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
作者 歐陽文山
貢獻者 李明
歐陽文山
關鍵詞 北韓核武問題
北韓軍事體制
北韓核武危機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8:38 (UTC+8)
摘要 2003年年初與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似有雷同之處,都是北韓打核武牌,迫使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同時無暇兼顧東北亞地區,也是金正日慣用的戰爭邊緣(Brinkmanship)做法,利用研發大規模武器或從事作戰準備,要求直接談判,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互相外交承認,以換取北韓停止發展核子武器計畫,從以獲得相關的經濟援助。隨著蘇聯政權解體,東歐各國和平落幕的局面並未擴散到東北亞地區,北韓趁著冷戰結束之際,大舉研發核武動作,對東北亞地區構成重大影響,也從孤立無援的弱國擠身成為談判大國。畢竟東北亞地區複雜的局勢與中東地區不同,周邊強權看法、主張亦不同,增加處理上的難度。
     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以來,透過日內瓦協議架構(Agreed Framework)和KEDO的運作,日本首相小泉還於2002年9月首度訪問北韓商談雙方建交事宜,使東北亞暫時獲得安全與穩定。然而,由於美國布希總統點名北韓為「邪惡軸心」,再加上美軍進攻伊拉克的行動,使平壤產生威脅感,深恐美國出兵發動第二次韓戰,因而利用美國集中精力對付伊拉克之際,重新啟動核電廠到試射飛彈,乘機以核武敲詐美國,並以威脅南韓和日本進行要挾,一時東北亞情勢有如三溫暖般急熱急冷,這也是北韓在第一次核武危機後,嘗到甜頭的代價,試圖在美國分身乏術之際,再來一次看看。朝鮮半島的穩定攸關東北亞地區安定,若以冷戰期間的思維考量,似圖以經濟制裁與圍堵政策欲想解決北韓問題,在金正日靈活的外交手段及戰爭邊緣的策略下,短期看到成果極為不易。北韓的問題不僅是核子問題,亦有生化武器、飛彈研發、武器輸出等嫌疑。因此,只要北韓的意圖不明朗,那麼,北韓的威脅對東北亞地區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南韓、日本受限與美國訂定條約關係,無法發展長程飛彈,然北韓一再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導彈飛彈,甚至還發射飛彈從日本領空飛越,普遍提醒日本、南韓民眾,國防事務應該要注意,提高警覺才是正確選擇,也激發東北亞各國對區域安全的重視。
     美國正透過以軍事全球化的方式,進行全球性的軍事收編。這種以美國為主導,以軍事力量為工具,以全球為客體的軍事全球化,在打倒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與剷除伊拉克海珊政權達到頂峰。但遇到東北亞的北韓,美國的軍事力量便遇到挫折,原因在於東北亞的權力版圖太過於複雜,各方的勢力與利益均在其中,特別是北韓可能擁有核子武器,而美國也表示,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短期間戰爭的恐怖陰影正籠罩著東北亞地區。現階段俄羅斯、中共、日本、南韓並不想與北韓之間有任何的衝突發生,因為維持區域內的穩定和平,才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若有任何的衝突或戰爭發生,對東北亞各國均會造成重大傷害。美國未嘗不是以經濟的角度,來看整個區域相關的情事,其實美國在東北亞利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幾乎完全相同,就保護美國本土不受武器攻擊而言,美國主要憂心的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與飛彈漫無張法的擴散,在東北亞地區,擁有核武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共、北韓在內,潛在的威脅是其他沒有核武國家錐心之痛。以北韓核武、導彈發展的現況,其投射技術與命中公算逐年都在進步,連美國本土也被受威脅,更加深東北亞各國的擔心。
     南北韓與朝鮮半島周邊四強―美、日、中、俄,透過談判對話方式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美國與東北亞各國對北韓核武問題各有不同看法與立場,要在短期內形成一致共識實非易事。關鍵的因素在於美國與北韓的態度,美國政府首要條件是強烈要求北韓放棄發展核武,不可擁有、不可輸出、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當北韓同意之後,再談關係正常化及經援之事。而北韓則要求美國先同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障北韓政權的安全後,在討論對北韓核武設施檢查問題,雙方針峰相對互不讓步,陷入僵局在所難免。美國布希總統曾表示,「如果北韓放棄核武發展計畫的話,美國會在多方框架下,向北韓提出書面安全保障提案」。這顯示中共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凱利,這段時間來回穿梭於北京、平壤、漢城、東京,希望第二次六邊會談儘速能實施,然美國與北韓立場不同,尚需共同努力以赴。
     總結來說,北韓慣用「戰爭邊緣」政策,步步均在險中求勝,但大都能為平壤獲取不少的政治及經濟利益。東北亞地區在冷戰結束10餘年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區缺乏類似北約組織的集體防衛體系,及有效解決區域問題的多邊安全對話機制,六邊會談的重要宣示,不管其談判成果如何,在首創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先例,與會各國若能把握契機,共同努力推動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正式機制,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問題,必然較為樂觀。兩岸關係應著眼於「戰略性」、「結構性」層次的問題,尋求長期解決的方案。究竟應該定位為「國家對國家」之間,或「政府對政府」「政黨對政黨」等主體的競爭,這是存在兩岸各自內部之間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也是雙方形成共同「國家利益」的重大障礙。在政治上,中華民國是民主法治國家,因此,當主流民意認為應該放棄戒急用忍政策,政府當局就應該改採務實可行的路線,擴大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九二共識、新中間路線、四不加一個沒有、經發會共識、國統綱領)。經過分析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兩岸未來的「統獨」立場,將取決於兩岸雙方能否有意識「共同利益」的真諦,尋求國家利益的「平行一致」?若然,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將會持續和平落幕,最終邁向統一;否則,兩岸關係繼續長期「零和對抗」、「利益衝突」,臺海雙方終究不免一戰。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瑋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承宗。《俄羅斯對外政策暨其對我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民國84年。
尹章華 簡誠彥編。《臺灣海峽的戰爭與和平論文集》。台北:文笙書局,民國89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2年。
