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醫學觀與新興傳染病風險建構之媒體再現-以SARS新聞報導為例
作者 林俊偉
貢獻者 徐美苓
林俊偉
關鍵詞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醫學觀
風險社會
新聞媒體
內容分析
論述分析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21:20 (UTC+8)
摘要   本研究關注2003年期間報紙報導對SARS這項疫病的詮釋、歸因、治療建議及預防方法,透過內容分析輔以論述分析,欲觀察在重大疫病風險壓力之下,媒體內容以西方醫學觀點與西醫之外的不同醫學觀點作為言說,其間主流與另類的競爭、移轉與互動情形。
       研究發現,隨著SARS疫情告急,社會風險壓力持續加大,西醫與非西醫觀點在媒體內容所佔的比例上出現明顯的波動,數量比例上的起伏挑戰了過去研究所描繪之主流醫界與另類醫學在媒體論述中固定疆界,在現代社會中西醫主控的風險詮釋權也出現一度被鬆動之現象。本研究綜合內容分析與論述分析結果,依西醫與非西醫醫學觀點在2003年SARS疫期從發生到台灣自疫區除名這段期間,將報紙報導再現主流與另類健康風險論述之圖像中『對病的詮釋權』之流動現象,歸納定義為:(一)SARS致病因不明期;(二)西醫觀點主導期;(三):在地醫學觀大量浮現期;以及(四)西醫定收回權力期。
       本研究亦發現,這股因為重大緊急的健康風險所產生的「醫學權力波動」圖像,點出當代社會中另類療法與主流醫學具有時、空上的「相對意涵」。研究結果也指出,SARS期間媒體再現之許多非官方認定範圍內的種種行為型態,多屬「救急式」資訊。多數媒體論述並賦予非西醫醫學觀點「必須依附西醫」的次要定位,使非主流醫學觀點淪為點綴式的風險提案。
       從研究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少數媒體論述對主流醫學體制的反省以及某些醫學觀念的改變,而這些現象所提供的反思,主流醫界、衛生政策者與新聞界都很難忽視。
參考文獻 一、論述分析之媒體文本
〈奪命肺炎來勢洶洶 兩高危險群提高警覺〉(2003年3月15日)。《中國時報》,第3版。
〈勤姓台商肺切片 初判變種病毒〉(2003年3月18日)。《聯合報》,第4版。
〈飛沫傳染 頂多兩公尺  學者:不必人人戴口罩〉(2003年3月31日)。《聯合報》,第5版。
〈不明原因非典型性肺炎 談中醫的預防與治療角色〉(2003年3月18日)。《聯合報》,第36版。 
〈不明肺炎 中醫觀 〉(2003年3月19日)。《聯合報》,第36版。
〈病源大猜謎 彷彿玩樂透〉(2003年4月9日)。《中國時報》,第15版。
〈中藥抗疫?當心弄巧成拙〉(2003年5月1日)。《中國時報》,第A5版。
〈戴口罩量體溫 校園如臨大敵〉(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B2版。
〈首批抗SARS藥 數月內可望問世〉(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A1版。
〈「變種病毒」可能是元兇 〉(2003年3月16日)。《中國時報》,第3版。
楊秀員、黃志亮、陳文獻、張澄輝(2003年4月29日)。〈預防秘方 滿天飛〉,《中國時報》,地方新聞版。
傅凌(2003)。〈中醫在兩岸不同命運之由來〉,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42-45。台北:網路與書。
黃麗玲譯(2001)。〈意識形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的觀點》,台北:遠流。(原書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Michael, G. (Ed.),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New York: Methuen.)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5-39。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劉維公,(2000)。〈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介紹貝克與季登斯的現代性分析〉。《當代》,154: 10-19。
劉絮愷譯(1994)。 《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原書Foucault, M. [1963].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 143-151。
鄭漢良(2003年2月15日)。〈廣東謠言瀰漫 比肺炎更流行 恐係不法商人藉機炒作〉,《中國時報》,11版兩岸三地新聞 。
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 121-147。
〈解藥 老美無解〉(2003年3月31日)。《聯合報》,第5版。
賴光臨(1985)。《環境科學與新聞報導》,頁127-39。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林熊徵學術基金會。
墨壘(2003)。〈中醫與西醫兩大系分析比較〉,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72-73。台北:網路與書。
戴新民(1983)。《中國醫學史略》,臺北:啟業。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 [1968].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薛榮海(2004)。《高雄地區民眾西醫與另類醫學醫療使用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獻宗(2003年6月8日)。〈怕煞不求醫 氣喘發作死〉,《聯合報》,B2版中部新聞。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 59-96。
譚志強(2003年2月12日)。〈廣東官員證實五人死於非典型肺炎 引起珠江三角洲人民恐慌〉,《中國時報》, 11版兩岸三地新聞。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 57-79。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從星港經驗看和平封院 隔離後 不會再生新病例〉(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A6版。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當代》,194: 54-61。
三、英文部份
Aumente, J. (1995, December). A medical breakthrough.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17(10), 27-33.
