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轉型期中國政治社會化策略與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案研究
作者 賴穎蓁
貢獻者 陳德昇
賴穎蓁
關鍵詞 政治社會化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認同
政治參與
政治態度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5:59 (UTC+8)
摘要 近年來,中共陸續推動一系列的黨員思想教育運動,如「三講」、「保先」等,顯示隨著時代改變,黨員的思想已發生變化,大學生身為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其政治思想是否如中共官方資訊所言如此樂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是想了解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共是否能繼續透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效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除了了解現今中國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中共對於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掌控能力外,還能藉由觀察學生的政治態度,預測中共未來的政治改革方向。
      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取政治態度,學習政治文化的過程,一般國家為了灌輸民眾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藉由對教育資源的掌控來達到此目的,中共也不例外,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校園裡,執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關是學校的黨務部門,方法則是四門十四學分的必修課,稱之為公共課,以及其他由黨團支部辦的各種活動。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復旦大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執行結果。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生政治思想及態度的,不是家庭背景、不是地區差距、不是年級差異、亦不是入黨與否,而是整體時代環境及社會風氣。整體而言,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隔離和疏遠;政治態度現實多於理想、理性多於感性、消極多於積極。而本文欲檢視之中共的思想掌控能力則因網路的存在今非昔比。
      總結而言,當今學生多是以實際政績來評價中共,沒有偏激的反對或愚昧的支持,進行政治改革雖是普遍的要求,但是維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最後,本文就研究結果對中共提出建議,為了符合中共長期執政的利益,中共應該將公共課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轉變為公民素質的培養,使公民素質隨著經濟發展提升,以擴大政治參與,降低政治疏離感。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ney,張明澍譯,公民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Althusser, Louis,「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Duverger, Maurice,黃一鳴譯,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要素(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Giddens, Anthony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凃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Huntington, Samuel P.著,張岱云等譯,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Marshall, Catherine; Rossman, Gretchen B.著,李政賢譯,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Wilson, Richard W.著,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831。
王秀娟(2004年),「論政治社會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進主編,中國社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王曉明主編,在新意識型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汝信等,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吳雪珍(1983年),中國大陸青年知識分子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幾個突出個案之分析(1949-1980),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超,台灣地區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三民主義教育效果探析(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芳華(2004年),「當代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忠橋,建國以來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歷史沿革資料彙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胡佛,「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心理學會編,大專學生對當前生活環境的看法(台北:自由青年社,1998年)。
胡佛,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徐海波,中國社會轉型與意識形態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袁岳等,深度訪談:如何結交陌生人(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馬昌富(2005年),「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思考」,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貞雲(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社會化」,雲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經瑞(2006年),學校對大學生政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社會化觀點與分配觀點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俊,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原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出版部,1984年)。
陳義彥,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德成書店,1979年)。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1年)。
陸慶任,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
彭懷恩(1978年),「中華民國大學生的政治支持」,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懷恩,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灣政治心理取向(台北:風雲論壇,1992年)。
黃寬裕(1993年),「『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雄等著,社會轉型與青年發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趙渭榮,轉型期的中國政治社會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寶煦主編,知識份子與社會發展(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論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年)。
鄭宏文(1993年),「政治社會化媒體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台灣地區大學生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139-141。
