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從生命母源到母體消亡: 論鍾文音作品中的母女書寫
From the Mother Source of Life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Mother:Mother-Daughter Writing in Chung Wen-yin’s Literary Works
Creator鄭宇晽
Cheng, Yu-Lin
Contributor范銘如
Fan, Ming-Ju
鄭宇晽
Cheng, Yu-Lin
Key Words鍾文音
母女書寫
愛情
個體化困境
母土書寫
老年照護
Chung Wen-yin
mother-daughter writing
love
individualization dilemma
motherland
elderly caregiving
Date2025
Date Issued3-Mar-2025 15:19:10 (UTC+8)
Summary母親是鍾文音(1969-)至今二十多年來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不斷重複書寫的母題,也是研究者多年來在研究其作品時多所提及的論題。本文試圖歸納整理至今為止鍾文音的母女書寫研究,企圖在愛情、原鄉以及母病書寫等鍾文音創作的幾項重點主題中重新探究母女書寫之於其筆下女主角自我追尋的意義,進而探問鍾文音究竟如何藉由漫長的書寫母親的過程完成自我探索以及再造自身。透過研析鍾文音的多部愛情小說、母土書寫以及母病書寫,本文嘗試理出其中主角反覆「出走—返鄉」的循環路徑,藉此歸納出「個體建構—群體溯源—生命之源的消亡」的脈絡來完成「女兒」的自我追尋之旅。
The mother is a recurring motif that Chung Wen-yin (1969–) has persistently explored throughout her more than twenty-year writing career, and it has also been a prominent topic for scholars studying her works.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and organize the research on Chung Wen-yin's mother-daughter writing up to the pres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visi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mother-daughter writing in relation to the self-pursuit of her female protagonists through key themes in Chung Wen-yin's works, such as love, homeland, and the writing of maternal illnes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how Chung Wen-yin has completed her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and self-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prolonged process of writing about her mother. By analyzing several of Chung Wen-yin's love novels, her motherland writing, and her maternal illness wri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cyclical path of the protagonists' repeated "departure—returning home" journeys. Through this analysis, it seeks to outline the trajectory of "individual construction—collective origin tracing—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urce of life," thereby completing the daughter's journey of self-pursuit.
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 西蒙‧波娃,《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台北:商周,2021年)。 鍾文音,《一天兩個人》(新北:探索文化,1998年)。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 鍾文音,《從今而後》(台北:大田,2000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台北:大田,2001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3年)。 鍾文音,《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2003年)。 鍾文音,《愛別離》(台北:大田,2004年)。 鍾文音,《慈悲情人》(台北:大田,2009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大田,2011年)。 鍾文音,《捨不得不見妳》(台北:大田,2017年8月)。 鍾文音,《凡人女神》(台北:馬可孛羅,2018年)。 鍾文音,《寫給你的日紀(20週年時光復刻版)》(台北:大田,2019年)。 鍾文音,《別送》(台北:麥田,2021年)。 鍾文音,《訣離記》(台北:大田,2023年)。 二、專書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台北:聯合,2015年7月)。 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大澤真幸,《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新北:衛城,2021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洪葉,1994年)。 王曉丹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新北:大家,2019年)。 伊娃‧易洛斯,《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新北:聯經,2019年)。 伊娃‧易洛斯,《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新北:聯經,2021年)。 李欣倫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台北:遠流,2023年)。 彼得‧柯睿耿,《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2013年)。 段義浮,《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新北:印刻,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范銘如,《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台北:聯合文學,2019年)。 茱蒂絲‧巴特勒,《非暴力的力量》(台北:商周,2020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2005年)。 陳明柔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5月)。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台中:白象,2010年)。 提姆‧克雷斯維爾,《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琳達.麥道威爾,《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菲伊‧邦德‧艾貝蒂,《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台北:商周,2020年)。 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2008年)。 齊格蒙‧包曼,《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2018年)。 齊偉先編,《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盧克‧拉斯特,《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2010年)。 