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及實施方式之研究
作者 陳敏宏
貢獻者 林淑姬
陳敏宏
關鍵詞 金融證照測驗
金融專業能力測驗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42:52 (UTC+8)
摘要 摘 要
     金融服務業是以「人」為中心的產業,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紀元,當金融機構逐步走向大型化、業務多角化、專業分工化,自然需要更多的金融專業人才,以確保金融機構之競爭力。在主管機關要求及大勢所趨下,多數金融機構都對員工發出了金融證照追緝令,要求員工須不斷學習成長及累積專業,以創造顧客價值,追求「贏的品質」。
     本研究旨在研究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及實施方式之意見,期望能供辦理「金融證照測驗」機構參考,使將來推出的「金融證照測驗」能更符合金融機構及金融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並使我國好不容易建立的金融證照制度能永續發展。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相關研究,並以國內銀行、證券及保險業人力資源部門為抽樣對象,共發出212份問卷,回收80份,有效問卷為79份。問卷經回收及資料處理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則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相關分析,從而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均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尤其對「建立金融從業人員專業形象」、「提升金融從業人員素質」、「反映專業知識」等方面,高達80%以上表示贊同。
     二、對於「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制度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部份亦持較不同意的態度。
     三、金融機構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制度亦傾向正面支持態度,且看法相當一致,高達81.1%金融機構「非常支持並鼓勵同仁報考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並且有73.4%金融機構對於取得相關「金融專業能力測驗」證照的同仁會給予實質的獎勵。
     四、多數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實施方式之意見:傾向建立分級進階制度,採三級制;報名資格應有限制,以相關工作經驗為限制條件;採網路報名方式;合理報名期間為二週;合理的測驗報名費用為500(含)元以下;採電腦應試方式;最好的測驗題型為單選選擇題;最合適的測驗日期為週六;每季舉辦乙次;以每科分數均達一定分數為合格標準;合格證明書應設定有效期間,並配合繼續教育,建立更新制度;「金融專業能力測驗」由非營利機構(如:財團法人)辦理。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
     一、「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可建立分級進階制度,並採初、進階二分級制,初階測驗應定位為基本專業能力檢定,不宜有報名資格限制,以鼓勵有興趣之學生及社會大眾人士報考;進階測驗應有報名資格限制,可仿效理財規劃顧問(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英文簡稱為CFP)之認證,將其重視教育訓練(education)、考試認證(examination)、工作經驗(expericnce)及紀律道德規範(ethics)之4E精神引進國內,以建立專業能力上的高度評價,並更加提升金融從業人員專業知能;
     二、辦理「金融證照測驗」機構應引進相關國際金融證照,方能讓人才與國際接軌,並加強對金融機構及金融從業人員教育宣導,以增進市場對「金融證照測驗」之正確認識。
     三、金融機構應將現行金融專業證照制度與教育訓練及績效考核相互結合,建構一個「考、訓、用」合一的機制。
     四、對後續研究者提供相關議題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汪健全(2004),「金融專業證照化,創造三贏」,經濟日報,10.09第三十七版。
2. 吳坤芳(1998),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以證照管制之合憲性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2. 林仲威(2003),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對金融證照認知之研究-以理財規劃人員專業能力測驗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3. 林俊雄(1998),「職業證照制度之探討」。內湖高工學報,第九期,第99-107頁。
4. 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5.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智勝出版社。
6. 秦汝炎(1991),職業證照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7. 夏韻芬(2003),「保飯碗、拚證照、人人忙考試」,中時晚報,03.02第十二版。
8. 康自立、何君毅(1991),「德、日等國實施技術職業證照制度的作法」,就業與訓練雙月刊,第9(3):91。
9. 康龍魁(1993),「追求另一張技職文憑:淺談商業類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十七期,pp.13。
10. 黃家齊(2003),「人力資本投資系統、創新策略與組織績效—多種契合觀點的驗證」。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第一期,第99-126頁。
11. 黃涵玫(2001),我國營造業技術士證照制度之研究-以職業需求探討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黃有志、尉遲淦、鄧文龍(2004),「殯葬業證照制度可行性之研究摘要」,中華生死學會網上交流(研究團隊:)。檢索日期:2004.02.15。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sld.org.tw/0428-2.htm
13. 張國強(1998),台灣銀行從業人員對證照制度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彭台臨(1993),「如何審慎推動職業證照制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的實施與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7期,pp.7-8。
15. 熊珊慧(2002),「金融業掀起多證照報考狂潮」,就業情報雜誌,第三一五期,第32-36頁。
16. 熊珊慧(2002),「金控公司證照要求總覽」,就業情報雜誌,第三一五期,第38-39頁。
17. 鄭惠文(2000),醫院高階主管對建立醫務管理人員證照制度態度及方式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鄭昌錞(2003),「考金融證照,先看四指標」,經濟日報,10.09第三十七版。
19. 劉照金(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20. 蕭錫錡(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術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第八卷第六期,pp.18。
21. 蕭錫錡(1993),「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從技術士證照的特質,談職業教育應有的理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十七期,pp.24。
22. 「金融證照國內核發高達百萬張」(2003.03.02)。工商時報。檢索日期:2003.07.19。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license.com.tw/invest/news/9203/920302-1.htm
23. 「技能檢定的開辦與目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檢索日期:2004.02.15。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labor.gov.tw/
二、英文部份
1.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arch.
