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軟性權力之概念與應用:以台灣的外交實踐為例
The Im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ft Power: a case study o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作者 傅筱琳
Fu, Hsiao-Lin
貢獻者 林碧炤
Lin, Bih-Jaw
傅筱琳
Fu, Hsiao-Lin
關鍵詞 軟性權力
公共外交
soft power
public diplomacy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12:06 (UTC+8)
摘要 一九九○年,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S. Nye)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中發表〈軟性權力〉(Soft Power)乙文,指出權力可分為硬性(hard)與軟性兩類。前者屬強制性質,包括軍事攻擊、武力威嚇與經濟制裁;後者則主要以吸引力作為內涵。國家可以藉由本身的價值、文化或特定的外交政策,在國際間設定議程(agenda),讓其他國家認同,舉止符合軟性權力施行國的利益。
     
      本文主張可沿用奈伊軟性權力之概念,尋求國際合作空間:首先界定台灣的軟性權力得分為以下三方面:知識經濟、民主與人權價值、以及「主要以非政府間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作為主體的」社會交流;並列舉以軟性權力開創銜接國際平台的實證。
     
      奈伊在相關著作中指出,應假「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方式來宣揚軟性權力,學者亦有將「軟性權力」與「公共外交」視作「商品」與「行銷策略」之說。本文拆解「公共」(publicity)的意涵,說明台灣的公共外交可從三個層面進行:針對外國群眾(to public)、新參與者(by public)與公開管道的與時俱進(by public)。
     
      繼而闡述我外交部相關的外交活動,包括「人權外交」、「全民外交」、發展「NGOs外交」與國際援助。人權外交即我內政價值的向外展現,因此許多涉外問題將同時接受國際檢視。全民外交則主要涵蓋三項措施:「台灣獎學金」、「外交替代役」與「無任所大使」。
     
      研究結果,本文嘗試釐清「經濟是否屬於軟性權力範疇」的爭議,認為奈伊係將「經濟」緊縮定義為「制裁與酬庸」兩者;筆者另外舉出以「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為目的之「經濟援助」與「經濟研發、合作」得納入軟性權力。在其他非傳統外交方面,筆者揭示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的「文化產業」角色,在亞洲國家有逐漸增強的跡象,值得我國借鏡。
參考文獻 壹、英文部分
一、專書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 Diplomacy. Ann Arbor, Mich.: UMI, A Bell & Howell Co, 1993.
Chen, Tain-Jy and Joseph S. Lee (ed.). 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of Taiwan. Cheltenhan, U. K.; Northampton, Mass: Elgar, 2004.
Cline, Ray S. World Power Assessment: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75.
Cooper, Andrew F. (ed.) Niche Diplomac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97.
Dizard, Wilson Digital Diplomacy: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T: Praeger, 2001.
Dutta, Soumitra and Augusto Lopez-Claros(e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Fishman, Ted C. China 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New Yorker: Scriber, 2005.
Goldstein, Joshua S.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Hansen, Allen C. USI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5.
李環。〈淺析美國國家軟力量〉。《國際關係學報》,第一期。二○○二年,頁23-28。
呂正華。〈以TOWS情境分析方法解讀台灣產業科技研發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卷第一期。二○○四年六月,頁105-106。
呂慶龍。〈從實務經驗談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議題〉。《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62-72。
邱秋瑩。〈知識經濟之意義、內涵與發展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九十一卷第六期。二○○一年六月,頁1-42。
辛翠玲。〈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作用〉。《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九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81-202。
吳東野。〈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遠景季刊》,第二卷第三期。二○○一年七月,頁1-49。
______。〈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二○○年十月,頁25-58。
吳崇旗。〈國際體育外交實務初探-以「第二十一屆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為例〉。《大專體育》,第五十八期。二○○二年二月,頁53-59。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二○○一年一月,頁83-129。
______。〈我國對過渡性協議的看法與對策〉。《國策專刊》,第十一卷。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頁8-10。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林正義、林文程。〈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八期,二○○二年六月卅日,頁7-19。
林正義。〈台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V.S.國會〉。《國防政策評論》,第一卷第一期。二○○○年秋季,頁48-67。
______。〈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國策專刊》。第十一卷。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頁18-20。
林吉郎。〈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1-24。
林宗憲。〈中等國家之國際參與:加拿大外交政策及其對台灣之啟示〉。《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117-133。
林峰正、林俊言。〈台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二○○二年十二月,頁143-158。
林國棟。〈我國體育外交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九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頁35-69。
林德昌。〈中華民國的對外經濟援助政策:變革、困境與挑戰〉。《中國事務》,第三期。二○○一年一月,頁66-80。
______。〈海峽兩岸在非洲地區的經援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一九九九年三月,頁63-83。
林德福、劉昭吟。〈越界產銷網絡中農業區域的新挑戰-以台灣花卉產業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十一期。二○○四年二月,頁35-53。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 2001.
官有垣。〈國際援助與台灣的社會發展:民間非政府組織角色扮演之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二期。二○○二年十二月,頁131-173。
周慶傑。〈中國外交與對外體育交往〉。《外交學院學報》,第三期。二○○三年,頁52-57。
柯志昇。〈我國資訊國力現況與開展〉。《研考雙月刊》,第廿八卷第一期。二○○四年二月,頁40-53。
洪鳳儀。〈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64-68。
施昭顯。〈知識經濟時代非政府組織發展策略的探討〉。《政治學學報》,創刊號。二○○三年八月,頁27-38。
施偉倫、許倫彰。〈台灣開拓國際關係的另一條道路-推動知識外交之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卅期。二○○五年六月卅日,頁90-96。
施愛國。〈「民主和平論」剖析〉。《現代國際關係》,第九期。二○○二年,頁1-6。
高長。〈科技產業全球分工與IT產業兩岸分工策略〉。《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二期。二○○二年四月,頁225-256。
徐小紅。〈西方國家新聞媒體同外交決策的關係〉。《外交學院學報》,第四期。二○○三年,頁52-57。
紐則勳。〈「參與聯合國」之國際宣傳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47-97。
Modelski, George. Exploring Long Cycle.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7.
