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電視編劇做田野:調查方法之再探索
When TV Screenwriters Doing Fieldwork: A Re-exploration on Research Methods作者 柯博晟
Ko, Po-Chen貢獻者 陳百齡
柯博晟
Ko, Po-Chen關鍵詞 電視編劇
資料蒐集
人類學
田野調查
實務知識
行動思考
TV Screenwriter
Data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thropology
Fieldwork
Practical Knowledge
Action Thinking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4-Sep-2024 16:08:08 (UTC+8) 摘要 田野調查是能夠反映人與社會真實面與知識觀的途徑,同時也是編劇的核心技藝之一。然而電視劇編劇田野調查過往並未像如今受到強調,也尚未有專門針對編劇田野調查方法論的研究進行探討,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似乎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原型,幫助我們構連到編劇實務上,是故,本研究擬提出探索聚焦「(電視劇)編劇田野調查的方法學,當與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相遇、對話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可能性?」,研究面向主要為:(一)編劇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為何?;(二)編劇做田野的方法學如何建構?;(三)學術上田野工作的知識能否提供借鑒?有哪些元素或邏輯可以結合? 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初步回應上述三點研究問題,而為了釐清更多細節,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為主,自我民族誌為輔,蒐集編劇及學者的經驗與看法,探索編劇在進行田野調查的方法、思路與價值觀,會如何反應在電視劇作品的風格與表現手法,藉以描繪編劇田野知識觀之圖像及幕後的行動思考邏輯,並與人類學田野工作之方法論的觀點進行對話,據以提出概念化分析、結論及後續研究建議,期能透過編劇實務之探索,訴說一個「台灣編劇做田野的故事」,突現出編劇獨特的職人能力與思維。
Fieldwork is a way to reflect the reality and knowledge of people and society,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screenwriter’s core skills. However, the fieldwork of TV drama screenwriters has not been emphasized so much as it is now,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 specific study on screenwriting fieldwork. It is thought that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methods can bring us some prototypes to help us construct screenwriting practi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and focus on "what are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TV drama) when it 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with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aspects are: (1) What is the method of the use of fieldwork by screenwriters? (2) How to construct the methodology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3) How to combine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s knowledge with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the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a preliminary response to the above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In order to clarify more details, this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self-ethnography, collects the experiences and views of screenwriters and scholars, and sor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s and the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for the “new social realistic drama”. Through exploring the methods, ideas and values of screenwriters in fieldwork, we can know how it will reflect the style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TV drama, and depict the image of the screenwriter's field knowledge and the behind-the-scenes action thinking logic. We also dialogue with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so as to put forward conceptual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follow-up research suggestions, hoping to tell a "story of Taiwan TV screenwriters doing fieldwork"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practice,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ability and thinking of screenwriters.參考文獻 大團圓智能行銷與SU(2019)。〈再見從死亡開始,從熱播台劇《靈異街 11 號》看台灣類型劇的考證與真實〉。VOGUE TAIWAN:https://www.vogue.com.tw/culture/content-48672 (最後瀏覽:20240601) 小野(2020)。《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Essence of Screenwriting:Evolution of a Screenwriter in the Period of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 中央研究院(2024)。〈四位一體社會學之道的幕後告白_專訪謝國雄〉,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shieh-gwo-shyong/?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23phtKfEzC9zxvJQTOleRHLjh1BfYC0rT8Z74GmhqjQgVMMG0S-J2R9y0_aem_AXoih4HRg5us5IQDrFLOy_pkltgoGtT1lQ-6TVe98WlBgy-Pmq96EfzzQuUWR7Z0v57hZ22T2tILOHvwoMBvNer_ (最後瀏覽:20240518) 中華編劇學會(2021)。《編劇開房間》編劇人才培訓課程。取自學會臉書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226373284101216&id=127766320628640&paipv=0&eav=Afbx6Q5CkbPlOw_EZpFlTWCeqYSfxukwzPhnlfNGCx-BvdntWrpqPBx-7w2VGbS4tVQ&_rdr (20220101)。 王瑋(2013)。〈編劇在做什麼〉,取自王瑋影視編劇社(2013年9月12日貼文)。 王亞維(2016)。〈「紀錄片與社會實踐」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教學是一種志業:教學行動研究案例分析》,第161-176頁。 王瑋(2017)。〈對素材做田調,但不能把素材當故事〉,取自王瑋影視編劇社(2017年5月25日貼文)。 王玥晨(2018)。〈【新視野】《天使之骨》反映社會現實 國際戲劇大師作品玩轉舞台〉(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24838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230131)。 王萬瑞(2019)。〈太陽花的視線-論新世紀台灣寫實主義影視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9期,第85-109頁。 王鋒(2022)。《電視劇敘事分析》。中國電影出版社。 王一芝(2023)。〈全臺最會洗衣的男人!台北君悅飯店不能沒有他:隱身洗衣房的「神奇傑克」賴建丰〉。《天下雜誌》: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341&page=6 (最後瀏覽:20240705)。 王瑋(2023)。〈不以情節取勝,靠思想形成高潮〉(頭條匯):https://min.news/zh-hant/entertainment/499063fafe2bd42b62988c65ec658d4c.html (20230131)。 加藤俊秀(1994)。《讓資訊活起來》。臺北市:錦繡出版。 古賀史健(2021/葉小燕,2022)。《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取材・執筆・推敲 書く人の教科書)。台北市:究竟出版。 台灣電影網(2021)。〈林浩溥、沈可尚:田野,可不是只有紀錄片要做啊!〉(台灣電影網): 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Articles/ArticlesContent/?ContentUrl=85401 (20211212)。 台北金馬影展(2022a)。〈剖析韓劇熱門方程式,暢談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 (編劇朴宰範演說)。取自台北金馬影展網頁: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1864 (20230323)。 台北金馬影展(2022b)。〈編劇/和角色一起活著,真實地活著〉(編劇坂元 裕二演說)。取自臺北金馬影展網頁: 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Articles/ArticlesContent/?ContentUrl=8949 3 (20230131)。 田廣(2013)。〈工商人類學與文化差異管理〉。《青海民族研究》。第24卷第3期,第1-9頁。 田廣、周大鳴(2013)。〈中國需要工商人類學〉。《民族論壇》。2013年第6期(總第325期),第5-12頁。 田廣、戴琴琴(2013)。〈人類學與工商管理學科中國本土化的路徑〉。《管理學報》。第10卷第6期,第789-795頁。 田廣、朱騰騰(2014)。〈產品設計的工商人類學路徑〉。《青海民族研究》。2014第1期,第7-11頁。 田廣、池小東(2014)。〈工商人類學課程的設計思路與教學實踐〉。《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12期,第254-258頁。 田廣(2015)。〈企業家研究的人類學模式與路徑〉。《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88-97頁。 田廣(2017)。〈工商人類學視角下的競爭情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95-98頁。 田育志(2021)。〈編劇要當個有「意見」的人,這可能就是故事的核心價值〉,娛樂重擊專欄網頁: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9542(20230331)。 危春勇(2023)。〈編劇王瑋:不以情節取勝,靠思想形成高潮〉。取自頭條匯 娛樂新聞網頁:https://min.news/zhhant/entertainment/499063fafe2bd42b62988c65ec658d4c.html (20230131)。 朱靖江(2011)。〈田野之聲:“直接電影”影響下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電影新作》,2011 年第 9 期。 朱孟瑾(2020)。【優良電影劇本「哇!田調百寶箱」講座紀錄】讓寫法律劇的編劇們不再苦手——王莉雯編劇與鄭昱仁法官對談分享(放映週報):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6438 (20230131)。 朴宰範(2022)。〈剖析韓劇熱門方程式,暢談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台北金馬影展):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1864 (20230131)。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44卷1期,頁5-47。 余舜德(2015)。〈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身體感的轉向》,第1-36頁。 吳怡國、姜易慧(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臺灣,嘉義。 吳尚軒(2019)。〈台劇金鐘大爆發 風光背後,編劇酬勞、田調方式都成隱憂…〉(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802952?page=1(20211212)。 吳基桓(2020/郭宸瑋譯,2022)。《[圖解]韓國影劇故事結構聖經:韓國影劇征服全世界的編劇法則》(스토리 : 흥행하는 글쓰기)。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吳國豪(2022)。〈英雄之旅-電視劇《惡魔法官》敘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呂珮羽(2014)。〈偶像劇的組織作為-以三立電視台為例〉。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蒔媛、公共電視(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臺北市:麥田出版。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009(25):275-321。 李翠丹(2010)。〈電視劇生產的創意與權力:日本漫畫改編偶像劇的產製策略與編劇勞 動〉。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東寬(2010)。〈作家寫實或劇場寫實-史詩劇場的進與止〉。