www.cityu.edu.hk/ss_interproj/guideline.asp〉。2024/2/10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23年12月)」,〈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區是分布(1992年06月~2023年12月)」:〈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2020/9/15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7271&word=%E9%A2%A8%E4%BF%97%E7%BF%92%E6%85%A3〉。2021/5/8 陳君碩,〈惠臺31條全面落實同等待遇〉,《中國新聞網》,2019年5月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2000129-260301?chdtv〉。2019/7/6 陳重生,「對岸轉向主動統一?林中斌:買臺灣比打臺灣便宜」,新頭殼Newtalk,2017年9月14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9-14/97736〉。 2022/10/18 黃雅慧,「臺未受邀WHA陸外交部:近90國致函WHO堅持一中原則」,聯合新聞網,2022年5月21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6330591〉。 2022/10/15。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Taylor,Charles The Mar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Massachusett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Gordon W.Allport, The Nature of Prejudice.(Californi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H. D. Forbes,Ethnic Conflict and 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psychology of ethnic and cultural conflict (California:Santa Barbara,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Samuel L. Gaertner,“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Role of a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on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 among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 Members,”in Judith L. Nye & Aaron M. Brower eds., What’s Social about Social Cognition?(California:Newbury Park, 1996). Shelley Rigger, Taiwan's Rising Rationalism: Generations, Politics, and &quot;Taiwanese Nationalism(Hawaii:East-West Center Washing, 2006). John,Oscurb,ANXIOUS WEALTH-Money and Morality Among China’s New Rich(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2013). (二) 期刊論文 Karen A. Cerulo,Identity Construction:New Issue,New Direc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No.23(Volume publication,1997),pp.385. Pettigrew ,Thomas 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Research and New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No. 49.(1998) WEN-HSUAN TSAI.2016. “Delicacies for a Privileged Class in a Risk Societ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pecial Supplies Food System ,”Issues & Studies , vol. 52, no. 2, pp. 1~29. (三) 網際網路 Can China’s Economy Overcome the ‘Autocracy Handicap’? ,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reurl.cc/gGxeR7 China’s economy may be growing faster, but big problems remain,Retrieved Febrauary 28 2024, from: <div id=&quot;challenge-error-title&quot;><div class=&quot;h2&quot;><span id=&quot;challenge-error-text&quot;>Enable JavaScript an...China's economy grew faster than expected in the March quarter,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q1-gdp-grows-faster-than-expected-policy-support-2024-04-16/ Hong Kong 2020: The downfal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asiamaior.org/the-journal/14-asia-maior-vol-xxxi-2020/hong-kong-2020-the-downfall-of-one-country-two-systems.html Is the U.S. Preparing for the Defense of Taiwan? 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isdp.eu/is-the-u-s-preparing-for-the-defense-of-taiwan/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A Liberal Silent Majority? Retrieved,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csis.org/analysis/public-opinion-china-liberal-silent-majority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reurl.cc/9vxpEv 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www.rand.org/pubs/perspectives/PEA290-3.html U.S.-China Relations in 2024: Managing Competition without Conflict,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https://www.csis.org/analysis/us-china-relations-2024-managing-competition-without-conflic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8260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0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信賢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Hsin-Hsi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宋定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Sung, Ting-Ch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宋定強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ng, Ting-Ch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八月-2024 14:0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5-八月-2024 14:0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八月-2024 14:04:5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260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7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260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對臺工作,將物質利益作為吸納臺籍青年之手段,並於2019習近平對《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簡稱:一二講話)對臺工作定調,要達成經濟社會融合,並達到「心靈契合」之目的,意旨透過物質利益之手段,期盼改變我國民眾之「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本文將透深度訪談之方法,嘗試利用物質利益攏絡進行測試,並測量我國青年如何受到物質利益驅動,進而影響其「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 承前背景,本論文研究問題為二:一、檢視目前臺灣學生交換至中國大陸,如何影響其「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的選擇。