儲著斌(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研究」,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羅洪鐵主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中文報章期刊
「『八榮八恥』是非明」,人民日報(北京),2006年03月07日,第五版。
「上海人最新報告」,瞭望東方週刊(北京),總第134期(2006年6月8日),頁12。
「高校政治課大調整」,瞭望東方週刊(北京),總第141期(2006年7月),頁24。
「湖北黃石市一份調查報告表明:『黨員不像黨員』的問題必須解決」,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7月30日,第三版。
「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掃描」,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6月11日,第二版。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北京), 2004年10月15日 ,第一版。
丁雪輝、黎萬和,「論民族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四川),第6卷第5期(2005年9月),頁63-66。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課題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報告」,中國青年研究(北京),2005年第7期(2005年7月),頁5-10。
王敏、廖濟忠、池慧靈,「當代大學生社會化問題調查與分析」,引進與諮詢(福建),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頁63-64。
王曉漪,「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四川),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22-124。
王錦東,「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陜西教育學院學報(陜西),第21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112-115。
甘均良,「貼近時代特徵: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關鍵」,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85-87。
朱豔麗,「轉型期青年政治亞文化對主流政治文化的影響」,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5年2月),頁49-51。
宋靜,「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內容分析」,理論月刊(湖北),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154-156。
李琳,「試論校園文化的心理功能」,滁州師專學報(安徽),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頁43-45。
李瑞芳,「關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集寧師專學報(內蒙古),第27卷第3期(2005年9月),頁79-82。
邱柏生,「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湖北),2005年04期(2005年4月),頁12。
孫夢云等,「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研究狀況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1。
袁頌西,「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言(台北),第7卷第4期(1969年11月),頁19-29。
袁頌西,「家庭權威模式、教養方式與兒童之政治功效意識:景美研究」,思與言(台北),第10卷第4期(1972年11月),頁35-55。
郝坤安、雷偉,「淺論高校德育的偏失及對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陜西),第20卷第1期(2006年3月),頁35-37。
崔曉娟,「俄羅斯青年政治觀研究」,當代青年研究(上海),2004年03期(2004年3月),頁43-47。
張光、蔣璐,「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實證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第5卷第6期(2006年6月),頁37-42。
張雪梅,「談社會轉型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 2005年第3期(2005年7月),頁116-120。
郭彬,「探析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河北),第16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28-29。
程穎,「談當代青年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現代教育科學(吉林),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109。
楊明光,「轉型期我國大學生行為失範研究評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天津),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54-61。
劉勝驥,「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9期(2000年9月),頁36-41。
滕翔志,「諾斯的意識形態理論」,學術月刊(上海),1999年第2期(1999年2月),頁23-25。
鄭世東,「中學生政治觀念狀況的地區性抽樣調查和教育分析」,教學與管理(山西),2005年第15期(2005年5月),頁23-24。
盧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方法探析」,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山西),第29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14-116。
韓本武,「當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方式及有效選擇」,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河南),第19卷第1期(2005年2月),頁58-60。
韓勇鴻,「當代大學生政治心理狀況及控對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山西),第18卷第4期(2006年4月),頁101-104。
三、網路資料
「30萬黨員思想大調查驚動中央,黨內教育將啟動」,原載瞭望東方週刊(北京),下載於中北大學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專題網站,<http://xjxjy.nuc. edu.cn/readnews.asp?id=4110>。
楊德山,「『三講』教育」,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news/8712/ 8715/20020804/791877.html>,2002年8月4日。
四、英文專書
Carnoy, Martin and Levin, Henry M., Schooling and Work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Dawson, Richard E. and Prewitt, Kenne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 1969).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69).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65).
Hyman, Herbert Hira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 Free Press, 1969).
Jennings, M. Kent and Niemi, Richard G., Generation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Massialas, Byron G.,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69).
