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保險契約疑義解釋原則與例外之再建構—以實務判決為中心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s and Exceptions of Ambiguity Explanation: Focusing on Judicial Judgments
作者 張菀庭
Chang, Wan-Ting
貢獻者 葉啓洲
Yeh, Chi-Chou
張菀庭
Chang, Wan-Ting
關鍵詞 疑義利益歸被保險人原則
契約解釋
最大善意
道德危險
合理期待原則
危險共同體利益
對價平衡原則
保險詐欺
肇事逃逸
Contra Proferentem Rule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Utmost Good Faith
Moral Hazard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 Doctrine
Common Interests of Community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Insurance Fraud
Hit and Run Driving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4-Sep-2024 13:39:36 (UTC+8)
摘要 我國針對定型化保險契約訂有特殊解釋規則,依保險法第54條第2項規定保險契約如有疑義,應作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為原則,以保護締約地位不對等之被保險人。本條所稱之「原則」與「例外」之界線應如何劃分,實有探求之必要。 在司法實務判決之爬梳、整理與剖析針對各類型爭議案件作成有利及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原因後,歸納出法院作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之形式上因素,以「最大善意」、「避免道德危險」、「維繫對價平衡」、「維護危險共同體利益」為主;而背後真正之考量,尚有「避免浮濫請領保險金」、「保險人舉證責任之豁免」、「防堵保險詐欺」等因素。 惟契約解釋若要賦予一貫性之解釋,勢必須在「保護被保險人」與「避免保險濫用」之間進行取捨,實難取得兩全其美之作法。究竟何時應堅守保險法第54條第2項意旨,何時又應允許例外存在;倘若在部分爭議類型中允許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例外,如何保障其中不具有惡意、濫用保險之善意被保險人? 本文認為,於「危險共同體利益」、「對價平衡」等因素過為抽象,缺乏考究、計算、驗證基礎,不宜、也不應成為法院作對被保險人不利解釋之理由。「道德危險」與「避免浮濫請領保險金」作為理由,有貿然推定被保險人為惡意之嫌,形同對被保險人加諸不當限制,亦不妥適。最終,本文認為僅在條款目的帶有避免保險濫用意涵者,應遵循其條款設立目的,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例如「肇事逃逸」除外條款中,可作成不利被保險人解釋。其理由在於系爭條款之目的,本身帶有防止保險濫用之意旨,則為達成條款目的,防止惡意被保險人濫用保險、詐領保險金,若捨此不為,似將利益良善之條款付諸東流。
In Taiwan, there are special interpretation rules for standard form insurance contracts. According to Article 54, Paragraph 2 of the Insurance Law, in cases of ambiguity in insurance contracts, the principle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favor the insured to protect the insured party in an unequal contracting position. There is a need to explore how to deline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rinciple" and "exception" mentioned in this provision. After examining, 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judicial decisions regarding various types of disputed cases, it is found that courts often interpret contracts unfavorably to the insured based on formal factors such as "utmost good faith," "prevention of moral hazard," "mainten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The underlying considerations include "prevention of excessive insurance claims," "exemption of the insurer's burden of proof," and "prevention of insurance fraud." However, to ensure consistent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a balance must be struck between "protecting the insured" and "preventing insurance abuse." Determining when to adhere to the intent of Article 54, Paragraph 2, and when to allow exceptions, and how to protect bona fide insureds who do not abuse insurance in certain dispute types, remains problematic. This study contends that factors lik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nd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are too abstract, lacking empirical foundation, and should not be the basis for courts to interpret against the insured. Reasons such as "moral hazard" and "prevention of excessive insurance claims" risk presuming the insured's bad faith, imposing undue restrictions on the insured, and are thus inappropriate. Ultimatel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only when the clause's purpose includes preventing insurance abuse should it be interpreted unfavorably to the insured. For example, the exclusion clause for "hit-and-run" can be interpreted against the insured, as its purpose inherently aims to prevent insurance abuse and fraudulent claims. Failing to interpret it as such would render the clause's benevolent intent meaningles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專書 1. Dieter Medicus著、劭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200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補新版,2024年2月。 3. 王澤鑑,債法原理,增訂新版校正,2023年8月。 4. 史尚寬,民法總論,1970年11月。 5. 司法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合譯,美國法律整編:契約法、對外關係法,1988年6月。 6.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2009年。 7.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二卷:保險契約,2版,2015年11月。 8. 江朝國,保險法論,1990年。 9. 呂廣盛、高棟梁、許乃權、許良賢、陳錦祥、曾文瑞、黃文章、黃育漢、鄭顯騰、檀思源,保險實務概要,修訂1版,2018年3月。 10. 李伸一,消費者保護法論,1995年4月。 11.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5版,2022年10月。 12. 林秀雄,繼承法講義,8版,2019年2月。 13. 林建智,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班―保險法講義,2023年9月,DOI: http://doi.org/10.6992/RMI.IA00001。 14.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2005年2月。 15. 姜志俊、姜炳俊、馮震宇、謝穎青,消費者保護法解讀,3版,2005年5月。 16. 施文森,汽車保險:保單條款及判決例之研析,1990年。 17.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9版,1994年。 18. 施啓揚,民法總則,8版,2014年8月。 19. 孫森炎,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2020年4月。 20.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譯,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版,2016年10月。 21.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5版,2022年11月。 22.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4版,2018年10月。 23. 陳猷龍,保險法論,2版,2023年2月。 24. 傅崐成,美國契約法精義,2010年10月。 25. 陳繼堯,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2002年1月。 26. 葉啓洲,民法總則,2版,2022年。 27. 葉啓洲,保險法,8版,2023年。 28. 葉啓洲,保險法實例研習,5版,2017年2月。 29.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1998年1月。 30.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修訂5版,2021年1月。 31. 鄭玉波,保險法論,修訂12版,2023年6月。 32. 鄭玉波,民法總則,修訂12版,2021年9月。 二、 專書論文 1. 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定―以對價平衡之概念為論點,載於:保險法論文集(一),頁137-169,1997年3月。 2. 林建智,金融消費者保護之趨勢與展望,載於: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理論與實務,頁383-426,2019年5月。 3. 詹森林,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載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專論,頁29-86,2003年8月。 三、 期刊論文 1. 王文宇,契約定性、漏洞填補與任意規定:以一則工程契約終止的判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8卷2期,頁131-186,2009年6月。 2. 王文宇,契約解釋與任意規定―比較法與案例研究(上),台灣法學雜誌,290期,頁21-47,2016年2月。 3. 