Barker C. & Galasinski, D. (2001). 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CA: Sage.
Beck, U. (2000). Foreword. In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Beck, U.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eck, U. (1989).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Mark Ritter,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Risikogesellschaft, 1992)
Beck, U., Giddens, A., & Lash, S.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r, V.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Routledge.
Davies , B., & Harré, R. (1990). Positioning: The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selves. Journal for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 (1), 43-63.
〈台大研發快速檢驗試劑 二到三小時內可測出病毒 本周有初步結果〉(2003年4月27日)。《聯合報》,第A9版。
Donohue G. A., Tichenor P. J., & Onien C. N.. (1973). Mass media functions, knowledge and social control. Journalism Quarterly, 50(3-4), 652-59.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 258-284). London: Sage.
Foucault, M. (1991).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Smith A. M. Sheridan.,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 Sussex: Harvester Press.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 self-Identity: Self &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é, R., & Langenhove, L. (1999). 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中藥防疫 北中南醫院各有方劑 〉(2003年5月2日)。《中國時報》,第A7版。
Harré, R. (1983).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Oxford, UK: Blackwell.
Helman, C. G. (1994). Culture, health and illness(3rd ed.).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Hollway, W. (1984). Gender difference and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Changing the subject: Psychology, social regulation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Methuen.
Kleinman, A. (1979). Why do indigenous practitioners successfully heal: A follow- up study of indigenous practice in Taiwan. Socience and Medicine, 130, 7-26.
Krieghbaum H. (1963). Reporting scienc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mass media. Journalism Quarterly, 40, 291-2.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
Nikander, P. (1995). The turn to the text: 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discursive social psychology. Nordiske Udkast, 2, 3-15.
Shepherd R. G. (1981). Selectivity of sources: Reporting the marijuana controvers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 129-137.
Thompson, J.B. (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中醫如何看待發燒?〉(2003年5月24日)。《聯合報》,第E4版。
van Dijk, T. A. (1998).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s reader. London: Arnold.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43.
Wodak, R. (1996). Disorders of discourse. London: Longman.