唐小松、王義桅。〈試析美國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現代國際關係》,第五期。二○○三年,頁14,27-30。
______________。〈國外對公共外交的探索〉。《國際問題研究》,第一期。二○○五年,頁60-63。
耿曙、林琮盛。〈從「安全」與「利益」的兩難中解套:再思兩岸關係中的市場力量〉。《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六卷第四期。二○○五年十月,頁239-281。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總第八十二期。二○○五年六月,頁105-112。
郝培芝。〈對中武器解禁案:雙頭馬車下的歐盟中國政策〉,《歐亞研究通訊》,第八卷第一期。二○○五年一月,頁13-15。
夏立平。〈美國國會與中美安全關係-以台灣問題為例的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三期。二○○二年,頁42-47。
許博彰譯。Philip M. Taylor原著。〈宣傳與資訊作戰〉,《國防政策評論》,第二卷第一期。二○○一年秋季,頁80-107。
傅新。〈綜合安全與國家形象〉。《現代國際關係》,第六期。二○○四年,頁12-17。
陳牧民。〈經濟與安全:全球化時代的新安全論〉。《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二期。二○○五年十月,頁19-46。
陳奕平。〈美國國會議員與台灣當局間的互動及其影響-以美國國會「台灣小組」為例的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二○○五年,頁7-13。
Neuchterlein, Donald 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8.
陳麗瑛。〈台灣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策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經濟前瞻月刊》,二○○二年七月五日,頁48-53。
______。〈政府鼓勵非政府組織加入UN ECOSOC的輔導策略與制度〉。《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73-84。
陳隆志。〈台灣參與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八期。二○○二年六月卅日,頁46-53
陳勁甫、李樹幹。〈中華民國嚇阻戰略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五期。二○○四年九-十月,頁1-29。
陳俊宏。〈人權保障與全球治理: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思與言》,第卅八卷第四期,二○○○年,頁1-40。
陳滋松。〈民主與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外交〉。《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三期。一九九八年八月,頁56-60。
彭慧鸞。〈電信自由化建制與數位落差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四期。二○○一年七、八月,頁25-40。
______。〈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卅九卷第五期。二○○○年五月,頁1-15。
齊明明。〈試析台灣當局的「民主外交」〉。《甘肅社會科學》,第四期。二○○五年,頁30-33。
楊永明。〈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二○○四年九月,頁1-23。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趙文衡。〈國際組織與知識經濟之發展:以APEC為例〉。《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七期。二○○一年九月,頁51-65。
趙可金。〈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四期。二○○四年,頁21-26。
______。〈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二○○三年,頁86-92。
趙啟正。〈努力建設有利於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外交學院學報》,總第七十五期。二○○四年三月,頁1-6。
趙剛。〈全球化時代的「軟權力」與文化安全策略〉。《國際論壇》,第六卷第二期。二○○四年,頁1-4。
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二○○五年,頁20-36。
張玨。〈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接軌之策略〉。《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85-99。
張釗嘉。〈城市外交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市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三卷第一期。二○○五年六月,頁55-93。
張哲銘、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戰略與國際研究》,二○○一年一月,頁1-20。
張衛。〈非政府組織並非台灣「外交」的新空間〉。《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六期。二○○三年,頁22-26。
________.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葉怡珮。〈商業育成新紀元-一帖中小企業經貿外交的良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43-48。
葛傳宇。〈國際對外援助新趨勢與台灣模式〉。《育達研究叢刊》,第四期。二○○三年三月,頁127-146。
______。〈國際合作發展法草案評析〉。《育達學院學報》,第七期。二○○四年五月,頁45-78。
劉健飛。〈民主對21世紀國際關係的影響〉。《戰略與管理》,第三期。二○○二年,頁70-77。
劉德斌。〈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二○○一年五月,頁61-68。
______。〈「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二○○四年七月,頁55-61。
蔡昌言、黃筱晴。〈台灣人權外交政策之評估與展望〉。《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一期。二○○五年,頁111-142。
盧建旭。〈轉落差換機會創利基造福祉-以數位落差開創我國經貿外交之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57-63。
錢皓、張晶晶。〈媒介外交:國際關係中的新外交範式〉。《國際觀察》,第六期。二○○三年,頁45-53。
鍾京佑。〈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二○○三年六月,頁23-52。
________.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謝易達。〈非政府組織(NGOs)與外交關聯連性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廿三期。二○○一年十二月,頁105-113。
謝森中。〈國際經濟援助及經濟發展〉。《經濟前瞻》,第十八號。一九九○年四月十日,頁17-24。
三、碩博士論文
王天佑。〈世盟區域發展與國民外交〉。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王宏文。〈台灣民主化與務實外交政策(一九八八~二○○○)〉。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
古家諭。〈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
朱啟華。〈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1988~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
吳竹君。〈資訊時代與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年。
林郁。〈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東南亞援外活動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四年六月。
林琪嶽。〈中華民國對外援助的政治經濟分析:以對印尼外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O’Heffernan, Patrick.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cy: Insider Perspectives on Global Journ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NJ: Ablex, 1991.