王正偉,傷害保險意外傷害事故意義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6期,頁283-302,1998年5月。 4. 王泰升,英美法系的法解釋適用論-作為法學緒論之補述,台灣法律人,19期,頁1-30,2023年1月。 5. 向明恩,德國民法一百年之回顧與展望,東吳法律學報,13卷1期,頁71-103,2001年8月。 6. 江朝國,論被保險人因犯罪處死或致死之免責條款,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1期,頁65-79,2000年6月。 7. 江朝國,保險契約條款解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75期,頁20-21,2009年1月。 8. 江朝國,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之相關問題探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七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27期,頁256-259,2009年5月。 9. 江朝國,特約條款之定位與除外條款之區辨,台灣法學雜誌,149期,頁90-94,2010年4月。 10. 江朝國,對價平衡原則介入契約自由之界線--善意複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台灣法學雜誌,165期,頁213-216,2010年12月。 11. 江朝國,保險事故發生後相關實務條款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207期,頁5-16,2012年8月。 12. 朱逸民、高棟梁,營造或安裝工程綜合保險附加鄰屋責任保險之探討,核保學報,28期,頁1-29,2021年9月。 13. 吳從周,法律行為解釋、契約解釋與法律解釋-以民法第98條之立法溯源與實務運用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3期,頁81-169,2018年9月。 14. 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東吳法律學報,15卷2期,頁1-104,2004年2月。 15. 呂庚宜,試論廣告成為契約之內涵-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434號判決評釋,全國律師,25卷11期,頁17-36,2021年11月。 16. 李志峰,類名指定受益人之確定及受益權比例,月旦法學教室,257期,頁28-30,2024年3月。 17.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9期,頁119-182,2023年4月。 18. 李禮仲,美國契約法析論,法學叢刊,53卷4期,頁33-85,2008年10月。 19. 汪信君,酒醉駕車、免責事由與因果關係──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二三四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期,頁101-107,2010年4月。 20. 汪信君,保險法:第一講—保險契約法之基本概念──原則與契約性質,月旦法學教室,39期,頁69-79,2006年1月。 21. 卓俊雄,論住院必要性之判斷──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保險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7期,頁52-59,2017年3月。 22. 卓俊雄,精神疾病住院-醫療保險難申請乎?,月旦醫事法報告,50期,頁34-42,2020年12月。 23. 林三元,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1卷2期,頁249-294,2004年10月。 24. 林則男、廖述源,雇主意外責任保險、雇主補償責任保險及團體傷害保險之比較研究,核保學會,18期,頁61-113,2010年3月。 25. 林建智,論合理期待原則,保險專刊,33輯,頁157-166,1993年9月。 26. 林建智,保險商品審查制度之檢討與改進,保險學報,1期,頁133-147,2004年8月。 27. 林誠二,從消費者保護法看責任保險,消費者保護研究,3輯,頁191-196,1997年4月。 28. 林勳發、陳炫宇,保險契約解釋原則及例外-以精明被保險人例外法則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21期,頁133-180,2014年6月。 29. 武亦文、楊勇,保險法對價平衡原則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8卷2期,頁146-158,2018年3月。 30. 姚志明,習慣在臺灣民法債編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43期,頁22-33,2015年7月。 31. 姚瑞光,民法總則及第一條釋論,法令月刊,41卷11期,頁3-10,1990年11月。 3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總論:第二講 處分權主義-民事訴訟之基本原則之一,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46-57,2004年7月。 33. 施文森,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外之求償,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95-116,2010年7月。 34. 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01期,頁187-213,2012年11月。 35. 張冠群,「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一○二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27期,頁257-277,2014年4月。 36. 張哲源,意思表示之解釋與錯誤,玄奘法律學報,4期,頁143-177,2005年12月。 37. 許政賢,舉證責任實務發展之概觀-以舉證責任減輕之典型案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98期,頁21-31,2020年3月。 38. 許慧如,保險受益人之指定方式及問題探討,萬國法律,177期,頁35-39,2011年6月。 39. 郭姿君,「日間住院」賠不賠?──論「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月旦法學教室,179期,頁133-134,2017年9月。 40. 陳忠五,不誠實廣告與夾層屋買賣契約(下)-實務上相關判決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頁70-91,1999年8月。 41. 陳忠五,建物外觀顏色與預售屋廣告的契約效力──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309期,2021年2月。 42. 陳俊元,怒火地平線-墨西哥灣漏油案與保險契約之解釋,華岡法粹,62期,頁49-73,2017年6月。 43. 陳俊元,併發症、保險理賠與合理期待原則,靜宜法學,7期,頁125-143,2018年12月。 44. 陳俊元,論防疫保險契約之解釋-以快篩陽性視為確診、居家照護視同住院、陪同隔離為例,台灣法律人,14期,頁27-36,2022年8月。 45. 陳俊元,由防疫保單論特約條款與除外條款,月旦醫事法報告,72期,頁7-15,2022年10月。 46. 陳建勝、李尚嬪、盧昭男,我國人壽保險詐欺的徵兆與預防之研究,壽險管理,26期,頁19-48,2013年。 47. 陳炫宇,住院醫療保險住院定義之檢討-兼評嘉義地方法院102年度嘉簡字第34號判決,萬國法律,195期,頁30-44,2014年6月。 48. 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2卷1期,頁119-164,2003年1月。 49. 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期,頁1-60,2008年8月。 50. 陳聰富,臺灣民法誠信原則之實務發展,月旦民商法雜誌,62期,頁5-25,2018年12月。 51. 陳聰富,論契約上之要約,月旦法學雜誌,312期,頁70-85,2021年5月。 52.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125期,頁5-22,2005年10月。 53. 黃明陽,廣告規範實務-以消費者保護法為中心,消費者保護研究,22輯,頁1-38,2018年3月。 54.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日新法律半年刊,7期,頁19-28,2006年11月。 55. 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對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56卷5期,頁5-44,2010年10月。 56.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63-213,2013年4月。 57. 葉力旗、林建智,論傷害保險之保單條款解釋及舉證責任-兼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78號判決,風險管理學報,21卷1期,頁43-68,2019年6月。 58. 葉啓洲,汽車保險中之報警義務與內容控制—最高法院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一六二七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26期,頁122-129,1997年6月。 59. 葉啓洲,論保險契約之批單、任意終止與內容控制之法源依據-最高法院七十九年台上字第二四八○號判決及保險法增訂第五十四條之一評釋,法學叢刊,45卷1期,頁85-102,2000年1月。 60. 葉啓洲,商業主體間定型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保險上更(一)字第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7期,頁68-75,2011年2月。 61. 葉啓洲,酒後騎乘腳踏車所生意外事故與除外危險,台灣法學雜誌,198期,頁96-100,2012年4月。 62. 葉啓洲,日間住院、住院請假與日額型住院醫療保險/高高院100保險上易6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04期,頁253-257,2012年7月。 63. 葉啓洲,傷害保險殘廢等級之認定與保險示範條款之修正―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二○二六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190-199,2013年1月。 64. 葉啓洲,健康保險之指定醫院條款、隱藏性義務與內容控制,台灣法學雜誌,217期,頁171-174,2013年2月。 65. 葉啓洲,肇事逃逸之免責條款、隱藏性義務與保險人之說明義務,台灣法學雜誌,229期,頁165-170,2013年8月。 66. 葉啓洲,受益權與繼承權之區別、權利比例與保全代位,月旦法學教室,133期,頁27-29,2013年10月。 67. 葉啓洲,犯罪行為除外危險之解釋與最大善意原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保險字第一一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4期,頁37-45,2013年12月。 68. 葉啓洲,要保人告知義務法制之改革:消費者保護、對價平衡與最大善意原則之交錯與位移,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129-207,2014年3月。 69. 葉啓洲,健康保險中住院必要性之認定,台灣法學雜誌,256期,頁149-154,2014年9月。 70. 葉啓洲,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制之改革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40期,頁223-286,2015年3月。 71. 葉啓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1期,頁225-279,2020年3月。 72. 葉啓洲,徘徊在除外條款與特約條款之間─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663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15期,頁39-47,2022年1月。 73. 