朱松柏。《東北亞戰略均勢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朱松柏。《社會主義體制變化:中共與北韓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國88年。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一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59-83。
楊志恆。〈美日安保條約延伸涵蓋範圍戰略涵義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86年夏季號,民國86年6月,頁184-196。
楊紅梅。〈朝鮮核危機的症結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3年5月,頁21-26。
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8月,頁89-92。
劉國興。〈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分析〉。《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34-46。
劉德海。〈談美國柯林頓政府未來對東北亞的政策〉。《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81-89。
劉德海。〈從平壤觀點看美國與北韓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1期,民國81年11月,頁50-63。
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頁71-92。
劉德海。〈冷戰後時代北韓的外交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85-212。
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頁77-101。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民國84年。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寄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35。
魯治。〈從伊拉克戰爭解讀美國新戰略〉。《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4-57。
羅致政。〈臺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民國85年,頁1-16。
蘇嘉宏。〈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國家利益〉。《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17-34。
三、論文
吳懿峰。《冷戰後美日安保合作與中美日三角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許柏逸。《柯林頓政府對1992〜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
陳淑珠。《南韓北方政策與中〈共〉韓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2月。
郭曉嘩。《北韓核武危機與柯林頓政府因應策略分析1993〜1994》。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月。
傅有敏。《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3月。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
穆仁國。《美日1997年簽訂防衛合作新指針後之東北亞安全新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
四、研討會論文
周力行。〈朝鮮半島局勢變化下美國軍事干預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劉榮傳、朱傳枝。〈二次波灣戰爭後東北亞軍事情勢發展及我國軍應有之作為〉,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五、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李英明主編。《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rt, Robert J. & Robert Jervis.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2.
Bannett, A. Doak. China and the Major Power in East Asia,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7.
Baek‚Kwang–il.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Study of the ROK-U.S. Security Relationship Withship within the Concepturl Framework of Alliances Between Great and Small Powers.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1988.
Caldwell, Da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From 1947 to the Nixon–Kissinger Grand Design.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1.
Cho‚Myung Hyun.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 East Asia.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Press‚1989.
Dumbrell‚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rter to Clinton. New York‚N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Haldeman,Harry R. The Ends of Power . New York: Times Books, 1978.
Nixon, Richard. M.,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NY: A Touchstone Book, 1990.
李其泰。《國際政治論集續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5年。
Pipes, Richard U.S.―Soviet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Détente. Colorado‚CO : Westview Press, 1981.
Pranger,Robert J.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ints of View. 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7.
Reese‚David. The Prospects for North Korea´s Survival.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Rosenau, James 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NY: The Free Press, 1979.