台南市: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勘》,第28期,第157-196頁。 李道明(2018)。《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市:三民出版。 李麗紅、楊政議(2019)。〈質性研究訪談個案數之判定:資料飽和概念之使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16卷第1期,第47-52頁。 李淑娟(2022)。〈真實與虛構的拮抗 ― 『傀儡花』、『斯卡羅』的台灣歷史建構〉。《中國研究》,第80卷,第447-465頁。 沈可尚(2020)。〈【2020無限影展】沈可尚導演觀影筆記:我們和身心障礙者,如何超越「正確」的想像?〉(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214 (20230131)。 祁玲(2022a)。〈劇本15度修改神救援破盲點,他們靠「編劇靈感地圖」決定故事調性〉。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27insight006 (20240705)。 祁玲(2022b)。〈好萊塢夯劇主創隔空傳授心法,他們為台灣編劇指點迷津〉。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104insight001 (20240705)。 周文、吳煒華(2008)。〈本土電視劇創作之流變與人文求索〉。《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第四期,第8-9頁。 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譯(1988)。《社會人類學方法》,山東省:山東人民出版社。 東默農(2014)。〈如何搜尋題材資訊?〉(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a6%82%e4%bd%95%e6%90%9c%e5%b0%8b%e9%a1%8c%e6%9d%90%e8%b3%87%e8%a8%8a%ef%bc%9f/(20211212)。 東默農(2017)。〈劇本資料收集 該如何進行?哪些資料對創作有幫助?〉(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5%8a%87%e6%9c%ac%e8%b3%87%e6%96%99%e6%94%b6%e9%9b%86%ef%bc%9f/ (20211212)。 東默農(2019)。〈電視劇本和電影劇本哪個難寫?〉。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9%9B%BB%E8%A6%96%E5%8A%87%E6%9C%AC%E5%92%8C%E9%9B%BB%E5%BD%B1%E5%8A%87%E6%9C%AC%E5%93%AA%E5%80%8B%E9%9B%A3%E5%AF%AB%EF%BC%9F/ (最後瀏覽:20240517) 東默農(2020)。〈[改編方式]真實改編與IP改編的重點〉(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7%9c%9f%e5%af%a6%e6%94%b9%e7%b7%a8%e8%88%87ip%e6%94%b9%e7%b7%a8%e7%9a%84%e9%87%8d%e9%bb%9e/ (20230131)。 東默農(2020)。〈田調(資料搜集)的方法整理介紹〉(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7%94%b0%e8%aa%bf%ef%bc%88%e8%b3%87%e6%96%99%e6%90%9c%e9%9b%86%ef%bc%89%e7%9a%84%e6%96%b9%e6%b3%95%e6%95%b4%e7%90%86%e4%bb%8b%e7%b4%b9/(20211212)。 東默農(2021)。〈哲學和歷史,是創作的好朋友〉(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philosophy_and_history_help_writing/(20211212)。 東默農(2022)。〈創作基本功:報導文學作家傳授田調秘訣〉(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field_research-2/ (20230131)。 林開世(2003)〈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第11-30頁。 林鶴宜(2015)。《臺灣戲劇史(增修版)》。台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開世(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77-110。 林夢媧、沈眠(2017)。〈現場》被現實地穿透過 ──非虛構寫作:從田野到成書、編輯與作者的對話〉。(阿潑 對談)。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77 (20240705)。 林開忠、張雯勤、郭佩宜、王宏仁、趙綺芳、莊雅仲、容邵武、龔宜君、顧坤惠、邱韻芳、林秀幸(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新北:左岸文化出版。 林徐達(2019)。〈藝術,在田野之中〉。《藝術家》,2019年8月第531期。 林林(2021)。《映射時代年輪的媒介鏡像-知青題材電視劇創作發展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林宇軒(2022)。〈生活在他方?──作家駐地制度與台灣文學生產〉。《文化研究季刊》,第180期,第26-53頁。 波老師看片(2022)。〈為什麼台劇、台灣電影越來越好看了〉(今日頭條):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9691019163320866/?wid=1675143924775 (20230131)。 金彬娜(2020)。〈初探更多元的 OTT 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柯博晟(2013)。〈都市防災動畫的敘事元素與意涵-以東京地震8.0為例〉[未出版之課堂期末報告]。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柯博晟(2022年5月)。〈編劇田野調查該如何向人類學借火?〉[研討會發表論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EMA 2022第17屆點子大會。 柯博晟(2022年11月)。〈串流時代下編劇創作指標的再建構及創新之探討〉[研討會發表論文]。2022臺灣資訊社會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 柯博晟(2023 年 6 月)。〈串流時代下的編劇創作方式:問題分析及對策評選方 法設計〉[研討會發表論文]。2023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洪伯邑主編/陳懷萱、黃舒楣、黃書緯、呂欣怡、陳怡伃(2021)。《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紀慧君(2019)。〈建構學門知識:學術書寫與自我定位〉。《新聞學研究》,第140期,第127-167頁。 韋苡爭(2012)。〈社會工廠裡的漫遊者-電視編劇的職涯描繪〉。嘉義縣: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夏建中(1997)。《文化人類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孫哲、王靖雅(2013)。〈習慣領域視角下影視編劇創新關鍵途徑研究〉。《改革與開放》,2013(06):184-185。 孫有中、Bennett, J.(2017)。〈走向跨文化教育:孫有中教授和Janet Bennett博士學術對話〉。《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 01(02): 1。 高前(2009)。《編劇的前置作業-六十年廣播電視編劇經驗實錄》。台北市:秀威資訊出版。 屠杰(2018)。〈人類學視域下人文社會紀錄片的創作研究〉。南投縣:暨南大學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碩士論文。 張家豪(1999)。〈雙葉會〉。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660 (20230131)。 張雪君(2007)。〈田野工作經驗之反思〉。《社會科教育研究》,12:179-203。 張育銓(2014)。〈對文化與經濟的思索:經濟人類學與文化經濟學的跨學科對話〉。《育達科大學報》。第38期,第75-96頁。 張智華(2015)。〈略論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現實主義精神〉。《中國電視》,2015年第8期,第66-69頁。 張京睿(2020)。〈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敘事策略-以《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聲屏世界):https://m.fx361.com/news/2020/1223/7382663.html (20230131)。 梨客(2016)。〈要做田野調查,接觸更多人事物,才能成為更好的創作──專訪<縫>作者張耀升〉。閱讀最前線:https://news.readmoo.com/2016/03/24/160324-interview-with-yaosheng/ (最後瀏覽:20240517) 章樹仁(2011)。〈人類學家-企業研發新戰將〉。《天下雜誌》,第350期。 許卜升(2017)。〈電視編劇人才培育方針之探討〉。台中市:亞洲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許明智(2022)。〈專題演講:林福地_從電影到電視劇:林福地的影視耕耘與生態觀察〉(台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網站):https://gitl.ntu.edu.tw/%E3%80%90%E5%B0%88%E9%A1%8C%E6%BC%94%E8%AC%9B%EF%BC%9A%E6%9E%97%E7%A6%8F%E5%9C%B0__%E5%BE%9E%E9%9B%BB%E5%BD%B1%E5%88%B0%E9%9B%BB%E8%A6%96%E5%8A%87%EF%BC%9A%E6%9E%97%E7%A6%8F%E5%9C%B0%E7%9A%84%E5%BD%B1/ (20230131)。 郭寶玉(2017)。〈知青題材電視劇的藝術流變〉。南京師範大學。 郭佩宜、王宏仁(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市:左岸出版。 郭馨棻(2021)。〈時代劇的正確打開方式|記錄美好時代的溫暖與良善,《苦力》集結日常經驗釀造濃厚人情味〉,劇夠:https://dramago.ptsplus.tv/articles/4086/ (最後瀏覽:20240601) 郭美瑜(2022)。〈編劇練功-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48c18e96-881e-46c9-b2e6-9a832f4d9be0&CatId=9&postname=%E7%B7%A8%E5%8A%87%E7%B7%B4%E5%8A%9F%20%20%20%20-%E6%89%93%E9%80%A0%E5%8F%B0%E5%8A%87%E7%9A%84%E8%B7%A8%E5%9C%8B%E5%B0%8D%E8%A9%B1 (2023.03.06)。 郭馨棻(2022)。〈2022台劇觀測|邪教並非絕對之惡〉,《我願意》中「祝你幸福」的雙面暗示,劇夠:https://dramago.ptsplus.tv/articles/5841/ (最後瀏覽:20240601) 陳正合(1998)。〈土地開發選址專家-最佳行動及資訊收集策略之擬訂〉。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百齡(2004)。〈新聞工作者如何蒐集資料?專家知識的初探〉。《圖書與資訊學刊》, (51), 2004。 陳誼安(2016)。〈轉型中的鄉土劇:論 2000 年後台灣鄉土劇的類型轉變〉。臺南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陵(2021)。〈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寫實程度、閱聽人解讀型態與社會議題關注程度之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珈儒(2021)。〈影音分享平臺上的情感經濟與勞動:YouTube微名人的實踐〉。臺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陳素君(2022)。〈「星星知我心」真人版!姊弟送給4個家庭收養 又遭遇921大地震 當了房仲終於五子登科〉:https://blog.wutaihouse.com.tw/-%E6%98%9F%E6%98%9F%E7%9F%A5%E6%88%91%E5%BF%83-%E7%9C%9F%E4%BA%BA%E7%89%88%E5%A7%8A%E5%BC%9F%E9%80%81%E7%B5%A64%E5%80%8B%E5%AE%B6%E5%BA%AD%E6%94%B6%E9%A4%8A-%E5%8F%88%E9%81%AD%E9%81%87921%E5%A4%A7%E5%9C%B0%E9%9C%87-%E7%95%B6%E4%BA%86%E6%88%BF%E4%BB%B2%E7%B5%82%E6%96%BC%E4%BA%94%E5%AD%90%E7%99%BB%E7%A7%91 (20230131)。 傅安沛(2015)。〈臺灣戲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演繹臺灣:談臺灣戲劇的發展歷程」講座側記〉:https://blog.press.ntu.edu.tw/?p=3622 (20230131)。 彭紹宇(2020)。〈台劇發展新思維:《國際橋牌社》如何影響影視產業?〉,聯合新聞網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73/4385320 (20230306)。 游家榕(2020),〈《與惡》團隊扎實田調喜劇揭幕,《做工的人》從喜歡、理解到重拾認同〉(Right Plus): https://rightplus.org/2020/05/10/drama-workers/ (20211210)。 程檣(2018)。〈現實的鏡像: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略論〉。《中國電視》,2018年第2期,第51-54頁。 華珮君(2020)。〈六件無法教的編劇能力〉(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85%AD%E4%BB%B6%E7%84%A1%E6%B3%95%E6%95%99%E7%9A%84%E7%B7%A8%E5%8A%87%E8%83%BD%E5%8A%9B/ (20230204)。 黃玲媚(2002)。〈從「互動觀點」看生活世界:社會建構主義與傳播研究〉。《中華傳播學刊》,創刊號,第57-77頁。 黃敬忠(2006)。〈Roland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及其對本土課程研究的蘊義〉。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絜(2010)。〈跨越寫實藩籬──回憶劇中不可靠的敘述者〉。台北市: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鈞(2011)。〈台灣偶像劇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宇禎(2017)。〈便利商店作為生活博物館的物質考掘與文化再現〉。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黃盈盈(2017)。《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黃怡瑩(2022)。〈創作者學田調必聽!從蒐集到訪談,一步步架構故事〉(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field_research/ (20230131)。 