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二二八論述與民進黨的崛起
作者 王若馨
貢獻者 陳芳明
王若馨
關鍵詞 二二八
論述
民進黨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18:13 (UTC+8)
摘要 本文透過觀察二二八論述的改變歷程,檢視在不同歷史階段裡,台灣社會觀看二二八事件的方式及角度,以及社會文化中各種可能對論述造成影響的潛在因素,並且探討民進黨如何於二二八論述的翻轉之際乘勢而起,在政治及論述場域內取得發言位置及生存空間。
     
     觀察二二八事件發生初期的論述,會發現民主運動的因子當時已在台灣社會種下,然而由於官方力量隨即全面壓制民間的發聲權,並且主導二二八論述的形構,提供一套截然不同的解釋,使得民間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詮釋,直到進入八0年代末期,方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以及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得到重見天日的機會。
     
     由於官方壟斷媒體近用權,致使民間的反對人士,必須仰賴黨外雜誌等另類媒體發聲,並透過運動的方式以發表理念。二二八論述的變形過程,遂經歷了運動化、論述化、制度化三個時期,終於在九0年代初期,迫使官方採取不同方式因應,並達成主流論述的改變。在論述上的反攻,同時也牽動了民間力量的湧現。於政治場域方面,導致在黨禁下強行成立的民進黨得以匯集民意的支持,伸張二二八事件之後長期受到壓抑的民間意見,呼應二二八事件期間的民主自治訴求。並由於擁有民意基礎,使得政府有所顧忌,未能如先前般全面打壓,致使民進黨得以在政治舞台上站穩腳步。
     
     首章先行檢視歷史建構與歷史詮釋的意義,作為本文思考脈絡的起點。第二章從事件發生初期開始,探究二二八論述的起源,第三章側重官方的處理方式對台灣社會的影響,第四章則討論反對意見在二二八論述翻轉期的運作及其影響,而在第五章的結論部分,針對本研究進行整理回顧與反思。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1992。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台灣暴動事件紀實》,1947。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台灣省「二二八」事變記事》,194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王思翔,《台灣二月革命記》,上海:泥土社,1951。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合著,《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1990。
王曉波,《陳儀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4。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前衛,1993。
總統府,《戡亂時期重要文件分案輯編》,第三十八冊,《台灣二二八事件》(上)。
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1995。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
B.S. Books, G. Kennedy, D. R. Moen, Don Ranly著,李利國、黃淑敏譯,《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1995。
Richard E. Neustadt, Ernst R. May著,廖朝陽、王鴻仁譯,《歷史的教訓》,台北:聯經,1991。
二、外文書籍:
Abraham H.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1954.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Frank Hsiao & Lawrence Sulliv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 1928-1934, Pacific Affairs, Vol.52, No. 3, 1979.
Gerard Genette, Narrative Discourse : an essay in method,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Matthew David and Carole D. Sutton,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Sage, 2004.
Max Weber, H.H Gerth & C. Wright Mill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7.
Shlomith Rimmon-Kenan, Discourse in psychoanalysis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 Methuen, 1987.