既有文獻分別認為「短期兩岸青年交流團」、「長期赴陸學位攻讀臺灣青年」皆會改變對中國大陸的印象,較難影響深層認同的問題,但文獻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均有所不足,故本以赴陸半年以上之「交換學生」作為基礎,並進一步對「國家認同」、「統獨立場」進行分析。二、檢視目前物質利益對國人之「國家認同」、「統獨立場」的變動。目前文獻對於物質利益攏絡的影響,過於聚焦特定層面,以致其影響成效至今仍未有定論。本文將以當前中國大陸頒布之「惠臺政策」進行實際訪談,並搭配「物質利益攏絡表」和「總體環境」進行訪談與實測,進一步探討要達到「何類物質利益」因素,將會使國人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同時帶出本論文論點。 前往中國大陸擔任交換生,有助於對「國家認同」、「統獨立場」建構產生明確效果。「惠臺政策」無法改變國人對「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之變動。「物質利益攏絡」有極大的吸納能力,能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但並非任意之物質利益有攏絡的效果。「總體環境」對物質利益攏絡,有降低之效果,並同時有助於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recent years, with mainland China's action on Taiwan, material benefit has been used to attract Taiwanese youth. In 2019, the 40th Anniversary Speech of the &quot;Message to Compatriots in Taiwan&quot; (referred to as the &quot;Jan 2nd Speech&quot;)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will set the tone: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goal of &quot;forge closer bonds of heart&quot;. It is intended to change the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 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of our people through providing material benefits.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the method of in-depth interviews to evaluate whether it can motivate our youth to be driven by this material benefi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Following the previous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wo: First, examine how the current exchange student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affects the choices of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of exchanged Taiwanese students. Existing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believes that &quot;short-term cross-strait youth exchange groups&quot; and &quot;long-term Taiwanese people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quot; will change the impression of mainland China,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affect the issue of deep self-identity.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se two literature content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exams the &quot;exchange students&quot; over six months as the basi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Second, examine the changes that current material benefits have had on the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 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material interest gathering is too focused on specific aspects, so that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are still inconclusive. 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actual interviews on the current &quot;Taiwan Benefit Policy&quot; promulgated by mainland China. This article will also conduct interviews and actual measurements with the &quot;hypothetical benefit convergence price list&quot; and &quot;development differences&quot; to further explore what kind of material benefits must be achieved will make the Taiwanese people change their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and at the same time bring out the argument of this paper. Going to mainland China as an exchange student will help to have a clear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The &quot;Taiwan Benefit policy&quot; cannot be a factor in considering the Taiwanese people's change in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The &quot;hypothetical benefit convergence &quot; has great absorbing power and can change the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 but not all benefits have the effect of convergence. &quot;Development differences&quot; hav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convergence of physical benefit,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change the &quot;national identity&quot; and &quot;unification position.&quot;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本文觀點 17 第一節 接觸與認同 17 第二節 關於認同影響的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國人赴陸接觸的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臺灣人的認同 30 第三章 臺灣青年赴陸交換對其國家認同之影響 33 第一節 冒險的開始:交換的起心動念 33 第二節 從臺灣出發:論交換生的原始「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 41 第三節 接觸與發現:論交換生赴陸的見聞 55 第四節 改變的起點:論交換生赴陸後的國家認同改變 128 第四章 物質利益如何改變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 143 第一節 中共當前之惠臺政策 143 第二節 物質利益攏絡之成效 155 第三節 總體環境對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影響 1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2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18 參考文獻 221 附錄一 本研究訪談提綱 228 附錄二 受訪者資料 232zh_TW
