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
作者 陳海彬
CHEN,HAI-PIN
貢獻者 朱新民
陳海彬
CHEN,HAI-PIN
關鍵詞 和平崛起
和平發展
戰略機遇
台灣問題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9:48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主旨,係探討中國透過改革、開放政策,為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以及未來20年,中國能否按照鄧小平制定的到2020年左右使國內經濟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國內生產毛額3,000美元的發展目標,建立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和平崛起。
      本研究從中國改革開放、實現和平崛起的發展軌跡,探討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而其核心問題是中國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台灣的影響。本研究先從文獻的探討中,理解了中國和平崛起論述的相關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涵,並從中國所面對的國際政治環境、亞太安全環境、所處國際關係中的安全意涵及其崛起的「和」、「戰」抉擇等四個面向的研析,檢證了中國領導人所建構「與全球化相結合的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戰略思維,確實看到了中國在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共同利益和合作機制,轉化為各類型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後,已進而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平台。藉由此一脈絡性的探討,再從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其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領域所蓄積的能量,確實足以支撐其和平崛起。而中國在國際關係體系中,雖然瞭解現有國際格局是西方國家所建構的,但不認為需加以全盤否定,而是要積極融入改善之。面對區域安全,是要營造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並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並積極化解其與主要大國的關係,建立中國在國際關係的重要地位,為其和平崛起帶來助力。
     本研究觀察到崛起壯大後的中國,為實現其21世紀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必堅決實現其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因此,對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層面均無所不用其極,以徹底圍堵與制約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但也檢證了中國在未來20年,仍需面對內部結構與國際力量的挑戰,台灣身處美、中、台三邊關係中,仍有廣大的生存空間。因此,對推動兩岸經貿合作,解決台灣經濟困境;善用世貿組織平台,拓展兩岸直接三通;凝聚兩岸共識,推動和平發展;發展軟性國力,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提出研究建議,期使政府各相關部門提出具體解決對策,以因應中國的和平崛起。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14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中譯本。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2004年5月31日。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
丁詩傳主編。《新世紀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環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1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年6月。
石正方。〈台灣經濟「四化」問題與兩岸經貿合作〉。《台灣研究集刊》(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87期)。2005年3月,頁47-52。
仲一平。〈中國「和平崛起」論出於新戰爭理念〉。《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7期。2004年7月,頁49-51。
成今。〈中共崛起須過「周邊環境」關〉。《廣角鏡月刊》(香港)。2000年7月,頁32-35。
朱磊。〈2004年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台灣研究》(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71期)。2005年2月,頁8-13。
江西元。〈中國和平崛起與祖國統一辯析〉。《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4期(總第65期)。2004年8月,頁23-33。
江西元。〈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相互關係辯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27-33。
吳榮義、洪財隆。〈中國與東協簽署對我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8-109。
吳稼祥。〈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個理論問題和三個發展階段〉。《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6月號,頁17-19。
宋以敏。〈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6-11。
李成貴。〈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方向〉。《中國農史》(中國),2005年第2期。2005年,頁108-116。
中國外交部編寫組。《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月。
李秀潭。〈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若干思考〉。《中國政治》(中國),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64-71。
李明(重慶)。〈台灣問題的戰略大視野〉。《南風窗/半月刊》(中國),2005年第10期。2005年5月,頁34-35。
李家泉。〈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8月號,頁22-28。
李鼎鑫。〈能源安全戰略:將「走出去」進行到底〉。《瞭望新聞周刊》(中國)。 2003年8月25日,頁38-40。
李慶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與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41-44。
汪靜。〈戰爭陰影下的中國石油安全〉。《政策與管理》(中國),2003年2期。2003年,頁42-45。
阮宗澤。〈中國外交創和平崛起平台〉。《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9-11。
易奔。〈試析中國和平崛起的概念與內涵〉。《陰山學刊》(中國),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頁70-73。
林長華。〈2004年台灣經濟的態勢分析與2005年展望〉。《台灣研究集刊》(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87期)。2005年3月,頁41-46。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14。
金熙德。〈戰略創新乎,戰略貧困乎——對《21 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評析〉。《日本學刊》(中國),2003年第1期。2003年,頁48-60。
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13-19。
俞新天。〈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新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14-19。
俞新天。〈認識和避免當今的衝突與戰爭——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38-43。
段霞。〈中國和平崛起應有的戰略儲備分析〉。《中國政治》(中國),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62-63。
秋風。〈中國反台獨外交見成效〉。《廣角鏡》(香港),總第388期。2005年1-2月,頁27-29。
胡鞍鋼、門洪華。〈中美日印俄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國強民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中國),2002年第2期。2002年,頁26-42。
胡懷國。〈擴大兩岸經濟交流有助台灣經濟走出困境〉。《紫荊》(香港),總第176期。2005年6月,頁27-29。
苗華壽。〈中國外交走向成熟〉。《世界知識》(中國),2003年第3 期(總第1358期)。2003年2月,頁30-35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唐紹邦。〈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思考〉。《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3月號,頁10-13。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20-23。
孫哲。〈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12-18。
孫紹正。〈中國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年9月,頁46-57。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2期。2004年2月,頁1-8。