黃書瑋(2022)。〈穿梭虛實之間:上班族玩家在線上遊戲的社會資本運作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第41期,頁237-274。 黃麗如(2023)。〈田野調查學者教你搭訕的技藝,別再錯過身邊70萬種不同的移人故事──讀《異地安身》〉。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7095(20240705)。 楊乃甄(2012)。〈當代台灣「外省懷舊電視劇」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智宏(2013)。〈田廣、周大鳴主編的《工商人類學》出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112頁。 管中祥(2021)。〈接地氣的田野調查〉(聯合學苑):https://udncollege.udn.com/7106/ (20211212)。 趙慕嵩(1993)。《老大在現場-趙慕嵩三十年採訪實錄》。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趙紅香(2012),〈敘事學視角下的電視劇研究綜述〉。《新聞世界》,2012(11),第129-130 頁。 趙恩潔、蔡晏霖 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導論: 〈反田野,返田野:給這一輪田野盛世的備忘錄〉。新北:左岸文化出版。 劉還月(1996)。《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劉德寰(2007)。《年齡論:社會空間中的社會時間》。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劉謙、張銀鋒(2016)。〈人類學視野下的商品生產與消費——從西方工商人類學的發展談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1:138-146。 劉安偉(2019)。〈【奧美觀點】《與惡》成功背後,呂蒔媛與大數據的距離〉(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338 (20230131)。 劉慧茹(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數據首例 呂蒔媛、林昱伶巨量田調動心弦〉(鏡新聞):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318insight002/?fbclid=IwAR3vzr4Xo3AyMx3IHzsTX hc6Tk_fXAbri2J-XqfzShZDvYErcGlhHuRBtsk(20211210)。 劉子愷(2022)。〈構想研究計畫:從問題意識、關鍵字搜尋到文獻回顧〉。政治大學傳播學院EMA 資訊企劃與整合專題 111課堂簡報ppt。 蕭瑞麟、歐素華、蘇筠(2017)。〈逆強論:隨創式的資源建構過程〉。《臺大管理論叢》,27卷4期 (2017/12) ,第43-73頁。 歐陽惠敏(2009)。臺灣戲劇史。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2909 (20230131)。 潘詩婷(2017)。〈電視偶像劇職業類型再現與閱聽人職業認知及選擇之研究〉。屏東: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所碩士論文。 潘詩婷(2017)。〈電視偶像劇職業類型再現與閱聽人職業認知及選擇之研究〉。屏東縣: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三民書局出版。 蔡子萱(2016)。〈朝鮮王朝第一位女御醫 歷史卻是這樣記載...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731002740-260812?chdtv (20240705)。 蔡蕙如(2020)。〈串流媒體時代下的閱聽人商品觀點再檢視:以傳播政治經濟 學觀點分析Netflix追劇勞動〉。《中華傳播學刊》,第37期,2020.06:83- 112。 鄭淑(2015/林彥、陳聖薇譯,2016)。《韓國影視講義1:戲劇-電影劇本創作&類型剖析》(방송 콘텐츠 스토리텔링 1: 드라마의 분산 집중 몰입 전략)。台北市:大家出版。 鄭人豪(2017)。〈我要活下去: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中的台灣編劇、導演、與製作人〉。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鄭志凱(2018)。〈科技撲面而來,企業現在需要「人類學」!〉(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626/anthropology-ai-tech(20230131)。 鄭宇君(2020)。〈厚數據操作與應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資料分析與基礎109課堂簡報ppt。 賴世剛、郭修謙、游凱為(2018)。〈空間垃圾桶模式外在效度之實證檢驗:以台北市為例〉。《都市與計劃》,第45卷第1期,第1-24頁。 賴祥蔚(2019)。〈台灣影視產業面臨內外交迫〉(雅虎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8%B3%B4%E7%A5%A5%E8%94%9A-%E5%8F%B0%E7%81%A3%E5%BD%B1%E8%A6%96%E7%94%A2%E6%A5%AD%E9%9D%A2%E8%87%A8%E5%85%A7%E5%A4%96%E4%BA%A4%E8%BF%AB-002400296.html (20230131)。 賴萱珮(2020),〈田野調查怎麼做〉。CCC創作集(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84 (20220101)。 賴以瑄(2022a)。〈中國電視編劇經濟中的台灣新自由女性主體〉。中華傳播學會2022年會, 台北市及線上會議,中華傳播學會, 2022-06-18 ~2022-06-19。 賴以瑄(2022b)。”Dire-Straits: Taiwanese TV screenwriters in the neoliberal and authoritarian 2010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22-12-30)。 (A&HCI) 戴孟錚(2015)。〈前進中國:臺灣電視編劇的文化勞動與跨國工作認同(2000-2015年)〉。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市:群學出版。 謝國雄(2024)。〈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台大社會學系:https://sociology.ntu.edu.tw/info-on-home-page/cate-event/%E5%9B%9B%E4%BD%8D%E4%B8%80%E9%AB%94%E7%9A%84%E7%A4%BE%E6%9C%83%E5%AD%B8%E4%B9%8B%E9%81%93%EF%BC%9A%E6%8A%80%E6%B3%95%E3%80%81%E5%9F%BA%E6%9C%AC%E8%AD%B0%E9%A1%8C%E3%80%81%E8%AA%8D%E8%AD%98%E8%AB%96/ (最後瀏覽:20240519) 謝慧娟(1986)。〈新的管理顧問-人類學家〉。《天下雜誌》,第63期。 謝涵如(2012),〈台灣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之探討-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簡莉穎(2023)。〈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500輯》,第82期。 簡莉穎、厭世姬(2023)。《人選之人—造浪者》原創劇本書(附編劇、導演、製片、演員創作思考)。大家出版。 顏亮、堅斌(2018)。〈從田野調查到電影劇本創作——個體經驗中的民族影視藝術感悟〉。《電影文學》。2018年第23期,第13-17頁。 羅惠文(2017)。〈台灣編劇之職涯研究〉。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譚心悅(2020)。〈都市現實題材電視劇“高收視、低口碑”原因初探〉(聲屏世界):https://m.fx361.com/news/2020/0714/8214338.html (20230131)。 鏡文學講堂(2017)。〈創作者秘技:從田野調查、作品主題企劃到版權維護,創作人必備知識大公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707310850381174881800 (20230131)。 鐘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a)。〈從資訊處理典範到體會之知:專家研究典範的變遷〉。《思與言》,第44卷第1期,第101-130頁。 鐘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b)。〈數位時代的技藝:提出一個分析架構〉。《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第233-264頁。 Anderson L. (2006). Analytic Autoethnograph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ume 35 Number4: 373-395. Benjamin(1935/莊仲黎譯,2022)。《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台北市:商周出版。 Barley, N.(1983/何穎怡譯,2020)。《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The Innocen Anthropologist),台北市:商周出版。 Briassoulis, H.(2006). Land-use policy and planning, theorizing, and modeling: lost in translation, found in complex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5(1):16-33. Batty, C. (2009). When What You Want is Not What You Need: An Explor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Journeys Undertaken by a Protagonist in a Mainstream Feature Film. PhD thesis, Bangor University, UK. Baker, D.J., Batty, C., Beattie, D. and Davis, S.(2015). Scriptwriting as a research practice: expanding the field. TEXT Special Issue 29: Scriptwriting as Creative Writing Research II. Batty, C., and McAulay, A. (2016). The Academic Screenplay: Approaching Screenwriting as a Research Practice. Writing in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Writing Research, 2, 1–13. 24. Batty, C., Sawtell, L., & Taylor, S. (2016). Thinking Through the Screenplay: The Academy as a Site for Research-Based Scrip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Writing in Creative Practice, 9(1–2), 149–162. Batty, C., Sawtell, L., and Taylor, S. (2016). Thinking Through the Screenplay: The Academy as a Site for Research-Based Scrip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Writing in Creative Practice, 9(1–2), 149–162. Batty, C. and Baker, D. J. (2017). Screenwriting as a Mode of Research, and the Screenplay as a Research Artefact. Screen Production Research pp 67-83. Cabane, O. F. and Pollack, J. (2017). The net and the butterfly: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breakthrough thinking. New York, NY : Portfolio/Penguin, [2017]. Campbell, J.(2020)。《千面英雄》(朱侃如 譯)。漫遊者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1949)。 Cheung, K.(2020)。〈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台灣偶像劇〉,《VOGUE》:https://www.voguehk.com/zh/article/art-lifestyle/taiwan-dramas/ (2023.03.06)。 Chen R. L. (2021). 〈脈絡、跨脈絡和普世性〉,https://vocus.cc/article/61414cc3fd89780001cd07f2 (2024.07.05)。 Entman, R. M., (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43, Issue4. Pages 51-58. Field, S.(1979/曾西霸譯,1993)。《實用電影編劇技巧》。臺北市:遠流出版。 Fagerjord, A. and Kueng, L. (2019). Mapping the core actors and flows in streaming video services: what Netflix can tell us about these new media networks.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 2019, VOL. 16, NO. 3, 166–181. Ginsburg, F. D., Abu-Lughod, L., Larkin, B.(2002/丁惠民譯,2008)。《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Media Worlds: Anthropology on New Terrain)。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 Grierson, T.(2013/黃政淵譯,2014)。《編劇之路:世界級金獎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FilmCraft: Screenwriting)。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Gray, C. and Larson, E. (2014). Project Management (6th Edition) .Chegg: https://www.chegg.com/homework-help/project-management-the-managerial-process-6th-edition-solutions-9780077498528 (20230131)。 Gaiman, N.(2016/沈曉鈺譯,2018)。《從邊緣到大師:尼爾蓋曼的超連結創作之路》(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Selected Nonfiction)。