范正祥。〈中華民國現階段國際宣傳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
倪世傑。〈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國家與資本外移的關係-台灣經貿外交戰略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年。
黃炎霖。〈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年。
莊淑芬。〈非政府組織從事國際援助角色之研究:以醫療人道組織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陳姚珍。〈電腦網路在我國外交作為之應用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年。
陳惠芳。〈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
鄒筱涵。〈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
楊文琦。兩岸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歷程與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四年。
鄧尚智。〈「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蔡卓芬。〈非政府組織之議題倡議-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衛生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
Riordan, Shaun. The New Diplomac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 Malden, Mass.: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3.
四、研討會論文
〈「我國及其他國家對外援助體系及資源整合之比較與檢討」座談會紀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舉辦,二○○三年八月。
包宗和。〈務實外交的理論意涵〉。「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一九九二年。
邱顯貴、傅素芬。〈創造知識價值的模式與應用〉。第七屆全國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主辦,二○○一年。
張吟敏、陳冠位、張學聖。〈全球資訊網應用於網路行銷之探討〉。二○○三年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區域科學學會、住宅學會、地區發展學會聯合年會暨研討會。中華大學主辦,二○○三年十二月廿日。
羅致政。〈國際援助與公共外交〉。「援外的世界潮流」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辦,二○○四年十月十六日。
______。〈全民外交與國際參與〉。「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研討會,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心會主辦,二○○三年十月五日。
賴怡忠。〈國際援助與台灣國際參與的機會〉。「援外的世界潮流」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辦,二○○四年十月十六日。
顧長永。〈我國發展經濟外交的評估與展望〉。「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一九九二年。
五、網路專文
Staar, Richard F. (ed.) Public Diplomacy: USA versus USSR.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6.
〈EC研究報告:數位落差〉。台灣電子國際商務中心(Commerce Net Taiwan)。二○○二年三月。
http://www.nii.org.tw/cnt/info/Report/20020305_1.htm
〈台灣優質形象 新聞局精準行銷〉。《新台灣新聞週刊》。第四六五期,二○○五年二月十七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65&bulletinid=21458
〈外交部要設置原住民大使〉。《新新聞周報》,第六九九期。二○○○年七月廿七日至八月二日。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699/699-072.html
〈國際形象廣告 繞著議題跑〉。《銘報即時新聞》。二○○五年十一月八日。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59536
〈專題報導-綜合專題:韓國國家形象與品牌發展政策〉。台灣精品網站。二○○五年九月六日。
http://taiwaninnovalue.com/chinese/ReportList.asp?id=1448
〈數位內容學院市場事件分析-從日本動畫進軍坎城影展談其發展現況〉。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辦理。二○○四年十月十五日。http://www.dci.org.tw/edm/931029/pdf/931029.pdf
王義桅。〈以公共外交提升國力 大力傳遞中國聲音〉。《人民網》。二○○四年五月七日。
Tuch, Hans. 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8/2486718.html
林若雩。〈尋求經濟、外交與國家安全的平衡〉。《國策期刊》,第一七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5.pdf
吳展。〈核威懾〉。《美國研究》,第二卷第一期。一九八八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88/first/first02.htm
胡文豐。〈全球營運專欄-企業外交 一兼二顧〉。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http://www.cnfi.org.tw/cnfi/mag0210-391-6.htm
俞力工。〈談中國與歐洲聯盟〉。亞洲新聞網。二○○四年五月六日。http://www.cna.tv/stories/commentsarticles/view/18367/1/b5/.html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美國研究》,第三期。二○○三年。
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2003/third/third06.htm
梁崇民。〈歐洲議會支持兩岸參與國際社會〉。《國策期刊》,第一四六期。一九九六年九月三日。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46_7.pdf
二、期刊
陳麗瑛。〈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體系之運作及我國切入管道試析〉。二○○二年四月四日,頁1-25。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20404/20020404-2.pdf
馮銘漢。〈為何美國國會對中國態度日趨強硬〉。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chinaresearch-84.asp
張桂越,〈外交部的惡水案〉,中時編輯部落格,二○○六年二月九日。http://blog.chinatimes.com/balkan/archive/2006/02/09/38457.aspx
張靜怡、宋久光。〈從「純威懾」到「實戰威懾」-六○年代以來美國核戰略的演變〉。《美國研究》,第二卷第四期。一九八八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88/fourth/fourth01.htm
惠康。〈East Meets West:當米老鼠遇上皮卡丘〉。動漫線。二○○五年六月八日。http://www.cabeat.com/pu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8&Itemid=37
劉步塵。〈「國家品牌形象」概論〉。中國營銷傳播網。二○○四年十二月一日。http://www.emkt.com.cn/article/187/18761.html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意涵擴大之必要性〉。《國策期刊》,第一七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1.pdf
鄭安光。〈民主和平論及其對冷戰後美國外交戰略之影響〉。《美國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九年。
Adelman, Carol C. Jeremiah Norris and Jean Weicher. “America’s Total Economic Engagement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 Rethinking the Uses and Nature of Foreign Aid.” Hudson Institute, 28 June 2005: 1-7.
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99/second/second02.htm
顧忠華。〈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二○○○年七月。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publish/4rd/gujufa_all.htm
參、日文期刊論文
中本義彥譯。ジョセフ•ナ-イ(Joseph S. Nye)原著。〈日本のソフト•パワー-その限界と可能性〉,Gaiko Forum (June 2006): 12-15。
Cha, Victor D. “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s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 (Summer 2002): 40-78.
Ferguson, Niall. “Think Again: Power.” Foreign Policy 134 (January/February 2003):18-22, 24.
Finn, Helena K. “The Case for Cultural Diplomacy: Engaging Foreign Audiences.” Foreign Affairs 82,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3): 15-20.
Gilboa, Eytan.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no.4, (December 2002): 731-748.
Huntington, Samuel.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72, no. 3 (Summer 1993): 22-49.