徐博東。〈和平統一可能面臨四大挑戰〉。《軍事文摘》(中國),第111期。2004年1月,頁75-76。
時殷弘。〈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集體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外交政策、台灣問題〉。《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30-35。
秦宣仁。〈國際大環境及大國石油能源外交運籌〉。《國際石油經濟》(中國),第1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5-37。
郝望。〈中國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台灣研究》(中國),2005年第1期。2005年2月,頁34-38。
馬宏。〈國家生命線:中外國家石油安全戰略比較與啟示〉。《中國軟科學》(中國),1998年12期。1998年12月,頁30-34。
日本防衛廳編。《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3月。
高子川。〈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解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6期。2004年6月,頁38-44。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2004年宏觀形勢及幾個重點問題分析〉。《經濟學動態》(中國),2004年第4期。2004年4月,頁12。
張文木。〈亞太地緣政治格局與臺灣問題〉。《中國改革》(中國),2003年第12期。2003年12月,頁12-15。
張沱生。〈探討中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9月號,頁25-27。
張雪忠。〈防止台灣問題出現最壞局面的對策思考〉。《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3期(總64期)。2004年6月,頁6-10。
張睿壯。〈重估中國外交所處之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並非當代世界主題〉。《戰略與管理》(中國),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頁20-30。
曹玉書。〈解決能源問題的戰略思考〉。《中國投資》(中國),2002年1期。2002年,頁56-60。
許欣欣。〈中國城鎮居民貧富差距演變趨勢〉。《社會學研究》(中國),第73期。1999年5月,頁25-42。
郭國慶、李先國,牛海鵬。〈論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缺陷與兩岸合作模式〉。《中國科技論壇》(中國),2001年第6期。2001年,頁42-46。
郭震遠。〈和平崛起:中國的必然抉擇〉。《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3月號,頁6-9。
毛思迪(Steven W.Mosher)。《中國——新霸權》(Hegemon),李威儀譯。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年。
野潭。〈「三農問題」警鐘長鳴〉。《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1月號,頁37-38。
陳一源。〈胡溫講經濟危機與挑戰〉。《動向》(香港)。2004年12月號,頁10-11。
陳子平。〈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與涵義——兼論對台灣亞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2004年9月,頁81-92。
陳德民。〈和平崛起:中國探索新的世界強國模式〉。《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12月號,頁18-22。
陸學藝。〈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讀書》(中國),2000年第5期。2000年,頁3-9。
陶儀芬。〈「十六大」後大陸的經濟改革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27-37。
章念馳。〈台灣問題與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5月號,頁11-16。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3。
舒均治、郭建芳。〈兩岸關係的困境與中國的和平崛起〉。《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中國),2005年2期。2005年5月,頁47-49。
馮昭奎。〈中國與亞洲:「和平崛起」與外交新思維〉。《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1-32。
王良能。《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黃仁偉。〈處理好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中國外交》(中國),2003年6期。2003年6月,頁31-36。
楊帆。〈胡溫提出「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中國研究月刊》(香港),第38卷第5期。2004年5月,頁23-26。
楊青。〈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東盟(協)之間的關係〉。《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3-38。
趙永生。〈中共加速軍事現代化的戰略目的及其戰略意涵〉。《國防雜誌》,第19卷第4期。2004年4月,頁88-98。
劉一建。〈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中國), 1999年第5期。1999年,頁96-100。
劉華秋。〈譜寫對外工作的絢麗篇章〉。《求是》(中國),2002 年第21 期(總第1380期)。2002年,頁18-20。
劉曉強。〈淺析中國的經濟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中國),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22-25。
樊美勤。〈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環境、條件及目標解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頁108-113。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2004年1月,頁1-16。
蔡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8-22。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3月。
盧晨陽。〈試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中國),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0-23。
蕭史。〈和平崛起戰略上升為中國國策〉。《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3-45。
閻安。〈中國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的關係〉。《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第13卷第2期。2004年,頁11-14。
閻學通、秦亞青、倪樂雄、李強、張文木。〈「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12期。2004年12月,頁16-26。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4期(總第65期)。2004年8月,頁1-5。
戴德錚。〈和平崛起的內涵與和平崛起的實現〉。《學習月刊》(中國),2004年第6期。2004年,頁10-11。
韓旭東、于澤。〈日本為何拋出「有事三法」案?〉。《半月談》(中國),2002 年第9 期(總第529期)。2002 年5月,頁84-85。
蘇浩。〈美日同盟的加強對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美日安保關係的調整與亞太安全問題」學術研討會紀要〉。《外交學院學報》(中國),1998年第1期。1998年,頁75-79。
蘇穗僑。〈俄中石油「安大線」難產背後〉。《爭鳴》(香港),第326期。2004年12月,頁77-79。
王輝。《漸進改革》。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8年。
(四)報紙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時報》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
《聯合早報》(新加坡)
《聯合報》
《蘋果日報》
(五)相關網站
〈「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國際論壇會開幕——錢其琛副總理闡述中國三大任務〉,《人民網》,2001年9月10日,<http:// www.people.com.cn/GB/guoji/22/82 /20010910/556082.html>。
卡羅拉.麥克吉福特(Carola McGiffert)。《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2月。
〈2000年版中國國防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2000年10月16日,<http:// www.china-embassy.or.jp/chn/zgbk/gfzc/t62625.htm>。
〈2003,中國改變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外交成果顯著〉,《多維新聞網》(摘自新華網),2003年12月31日,<http://. 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 Top
ics/xhw_2003_12_30_20_55_50_042.html>。
〈2003年台灣對外關係大事記〉,《中國網》,2004年2月3日,<http:// www.chi
na.com.cn/chinese/zhuanti/2003tw/489826.htm>。
〈2005年1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05年1月18日,<http:// www.chn-consulate-fukuo
ka.or.jp/chn/fyrth/t180193.htm>。
〈2005年1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2005年1月20日,<http:// www.chinaembassy.