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年)。 韓炳哲,《倦怠社會》(台北:大塊,2015年4月)。 羅伯特‧艾里亞斯,《臨終者的孤寂》(台北:群學,2008年)。 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04年)。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2012年)。 三、期刊論文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臺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159-203。李欣倫,〈感官地圖,肉身廢墟:讀鍾文音《愛別離》、《慈悲情人》中的身體感知敘述〉,《台灣文學研究》第三期,2012年12月,頁219-254。 李欣倫,〈老問題.老樣子.老地方:郭強生與鍾文音散文中的老者關懷〉,《興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20年12月,頁129-161。 胡錦媛,〈返鄉敘事缺席:臺灣當代旅行文學〉,《文化越界》第1期,2013年9月,頁43-74。 唐毓麗,〈身體與變異:探索周芬伶疾病書寫的符號世界〉,《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20期,2013年,頁267-288。 張淑棉,〈細節演繹/書信言說——論鍾文音《昨日重現》、《中途情書》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頁79-106。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26。 郭楓,〈新一代城市移民的臺北敘事:以鍾文音《在河左岸》和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19年2月,頁151-180。 陳韻如,〈廢墟與靈光:鍾文音「母病三部曲」——《捨不得不見妳》、《別送》、《訣離記》探析〉,《台灣文學學報》第43期,2023年12月,頁57-88。 黃宗潔,〈「液態現代性」下的鄉愁:《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及《寶島大旅社》的空間景觀與時間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12月,頁137-158。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05-220。 劉乃慈,〈九〇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69-104。 黃宗潔,〈朱天心小說中的死亡書寫〉,《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2009年1月,頁227-246。 劉亮雅,〈專輯導言:2001-2020年台灣青壯世代小說初探〉,《中外文學》49卷6期,2020年6月,頁7-18。 蘇偉貞,〈另類時間:童偉格《西北雨》、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的(不)返鄉路徑〉,《台灣文學學報》2019年12月,頁1-34。 四、研討會論文 范銘如等著,《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2023年3月10-11日)。 五、學位論文 宋宛嬋,〈女遊的書寫與追尋──以鍾文音的散文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與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頁3-5。 李曉惠,〈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角》為分析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幸瑜,〈鍾文音”家族三部曲”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韻文,〈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林欣儀,〈鍾文音《短歌行》的男性抒寫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雅慧,〈郭強生、鍾文音散文中的單身中年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1年)。 張淑棉,〈掙脫禁錮的女身/聲: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茵婷,〈女居城市的私寓與私慾:論鍾文音90年代以降的城市書寫〉(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麗容,〈鍾文音《在河左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宏,〈鍾文音母女書寫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 陳紫華,〈鍾文音作品中自我追尋與重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怡瓊,〈鍾文音「島嶼三部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臻,〈鍾文音「百年物語」中的身體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彭雅苓,〈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程美珠,〈鍾文音《傷歌行》自我女性意識的呈現〉(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詩宴,〈鍾文音旅行散文的台灣書寫〉(台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楊鯉瑋,〈旅行書寫與性別對話──鍾文音《情人的城市》研究〉(高雄:過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怡君,〈鍾文音客家意識之探討:以《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9年)。 劉貞瑜,〈照護日常,對話社會:張曼娟、簡媜及鍾文音散文侍親書寫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3年。 六、報章雜誌 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34-35。 梁一萍,〈台北上河圖:鍾文音的家族三部曲〉,《聯合報》,2003年4月6日,B5版。 黃錦樹,〈浪女吟:評鍾文音《豔歌行》〉,《文訊》第257期,2007年3月,頁118-119。 季季,〈唱得太忘情的老歌:評鍾文音《傷歌行》〉,《文訊》第312期,2011年10月,頁112-114。
Description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81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9004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范銘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Fan, Ming-J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宇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g, Yu-L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鄭宇晽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g, Yu-Linen_US
dc.date (日期) 202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r-2025 15:19:10 (UTC+8)-