三、博碩士論文: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金牆,〈《台灣文藝》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7。
陳恕,〈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四、文章:
伊藤潔著,陳水螺譯,《台灣歷史》,http://members.shaw.ca/leksu/index.htm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李永紅,〈法學思維六則〉,發表於「萬千新聞組法律版」,http://www.jc.gov.cn/personal/ysxs/fnsx1/fnsx391.htm
李永熾,〈馬關條約與台灣意識的形成〉,《台灣時報》,1995年4月16日,三版。
李筱峰,〈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刊登於「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idv.tw/,1998年2月28日。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錄於《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李翼中,〈帽簷述事〉,《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吳乃德,〈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錄於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按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1992。
林世煜,〈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南方電子報》,2003年11月,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31113.htm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邱國禎,〈《人民導報》筆禍事件的真相〉,《民眾日報》,1998年6月8日。
周婉窈,〈女性的命運〉,《當代》雜誌,二00期,2004年.4月。
陳芳明,〈拋棄舊包袱,開創新視野─論二二八事件官方立場之崩解〉,《李登輝情結》,台北:前衛,1991。
張炎憲總編輯,〈二二八民眾史〉,《台灣史料研究》第三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4年2月。
張文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解釋權〉,人民網,2004年2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27/content_1334
楊照,〈收編二二八?〉,《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
葉永文,〈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意識〉,《國家發展研究》第二卷第二期,2003年6月。
蔡詩萍,〈台灣反對運動的歷史局限—兩黨政治的發展雛型〉,《誰怕政治》,台北:桂冠,1989。
葉啟政,〈家族的故事•國族的失落〉,《新新聞》周報,第八九0期,2004年3月26日。
熊平,〈潛在的革命:不安全感和尋找認同感〉,發表於《人與人權》網站www.renyurenquan.org,2004年1月5日。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1980。
賴澤涵、葉芸芸、陳芳明,〈封面主題:解構二二八〉,《中國論壇》月刊號第四期,31卷第5期,1991年2月1日。
謝長彰,〈「二二八事件」官方預謀捕殺的例證〉,《自由時報》,2001年3月 3日。
蕭欣義,〈國共長期倡導台灣獨立的史實〉(下),《台獨》月刊,第112期。
彭瑞金,<肅殺政治政氣候中燃亮的台灣文學香火>,《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藍天電子報》編輯室,〈二二八,該悼念的是歷史,而非仇恨〉,《藍天電子報》,第八十期,2004年2月26日,http://www.kmt.org.tw/epaper/Papers/930226/Paper.html
陳萬益,〈台灣報業史上的一等評論—論黃旺成的「冷語」「熱言」〉,《竹塹文獻》第十期,1999。
楊逵,〈和平宣言〉,《上海大公報》,1949年1月21日。
廖中山,〈紀念二二八 不作中國人──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自由時報》,1997年3月1日。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
Jorge Larrain著,劉美麗、王恩南譯,〈結構主義與阿圖塞主義之崩解〉,《島嶼邊緣》,第十二期《保衛阿圖塞》,1994年11月。
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一)∼(三),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1989。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0。
李筱峰,《台灣要衝決網羅》,台北:自立晚報,1992。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南衡、葉榮鐘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1985。
夸克(Jean-Marc Coicaud)著,佟心平、王遠飛譯,《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2002。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1990。
林志雄,《顯微鏡下的「台獨」》,台北:世界日報,1979。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2。
吳密察、張炎憲等,《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3。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1995。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前衛,1995。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1992。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著,譯者不詳,〈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路易•阿杜塞》,出版項不詳。
洪桂己,《台灣報業史的研究》,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8。
柯喬治(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
柯邁政(Marc J. Cohen)、鄧津華(Emma Teng)著,蔡白銓譯,《台灣就是台灣》,台北:前衛,1991。
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黎明,1981。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1989。
韋伯(Max Waber)著,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1987。
泰爾朋(Guran Therborn)著,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1990。
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著,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桂冠,1990。
時事週報社編,《明辨大是大非──剖視「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1980。
秦孝儀編,《光復台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何欣譯,《君王論》,台北:台灣中華,2000。
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程實定譯,《動機與人格》,台北:結構群,1991。
海外出版社編,《透視台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莊嘉農(蘇新),《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1980。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謝雪紅的悲劇》,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8。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1988。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前衛,1988。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89。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89。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
陳芳明,《蔣渭川與他的時代》,台北:前衛,1996。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1996。
陳俐甫編,《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台北:稻鄉,1990。
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編,《台灣•中國•二二八》,台北:稻鄉,1992。
陳興唐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台北:人間,1992。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陳綏民,《迷惘:台獨往何處去?》,台北:天人,1984。
戚嘉林,《台灣史真相思索》,台北:戚嘉林,2000。
黃存厚輯,《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台中;掃蕩週報社,1947。
張炎憲,《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
張炎憲,《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
張炎憲,《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
張炎憲,《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張炎憲,《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6。
張炎憲,《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市府,2002。