〈《SARS疫情蔓燒》對抗病毒 不妨試試中藥〉(2003年4月8日)。《中國時報》,第34版。
〈中藥醫SARS 不妨大膽一試〉(2003年4月13日)。《聯合報》,第A15版。
〈燻艾草防疫 不妨一試〉(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B2版。
〈大蒜增強免疫力 抗SARS無實證〉(2003年5月10日)。《聯合報》,第B2版。
〈解讀抗SARS偏方 白菜蘿蔔綠豆湯〉(2003年5月28日)。《中國時報》,第E5版。
〈防SARS中藥 衛署搜集 一個月推出手冊 讓中醫師站上最前線〉(2003年5月7日)。《聯合報》,第B5版。
〈抗煞偏方百百種 有的是膨風 〉(2003年5月20日)。《中國時報》,第C4版。
〈預防秘方 滿天飛〉(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B1版。
〈《SARS蔓燒》陰陽平衡 疾病不上身〉(2003年5月27日)。《中國時報》,第E5版。
〈抗煞 民眾採魚腥草泡茶煮湯 〉(2003年5月28日)。《聯合報》,第B2版。
〈保健茶 防SARS 〉(2003年4月3日)。《中國時報》,第17版。
〈鳳梨防SARS?市價一路飆〉(2003年4月30日)。《聯合報》,第A9版。
〈偏方流傳 金銀花狂漲數倍 〉(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A9版。
〈SARS大風吹 聽說可防疫綠豆大搶購〉(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B4版。
〈美政府實驗各方提供的「解藥」治療SARS 中藥可能有療效〉(2003年5月22日)。《聯合報》,第A8版。
〈中藥草可減輕毒性〉(2003年3月29日)。《中國時報》,第14版。
〈礁溪泡湯 食在健康 〉(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40版。
〈朴子農會綠豆大賣〉(2003年5月9日)。《中國時報》,第B3版。
〈以防疫為名美□商品賣翻天〉(2003年5月14日)。《中國時報》,第E2版。
〈美容院消毒 茶樹精油當紅〉(2003年5月29日)。《聯合報》,第B1版。
〈亂吃防SARS藥材、偏方 易中毒〉(2003年5月7日)。《聯合報》,第B3版。
〈食品宣稱抗『煞』即起嚴罰〉(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A10版。
〈號稱防煞 衛局開罰 藥物精油…宣稱抗菌 食品號稱可增強免疫力 別相信〉(2003年6月7日)。《聯合報》,第B2版。
〈曹女士拋開氧氣筒 感謝北醫〉(2004年1月10日)。《聯合報》,第B5版。
二、中文部分
丁仁傑、楊欽堯(2003)。〈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當代》,193: 76-82。
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療法?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 155-166。
丁志音(2001)。〈在絕處中求生機:愛滋病的互補與另類療法〉,《臺灣醫界》,44(12): 45-47。
方鴻明(2000)。〈正視「另類療法」!〉,《健康世界》,172(292): 101-104。
王貞月(2001)。〈臺灣薩滿信仰現狀及其民俗醫療作用--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中心〉,《輔仁國文學報》, 17: 281-325。
王嘉蕙(1992)。《中西醫門診利用與買藥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道還,廖月娟譯(1998)。《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原書Diamond, J.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ew York: W.W. Norton & Co.)
王淑瑛(2003年5月2日)。〈有此一說 鳳梨、木瓜、蒜頭熱賣 多吃絲瓜、洋蔥、米漿 能提升免疫力〉,《民生報》,A4版瞄準SARS風暴。
朱和翔(2003)。《中西藥物服用行為之分析 - 以中部某醫學中心門診病患為例 》。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巧豔、蕭佳華譯(2001)。《醫療社會學》,台北:五南。(原書Cockerham, W. C. [1989] Medical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汪莉絹(2003年2月11日)。〈台商相互通報:注意「怪病」〉,《聯合報》,13版兩岸港澳。
李 瞻(1985)。〈科學、環境、醫藥新聞的報導〉,李瞻(編),《新聞採訪學》再版,頁235-60。台北:三民。
李尚仁(2003)。〈平衡與抵抗:西方醫療的兩種見解〉,《健康的時尚》台北:網路與書。
李政育、陳璟徽(2003年)。〈中醫師防SARS處方〉,《傳統醫學雜誌》,14: 89-92。台北: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
李瑟(1998)。〈中醫西醫到底在爭什麼?〉,《康健》,4。上網日期:2004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Med/issue004/medecine1.htm
吳政修、吳淑玲(2003年5月8日)。〈SARS大風吹 聽說可防疫 綠豆大搶購〉,《聯合報》,B4版雲嘉南綜合新聞。
吳就君(1982)。〈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公共衛生》,8: 25-49。
吳淑瓊、楊志良、吳新英(1982)。〈影響傷病發生與醫療行為之多變數分析研究〉,《中華衛誌》,2(1): 35-45。
吳靜美(2003年5月7日)。〈防SARS中藥衛署搜集 一個月推出手冊 讓中醫師站上最前線 〉,《聯合報》,B5大台北版。
何兆武╱何冰譯(1994)。《科技時代的心靈-工業社會的社會心理問題》。台北:巨流。(原書Gehlen, A. [1980]. Ma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何彥頤、陳建中、謝抒玲、許中華(2003年9月)。〈從SARS來襲談時疫防治之道〉,《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9(3): 25-27。臺北: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
林昭庚主編(2003)。《中醫藥防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林上玉(2003年5月3日)。〈SARS效應 ‘名醫絕方’網路流傳還有信眾向‘濟公’求藥〉,《民生報》,A14版養生集。
林芸芸(1992)。〈中西醫醫療利用型態的回顧與實證分析〉,《中華家醫誌》,2(1): 1-12。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上網日期: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ccms.ntu.edu.tw/~ktchou/articles.htm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6: 1-63。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 153-188。
周桂田(2000)。〈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39: 239-283。
周全剛(2003年5月9日)。〈綠豆湯傳可防疫 中醫持保留態度〉,《聯合報》,B2版台東縣新聞。
胡幼慧(1998)。〈另類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2]: 183-212。
胡幼慧(1997)。〈另類療法的社會空間〉,《醫望》,20: 90-94 。