Simon, Sheldon W., ed. 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M.E. Sharpe, Inc, 1993.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ston‚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二、期刊
Akira, Ogawa Jr.“The Miracle of 1998 and beyond:ROK-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X‚no.2‚Winter 1998‚pp. 21-50.
Albright‚David & Holly Higgins.“North Korea:It´s Taking too Long.”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January/February 2002‚pp. 1-7.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一九一三至一九八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Byung–Kie‚Yang.“Changes in North Korea´s Military Policy and East Asian Security.”Korea Focus‚January/February 2003‚pp. 51-71.
Bayer‚James & E. Bedeski.“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V‚no.2‚Winter 1993‚pp. 99-118.
Blank, Stephen J.“Korea and Asian Security after the Framework Agreement.”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VII‚no.2‚Winter 1995‚pp. 113-140.
Cha‚Victor D.“What Drives Kore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X‚no.2‚Winter 1998‚pp. 69-87.
Cotton‚James.“The North Korea/United States Nuclear Accord: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Korea Observer‚vol.XXVI‚no.3‚Autumn 1995‚pp. 321-344.
Dujarric‚Robert.“Political Lessons of the 911 War for Korea.”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1‚Spring 2002‚pp. 25-43.
Duk–min‚Yun.“Challenges Facing the Korea–U.S. Alliance.”Korea Focus‚March/April 2003‚pp. 55-70.
Fouse ‚David.“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Volume 2‚Number 4‚June 2003‚pp. 21- 35.
Guoxing‚Ji‚“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VII‚no.2‚ Winter 1996‚pp. 269-296.
Harrison, Selig S.“Promoting A Soft Landing in Korea.”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7‚no.106‚pp. 22-56.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ael E. Brown、Owen R. Cote、Sean M. Lynn–Jones、Steven E. Miller原著。《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Hong‚Hyun–lk.“Evolving U.S.–ROK–DPRK Rel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ROK–U.S. Alliance.”Korea and World Affairs‚Winter 2002‚pp. 484-491.
Harrison‚Selig S.“Ending the Korean War.”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pring/Sumner 2002‚pp. 1-23.
Kim‚Hong Nack.“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Dynamics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in the 1990s.”Korea and World Affairs‚vo1. 19‚no.1‚Spring 1995‚pp. 5-28.
Kim‚Hakjoon.“An Odd Alliance:South Korea–U.S. Relations After the Adv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Korean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 29‚no. 1‚2002‚pp. 1-29.
Lee‚Hun Kyung.“North Korea´s Missile Program and US Nonproliferation
Strategy.”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1-72.
Minnich‚James M.“The Denuclearization of North Korea: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1994 Agreed Framework.”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28.
Noland, Marcus.“Why North Korea Will Muddle Through?”Foreign Affairs, vol.76, no.4‚July/August 1997‚pp. 105-118.
Newhouse‚John.“The Missile Defense Debate.”Foreign Affairs‚vol. 80‚no. 4‚
2001‚pp. 96-118.
何思因編。《美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
Nye‚Joseph.“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pp. 71-87.
Suh‚Choo–suk.“North Korea´s Military–First Policy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167-181.
Zhu‚Yuchao.“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s & East Regional Security.”Issues & Studies‚vo1.31‚no.12‚December 1995‚pp. 83-110.