張炎憲,《風中的哭泣五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張炎憲,《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89。
張炎憲、陳美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台北:自立晚報,1993。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1994。
張俊宏,《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1990。
許極燉編,《尋找台灣新座標:從苦悶的歷史建構現代視野》,台北:自立晚報,1993。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1998。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
喜安幸夫著,蘇珊譯,《台灣》,台北:中天,1999。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1991。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1997。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北:前衛,1991。
楊照,《臨界點上的思索》,台北:自立晚報,1993。
楊照,《痞子島嶼荒謬紀事》,台北:自立晚報,1995。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1978。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1991。
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1989。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1993。
蔡篤堅,《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2001。
葉芸芸編,《證言2•28》,台北:人間,1990。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1992。
鄭牧心,《台灣省議會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劉紹銘譯,《一九八四》,台北:東大,199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6451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45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若馨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若馨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Sep-2009 16:18:13 (UTC+8)-
dc.date.available 11-Sep-2009 16:18: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18: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645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45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透過觀察二二八論述的改變歷程,檢視在不同歷史階段裡,台灣社會觀看二二八事件的方式及角度,以及社會文化中各種可能對論述造成影響的潛在因素,並且探討民進黨如何於二二八論述的翻轉之際乘勢而起,在政治及論述場域內取得發言位置及生存空間。
     
     觀察二二八事件發生初期的論述,會發現民主運動的因子當時已在台灣社會種下,然而由於官方力量隨即全面壓制民間的發聲權,並且主導二二八論述的形構,提供一套截然不同的解釋,使得民間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詮釋,直到進入八0年代末期,方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以及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得到重見天日的機會。
     
     由於官方壟斷媒體近用權,致使民間的反對人士,必須仰賴黨外雜誌等另類媒體發聲,並透過運動的方式以發表理念。二二八論述的變形過程,遂經歷了運動化、論述化、制度化三個時期,終於在九0年代初期,迫使官方採取不同方式因應,並達成主流論述的改變。在論述上的反攻,同時也牽動了民間力量的湧現。於政治場域方面,導致在黨禁下強行成立的民進黨得以匯集民意的支持,伸張二二八事件之後長期受到壓抑的民間意見,呼應二二八事件期間的民主自治訴求。並由於擁有民意基礎,使得政府有所顧忌,未能如先前般全面打壓,致使民進黨得以在政治舞台上站穩腳步。
     
     首章先行檢視歷史建構與歷史詮釋的意義,作為本文思考脈絡的起點。第二章從事件發生初期開始,探究二二八論述的起源,第三章側重官方的處理方式對台灣社會的影響,第四章則討論反對意見在二二八論述翻轉期的運作及其影響,而在第五章的結論部分,針對本研究進行整理回顧與反思。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言
      第一節 前言:歷史建構與歷史詮釋
      第二節 研究緒論
     第二章 二二八論述的建制過程
      第一節 二二八論述的產生
      一、 事件與論述的起源
      二、 接收初期的報紙言論尺度
      三、 軍事鎮壓前的社會情況與論述形貌
      第二節 官方心態之影響
      第三節 軍事鎮壓後的論述轉向
     第三章 二二八論述的意義及影響
      第一節 政治的道德化
      第二節 台灣人的認同問題
     第四章 二二八論述的翻轉
      第一節 二二八論述的噤聲期
      第二節 二二八詮釋權的移轉
      一、 時代變遷下的助因
      (一) 新世代的長成
      (二) 中產階級興起
      (三) 社會力的反彈
      二、 官方論述中的自毀因素
      (一) 政治道德化的影響
      (二) 反共論述的影響
      (三) 愛國意識的影響
      第三節 二二八論述對民進黨崛起之影響
      一、 二二八論述中兩黨的消長
      二、 民進黨的選舉與策略取向
      三、 成也二二八,敗也二二八
     第五章 結論
     附錄:參考書目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45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二二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論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進黨zh_TW
dc.title (題名) 二二八論述與民進黨的崛起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台灣暴動事件紀實》,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台灣省「二二八」事變記事》,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思翔,《台灣二月革命記》,上海:泥土社,1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合著,《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波,《陳儀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前衛,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總統府,《戡亂時期重要文件分案輯編》,第三十八冊,《台灣二二八事件》(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S. Books, G. Kennedy, D. R. Moen, Don Ranly著,李利國、黃淑敏譯,《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chard E. Neustadt, Ernst R. May著,廖朝陽、王鴻仁譯,《歷史的教訓》,台北:聯經,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braham H.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1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 Hsiao & Lawrence Sulliv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 1928-1934, Pacific Affairs, Vol.52, No. 3,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rard Genette, Narrative Discourse : an essay in method,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tthew David and Carole D. Sutton,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Sage,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x Weber, H.H Gerth & C. Wright Mill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lomith Rimmon-Kenan, Discourse in psychoanalysis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 