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 Hopkins, L. D.(2001/賴世剛譯,2006)。《都市發展制定計畫的邏輯》(Urban Development:The Logic of Making Plans)。台北市:五南出版。 Hills, M. D. (2002).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 Values Orientation Theory.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4(4). Hammersley, M. & P. Atkinson. (3rd ed.) (2007). 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4 (Field Relations). Hart, J.(2011/謝汝萱譯,2020)。《說故事的技藝:普立茲獎評審親傳的寫作課,教你寫出打動人心、擴大影響力的爆文寫作指南》(Storycraft: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Narrative Nonfiction),台北市:新樂園出版。 Hicks, W. (2019). The Screenwriter's Workout: Screenwriting Exercises and Activities to Stretch Your Creativity, Enhance Your Script, Strengthen Your Craft and Sell Your Screenpla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HKT(2023)。〈「NHK紀錄片」行家本色系列之哆啦A夢之父——藤子·F·不二雄〉(資訊咖):https://inf.news/zh-hant/comics/1342921228388b920f83bb925270b84b.html (20230131)。 Joalland, S. (2014), 6 Rules of Screenplay Research:https://raindance.org/6-rules-of-screenplay-research/ (20211210)。 Kroeber A. L., (1915). EIGHTEEN PROFESSIONS. Read by title at the Philadelphi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Kluckhohn, F. R., and Strodtbeck, F. L.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 Illinois: Row, Peterson. Kottak, C. P.(1974/徐雨村譯,2013)。《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Kluckhohn, C. (1986). 《文化與個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Kerrigan, S. and Batty, C. (2015).Re-conceptualising screenwriting for the academy: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actice of developing a screenplay. New Writing 13(1):1-15. KKBOX編輯室(2018)。〈好創作都取材自現實生活:「法醫女王」編劇&配樂解密!〉(KKBOX):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JED8w (20230204)。 Kaur, R. (2019). The digital of everyday life: Multi-situated anthropology of a virtual letter by a “foreign hand”.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9(2): 299-319.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Loizos, P. (1993), Innovation in ethnographic film:from innocence to selfconsciousness,1955-198.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avy, P.(2008/陳怡倩、謝宛玲譯,2019)。《藝術本位研究的9堂課》(Method Meets Art: Arts-Based Research Practice)。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Leavy, P.(2017/鍾玉觀、程雅妤、劉書瑜、翁瑋婕、陳嘉雯、羅郁晴、黃寶萍、周宇賓譯,2020)。《研究設計:量化.質性.混合方法.藝術本位與社區本位參與研究取向》。臺北市:辰皓國際出版。 Malinowski, Bronislaw. (1932) [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Ltd. Mikoleit, A. and Purckhauer, M.,(2011/洪世民譯,2012)。《城市密碼:觀察城市的100個場景》(Urban Code: 100 Less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ity (The MIT Press))。台北市:行人出版。 Mapple(2017)。〈台灣戲劇,十年之後我們該如何找到擁抱的理由?〉(娛樂重擊):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48276 (20230131)。 Martínez, R., Lacasa, P., Castillo, H. D. (2020). Big and small data: Watching and discussing television series on streaming. CUADERNOS.INFO, No 49. MBA智庫百科(2023)。資訊收集: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F%A1%E6%81%AF%E6%94%B6%E9%9B%86 (20230204)。 NHK(2013)。藤子・F・不二雄(2013年10月21日放送),《行家本色》(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 Ortner, S. B., (1998). Generation X: Anthropology in a Media-Saturated World. ultural Anthropology 13(3):414-440. Ortner, S. B., (2009). Studying Sideways: Ethnographic Access in Hollywood. Routledge. Parent-Altier D.(1997/王書芬譯,2020)。《電影劇本寫作》。臺北市:楊智文化出版。 Patrick, C. (2011). Adaptation and screenwriting studies: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Fourth International Screenwriting Research Conference in Brussels (8-9-10 September 2011). Rosenfeld, L., Morville, P., Arango, J.(1998/蔡明哲、陳書儀譯,2017)。《資訊架構學》。臺北市:碁峯資訊出版。 Reinharz, Shulamit. (2011). Introduction: Developing Research Selves. In Observing the Observ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n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ribner, S.(1986). Thinking in ac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hought. In Wagner, R., Sternberg, R. J. (Ed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aeffer, P. V. and Hopkins L. D.,(1987). "Behavior of Land Developers: Planning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19(9), pages.1221-1232. Snyder, B.(2005/秦續蓉、馮勃翰譯,2014)。《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台北市:雲夢千里出版。 Steven, M. (2011). Some attitudes and trajectories in screenwri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Screenwriting, 2(2): 275-286. Shulamit. R. (2011). Introduction: Developing Research Selves. In Observing the Observ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n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es, I., Johan, E. R., Naranjo, A., and Tristán, M. F. (2019). The Mutual Domestication of Users and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on Netflix.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itique, Volume 12, Issue 4, December. Shapiro, S. (2020). Algorithmic 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Large-scale Customization. Television & New Media. 2020, Vol. 21(6) 658–663. Trottier, D. (2019). The Screenwriter’s Bible, 7th Edition, A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Formatting, And Selling Your Script. (ISBN: 1935247212). Pdf download free book. Tatiana, H.M., Jesús, S.S., Patricia, P.S.(2021). In-depth study of Netflix’s original content of fictional series. Forms, styles and trends in the new streaming scene.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1 – Vol. 34(3). pp. 1-13. Usborne, S. (2018, April 17). Netflix’s ‘new world order’: A streaming giant on the brink of global domination. The Guardian. Wallerstien, I. (1991). Unthinking Social S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olf, M. (1992). A Thrice-Told Tale: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Ethnographic Responsibil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rtz, (2016). The living, the dead, and the immanent: Dialogue across chronotopes.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6(1): 343-36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10941017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4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百齡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柯博晟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o, Po-Che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柯博晟 zh_TW dc.creator (作者) Ko, Po-Chen en_US dc.date (日期) 2024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Sep-2024 16:08:08 (UTC+8) - dc.date.available 4-Sep-2024 16:08:08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Sep-2024 16:08:08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10941017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56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10941017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田野調查是能夠反映人與社會真實面與知識觀的途徑,同時也是編劇的核心技藝之一。然而電視劇編劇田野調查過往並未像如今受到強調,也尚未有專門針對編劇田野調查方法論的研究進行探討,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似乎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原型,幫助我們構連到編劇實務上,是故,本研究擬提出探索聚焦「(電視劇)編劇田野調查的方法學,當與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相遇、對話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可能性?」,研究面向主要為:(一)編劇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為何?;(二)編劇做田野的方法學如何建構?;(三)學術上田野工作的知識能否提供借鑒?有哪些元素或邏輯可以結合? 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初步回應上述三點研究問題,而為了釐清更多細節,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為主,自我民族誌為輔,蒐集編劇及學者的經驗與看法,探索編劇在進行田野調查的方法、思路與價值觀,會如何反應在電視劇作品的風格與表現手法,藉以描繪編劇田野知識觀之圖像及幕後的行動思考邏輯,並與人類學田野工作之方法論的觀點進行對話,據以提出概念化分析、結論及後續研究建議,期能透過編劇實務之探索,訴說一個「台灣編劇做田野的故事」,突現出編劇獨特的職人能力與思維。