三、報紙
China News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參、網路資料
楊永明國際事務網
http://www.cc.ntu.edu.tw/〜yang/
杜蘅之。《中美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1年。
東北亞和平與安全網
http://www.nautilus.org/napsnet/index.html
美國資訊網
http://usingo.org/chinese.htm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index.html
韓國國防部
http://www.mnd.go.kr/mndweb/mnden/mndenindex.htm
美國科學家聯盟
http://www.fas.org/index.html
杜蘅之。《中美新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2年。
國防及國際安全研究中心
http://www.cdiss.org/temporl.htm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8年。
林碧昭。《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82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民國89年。
胡台生譯。飯田健一著。《1996〜1997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1996〜1997)。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
胡慶山譯。繹木昌之著。《北朝鮮:社會主義與傳統的共鳴》,台北:月旦出版,1994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國92年。
高崇雲。《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民國78年。
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譯。Gerald L. Curtis著。《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民國85年。
曾清貴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曾清貴譯。別冊寶島編輯部。《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張亞中 孫國祥著。《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政策》。臺北:幼獅,民國85年。
張明澍譯。Bruce Russett、Harvey Starr原著。《國際政治》(World Politics)。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4年。
張天虹、瞿文中、沈明室譯。Wilfried A. Herrmann。《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許文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72年。
許綬南譯。Richard Bernstein、Ross H. Munro原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楊日旭。《美國政治與美國國會》。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3年。
楊紫函、吳奇達、強勇傑、陳孝、李育慈、黃俊彥譯。Christopher A. Mcnally、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譯。Michael J. Green、Patrick M. Cronin原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Present‚and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楊紫函譯。Michael D. Swaine、Rachel M. Swanger、川上高志原著。《日本與彈道飛彈防禦》(Japan an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楊連仲譯。Michael J. Green著。《武裝日本-國防自主與聯盟政治》(Arming Japan Defense Production‚Alliance Politics‚and the Postwar Search for Autonom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楊連仲、陳孝燮、張瑞帆、吳奇達譯。西原正著。《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鄭又平 黃列修譯。Stefano Guzzini著。《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
趙復生、陳孝燮、謝豐安譯。Natalie Crawford、文正仁原著。《韓國的兵力結構與空中武力角色》(Emerging Threat‚Force Structures‚and the Role of Air Power in Kore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裘兆琳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臺北:中研院歐美所。民國82年。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 B. Hughes著。《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
歐信宏、胡祖慶譯。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劉鵬。《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外交政策和美中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作者自行出版,民國86年。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趙顯潼《中共與北韓關係對朝鮮半島之影響》。台北:韋伯文化,民國74年。
顧淑馨、林添貴譯。Henry Kissinger著。《大外交》(Diplomacy)。台北:智庫,1998年。
二、期刊
于美華。〈新時期美日俄對朝鮮半島政策特點及情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期,頁32-35。
天寧。〈朝鮮核危機考驗中朝關係〉。《鏡報月刊》,2003年1月,頁83-85。
王喬保。〈四方會談與朝鮮半島局勢〉。《外國問題研究》,1996年第3期,頁28-31。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86-105。
石源華。〈略論朝鮮政府內外政策的走向〉。《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37-147。
朱松柏。〈韓國與蘇聯的政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6期,民國80年,頁19-31。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的朝鮮半島〉。《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2期,民國82年,頁23-33。
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7期,民國82年,頁1-10。
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84年,頁11-18。
朱松柏。〈南北韓的軍北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頁17-27。
朱松柏。〈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頁19-28。
朱松柏。〈80年代的中共與南北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8期,民國75年,頁32-41。
朱松柏。〈金正日接班與北韓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頁37-49。
朱松柏。〈現階段南北韓統一政策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頁1-9。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民國89年,頁1-12。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4-7。
朱松柏。〈東北亞情勢的新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1-7。
朱松柏。〈南北韓高峰會的意義與前景〉。《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12-134。
朱峰。〈布希政府的半島政策與朝鮮半島核危機〉。《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1-7。
曲儉。〈朝鮮經濟是否走向崩潰〉。《廣角鏡月刊》,2003年2月16日-3月15日,頁26-33。
辰雨。〈朝韓軍事實力對比〉。《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1-53。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頁6-9。
李明。〈金正日接班前景與北韓政局〉。《亞洲研究》,第19卷,民國85年,頁60-79。
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第16期,2002年,頁93-127。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2000年,頁56-79。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3月,頁6-9。
李明。〈近期朝鮮半島情勢觀察-核武議題與日本角色〉。《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9-15。
李明峻。〈北韓危機與亞太安全情勢〉。《臺灣智庫》,2003年6月,頁9-19。
李文忠。〈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民國91年,頁1-15。
李少軍。〈論國家利益〉。《國際政治》,2003年4月,頁35-41。
余陽。〈朝鮮已有了核武器嗎?〉。《廣角鏡月刊》,2002年11月16日-12月15日,頁46-49。
阿轀。〈揭開朝鮮國防工業的神秘面紗〉。《廣角鏡月刊》,2003年6月16日-7月15日,頁72-75。
林秋山。〈金正日:北韓刻意朔造的領導偶像〉。《中國論壇》,第20卷第11期,民國74年,頁59-61。
林秋山。〈盧武鉉執政後的南韓〉。《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4-7。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國91年12月,頁1-27。