葉啓洲,保險消費者保護與公司治理-公平待客原則與其界限,臺灣財經法學論叢,5卷1期,頁125-153,2023年1月。 74. 葉啓洲,天外飛來的保險金?-受益人拒絕取得受益權之效果,新學林法學,1期,頁203-206,2024年2月。 75.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卷2期,頁325-360,1975年4月。 76. 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112-130,2008年8月。 77. 劉姿汝,預售屋廣告與契約之爭議──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09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27期,頁44-59,2023年1月。 78. 劉政明、葉雲隆,我國營造綜合保險爭議案例之研究,核保學報,22期,頁237-263,2015年4月。 79. 盧國揚,前受益人之一死亡 後順位即可遞補?次順位受益人的保險金權利之爭,現代保險,183期,頁111-113,2004年3月。 80. 賴英照,說理或詭辯-判決引用外國法的爭論,中原財經法學,38期,頁1-108,2017年6月。 81. 賴煥升,論保險契約解釋-以防疫保單理賠爭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0期,頁57-110,2023年7月。 82. 薛智仁,新肇事逃逸罪之逃逸概念-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26期,頁133-146,2023年8月。 83. 謝哲勝,契約的解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150號民事判決評析,法令月刊,67卷4期,頁39-49,2016年4月。 84. 羅俊瑋,被保險人合理期待原則-以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保險字第二十一號民事判決為例,全國律師,17卷1期,頁80-93,2013年1月。 85. 羅俊瑋,論保險人告知義務與保險契約特殊解釋原則之關聯,全國律師,15卷5期,頁66-80,2011年5月。 86. 羅俊瑋,論保險契約之特殊解釋原則,萬國法律,172期,頁86-103,2010年8月。 87. 饒瑞正,保險法最大善意原則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89期,頁153-174,2002年10月。 四、 學位論文 1. 李其陸,法律行為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以契約之解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2. 李榮三,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7月。 3. 林苡辰,論合理期待原則於我國保險法制之適用—以人身保險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6月。 4. 許榮賢,保險契約條款解釋與合理期待原則之研究-兼論米堤飯店賠案之理賠爭議,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6月。 5. 陳聖寰,保險契約解釋之理論與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1月。 6. 鄭子薇,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五、 研究計畫 1.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解釋性工具與規範市場行為之功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22年8月。 2. 盧國揚、汪信君,醫療保險必要性住院認定爭議問題之研究―兼論定額型醫療保險重複投保之通知義務,保險業務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9年12月。 六、 會議紀錄 1.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研商保險公司對住院不理賠評估做法之妥適性」會議紀錄,臺北,2016年4月12日。 七、 網路資料 1. 朱漢崙,找專業「撞車手」開中古豪車詐保 產險公司鎖定黑名單列拒保戶,聯合報,2023年10月1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47646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2. 李柏泉,癌症理賠疑義:保單中癌症併發症究竟指什麼?,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4009(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保財字第11304908291號令,個人投保旅行平安保險 意外死亡及失能給付標準費率表(113年7月1日版),113年4月26日。參考網址:https://www.ib.gov.tw/ch/home.jsp?id=45&parentpath=0,3&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2404260001&dtable=Law(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4.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裁罰案件: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於110年5月10日送審備查之「宏泰人壽薰衣草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下稱本商品)部分變更內容,核有違反保險法相關法令規定情事,有礙健全經營之虞,依保險法第149條第1項序文、第2款、第7款及第171條第1項規定,予以糾正,及命貴公司應恢復原費率,退還調漲保費後向保戶溢收之保險費,並處以罰鍰新臺幣120萬元,及限制貴公司自裁處書送達之翌日起一年內停止銷售保證續保之健康保險新契約,2021年9月2日,參考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mcustomize=multimessage_view.jsp&dataserno=202109030001&toolsflag=Y&dtable=Penalty(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間住院≠住院?舊式醫療險理賠爭議延燒,2017年3月8日,參考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697346.html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6. 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假住院、真詐財」醫師涉勾結詐保案,參考網址:https://www.iafi.org.tw/tw/News_RWD_01/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id=4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7.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12全年保險業-人壽保險公司-理賠-爭議類型統計表,參考網址: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10448&lid=57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8. 張朝欣,開車自撞「騙千萬保險金」!詐保11犯嫌遭起訴,中國時報,2023年5月1日,參考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3784?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obile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9. 廖珮君,旅平險網路投保商機噴發 加計產險 總業績年增5.4倍,經濟日報,2023年10月18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51206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0. 蔡孟峻、陳信仁;駕駛開車自撞!找朋友誆車禍詐保 2人被提起公訴,華視新聞,2024年3月5日,參考網址:https://ctsnews.page.link/1j2e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1. 融通理賠同意書圖片,網址: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828475(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貳、 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1. Leo P. Martinez & Douglas R. Richmond (2021),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SURANCE LAW, 9th,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 二、 英文期刊 1. Abraham, K. S., A Theory of Insurance Policy Interpretation, 95 MICH. L. REV. 531 (1996). 2. Eric A. Zacks, The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 211: Unfulfilled Expect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Modern Standardized Consumer Contracts, 7 Wm. & Mary Bus. L. Rev. 733 (2016). 3. David J. Seno,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What to Expect in Wisconsin, 85 MARQ. L. REV. 859 (2002). 4. Decker, Paul E., Admissibility of Parol Evidence to Explain Ambiguities in Wills, 54 KY. L.J. 692 (1954) 5. John M. Bjorkman,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Doctrine - An Overview, 29 BRIEF 39 (2000). 6. Lin, Tan Yock,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contracts and parol evidence, SINGAP. J. LEG. STUD. 301 (2009). 7. Meredith R. Miller, Contract Law, Party Sophistication and the New Formalism, 75 MO. L. REV. 493 (2010). 8.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considered, 18 CONN. L. REV. 323 (1986). 9.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visited, 5 CONN. INS. L. J. 107 (1998). 10. Rappaport, Michael B., The Ambiguity Rule and Insurance Law: Why Insurance Contracts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gainst the Drafter, 30 GA. L. REV. 171 (1995). 11. Robert Braucher, 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Effect in the Second "Restatement of Contracts", 81 COLUM. L. REV. 13 (1981). 12.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L. REV. 961 (1970). 13.