org.sg/chn/fyrth/t180598.htm>。
〈2005年2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05年2月17日,< http://www.china-un.org/chn /fyrth/t183771.htm>。
史帝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Emerging Power),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2010年產量達3千萬噸,渤海油田將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中國網》,2004年2月5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EC-c/491371.htm>。
〈人大發言人:中國今年國防經費約300億美元〉,《新浪網》,2005年3月4日,<http:// news.sina.com.cn/c/2005-03-04/15175268563s.shtml>。
〈大慶油田公司實施技術換資源戰略紀實〉,《科報網》,2005年3月31日,<htt
p://www.stdaily.com/big5/stdaily/2005-03/31-content_371385.htm>。
〈中央召開經濟會議 強調解決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新浪網新聞中心》(摘自新華網),2004年12月6日,<http:// news.sina.com.cn/c/2004-12-06/103051
36125.sht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全文)〉,《新華網》,2005年10月18日,<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htm>。
〈中共謀我事例〉,《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lp.asp?
ctNode=113&CtUnit=53&BaseDSD=7>。
〈中印兩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全文)〉,《搜狐網》(摘自新華網),2003 年6月24日,<http://news.sohu.com/57/85/news210418557.shtml>。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縣:立緒文化,1998年4月。
〈中印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1月16日,<http:// 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328/1329/t6053.htm>。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新華網》,2001 年7月16日,<http:// news.xin
huanet.com/ziliao/2002-08/21/content_532202.htm>。
〈中國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閉幕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記者會答問全文〉,《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摘自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http
:// www.npc.gov.cn/dbdh/home/index.jsp?hyid=011002>。
〈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與東盟互信加深〉,《中國網》,2003年10月8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3/Oct/417343.htm>。
〈中國古巴傳統友誼譜新篇〉,《中國網》,2004年11月25日,<http:// www.china
.org.cn/chinese/2004/Nov/713459.htm>。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通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4-11/24/content_22557
49.htm>。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國的抉擇》(The Choice: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郭希誠譯。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中國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學習時報》,2003年8月30日,<http://www.stu
dytimes.com.cn/chinese/zhuanti/xxsb/648323.htm>。
〈中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簽署聯合公報〉,《新華網》,2004年9月22日,<http:
//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2/content_2008295.htm>。
〈中國城鎮失業率十年來首次下降〉,《新華網》,2005年2月2日,<http://news
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02/content_2538341.htm>。
〈中國軍隊近年來涉外演習盤點〉,《新華網》,2005年9月27日,<http://www.
china.org.cn/chinese/junshi/982008.htm>。
〈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網站》,2003年10月9日,<http:// 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 jsp?data_base_id =DB009&category_id=CAT560&report_id=12227>。
〈中國與歐盟關係大事記〉,《中國網》,2004年4月29日,<http:// big5.china.co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9月。
m.cn/chinese/zhuanti/wjbfo/555953.htm>。
〈日本國會參院通過「伊拉克復興支援特別措施法」〉,《中國新聞網》,2003 年7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7-26/26/328465.html>。
〈日本國會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日本展望》(摘自日本獨賣新聞),2001年10月30日,<http:// www.kazankai.org/publishing/japan_today/2002_02/gb/
14sc.html>。
〈日本眾院通過「有事三法案」為日打通戰爭之路〉,《中國網》,2003 年5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3/May/330216.htm>。
〈日防衛新威脅 點名中國〉,《自由新聞網》,2004年12月11日,<http://ww
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dec/11/today-int1.htm>。
〈王光亞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批駁干涉中國內政的提案〉,《人民網》,2005年8月16日,<http:// tw.people.com.cn/BIG5/14810/3617841.html>。
〈北京競逐南亞 意在抗衡華府〉,《世界日報》,2005年4月6日,<http://ww
w.worldjournal.com>。
朱光磊。《中國的貧富差距及政府控制》。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年。
〈布什稱日美關係根深蒂固 中美已不再是競爭對手〉,《紅網時事頻道》,2005年11月11日,<http://ss.rednet.com.cn/Articles/2005/11/766606.HTM>。
〈布希強調蒙古是盟友 將全面深化兩國關係〉,《國際在線》(摘自新華網),2005年11月22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86
06/2005/11/22/1685@791067.htm>。
〈布希望澳促中國人權 何華德稱貿易為重〉,《大紀元時報》,2005年7月21日,<http:// www.epochtimes.com.tw/bt/5/7/21/n993810p.htm>。
〈弘揚「上海精神」促進世界和平——江澤民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聖彼德堡高峰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2年6月7日,<http://ww
w.fmprc.gov.cn/chn/wjb/ zzjg/gjs/gjzzyhy/1128/1130/t4510.htm>。
〈我與歐盟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2005年5月12日,<http://www
.mofa.gov.tw/webapp/ ct.asp?xItem=16385&ctNode=112>。
〈抗議後 台灣媒體獲准進入採訪紐倫堡發明展〉,《大紀元時報》,2004年10月3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30/n704281.htm>。
〈亞洲都市網大會 北京抵制台北棄主辦〉,《大紀元時報》,2005年9月3日,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6月。
<http:// www.epochtimes.com/b5/5/9/6/n1043878p.htm>。
〈拉姆斯菲爾德為何訪問亞洲盟國?〉,《國際在線網》,2003 年11月13日,<http://gb2.chinabroadcast.cn/772/2003-11-13/151@348413.htm>。
〈抵制聯合國會議:美拒絕簽署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人民網》,2001年11月12日,<http:// www.people.com.cn/GB/guoji/22/86/20011112/603015.html>。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網》,2002年11月4日,<http:// www.mnd.gov.tw /publication/subject.aspx?TopicID=18>。
〈政策文件〉,《全僑民主和平聯盟》,2005年2月22日,<http:// www.gadp.org.