2. Becker, G. S. (1970),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Carter M. J., Grebner F., Seaman J. A. (1989),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ta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January: pp.19-22.
4. Cascio, W. F. (1991), Costing Human Resources: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Boston: PWS-Kent.
5. Duncan, G., and Hoffman, S. (1981),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ation Review, 1, pp.75-86
6. Flamholtz, E. G., and Lacey, J. M. (1981), Personnel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Los Angeles: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7. 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pp.635-672.
8. Lepak, D. P., and Snell, S.A.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 pp.34-48.
9. Parnes, H. S. (1984), Prople Power.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0. Porter, M. E. (196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1. Schultz, T. W. (1960),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by Edu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8, pp.571-583
12. Snell, S. A., and Dean, J. W. (1992),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 pp.467-504.
13. Tsang, M. C., Rumberger, R. W., and Levine, H. M. (1991), “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Worke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Relation, 30, pp.209-2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0355064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35506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淑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敏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敏宏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Sep-2009 16:42:52 (UTC+8)-
dc.date.available 11-Sep-2009 16:42: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Sep-2009 16:42: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35506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4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35506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 要
     金融服務業是以「人」為中心的產業,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紀元,當金融機構逐步走向大型化、業務多角化、專業分工化,自然需要更多的金融專業人才,以確保金融機構之競爭力。在主管機關要求及大勢所趨下,多數金融機構都對員工發出了金融證照追緝令,要求員工須不斷學習成長及累積專業,以創造顧客價值,追求「贏的品質」。
     本研究旨在研究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及實施方式之意見,期望能供辦理「金融證照測驗」機構參考,使將來推出的「金融證照測驗」能更符合金融機構及金融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並使我國好不容易建立的金融證照制度能永續發展。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相關研究,並以國內銀行、證券及保險業人力資源部門為抽樣對象,共發出212份問卷,回收80份,有效問卷為79份。問卷經回收及資料處理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則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相關分析,從而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均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尤其對「建立金融從業人員專業形象」、「提升金融從業人員素質」、「反映專業知識」等方面,高達80%以上表示贊同。
     二、對於「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制度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部份亦持較不同意的態度。
     三、金融機構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制度亦傾向正面支持態度,且看法相當一致,高達81.1%金融機構「非常支持並鼓勵同仁報考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並且有73.4%金融機構對於取得相關「金融專業能力測驗」證照的同仁會給予實質的獎勵。
     四、多數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實施方式之意見:傾向建立分級進階制度,採三級制;報名資格應有限制,以相關工作經驗為限制條件;採網路報名方式;合理報名期間為二週;合理的測驗報名費用為500(含)元以下;採電腦應試方式;最好的測驗題型為單選選擇題;最合適的測驗日期為週六;每季舉辦乙次;以每科分數均達一定分數為合格標準;合格證明書應設定有效期間,並配合繼續教育,建立更新制度;「金融專業能力測驗」由非營利機構(如:財團法人)辦理。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
     一、「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可建立分級進階制度,並採初、進階二分級制,初階測驗應定位為基本專業能力檢定,不宜有報名資格限制,以鼓勵有興趣之學生及社會大眾人士報考;進階測驗應有報名資格限制,可仿效理財規劃顧問(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英文簡稱為CFP)之認證,將其重視教育訓練(education)、考試認證(examination)、工作經驗(expericnce)及紀律道德規範(ethics)之4E精神引進國內,以建立專業能力上的高度評價,並更加提升金融從業人員專業知能;
     二、辦理「金融證照測驗」機構應引進相關國際金融證照,方能讓人才與國際接軌,並加強對金融機構及金融從業人員教育宣導,以增進市場對「金融證照測驗」之正確認識。
     三、金融機構應將現行金融專業證照制度與教育訓練及績效考核相互結合,建構一個「考、訓、用」合一的機制。
     四、對後續研究者提供相關議題研究方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職業證照制度之意義與功能 8
     第二節 德國及日本實施職業證照制度之概況 11
     第三節 我國職業證照制度 13
     第四節 我國「金融證照測驗」實施概況 16
     第五節 人力資本理論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假說 29
     第三節 問卷設計 29
     第四節 調查方法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7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37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41
     第三節 多變項分析 52
     第五章 討論 67
     第一節 研究結果之整體分析 67
     第二節 研究假說之討論 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1
     附 錄 87
     
     
     表 次
     表1-1 我國主要金融證照發照情形一覽表 1
     表1-2 研究範圍一覽表 5
     表2-1 我國主要「金融證照測驗」一覽表(銀行類,共六項) 19
     表2-2 我國主要「金融證照測驗」一覽表(證券類,共八項) 20
     表2-3 我國主要「金融證照測驗」一覽表(保險類,共十八項) 22
     表3-1 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33
     表3-2 各構面之Cronbach’s α係數 34
     表4-1 樣本結構分布表(受訪者個人屬性) 37
     表4-2 樣本結構分布表(受訪者公司特性) 38
     表4-3 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單項均值表 43
     表4-4 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N=79) 44
     表4-5 對取得相關「金融專業能力測驗」證照的同仁給予實質獎勵之方式 46
     表4-6 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實施方式之意見 49
     表4-7 原「正面功能」構面因素分析 52
     表4-8 原「反映專業程度」構面因素分析 53
     表4-9 原「負面影響」構面因素分析 54
     表4-10 原「機構支持程度」構面因素分析 55
     表4-11 原「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及效能之研究」構面因素分析 57
     表4-12 公司特性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是否應建立「測驗分級制」之卡方分析 60
     表4-13 公司特性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理之「報名期間」之卡方分析 60
     表4-14 公司特性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理之「報名費用」之卡方分析 61