dc.format.extent 522126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0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獨立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交換學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惠臺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物質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總體環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nification posi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xchange Stud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 Benefit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terial Benefi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verall Environ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物質利益如何影響國家認同?赴陸交換生對大陸認知與認同變化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o what extent would material benefits impact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position? A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change among Mainland China exchange stud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Michael‧J.Sandel著,吳四明、姬健梅譯,2012年,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Uwe.Flick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年,質性研究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7年,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2017年,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佳龍、鄭永年,2001年,《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林佳龍、鄭永年主編。(臺灣,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出版社)。 紐文英,2012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葉至誠、葉立誠,2011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3版)(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嘉薇,2016年,臺灣民眾的媒體選擇與統獨立場(一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二) 碩博士學位論文 江琼玉,2016年,「海外交換生的社會支持需求與自我概念轉變之研究-以四位臺灣大學生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昕歈,2017年,「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冠宇,2020年。「因地制宜:習近平時期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惠臺政策內容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政。2005年。「臺商在兩岸的流動與認同:經驗研究與政策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三) 官方文件 張五岳、張百達、游智偉、林穎佑、連雋偉、盧宸偉,《2019年中共對臺工作重點》,亞太和平基金會,2019年7月,頁:1-37。 (四) 期刊論文 Rainer Kokemohr著,馮朝霖 譯,2001年,「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頁:25-48。 王甫昌,2002年。「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66。 王嘉州。2012年。「來臺陸生統一態度變遷初探-政治社會化途徑與定群追蹤法 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三期,2012年,頁:85-118。 王嘉州。2015年。「交流生共識?赴陸臺生統獨立場之變遷」,《東亞研究》,第46期第一卷,頁:1-33。 王嘉州。2016年。「短期來臺交流陸生之社會接觸與政治態度變遷初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7卷第4期,頁:1-42。 石之瑜、姚源明。2004年,「社會科學認同的幾個途徑」,《東亞研究》,第35卷第1期,頁:1~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年。「對娶外籍新娘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第12期,頁:191-232。 江宜樺。1997年。「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 吳乃德。2005年。「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期第2卷,頁:5-39。 沈丹琳。2022年。「淺析民族國家的定義、譯法及現實意義」,《西部學刊》第161期,頁:139。 林珮婷、鄭夙芬、王德育。2020年。「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7卷第一期,頁:88-124。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22年。「「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4期第四卷,頁:29-56。 唐永瑞。2009年。「國共論壇」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0期,頁:32-48。 耿曙,2009年。「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頁:18-19。 耿曙、曾于蓁。2010年。「中共邀訪臺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29-70。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年。「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臺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臺灣政治學刊》,第13期第2卷,頁:3-56。 許維德。2007年。「何謂「國族」(nation)?語彙分析、構成元素式定義、以及過程化思考的嘗試〉,《國家發展研究》,第12期第2卷,頁:1-72。 陳志柔、于德林。2005年,「臺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第10期,頁:95-148。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2012年。「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第30期第3卷,頁:1-51。 陳德昇、陳欽春。2005年。「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35-82。 曾于蓁,2018年,「統戰的制度場域:青創基地與臺青的利益連結」,《國家發展研究》,第18卷第1期,頁:122。 曾于蓁。2015年。「大陸對臺農漁採購政策變化:「契作」機制及效果」,《問題與研究》,第54卷第1期,頁:97-98。 童振源、陳碩廷,。2004年。「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楊開煌、劉祥德。2011年。「社會接觸及政治態度影響臺灣民眾對大陸印象、認知、政策評估之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2期第3卷,頁:45-94。 藍佩嘉、吳依凡。2011年。「在「祖國」與「外國」之間:旅中臺生的認同與畫界」,《臺灣社會學》,第22期,頁:1-57。 羅志平。2009年。「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頁:229-254。 (五) 網際網路 「中國國臺辦「26條」:臺北指措施「名為會臺,實則利中」,2019年11月4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288963〉。2022/3/2 「《為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1995年1月)」,中國臺灣網,〈http://big5.taiwan.cn/zt/gjzt/tch/tc/zc/200904/t20090421_873146.htm。2022/8/10〉。2020/9/15 「中國仍暫停陸生來臺 僅就生可繼續升讀」,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5月19日,〈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099〉。 2022/9/29 蕭玗欣,「中國發佈限臺令!業者估下半年中客觀光才丟200億」,自由時報,2019年7月3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869513〉2022/10/14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日,中國政府網,2006年2月28,〈http://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298.htm〉。2022/8/9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年1月2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9/0102/c64094-30499664.html〉。2022/9/15。 「統一戰線概念的由來」,中國民主促進會:〈https//www.mj.org.cn/wsxy/llyj/201911/t20191125_127156.htm〉。2022/9/15。 「有話好說PTSTalk,『臺灣人?中國人?少年ㄝ你是哪裡人?』」,公共電視,2019年,10月9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WKWVcBjAM&t=13s〉。2022/5/20 百度百科,「戀愛(漢語詞語)」,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6%88%80%E6%84%9B/746〉。 2022/10/30 「國務院臺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出臺《關於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21年3月17日,〈http://www.gwytb.gov.cn/m/zccs/nl22t/202103/t20210317_12338945.htm〉。