Hoffman, David. “Beyond Public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81, no. 2 (March/April 2002): 83-95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77 (September/October 1998): 81-94.
Lancaster, Carol. “Redesigning Foreign Aid.” Foreign Affairs 79,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0): 74-101.
Lussenhop, Matt. “Creativity and Patience: Public Diplomacy Post-Sept. 11.” Foreign Service Journal (April 2002): 29-32.
Nye, Joseph S.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 Foreign Affairs 83, no. 3 (May/June 2004): 13-21.
________.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80 (Autumn 1990): 153-171.
Nye, Joseph S. and William A. 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75, no. 2 (March/April 1996): 20-36.
Paswan, Audhesh K. Shailesh Kulkarni and Gopala Ganesh. “Loyalty towards the Country, the States and the Service Brand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0, no. 3 (February 2003): 233-251.
Peterson, Peter G.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81,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2): 74-94.
Ross, Christopher.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 no. 2 (Spring 2002): 75-83.
Shyu, Joseph Z. and Yi-Chia Chiu. “Innovation policy for Taiwan’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R&D Management 32, no. 4 (2002): 369-374.
Smyth, Rosaleen. “Mapping 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5, no. 3: 421-444.
Tubilewicz, Czeslaw. “The Scrooge Effect: 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Toward Central Europe, 1988-2005.” Issue and Studies 41, no.4 (December 2005): 209-249.
Zaharna, R. S.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Arab and Muslim World: A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alysis.”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November 2001): 1-4.
Zelikow, Philip. “Foreign Policy Engineer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Back Aga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8, no. 4 (Spring 1994): 143-171.
三、網路專文
“Can A Nation Be Branded?” LogoLounge.com. http://www.logolounge.com/articles/default.asp?Archive=True&ArticleID=73
“On Advertising: Diplomacy: the Wrong Job for Ad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3 August 2004.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4/08/23/AD23_ed3_.php
“Taiwangate: A Fall-out Free Scandal.” The Nation, 10 April, 2002. http://www.thenation.com/blogs/capitalgames?bid=3&pid=46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5-2006.” 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www.weforum.org/site/homepublic.nsf/Content/Global+Competitiveness+Programme%5CGlobal+Information+Technology+Report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USIA Alumni Association. 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1.htm
Crabtree, Steve. “Made in Taiwan: Positive Global Impressions.” 13 December 2005. http://poll.gallup.com/content/default.aspx?ci=20431&pg=1
______. “Multination Survey: China and Taiwan Separate, Sovereign Nations.” 19 January 2006.
http://poll.gallup.com/content/default.aspx?ci=20704&pg=1
Nye, Joseph S. “Think Again: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1 March 2006.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7059
Rumsfeld, Donald H. “The Media War on Terror.” Project Syndicate, 8 March 2006.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umsfeld3
Thompson, Drew. “Economic growth and soft power: China’s Africa strategy.” Association for Asian Research, 2 January, 2005. http://www.asianresearch.org/articles/2438.html
貳、中文部份
一、專書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編。《台灣對外經援之路》。台北:中華徵信所,一九九八年。
世界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編。《聯合國與世盟:慶祝聯合國五十週年與世盟四十週年》。台北:世界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一九九五年。
王存國。《外交部對資訊科技在發展與管理上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一九九七年。
王德玲、蔣雪芬譯。大前研一原著。《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台北:天下,二○○一年。
田弘茂。《台北市政府城市外交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北市研考會,一九九九年。
李振昌譯。Richard Rosecrance原著。《虛擬國家》。台北:聯經,二○○○年。
李希光、周慶安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二○○五年。
杜雯蓉譯。Michael F. Corbett原著。《委外革命》。台北:經濟新潮社,二○○六年。
肖佳靈、唐賢興編。《大國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二○○三年。
宋學文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大同資訊圖書,二○○○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一九九九年。
林德昌。《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吳青松。《現代行銷學》。台北:智勝文化,一九九八年。
洪茂雄、陳隆志。《歐洲聯盟人權外交執行方式及其成效之探討-兼論對台灣人權外交的啟示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二○○一年。
信強。《「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五年。
俞曉秋編。《信息革命與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時事出版社,二○○二年。
孫以清、陸冠廷編。《政治與資訊科技》。台北:揚智文化,二○○三年。
陳宏儒編。《FAPA與國會外交(1982~1995)》。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陳信宏。《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台北:經濟部,二○○一年。
張春柏、陸乃聖譯。Paul Kennedy 原著。《霸權興衰史》。台北:五南,一九九五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台北:翰蘆圖書,二○○四年。
張福榮。《國際行銷管理》。台北:五南,二○○三年。
廖舜右編。《APEC議題論叢 2004》。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二○○五年。
蔡明燁譯。Gary Rawnsley原著。《推銷台灣》台北:揚智文化,二○○三年。
蔡政文。《國際環境與我國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一九八八年。
衛民。《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一九九一年。
二、期刊
毛樹仁、吳坤霖。〈台灣非政府組織外交事務的角色和功能〉。《國家政策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二○○四年三月,頁178-200。
王宏仁、張書銘。〈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77-221。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一九九三年,頁75,91-95。
朱馬杰,〈新世紀國際關係中的軟國力競爭〉,《國際展望》,總第四一一期(二○○一年一月),頁7-11。
朱素梅。〈信息時代的外交變革-英國工黨的外交新舉措介評〉。《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四期。二○○一年,頁3-7。
朱雪瑛。〈「民主和平論」之分析與美國「推廣民主」策略〉。《臺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一期。二○○五年三月,頁123-158。
朱雲漢。〈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二○○四年三月,頁143-162。
宋學文。〈非政府組織(NGOs)在全球治理中之機會與限制:一個政治學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三卷第一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27-158。
______。〈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NGOs)對國際關係之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一期。二○○○年九月卅日,頁43-51。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卅五卷第五期。一九九六年五月,頁15-28。
李酉潭、張孝評。〈民主化與台海和平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四期。二○○四年七、八月,頁1-34。
李陳國。〈我國企業科技創新全球化的策略途徑與發展模式〉。《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一卷第二期。二○○五年九月,頁1-32。
李智。〈論文化外交對國家國際威望樹立的作用〉。《國際政治》,第一期。二○○五年,頁28-32。
____。〈試論國家傳播在國家樹立國際威望中的作用〉。《國際政治》,二○○五年四月,頁9-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225301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1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碧炤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Bih-Jaw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傅筱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Fu, Hsiao-L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傅筱琳zh_TW
dc.creator (作者) Fu, Hsiao-Lin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12:06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12: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12: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25301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4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253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九九○年,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S. Nye)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中發表〈軟性權力〉(Soft Power)乙文,指出權力可分為硬性(hard)與軟性兩類。前者屬強制性質,包括軍事攻擊、武力威嚇與經濟制裁;後者則主要以吸引力作為內涵。國家可以藉由本身的價值、文化或特定的外交政策,在國際間設定議程(agenda),讓其他國家認同,舉止符合軟性權力施行國的利益。
     