     表4-15 公司特性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最合適之「測驗日期」之卡方分析 61
     表4-16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特性及效能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之相關分析 63
     表4-17 「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格標準寬嚴程度」之分組表 65
     表4-18 「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格標準寬嚴程度」之次數統計 65
     表4-19 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特性及效能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格標準寬嚴程度」之相關分析 65
     表4-20 受訪者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合格標準寬嚴程度」之相關分析 66
     表5-1 研究結果之實施方式與各項「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實施方式比較表 69
     
     圖 次
     圖1-1 我國金融業架構圖 4
     圖1-2 研究流程圖 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35506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金融證照測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金融專業能力測驗zh_TW
dc.title (題名) 金融業人力資源部門對金融專業能力測驗之態度及實施方式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汪健全(2004),「金融專業證照化,創造三贏」,經濟日報,10.09第三十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吳坤芳(1998),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以證照管制之合憲性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林仲威(2003),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對金融證照認知之研究-以理財規劃人員專業能力測驗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林俊雄(1998),「職業證照制度之探討」。內湖高工學報,第九期,第99-107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智勝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秦汝炎(1991),職業證照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夏韻芬(2003),「保飯碗、拚證照、人人忙考試」,中時晚報,03.02第十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康自立、何君毅(1991),「德、日等國實施技術職業證照制度的作法」,就業與訓練雙月刊,第9(3):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康龍魁(1993),「追求另一張技職文憑:淺談商業類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十七期,pp.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黃家齊(2003),「人力資本投資系統、創新策略與組織績效—多種契合觀點的驗證」。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第一期,第99-126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黃涵玫(2001),我國營造業技術士證照制度之研究-以職業需求探討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黃有志、尉遲淦、鄧文龍(2004),「殯葬業證照制度可行性之研究摘要」,中華生死學會網上交流(研究團隊:)。檢索日期:2004.02.15。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sld.org.tw/0428-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張國強(1998),台灣銀行從業人員對證照制度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彭台臨(1993),「如何審慎推動職業證照制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的實施與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7期,pp.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熊珊慧(2002),「金融業掀起多證照報考狂潮」,就業情報雜誌,第三一五期,第32-36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熊珊慧(2002),「金控公司證照要求總覽」,就業情報雜誌,第三一五期,第38-39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鄭惠文(2000),醫院高階主管對建立醫務管理人員證照制度態度及方式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鄭昌錞(2003),「考金融證照,先看四指標」,經濟日報,10.09第三十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劉照金(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蕭錫錡(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術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第八卷第六期,pp.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蕭錫錡(1993),「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從技術士證照的特質,談職業教育應有的理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十七期,pp.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金融證照國內核發高達百萬張」(2003.03.02)。工商時報。檢索日期:2003.07.19。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license.com.tw/invest/news/9203/920302-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技能檢定的開辦與目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檢索日期:2004.02.15。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labor.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arc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Becker, G. S. (1970),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Carter M. J., Grebner F., Seaman J. A. (1989),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ta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January: pp.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Cascio, W. F. (1991), Costing Human Resources: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Boston: PWS-Ken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Duncan, G., and Hoffman, S. (1981),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ation Review, 1, pp.75-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Flamholtz, E. G., and Lacey, J. M. (1981), Personnel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Los Angeles: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pp.635-6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Lepak, D. P., and Snell, S.A.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 pp.34-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Parnes, H. S. (1984), Prople Power.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Porter, M. E. (196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Schultz, T. W. (1960),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by Edu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8, pp.571-5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Snell, S. A., and Dean, J. W. (1992),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 pp.467-5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Tsang, M. C., Rumberger, R. W., and Levine, H. M. (1991), “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Worke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Relation, 30, pp.209-22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