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我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在法院之審理概況
作者 陳汝瑾
貢獻者 鄭宇庭
陳汝瑾
關鍵詞 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
商標
專利
法院審理
量刑
裁判結果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4
摘要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知識」已成為決勝的關鍵,智慧財產之所在,往往就是最重要的經濟利益來源,權利一旦遭受侵害及可能面對龐大之損失,而司法救濟儼然成為保護智慧財產的最後一道防線,。
     面對國內外對智慧財產在法院之量刑迭有質疑,本文就九十三年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提出相關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地檢署偵查終結近五千件,其中三成七由檢察官提起公訴。地院一共終結2,123件智財刑事案件,得提起上訴的案件中有二成對判決不服提起上訴。著作權案件的判決中17.1%獲無罪判決,超過八成遭定罪,裁判結果82.5%科以有期徒刑,12.6%拘役,4.9%處以罰金。商標案件無罪占4.2%,有罪者多科以有期徒刑及拘役,分占45.9%、49.8%,罰金之比率僅4.3%,惟觀察得易科罰金占科刑之比率為94.1%,顯示儘管被告大多受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判,得易科罰金之比率仍高。
     九十三年之確定案件,違反著作權法者,自繫屬法院至判決確定平均費時11.3個月始能確定,量刑集中在六月以下有期徒刑。商標,平均費時3.3個月確定,確定裁判宣告刑集中在拘役(50.6%)與六月以下有期徒刑(43.6%),兩項已合占全數之94.2%。
     檢視美國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科刑,2002年美國134位被告中,有43.3%屬自由刑(Any prison),緩刑(Probation)占56%,科以罰金(Fine only)之比率僅占0.7%;為利兩國之比較,經調整我國2004年地方法院第一審之判決,有67.4%科以自由刑,28.5%處以緩刑,罰金占4.1%。相較之下,我國緩刑之比率明顯較美國為低,就此若美國要指責我國量刑過輕,恐讓人有證據不夠充分的疑慮。
參考文獻 1、王世仁(2005),智慧財產權,全華。
2、吳嘉生,美國貿易法三○一條款評析:智慧財產權保護之帝王條款(2001),元照,初版。
3、沈明欣(2005),智慧財產權生活錦囊,三民,初版。
4、高仰止(2004),刑法概要,五南,四版。
5、陳文吟(2005),商標法論,三民,修訂三版。
6、陳律師(2004),智慧財產權法,高點文化,九版。
7、陳家駿(2000),智財權教戰守則=Intellectual property,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再版。
8、馮震宇(2003),智慧財產權發展趨勢與重要問題研究,元照,初版。
9、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4),認識著作權─93年版,經濟部智慧局。
10、劉孔中(2002),著名標章及相關表徵保護之研究,聯經,初版。
11、劉江彬(2003),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華泰,初版。
12、蔡墩銘,刑事訴訟法概要,三民,修訂六版,2001。
13、鄭中人(2005),智慧財產權法導讀,五南,三版。
14、鄧穎懋、王承守、劉仲平、李建德合著,智慧財產權管理(2005),元勝,初版。
15、謝銘洋(2005),科技發展之智慧財產權議題,謝銘洋發行,初版。
16、謝銘洋、陳家駿、馮震宇、陳逸南、蔡明誠合著(2005),著作權法解讀,元照,二版。
17、羅明通(2005),著作權法論Ⅰ,三民,六版。
18、羅明通(2005),著作權法論Ⅱ,三民,六版。
19、Farrington, D. P. and Tonry, M.(2005) , Cross-National Studies in Crime and Justice, http://www.ojp.usdoj.gov/bjs/abstract/cnscj.htm
20、Motivans, M. (2002),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2002, http://www.ojp.usdoj.gov/bjs/abstract/ipt02.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統計研究所
93354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354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宇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汝瑾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汝瑾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09-09-14-
dc.date.available 2009-09-14-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09-09-14-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354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89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統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354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知識」已成為決勝的關鍵,智慧財產之所在,往往就是最重要的經濟利益來源,權利一旦遭受侵害及可能面對龐大之損失,而司法救濟儼然成為保護智慧財產的最後一道防線,。
     面對國內外對智慧財產在法院之量刑迭有質疑,本文就九十三年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提出相關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地檢署偵查終結近五千件,其中三成七由檢察官提起公訴。地院一共終結2,123件智財刑事案件,得提起上訴的案件中有二成對判決不服提起上訴。著作權案件的判決中17.1%獲無罪判決,超過八成遭定罪,裁判結果82.5%科以有期徒刑,12.6%拘役,4.9%處以罰金。商標案件無罪占4.2%,有罪者多科以有期徒刑及拘役,分占45.9%、49.8%,罰金之比率僅4.3%,惟觀察得易科罰金占科刑之比率為94.1%,顯示儘管被告大多受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判,得易科罰金之比率仍高。
     九十三年之確定案件,違反著作權法者,自繫屬法院至判決確定平均費時11.3個月始能確定,量刑集中在六月以下有期徒刑。商標,平均費時3.3個月確定,確定裁判宣告刑集中在拘役(50.6%)與六月以下有期徒刑(43.6%),兩項已合占全數之94.2%。
     檢視美國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科刑,2002年美國134位被告中,有43.3%屬自由刑(Any prison),緩刑(Probation)占56%,科以罰金(Fine only)之比率僅占0.7%;為利兩國之比較,經調整我國2004年地方法院第一審之判決,有67.4%科以自由刑,28.5%處以緩刑,罰金占4.1%。相較之下,我國緩刑之比率明顯較美國為低,就此若美國要指責我國量刑過輕,恐讓人有證據不夠充分的疑慮。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架構 2
     第貳章 我國智慧財產權簡介 3
     第一節 著作權 3
