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堂錡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鈺惠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黃鈺惠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2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4-Sep-2024 15:11:2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4-Sep-2024 15:11:2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4-Sep-2024 15:11:2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615100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2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615100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將研究視野聚焦於畢璞的創作作品上,分析作品包含散文、小說、翻譯文學、兒童文學以及人物傳記,嘗試以探討畢璞全部作品,建立起她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以及影響。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範疇、方法與動機。第二章詳述畢璞生平,並歸納、統整她的文學理念。第三章以散文為討論對象,在呈現散文內容之外,同時分析畢璞的寫作技巧以及散文風格。第四章則以小說為主,列出小說情節,並以理論剖析畢璞小說中的各種寫作元素,歸結出她的小說風格。第五章則以畢璞的其他作品做為討論對象,當中包含了翻譯文學、兒童文學與人物傳記,除陳述作品內容之外,也以不同文類中的各種特點進行闡釋,最後總結出畢璞其他作品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第六章則是回顧本論文的章節概要,並且嘗試建構畢璞作品的文學定位以及她在文壇上的影響。
畢璞作為「婦女寫作協會」的其中一員,活躍於文壇,也有相當數量的作品,但過去的文學史書對其關注不足,殊為可惜。她的作品特殊性可以讓學界看到台灣1950年代文學的不同風貌,以及女性文學的多元表現。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12
第二章 畢璞生平及文學理念 18
第一節 畢璞生平經歷 18
第二節 畢璞的文學創作理念 24
第三章 畢璞散文的創作特色 42
第一節 多元豐富的生活題材 43
第二節 追求質樸簡潔的技巧形式 80
第三節 散文整體風格:平淡質樸,親切有味 106
第四章 畢璞小說的創作特色 109
第一節 畢璞小說的情節結構與人物表現 114
第二節 畢璞小說的寫作手法及技巧 165
第三節 小說整體風格:在自由敘事中,思索社會與兩性議題 189
第五章 畢璞其他作品的寫作特色 192
第一節 翻譯文學 193
第二節 兒童文學 241
第三節 人物傳記 263
第六章 結論 288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88
第二節 研究展望 295
主要參考文獻 297
附錄:畢璞生平及寫作年表 30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540356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0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畢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女性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婦女寫作協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1950年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台灣文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畢璞及其作品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Studies on Bi Pu and her work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璞撰,夏明祖圖:《難忘的假期》,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0年。
卡德蘭撰,畢璞譯:《逃婚記》,台北:長橋,1978年。
夏伊達撰,畢璞譯:《浪莽林野》,台北:長橋,1978年。
卡德蘭撰,畢璞譯:《烽火一麗人》,台北:遠流,1978年。
周素珊(畢璞):《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傳》,台北:近代中國,1979年。
伊漱爾‧汶絲著,畢璞譯:《逃》,台中:學人文化公司,1980年。
畢璞撰,賴瓊琦圖:《一個真的娃娃》,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年。
周素珊文:《化悲哀為力量》,台北:近代中國,1982年。
周素珊(畢璞):《革命筆雄:章太炎傳》,台北:近代中國,1983年。
畢璞:《第一次真好》,台北:文經出版社,1988年。
羅勃‧麥羅斯基撰文‧圖,畢璞譯:《讓路給小鴨子》,台北:國語日報,1995
年。
畢璞:《第一次真好》,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午後的冥想》,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春花與春樹》,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老樹春深更著花》,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去年紅葉》,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心靈漫步》,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無言歌》,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心底微波》,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冷眼看人生》,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心在水之湄》,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故國夢重歸》,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明日又天涯》,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有情世界》,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綠萍姐姐》,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陌生人來的晚上》,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秋夜宴》,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春風野草》,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寂寞黃昏後》,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心靈深處》,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十六歲》,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風雨故人來》,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黑水仙》,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橋頭的陌生人》,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再見!秋水!》,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溪頭月》,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出岫雲》,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畢璞:《清音》,台北:釀出版,2015年1月。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編著:《泱泱女聲:我們的一百年──史料集》,台北:中國婦
女寫作協會,2011年12月。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編著:《泱泱女聲:我們的一百年──詩‧小說卷》,台北:中
國婦女寫作協會,2011年12月。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編著:《泱泱女聲:我們的一百年──散文卷》,台北:中國婦
女寫作協會,2011年12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2005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4年。
米蘭‧昆德拉著,魏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邱各榮:《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2005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
李慕如:《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0年。
吳玫瑛:《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台灣少年小說專
論》,台南:成大出版社,201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新北:衛城出版社,2013年。
翁振盛導讀:《敘事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美)韋努蒂(Venuti, L.)著,張景華、白立平、蔣驍華譯:《譯者的隱形──
翻譯史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美)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出版