dc.date.available 3-Mar-2025 15:19: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r-2025 15:19: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9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607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9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母親是鍾文音(1969-)至今二十多年來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不斷重複書寫的母題,也是研究者多年來在研究其作品時多所提及的論題。本文試圖歸納整理至今為止鍾文音的母女書寫研究,企圖在愛情、原鄉以及母病書寫等鍾文音創作的幾項重點主題中重新探究母女書寫之於其筆下女主角自我追尋的意義,進而探問鍾文音究竟如何藉由漫長的書寫母親的過程完成自我探索以及再造自身。透過研析鍾文音的多部愛情小說、母土書寫以及母病書寫,本文嘗試理出其中主角反覆「出走—返鄉」的循環路徑,藉此歸納出「個體建構—群體溯源—生命之源的消亡」的脈絡來完成「女兒」的自我追尋之旅。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mother is a recurring motif that Chung Wen-yin (1969–) has persistently explored throughout her more than twenty-year writing career, and it has also been a prominent topic for scholars studying her works.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and organize the research on Chung Wen-yin's mother-daughter writing up to the pres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visi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mother-daughter writing in relation to the self-pursuit of her female protagonists through key themes in Chung Wen-yin's works, such as love, homeland, and the writing of maternal illnes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how Chung Wen-yin has completed her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and self-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prolonged process of writing about her mother. By analyzing several of Chung Wen-yin's love novels, her motherland writing, and her maternal illness wri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cyclical path of the protagonists' repeated "departure—returning home" journeys. Through this analysis, it seeks to outline the trajectory of "individual construction—collective origin tracing—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urce of life," thereby completing the daughter's journey of self-pursuit.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二、前行研究4 三、研究方法16 四、章節概述23 第二章 愛情與夢想:愛情小說中的母女書寫25 一、前言25 二、母女慾望品味的分歧27 三、出走與單打獨鬥的個體化困境34 四、小結47 第三章 精神原鄉:母土書寫中的返鄉與懷鄉敘事49 一、前言49 二、〈女島紀行〉中的(不得不)返鄉書寫52 三、《昨日重現》的家族史建構59 四、《在河左岸》的懷鄉與死亡書寫64 五、小結68 第四章 母體的消亡:母病書寫中的老年照護與生命書寫71 一、前言71 二、母病書寫中的照護書寫73 三、母病書寫中的宗教以及生命書寫78 四、小結86 第五章 結論87 參考文獻92zh_TW
dc.format.extent 32883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9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鍾文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女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愛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個體化困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土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年照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ung Wen-yi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ther-daughter writ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ov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dividualization dilem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therlan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lderly caregiving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生命母源到母體消亡: 論鍾文音作品中的母女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From the Mother Source of Life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Mother:Mother-Daughter Writing in Chung Wen-yin’s Literary Work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 西蒙‧波娃,《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台北:商周,2021年)。 鍾文音,《一天兩個人》(新北:探索文化,1998年)。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 鍾文音,《從今而後》(台北:大田,2000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台北:大田,2001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3年)。 鍾文音,《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2003年)。 鍾文音,《愛別離》(台北:大田,2004年)。 鍾文音,《慈悲情人》(台北:大田,2009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大田,2011年)。 鍾文音,《捨不得不見妳》(台北:大田,2017年8月)。 鍾文音,《凡人女神》(台北:馬可孛羅,2018年)。 鍾文音,《寫給你的日紀(20週年時光復刻版)》(台北:大田,2019年)。 鍾文音,《別送》(台北:麥田,2021年)。 鍾文音,《訣離記》(台北:大田,2023年)。 二、專書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台北:聯合,2015年7月)。 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大澤真幸,《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新北:衛城,2021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洪葉,1994年)。 王曉丹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新北:大家,2019年)。 伊娃‧易洛斯,《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新北:聯經,2019年)。 伊娃‧易洛斯,《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新北:聯經,2021年)。 李欣倫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台北:遠流,2023年)。 