吳正偉。〈北韓與美國核子協議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民國91年,頁108-115。
季志業。〈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的演變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8-11。
胡敏遠。〈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民國92年6月,頁13-31。
秦預。〈中朝關係非凡卻不是盟國〉。《廣角鏡月刊》,2003年4月16日-5月15日,頁58-60。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民國85年,頁1-17。
馬仲可。〈北韓退出防止核武擴散條約和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民國82年,頁42-44。
馬榮升。〈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廣角鏡月刊》,2001年12月16日-2002年1月15日,頁30-33。
晉林波。〈朝日關係與東北亞形勢(北京)〉。《國際關係研究》,第18期,2002年,頁30-35。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22卷第2期,民國85年,頁36-49。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1990〉。《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9月,頁13-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6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歐陽文山zh_TW
dc.creator (作者) 歐陽文山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38:3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38: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8: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1922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2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3年年初與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似有雷同之處,都是北韓打核武牌,迫使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同時無暇兼顧東北亞地區,也是金正日慣用的戰爭邊緣(Brinkmanship)做法,利用研發大規模武器或從事作戰準備,要求直接談判,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互相外交承認,以換取北韓停止發展核子武器計畫,從以獲得相關的經濟援助。隨著蘇聯政權解體,東歐各國和平落幕的局面並未擴散到東北亞地區,北韓趁著冷戰結束之際,大舉研發核武動作,對東北亞地區構成重大影響,也從孤立無援的弱國擠身成為談判大國。畢竟東北亞地區複雜的局勢與中東地區不同,周邊強權看法、主張亦不同,增加處理上的難度。
     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以來,透過日內瓦協議架構(Agreed Framework)和KEDO的運作,日本首相小泉還於2002年9月首度訪問北韓商談雙方建交事宜,使東北亞暫時獲得安全與穩定。然而,由於美國布希總統點名北韓為「邪惡軸心」,再加上美軍進攻伊拉克的行動,使平壤產生威脅感,深恐美國出兵發動第二次韓戰,因而利用美國集中精力對付伊拉克之際,重新啟動核電廠到試射飛彈,乘機以核武敲詐美國,並以威脅南韓和日本進行要挾,一時東北亞情勢有如三溫暖般急熱急冷,這也是北韓在第一次核武危機後,嘗到甜頭的代價,試圖在美國分身乏術之際,再來一次看看。朝鮮半島的穩定攸關東北亞地區安定,若以冷戰期間的思維考量,似圖以經濟制裁與圍堵政策欲想解決北韓問題,在金正日靈活的外交手段及戰爭邊緣的策略下,短期看到成果極為不易。北韓的問題不僅是核子問題,亦有生化武器、飛彈研發、武器輸出等嫌疑。因此,只要北韓的意圖不明朗,那麼,北韓的威脅對東北亞地區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南韓、日本受限與美國訂定條約關係,無法發展長程飛彈,然北韓一再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導彈飛彈,甚至還發射飛彈從日本領空飛越,普遍提醒日本、南韓民眾,國防事務應該要注意,提高警覺才是正確選擇,也激發東北亞各國對區域安全的重視。
     美國正透過以軍事全球化的方式,進行全球性的軍事收編。這種以美國為主導,以軍事力量為工具,以全球為客體的軍事全球化,在打倒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與剷除伊拉克海珊政權達到頂峰。但遇到東北亞的北韓,美國的軍事力量便遇到挫折,原因在於東北亞的權力版圖太過於複雜,各方的勢力與利益均在其中,特別是北韓可能擁有核子武器,而美國也表示,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短期間戰爭的恐怖陰影正籠罩著東北亞地區。現階段俄羅斯、中共、日本、南韓並不想與北韓之間有任何的衝突發生,因為維持區域內的穩定和平,才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若有任何的衝突或戰爭發生,對東北亞各國均會造成重大傷害。美國未嘗不是以經濟的角度,來看整個區域相關的情事,其實美國在東北亞利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幾乎完全相同,就保護美國本土不受武器攻擊而言,美國主要憂心的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與飛彈漫無張法的擴散,在東北亞地區,擁有核武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共、北韓在內,潛在的威脅是其他沒有核武國家錐心之痛。以北韓核武、導彈發展的現況,其投射技術與命中公算逐年都在進步,連美國本土也被受威脅,更加深東北亞各國的擔心。
     南北韓與朝鮮半島周邊四強―美、日、中、俄,透過談判對話方式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美國與東北亞各國對北韓核武問題各有不同看法與立場,要在短期內形成一致共識實非易事。關鍵的因素在於美國與北韓的態度,美國政府首要條件是強烈要求北韓放棄發展核武,不可擁有、不可輸出、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當北韓同意之後,再談關係正常化及經援之事。而北韓則要求美國先同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障北韓政權的安全後,在討論對北韓核武設施檢查問題,雙方針峰相對互不讓步,陷入僵局在所難免。美國布希總統曾表示,「如果北韓放棄核武發展計畫的話,美國會在多方框架下,向北韓提出書面安全保障提案」。這顯示中共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凱利,這段時間來回穿梭於北京、平壤、漢城、東京,希望第二次六邊會談儘速能實施,然美國與北韓立場不同,尚需共同努力以赴。
     總結來說,北韓慣用「戰爭邊緣」政策,步步均在險中求勝,但大都能為平壤獲取不少的政治及經濟利益。東北亞地區在冷戰結束10餘年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區缺乏類似北約組織的集體防衛體系,及有效解決區域問題的多邊安全對話機制,六邊會談的重要宣示,不管其談判成果如何,在首創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先例,與會各國若能把握契機,共同努力推動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正式機制,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問題,必然較為樂觀。兩岸關係應著眼於「戰略性」、「結構性」層次的問題,尋求長期解決的方案。究竟應該定位為「國家對國家」之間,或「政府對政府」「政黨對政黨」等主體的競爭,這是存在兩岸各自內部之間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也是雙方形成共同「國家利益」的重大障礙。在政治上,中華民國是民主法治國家,因此,當主流民意認為應該放棄戒急用忍政策,政府當局就應該改採務實可行的路線,擴大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九二共識、新中間路線、四不加一個沒有、經發會共識、國統綱領)。經過分析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兩岸未來的「統獨」立場,將取決於兩岸雙方能否有意識「共同利益」的真諦,尋求國家利益的「平行一致」?若然,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將會持續和平落幕,最終邁向統一;否則,兩岸關係繼續長期「零和對抗」、「利益衝突」,臺海雙方終究不免一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及範圍………………………………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北韓研發核武之目的與進程……………………11
     第一節 北韓研發核武之目的……………………………12
     第二節 北韓研發核武之進程……………………………21
     第三節 北韓研發核武之現況……………………………26
     
     第三章 北韓研發核武對朝鮮半島之威脅………………33
     第一節 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34
     第二節 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43
     第三節 南韓因應核武威脅之對策 ………………………49
     
     第四章 北韓研發核武與東北亞安全………………………55
     第一節 北韓政權與國防體制之特質……………………57
     第二節 北韓對東北亞之安全衝擊………………………67
     第三節 「美韓協防條約」與「美日安保條約」之功能…85
     
     第五章 北韓核武威脅與美國…………………………101
     第一節 美國在東北亞之戰略思維………………………103
     第二節 柯林頓與布希總統處理北韓核武問題之比較……109
     第三節 美國之利害考量 ………………………………116
     
     第六章 北韓核武威脅與中共、俄羅斯、日本………121
     第一節 中共之立場與政策……………………………121
     第二節 俄羅斯之反應 ………………………………126
     第三節 日本之態度 …………………………………130
     
     第七章 結論……………………………………………13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韓核武問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韓軍事體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韓核武危機zh_TW