tw/document_show.asp?selno=30>。
〈美國國務卿鮑爾在2001年1月17日對參議院發表的聲明〉,2001年1月18日<http:// www.state. gov/secretary/index.cfm?docid=443>。
〈美議員要求強硬對待中國人權問題〉,《大紀元時報》,2005年7月23日,<http://
www.epochtimes.com.tw/bt/5/7/23/n995382.htm>。
〈胡錦濤: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新華網》,2005年3月4日,<http://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5-03/04/content_2649780.ht>。
〈胡錦濤出訪拉美四國並出席APEC峰會〉,《中國新聞網》,2004年1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special/2004-11-10/388.shtml>。
〈胡錦濤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全文)〉,《新浪網》,2003年5月28日,<http:// news.sina.com.cn/w/2003-05-29/0217165771s.shtml>。
〈院務紀要〉,《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05年8月17日,<http://www.ly.gov.tw/ly/02_
information/0203_pubser/ monthly_pub/monthly_pub_vi.jsp?f30_number=928&
ItemNO=02030201>。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廿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1997年9月12日,<http://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
173.htm.>。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官員詳解應對能源緊張措施〉,《金融界網》,2004年5月19日,<http://news1.jrj.com.cn/news/2004-05-20/000000815095.html>。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2月。
2005-12/22/content_3954986.htm>。
〈國際油價維持高檔盤旋機率高〉,《台灣新生報》,2005年8月15日,<http:/ww
w.tssdnews.com.tw/daily/2005/08/16/text/940816d3.htm>。
〈專家縱論中國和平崛起經略〉,《中國網》(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04月0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40664.htm>。
〈陳水扁稱2006年公投制憲〉,《大紀元報》,2003年11月12日,<http:/www.ep
ochtimes.com/b5/3/11/12/n409606.htm>。
〈陸鋼、郭學堂: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和平崛起機遇難得〉,《中國網》,2004年3月22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31502.htm>。
〈單幹還是合作,專家稱我國石油外交思路應變〉,《中國經濟網》,2004年10月9日,<http://www.ce.cn/cysc/ny/shiyou/200410/09/t20041009_193678.shtml>。
〈港媒:中國軍方指反分裂法目的在於中國崛起〉,《大紀元報》,2005年3月12日,<http:// www.epochtimes.com/gb/5/3/12/n846508.htm>。
〈塞台「斷交」震撼台灣〉,《文匯報》,2005年11月2日, <http://www.wenwei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po.com/news.phtml?news_id=WW0511020008&cat=005WW>。
〈農業部部長撰文詮釋中央解決「三農」問題思路〉,《中國網》(摘自學習時報),2003年11月2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3/Nov/450637.htm>。
〈對中售武解禁 歐盟決緩議〉,《世界日報》,2005年6月14日,<http:/www
.worldjournal.com>。
〈聚焦台海安全 華府會商「共同戰略目標」〉,《世界日報》,2005年2月19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
〈與西方學界平等對話 中國兩學者著書論「和平崛起」〉,《財經時報》,2004年5月29日,第567期,<http:// www.caijingshibao.com>。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之探討〉,《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摘自空軍軍官雙月刊),2005年6月1日,<http:// www.mnd.gov.tw/publication/subject.aspx?TopicID=18>。
〈澳洲外長唐納:新亞洲安盟不是要圍堵中國〉,《聯合早報》,2001 年8月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2/sino_us010801e.html>。
〈錢尼訪問中國將重申美國對兩岸政策不變〉,《大紀元報》,2004年4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4/4/10/n506621.htm>。
〈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5年7月4日,<http:// www.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fmprc.gov.cn/chn/wjb/ zzjg/yzs/gjlb/1328/default.htm>。
〈關係到和平崛起大計 中國謀求控制海外石油供應〉,《中經網》,2005年1月11日,<http://wisesearch.wisers.net/ wisesearch/index.do?>。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2004年12月27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27/content_2384551.htm>。
伊蘭德(IvanEland),〈中國軍事現代化會威脅美國嗎?〉,《中華資訊網》,2003年1月26日,<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30126/64>。
朱雲鵬、林美萱,〈雁行理論是否仍適用於東亞發展〉,《國政分析》,2002年2月5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B-091-007.htm>。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年11月8日,
<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2-11/17/content_632239.htm>。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00年9月6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 202.84.17.73/world/zzbd/jzm_unqn/>。
江澤民,〈推動裁軍進程 維護國際安全〉,《新華網》,1999年3月26日,<http://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18.htm>。
江澤民,〈深化團結合作 共創美好世紀——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講話〉,《新華網》,2001年6 月15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佛蘭納根(Stephen J.Flanagan)、馬提(Michael E.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中的中國》(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
com/ misc/2002-06/05/content_425593.htm>。
江澤民,〈攜手合作 共創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1997年12月15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ycdmzrh/t25639.htm>。
李明峻,〈美日調整軍事部署瞄準中國〉,《看中國網》(摘自新臺灣新聞週刊第378期),2003 年8月10日,<http://secretchina.com/news/gb/articles/3/8/10
/48267.html>。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3年11月6日,<http:// paper
.studa.com/2003/11-6/2003116153056.html>。
亞洲開發銀行,《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書(2005)》(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5),2005年,<http://www.adb.org/>。
林中斌,〈北京新大戰略下的對台策略(3)〉,《軍事焦點評論》,2005年1月19日,<http://www.diic.com.tw/comment/920213-222.files/940119(3).htm>。
胡鞍鋼,〈中國人類發展獲重大進展 仍有四大問題〉,《中國新聞網》,2005年10月2日,<http://www.cns.com.cn/news/2005/2005-10-02/8/633716.shtml>。
胡錦濤,〈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中國網》(摘自新華網),2004年9月27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4/Sep/668376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htm>。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8215/33028-2005
/03/07-48k-htm>。
胡錦濤,〈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05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元首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講話〉,《新華網》,2005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5-09/16/content_3497952.htm>。
胡錦濤,〈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分析形勢 提高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主持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並發表講話〉,《人民網》, 2004年2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357413.html>。
胡錦濤,〈推進偉業 續寫史詩——在中共中央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年座談會講話〉,《中國網》,2003年12月26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3/
Dec/469313.htm>。