胡幼慧(1996)。〈性別與另類療法之社會空間〉,《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8[39]: 1-3。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1993)。《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 343-385。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 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台灣商務。(原書Beck, U. [1998]. Was ist globalisierung? Frankfurt am Main : Suhrkamp.)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 59-83。
施文儀主編(2004)。《抗SARS關鍵紀錄 公衛紮根,防疫奠基》。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苙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二版。台北:巨流。
張嘉鳳(2003)。〈上工治未病:中國主流醫學的發展〉,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38-41。台北:網路與書。
張珣(1983)。〈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和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 29-58。
張珣(1987)。〈給民間醫療一個位置〉,《中國論壇》,281: 22-25。
張瓈文(2003年4月21日)。〈國內疫情控制 官員歸功媒體〉,《中國時報》,焦點新聞版。
張孝勍 (2003年5月4日)。〈中藥喊漲3倍 公平會嚴查〉,《中時晚報》,社會綜合版。
張家樂(2003年6月19日)。〈不敢上醫院 亂服藥昏倒〉,《聯合報》,B2版南投縣新聞。
陳于媯(2003年6月7日)。〈怕上醫院 感冒拖成耳聾〉,《聯合報》,B4版中部綜合新聞。
陳文寧(1999)。《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興(1997)。《臺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
陳玉梅(1999)。《非常醫療,非常另類》。台北:天下。
陳美珠(2004)。〈流行病學概論〉,黃璉華(編),《公共衛生護理概論》,頁53-68 。台北:華杏。
陳建仁(1999)。〈流行病學的原理與方法〉,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頁221-254。台北:巨流。
陳惠惠(2003年4月3日)。〈台大醫師:SARS很可能經口傳染〉,《聯合報》,A5 SARS風暴。
陳俊雄(2003年5月10日)。 〈藥房生意棒 醫院冷清清〉,《中國時報》,北縣新聞版。
陳麗麗、林綽娟、張曼玲、林君黛(2004年)。〈從傳統中醫的觀點談SARS的防護〉,《護理雜誌》,51(2): 32-38。
曾秀英、羅佩瑩(2003年4月29日 )。〈偏方流傳 金銀花狂漲數倍〉,《中國時報 》,焦點新聞版。
許中華、黃焜璋、趙崇良、林昭庚、周碧瑟、陳建中華等人(2004年3月)。〈從衛、氣、營、血辨證分析SARS疾病傳變臺灣本土證型分析(臺北醫院病例)〉,《臺灣中醫醫學雜誌》3(1): 68-80。
許峻彬(2003年3月30日)。〈鴻海大陸廠 人手一劑板藍根〉,《聯合報》,4版SARS風暴。
許峻彬(2003年3月30日)。〈台大院長指現多為一到兩公尺飛沫傳染 搭機感染的人就是坐在SARS病患前排〉,《聯合報》,4版SARS風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1451024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2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美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俊偉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俊偉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Sep-2009 16:21:20 (UTC+8)-
dc.date.available 11-Sep-2009 16:21: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21: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45102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1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45102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關注2003年期間報紙報導對SARS這項疫病的詮釋、歸因、治療建議及預防方法,透過內容分析輔以論述分析,欲觀察在重大疫病風險壓力之下,媒體內容以西方醫學觀點與西醫之外的不同醫學觀點作為言說,其間主流與另類的競爭、移轉與互動情形。
       研究發現,隨著SARS疫情告急,社會風險壓力持續加大,西醫與非西醫觀點在媒體內容所佔的比例上出現明顯的波動,數量比例上的起伏挑戰了過去研究所描繪之主流醫界與另類醫學在媒體論述中固定疆界,在現代社會中西醫主控的風險詮釋權也出現一度被鬆動之現象。本研究綜合內容分析與論述分析結果,依西醫與非西醫醫學觀點在2003年SARS疫期從發生到台灣自疫區除名這段期間,將報紙報導再現主流與另類健康風險論述之圖像中『對病的詮釋權』之流動現象,歸納定義為:(一)SARS致病因不明期;(二)西醫觀點主導期;(三):在地醫學觀大量浮現期;以及(四)西醫定收回權力期。
       本研究亦發現,這股因為重大緊急的健康風險所產生的「醫學權力波動」圖像,點出當代社會中另類療法與主流醫學具有時、空上的「相對意涵」。研究結果也指出,SARS期間媒體再現之許多非官方認定範圍內的種種行為型態,多屬「救急式」資訊。多數媒體論述並賦予非西醫醫學觀點「必須依附西醫」的次要定位,使非主流醫學觀點淪為點綴式的風險提案。
       從研究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少數媒體論述對主流醫學體制的反省以及某些醫學觀念的改變,而這些現象所提供的反思,主流醫界、衛生政策者與新聞界都很難忽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知識---------7
     第二節 醫學專家系統 --------14
     第三節 論述與定位 --------27
     第四節 風險報導之媒體再現 --------31
     第五節 研究問題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樣本選取 --------39
     第二節 內容分析 --------44
     第三節 論述分析 --------48
     
     第四章 內容分析 --------56
     第一節 報導則數的分佈 --------56
     第二節 報導內容的版面分佈 --------59
     第三節 新聞呈現的文本性質 --------60
     第四節 議題內容 --------61
     第五節 消息來源分佈情形 --------62
     
     第五章 風險詮釋權之論述流動--------66
     第一節 定義健康風險的優先論述------66
     第二節 高度不確定下的論述權力溢散--72
     第三節 疫情穩定後的詮釋權回收------84
     
     第六章 討論與結論 ----------- 89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9