      本文主張可沿用奈伊軟性權力之概念,尋求國際合作空間:首先界定台灣的軟性權力得分為以下三方面:知識經濟、民主與人權價值、以及「主要以非政府間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作為主體的」社會交流;並列舉以軟性權力開創銜接國際平台的實證。
     
      奈伊在相關著作中指出,應假「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方式來宣揚軟性權力,學者亦有將「軟性權力」與「公共外交」視作「商品」與「行銷策略」之說。本文拆解「公共」(publicity)的意涵,說明台灣的公共外交可從三個層面進行:針對外國群眾(to public)、新參與者(by public)與公開管道的與時俱進(by public)。
     
      繼而闡述我外交部相關的外交活動,包括「人權外交」、「全民外交」、發展「NGOs外交」與國際援助。人權外交即我內政價值的向外展現,因此許多涉外問題將同時接受國際檢視。全民外交則主要涵蓋三項措施:「台灣獎學金」、「外交替代役」與「無任所大使」。
     
      研究結果,本文嘗試釐清「經濟是否屬於軟性權力範疇」的爭議,認為奈伊係將「經濟」緊縮定義為「制裁與酬庸」兩者;筆者另外舉出以「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為目的之「經濟援助」與「經濟研發、合作」得納入軟性權力。在其他非傳統外交方面,筆者揭示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的「文化產業」角色,在亞洲國家有逐漸增強的跡象,值得我國借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3
      第四節 文獻探討…………………………………………………………4
      第五節 研究架構…………………………………………………………10
     
     第二章 軟性權力之概念........................................11
      第一節 奈伊對軟性權力的定義…………………………………………11
      第二節 對軟性權力的再界定……………………………………………14
      第三節 軟性權力的侷限性………………………………………………20
      第四節 小結………………………………………………………………28
     
     第三章 軟性權力之應用........................................30
      第一節 台灣的軟性權力…………………………………………………31
      第二節 涉外關係正面提升的個案探討…………………………………36
      第三節 對軟性權力應用的檢討…………………………………………52
      第四節 小結………………………………………………………………57
     
     第四章 軟性權力之行銷策略:公共外交..........................59
      第一節 美國的公共外交…………………………………………………59
      第二節 台灣的公共外交…………………………………………………63
      第三節 公共外交的侷限…………………………………………………81
      第四節 小結………………………………………………………………86
     
     第五章 以軟性權力觀點檢視我涉外作為..........................90
      第一節 外交部政策方向與組織架構……………………………………90
      第二節 政府對非政府間組織發展的策略………………………………106
      第三節 對援外行動的檢討………………………………………………111
      第四節 小結………………………………………………………………117
     
     第六章 結論..................................................118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建議…………………………………………………118
      第二節 淺揭其他非傳統外交活動………………………………………121
      第三節 總結………………………………………………………………12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1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軟性權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oft pow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diplomacyen_US
dc.title (題名) 軟性權力之概念與應用:以台灣的外交實踐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ft Power: a case study on Taiwan foreign affai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 Diplomacy. Ann Arbor, Mich.: UMI, A Bell & Howell Co,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 Tain-Jy and Joseph S. Lee (ed.). 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of Taiwan. Cheltenhan, U. K.; Northampton, Mass: Elgar,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ine, Ray S. World Power Assessment: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oper, Andrew F. (ed.) Niche Diplomac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zard, Wilson Digital Diplomacy: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T: Praeger,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tta, Soumitra and Augusto Lopez-Claros(e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hman, Ted C. China 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New Yorker: Scriber,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 Joshua S.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en, Allen C. USI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環。〈淺析美國國家軟力量〉。《國際關係學報》,第一期。二○○二年,頁23-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華。〈以TOWS情境分析方法解讀台灣產業科技研發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卷第一期。二○○四年六月,頁105-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慶龍。〈從實務經驗談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議題〉。《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6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秋瑩。〈知識經濟之意義、內涵與發展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九十一卷第六期。二○○一年六月,頁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翠玲。〈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作用〉。《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九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81-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遠景季刊》,第二卷第三期。二○○一年七月,頁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二○○年十月,頁2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崇旗。〈國際體育外交實務初探-以「第二十一屆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為例〉。《大專體育》,第五十八期。二○○二年二月,頁53-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二○○一年一月,頁83-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我國對過渡性協議的看法與對策〉。《國策專刊》,第十一卷。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頁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林文程。〈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八期,二○○二年六月卅日,頁7-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台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V.S.國會〉。《國防政策評論》,第一卷第一期。二○○○年秋季,頁48-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國策專刊》。第十一卷。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頁18-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吉郎。〈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憲。〈中等國家之國際參與:加拿大外交政策及其對台灣之啟示〉。《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117-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峰正、林俊言。〈台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二○○二年十二月,頁143-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棟。〈我國體育外交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九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頁3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德昌。〈中華民國的對外經濟援助政策:變革、困境與挑戰〉。《中國事務》,第三期。二○○一年一月,頁66-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海峽兩岸在非洲地區的經援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一九九九年三月,頁63-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德福、劉昭吟。〈越界產銷網絡中農業區域的新挑戰-以台灣花卉產業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十一期。二○○四年二月,頁35-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官有垣。〈國際援助與台灣的社會發展:民間非政府組織角色扮演之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二期。二○○二年十二月,頁131-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傑。〈中國外交與對外體育交往〉。《外交學院學報》,第三期。二○○三年,頁52-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昇。〈我國資訊國力現況與開展〉。《研考雙月刊》,第廿八卷第一期。二○○四年二月,頁40-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鳳儀。〈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6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昭顯。〈知識經濟時代非政府組織發展策略的探討〉。《政治學學報》,創刊號。二○○三年八月,頁27-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偉倫、許倫彰。〈台灣開拓國際關係的另一條道路-推動知識外交之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卅期。二○○五年六月卅日,頁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愛國。〈「民主和平論」剖析〉。《現代國際關係》,第九期。二○○二年,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長。〈科技產業全球分工與IT產業兩岸分工策略〉。《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二期。二○○二年四月,頁225-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小紅。〈西方國家新聞媒體同外交決策的關係〉。《外交學院學報》,第四期。二○○三年,頁52-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紐則勳。