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Part Two, 83 HARV. L. REV. 1281 (1970). 14. Robert H. II Jerry, Insurance, Contract, and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5 CONN. INS. L.J. 21 (1998). 15. Roger C. Henderson,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After Two Decades, 51 OHIO ST. L.J. 823 (1990). 16. S. H. O, Patent and latent ambiguities in written instruments, 14 AM. L. REG. 140 (1866). 17. Schane, Sanford., Ambiguity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Law, 25 T. JEFFERSON L. REV. 167 (2002). 18. Stempel, J. W., Reassessing the Sophisticated Policyholder Defense in Insurance Coverage Litigation. 42 DRAKE L. REV. 807 (1993). 19. Stempel, J. W., Unmet Expectations: Undue Restriction of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pproach and the Misleading Mythology of Judicial Role. 5 CONN. INS. L.J. 181 (1998). 20. Susan Randall, Freedom of Contract in Insurance, 14 CONN. INS. L.J. 107 (2008). 三、 德文專書 1. Bruns,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2015. 2. Langheid/Wandt/Looschelders,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Bd.1, München, 2.Aufl., 2016. 3. Larenz/Wolf,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München 2004. 4. Medicus, Diet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9 Aufl., Heidelberg 2006. 5. Schmoeckel/ Rückert/ Zimmermann (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Band I, 2003. 四、 日文專書 1. 山下友信ほか『保険法(第3版)』有斐閣(2015年3月)。 2. 庭田範秋『新保険学総論』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1995年1月)。 3. 山野嘉朗『保険契約と消費者保護の法理』成文堂(2007年6月)。 五、 日文期刊 1. 今村有「危険变動の概念」損害保険研究32卷4號(1971年2月)。 六、 國際組織文書 1.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 (IAIS), APPLICATION PAPER ON DETERRING, PREVENTING, DETECTING, REPORTING AND REMEDYING FRAUD IN INSURANCE (Sept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s://www.iaisweb.org/uploads/2022/01/Application_paper_on_fraud_in_insurance.pdf.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110358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3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葉啓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Yeh, Chi-Cho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菀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Wan-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菀庭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Wan-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24 13:39:36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24 13:39: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24 13:39: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10358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0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10358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針對定型化保險契約訂有特殊解釋規則,依保險法第54條第2項規定保險契約如有疑義,應作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為原則,以保護締約地位不對等之被保險人。本條所稱之「原則」與「例外」之界線應如何劃分,實有探求之必要。 在司法實務判決之爬梳、整理與剖析針對各類型爭議案件作成有利及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原因後,歸納出法院作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之形式上因素,以「最大善意」、「避免道德危險」、「維繫對價平衡」、「維護危險共同體利益」為主;而背後真正之考量,尚有「避免浮濫請領保險金」、「保險人舉證責任之豁免」、「防堵保險詐欺」等因素。 惟契約解釋若要賦予一貫性之解釋,勢必須在「保護被保險人」與「避免保險濫用」之間進行取捨,實難取得兩全其美之作法。究竟何時應堅守保險法第54條第2項意旨,何時又應允許例外存在;倘若在部分爭議類型中允許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例外,如何保障其中不具有惡意、濫用保險之善意被保險人? 本文認為,於「危險共同體利益」、「對價平衡」等因素過為抽象,缺乏考究、計算、驗證基礎,不宜、也不應成為法院作對被保險人不利解釋之理由。「道德危險」與「避免浮濫請領保險金」作為理由,有貿然推定被保險人為惡意之嫌,形同對被保險人加諸不當限制,亦不妥適。最終,本文認為僅在條款目的帶有避免保險濫用意涵者,應遵循其條款設立目的,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例如「肇事逃逸」除外條款中,可作成不利被保險人解釋。其理由在於系爭條款之目的,本身帶有防止保險濫用之意旨,則為達成條款目的,防止惡意被保險人濫用保險、詐領保險金,若捨此不為,似將利益良善之條款付諸東流。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aiwan, there are special interpretation rules for standard form insurance contracts. According to Article 54, Paragraph 2 of the Insurance Law, in cases of ambiguity in insurance contracts, the principle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favor the insured to protect the insured party in an unequal contracting position. There is a need to explore how to deline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rinciple" and "exception" mentioned in this provision. After examining, 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judicial decisions regarding various types of disputed cases, it is found that courts often interpret contracts unfavorably to the insured based on formal factors such as "utmost good faith," "prevention of moral hazard," "mainten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The underlying considerations include "prevention of excessive insurance claims," "exemption of the insurer's burden of proof," and "prevention of insurance fraud." However, to ensure consistent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a balance must be struck between "protecting the insured" and "preventing insurance abuse." Determining when to adhere to the intent of Article 54, Paragraph 2, and when to allow exceptions, and how to protect bona fide insureds who do not abuse insurance in certain dispute types, remains problematic. This study contends that factors lik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nd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are too abstract, lacking empirical foundation, and should not be the basis for courts to interpret against the insured. Reasons such as "moral hazard" and "prevention of excessive insurance claims" risk presuming the insured's bad faith, imposing undue restrictions on the insured, and are thus inappropriate. Ultimatel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only when the clause's purpose includes preventing insurance abuse should it be interpreted unfavorably to the insured. For example, the exclusion clause for "hit-and-run" can be interpreted against the insured, as its purpose inherently aims to prevent insurance abuse and fraudulent claims. Failing to interpret it as such would render the clause's benevolent intent meaningles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一項 文獻回顧法 2 第二項 比較法研究 3 第三項 歷史考證法 3 第四項 案例分析研究法 4 第三節 章節範圍與架構 4 第一項 研究範圍 4 第二項 架構 6 第二章 保險契約解釋之法源、方法及適用關係 9 第一節 民法第98條及契約解釋原則 9 第一項 規範意義 9 第二項 契約解釋之發生原因與目的 10 第三項 契約解釋之面向 11 第一款 發現當事人真意 11 第二款 填補當事人真意 12 第四項 契約解釋之方法 12 第一款 民法第98條「真意」於學理上之爭議 13 第一目 問題起源 14 第二目 主觀說及客觀說之爭 14 第二款 二元對立概念之摒棄與法律行為三階段 15 第一目 經驗性解釋 16 第二目 闡釋性解釋 16 第三目 補充性解釋 17 第五項 我國法第98條之檢討與反思 17 第一款 我國對於民法第98條之操作 17 第一目 學說 17 第二目 實務 18 第二款 小結 20 第二節 保險法第54條第2項 21 第一項 法條內容及其特殊解釋規則 21 第二項 「探求當事人真意」之必要性 21 第三項 疑義利益歸被保險人之原則與例外 23 第一款 作不利於擬約者解釋之考量 24 第一目 定型化契約之地位不對等 24 第二目 降低經濟成本 25 第三目 保險商品之特殊性 25 第二款 法院自行創造疑義之情形:以失能保險為例 26 第一目 法院認為無疑義 26 第二目 法院認為有疑義 27 第三目 本文見解 28 第四目 小結 29 第四項 何謂「疑義」―以英美法對「疑義」的定義為中心 30 第一款 顯在性疑義與潛在性疑義之區別實益 31 第一目 顯在性疑義逕為有利於被保險人解釋―Lott v. Scottsdale Ins. Co.