     第二節 研究貢獻     -----------9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與研究限制------98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  114
     附錄二  116
     附錄三  11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2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學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險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媒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容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論述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醫學觀與新興傳染病風險建構之媒體再現-以SARS新聞報導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論述分析之媒體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奪命肺炎來勢洶洶 兩高危險群提高警覺〉(2003年3月15日)。《中國時報》,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勤姓台商肺切片 初判變種病毒〉(2003年3月18日)。《聯合報》,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飛沫傳染 頂多兩公尺  學者:不必人人戴口罩〉(2003年3月31日)。《聯合報》,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明原因非典型性肺炎 談中醫的預防與治療角色〉(2003年3月18日)。《聯合報》,第36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明肺炎 中醫觀 〉(2003年3月19日)。《聯合報》,第3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病源大猜謎 彷彿玩樂透〉(2003年4月9日)。《中國時報》,第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藥抗疫?當心弄巧成拙〉(2003年5月1日)。《中國時報》,第A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口罩量體溫 校園如臨大敵〉(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首批抗SARS藥 數月內可望問世〉(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A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變種病毒」可能是元兇 〉(2003年3月16日)。《中國時報》,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秀員、黃志亮、陳文獻、張澄輝(2003年4月29日)。〈預防秘方 滿天飛〉,《中國時報》,地方新聞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凌(2003)。〈中醫在兩岸不同命運之由來〉,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42-45。台北:網路與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玲譯(2001)。〈意識形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的觀點》,台北:遠流。(原書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Michael, G. (Ed.),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New York: Methue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維公,(2000)。〈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介紹貝克與季登斯的現代性分析〉。《當代》,154: 10-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絮愷譯(1994)。 《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原書Foucault, M. [1963].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 143-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漢良(2003年2月15日)。〈廣東謠言瀰漫 比肺炎更流行 恐係不法商人藉機炒作〉,《中國時報》,11版兩岸三地新聞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 121-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藥 老美無解〉(2003年3月31日)。《聯合報》,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光臨(1985)。《環境科學與新聞報導》,頁127-39。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林熊徵學術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墨壘(2003)。〈中醫與西醫兩大系分析比較〉,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72-73。台北:網路與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新民(1983)。《中國醫學史略》,臺北:啟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 [1968].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榮海(2004)。《高雄地區民眾西醫與另類醫學醫療使用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獻宗(2003年6月8日)。〈怕煞不求醫 氣喘發作死〉,《聯合報》,B2版中部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 5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志強(2003年2月12日)。〈廣東官員證實五人死於非典型肺炎 引起珠江三角洲人民恐慌〉,《中國時報》, 11版兩岸三地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 57-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星港經驗看和平封院 隔離後 不會再生新病例〉(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當代》,194: 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umente, J. (1995, December). A medical breakthrough.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17(10), 27-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ker C. & Galasinski, D. (2001). 