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Fieldwork is a way to reflect the reality and knowledge of people and society,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screenwriter’s core skills. However, the fieldwork of TV drama screenwriters has not been emphasized so much as it is now,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 specific study on screenwriting fieldwork. It is thought that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methods can bring us some prototypes to help us construct screenwriting practi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and focus on "what are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TV drama) when it 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with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aspects are: (1) What is the method of the use of fieldwork by screenwriters? (2) How to construct the methodology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3) How to combine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s knowledge with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the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a preliminary response to the above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In order to clarify more details, this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self-ethnography, collects the experiences and views of screenwriters and scholars, and sor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s and the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for the “new social realistic drama”. Through exploring the methods, ideas and values of screenwriters in fieldwork, we can know how it will reflect the style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TV drama, and depict the image of the screenwriter's field knowledge and the behind-the-scenes action thinking logic. We also dialogue with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so as to put forward conceptual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follow-up research suggestions, hoping to tell a "story of Taiwan TV screenwriters doing fieldwork"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screenwriters' fieldwork practice,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ability and thinking of screenwriter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1 二、編劇田野調查的崛起………………………………………………………………..…2 三、與人類學的田野工作邂逅?……..……………………………………..….4 四、本研究所欲聚焦的問題…………………………………………………….……...5 (一)當前台灣電視編劇田野調查的方法為何? (二)電視編劇田野調查方法論如何建構? (三)能否將學術研究的田野調查法結合台灣編劇實務? 第二章、 文獻探……………………………………………………………7 第一節、 台灣電視劇背後的田野調查……………………………….7 一、戰後台灣戲劇發展對編劇田野調查之影響…………………………………7 二、串流時代下台灣編劇的創作意涵……………………………………………..…11 三、電視編劇的田野調查是什麼?…………………………………………………...14 第二節、 人類學的田野調查….………………......…20 一、當代人類學的啟示…....…….……………………………………………......…21 二、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25 三、可供編劇借鑑的思考模型:四位一體觀點…………………………….…29 第三節、 編劇與田野工作的相遇…………….…………………………31 一、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與編劇創作的異同…………………………………..32 二、田野調查:編劇創作與學術研究的對話…………………………………..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從研究提問到研究設計…………………………………………………………………………39 第二節、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取捨…………………………………………………………………………39 第三節、資料蒐集………………………………………………………………………………..….….….…..40 第四節、資料整合與分析………………………………………………………………………..….….…..42 第五節、研究倫理的考量……………………………………………………………………..….….….….44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47 第一節、從田野工作看編劇的行動元素………………………………………………………………47 第二節、從編劇看田野調查的思考邏輯………………………………………………………………63 第三節、編劇與田野工作:從相遇到相處的課題………………………………………..85 一、技法選擇………………………………………………………………………….…….….86 二、資料處理……………………………………………………………………….…….…….87 三、工作藍圖……………………………………………………………………….…….…….90 四、哲學觀(存在論、認識論)……………………………………………………..93 五、小結:有限制的田野工作方法?….…………………………….…….……..9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研究結果……………………………………………………………………………………………….99 第二節、研究發現……………………………………………………………………………………………….99 第三節、延伸思考………………………………………………………………………………………………102 第四節、未來建議………………………………………………………………………………………………104 參考文獻……………………………………………………………………………………………………………………………….107 zh_TW dc.format.extent 258330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41017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編劇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料蒐集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類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田野調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務知識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思考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V Screenwriter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ata (Information) Gathering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thropology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eldwork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actical Knowledg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ction Thinking en_US dc.title (題名) 電視編劇做田野:調查方法之再探索 zh_TW dc.title (題名) When TV Screenwriters Doing Fieldwork: A Re-exploration on Research Method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團圓智能行銷與SU(2019)。〈再見從死亡開始,從熱播台劇《靈異街 11 號》看台灣類型劇的考證與真實〉。VOGUE TAIWAN:https://www.vogue.com.tw/culture/content-48672 (最後瀏覽:20240601) 小野(2020)。《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Essence of Screenwriting:Evolution of a Screenwriter in the Period of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 中央研究院(2024)。〈四位一體社會學之道的幕後告白_專訪謝國雄〉,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shieh-gwo-shyong/?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23phtKfEzC9zxvJQTOleRHLjh1BfYC0rT8Z74GmhqjQgVMMG0S-J2R9y0_aem_AXoih4HRg5us5IQDrFLOy_pkltgoGtT1lQ-6TVe98WlBgy-Pmq96EfzzQuUWR7Z0v57hZ22T2tILOHvwoMBvNer_ (最後瀏覽:20240518) 中華編劇學會(2021)。《編劇開房間》編劇人才培訓課程。取自學會臉書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226373284101216&id=127766320628640&paipv=0&eav=Afbx6Q5CkbPlOw_EZpFlTWCeqYSfxukwzPhnlfNGCx-BvdntWrpqPBx-7w2VGbS4tVQ&_rdr (20220101)。 王瑋(2013)。〈編劇在做什麼〉,取自王瑋影視編劇社(2013年9月12日貼文)。 王亞維(2016)。〈「紀錄片與社會實踐」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教學是一種志業:教學行動研究案例分析》,第161-176頁。 王瑋(2017)。〈對素材做田調,但不能把素材當故事〉,取自王瑋影視編劇社(2017年5月25日貼文)。 王玥晨(2018)。〈【新視野】《天使之骨》反映社會現實 國際戲劇大師作品玩轉舞台〉(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24838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230131)。 王萬瑞(2019)。〈太陽花的視線-論新世紀台灣寫實主義影視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9期,第85-109頁。 王鋒(2022)。《電視劇敘事分析》。中國電影出版社。 王一芝(2023)。〈全臺最會洗衣的男人!台北君悅飯店不能沒有他:隱身洗衣房的「神奇傑克」賴建丰〉。《天下雜誌》: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341&page=6 (最後瀏覽:20240705)。 王瑋(2023)。〈不以情節取勝,靠思想形成高潮〉(頭條匯):https://min.news/zh-hant/entertainment/499063fafe2bd42b62988c65ec658d4c.html (20230131)。 加藤俊秀(1994)。《讓資訊活起來》。臺北市:錦繡出版。 古賀史健(2021/葉小燕,2022)。《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取材・執筆・推敲 書く人の教科書)。台北市:究竟出版。 台灣電影網(2021)。〈林浩溥、沈可尚:田野,可不是只有紀錄片要做啊!〉(台灣電影網): 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Articles/ArticlesContent/?ContentUrl=85401 (20211212)。 台北金馬影展(2022a)。〈剖析韓劇熱門方程式,暢談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 (編劇朴宰範演說)。取自台北金馬影展網頁: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1864 (20230323)。 台北金馬影展(2022b)。〈編劇/和角色一起活著,真實地活著〉(編劇坂元 裕二演說)。取自臺北金馬影展網頁: 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Articles/ArticlesContent/?ContentUrl=8949 3 (20230131)。 田廣(2013)。〈工商人類學與文化差異管理〉。《青海民族研究》。第24卷第3期,第1-9頁。 田廣、周大鳴(2013)。〈中國需要工商人類學〉。《民族論壇》。2013年第6期(總第325期),第5-12頁。 田廣、戴琴琴(2013)。〈人類學與工商管理學科中國本土化的路徑〉。《管理學報》。第10卷第6期,第789-795頁。 田廣、朱騰騰(2014)。〈產品設計的工商人類學路徑〉。《青海民族研究》。2014第1期,第7-11頁。 田廣、池小東(2014)。〈工商人類學課程的設計思路與教學實踐〉。《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12期,第254-258頁。 田廣(2015)。〈企業家研究的人類學模式與路徑〉。《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88-97頁。 田廣(2017)。〈工商人類學視角下的競爭情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95-98頁。 