徐博東,〈“9.11”事件對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華夏經緯網》,2003年10月10日,<http:// www.big5.huaxia.com/2003617/00003322.html>。
張勝豐、李韞,《從原油進口結構看我國原油戰略安全》(北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總院,2002年),<http:// www.spc.com.cn/spcspc/Chinese/
tep/2002/200206/js-2.htm>。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郭博堯,〈中國大陸石油安全戰略的轉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8月10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R-093-002
-.htm>。
傅立民,〈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美前駐中國大使傅立民在「美中友協」講演〉,《人民網》,2004年05月14日,<http:// 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
/2496202.html>。
溫家寶,〈弘揚五項原則 促進和平發展——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國外交部網站》,2004年06月28日,<http://www.chi
naembassy-canada.org/chn/wjdt/zyjh/t140781.htm>。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全文〉,《新浪網》,2003年12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2/06231320804s.shtml>。
溫家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共贏——在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會上的講話〉,《中國新聞網》,2003年11月2日,<http:// www.cns.com.cn/n/2003-11_02
/26/363836.html>。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 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3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Mar/516570.htm>。
李明。〈中共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收錄《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資料——政大外交系主辦》。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5年6月10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新華網》,2003年11月3日,<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鍾偉,〈「和平崛起」應作爲國家目標〉,《南方周末報》,2004年4月22日,<h
ttp:// www.nanfangdaily.com.cn/ zm/20040422/jj/jjxw/200404220007.asp>。
羅致政,〈美中台關係的近期發展〉,《國際關係與兩岸事務論壇》,2005年5月號,<http://www2.nccu.edu.tw/~cia/irstrait/lastestarticle/total/024.htm>。
二、英文部份
(一)文件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Anu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5.
WTO,World Trade 2004,Prospects for 2005.Press Releases,Press/401,14 April 2005.
(二)專書
Baldwin,David A.,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
李察.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安琪.羅巴沙(Angel Rabasa)、C.R.鈕(C.R.Neu)。《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Strategy Toward China),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Bernstein,Richard and Munro,Ross 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7.
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3.London: British Petroleum,2003.
Brzezinski,Zbigniew.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se.New York:Basic Books,1997.
Chang,Goldon 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2001.
Dittmer ,Lowell and Samuel S.Kim.‘Whither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n Dittmer and Kim 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Kennedy,Paul.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ew York:Random House,1987.
Khalilzad,Zalmay.,David Orletsky,Johathan Pollack,Kevin Pollpeter,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Santa Monica,CA:RAND,2001.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增訂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Kim,Samuel S.ed.,China and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4th ed.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
Mearcheimer,John J.,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ew York:W.W.Norton,
2001.
Morgenthau,Hans.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78.
Pollack ,Jonathan., and Richard Yang eds.,In China’s Shadow: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Santa Monica:RAND,1998.
Powell,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David A.Baldwin eds.,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Samuel,Kim S.ed.,China and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4th ed.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
Snyder,Jack L.,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operation, 1977.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Sokolsky,Richard.,Angel Rabasa,C.R.Neu,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Strategy toward China.Santa Monica:RAND,2000.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Yearbook 2004.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Swaine,Michael D.,and Ashley J.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
Present,and Future.Ithaca:RAND,2000.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4-2005.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Thucydides,The Peloponnesian War.New York:Random House,1951.
Vogel,Ezra F.ed.,Living with China: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W.W.Norton,1997.
Wolf,Charles Jr.,K.C.Yeh,Anil Bamezai,Benjamin Zycher, Asia Economic Trends and Their Security Implications.Santa Monica:RAND,MR-1143-OSD,2000.
Wolf,Charles Jr.,K.C.Yeh,Anil Bamezai,Donald P.Henry,and Michael Kennedy,Long -tern Economic and Military Trends 1994-2015: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Santa Monica:RAND,MR-627-OSD,1995.
(三)期刊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
Downs,Erica S.,“The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Debate,”The China Quarterly,(2004)
:34-39.
Halloran,Richard. “The Rising East,”Foreign Policy No.102(Spring 1996):11.
Herz,John H.,“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No.2(January1950).
Jaffe, Myers.,Amy and Steven W.Lewis,“Beijing’s Oil Diplomacy,”Survival,Vol.44,No.
1(Spring 2002):123.
Jervis,Robert.“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Vol.30, No.1(January 1978):167-214.
Jervis,Robert.“Security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 No.2(Spring 1982).
Kristof,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November/ December 1993):59-74.
Nye,Joseph.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 Survival,Vol.
邱坤玄。《和平統一時期中共封鎖我國外交活動之策略》。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93年5月。
39(Winter 1997-98):66-68.