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U. (2000). Foreword. In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U.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U. (1989).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Mark Ritter,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Risikogesellschaft,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U., Giddens, A., & Lash, S.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r, V.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es , B., & Harré, R. (1990). Positioning: The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selves. Journal for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 (1), 43-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大研發快速檢驗試劑 二到三小時內可測出病毒 本周有初步結果〉(2003年4月27日)。《聯合報》,第A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nohue G. A., Tichenor P. J., & Onien C. N.. (1973). Mass media functions, knowledge and social control. Journalism Quarterly, 50(3-4), 65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 258-284).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91).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Smith A. M. Sheridan.,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 Sussex: Harvester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 self-Identity: Self &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é, R., & Langenhove, L. (1999). 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藥防疫 北中南醫院各有方劑 〉(2003年5月2日)。《中國時報》,第A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é, R. (1983).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Oxford, UK: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lman, C. G. (1994). Culture, health and illness(3rd ed.).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lway, W. (1984). Gender difference and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Changing the subject: Psychology, social regulation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Methue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leinman, A. (1979). Why do indigenous practitioners successfully heal: A follow- up study of indigenous practice in Taiwan. Socience and Medicine, 130, 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ieghbaum H. (1963). Reporting scienc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mass media. Journalism Quarterly, 40, 2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kander, P. (1995). The turn to the text: 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discursive social psychology. Nordiske Udkast, 2, 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pherd R. G. (1981). Selectivity of sources: Reporting the marijuana controvers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 129-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pson, J.B. (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醫如何看待發燒?〉(2003年5月24日)。《聯合報》,第E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n Dijk, T. A. (1998).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s reader. London: Arno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dak, R. (1996). Disorders of discourse. London: Longm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RS疫情蔓燒》對抗病毒 不妨試試中藥〉(2003年4月8日)。《中國時報》,第3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藥醫SARS 不妨大膽一試〉(2003年4月13日)。《聯合報》,第A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燻艾草防疫 不妨一試〉(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蒜增強免疫力 抗SARS無實證〉(2003年5月10日)。《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讀抗SARS偏方 白菜蘿蔔綠豆湯〉(2003年5月28日)。《中國時報》,第E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防SARS中藥 衛署搜集 一個月推出手冊 讓中醫師站上最前線〉(2003年5月7日)。《聯合報》,第B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抗煞偏方百百種 有的是膨風 〉(2003年5月20日)。