田育志(2021)。〈編劇要當個有「意見」的人,這可能就是故事的核心價值〉,娛樂重擊專欄網頁: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9542(20230331)。 危春勇(2023)。〈編劇王瑋:不以情節取勝,靠思想形成高潮〉。取自頭條匯 娛樂新聞網頁:https://min.news/zhhant/entertainment/499063fafe2bd42b62988c65ec658d4c.html (20230131)。 朱靖江(2011)。〈田野之聲:“直接電影”影響下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電影新作》,2011 年第 9 期。 朱孟瑾(2020)。【優良電影劇本「哇!田調百寶箱」講座紀錄】讓寫法律劇的編劇們不再苦手——王莉雯編劇與鄭昱仁法官對談分享(放映週報):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6438 (20230131)。 朴宰範(2022)。〈剖析韓劇熱門方程式,暢談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台北金馬影展):https://www.goldenhorse.org.tw/academy/filmacademyplus/class/history/1864 (20230131)。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44卷1期,頁5-47。 余舜德(2015)。〈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身體感的轉向》,第1-36頁。 吳怡國、姜易慧(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臺灣,嘉義。 吳尚軒(2019)。〈台劇金鐘大爆發 風光背後,編劇酬勞、田調方式都成隱憂…〉(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802952?page=1(20211212)。 吳基桓(2020/郭宸瑋譯,2022)。《[圖解]韓國影劇故事結構聖經:韓國影劇征服全世界的編劇法則》(스토리 : 흥행하는 글쓰기)。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吳國豪(2022)。〈英雄之旅-電視劇《惡魔法官》敘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呂珮羽(2014)。〈偶像劇的組織作為-以三立電視台為例〉。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蒔媛、公共電視(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臺北市:麥田出版。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臺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009(25):275-321。 李翠丹(2010)。〈電視劇生產的創意與權力:日本漫畫改編偶像劇的產製策略與編劇勞 動〉。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東寬(2010)。〈作家寫實或劇場寫實-史詩劇場的進與止〉。台南市: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勘》,第28期,第157-196頁。 李道明(2018)。《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市:三民出版。 李麗紅、楊政議(2019)。〈質性研究訪談個案數之判定:資料飽和概念之使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16卷第1期,第47-52頁。 李淑娟(2022)。〈真實與虛構的拮抗 ― 『傀儡花』、『斯卡羅』的台灣歷史建構〉。《中國研究》,第80卷,第447-465頁。 沈可尚(2020)。〈【2020無限影展】沈可尚導演觀影筆記:我們和身心障礙者,如何超越「正確」的想像?〉(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214 (20230131)。 祁玲(2022a)。〈劇本15度修改神救援破盲點,他們靠「編劇靈感地圖」決定故事調性〉。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27insight006 (20240705)。 祁玲(2022b)。〈好萊塢夯劇主創隔空傳授心法,他們為台灣編劇指點迷津〉。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104insight001 (20240705)。 周文、吳煒華(2008)。〈本土電視劇創作之流變與人文求索〉。《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第四期,第8-9頁。 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譯(1988)。《社會人類學方法》,山東省:山東人民出版社。 東默農(2014)。〈如何搜尋題材資訊?〉(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a6%82%e4%bd%95%e6%90%9c%e5%b0%8b%e9%a1%8c%e6%9d%90%e8%b3%87%e8%a8%8a%ef%bc%9f/(20211212)。 東默農(2017)。〈劇本資料收集 該如何進行?哪些資料對創作有幫助?〉(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5%8a%87%e6%9c%ac%e8%b3%87%e6%96%99%e6%94%b6%e9%9b%86%ef%bc%9f/ (20211212)。 東默農(2019)。〈電視劇本和電影劇本哪個難寫?〉。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9%9B%BB%E8%A6%96%E5%8A%87%E6%9C%AC%E5%92%8C%E9%9B%BB%E5%BD%B1%E5%8A%87%E6%9C%AC%E5%93%AA%E5%80%8B%E9%9B%A3%E5%AF%AB%EF%BC%9F/ (最後瀏覽:20240517) 東默農(2020)。〈[改編方式]真實改編與IP改編的重點〉(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7%9c%9f%e5%af%a6%e6%94%b9%e7%b7%a8%e8%88%87ip%e6%94%b9%e7%b7%a8%e7%9a%84%e9%87%8d%e9%bb%9e/ (20230131)。 東默農(2020)。〈田調(資料搜集)的方法整理介紹〉(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7%94%b0%e8%aa%bf%ef%bc%88%e8%b3%87%e6%96%99%e6%90%9c%e9%9b%86%ef%bc%89%e7%9a%84%e6%96%b9%e6%b3%95%e6%95%b4%e7%90%86%e4%bb%8b%e7%b4%b9/(20211212)。 東默農(2021)。〈哲學和歷史,是創作的好朋友〉(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philosophy_and_history_help_writing/(20211212)。 東默農(2022)。〈創作基本功:報導文學作家傳授田調秘訣〉(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field_research-2/ (20230131)。 林開世(2003)〈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第11-30頁。 林鶴宜(2015)。《臺灣戲劇史(增修版)》。台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開世(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77-110。 林夢媧、沈眠(2017)。〈現場》被現實地穿透過 ──非虛構寫作:從田野到成書、編輯與作者的對話〉。(阿潑 對談)。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77 (20240705)。 林開忠、張雯勤、郭佩宜、王宏仁、趙綺芳、莊雅仲、容邵武、龔宜君、顧坤惠、邱韻芳、林秀幸(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新北:左岸文化出版。 林徐達(2019)。〈藝術,在田野之中〉。《藝術家》,2019年8月第531期。 林林(2021)。《映射時代年輪的媒介鏡像-知青題材電視劇創作發展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林宇軒(2022)。〈生活在他方?──作家駐地制度與台灣文學生產〉。《文化研究季刊》,第180期,第26-53頁。 波老師看片(2022)。〈為什麼台劇、台灣電影越來越好看了〉(今日頭條):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9691019163320866/?wid=1675143924775 (20230131)。 金彬娜(2020)。〈初探更多元的 OTT 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柯博晟(2013)。〈都市防災動畫的敘事元素與意涵-以東京地震8.0為例〉[未出版之課堂期末報告]。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柯博晟(2022年5月)。〈編劇田野調查該如何向人類學借火?〉[研討會發表論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EMA 2022第17屆點子大會。 柯博晟(2022年11月)。〈串流時代下編劇創作指標的再建構及創新之探討〉[研討會發表論文]。2022臺灣資訊社會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 柯博晟(2023 年 6 月)。〈串流時代下的編劇創作方式:問題分析及對策評選方 法設計〉[研討會發表論文]。2023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洪伯邑主編/陳懷萱、黃舒楣、黃書緯、呂欣怡、陳怡伃(2021)。《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紀慧君(2019)。〈建構學門知識:學術書寫與自我定位〉。《新聞學研究》,第140期,第127-167頁。 韋苡爭(2012)。〈社會工廠裡的漫遊者-電視編劇的職涯描繪〉。嘉義縣: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夏建中(1997)。《文化人類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孫哲、王靖雅(2013)。〈習慣領域視角下影視編劇創新關鍵途徑研究〉。《改革與開放》,2013(06):184-185。 孫有中、Bennett, J.(2017)。〈走向跨文化教育:孫有中教授和Janet Bennett博士學術對話〉。《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 01(02): 1。 高前(2009)。《編劇的前置作業-六十年廣播電視編劇經驗實錄》。台北市:秀威資訊出版。 屠杰(2018)。〈人類學視域下人文社會紀錄片的創作研究〉。南投縣:暨南大學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碩士論文。 張家豪(1999)。〈雙葉會〉。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660 (20230131)。 張雪君(2007)。〈田野工作經驗之反思〉。《社會科教育研究》,12:179-203。 張育銓(2014)。〈對文化與經濟的思索:經濟人類學與文化經濟學的跨學科對話〉。《育達科大學報》。第38期,第75-96頁。 張智華(2015)。〈略論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現實主義精神〉。《中國電視》,2015年第8期,第66-69頁。 張京睿(2020)。〈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敘事策略-以《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聲屏世界):https://m.fx361.com/news/2020/1223/7382663.html (20230131)。 梨客(2016)。〈要做田野調查,接觸更多人事物,才能成為更好的創作──專訪<縫>作者張耀升〉。閱讀最前線:https://news.readmoo.com/2016/03/24/160324-interview-with-yaosheng/ (最後瀏覽:20240517) 章樹仁(2011)。〈人類學家-企業研發新戰將〉。《天下雜誌》,第350期。 許卜升(2017)。〈電視編劇人才培育方針之探討〉。台中市:亞洲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許明智(2022)。〈專題演講:林福地_從電影到電視劇:林福地的影視耕耘與生態觀察〉(台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網站):https://gitl.ntu.edu.tw/%E3%80%90%E5%B0%88%E9%A1%8C%E6%BC%94%E8%AC%9B%EF%BC%9A%E6%9E%97%E7%A6%8F%E5%9C%B0__%E5%BE%9E%E9%9B%BB%E5%BD%B1%E5%88%B0%E9%9B%BB%E8%A6%96%E5%8A%87%EF%BC%9A%E6%9E%97%E7%A6%8F%E5%9C%B0%E7%9A%84%E5%BD%B1/ (20230131)。 郭寶玉(2017)。〈知青題材電視劇的藝術流變〉。南京師範大學。 郭佩宜、王宏仁(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市:左岸出版。 郭馨棻(2021)。〈時代劇的正確打開方式|記錄美好時代的溫暖與良善,《苦力》集結日常經驗釀造濃厚人情味〉,劇夠:https://dramago.ptsplus.tv/articles/4086/ (最後瀏覽:20240601) 郭美瑜(2022)。〈編劇練功-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48c18e96-881e-46c9-b2e6-9a832f4d9be0&CatId=9&postname=%E7%B7%A8%E5%8A%87%E7%B7%B4%E5%8A%9F%20%20%20%20-%E6%89%93%E9%80%A0%E5%8F%B0%E5%8A%87%E7%9A%84%E8%B7%A8%E5%9C%8B%E5%B0%8D%E8%A9%B1 (2023.03.06)。 郭馨棻(2022)。〈2022台劇觀測|邪教並非絕對之惡〉,《我願意》中「祝你幸福」的雙面暗示,劇夠:https://dramago.ptsplus.tv/articles/5841/ (最後瀏覽:20240601) 陳正合(1998)。〈土地開發選址專家-最佳行動及資訊收集策略之擬訂〉。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百齡(2004)。〈新聞工作者如何蒐集資料?專家知識的初探〉。《圖書與資訊學刊》, (51), 2004。 陳誼安(2016)。〈轉型中的鄉土劇:論 2000 年後台灣鄉土劇的類型轉變〉。臺南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陵(2021)。〈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寫實程度、閱聽人解讀型態與社會議題關注程度之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珈儒(2021)。〈影音分享平臺上的情感經濟與勞動:YouTube微名人的實踐〉。臺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陳素君(2022)。〈「星星知我心」真人版!