Prewitt, Kenneth and Okello-Oculi, Josep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Nations,” in Roberta S. Sigel(ed.),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A Reader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ye, Lucian W., 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g : 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Pye, Lucian W., “Introduc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ye, Lucian W. and Verba, Sidney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Roach, Penelop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New Nations of Africa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67).
Weissberg, Robert, 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4).
五、英文期刊
Adelson, Soseph and O’Neil, Robert P.,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Ideas in Adolescen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4(1996), pp.295-306.
Almond, Gabriel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18 (Aug. 1956), pp. 393-396.
Beck, Paul Allen and Jennings, M. Kent, “Family Traditions, Political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3, No.3(1991), pp.742-763.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 The Child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1, No. 2 ( March 1967), pp. 25-38.
Glanville, Jennifer 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r Selection?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Activity in Early Adulthood,”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80, No.2(1999), pp.279-290.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pp. 22-49.
Pye, Lucian W., “Political Culture Revisited,”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12, pp. 487- 5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4260016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0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德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賴穎蓁zh_TW
dc.creator (作者) 賴穎蓁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35:59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35: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5: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260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60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中共陸續推動一系列的黨員思想教育運動,如「三講」、「保先」等,顯示隨著時代改變,黨員的思想已發生變化,大學生身為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其政治思想是否如中共官方資訊所言如此樂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是想了解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共是否能繼續透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效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除了了解現今中國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中共對於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掌控能力外,還能藉由觀察學生的政治態度,預測中共未來的政治改革方向。
      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取政治態度,學習政治文化的過程,一般國家為了灌輸民眾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藉由對教育資源的掌控來達到此目的,中共也不例外,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校園裡,執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關是學校的黨務部門,方法則是四門十四學分的必修課,稱之為公共課,以及其他由黨團支部辦的各種活動。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復旦大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執行結果。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生政治思想及態度的,不是家庭背景、不是地區差距、不是年級差異、亦不是入黨與否,而是整體時代環境及社會風氣。整體而言,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隔離和疏遠;政治態度現實多於理想、理性多於感性、消極多於積極。而本文欲檢視之中共的思想掌控能力則因網路的存在今非昔比。
      總結而言,當今學生多是以實際政績來評價中共,沒有偏激的反對或愚昧的支持,進行政治改革雖是普遍的要求,但是維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最後,本文就研究結果對中共提出建議,為了符合中共長期執政的利益,中共應該將公共課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轉變為公民素質的培養,使公民素質隨著經濟發展提升,以擴大政治參與,降低政治疏離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緣起……………………………………………… 1~3
     第二節 研究問題、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 6~14
     第四節 文獻回顧─中共思想政治教育之相關研究…………………14~19
     第二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20~22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教育………………………………23~24
     第三節 政社會化的功能………………………………………………24~26
     第三章 中共思想政治教育……………………………………………27~28
     第一節 當前政治文化特質……………………………………………28~29
     第二節 政治思想變遷…………………………………………………29~33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33~36
     第四章 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運作狀況…………………………37~38
      第一節 學習心態………………………………………………………38~42
      第二節 核心思想的認同………………………………………………42~47
     第三節 入黨動機………………………………………………………47~50
     第五章 中共政治社會化執行結果………………………………… 51~52
      第一節 民主法治價值傾向……………………………………………52~57
      第二節 政治參與………………………………………………………57~63
      第三節 體制認同………………………………………………………63~68
      第四節 政府評價………………………………………………………69~73
     第六章 結論………………………………………………………………74
     第一節 研究發現………………………………………………………74~80
     第二節 未來展望………………………………………………………80~82
     參考書目……………………………………………………………………183~89
     附錄一:本研究訪談提綱………………………………………………90~91
     附錄二:訪談記錄摘要…………………………………………………192~115
     