Pei,Minxi. “China’s Governance Crisis,”Foreign Affairs,Vol.81,No.5(September /October 2002):96-109
Shichor,Yitzhak. “From Horse to Horsepower:Energy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Central Asia,”Pacific Review,Vol.13,No.1(February 2001):92-93.
Snyder,Jack.and Robert Jervis,“Illuminating the Dilemma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September 2000).
Wanandi,Jusuf.“ASEAN’s China Strategy:Towards Deeoer Engagement.”Survival,Vol.
38,No.3(Autumn 1996):117-128.
Yuan,Jing-dong.“Threat Perception and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Pacific Focus,Vol. 13(Spring 1998):58-62.
(四)相關網站
Jacques Chirac,“A lot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interviewed by CNN’s Cristiane Amanpour,March 16,2003,<http://www.cnn.com/world>.
Ji Guoxing,SLOC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Center Occasional Paper,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Honolulu,Hawaii,February 2000. <http://www.apcss.
邱坤玄主編。《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報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6月。
org/Paper_ SLOC_ Occasional.htm#_ftn37>.
Morrison ,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Conditions,”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nd Trade Division, July 1,2005, <http:// www.fas.org/sgp/crs/row/IB98014.pdf>.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September 20,2002,<http://www. whitehouse.gov/nsc/>.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July 15, 2005 ,<http://www. 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countrydata.html>。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
門洪華。《中國:大國崛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阿嘎瓦拉。《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中國: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蔡東杰譯。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8月。
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t)。《全球吊詭——小而強的年代》,顏淑馨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軍事科學出版社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謝德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2000年8月。
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3月。
倪建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徐葵、馬勝榮。《跨世紀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社,1999年。
馬玲、李銘。《胡錦濤——他從哪裡來,將向何處去》。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
國防大學編。《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印頒,2004年3月15日。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張幼文、徐明棋。《強國經濟——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與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張幼文、黃仁偉。《2004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智揚文化,2003年11月。
張國。《中國新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7月。
莫大華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3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4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4年6月。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
陳峰君、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7月。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宏資訊公司,2000年3月。
陳鳳英、趙宏圖主編。《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月。
陳鴻瑜主編。《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究所,2001年3月。
陸鋼、郭學堂。《中國威脅誰?解讀「中國威脅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月。
章家敦(Gordon G.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侯思嘉、閻紀宇譯。台北:雅言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麥可.布朗(Michael E.Brown)、歐文.寇特(Owen R.Cote)、席安.林恩—瓊斯(Sean M.Lynn-Jones)、史蒂文.米勒(Steven E.Miller)。《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楊宜勇、辛小柏。《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及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3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叢鵬主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5月。
龔建華。《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台北縣:世茂出版社,2002年7月。
(三)期刊
Rommel C. Banlaoi著、胡元傑譯。〈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事件後之區域安全〉。《國防譯粹》,31卷9期。2004年9月,頁95-104。
于有慧。〈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2005年9月,頁25-45。
中共研究編輯部。〈中共面對林林總總的挑戰與擔憂〉。《中共研究》,第38卷第2期。2004年2月,頁7-17。
中國評論編輯部。〈「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2月號,頁29。
王中平。〈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遠望》,第195期。2004年12月,頁11-13。
王淑梅。〈中國「和平崛起」的安全環境〉。《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中國),2004年第5期。2004年10月,頁47-51。
王智盛。〈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台政策VS.台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31-42。
王逸舟。〈國際格局的新趨勢與中國周邊的複雜挑戰〉。《外交學院學報》(中國),總第78期。2004年12月,頁41-46。
王義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9-40。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外交學院學報》(中國),總第80期。2005年2月,頁56-60
王毅。〈維護和平,促進發展,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世界知識》(中國),2003年第2期(總1357期)。2003年1月16日,頁8-10。
王體琨。〈和平崛起——中國發展的戰略抉擇〉。《決策探索》(中國),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13-1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1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海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HAI-P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海彬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HAI-PIN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39: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39: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39: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22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22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主旨,係探討中國透過改革、開放政策,為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以及未來20年,中國能否按照鄧小平制定的到2020年左右使國內經濟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國內生產毛額3,000美元的發展目標,建立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和平崛起。
      本研究從中國改革開放、實現和平崛起的發展軌跡,探討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而其核心問題是中國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台灣的影響。本研究先從文獻的探討中,理解了中國和平崛起論述的相關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涵,並從中國所面對的國際政治環境、亞太安全環境、所處國際關係中的安全意涵及其崛起的「和」、「戰」抉擇等四個面向的研析,檢證了中國領導人所建構「與全球化相結合的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戰略思維,確實看到了中國在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共同利益和合作機制,轉化為各類型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後,已進而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平台。藉由此一脈絡性的探討,再從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其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領域所蓄積的能量,確實足以支撐其和平崛起。而中國在國際關係體系中,雖然瞭解現有國際格局是西方國家所建構的,但不認為需加以全盤否定,而是要積極融入改善之。面對區域安全,是要營造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並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並積極化解其與主要大國的關係,建立中國在國際關係的重要地位,為其和平崛起帶來助力。
     本研究觀察到崛起壯大後的中國,為實現其21世紀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必堅決實現其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因此,對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層面均無所不用其極,以徹底圍堵與制約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但也檢證了中國在未來20年,仍需面對內部結構與國際力量的挑戰,台灣身處美、中、台三邊關係中,仍有廣大的生存空間。因此,對推動兩岸經貿合作,解決台灣經濟困境;善用世貿組織平台,拓展兩岸直接三通;凝聚兩岸共識,推動和平發展;發展軟性國力,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提出研究建議,期使政府各相關部門提出具體解決對策,以因應中國的和平崛起。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 12
     第二章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 15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政治環………………………… 15