     一、著作權、保護客體及保護要件 3
     二、著作權之侵害與救濟 11
     第二節 商標權 18
     一、商標的種類及註冊要件 18
     二、商標(品牌)的價值 23
     三、商標權之侵害與救濟 25
     第三節 專利權 29
     一、專利的種類、保護客體及要件 29
     二、專利權之侵害與救濟 30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專利法制之影響 32
     四、九十二年專利修法與TRIPS相關的內容 38
     第參章 我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在法院之審理概況 41
     第一節 近年來保護智慧財產權之執行概況 41
     一、警方之查緝與檢方之偵查 41
     二、法院之審判 43
     第二節 智慧財產刑事案件在法院之審理情形 46
     一、被告之特性 46
     二、智財案件之裁判結果 47
     第三節 智財案件確定情形 55
     一、被告特性 55
     二、著作權確定案件 58
     三、商標確定案件 63
     第肆章 結論 66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66
     第二節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之未來方向 67
     第三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68
     參考文獻 71
     
     
     
     表 目 錄
     表 1 台灣十大國際品牌 24
     表 2 地方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權案件起訴率 43
     表 3 地方法院智慧財產權案件上訴率 45
     表 4 地方法院第一審之被告特性 46
     表 5 地方法院第一審違反著作權法之案件類型 47
     表 6 地方法院第一審侵害著作權刑事案件之裁判結果 48
     表 7 違反著作權法第一審刑事案件實體判決情形 49
     表 8 地方法院第一審違反商標法之案件類型 52
     表 9 違反商標法第一審刑事案件之裁判結果 52
     表 10 違反商標法第一審刑事案件實體判決情形 53
     表 11 違反專利法第一審刑事案件類型 54
     表 12 違反專利法第一審刑事案件之裁判結果 54
     表 13 確定有罪案件人犯之職業 56
     表 14 智慧財產權案件裁判確定之涉外情形 58
     表 15 93年違反著作權法案件確定概況 59
     表 16 93年違反著作權法確定案件審理時間 60
     表 17 93年違反著作權法確定案件裁判結果 61
     表 18 93年違反著作權法確定案件之量刑 62
     表 19 93年違反商標法案件確定概況 63
     表 20 93年違反商標法案件確定案件審理時間 64
     表 21 93年違反商標法確定案件裁判結果 64
     表 22 93年違反商標法確定案件之量刑 6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354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智慧財產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著作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商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專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院審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量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裁判結果zh_TW
dc.title (題名) 我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在法院之審理概況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世仁(2005),智慧財產權,全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吳嘉生,美國貿易法三○一條款評析:智慧財產權保護之帝王條款(2001),元照,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沈明欣(2005),智慧財產權生活錦囊,三民,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高仰止(2004),刑法概要,五南,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陳文吟(2005),商標法論,三民,修訂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陳律師(2004),智慧財產權法,高點文化,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陳家駿(2000),智財權教戰守則=Intellectual property,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馮震宇(2003),智慧財產權發展趨勢與重要問題研究,元照,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4),認識著作權─93年版,經濟部智慧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劉孔中(2002),著名標章及相關表徵保護之研究,聯經,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劉江彬(2003),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華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蔡墩銘,刑事訴訟法概要,三民,修訂六版,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鄭中人(2005),智慧財產權法導讀,五南,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鄧穎懋、王承守、劉仲平、李建德合著,智慧財產權管理(2005),元勝,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謝銘洋(2005),科技發展之智慧財產權議題,謝銘洋發行,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謝銘洋、陳家駿、馮震宇、陳逸南、蔡明誠合著(2005),著作權法解讀,元照,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羅明通(2005),著作權法論Ⅰ,三民,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羅明通(2005),著作權法論Ⅱ,三民,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Farrington, D. P. and Tonry, M.(2005) , Cross-National Studies in Crime and Justice, http://www.ojp.usdoj.gov/bjs/abstract/cnscj.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Motivans, M. (2002),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2002, http://www.ojp.usdoj.gov/bjs/abstract/ipt02.ht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