案 32 第二目 潛在性疑義需要透過外部證據加以斟酌―Price v. Castle Key Indem. Co.案 33 第三目 潛在性疑義優先判斷外部證據,而後為有利於被保險人解釋―Lomma v. Ohio Nat'l Life Assurance Corp.案 34 第四目 一律作成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Shiloh Christian Ctr. v. Aspen Specialty Ins. Co.案 35 第二款 分析 36 第一目 我國無顯在性疑義與潛在性疑義之區辨討論之原因 36 第二目 「疑義」類型之不同可能影響法院之態度 38 第三款 小結 38 第三節 消費者保護法第11條第2項 39 第四節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2項 40 第五節 民法第148條第2項 41 第六節 各法源間之適用關係 41 第一項 民法第98條與保險法第54條第2項之適用關係 41 第二項 保險法第54條第2項與消保法第11條第2項之關係 42 第一款 差異 42 第二款 學說見解 42 第三款 本文見解 43 第三項 保險法第54條第2項與金保法第7條第2項之關係 43 第四項 小結 44 第三章 保險法第54條第2項之適用射程範圍 45 第一節 契約之構成部分 45 第一項 前言 45 第二項 名詞定義 46 第一款 意義 46 第二款 疑義之特徵 46 第三項 危險描述條款 47 第一款 意義 47 第二款 大眾運輸工具意外險「搭乘」是否包含下車返回? 48 第一目 案例背景 48 第二目 疑義之發生 48 第三目 評析 48 第三款 颱風、洪水與土石流案 49 第一目 案例背景 49 第二目 疑義之發生 50 第三目 評析 50 第四項 危險限制條款與特約條款 52 第一款 意義 52 第一目 危險限制條款 52 第二目 特約條款 53 第二款 特約條款與除外條款區辨之爭議 54 第一目 判斷標準 54 第二目 隱藏性義務 54 第三款 重鬱症是否解釋為精神病 55 第一目 案例背景 55 第二目 疑義之發生 55 第三目 評析 56 第四款 「酒後騎乘自行車」是否屬於「酒後駕車」? 57 第一目 案例背景 57 第二目 疑義之發生 57 第三目 評析 58 第五款 可否參酌其他法規範作為解釋標準之探討 59 第五項 附加條款 61 第一款 意義 61 第二款 雇主意外責任險職災補償附加條款「職業病」爭議 61 第一目 案例背景 62 第二目 疑義之發生 63 第三目 評析 63 第六項 要保書 64 第一款 法定繼承人應得比例爭議 65 第一目 問題意識 65 第二目 致生爭議之背景條件 66 第二款 受益人之地位 66 第一目 受益人之資格、產生方式及指定效果 66 第二目 拋棄繼承是否影響法定繼承人之受益權? 67 第三目 「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之保險金比例分配 68 第三款 實務案例 68 第一目 保險金應由全體法定繼承人均分 69 第二目 保險金應按應繼分比例分配 70 第四款 本文見解 71 第七項 其他約定書 72 第一款 類型 72 第二款 有關融通理賠同意書之問題討論 73 第二節 個別磋商條款 74 第一項 意義 74 第二項 否定見解 75 第三項 肯定見解 75 第四項 本文見解 75 第三節 保險廣告 77 第一項 案例說明 77 第一款 事實 77 第二款 本案爭點 78 第三款 法院見解 78 第二項 廣告文宣是否視同契約內容? 79 第一款 廣告之法律性質 79 第一目 要約說 80 第二目 要約之引誘說 80 第三目 分析 81 第二款 視消費者有無正當信賴 81 第三項 本文見解 82 第四節 小結 83 第四章 合理期待原則理論之發展、變遷與健全 85 第一節 前言 85 第二節 合理期待原則之目的 86 第一項 起源 86 第二項 目的 86 第一款 補充疑義利益歸被保險人原則之不足 86 第二款 考量保險契約之複雜性而避免不公之結果 87 第三款 敦促保險人提供充分資訊 87 第四款 發揮保險之功能 88 第三節 合理期待原則之適用爭議 88 第一項 爭議起源 88 第二項 適用限制之介紹 89 第一款 限縮適用之標準 89 第二款 參照契約法整編之標準 89 第三款 補充契約解釋原則之標準 91 第三項 精明被保險人之排除 91 第一款 概說 91 第二款 判斷標準 92 第三款 精明被保險人判斷標準之批判與建議 93 第四節 案例說明與分析 94 第一項 「合理期待」之要件限制 94 第二項 適用範圍之緊縮 96 第三項 對破壞保險市場之疑慮 97 第四項 本文見解 98 第一款 美國適用合理期待原則之態度之轉變 98 第二款 分析與反思 100 第一目 分析 100 第二目 反思 101 第五節 我國實務目前之適用現況與建議 101 第一項 合理期待原則引入我國之歷程 101 第一款 學說 101 第二款 實務 102 第一目 早期反對適用 102 第二目 中期逐漸接納 104 第三目 晚近大放異彩 105 第四目 評析 106 第二項 適用合理期待原則時機之再思考 107 第一款 契約解釋與內容控制之關係 107 第二款 合理期待原則於法體系上之地位 109 第三款 適用之必要性與妥適性 110 第一目 必要性:補足現行法規範保障缺口 110 第二目 妥適性:合理期待原則內涵之充實化 111 第六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初探法院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理由 115 第一節 前言 11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15 第一項 「日間留院」爭議簡介 115 第一款 背景 115 第二款 判斷標準回顧 116 第三款 爭議統計及歷程 117 第二項 「住院必要性」爭議簡介 119 第一款 背景 119 第二款 判斷標準回顧 119 第一目 全民健保標準說 120 第二目 主觀說 121 第三目 客觀說 121 第四目 修正主觀說 122 第五目 統整與分析 122 第三款 爭議統計及歷程 126 第一目 爭議類型 126 第二目 統計與分析 126 第三目 實務現況說明 129 第三節 本文評析 130 第一項 「日間留院」爭議 130 第一款 未來案件量將減少 130 第二款 近期普遍採取有利被保險人立場之原因 131 第三款 條款難以及時修正之原因 132 第二項 「住院必要性」爭議 133 第一款 訴訟金額低故難透過最高法院統一見解 133 第二款 危害危險共同體僅屬臆測 133 第四節 法院採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之理由 134 第一項 「日間留院」爭議 134 第二項 「住院必要性」爭議 136 第三項 歸納與統整 137 第一款 最大善意與最大誠信 137 第二款 避免道德危險 138 第三款 維繫對價間之公平性 139 第一目 保險法上對價之意義 139 第二目 實務採納「對價平衡」之理由 141 第三目 反對觀點:「對價」是否真能平衡? 142 第四款 危險共同體利益之維護 143 第一目 危險共同體利益之意涵與面向 143 第二目 質疑觀點 144 第五款 其他 145 第五節 小結 145 第六章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個案特徵分析 147 第一節 前言 147 第二節 癌症保險化療與替代性治療爭議 148 第一項 概說 148 第二項 疑義發生於醫療技術的進步 149 第三項 實務見解 150 第一款 採有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50 第二款 採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50 第一目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11年評字第2669號評議決定 150 第二目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11年評字第2805號評議決定 152 第三目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保險字第12號民事判決 153 第四項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案例特徵 155 第一款 案例特徵歸納 155 第二款 作不利解釋之分析 156 第五項 如何調整保險金給付 157 第一款 化療次數之酌定 157 第二款 計算方法 158 第三款 本文見解 159 第六項 小結 159 第一款 作成不利解釋之真正原因 159 第二款 口服藥物治療屬化療之見解趨於穩定 160 第三款 條款中若定明「住院或門診」應如何解釋 160 第四款 其他具替代性醫療之爭議 162 第三節 癌症併發症條款 163 第一項 概說 163 第二項 實務見解 165 第一款 一審法院認定趨勢 165 第二款 採有利被保險人解釋者 166 第三款 採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案例特徵 167 第一目 無必然關聯性 167 第二目 醫療行為所引起之併發症 170 第三目 採取中醫治療 172 第三項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案例特徵歸納 172 第四項 小結 173 第一款 原則應保護被保險人 174 第二款 例外情形 174 第四節 旅平險「旅行地/旅行期間」限制 176 第一項 概說 176 第二項 採有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76 第三項 採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77 第一款 統計數據 177 第二款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案例特徵 179 第一目 環島撞電線桿案 179 第二目 遭討債槍擊案 179 第三目 手指受傷案 179 第四目 金門水庫溺斃案 180 第五目 日月潭溺斃案 180 第四項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原因 181 第一款 防堵保險詐欺 181 第二款 採此一見解之破綻 181 第五項 小結 183 第一款 司法實務案件量少之原因 183 第二款 通案採限縮解釋所致之疑慮 184 第三款 保險詐欺應回歸刑事偵查 185 第五節 營造/安裝綜合保險之「卸置」與「啟用」 186 第一項 概說 186 第二項 關於「卸置」之解釋 187 第三項 關於「啟用」之解釋 187 第一款 啟用後是否尚須經接管、驗收? 187 第一目 採不利被保險解釋者 187 第二目 採有利被保險人解釋者 188 第二款 一部分經啟用保險責任是否即終止? 189 第四項 文字不存在疑義 189 第五項 法院創造疑義之原因 190 第一款 案例特徵 191 第二款 案例評析 192 第三款 本文見解 192 第六項 小結 192 第六節 汽車保險「肇事逃逸」除外不保爭議 193 第一項 概說 193 第一款 肇事逃逸除外條款 193 第二款 性質與目的 193 第二項 實務見解 194 第一款 採有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95 第二款 採不利於被保險人解釋者 195 第一目 逕行離開 196 第二目 離開現場就醫 196 第三目 逗留而未立即離去 197 第四目 因工作離開現場 197 第五目 聯繫車廠業務員 198 第三項 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原因 198 第一款 背後考量 198 第一目 避免使酒後駕車仍可獲得保險金給付 198 第二目 避免保險詐欺案件 199 第二款 減輕保險人之舉證責任 199 第三款 本文見解 200 第一目 以隱藏性義務觀點審視違反報警義務之法律效果 200 第二目 採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正當性 200 第四項 小結 202 第七章 重新界定作不利被保險人解釋之界線 203 第一節 統整法院作不利解釋之理由 203 第一項 危險共同體利益 203 第一款 分析 203 第一目 以「化療與替代性醫療爭議」為例 204 第二目 以「癌症併發症條款」為例 204 第二款 不宜以「危險共同體利益」作為不利解釋之理由 204 第二項 對價平衡 205 第一款 分析 206 第一目 以「日間留院」為例 206 第二目 以「化療與替代性醫療爭議」為例 206 第三目 以「癌症併發症條款」為例 207 第二款 不宜以「對價平衡」作為不利解釋之理由 208 第三項 避免道德危險及浮濫請領保險金 209 第一款 疑慮 209 第二款 分析 209 第三款 不同爭議類型解決浮濫請領保險金之作法 210 第一目 「日間留院」爭議 210 第二目 「住院必要性」與「癌症併發症」爭議 211 第三目 「化療與替代性醫療」爭議 211 第四項 保險人舉證責任之豁免 211 第五項 防堵保險詐欺 212 第一款 學說見解 212 第二款 本文見解:輔以「條款目的」為判斷 213 第一目 條款無特殊目的者,不得作不利解釋 214 第二目 條款具特殊目的者,得作不利解釋 214 第二節 疑義解釋原則與例外之省思 215 第三節 小結 216 第八章 結論 219 參考文獻 223zh_TW