Methuen,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博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金牆,〈《台灣文藝》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恕,〈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藤潔著,陳水螺譯,《台灣歷史》,http://members.shaw.ca/leksu/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紅,〈法學思維六則〉,發表於「萬千新聞組法律版」,http://www.jc.gov.cn/personal/ysxs/fnsx1/fnsx39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馬關條約與台灣意識的形成〉,《台灣時報》,1995年4月16日,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刊登於「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idv.tw/,1998年2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錄於《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翼中,〈帽簷述事〉,《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德,〈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錄於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按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世煜,〈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南方電子報》,2003年11月,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3111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國禎,〈《人民導報》筆禍事件的真相〉,《民眾日報》,1998年6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婉窈,〈女性的命運〉,《當代》雜誌,二00期,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拋棄舊包袱,開創新視野─論二二八事件官方立場之崩解〉,《李登輝情結》,台北:前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總編輯,〈二二八民眾史〉,《台灣史料研究》第三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解釋權〉,人民網,2004年2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27/content_1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收編二二八?〉,《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永文,〈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意識〉,《國家發展研究》第二卷第二期,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詩萍,〈台灣反對運動的歷史局限—兩黨政治的發展雛型〉,《誰怕政治》,台北:桂冠,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啟政,〈家族的故事•國族的失落〉,《新新聞》周報,第八九0期,2004年3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平,〈潛在的革命:不安全感和尋找認同感〉,發表於《人與人權》網站www.renyurenquan.org,2004年1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澤涵、葉芸芸、陳芳明,〈封面主題:解構二二八〉,《中國論壇》月刊號第四期,31卷第5期,1991年2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長彰,〈「二二八事件」官方預謀捕殺的例證〉,《自由時報》,2001年3月 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欣義,〈國共長期倡導台灣獨立的史實〉(下),《台獨》月刊,第1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肅殺政治政氣候中燃亮的台灣文學香火>,《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天電子報》編輯室,〈二二八,該悼念的是歷史,而非仇恨〉,《藍天電子報》,第八十期,2004年2月26日,http://www.kmt.org.tw/epaper/Papers/930226/Paper.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台灣報業史上的一等評論—論黃旺成的「冷語」「熱言」〉,《竹塹文獻》第十期,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逵,〈和平宣言〉,《上海大公報》,1949年1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中山,〈紀念二二八 不作中國人──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自由時報》,1997年3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rge Larrain著,劉美麗、王恩南譯,〈結構主義與阿圖塞主義之崩解〉,《島嶼邊緣》,第十二期《保衛阿圖塞》,199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一)∼(三),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台灣要衝決網羅》,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南衡、葉榮鐘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夸克(Jean-Marc Coicaud)著,佟心平、王遠飛譯,《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志雄,《顯微鏡下的「台獨」》,台北:世界日報,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密察、張炎憲等,《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前衛,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著,譯者不詳,〈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路易•阿杜塞》,出版項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桂己,《台灣報業史的研究》,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喬治(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邁政(Marc J. Cohen)、鄧津華(Emma Teng)著,蔡白銓譯,《台灣就是台灣》,台北:前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朔,《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黎明,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伯(Max Waber)著,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泰爾朋(Guran Therborn)著,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著,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桂冠,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事週報社編,《明辨大是大非──剖視「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孝儀編,《光復台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何欣譯,《君王論》,台北:台灣中華,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程實定譯,《動機與人格》,台北:結構群,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外出版社編,《透視台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嘉農(蘇新),《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謝雪紅的悲劇》,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前衛,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蔣渭川與他的時代》,台北:前衛,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俐甫編,《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台北:稻鄉,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編,《台灣•中國•二二八》,台北:稻鄉,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興唐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台北:人間,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綏民,《迷惘:台獨往何處去?》,台北:天人,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嘉林,《台灣史真相思索》,台北:戚嘉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存厚輯,《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台中;掃蕩週報社,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市府,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風中的哭泣五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陳美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俊宏,《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極燉編,《尋找台灣新座標:從苦悶的歷史建構現代視野》,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喜安幸夫著,蘇珊譯,《台灣》,台北:中天,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北:前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臨界點上的思索》,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痞子島嶼荒謬紀事》,台北:自立晚報,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篤堅,《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芸芸編,《證言2•28》,台北:人間,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牧心,《台灣省議會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劉紹銘譯,《一九八四》,台北:東大,199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