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電影長片劇本《暗號》創作與論述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Signal"
作者 許皓宜
Yi, HSU HAO
貢獻者 盧非易
許皓宜
HSU HAO Yi
關鍵詞 電影劇本
電影創作
劇本創作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4-Sep-2024 15:03:17 (UTC+8)
摘要 「一名不斷求勝的運動員,被要求不能在運動場上追求勝利。」 《暗號》是一部類型電影,講述一位職棒選秀狀元趙擇善進入職棒後,因球場意外重傷黃金左手,而面臨生涯低潮,此時他所在的夢想隊又因經營不善被有黑道背景的杜子奇和杜子健兄弟買下,藉此唆使球員打放水球在地下賭盤中牟利。球隊公關張樂晴不忍擇善深陷職場瓶頸欲協助擇善復原,在她花招百出的陪伴下,擇善果然越打越好,卻也因此成為黑道球團最大的眼中釘。球團老大杜子奇視趙擇善的父親為殺父仇人,威脅利誘擇善之外,更逼迫擇善面對父親曾捲入假球疑雲的難堪過去,擇善必須堅守熱愛棒球的信念,對抗他人覺得自己身上流有「假球基因」的刻板印象,甚至得想辦法喚醒其他已淪陷的球員們,共同獲取勝利並保住性命。《暗號》在探討人們面對職業初衷與性命威脅時的兩難時,如何進行選擇的人性議題。
參考文獻 王志敏譯(2006)(Christian Matz著)。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王明偉(2009)。賭博行為應刑性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喂出版)。 江澤明(2006)。中娃職棒球員表現、球團收益與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毓荃(2007)。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新史學,18(2),頁103-153。 李朝陽(2006)。一位職棒球員兼組頭的告白:政府比一般人更怕黑道。新新聞,961,頁40-49。 周思齊(2019)。Came On! 周思齊的九局下半。台北:商周。 林文蘭(2013)。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季刊,90,頁43-114。 林秀赫(2019)。深度安靜。台北:悅知。 胡遷(2019)。遠處的拉莫。台北:寶瓶。 徐詩婷(2017)。「棒球電影」敘事與閱聽人反應:以《KANO》為例。台北: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郝建(2002)。《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嘉盈(2015)。本土熱血: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新竹: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奮平(2011)。台灣職業棒球運動未來發展之研究:從調查機關偵辦角度探討。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琇琬(2013)。從儒家(孟子)五倫觀點探討台灣職棒簽賭現象。台中: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正雄、謝仕淵(2012)。劉正雄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138-143。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06)。跨世代的傳承與榮耀:台灣「貝比魯斯」洪太山,張素珠主編,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台北: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謝仕淵(2012)。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17)。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玉山社。 謝紹群(2011)。中華職棒假球原因初探。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瞿欣怡(2015)。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蘇正生、謝仕淵(2012)。蘇正生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30-41。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08).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 ed) (曾偉禎譯)。臺北:麥格羅・希爾。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Kee, R. (1997). Story: Style, Structure, Substa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Rabiger, M. (2000). 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US: Butterworth—Heineman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7464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464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盧非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皓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HAO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許皓宜zh_TW
dc.creator (作者) Yi, HSU HAO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24 15:03:17 (UTC+8)-
dc.date.available 4-Sep-2024 15:03: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24 15:03: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464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9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464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名不斷求勝的運動員,被要求不能在運動場上追求勝利。」 《暗號》是一部類型電影,講述一位職棒選秀狀元趙擇善進入職棒後,因球場意外重傷黃金左手,而面臨生涯低潮,此時他所在的夢想隊又因經營不善被有黑道背景的杜子奇和杜子健兄弟買下,藉此唆使球員打放水球在地下賭盤中牟利。球隊公關張樂晴不忍擇善深陷職場瓶頸欲協助擇善復原,在她花招百出的陪伴下,擇善果然越打越好,卻也因此成為黑道球團最大的眼中釘。球團老大杜子奇視趙擇善的父親為殺父仇人,威脅利誘擇善之外,更逼迫擇善面對父親曾捲入假球疑雲的難堪過去,擇善必須堅守熱愛棒球的信念,對抗他人覺得自己身上流有「假球基因」的刻板印象,甚至得想辦法喚醒其他已淪陷的球員們,共同獲取勝利並保住性命。《暗號》在探討人們面對職業初衷與性命威脅時的兩難時,如何進行選擇的人性議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創作動機與目的 3 第一節 創作動機 3 一、好奇的開始:關於人性深處的「好與壞」、「善與惡」 3 二、我與棒球的淵源:運動場上「純粹快樂」的初心 4 三、共構一個面臨道德兩難困境後重拾初心的故事 6 四、面對內心黑暗的人才能看見真實 6 第二節 創作目的 8 第二章 創作主題分析 9 第一節 田野調查與文獻探討 9 一、棒球場上的主體認同:棒球員的心理發展歷程 9 二、從「爭勝」到「求敗」:台灣職棒簽賭與假球案之歷史 15 第二節 人物原型探討 21 第三節 理論風格與典範分析 24 一、懸疑片 24 二、勵志片 25 三、精神分析 28 第三章 創作構想與故事內容 30 第一節 創作構想 30 第二節 田野調查與市場分析報告 32 一、田野調查方法 32 二、目標觀眾分析 41 三、劇本內容方向定案之說明 42 第三節 故事內容 43 一、故事梗概 43 二、劇情大綱 44 三、長版大綱 45 第四節 人物 49 第四章 暗號完整劇本 55 第一節 分場大綱 55 第二節 《暗號》完整對白本 66 第五章 電影行銷企劃說明 158 第一節 行銷推廣 158 一、市場定位 158 二、商業模式說明 158 第二節 影像風格 160 一、影像風格 160 二、表述觀點 161 三、場景設定 162 四、服裝設定 163 參考文獻 167zh_TW
dc.format.extent 236269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464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創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劇本創作zh_TW
dc.title (題名) 電影長片劇本《暗號》創作與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Signa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敏譯(2006)(Christian Matz著)。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王明偉(2009)。賭博行為應刑性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喂出版)。 江澤明(2006)。中娃職棒球員表現、球團收益與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毓荃(2007)。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新史學,18(2),頁103-153。 李朝陽(2006)。一位職棒球員兼組頭的告白:政府比一般人更怕黑道。新新聞,961,頁40-49。 周思齊(2019)。Came On! 周思齊的九局下半。台北:商周。 林文蘭(2013)。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季刊,90,頁43-114。 林秀赫(2019)。深度安靜。台北:悅知。 胡遷(2019)。遠處的拉莫。台北:寶瓶。 徐詩婷(2017)。「棒球電影」敘事與閱聽人反應:以《KANO》為例。台北: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郝建(2002)。《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嘉盈(2015)。本土熱血: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新竹: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奮平(2011)。台灣職業棒球運動未來發展之研究:從調查機關偵辦角度探討。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琇琬(2013)。從儒家(孟子)五倫觀點探討台灣職棒簽賭現象。台中: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正雄、謝仕淵(2012)。劉正雄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138-143。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06)。跨世代的傳承與榮耀:台灣「貝比魯斯」洪太山,張素珠主編,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台北: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謝仕淵(2012)。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17)。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玉山社。 謝紹群(2011)。中華職棒假球原因初探。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瞿欣怡(2015)。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蘇正生、謝仕淵(2012)。蘇正生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30-41。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08).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 ed) (曾偉禎譯)。臺北:麥格羅・希爾。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Kee, R. (1997). Story: Style, Structure, Substa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Rabiger, M. (2000). 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US: Butterworth—Heinemann.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