〈「參與聯合國」之國際宣傳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二○○三年十月,頁47-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delski, George. Exploring Long Cycle.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小松、王義桅。〈試析美國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現代國際關係》,第五期。二○○三年,頁14,2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______。〈國外對公共外交的探索〉。《國際問題研究》,第一期。二○○五年,頁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曙、林琮盛。〈從「安全」與「利益」的兩難中解套:再思兩岸關係中的市場力量〉。《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六卷第四期。二○○五年十月,頁239-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總第八十二期。二○○五年六月,頁105-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培芝。〈對中武器解禁案:雙頭馬車下的歐盟中國政策〉,《歐亞研究通訊》,第八卷第一期。二○○五年一月,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立平。〈美國國會與中美安全關係-以台灣問題為例的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三期。二○○二年,頁4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博彰譯。Philip M. Taylor原著。〈宣傳與資訊作戰〉,《國防政策評論》,第二卷第一期。二○○一年秋季,頁80-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新。〈綜合安全與國家形象〉。《現代國際關係》,第六期。二○○四年,頁1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牧民。〈經濟與安全:全球化時代的新安全論〉。《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二期。二○○五年十月,頁19-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奕平。〈美國國會議員與台灣當局間的互動及其影響-以美國國會「台灣小組」為例的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二○○五年,頁7-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uchterlein, Donald 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瑛。〈台灣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策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經濟前瞻月刊》,二○○二年七月五日,頁48-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政府鼓勵非政府組織加入UN ECOSOC的輔導策略與制度〉。《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73-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隆志。〈台灣參與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八期。二○○二年六月卅日,頁46-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勁甫、李樹幹。〈中華民國嚇阻戰略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五期。二○○四年九-十月,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宏。〈人權保障與全球治理: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思與言》,第卅八卷第四期,二○○○年,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滋松。〈民主與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外交〉。《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三期。一九九八年八月,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慧鸞。〈電信自由化建制與數位落差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四期。二○○一年七、八月,頁25-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卅九卷第五期。二○○○年五月,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明明。〈試析台灣當局的「民主外交」〉。《甘肅社會科學》,第四期。二○○五年,頁30-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二○○四年九月,頁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文衡。〈國際組織與知識經濟之發展:以APEC為例〉。《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七期。二○○一年九月,頁5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可金。〈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四期。二○○四年,頁2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二○○三年,頁86-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啟正。〈努力建設有利於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外交學院學報》,總第七十五期。二○○四年三月,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剛。〈全球化時代的「軟權力」與文化安全策略〉。《國際論壇》,第六卷第二期。二○○四年,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二○○五年,頁20-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玨。〈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接軌之策略〉。《研考雙月刊》,第廿七卷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85-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釗嘉。〈城市外交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市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三卷第一期。二○○五年六月,頁55-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哲銘、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戰略與國際研究》,二○○一年一月,頁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衛。〈非政府組織並非台灣「外交」的新空間〉。《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六期。二○○三年,頁2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怡珮。〈商業育成新紀元-一帖中小企業經貿外交的良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43-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傳宇。〈國際對外援助新趨勢與台灣模式〉。《育達研究叢刊》,第四期。二○○三年三月,頁127-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國際合作發展法草案評析〉。《育達學院學報》,第七期。二○○四年五月,頁4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健飛。〈民主對21世紀國際關係的影響〉。《戰略與管理》,第三期。二○○二年,頁70-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斌。〈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二○○一年五月,頁6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二○○四年七月,頁55-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昌言、黃筱晴。〈台灣人權外交政策之評估與展望〉。《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一期。二○○五年,頁111-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建旭。〈轉落差換機會創利基造福祉-以數位落差開創我國經貿外交之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六卷第十二期。二○○三年十二月,頁57-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皓、張晶晶。〈媒介外交:國際關係中的新外交範式〉。《國際觀察》,第六期。二○○三年,頁45-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京佑。〈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二○○三年六月,頁23-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易達。〈非政府組織(NGOs)與外交關聯連性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廿三期。二○○一年十二月,頁105-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森中。〈國際經濟援助及經濟發展〉。《經濟前瞻》,第十八號。一九九○年四月十日,頁17-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天佑。〈世盟區域發展與國民外交〉。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文。〈台灣民主化與務實外交政策(一九八八~二○○○)〉。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家諭。〈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啟華。〈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1988~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竹君。〈資訊時代與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郁。〈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東南亞援外活動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四年六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琪嶽。〈中華民國對外援助的政治經濟分析:以對印尼外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Heffernan, Patrick.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cy: Insider Perspectives on Global Journ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NJ: Ablex,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正祥。〈中華民國現階段國際宣傳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傑。〈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國家與資本外移的關係-台灣經貿外交戰略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炎霖。〈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淑芬。〈非政府組織從事國際援助角色之研究:以醫療人道組織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姚珍。〈電腦網路在我國外交作為之應用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芳。〈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筱涵。〈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文琦。兩岸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歷程與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尚智。〈「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卓芬。〈非政府組織之議題倡議-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衛生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ordan, Shaun. The New Diplomac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 Malden, Mass.: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國及其他國家對外援助體系及資源整合之比較與檢討」座談會紀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舉辦,二○○三年八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宗和。〈務實外交的理論意涵〉。