dc.title (題名) 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瑋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俄羅斯對外政策暨其對我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章華 簡誠彥編。《臺灣海峽的戰爭與和平論文集》。台北:文笙書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東北亞戰略均勢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社會主義體制變化:中共與北韓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一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5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美日安保條約延伸涵蓋範圍戰略涵義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86年夏季號,民國86年6月,頁184-1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紅梅。〈朝鮮核危機的症結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3年5月,頁2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8月,頁8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國興。〈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分析〉。《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34-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談美國柯林頓政府未來對東北亞的政策〉。《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8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從平壤觀點看美國與北韓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1期,民國81年11月,頁5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頁7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冷戰後時代北韓的外交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85-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頁77-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寄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治。〈從伊拉克戰爭解讀美國新戰略〉。《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4-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致政。〈臺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民國85年,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嘉宏。〈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國家利益〉。《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17-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懿峰。《冷戰後美日安保合作與中美日三角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柏逸。《柯林頓政府對1992〜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珠。《南韓北方政策與中〈共〉韓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曉嘩。《北韓核武危機與柯林頓政府因應策略分析1993〜1994》。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有敏。《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穆仁國。《美日1997年簽訂防衛合作新指針後之東北亞安全新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力行。〈朝鮮半島局勢變化下美國軍事干預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榮傳、朱傳枝。〈二次波灣戰爭後東北亞軍事情勢發展及我國軍應有之作為〉,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主編。《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 Robert J. & Robert Jervis.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nnett, A. Doak. China and the Major Power in East Asia,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ek‚Kwang–il.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Study of the ROK-U.S. Security Relationship Withship within the Concepturl Framework of Alliances Between Great and Small Powers.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ldwell, Da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From 1947 to the Nixon–Kissinger Grand Design.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o‚Myung Hyun.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 East Asia.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Press‚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mbrell‚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rter to Clinton. New York‚N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deman,Harry R. The Ends of Power . New York: Times Books,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xon, Richard. M.,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NY: A Touchstone Book,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其泰。《國際政治論集續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pes, Richard U.S.―Soviet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Détente. Colorado‚CO : Westview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anger,Robert J.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ints of View. Washingt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C: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ese‚David. The Prospects for North Korea´s Survival.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au, James 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NY: The Free Press,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mon, Sheldon W., ed. 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M.E. Sharpe, Inc,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ston‚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kira, Ogawa Jr.“The Miracle of 1998 and beyond:ROK-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X‚no.2‚Winter 1998‚pp. 2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bright‚David & Holly Higgins.“North Korea:It´s Taking too Long.”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January/February 2002‚pp. 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一九一三至一九八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yung–Kie‚Yang.“Changes in North Korea´s Military Policy and East Asian Security.”Korea Focus‚January/February 2003‚pp. 5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yer‚James & E. Bedeski.“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V‚no.2‚Winter 1993‚pp. 99-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ank, Stephen J.“Korea and Asian Security after the Framework Agreement.”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VII‚no.2‚Winter 1995‚pp. 113-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Victor D.