2022/6/8 「關於印發《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2018年2月28日,〈http://www.gwytb.gov.cn/zccs/bszn/jy/201802/t20180228_11928139.htm〉。2022/2/8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11月4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11/t20191104_12214930.htm〉。2022/2/8 「《關於做好臺灣居民在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3月16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6/content_5679372.htm〉。2023/5/6 「《國務院臺辦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22年5月10日,〈http://www.gwytb.gov.cn/m/news/202205/t20220510_12434817.htm〉。2023/5/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9月1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3/0913/c64387-40076436.html〉。2024/6/15 「活著(電影)」,2024年5月29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4%BB%E7%9D%80_(%E9%9B%BB%E5%BD%B1)〉。2024/7/12。 李英明、高順德,「大陸對臺『三中一青』政策之觀察評析」,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2014年7月14日,:https://www.npf.org.tw/1/13849。2020/10/5 于斯文,〈俞正聲:加強與臺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中國臺灣網》,2017年3月3日,〈http//www.taiwan.cn/xwzx/la/201703/t20170303_11713943.htm〉。2022/1/13 香港城市大學 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生命故事是什麼?」:〈https://www.cityu.edu.hk/ss_interproj/guideline.asp〉。2024/2/10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23年12月)」,〈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區是分布(1992年06月~2023年12月)」:〈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2020/9/15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7271&word=%E9%A2%A8%E4%BF%97%E7%BF%92%E6%85%A3〉。2021/5/8 陳君碩,〈惠臺31條全面落實同等待遇〉,《中國新聞網》,2019年5月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2000129-260301?chdtv〉。2019/7/6 陳重生,「對岸轉向主動統一?林中斌:買臺灣比打臺灣便宜」,新頭殼Newtalk,2017年9月14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9-14/97736〉。 2022/10/18 黃雅慧,「臺未受邀WHA陸外交部:近90國致函WHO堅持一中原則」,聯合新聞網,2022年5月21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6330591〉。 2022/10/15。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Taylor,Charles The Mar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Massachusett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Gordon W.Allport, The Nature of Prejudice.(Californi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H. D. Forbes,Ethnic Conflict and 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psychology of ethnic and cultural conflict (California:Santa Barbara,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Samuel L. Gaertner,“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Role of a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on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 among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 Members,”in Judith L. Nye & Aaron M. Brower eds., What’s Social about Social Cognition?(California:Newbury Park, 1996). Shelley Rigger, Taiwan's Rising Rationalism: Generations, Politics, and &quot;Taiwanese Nationalism(Hawaii:East-West Center Washing, 2006). John,Oscurb,ANXIOUS WEALTH-Money and Morality Among China’s New Rich(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2013). (二) 期刊論文 Karen A. Cerulo,Identity Construction:New Issue,New Direc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No.23(Volume publication,1997),pp.385. Pettigrew ,Thomas 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Research and New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No. 49.(1998) WEN-HSUAN TSAI.2016. “Delicacies for a Privileged Class in a Risk Societ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pecial Supplies Food System ,”Issues & Studies , vol. 52, no. 2, pp. 1~29. (三) 網際網路 Can China’s Economy Overcome the ‘Autocracy Handicap’? ,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reurl.cc/gGxeR7 China’s economy may be growing faster, but big problems remain,Retrieved Febrauary 28 2024, from: <div id=&quot;challenge-error-title&quot;><div class=&quot;h2&quot;><span id=&quot;challenge-error-text&quot;>Enable JavaScript an...China's economy grew faster than expected in the March quarter,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q1-gdp-grows-faster-than-expected-policy-support-2024-04-16/ Hong Kong 2020: The downfal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asiamaior.org/the-journal/14-asia-maior-vol-xxxi-2020/hong-kong-2020-the-downfall-of-one-country-two-systems.html Is the U.S. Preparing for the Defense of Taiwan? Retrieved 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isdp.eu/is-the-u-s-preparing-for-the-defense-of-taiwan/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A Liberal Silent Majority? Retrieved,Febrauary 25 2024, from: https://www.csis.org/analysis/public-opinion-china-liberal-silent-majority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reurl.cc/9vxpEv 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 https://www.rand.org/pubs/perspectives/PEA290-3.html U.S.-China Relations in 2024: Managing Competition without Conflict,Retrieved Febrauary 30 2024, from:https://www.csis.org/analysis/us-china-relations-2024-managing-competition-without-conflict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