dc.format.extent 90115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358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疑義利益歸被保險人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契約解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最大善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德危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理期待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危險共同體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價平衡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險詐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肇事逃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ntra Proferentem Rul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tract Interpret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tmost Good Fait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ral Hazar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 Doctr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on Interests of Commun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surance Frau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it and Run Drivingen_US
dc.title (題名) 保險契約疑義解釋原則與例外之再建構—以實務判決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s and Exceptions of Ambiguity Explanation: Focusing on Judicial Judgm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專書 1. Dieter Medicus著、劭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200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補新版,2024年2月。 3. 王澤鑑,債法原理,增訂新版校正,2023年8月。 4. 史尚寬,民法總論,1970年11月。 5. 司法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合譯,美國法律整編:契約法、對外關係法,1988年6月。 6.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2009年。 7.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二卷:保險契約,2版,2015年11月。 8. 江朝國,保險法論,1990年。 9. 呂廣盛、高棟梁、許乃權、許良賢、陳錦祥、曾文瑞、黃文章、黃育漢、鄭顯騰、檀思源,保險實務概要,修訂1版,2018年3月。 10. 李伸一,消費者保護法論,1995年4月。 11.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5版,2022年10月。 12. 林秀雄,繼承法講義,8版,2019年2月。 13. 林建智,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班―保險法講義,2023年9月,DOI: http://doi.org/10.6992/RMI.IA00001。 14.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2005年2月。 15. 姜志俊、姜炳俊、馮震宇、謝穎青,消費者保護法解讀,3版,2005年5月。 16. 施文森,汽車保險:保單條款及判決例之研析,1990年。 17.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9版,1994年。 18. 施啓揚,民法總則,8版,2014年8月。 19. 孫森炎,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2020年4月。 20.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譯,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版,2016年10月。 21.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5版,2022年11月。 22.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4版,2018年10月。 23. 陳猷龍,保險法論,2版,2023年2月。 24. 傅崐成,美國契約法精義,2010年10月。 25. 陳繼堯,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2002年1月。 26. 葉啓洲,民法總則,2版,2022年。 27. 葉啓洲,保險法,8版,2023年。 28. 葉啓洲,保險法實例研習,5版,2017年2月。 29.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1998年1月。 30.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修訂5版,2021年1月。 31. 鄭玉波,保險法論,修訂12版,2023年6月。 32. 鄭玉波,民法總則,修訂12版,2021年9月。 二、 專書論文 1. 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定―以對價平衡之概念為論點,載於:保險法論文集(一),頁137-169,1997年3月。 2. 林建智,金融消費者保護之趨勢與展望,載於: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理論與實務,頁383-426,2019年5月。 3. 詹森林,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載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專論,頁29-86,2003年8月。 三、 期刊論文 1. 王文宇,契約定性、漏洞填補與任意規定:以一則工程契約終止的判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8卷2期,頁131-186,2009年6月。 2. 王文宇,契約解釋與任意規定―比較法與案例研究(上),台灣法學雜誌,290期,頁21-47,2016年2月。 3. 王正偉,傷害保險意外傷害事故意義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6期,頁283-302,1998年5月。 4. 王泰升,英美法系的法解釋適用論-作為法學緒論之補述,台灣法律人,19期,頁1-30,2023年1月。 5. 向明恩,德國民法一百年之回顧與展望,東吳法律學報,13卷1期,頁71-103,2001年8月。 6. 江朝國,論被保險人因犯罪處死或致死之免責條款,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1期,頁65-79,2000年6月。 7. 江朝國,保險契約條款解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75期,頁20-21,2009年1月。 8. 江朝國,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之相關問題探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七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27期,頁256-259,2009年5月。 9. 江朝國,特約條款之定位與除外條款之區辨,台灣法學雜誌,149期,頁90-94,2010年4月。 10. 江朝國,對價平衡原則介入契約自由之界線--善意複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台灣法學雜誌,165期,頁213-216,2010年12月。 11. 江朝國,保險事故發生後相關實務條款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207期,頁5-16,2012年8月。 12. 朱逸民、高棟梁,營造或安裝工程綜合保險附加鄰屋責任保險之探討,核保學報,28期,頁1-29,2021年9月。 13. 吳從周,法律行為解釋、契約解釋與法律解釋-以民法第98條之立法溯源與實務運用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3期,頁81-169,2018年9月。 14. 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東吳法律學報,15卷2期,頁1-104,2004年2月。 15. 呂庚宜,試論廣告成為契約之內涵-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434號判決評釋,全國律師,25卷11期,頁17-36,2021年11月。 16. 李志峰,類名指定受益人之確定及受益權比例,月旦法學教室,257期,頁28-30,2024年3月。 17.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9期,頁119-182,2023年4月。 18. 李禮仲,美國契約法析論,法學叢刊,53卷4期,頁33-85,2008年10月。 19. 汪信君,酒醉駕車、免責事由與因果關係──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二三四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期,頁101-107,2010年4月。 20. 汪信君,保險法:第一講—保險契約法之基本概念──原則與契約性質,月旦法學教室,39期,頁69-79,2006年1月。 21. 卓俊雄,論住院必要性之判斷──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保險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7期,頁52-59,2017年3月。 22. 卓俊雄,精神疾病住院-醫療保險難申請乎?,月旦醫事法報告,50期,頁34-42,2020年12月。 23. 林三元,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1卷2期,頁249-294,2004年10月。 24. 林則男、廖述源,雇主意外責任保險、雇主補償責任保險及團體傷害保險之比較研究,核保學會,18期,頁61-113,2010年3月。 25. 林建智,論合理期待原則,保險專刊,33輯,頁157-166,1993年9月。 26. 林建智,保險商品審查制度之檢討與改進,保險學報,1期,頁133-147,2004年8月。 