“What Drives Kore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X‚no.2‚Winter 1998‚pp. 6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tton‚James.“The North Korea/United States Nuclear Accord: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Korea Observer‚vol.XXVI‚no.3‚Autumn 1995‚pp. 321-3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jarric‚Robert.“Political Lessons of the 911 War for Korea.”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1‚Spring 2002‚pp. 25-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k–min‚Yun.“Challenges Facing the Korea–U.S. Alliance.”Korea Focus‚March/April 2003‚pp. 55-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se ‚David.“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Volume 2‚Number 4‚June 2003‚pp. 21- 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oxing‚Ji‚“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VII‚no.2‚ Winter 1996‚pp. 269-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ison, Selig S.“Promoting A Soft Landing in Korea.”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7‚no.106‚pp. 2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ael E. Brown、Owen R. Cote、Sean M. Lynn–Jones、Steven E. Miller原著。《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ng‚Hyun–lk.“Evolving U.S.–ROK–DPRK Rel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ROK–U.S. Alliance.”Korea and World Affairs‚Winter 2002‚pp. 484-4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ison‚Selig S.“Ending the Korean War.”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pring/Sumner 2002‚pp. 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Hong Nack.“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Dynamics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in the 1990s.”Korea and World Affairs‚vo1. 19‚no.1‚Spring 1995‚pp. 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Hakjoon.“An Odd Alliance:South Korea–U.S. Relations After the Adv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Korean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 29‚no. 1‚2002‚pp. 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Hun Kyung.“North Korea´s Missile Program and US Nonprolifer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tegy.”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nnich‚James M.“The Denuclearization of North Korea: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1994 Agreed Framework.”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land, Marcus.“Why North Korea Will Muddle Through?”Foreign Affairs, vol.76, no.4‚July/August 1997‚pp. 105-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house‚John.“The Missile Defense Debate.”Foreign Affairs‚vol. 80‚no. 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pp. 96-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編。《美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Joseph.“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pp. 7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h‚Choo–suk.“North Korea´s Military–First Policy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167-1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u‚Yuchao.“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s & East Regional Security.”Issues & Studies‚vo1.31‚no.12‚December 1995‚pp. 83-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ina New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 Tim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shington Po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國際事務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c.ntu.edu.tw/〜ya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蘅之。《中美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北亞和平與安全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nautilus.org/napsnet/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singo.org/chines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state.gov/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國國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nd.go.kr/mndweb/mnden/mnden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科學家聯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as.org/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蘅之。《中美新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及國際安全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diss.org/temporl.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昭。《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台生譯。飯田健一著。《1996〜1997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1996〜1997)。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慶山譯。繹木昌之著。《北朝鮮:社會主義與傳統的共鳴》,台北:月旦出版,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崇雲。《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民國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譯。Gerald L. Curtis著。《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民國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清貴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清貴譯。別冊寶島編輯部。《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 孫國祥著。《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政策》。臺北:幼獅,民國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澍譯。Bruce Russett、Harvey Starr原著。《國際政治》(World Politics)。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天虹、瞿文中、沈明室譯。Wilfried A. Herrmann。《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文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綬南譯。