社,2013年。
(美)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聯合
出版公司,2017年5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挪威)陶麗‧莫依著,林建法、趙拓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文學
理論》,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陳敬之:《現代文學早期的女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台灣學生,1977年。
張堂錡:《中學課本上的作家》,台北:幼獅,1994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輯:《臺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9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許建崑:《自覺、探索與開拓:少年小說論集》,台北:萬卷樓,2016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游美惠:《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巨流圖書公司,201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台北:蘭台書局,1976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
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台灣五0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台北:
萬卷樓,2016年。
簡政珍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
Carol Lynch-Brown、Carl M.Tomlinson著;林文韵、施沛妤譯:《兒童文學理論
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年。
Mary Hynes-Berry著,葉嘉青編譯:《兒童文學的啟發式教學 : 運用圖畫書引導
提問》,新北:心理出版社,2016年。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惠珍:〈譯寫之間:論戰後第二代省籍作家鄭清文的翻譯閱讀與實踐〉,《東華
漢學》第31期,2020年6月,頁105-142。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體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
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頁45-77。
余明仁:〈跨界選擇非傳統性別科系的性別角色與社會期望及其影響之研究〉,《台
灣性學學刊》25卷1期(2019年5月),頁31-59。
李仕芬:〈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談到台灣女作家〉,《廣州師院學報》,1999年01
期,頁35-40。
林文寶:〈臺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兒童文學學刊》,2001年05期,頁6-42。林文寶:〈台灣兒童文學研究「外來論述」的現象考察〉,《兒童文學學刊》,2004
年11期,頁149-187。
陸卓寧:〈多重話語霸權下的女性文學「命名」──台灣五十年代女性創作生態
追思〉,《南方文壇》,2006年05期,頁61-64。
陳靜瑜:〈臺灣留美移民潮1949-1978〉,《臺灣學通訊》103期,2018年1月,頁
20-21。
翁開誠:〈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002年),頁19-21。
張雅萍:〈台灣女性文學的歷史和特徵簡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03期,頁81-85。
張瑞芬:〈琦君散文及五○、六○年代女性創作位置〉,《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
2005年2月,頁121-158。
許建崑:〈台灣兒童文學學術發展的多方向〉,《兒童文學學刊》,2004年11期,
頁85-112。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3月,頁165-224。
彭莉惠;熊瑞梅:〈性別信仰對科系與職業選擇之影響:以台灣為例〉,《社會科
學論叢》5卷1期(2011年4月),頁85-138。
賴慈芸:〈幽靈譯者與流亡文人-戰後台灣譯者生態初探〉,《翻譯學研究集刊》
第17輯,2014年6月,頁59-91。
應鳳凰:〈五十年代台灣女性作家——兼比較海峽兩岸文學史書的不同注釋觀點〉,《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03期,頁243-250。
羅詩雲:〈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淡江中文學報》
第41期,2019年12月,頁215-242。
四、報刊文章(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白真真:〈淺析語文教材中的當代文學作品〉,《文學教育》,2009年06期,頁
144-145。
匡若霞:〈春花與春樹〉,《中華日報》1984年11月5日第7版。
安克強:〈春風習習,春花爛漫,春樹繁茂──專訪畢璞女士〉,《文訊雜誌》,1992
年第83期,頁100-104。
守拙:〈一片楓林幾多驚喜──讀畢璞的《巧見楓紅》〉,《語文月刊》,1996年
11期,頁6-7。
李新民:〈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傳》〉,《近代中國》,1980年15期,頁147-150。李芸:〈寫作是一份永恆的工作──畢璞喜愛所有美好的事務〉,《民族晚報》
1985年12月19日第11版。
宋雅姿:〈畢璞:搬新居心情也煥然一新〉,《文訊雜誌》,2008年10月第276期,
頁67-68。
周培英:〈樸素平實的畢璞〉,《青年戰士報》1983年6月24日第7版。
唐潤鈿:〈如何消愁解憂〉,《國語日報》1983年6月7日第7版。
席裕珍:〈春花常開.春樹常青〉,《青年日報》1984年11月19日第9版。
高惠琳:〈畢璞用「心」去教養孩子〉,《文訊雜誌》,1996年9月第131期,頁
97-98。
詹悟:〈無可奈何的人生──讀畢璞的《溪頭月》〉,《中央日報》1981年4月
第10版。
詹悟:〈畢璞筆下的小人物──兼介她的《出岫雲》〉,《中央日報》1981年5
月第10版。
詹悟:〈畢璞的《清音》〉,《中央日報》1982年7月第10版。
曉暉:〈學者作家畢璞〉,《台灣日報》1978年1月16日第9版。
鍾麗珠:〈標準鐘──畢璞〉,《國語日報》1996年12月22日第12版。
魏可風:〈畢璞:堅韌如一的寫作生命〉,《文訊雜誌》,2003年3月第209期,
頁36。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
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姝嫻:《五○年代女性懷舊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
文,2007年。
吳宜玲:《由《東方少年》月刊論五○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化》,國立台南大學台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育存:《畢璞散文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胡芳琪:《一九五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年。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怡君:《《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少年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
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許婉婷:《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
雯》,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莊士玉:《寫╱作新女性: 戰後第一代女作家及其文本研究(1945~1965)》,國
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彭湘蘭:《女性客體化身體經驗之探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傅怡禎:《五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曾玲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性書
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曾薺萱:《林海音及其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2011年。
楊士萱:《畢璞小說(1956-1997)主題與特色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
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劉敬洲:《六0年代臺灣少年小說作品初探》,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年。
劉珊如:《蔣宋美齡與五O年代《中華婦女》的婦女論述》,國立台灣大學台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碧珠:《潘人木兒童文學作品研究—以《中華兒童叢書-文學類》作品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盧宥臻:《《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中童話作品之兒童心理探究》,國立台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
羅淑芬:《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國立政治
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六、其他
廖柏森:https://blog.udn.com/trjason/163907953,於2024年5月4日瀏覽。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