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樓鑰律賦研究
A Study On Lu-Fu of Lou Yao
作者 王姿分
Wang, Zih-Fen
貢獻者 陳成文
王姿分
Wang, Zih-Fen
關鍵詞 樓鑰
宋代律賦
乾淳體
題下限韻
賦譜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5-Aug-2024 14:07:26 (UTC+8)
摘要 自南宋高宗恢復試賦,律賦發展至孝宗乾道、淳熙朝,展現蔚然勃興的盛景。回顧這隨科舉考試演變而來的文體,律賦在宋代兩度罷科又兩度復考,學者對於其評價也多有分歧。近年來唐代律賦、唐代賦家的研究開枝散葉,豐碩且完整,但宋代律賦研究資料相較薄弱,甚至近代幾無學者研究南宋賦家。鑒於律賦發展至北宋已鮮明地轉變風格,律賦在北宋、南宋實有其時代特色與風格蘊含的價值與意義。故本文將以南宋律賦創作數量最豐的樓鑰為南宋律賦作家的代表,以其十四篇律賦試藁為研究主體,統整分析樓鑰律賦的特色,並分析其律賦脫出典律的意義,與代表的時代趨向,進而對於南宋律賦研究的空白盡綿薄填補之力。 本論文架構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說明本文研究樓鑰律賦的範疇與方法,就題意取財、內容思想、體式規則考察。第二章探究樓鑰律賦題材、內容思想,爬梳題下限韻的賦題、賦文內容思想,歸納典源分布情況與內容主題為四大面向:取材史傳、歌詠先賢;引用儒家經典、頌德儒聖;取材天象曆書、引讖緯之說;策論時政、具言官之守。第三章逐篇整理樓鑰律賦的用韻情況,並以《賦譜》為賦格標準,參照《廣韻》用韻分類,明確歸結樓鑰律賦全符合「四平四仄、不依次用韻」的範式,也看出他在用韻上典律化現象。第四章分析樓鑰律賦之句式結構,以《賦譜》為標準,梳理各篇句式分布與構段情形,並統整出分析圖表綜理分析樓鑰律賦句式構篇的特色與 趨向。第五章總結全文,確立樓鑰律賦鎔鑄經史,長於議論與理學化現象,實具有其時代風格與特色。並從句式構段上看出此文體發展至南宋的風格轉變趨勢。文後附錄樓鑰十四篇律賦作品依照《賦譜》建議的標準,將各篇賦文、用韻、句式、段落、字數整理成表格,俾利參照作品原文。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及姓氏筆畫排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揚雄著、李軌注:《法言》,收錄於《諸子集成》,上海書局影印,1991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梁〕沈約撰:《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佚名,張伯偉校考:《賦譜》,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瞿曇悉達編、李克和校點:《開元占經》,欽定四庫全書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銍:《四六話》,收錄於《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四部叢刊景宋刻本。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沈作喆:《寓簡》,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吳芾:《湖山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陳亮:《龍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樓鑰撰、顧大朋點校:《樓鑰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樓鑰撰《攻媿集附拾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脫脫,《宋史》,收於倪其心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清浙江書局本。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李調元:《賦話》,清函海本。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彭元瑞,《宋四六話》,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子君:《宋代韻書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周興祿:《宋代科舉詩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程:《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陳成文:《北宋四大家律賦限韻之考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 《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虞雲國:《南宋行暮》,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劉 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培:《兩宋辭賦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龔篤清:《八股文百題》,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0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雅方:《北宋抒情賦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瀚儀:《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簡雪玲:《南宋浙東諸子之歷史思想》,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王彬:《宋代律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9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江道一:《浩虛舟律賦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蘇 暢:《北宋仁宗朝辭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9年。 邱煜翔:《張仲素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范君珮:《劉敞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蘇奕存:《白居易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陳淑婷:《宋祁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1998年8月)。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1-14。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第2期(1998年3月),頁144-147。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8年),頁56-63。 王 彬:〈宋代進士科試賦的命題特點〉,《齊魯學刊》2018年第5期,頁117。 王 彬:〈群體思想的展現:宋代律賦對帝王的品性規範〉,《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6卷(2020年),頁39-46。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1期,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 李存智:〈《切韻》系韻書韻類與 o、a 元音韻系〉,《臺大中文學報》,第72期,(2021年3月),頁101-148。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2年。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2006年,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2月),頁62-69。 侯道儒:〈律賦與北宋思想史〉,《清華學報》新51卷第2期(2021年),頁387-430。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4月),頁82—87。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 許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月,頁170-179。 許 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頁26-36。 許結:〈南宋乾淳文制變遷與辭賦風尚〉,《政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12年6月),頁161-184。 