姊弟送給4個家庭收養 又遭遇921大地震 當了房仲終於五子登科〉:https://blog.wutaihouse.com.tw/-%E6%98%9F%E6%98%9F%E7%9F%A5%E6%88%91%E5%BF%83-%E7%9C%9F%E4%BA%BA%E7%89%88%E5%A7%8A%E5%BC%9F%E9%80%81%E7%B5%A64%E5%80%8B%E5%AE%B6%E5%BA%AD%E6%94%B6%E9%A4%8A-%E5%8F%88%E9%81%AD%E9%81%87921%E5%A4%A7%E5%9C%B0%E9%9C%87-%E7%95%B6%E4%BA%86%E6%88%BF%E4%BB%B2%E7%B5%82%E6%96%BC%E4%BA%94%E5%AD%90%E7%99%BB%E7%A7%91 (20230131)。 傅安沛(2015)。〈臺灣戲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演繹臺灣:談臺灣戲劇的發展歷程」講座側記〉:https://blog.press.ntu.edu.tw/?p=3622 (20230131)。 彭紹宇(2020)。〈台劇發展新思維:《國際橋牌社》如何影響影視產業?〉,聯合新聞網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73/4385320 (20230306)。 游家榕(2020),〈《與惡》團隊扎實田調喜劇揭幕,《做工的人》從喜歡、理解到重拾認同〉(Right Plus): https://rightplus.org/2020/05/10/drama-workers/ (20211210)。 程檣(2018)。〈現實的鏡像: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略論〉。《中國電視》,2018年第2期,第51-54頁。 華珮君(2020)。〈六件無法教的編劇能力〉(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E5%85%AD%E4%BB%B6%E7%84%A1%E6%B3%95%E6%95%99%E7%9A%84%E7%B7%A8%E5%8A%87%E8%83%BD%E5%8A%9B/ (20230204)。 黃玲媚(2002)。〈從「互動觀點」看生活世界:社會建構主義與傳播研究〉。《中華傳播學刊》,創刊號,第57-77頁。 黃敬忠(2006)。〈Roland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及其對本土課程研究的蘊義〉。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絜(2010)。〈跨越寫實藩籬──回憶劇中不可靠的敘述者〉。台北市: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鈞(2011)。〈台灣偶像劇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宇禎(2017)。〈便利商店作為生活博物館的物質考掘與文化再現〉。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黃盈盈(2017)。《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黃怡瑩(2022)。〈創作者學田調必聽!從蒐集到訪談,一步步架構故事〉(東默農編劇網):https://www.domorenovel.com/field_research/ (20230131)。 黃書瑋(2022)。〈穿梭虛實之間:上班族玩家在線上遊戲的社會資本運作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第41期,頁237-274。 黃麗如(2023)。〈田野調查學者教你搭訕的技藝,別再錯過身邊70萬種不同的移人故事──讀《異地安身》〉。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7095(20240705)。 楊乃甄(2012)。〈當代台灣「外省懷舊電視劇」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智宏(2013)。〈田廣、周大鳴主編的《工商人類學》出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112頁。 管中祥(2021)。〈接地氣的田野調查〉(聯合學苑):https://udncollege.udn.com/7106/ (20211212)。 趙慕嵩(1993)。《老大在現場-趙慕嵩三十年採訪實錄》。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趙紅香(2012),〈敘事學視角下的電視劇研究綜述〉。《新聞世界》,2012(11),第129-130 頁。 趙恩潔、蔡晏霖 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導論: 〈反田野,返田野:給這一輪田野盛世的備忘錄〉。新北:左岸文化出版。 劉還月(1996)。《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劉德寰(2007)。《年齡論:社會空間中的社會時間》。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劉謙、張銀鋒(2016)。〈人類學視野下的商品生產與消費——從西方工商人類學的發展談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1:138-146。 劉安偉(2019)。〈【奧美觀點】《與惡》成功背後,呂蒔媛與大數據的距離〉(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338 (20230131)。 劉慧茹(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數據首例 呂蒔媛、林昱伶巨量田調動心弦〉(鏡新聞):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318insight002/?fbclid=IwAR3vzr4Xo3AyMx3IHzsTX hc6Tk_fXAbri2J-XqfzShZDvYErcGlhHuRBtsk(20211210)。 劉子愷(2022)。〈構想研究計畫:從問題意識、關鍵字搜尋到文獻回顧〉。政治大學傳播學院EMA 資訊企劃與整合專題 111課堂簡報ppt。 蕭瑞麟、歐素華、蘇筠(2017)。〈逆強論:隨創式的資源建構過程〉。《臺大管理論叢》,27卷4期 (2017/12) ,第43-73頁。 歐陽惠敏(2009)。臺灣戲劇史。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2909 (20230131)。 潘詩婷(2017)。〈電視偶像劇職業類型再現與閱聽人職業認知及選擇之研究〉。屏東: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所碩士論文。 潘詩婷(2017)。〈電視偶像劇職業類型再現與閱聽人職業認知及選擇之研究〉。屏東縣: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三民書局出版。 蔡子萱(2016)。〈朝鮮王朝第一位女御醫 歷史卻是這樣記載...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731002740-260812?chdtv (20240705)。 蔡蕙如(2020)。〈串流媒體時代下的閱聽人商品觀點再檢視:以傳播政治經濟 學觀點分析Netflix追劇勞動〉。《中華傳播學刊》,第37期,2020.06:83- 112。 鄭淑(2015/林彥、陳聖薇譯,2016)。《韓國影視講義1:戲劇-電影劇本創作&類型剖析》(방송 콘텐츠 스토리텔링 1: 드라마의 분산 집중 몰입 전략)。台北市:大家出版。 鄭人豪(2017)。〈我要活下去: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中的台灣編劇、導演、與製作人〉。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鄭志凱(2018)。〈科技撲面而來,企業現在需要「人類學」!〉(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626/anthropology-ai-tech(20230131)。 鄭宇君(2020)。〈厚數據操作與應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資料分析與基礎109課堂簡報ppt。 賴世剛、郭修謙、游凱為(2018)。〈空間垃圾桶模式外在效度之實證檢驗:以台北市為例〉。《都市與計劃》,第45卷第1期,第1-24頁。 賴祥蔚(2019)。〈台灣影視產業面臨內外交迫〉(雅虎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8%B3%B4%E7%A5%A5%E8%94%9A-%E5%8F%B0%E7%81%A3%E5%BD%B1%E8%A6%96%E7%94%A2%E6%A5%AD%E9%9D%A2%E8%87%A8%E5%85%A7%E5%A4%96%E4%BA%A4%E8%BF%AB-002400296.html (20230131)。 賴萱珮(2020),〈田野調查怎麼做〉。CCC創作集(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84 (20220101)。 賴以瑄(2022a)。〈中國電視編劇經濟中的台灣新自由女性主體〉。中華傳播學會2022年會, 台北市及線上會議,中華傳播學會, 2022-06-18 ~2022-06-19。 賴以瑄(2022b)。”Dire-Straits: Taiwanese TV screenwriters in the neoliberal and authoritarian 2010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22-12-30)。 (A&HCI) 戴孟錚(2015)。〈前進中國:臺灣電視編劇的文化勞動與跨國工作認同(2000-2015年)〉。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市:群學出版。 謝國雄(2024)。〈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台大社會學系:https://sociology.ntu.edu.tw/info-on-home-page/cate-event/%E5%9B%9B%E4%BD%8D%E4%B8%80%E9%AB%94%E7%9A%84%E7%A4%BE%E6%9C%83%E5%AD%B8%E4%B9%8B%E9%81%93%EF%BC%9A%E6%8A%80%E6%B3%95%E3%80%81%E5%9F%BA%E6%9C%AC%E8%AD%B0%E9%A1%8C%E3%80%81%E8%AA%8D%E8%AD%98%E8%AB%96/ (最後瀏覽:20240519) 謝慧娟(1986)。〈新的管理顧問-人類學家〉。《天下雜誌》,第63期。 謝涵如(2012),〈台灣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之探討-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簡莉穎(2023)。〈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500輯》,第82期。 簡莉穎、厭世姬(2023)。《人選之人—造浪者》原創劇本書(附編劇、導演、製片、演員創作思考)。大家出版。 顏亮、堅斌(2018)。〈從田野調查到電影劇本創作——個體經驗中的民族影視藝術感悟〉。《電影文學》。2018年第23期,第13-17頁。 羅惠文(2017)。〈台灣編劇之職涯研究〉。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譚心悅(2020)。〈都市現實題材電視劇“高收視、低口碑”原因初探〉(聲屏世界):https://m.fx361.com/news/2020/0714/8214338.html (20230131)。 鏡文學講堂(2017)。〈創作者秘技:從田野調查、作品主題企劃到版權維護,創作人必備知識大公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707310850381174881800 (20230131)。 鐘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a)。〈從資訊處理典範到體會之知:專家研究典範的變遷〉。《思與言》,第44卷第1期,第101-130頁。 鐘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b)。〈數位時代的技藝:提出一個分析架構〉。《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第233-264頁。 Anderson L. (2006). Analytic Autoethnograph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ume 35 Number4: 373-395. Benjamin(1935/莊仲黎譯,2022)。《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台北市:商周出版。 Barley, N.(1983/何穎怡譯,2020)。《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The Innocen Anthropologist),台北市:商周出版。 Briassoulis, H.(2006). Land-use policy and planning, theorizing, and modeling: lost in translation, found in complex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5(1):16-33. Batty, C. (2009). When What You Want is Not What You Need: An Explor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Journeys Undertaken by a Protagonist in a Mainstream Feature Film. PhD thesis, Bangor University, UK. Baker, D.J., Batty, C., Beattie, D. and Davis, S.(2015). Scriptwriting as a research practice: expanding the field. TEXT Special Issue 29: Scriptwriting as Creative Writing Research II. Batty, C., and McAulay, A. (2016). The Academic Screenplay: Approaching Screenwriting as a Research Practice. Writing in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Writing Research, 2, 1–13. 24. Batty, C., Sawtell, L., & Taylor, S. (2016). Thinking Through the Screenplay: The Academy as a Site for Research-Based Scrip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Writing in Creative Practice, 9(1–2), 149–162. Batty, C., Sawtell, L., and Taylor, S. (2016). Thinking Through the Screenplay: The Academy as a Site for Research-Based Scrip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Writing in Creative Practice, 9(1–2), 149–162. Batty, C. and Baker, D. J. (2017). Screenwriting as a Mode of Research, and the Screenplay as a Research Artefact. Screen Production Research pp 67-83. Cabane, O. F. and Pollack, J. (2017). The net and the butterfly: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breakthrough thinking. New York, NY : Portfolio/Penguin, [2017]. Campbell, J.