27. 林誠二,從消費者保護法看責任保險,消費者保護研究,3輯,頁191-196,1997年4月。 28. 林勳發、陳炫宇,保險契約解釋原則及例外-以精明被保險人例外法則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21期,頁133-180,2014年6月。 29. 武亦文、楊勇,保險法對價平衡原則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8卷2期,頁146-158,2018年3月。 30. 姚志明,習慣在臺灣民法債編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43期,頁22-33,2015年7月。 31. 姚瑞光,民法總則及第一條釋論,法令月刊,41卷11期,頁3-10,1990年11月。 3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總論:第二講 處分權主義-民事訴訟之基本原則之一,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46-57,2004年7月。 33. 施文森,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外之求償,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95-116,2010年7月。 34. 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01期,頁187-213,2012年11月。 35. 張冠群,「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一○二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27期,頁257-277,2014年4月。 36. 張哲源,意思表示之解釋與錯誤,玄奘法律學報,4期,頁143-177,2005年12月。 37. 許政賢,舉證責任實務發展之概觀-以舉證責任減輕之典型案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98期,頁21-31,2020年3月。 38. 許慧如,保險受益人之指定方式及問題探討,萬國法律,177期,頁35-39,2011年6月。 39. 郭姿君,「日間住院」賠不賠?──論「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月旦法學教室,179期,頁133-134,2017年9月。 40. 陳忠五,不誠實廣告與夾層屋買賣契約(下)-實務上相關判決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頁70-91,1999年8月。 41. 陳忠五,建物外觀顏色與預售屋廣告的契約效力──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309期,2021年2月。 42. 陳俊元,怒火地平線-墨西哥灣漏油案與保險契約之解釋,華岡法粹,62期,頁49-73,2017年6月。 43. 陳俊元,併發症、保險理賠與合理期待原則,靜宜法學,7期,頁125-143,2018年12月。 44. 陳俊元,論防疫保險契約之解釋-以快篩陽性視為確診、居家照護視同住院、陪同隔離為例,台灣法律人,14期,頁27-36,2022年8月。 45. 陳俊元,由防疫保單論特約條款與除外條款,月旦醫事法報告,72期,頁7-15,2022年10月。 46. 陳建勝、李尚嬪、盧昭男,我國人壽保險詐欺的徵兆與預防之研究,壽險管理,26期,頁19-48,2013年。 47. 陳炫宇,住院醫療保險住院定義之檢討-兼評嘉義地方法院102年度嘉簡字第34號判決,萬國法律,195期,頁30-44,2014年6月。 48. 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2卷1期,頁119-164,2003年1月。 49. 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期,頁1-60,2008年8月。 50. 陳聰富,臺灣民法誠信原則之實務發展,月旦民商法雜誌,62期,頁5-25,2018年12月。 51. 陳聰富,論契約上之要約,月旦法學雜誌,312期,頁70-85,2021年5月。 52.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125期,頁5-22,2005年10月。 53. 黃明陽,廣告規範實務-以消費者保護法為中心,消費者保護研究,22輯,頁1-38,2018年3月。 54.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日新法律半年刊,7期,頁19-28,2006年11月。 55. 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對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56卷5期,頁5-44,2010年10月。 56.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63-213,2013年4月。 57. 葉力旗、林建智,論傷害保險之保單條款解釋及舉證責任-兼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78號判決,風險管理學報,21卷1期,頁43-68,2019年6月。 58. 葉啓洲,汽車保險中之報警義務與內容控制—最高法院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一六二七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26期,頁122-129,1997年6月。 59. 葉啓洲,論保險契約之批單、任意終止與內容控制之法源依據-最高法院七十九年台上字第二四八○號判決及保險法增訂第五十四條之一評釋,法學叢刊,45卷1期,頁85-102,2000年1月。 60. 葉啓洲,商業主體間定型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保險上更(一)字第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7期,頁68-75,2011年2月。 61. 葉啓洲,酒後騎乘腳踏車所生意外事故與除外危險,台灣法學雜誌,198期,頁96-100,2012年4月。 62. 葉啓洲,日間住院、住院請假與日額型住院醫療保險/高高院100保險上易6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04期,頁253-257,2012年7月。 63. 葉啓洲,傷害保險殘廢等級之認定與保險示範條款之修正―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二○二六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190-199,2013年1月。 64. 葉啓洲,健康保險之指定醫院條款、隱藏性義務與內容控制,台灣法學雜誌,217期,頁171-174,2013年2月。 65. 葉啓洲,肇事逃逸之免責條款、隱藏性義務與保險人之說明義務,台灣法學雜誌,229期,頁165-170,2013年8月。 66. 葉啓洲,受益權與繼承權之區別、權利比例與保全代位,月旦法學教室,133期,頁27-29,2013年10月。 67. 葉啓洲,犯罪行為除外危險之解釋與最大善意原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保險字第一一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4期,頁37-45,2013年12月。 68. 葉啓洲,要保人告知義務法制之改革:消費者保護、對價平衡與最大善意原則之交錯與位移,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129-207,2014年3月。 69. 葉啓洲,健康保險中住院必要性之認定,台灣法學雜誌,256期,頁149-154,2014年9月。 70. 葉啓洲,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制之改革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40期,頁223-286,2015年3月。 71. 葉啓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1期,頁225-279,2020年3月。 72. 葉啓洲,徘徊在除外條款與特約條款之間─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663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15期,頁39-47,2022年1月。 73. 葉啓洲,保險消費者保護與公司治理-公平待客原則與其界限,臺灣財經法學論叢,5卷1期,頁125-153,2023年1月。 74. 葉啓洲,天外飛來的保險金?-受益人拒絕取得受益權之效果,新學林法學,1期,頁203-206,2024年2月。 75.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卷2期,頁325-360,1975年4月。 76. 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112-130,2008年8月。 77. 劉姿汝,預售屋廣告與契約之爭議──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09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27期,頁44-59,2023年1月。 78. 劉政明、葉雲隆,我國營造綜合保險爭議案例之研究,核保學報,22期,頁237-263,2015年4月。 79. 盧國揚,前受益人之一死亡 後順位即可遞補?次順位受益人的保險金權利之爭,現代保險,183期,頁111-113,2004年3月。 80. 賴英照,說理或詭辯-判決引用外國法的爭論,中原財經法學,38期,頁1-108,2017年6月。 81. 賴煥升,論保險契約解釋-以防疫保單理賠爭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0期,頁57-110,2023年7月。 82. 薛智仁,新肇事逃逸罪之逃逸概念-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26期,頁133-146,2023年8月。 83. 謝哲勝,契約的解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150號民事判決評析,法令月刊,67卷4期,頁39-49,2016年4月。 84. 羅俊瑋,被保險人合理期待原則-以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保險字第二十一號民事判決為例,全國律師,17卷1期,頁80-93,2013年1月。 85. 羅俊瑋,論保險人告知義務與保險契約特殊解釋原則之關聯,全國律師,15卷5期,頁66-80,2011年5月。 86. 羅俊瑋,論保險契約之特殊解釋原則,萬國法律,172期,頁86-103,2010年8月。 87. 饒瑞正,保險法最大善意原則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89期,頁153-174,2002年10月。 四、 學位論文 1. 李其陸,法律行為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以契約之解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2. 李榮三,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7月。 3. 林苡辰,論合理期待原則於我國保險法制之適用—以人身保險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6月。 4. 許榮賢,保險契約條款解釋與合理期待原則之研究-兼論米堤飯店賠案之理賠爭議,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6月。 5. 陳聖寰,保險契約解釋之理論與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1月。 6. 鄭子薇,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五、 研究計畫 1.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解釋性工具與規範市場行為之功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22年8月。 2. 盧國揚、汪信君,醫療保險必要性住院認定爭議問題之研究―兼論定額型醫療保險重複投保之通知義務,保險業務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9年12月。 六、 會議紀錄 1.