彼得‧柯睿耿,《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2013年)。 段義浮,《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新北:印刻,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范銘如,《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台北:聯合文學,2019年)。 茱蒂絲‧巴特勒,《非暴力的力量》(台北:商周,2020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2005年)。 陳明柔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5月)。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台中:白象,2010年)。 提姆‧克雷斯維爾,《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琳達.麥道威爾,《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菲伊‧邦德‧艾貝蒂,《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台北:商周,2020年)。 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2008年)。 齊格蒙‧包曼,《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2018年)。 齊偉先編,《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盧克‧拉斯特,《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2010年)。 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年)。 韓炳哲,《倦怠社會》(台北:大塊,2015年4月)。 羅伯特‧艾里亞斯,《臨終者的孤寂》(台北:群學,2008年)。 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04年)。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2012年)。 三、期刊論文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臺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159-203。李欣倫,〈感官地圖,肉身廢墟:讀鍾文音《愛別離》、《慈悲情人》中的身體感知敘述〉,《台灣文學研究》第三期,2012年12月,頁219-254。 李欣倫,〈老問題.老樣子.老地方:郭強生與鍾文音散文中的老者關懷〉,《興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20年12月,頁129-161。 胡錦媛,〈返鄉敘事缺席:臺灣當代旅行文學〉,《文化越界》第1期,2013年9月,頁43-74。 唐毓麗,〈身體與變異:探索周芬伶疾病書寫的符號世界〉,《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20期,2013年,頁267-288。 張淑棉,〈細節演繹/書信言說——論鍾文音《昨日重現》、《中途情書》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頁79-106。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26。 郭楓,〈新一代城市移民的臺北敘事:以鍾文音《在河左岸》和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19年2月,頁151-180。 陳韻如,〈廢墟與靈光:鍾文音「母病三部曲」——《捨不得不見妳》、《別送》、《訣離記》探析〉,《台灣文學學報》第43期,2023年12月,頁57-88。 黃宗潔,〈「液態現代性」下的鄉愁:《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及《寶島大旅社》的空間景觀與時間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12月,頁137-158。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05-220。 劉乃慈,〈九〇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69-104。 黃宗潔,〈朱天心小說中的死亡書寫〉,《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2009年1月,頁227-246。 劉亮雅,〈專輯導言:2001-2020年台灣青壯世代小說初探〉,《中外文學》49卷6期,2020年6月,頁7-18。 蘇偉貞,〈另類時間:童偉格《西北雨》、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的(不)返鄉路徑〉,《台灣文學學報》2019年12月,頁1-34。 四、研討會論文 范銘如等著,《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2023年3月10-11日)。 五、學位論文 宋宛嬋,〈女遊的書寫與追尋──以鍾文音的散文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與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頁3-5。 李曉惠,〈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角》為分析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幸瑜,〈鍾文音”家族三部曲”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韻文,〈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林欣儀,〈鍾文音《短歌行》的男性抒寫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雅慧,〈郭強生、鍾文音散文中的單身中年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1年)。 張淑棉,〈掙脫禁錮的女身/聲: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茵婷,〈女居城市的私寓與私慾:論鍾文音90年代以降的城市書寫〉(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麗容,〈鍾文音《在河左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宏,〈鍾文音母女書寫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 陳紫華,〈鍾文音作品中自我追尋與重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怡瓊,〈鍾文音「島嶼三部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臻,〈鍾文音「百年物語」中的身體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彭雅苓,〈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程美珠,〈鍾文音《傷歌行》自我女性意識的呈現〉(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詩宴,〈鍾文音旅行散文的台灣書寫〉(台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楊鯉瑋,〈旅行書寫與性別對話──鍾文音《情人的城市》研究〉(高雄:過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怡君,〈鍾文音客家意識之探討:以《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9年)。 劉貞瑜,〈照護日常,對話社會:張曼娟、簡媜及鍾文音散文侍親書寫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3年。 六、報章雜誌 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34-35。 梁一萍,〈台北上河圖:鍾文音的家族三部曲〉,《聯合報》,2003年4月6日,B5版。 黃錦樹,〈浪女吟:評鍾文音《豔歌行》〉,《文訊》第257期,2007年3月,頁118-119。 季季,〈唱得太忘情的老歌:評鍾文音《傷歌行》〉,《文訊》第312期,2011年10月,頁112-11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