     
     
     
     
     
     
     
     
     
     
     
     
     
     表 次
     
     表一、受訪者基本資料……………………………………………13
     
     圖 次
     
     圖一、本研究分析架構圖…………………………………………7
     圖二、教育階段流程圖……………………………………………24
     圖三、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執行架構圖……………………………3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0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社會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參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態度zh_TW
dc.title (題名) 轉型期中國政治社會化策略與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案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ney,張明澍譯,公民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thusser, Louis,「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verger, Maurice,黃一鳴譯,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要素(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nthony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凃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著,張岱云等譯,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shall, Catherine; Rossman, Gretchen B.著,李政賢譯,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son, Richard W.著,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秀娟(2004年),「論政治社會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進主編,中國社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明主編,在新意識型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汝信等,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雪珍(1983年),中國大陸青年知識分子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幾個突出個案之分析(1949-1980),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超,台灣地區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三民主義教育效果探析(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芳華(2004年),「當代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忠橋,建國以來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歷史沿革資料彙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佛,「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心理學會編,大專學生對當前生活環境的看法(台北:自由青年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佛,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海波,中國社會轉型與意識形態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岳等,深度訪談:如何結交陌生人(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昌富(2005年),「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思考」,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貞雲(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社會化」,雲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經瑞(2006年),學校對大學生政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社會化觀點與分配觀點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俊,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原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出版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德成書店,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慶任,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1978年),「中華民國大學生的政治支持」,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灣政治心理取向(台北:風雲論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寬裕(1993年),「『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雄等著,社會轉型與青年發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渭榮,轉型期的中國政治社會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寶煦主編,知識份子與社會發展(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論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宏文(1993年),「政治社會化媒體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台灣地區大學生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139-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儲著斌(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研究」,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洪鐵主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報章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榮八恥』是非明」,人民日報(北京),2006年03月07日,第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人最新報告」,瞭望東方週刊(北京),總第134期(2006年6月8日),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校政治課大調整」,瞭望東方週刊(北京),總第141期(2006年7月),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湖北黃石市一份調查報告表明:『黨員不像黨員』的問題必須解決」,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7月30日,第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掃描」,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6月11日,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北京), 2004年10月15日 ,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雪輝、黎萬和,「論民族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四川),第6卷第5期(2005年9月),頁63-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課題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報告」,中國青年研究(北京),2005年第7期(2005年7月),頁5-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敏、廖濟忠、池慧靈,「當代大學生社會化問題調查與分析」,引進與諮詢(福建),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頁63-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漪,「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四川),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頁12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錦東,「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陜西教育學院學報(陜西),第21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112-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均良,「貼近時代特徵: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關鍵」,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85-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豔麗,「轉型期青年政治亞文化對主流政治文化的影響」,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5年2月),頁4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靜,「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內容分析」,理論月刊(湖北),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154-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琳,「試論校園文化的心理功能」,滁州師專學報(安徽),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頁4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芳,「關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集寧師專學報(內蒙古),第27卷第3期(2005年9月),頁7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柏生,「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湖北),2005年04期(2005年4月),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夢云等,「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研究狀況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頌西,「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言(台北),第7卷第4期(1969年11月),頁19-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頌西,「家庭權威模式、教養方式與兒童之政治功效意識:景美研究」,思與言(台北),第10卷第4期(1972年11月),頁35-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坤安、雷偉,「淺論高校德育的偏失及對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陜西),第20卷第1期(2006年3月),頁3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曉娟,「俄羅斯青年政治觀研究」,當代青年研究(上海),2004年03期(2004年3月),頁4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蔣璐,「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實證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第5卷第6期(2006年6月),頁3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梅,「談社會轉型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 2005年第3期(2005年7月),頁116-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彬,「探析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河北),第16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28-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穎,「談當代青年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現代教育科學(吉林),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明光,「轉型期我國大學生行為失範研究評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天津),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5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勝驥,「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9期(2000年9月),頁36-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滕翔志,「諾斯的意識形態理論」,學術月刊(上海),1999年第2期(1999年2月),頁2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世東,「中學生政治觀念狀況的地區性抽樣調查和教育分析」,教學與管理(山西),2005年第15期(2005年5月),頁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方法探析」,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山西),第29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14-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本武,「當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方式及有效選擇」,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河南),第19卷第1期(2005年2月),頁58-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勇鴻,「當代大學生政治心理狀況及控對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山西),第18卷第4期(2006年4月),頁101-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萬黨員思想大調查驚動中央,黨內教育將啟動」,原載瞭望東方週刊(北京),下載於中北大學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專題網站,<http://xjxjy.nuc. edu.cn/readnews.asp?id=4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德山,「『三講』教育」,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news/8712/ 8715/20020804/791877.html>,2002年8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noy, Martin and Levin, Henry M., Schooling and Work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wson, Richard E. and Prewitt, Kenne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yman, Herbert Hira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 Free Press,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nnings, M. Kent and Niemi, Richard G., Generation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sialas, Byron G.,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ewitt, Kenneth and Okello-Oculi, Josep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Nations,” in Roberta S. Sigel(ed.),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A Reader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ye, Lucian W., 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g : 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ye, Lucian W., “Introduc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ye, Lucian W. and Verba, Sidney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ach, Penelop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New Nations of Africa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ssberg, Robert, 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英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elson, Soseph and O’Neil, Robert P.,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Ideas in Adolescen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4(1996), pp.295-3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mond, Gabriel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18 (Aug. 1956), pp. 393-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 Paul Allen and Jennings, M. Kent, “Family Traditions, Political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3, No.3(1991), pp.742-7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 The Child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1, No. 2 ( March 1967), pp. 25-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anville, Jennifer 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r Selection?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Activity in Early Adulthood,”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80, No.2(1999), pp.279-2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pp. 2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ye, Lucian W., “Political Culture Revisited,”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12, pp. 487- 50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