     第二節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環…………………………… 21
     第三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安全意……………………………… 28
     第四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 33
     第三章 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 39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經濟內……………………………… 39
     第二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政治內……………………………… 46
     第三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軍事內……………………………… 50
     第四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內……………………………… 56
     第四章 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63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格局的影……………………… 63
     第二節 中國和平崛起對區域安全的影……………………… 71
     第三節 中國和平崛起對主要大國的影……………………… 82
     第五章 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對台灣的影響………………… 95
     第一節 對台灣的政治影……………………………………… 96
     第二節 對台灣的軍事影……………………………………… 100
     第三節 對台灣的經濟影……………………………………… 105
     第四節 對台灣的外交影……………………………………… 111
     第六章 中國和平崛起的機遇與挑戰………………………… 119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所面臨的內部因……………………… 121
     第二節 中國和平崛起所面臨的國際因……………………… 140
     第三節 中國和平崛起所面臨的兩岸因……………………… 146
     第七章 結 論………………………………………………… 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4
     第二節 建議事項……………………………………………… 158
     參考文獻…………………………………………………………… 163
     
      表 目 次
     【表 一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外交策………………………… 30
     【表 二 】:中國未來經濟改革成功與否的發展想定………… 31
     【表 三 】: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平均成長率統計表
      (1990-2005年)………………………………… 41
     【表 四 】:14個亞洲開發中國家╱地區的國內生產毛額年增
      率統計表………………………………………… 41
     【表 五 】:世界國內生產毛額(GDP)前十強統計表(2004
      年)……………………………………………… 43
     【表 六 】:世界國內生產毛額(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前
      十強統計表(2004年)…………………………… 43
     【表 七 】:世界進出口貿易前十強統計表(2004年)……… 43
     【表 八 】:中國官方公布的國防費用………………………… 51
     【表 九 】:世界軍事支出前十五大國家(2004年)………… 52
     【表 十 】:中國人民解放軍近年涉外演習概況……………… 53
     【表十一】:中國2004-2005年前十位貿易夥………………… 59
     【表十二】:各國對南海諸島主權劃分聲明…………………… 80
     【表十三】:兩岸軍力對照表…………………………………… 103
     【表十四】:2004年台灣進出口貿易前十名國家……………… 106
     【表十五】:台灣出口超過百億美元的主要經濟體…………… 106
     【表十六】:台灣主要貨品出口統計表………………………… 108
     【表十七】:美、日、中、印四國每日原油消耗量…………… 127
     【表十八】:主要機構對中國石油供需預測(2005-2020年) 128
     【表十九】:1996∼2003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情……… 129
     【表二十】:中國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表……………………… 132
     【表廿一】:2001年中國社會發展與主要國家貧富差距比較
      表…………………………………………………… 133
     【表廿二】:2002年中國西部12省市區經濟指數統計表……… 134
     【表廿三】:1985-2004年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比
      較表………………………………………………… 135
     【表廿四】:中國城鄉人均GDP比較表………………………… 135
     【表廿五】:中國社會發展狀況與國際比較…………………… 137
     【表廿六】:2003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 138
     【表廿七】:2003年中國的「人類貧困指數」………………… 138
     【表廿八】:中國城鎮失業率…………………………………… 139
     【表廿九】:中國職工登記失業人數…………………………… 13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和平崛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和平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略機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問題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文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14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中譯本。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2004年5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詩傳主編。《新世紀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環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1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正方。〈台灣經濟「四化」問題與兩岸經貿合作〉。《台灣研究集刊》(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87期)。2005年3月,頁47-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仲一平。〈中國「和平崛起」論出於新戰爭理念〉。《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7期。2004年7月,頁4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今。〈中共崛起須過「周邊環境」關〉。《廣角鏡月刊》(香港)。2000年7月,頁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磊。〈2004年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台灣研究》(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71期)。2005年2月,頁8-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元。〈中國和平崛起與祖國統一辯析〉。《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4期(總第65期)。2004年8月,頁23-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元。〈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相互關係辯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27-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榮義、洪財隆。〈中國與東協簽署對我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8-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稼祥。〈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個理論問題和三個發展階段〉。《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6月號,頁17-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以敏。〈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成貴。〈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方向〉。《中國農史》(中國),2005年第2期。2005年,頁108-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外交部編寫組。《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秀潭。〈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若干思考〉。《中國政治》(中國),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64-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重慶)。〈台灣問題的戰略大視野〉。《南風窗/半月刊》(中國),2005年第10期。2005年5月,頁3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家泉。〈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8月號,頁22-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鼎鑫。〈能源安全戰略:將「走出去」進行到底〉。《瞭望新聞周刊》(中國)。 2003年8月25日,頁38-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慶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與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4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靜。〈戰爭陰影下的中國石油安全〉。《政策與管理》(中國),2003年2期。2003年,頁4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宗澤。〈中國外交創和平崛起平台〉。《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奔。〈試析中國和平崛起的概念與內涵〉。《陰山學刊》(中國),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頁70-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長華。〈2004年台灣經濟的態勢分析與2005年展望〉。《台灣研究集刊》(中國),2005年第1期(總第87期)。2005年3月,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熙德。〈戰略創新乎,戰略貧困乎——對《21 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評析〉。《日本學刊》(中國),2003年第1期。2003年,頁48-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1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新天。〈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新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14-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新天。〈認識和避免當今的衝突與戰爭——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3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霞。〈中國和平崛起應有的戰略儲備分析〉。《中國政治》(中國),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頁6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秋風。〈中國反台獨外交見成效〉。《廣角鏡》(香港),總第388期。2005年1-2月,頁2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門洪華。〈中美日印俄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國強民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中國),2002年第2期。2002年,頁26-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懷國。〈擴大兩岸經濟交流有助台灣經濟走出困境〉。《紫荊》(香港),總第176期。2005年6月,頁2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苗華壽。〈中國外交走向成熟〉。《世界知識》(中國),2003年第3 期(總第1358期)。2003年2月,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紹邦。