Richard Bernstein、Ross H. Munro原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日旭。《美國政治與美國國會》。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紫函、吳奇達、強勇傑、陳孝、李育慈、黃俊彥譯。Christopher A. Mcnally、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譯。Michael J. Green、Patrick M. Cronin原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Present‚and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紫函譯。Michael D. Swaine、Rachel M. Swanger、川上高志原著。《日本與彈道飛彈防禦》(Japan an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連仲譯。Michael J. Green著。《武裝日本-國防自主與聯盟政治》(Arming Japan Defense Production‚Alliance Politics‚and the Postwar Search for Autonom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連仲、陳孝燮、張瑞帆、吳奇達譯。西原正著。《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又平 黃列修譯。Stefano Guzzini著。《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復生、陳孝燮、謝豐安譯。Natalie Crawford、文正仁原著。《韓國的兵力結構與空中武力角色》(Emerging Threat‚Force Structures‚and the Role of Air Power in Kore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兆琳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臺北:中研院歐美所。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 B. Hughes著。《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信宏、胡祖慶譯。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鵬。《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外交政策和美中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作者自行出版,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顯潼《中共與北韓關係對朝鮮半島之影響》。台北:韋伯文化,民國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淑馨、林添貴譯。Henry Kissinger著。《大外交》(Diplomacy)。台北:智庫,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美華。〈新時期美日俄對朝鮮半島政策特點及情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期,頁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寧。〈朝鮮核危機考驗中朝關係〉。《鏡報月刊》,2003年1月,頁8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喬保。〈四方會談與朝鮮半島局勢〉。《外國問題研究》,1996年第3期,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86-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源華。〈略論朝鮮政府內外政策的走向〉。《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37-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韓國與蘇聯的政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6期,民國80年,頁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的朝鮮半島〉。《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2期,民國82年,頁23-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7期,民國82年,頁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84年,頁1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南北韓的軍北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頁17-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頁1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80年代的中共與南北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8期,民國75年,頁3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金正日接班與北韓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頁3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現階段南北韓統一政策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民國89年,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東北亞情勢的新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南北韓高峰會的意義與前景〉。《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12-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峰。〈布希政府的半島政策與朝鮮半島核危機〉。《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儉。〈朝鮮經濟是否走向崩潰〉。《廣角鏡月刊》,2003年2月16日-3月15日,頁26-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辰雨。〈朝韓軍事實力對比〉。《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金正日接班前景與北韓政局〉。《亞洲研究》,第19卷,民國85年,頁60-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第16期,2002年,頁93-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2000年,頁56-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3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近期朝鮮半島情勢觀察-核武議題與日本角色〉。《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峻。〈北韓危機與亞太安全情勢〉。《臺灣智庫》,2003年6月,頁9-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忠。〈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民國91年,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少軍。〈論國家利益〉。《國際政治》,2003年4月,頁3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陽。〈朝鮮已有了核武器嗎?〉。《廣角鏡月刊》,2002年11月16日-12月15日,頁4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轀。〈揭開朝鮮國防工業的神秘面紗〉。《廣角鏡月刊》,2003年6月16日-7月15日,頁7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秋山。〈金正日:北韓刻意朔造的領導偶像〉。《中國論壇》,第20卷第11期,民國74年,頁5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秋山。〈盧武鉉執政後的南韓〉。《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國91年12月,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正偉。〈北韓與美國核子協議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民國91年,頁108-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志業。〈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的演變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敏遠。〈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民國92年6月,頁1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預。〈中朝關係非凡卻不是盟國〉。《廣角鏡月刊》,2003年4月16日-5月15日,頁58-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民國85年,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仲可。〈北韓退出防止核武擴散條約和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民國82年,頁4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榮升。〈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廣角鏡月刊》,2001年12月16日-2002年1月15日,頁30-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林波。〈朝日關係與東北亞形勢(北京)〉。《國際關係研究》,第18期,2002年,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22卷第2期,民國85年,頁3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1990〉。《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9月,頁13-3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