《中國時報》,第C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預防秘方 滿天飛〉(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B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RS蔓燒》陰陽平衡 疾病不上身〉(2003年5月27日)。《中國時報》,第E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抗煞 民眾採魚腥草泡茶煮湯 〉(2003年5月28日)。《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健茶 防SARS 〉(2003年4月3日)。《中國時報》,第1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鳳梨防SARS?市價一路飆〉(2003年4月30日)。《聯合報》,第A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偏方流傳 金銀花狂漲數倍 〉(2003年4月29日)。《中國時報》,第A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RS大風吹 聽說可防疫綠豆大搶購〉(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B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政府實驗各方提供的「解藥」治療SARS 中藥可能有療效〉(2003年5月22日)。《聯合報》,第A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藥草可減輕毒性〉(2003年3月29日)。《中國時報》,第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礁溪泡湯 食在健康 〉(2003年4月26日)。《中國時報》,第4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朴子農會綠豆大賣〉(2003年5月9日)。《中國時報》,第B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防疫為名美□商品賣翻天〉(2003年5月14日)。《中國時報》,第E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容院消毒 茶樹精油當紅〉(2003年5月29日)。《聯合報》,第B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亂吃防SARS藥材、偏方 易中毒〉(2003年5月7日)。《聯合報》,第B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食品宣稱抗『煞』即起嚴罰〉(2003年5月8日)。《聯合報》,第A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號稱防煞 衛局開罰 藥物精油…宣稱抗菌 食品號稱可增強免疫力 別相信〉(2003年6月7日)。《聯合報》,第B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女士拋開氧氣筒 感謝北醫〉(2004年1月10日)。《聯合報》,第B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楊欽堯(2003)。〈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當代》,193: 76-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療法?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 155-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志音(2001)。〈在絕處中求生機:愛滋病的互補與另類療法〉,《臺灣醫界》,44(12): 45-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鴻明(2000)。〈正視「另類療法」!〉,《健康世界》,172(292): 101-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貞月(2001)。〈臺灣薩滿信仰現狀及其民俗醫療作用--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中心〉,《輔仁國文學報》, 17: 281-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蕙(1992)。《中西醫門診利用與買藥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道還,廖月娟譯(1998)。《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原書Diamond, J.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ew York: W.W. Norton & C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瑛(2003年5月2日)。〈有此一說 鳳梨、木瓜、蒜頭熱賣 多吃絲瓜、洋蔥、米漿 能提升免疫力〉,《民生報》,A4版瞄準SARS風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和翔(2003)。《中西藥物服用行為之分析 - 以中部某醫學中心門診病患為例 》。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巧豔、蕭佳華譯(2001)。《醫療社會學》,台北:五南。(原書Cockerham, W. C. [1989] Medical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莉絹(2003年2月11日)。〈台商相互通報:注意「怪病」〉,《聯合報》,13版兩岸港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瞻(1985)。〈科學、環境、醫藥新聞的報導〉,李瞻(編),《新聞採訪學》再版,頁235-60。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尚仁(2003)。〈平衡與抵抗:西方醫療的兩種見解〉,《健康的時尚》台北:網路與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政育、陳璟徽(2003年)。〈中醫師防SARS處方〉,《傳統醫學雜誌》,14: 89-92。台北: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瑟(1998)。〈中醫西醫到底在爭什麼?〉,《康健》,4。上網日期:2004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Med/issue004/medecine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政修、吳淑玲(2003年5月8日)。〈SARS大風吹 聽說可防疫 綠豆大搶購〉,《聯合報》,B4版雲嘉南綜合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就君(1982)。〈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公共衛生》,8: 25-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淑瓊、楊志良、吳新英(1982)。〈影響傷病發生與醫療行為之多變數分析研究〉,《中華衛誌》,2(1): 35-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靜美(2003年5月7日)。〈防SARS中藥衛署搜集 一個月推出手冊 讓中醫師站上最前線 〉,《聯合報》,B5大台北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兆武╱何冰譯(1994)。《科技時代的心靈-工業社會的社會心理問題》。