許瑤麗:〈范仲淹《賦林衡鑑》與宋體律賦的定調〉,《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87-94。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第3期,頁85-8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歷史月刊》第141期,1999年,頁82-90。 黃寬重:〈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四卷第1期,2011年,頁55-92。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第5期第18卷(2003年),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2-61。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頁75-89。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又收錄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5年第2期,頁239-275。 趙俊波:〈唐代試賦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1-148。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律賦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劉伊念:〈宋代律賦結構──以樓鑰律賦為例〉,《遼東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頁17-24。 劉 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總第210期),頁175-182。 劉 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頁38-46。 劉 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2011年第4期總第139期,頁110-114。 劉 培:〈北宋科場改革與律賦浮沉──以熙寧變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4期》(2015年7月),頁37-45。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收錄於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5912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姿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Zih-F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姿分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Zih-F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Aug-2024 14:07:26 (UTC+8)-
dc.date.available 5-Aug-2024 14:07: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Aug-2024 14:07: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912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80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912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南宋高宗恢復試賦,律賦發展至孝宗乾道、淳熙朝,展現蔚然勃興的盛景。回顧這隨科舉考試演變而來的文體,律賦在宋代兩度罷科又兩度復考,學者對於其評價也多有分歧。近年來唐代律賦、唐代賦家的研究開枝散葉,豐碩且完整,但宋代律賦研究資料相較薄弱,甚至近代幾無學者研究南宋賦家。鑒於律賦發展至北宋已鮮明地轉變風格,律賦在北宋、南宋實有其時代特色與風格蘊含的價值與意義。故本文將以南宋律賦創作數量最豐的樓鑰為南宋律賦作家的代表,以其十四篇律賦試藁為研究主體,統整分析樓鑰律賦的特色,並分析其律賦脫出典律的意義,與代表的時代趨向,進而對於南宋律賦研究的空白盡綿薄填補之力。 本論文架構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說明本文研究樓鑰律賦的範疇與方法,就題意取財、內容思想、體式規則考察。第二章探究樓鑰律賦題材、內容思想,爬梳題下限韻的賦題、賦文內容思想,歸納典源分布情況與內容主題為四大面向:取材史傳、歌詠先賢;引用儒家經典、頌德儒聖;取材天象曆書、引讖緯之說;策論時政、具言官之守。第三章逐篇整理樓鑰律賦的用韻情況,並以《賦譜》為賦格標準,參照《廣韻》用韻分類,明確歸結樓鑰律賦全符合「四平四仄、不依次用韻」的範式,也看出他在用韻上典律化現象。第四章分析樓鑰律賦之句式結構,以《賦譜》為標準,梳理各篇句式分布與構段情形,並統整出分析圖表綜理分析樓鑰律賦句式構篇的特色與 趨向。第五章總結全文,確立樓鑰律賦鎔鑄經史,長於議論與理學化現象,實具有其時代風格與特色。並從句式構段上看出此文體發展至南宋的風格轉變趨勢。文後附錄樓鑰十四篇律賦作品依照《賦譜》建議的標準,將各篇賦文、用韻、句式、段落、字數整理成表格,俾利參照作品原文。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探討南宋律賦的範式與價值 1 二、填補南宋律賦研究的空白 4 三、樓鑰為推動南宋律賦發展的大家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樓鑰律賦題材之研究 17 第一節 各賦賦題與賦文題旨 17 一、取材史傳、歌詠先賢 18 二、引用儒經、頌德儒聖 29 三、取材天象曆書、引讖緯之說 36 四、策論時事、具言官之守 38 第二節 題源考究分析 40 一、命題及出典 40 二、典源分布分析 41 第三節 內容訴求 42 一、外王:遺民力誓復河山 43 二、內修:君王修身治王道 44 三、道統:孔孟與韓愈一系的道統傳承 45 四、治統:南宋是漢室治統再現 47 五、樓鑰律賦的理學化趨向 48 第三章 樓鑰律賦之用韻研究 51 第一節 題下限韻用韻狀況 51 第二節 題韻平仄與位置 56 一、題下限韻之平仄 56 二、題下限韻平仄之分析 57 三、題下限韻之位置 59 第三節 韻部分析 62 一、韻部與韻次 63 二、用韻分析 64 三、用韻頻率 66 四、用韻特色 68 第四節 樓鑰律賦典律化及議論化現象 70 一、題下限韻 70 二、題韻平仄與位置 72 三、題韻頻率 73 第四章 樓鑰律賦之句式研究 75 第一節 構句句型 75 一、發、漫、送 76 二、壯、緊、長 79 三、隔 80 第二節 句式之組合型態 84 一、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86 二、不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87 第三節 句式分析 92 一、句型分析 92 二、字數分析 95 三、句式組合分析 97 第四節 樓鑰律賦句式脫出典律之轉向 100 一、脫出唐以降典律 100 二、南宋律賦創作特點 104 第五章 結論 107 一、表彰宗儒崇漢的遺民氣節 107 二、鎔鑄經史、浸濡理學的趨向 109 三、用韻上,樓鑰律賦為典律化格範 110 四、句式上,樓鑰律賦脫出典律,呈現議論化的轉向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樓鑰律賦賦譜表 121zh_TW
dc.format.extent 322208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樓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宋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乾淳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題下限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title (題名) 樓鑰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Lu-Fu of Lou Yao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及姓氏筆畫排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揚雄著、李軌注:《法言》,收錄於《諸子集成》,上海書局影印,1991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梁〕沈約撰:《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佚名,張伯偉校考:《賦譜》,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瞿曇悉達編、李克和校點:《開元占經》,欽定四庫全書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銍:《四六話》,收錄於《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四部叢刊景宋刻本。