「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一九九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顯貴、傅素芬。〈創造知識價值的模式與應用〉。第七屆全國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主辦,二○○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吟敏、陳冠位、張學聖。〈全球資訊網應用於網路行銷之探討〉。二○○三年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區域科學學會、住宅學會、地區發展學會聯合年會暨研討會。中華大學主辦,二○○三年十二月廿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致政。〈國際援助與公共外交〉。「援外的世界潮流」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辦,二○○四年十月十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全民外交與國際參與〉。「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研討會,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心會主辦,二○○三年十月五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怡忠。〈國際援助與台灣國際參與的機會〉。「援外的世界潮流」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辦,二○○四年十月十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長永。〈我國發展經濟外交的評估與展望〉。「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一九九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ar, Richard F. (ed.) Public Diplomacy: USA versus USSR.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C研究報告:數位落差〉。台灣電子國際商務中心(Commerce Net Taiwan)。二○○二年三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nii.org.tw/cnt/info/Report/20020305_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優質形象 新聞局精準行銷〉。《新台灣新聞週刊》。第四六五期,二○○五年二月十七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65&bulletinid=214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交部要設置原住民大使〉。《新新聞周報》,第六九九期。二○○○年七月廿七日至八月二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699/699-07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際形象廣告 繞著議題跑〉。《銘報即時新聞》。二○○五年十一月八日。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595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題報導-綜合專題:韓國國家形象與品牌發展政策〉。台灣精品網站。二○○五年九月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taiwaninnovalue.com/chinese/ReportList.asp?id=14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數位內容學院市場事件分析-從日本動畫進軍坎城影展談其發展現況〉。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辦理。二○○四年十月十五日。http://www.dci.org.tw/edm/931029/pdf/931029.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義桅。〈以公共外交提升國力 大力傳遞中國聲音〉。《人民網》。二○○四年五月七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ch, Hans. 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8/248671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若雩。〈尋求經濟、外交與國家安全的平衡〉。《國策期刊》,第一七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5.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展。〈核威懾〉。《美國研究》,第二卷第一期。一九八八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88/first/first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文豐。〈全球營運專欄-企業外交 一兼二顧〉。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http://www.cnfi.org.tw/cnfi/mag0210-391-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力工。〈談中國與歐洲聯盟〉。亞洲新聞網。二○○四年五月六日。http://www.cna.tv/stories/commentsarticles/view/18367/1/b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美國研究》,第三期。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2003/third/third0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崇民。〈歐洲議會支持兩岸參與國際社會〉。《國策期刊》,第一四六期。一九九六年九月三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46_7.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瑛。〈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體系之運作及我國切入管道試析〉。二○○二年四月四日,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20404/20020404-2.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銘漢。〈為何美國國會對中國態度日趨強硬〉。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chinaresearch-84.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桂越,〈外交部的惡水案〉,中時編輯部落格,二○○六年二月九日。http://blog.chinatimes.com/balkan/archive/2006/02/09/38457.aspx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怡、宋久光。〈從「純威懾」到「實戰威懾」-六○年代以來美國核戰略的演變〉。《美國研究》,第二卷第四期。一九八八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88/fourth/fourth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惠康。〈East Meets West:當米老鼠遇上皮卡丘〉。動漫線。二○○五年六月八日。http://www.cabeat.com/pu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8&Itemid=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步塵。〈「國家品牌形象」概論〉。中國營銷傳播網。二○○四年十二月一日。http://www.emkt.com.cn/article/187/1876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意涵擴大之必要性〉。《國策期刊》,第一七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1.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安光。〈民主和平論及其對冷戰後美國外交戰略之影響〉。《美國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elman, Carol C. Jeremiah Norris and Jean Weicher. “America’s Total Economic Engagement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 Rethinking the Uses and Nature of Foreign Aid.” Hudson Institute, 28 June 2005: 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99/second/second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二○○○年七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publish/4rd/gujufa_all.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日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本義彥譯。ジョセフ•ナ-イ(Joseph S. Nye)原著。〈日本のソフト•パワー-その限界と可能性〉,Gaiko Forum (June 2006): 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 Victor D. “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s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 (Summer 2002): 40-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rguson, Niall. “Think Again: Power.” Foreign Policy 134 (January/February 2003):18-22, 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nn, Helena K. “The Case for Cultural Diplomacy: Engaging Foreign Audiences.” Foreign Affairs 82,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3): 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lboa, Eytan.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no.4, (December 2002): 731-7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72, no. 3 (Summer 1993): 2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ffman, David. “Beyond Public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81, no. 2 (March/April 2002): 83-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77 (September/October 1998): 8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ncaster, Carol. “Redesigning Foreign Aid.” Foreign Affairs 79,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0): 74-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ssenhop, Matt. “Creativity and Patience: Public Diplomacy Post-Sept. 11.” Foreign Service Journal (April 2002): 2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 Joseph S.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 Foreign Affairs 83, no. 3 (May/June 2004): 1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80 (Autumn 1990): 153-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 Joseph S. and William A. 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75, no. 2 (March/April 1996): 20-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swan, Audhesh K. Shailesh Kulkarni and Gopala Ganesh. “Loyalty towards the Country, the States and the Service Brand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0, no. 3 (February 2003): 233-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son, Peter G.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81,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2): 74-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s, Christopher.