(2020)。《千面英雄》(朱侃如 譯)。漫遊者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1949)。 Cheung, K.(2020)。〈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台灣偶像劇〉,《VOGUE》:https://www.voguehk.com/zh/article/art-lifestyle/taiwan-dramas/ (2023.03.06)。 Chen R. L. (2021). 〈脈絡、跨脈絡和普世性〉,https://vocus.cc/article/61414cc3fd89780001cd07f2 (2024.07.05)。 Entman, R. M., (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43, Issue4. Pages 51-58. Field, S.(1979/曾西霸譯,1993)。《實用電影編劇技巧》。臺北市:遠流出版。 Fagerjord, A. and Kueng, L. (2019). Mapping the core actors and flows in streaming video services: what Netflix can tell us about these new media networks.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 2019, VOL. 16, NO. 3, 166–181. Ginsburg, F. D., Abu-Lughod, L., Larkin, B.(2002/丁惠民譯,2008)。《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Media Worlds: Anthropology on New Terrain)。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 Grierson, T.(2013/黃政淵譯,2014)。《編劇之路:世界級金獎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FilmCraft: Screenwriting)。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Gray, C. and Larson, E. (2014). Project Management (6th Edition) .Chegg: https://www.chegg.com/homework-help/project-management-the-managerial-process-6th-edition-solutions-9780077498528 (20230131)。 Gaiman, N.(2016/沈曉鈺譯,2018)。《從邊緣到大師:尼爾蓋曼的超連結創作之路》(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Selected Nonfiction)。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 Hopkins, L. D.(2001/賴世剛譯,2006)。《都市發展制定計畫的邏輯》(Urban Development:The Logic of Making Plans)。台北市:五南出版。 Hills, M. D. (2002).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 Values Orientation Theory.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4(4). Hammersley, M. & P. Atkinson. (3rd ed.) (2007). 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4 (Field Relations). Hart, J.(2011/謝汝萱譯,2020)。《說故事的技藝:普立茲獎評審親傳的寫作課,教你寫出打動人心、擴大影響力的爆文寫作指南》(Storycraft: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Narrative Nonfiction),台北市:新樂園出版。 Hicks, W. (2019). The Screenwriter's Workout: Screenwriting Exercises and Activities to Stretch Your Creativity, Enhance Your Script, Strengthen Your Craft and Sell Your Screenpla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HKT(2023)。〈「NHK紀錄片」行家本色系列之哆啦A夢之父——藤子·F·不二雄〉(資訊咖):https://inf.news/zh-hant/comics/1342921228388b920f83bb925270b84b.html (20230131)。 Joalland, S. (2014), 6 Rules of Screenplay Research:https://raindance.org/6-rules-of-screenplay-research/ (20211210)。 Kroeber A. L., (1915). EIGHTEEN PROFESSIONS. Read by title at the Philadelphi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Kluckhohn, F. R., and Strodtbeck, F. L.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 Illinois: Row, Peterson. Kottak, C. P.(1974/徐雨村譯,2013)。《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Kluckhohn, C. (1986). 《文化與個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Kerrigan, S. and Batty, C. (2015).Re-conceptualising screenwriting for the academy: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actice of developing a screenplay. New Writing 13(1):1-15. KKBOX編輯室(2018)。〈好創作都取材自現實生活:「法醫女王」編劇&配樂解密!〉(KKBOX):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JED8w (20230204)。 Kaur, R. (2019). The digital of everyday life: Multi-situated anthropology of a virtual letter by a “foreign hand”.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9(2): 299-319.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Loizos, P. (1993), Innovation in ethnographic film:from innocence to selfconsciousness,1955-198.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avy, P.(2008/陳怡倩、謝宛玲譯,2019)。《藝術本位研究的9堂課》(Method Meets Art: Arts-Based Research Practice)。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Leavy, P.(2017/鍾玉觀、程雅妤、劉書瑜、翁瑋婕、陳嘉雯、羅郁晴、黃寶萍、周宇賓譯,2020)。《研究設計:量化.質性.混合方法.藝術本位與社區本位參與研究取向》。臺北市:辰皓國際出版。 Malinowski, Bronislaw. (1932) [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Ltd. Mikoleit, A. and Purckhauer, M.,(2011/洪世民譯,2012)。《城市密碼:觀察城市的100個場景》(Urban Code: 100 Less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ity (The MIT Press))。台北市:行人出版。 Mapple(2017)。〈台灣戲劇,十年之後我們該如何找到擁抱的理由?〉(娛樂重擊):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48276 (20230131)。 Martínez, R., Lacasa, P., Castillo, H. D. (2020). Big and small data: Watching and discussing television series on streaming. CUADERNOS.INFO, No 49. MBA智庫百科(2023)。資訊收集: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F%A1%E6%81%AF%E6%94%B6%E9%9B%86 (20230204)。 NHK(2013)。藤子・F・不二雄(2013年10月21日放送),《行家本色》(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 Ortner, S. B., (1998). Generation X: Anthropology in a Media-Saturated World. ultural Anthropology 13(3):414-440. Ortner, S. B., (2009). Studying Sideways: Ethnographic Access in Hollywood. Routledge. Parent-Altier D.(1997/王書芬譯,2020)。《電影劇本寫作》。臺北市:楊智文化出版。 Patrick, C. (2011). Adaptation and screenwriting studies: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Fourth International Screenwriting Research Conference in Brussels (8-9-10 September 2011). Rosenfeld, L., Morville, P., Arango, J.(1998/蔡明哲、陳書儀譯,2017)。《資訊架構學》。臺北市:碁峯資訊出版。 Reinharz, Shulamit. (2011). Introduction: Developing Research Selves. In Observing the Observ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n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ribner, S.(1986). Thinking in ac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hought. In Wagner, R., Sternberg, R. J. (Ed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aeffer, P. V. and Hopkins L. D.,(1987). "Behavior of Land Developers: Planning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19(9), pages.1221-1232. Snyder, B.(2005/秦續蓉、馮勃翰譯,2014)。《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台北市:雲夢千里出版。 Steven, M. (2011). Some attitudes and trajectories in screenwri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Screenwriting, 2(2): 275-286. Shulamit. R. (2011). Introduction: Developing Research Selves. In Observing the Observ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n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es, I., Johan, E. R., Naranjo, A., and Tristán, M. F. (2019). The Mutual Domestication of Users and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on Netflix.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itique, Volume 12, Issue 4, December. Shapiro, S. (2020). Algorithmic 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Large-scale Customization. Television & New Media. 2020, Vol. 21(6) 658–663. Trottier, D. (2019). The Screenwriter’s Bible, 7th Edition, A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Formatting, And Selling Your Script. (ISBN: 1935247212). Pdf download free book. Tatiana, H.M., Jesús, S.S., Patricia, P.S.(2021). In-depth study of Netflix’s original content of fictional series. Forms, styles and trends in the new streaming scene.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1 – Vol. 34(3). pp. 1-13. Usborne, S. (2018, April 17). Netflix’s ‘new world order’: A streaming giant on the brink of global domination. The Guardian. Wallerstien, I. (1991). Unthinking Social S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olf, M. (1992). A Thrice-Told Tale: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Ethnographic Responsibil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rtz, (2016). The living, the dead, and the immanent: Dialogue across chronotopes.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6(1): 343-36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