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沈作喆:《寓簡》,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吳芾:《湖山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陳亮:《龍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樓鑰撰、顧大朋點校:《樓鑰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樓鑰撰《攻媿集附拾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脫脫,《宋史》,收於倪其心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清浙江書局本。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李調元:《賦話》,清函海本。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彭元瑞,《宋四六話》,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子君:《宋代韻書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周興祿:《宋代科舉詩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程:《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陳成文:《北宋四大家律賦限韻之考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 《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虞雲國:《南宋行暮》,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劉 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培:《兩宋辭賦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龔篤清:《八股文百題》,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0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雅方:《北宋抒情賦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瀚儀:《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簡雪玲:《南宋浙東諸子之歷史思想》,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王彬:《宋代律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9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江道一:《浩虛舟律賦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蘇 暢:《北宋仁宗朝辭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9年。 邱煜翔:《張仲素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范君珮:《劉敞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蘇奕存:《白居易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陳淑婷:《宋祁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1998年8月)。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1-14。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第2期(1998年3月),頁144-147。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8年),頁56-63。 王 彬:〈宋代進士科試賦的命題特點〉,《齊魯學刊》2018年第5期,頁117。 王 彬:〈群體思想的展現:宋代律賦對帝王的品性規範〉,《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6卷(2020年),頁39-46。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1期,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 李存智:〈《切韻》系韻書韻類與 o、a 元音韻系〉,《臺大中文學報》,第72期,(2021年3月),頁101-148。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2年。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2006年,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2月),頁62-69。 侯道儒:〈律賦與北宋思想史〉,《清華學報》新51卷第2期(2021年),頁387-430。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4月),頁82—87。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 許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月,頁170-179。 許 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頁26-36。 許結:〈南宋乾淳文制變遷與辭賦風尚〉,《政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12年6月),頁161-184。 許瑤麗:〈范仲淹《賦林衡鑑》與宋體律賦的定調〉,《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87-94。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第3期,頁85-8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歷史月刊》第141期,1999年,頁82-90。 黃寬重:〈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四卷第1期,2011年,頁55-92。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第5期第18卷(2003年),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2-61。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頁75-89。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又收錄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5年第2期,頁239-275。 趙俊波:〈唐代試賦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1-148。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律賦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劉伊念:〈宋代律賦結構──以樓鑰律賦為例〉,《遼東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頁17-24。 劉 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總第210期),頁175-182。 劉 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頁38-46。 劉 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2011年第4期總第139期,頁110-114。 劉 培:〈北宋科場改革與律賦浮沉──以熙寧變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4期》(2015年7月),頁37-45。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收錄於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