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 no. 2 (Spring 2002): 75-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yu, Joseph Z. and Yi-Chia Chiu. “Innovation policy for Taiwan’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R&D Management 32, no. 4 (2002): 369-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yth, Rosaleen. “Mapping 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5, no. 3: 421-4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bilewicz, Czeslaw. “The Scrooge Effect: 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Toward Central Europe, 1988-2005.” Issue and Studies 41, no.4 (December 2005): 209-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harna, R. S.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Arab and Muslim World: A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alysis.”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November 2001): 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elikow, Philip. “Foreign Policy Engineer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Back Aga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8, no. 4 (Spring 1994): 143-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n A Nation Be Branded?” LogoLounge.com. http://www.logolounge.com/articles/default.asp?Archive=True&ArticleID=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n Advertising: Diplomacy: the Wrong Job for Ad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3 August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4/08/23/AD23_ed3_.ph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iwangate: A Fall-out Free Scandal.” The Nation, 10 April, 2002. http://www.thenation.com/blogs/capitalgames?bid=3&pid=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5-2006.” 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www.weforum.org/site/homepublic.nsf/Content/Global+Competitiveness+Programme%5CGlobal+Information+Technology+Repor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USIA Alumni Association. 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abtree, Steve. “Made in Taiwan: Positive Global Impressions.” 13 December 2005. http://poll.gallup.com/content/default.aspx?ci=20431&pg=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 “Multination Survey: China and Taiwan Separate, Sovereign Nations.” 19 January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poll.gallup.com/content/default.aspx?ci=20704&pg=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 Joseph S. “Think Again: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1 March 2006.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70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msfeld, Donald H. “The Media War on Terror.” Project Syndicate, 8 March 2006.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umsfeld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pson, Drew. “Economic growth and soft power: China’s Africa strategy.” Association for Asian Research, 2 January, 2005. http://www.asianresearch.org/articles/243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編。《台灣對外經援之路》。台北:中華徵信所,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界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編。《聯合國與世盟:慶祝聯合國五十週年與世盟四十週年》。台北:世界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一九九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存國。《外交部對資訊科技在發展與管理上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一九九七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玲、蔣雪芬譯。大前研一原著。《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台北:天下,二○○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弘茂。《台北市政府城市外交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北市研考會,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振昌譯。Richard Rosecrance原著。《虛擬國家》。台北:聯經,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希光、周慶安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二○○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雯蓉譯。Michael F. Corbett原著。《委外革命》。台北:經濟新潮社,二○○六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佳靈、唐賢興編。《大國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學文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大同資訊圖書,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德昌。《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九九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青松。《現代行銷學》。台北:智勝文化,一九九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茂雄、陳隆志。《歐洲聯盟人權外交執行方式及其成效之探討-兼論對台灣人權外交的啟示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二○○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信強。《「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曉秋編。《信息革命與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時事出版社,二○○二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以清、陸冠廷編。《政治與資訊科技》。台北:揚智文化,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宏儒編。《FAPA與國會外交(1982~1995)》。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信宏。《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台北:經濟部,二○○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柏、陸乃聖譯。Paul Kennedy 原著。《霸權興衰史》。台北:五南,一九九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台北:翰蘆圖書,二○○四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福榮。《國際行銷管理》。台北:五南,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舜右編。《APEC議題論叢 2004》。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二○○五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明燁譯。Gary Rawnsley原著。《推銷台灣》台北:揚智文化,二○○三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政文。《國際環境與我國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一九八八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民。《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一九九一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樹仁、吳坤霖。〈台灣非政府組織外交事務的角色和功能〉。《國家政策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二○○四年三月,頁178-2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仁、張書銘。〈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六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77-2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一九九三年,頁75,91-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馬杰,〈新世紀國際關係中的軟國力競爭〉,《國際展望》,總第四一一期(二○○一年一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素梅。〈信息時代的外交變革-英國工黨的外交新舉措介評〉。《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四期。二○○一年,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雪瑛。〈「民主和平論」之分析與美國「推廣民主」策略〉。《臺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一期。二○○五年三月,頁123-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雲漢。〈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二○○四年三月,頁143-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學文。〈非政府組織(NGOs)在全球治理中之機會與限制:一個政治學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三卷第一期。二○○三年十二月,頁127-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NGOs)對國際關係之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一期。二○○○年九月卅日,頁43-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卅五卷第五期。一九九六年五月,頁1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酉潭、張孝評。〈民主化與台海和平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四期。二○○四年七、八月,頁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陳國。〈我國企業科技創新全球化的策略途徑與發展模式〉。《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一卷第二期。二○○五年九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智。〈論文化外交對國家國際威望樹立的作用〉。《國際政治》,第一期。二○○五年,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試論國家傳播在國家樹立國際威望中的作用〉。《國際政治》,二○○五年四月,頁9-1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