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研商保險公司對住院不理賠評估做法之妥適性」會議紀錄,臺北,2016年4月12日。 七、 網路資料 1. 朱漢崙,找專業「撞車手」開中古豪車詐保 產險公司鎖定黑名單列拒保戶,聯合報,2023年10月1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47646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2. 李柏泉,癌症理賠疑義:保單中癌症併發症究竟指什麼?,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4009(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保財字第11304908291號令,個人投保旅行平安保險 意外死亡及失能給付標準費率表(113年7月1日版),113年4月26日。參考網址:https://www.ib.gov.tw/ch/home.jsp?id=45&parentpath=0,3&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2404260001&dtable=Law(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4.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裁罰案件: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於110年5月10日送審備查之「宏泰人壽薰衣草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下稱本商品)部分變更內容,核有違反保險法相關法令規定情事,有礙健全經營之虞,依保險法第149條第1項序文、第2款、第7款及第171條第1項規定,予以糾正,及命貴公司應恢復原費率,退還調漲保費後向保戶溢收之保險費,並處以罰鍰新臺幣120萬元,及限制貴公司自裁處書送達之翌日起一年內停止銷售保證續保之健康保險新契約,2021年9月2日,參考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mcustomize=multimessage_view.jsp&dataserno=202109030001&toolsflag=Y&dtable=Penalty(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間住院≠住院?舊式醫療險理賠爭議延燒,2017年3月8日,參考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697346.html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6. 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假住院、真詐財」醫師涉勾結詐保案,參考網址:https://www.iafi.org.tw/tw/News_RWD_01/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id=4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7.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12全年保險業-人壽保險公司-理賠-爭議類型統計表,參考網址: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10448&lid=57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8. 張朝欣,開車自撞「騙千萬保險金」!詐保11犯嫌遭起訴,中國時報,2023年5月1日,參考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3784?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obile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9. 廖珮君,旅平險網路投保商機噴發 加計產險 總業績年增5.4倍,經濟日報,2023年10月18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51206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0. 蔡孟峻、陳信仁;駕駛開車自撞!找朋友誆車禍詐保 2人被提起公訴,華視新聞,2024年3月5日,參考網址:https://ctsnews.page.link/1j2e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1. 融通理賠同意書圖片,網址: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828475(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貳、 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1. Leo P. Martinez & Douglas R. Richmond (2021),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SURANCE LAW, 9th,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 二、 英文期刊 1. Abraham, K. S., A Theory of Insurance Policy Interpretation, 95 MICH. L. REV. 531 (1996). 2. Eric A. Zacks, The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 211: Unfulfilled Expect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Modern Standardized Consumer Contracts, 7 Wm. & Mary Bus. L. Rev. 733 (2016). 3. David J. Seno,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What to Expect in Wisconsin, 85 MARQ. L. REV. 859 (2002). 4. Decker, Paul E., Admissibility of Parol Evidence to Explain Ambiguities in Wills, 54 KY. L.J. 692 (1954) 5. John M. Bjorkman,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Doctrine - An Overview, 29 BRIEF 39 (2000). 6. Lin, Tan Yock,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contracts and parol evidence, SINGAP. J. LEG. STUD. 301 (2009). 7. Meredith R. Miller, Contract Law, Party Sophistication and the New Formalism, 75 MO. L. REV. 493 (2010). 8.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considered, 18 CONN. L. REV. 323 (1986). 9.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visited, 5 CONN. INS. L. J. 107 (1998). 10. Rappaport, Michael B., The Ambiguity Rule and Insurance Law: Why Insurance Contracts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gainst the Drafter, 30 GA. L. REV. 171 (1995). 11. Robert Braucher, 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Effect in the Second "Restatement of Contracts", 81 COLUM. L. REV. 13 (1981). 12.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L. REV. 961 (1970). 13.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Part Two, 83 HARV. L. REV. 1281 (1970). 14. Robert H. II Jerry, Insurance, Contract, and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5 CONN. INS. L.J. 21 (1998). 15. Roger C. Henderson,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After Two Decades, 51 OHIO ST. L.J. 823 (1990). 16. S. H. O, Patent and latent ambiguities in written instruments, 14 AM. L. REG. 140 (1866). 17. Schane, Sanford., Ambiguity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Law, 25 T. JEFFERSON L. REV. 167 (2002). 18. Stempel, J. W., Reassessing the Sophisticated Policyholder Defense in Insurance Coverage Litigation. 42 DRAKE L. REV. 807 (1993). 19. Stempel, J. W., Unmet Expectations: Undue Restriction of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pproach and the Misleading Mythology of Judicial Role. 5 CONN. INS. L.J. 181 (1998). 20. Susan Randall, Freedom of Contract in Insurance, 14 CONN. INS. L.J. 107 (2008). 三、 德文專書 1. Bruns,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2015. 2. Langheid/Wandt/Looschelders,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Bd.1, München, 2.Aufl., 2016. 3. Larenz/Wolf,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München 2004. 4. Medicus, Diet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9 Aufl., Heidelberg 2006. 5. Schmoeckel/ Rückert/ Zimmermann (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Band I, 2003. 四、 日文專書 1. 山下友信ほか『保険法(第3版)』有斐閣(2015年3月)。 2. 庭田範秋『新保険学総論』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1995年1月)。 3. 山野嘉朗『保険契約と消費者保護の法理』成文堂(2007年6月)。 五、 日文期刊 1. 今村有「危険变動の概念」損害保険研究32卷4號(1971年2月)。 六、 國際組織文書 1.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 (IAIS), APPLICATION PAPER ON DETERRING, PREVENTING, DETECTING, REPORTING AND REMEDYING FRAUD IN INSURANCE (Sept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s://www.iaisweb.org/uploads/2022/01/Application_paper_on_fraud_in_insurance.pdf.pdf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