台北:巨流。(原書Gehlen, A. [1980]. Ma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彥頤、陳建中、謝抒玲、許中華(2003年9月)。〈從SARS來襲談時疫防治之道〉,《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9(3): 25-27。臺北: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昭庚主編(2003)。《中醫藥防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上玉(2003年5月3日)。〈SARS效應 ‘名醫絕方’網路流傳還有信眾向‘濟公’求藥〉,《民生報》,A14版養生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芸芸(1992)。〈中西醫醫療利用型態的回顧與實證分析〉,《中華家醫誌》,2(1): 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上網日期: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ccms.ntu.edu.tw/~ktchou/articles.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6: 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 153-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田(2000)。〈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39: 239-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全剛(2003年5月9日)。〈綠豆湯傳可防疫 中醫持保留態度〉,《聯合報》,B2版台東縣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8)。〈另類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2]: 183-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7)。〈另類療法的社會空間〉,《醫望》,20: 90-9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性別與另類療法之社會空間〉,《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8[39]: 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1993)。《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 343-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 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台灣商務。(原書Beck, U. [1998]. Was ist globalisierung? Frankfurt am Main : Suhrkam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 5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文儀主編(2004)。《抗SARS關鍵紀錄 公衛紮根,防疫奠基》。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苙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二版。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嘉鳳(2003)。〈上工治未病:中國主流醫學的發展〉,郝明義(編),《健康的時尚》,頁38-41。台北:網路與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1983)。〈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和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 2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1987)。〈給民間醫療一個位置〉,《中國論壇》,281: 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瓈文(2003年4月21日)。〈國內疫情控制 官員歸功媒體〉,《中國時報》,焦點新聞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孝勍 (2003年5月4日)。〈中藥喊漲3倍 公平會嚴查〉,《中時晚報》,社會綜合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樂(2003年6月19日)。〈不敢上醫院 亂服藥昏倒〉,《聯合報》,B2版南投縣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于媯(2003年6月7日)。〈怕上醫院 感冒拖成耳聾〉,《聯合報》,B4版中部綜合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寧(1999)。《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永興(1997)。《臺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梅(1999)。《非常醫療,非常另類》。台北:天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珠(2004)。〈流行病學概論〉,黃璉華(編),《公共衛生護理概論》,頁53-68 。台北:華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仁(1999)。〈流行病學的原理與方法〉,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頁221-254。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惠(2003年4月3日)。〈台大醫師:SARS很可能經口傳染〉,《聯合報》,A5 SARS風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雄(2003年5月10日)。 〈藥房生意棒 醫院冷清清〉,《中國時報》,北縣新聞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麗、林綽娟、張曼玲、林君黛(2004年)。〈從傳統中醫的觀點談SARS的防護〉,《護理雜誌》,51(2): 3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秀英、羅佩瑩(2003年4月29日 )。〈偏方流傳 金銀花狂漲數倍〉,《中國時報 》,焦點新聞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中華、黃焜璋、趙崇良、林昭庚、周碧瑟、陳建中華等人(2004年3月)。〈從衛、氣、營、血辨證分析SARS疾病傳變臺灣本土證型分析(臺北醫院病例)〉,《臺灣中醫醫學雜誌》3(1): 6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峻彬(2003年3月30日)。〈鴻海大陸廠 人手一劑板藍根〉,《聯合報》,4版SARS風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峻彬(2003年3月30日)。〈台大院長指現多為一到兩公尺飛沫傳染 搭機感染的人就是坐在SARS病患前排〉,《聯合報》,4版SARS風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