〈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思考〉。《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3月號,頁1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2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哲。〈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1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紹正。〈中國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年9月,頁46-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2期。2004年2月,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博東。〈和平統一可能面臨四大挑戰〉。《軍事文摘》(中國),第111期。2004年1月,頁7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集體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外交政策、台灣問題〉。《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宣仁。〈國際大環境及大國石油能源外交運籌〉。《國際石油經濟》(中國),第1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望。〈中國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台灣研究》(中國),2005年第1期。2005年2月,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宏。〈國家生命線:中外國家石油安全戰略比較與啟示〉。《中國軟科學》(中國),1998年12期。1998年12月,頁3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防衛廳編。《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子川。〈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解析〉。《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6期。2004年6月,頁38-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2004年宏觀形勢及幾個重點問題分析〉。《經濟學動態》(中國),2004年第4期。2004年4月,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木。〈亞太地緣政治格局與臺灣問題〉。《中國改革》(中國),2003年第12期。2003年12月,頁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沱生。〈探討中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9月號,頁25-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忠。〈防止台灣問題出現最壞局面的對策思考〉。《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3期(總64期)。2004年6月,頁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睿壯。〈重估中國外交所處之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並非當代世界主題〉。《戰略與管理》(中國),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頁20-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玉書。〈解決能源問題的戰略思考〉。《中國投資》(中國),2002年1期。2002年,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欣欣。〈中國城鎮居民貧富差距演變趨勢〉。《社會學研究》(中國),第73期。1999年5月,頁2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國慶、李先國,牛海鵬。〈論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缺陷與兩岸合作模式〉。《中國科技論壇》(中國),2001年第6期。2001年,頁4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震遠。〈和平崛起:中國的必然抉擇〉。《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3月號,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思迪(Steven W.Mosher)。《中國——新霸權》(Hegemon),李威儀譯。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野潭。〈「三農問題」警鐘長鳴〉。《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1月號,頁37-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源。〈胡溫講經濟危機與挑戰〉。《動向》(香港)。2004年12月號,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平。〈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與涵義——兼論對台灣亞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2004年9月,頁8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民。〈和平崛起:中國探索新的世界強國模式〉。《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12月號,頁18-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藝。〈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讀書》(中國),2000年第5期。2000年,頁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儀芬。〈「十六大」後大陸的經濟改革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27-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念馳。〈台灣問題與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5月號,頁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均治、郭建芳。〈兩岸關係的困境與中國的和平崛起〉。《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中國),2005年2期。2005年5月,頁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昭奎。〈中國與亞洲:「和平崛起」與外交新思維〉。《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能。《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偉。〈處理好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中國外交》(中國),2003年6期。2003年6月,頁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帆。〈胡溫提出「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中國研究月刊》(香港),第38卷第5期。2004年5月,頁2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青。〈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東盟(協)之間的關係〉。《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永生。〈中共加速軍事現代化的戰略目的及其戰略意涵〉。《國防雜誌》,第19卷第4期。2004年4月,頁8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一建。〈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中國), 1999年第5期。1999年,頁96-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華秋。〈譜寫對外工作的絢麗篇章〉。《求是》(中國),2002 年第21 期(總第1380期)。2002年,頁18-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曉強。〈淺析中國的經濟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中國),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美勤。〈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環境、條件及目標解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頁108-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2004年1月,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8-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晨陽。〈試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中國),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史。〈和平崛起戰略上升為中國國策〉。《鏡報月刊》(香港),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安。〈中國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的關係〉。《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第13卷第2期。2004年,頁1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秦亞青、倪樂雄、李強、張文木。〈「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12期。2004年12月,頁1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中國),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戰略與管理》(中國),2004年4期(總第65期)。2004年8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德錚。〈和平崛起的內涵與和平崛起的實現〉。《學習月刊》(中國),2004年第6期。2004年,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旭東、于澤。〈日本為何拋出「有事三法」案?〉。《半月談》(中國),2002 年第9 期(總第529期)。2002 年5月,頁84-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浩。〈美日同盟的加強對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美日安保關係的調整與亞太安全問題」學術研討會紀要〉。《外交學院學報》(中國),1998年第1期。1998年,頁75-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穗僑。〈俄中石油「安大線」難產背後〉。《爭鳴》(香港),第326期。2004年12月,頁77-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輝。《漸進改革》。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海外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香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早報》(新加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蘋果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相關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國際論壇會開幕——錢其琛副總理闡述中國三大任務〉,《人民網》,2001年9月10日,<http:// www.people.com.cn/GB/guoji/22/82 /20010910/55608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卡羅拉.麥克吉福特(Carola McGiffert)。《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版中國國防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2000年10月16日,<http:// www.china-embassy.or.jp/chn/zgbk/gfzc/t6262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中國改變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外交成果顯著〉,《多維新聞網》(摘自新華網),2003年12月31日,<http://. 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 To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cs/xhw_2003_12_30_20_55_50_04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台灣對外關係大事記〉,《中國網》,2004年2月3日,<http:// www.ch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com.cn/chinese/zhuanti/2003tw/48982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5年1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05年1月18日,<http:// www.chn-consulate-fuku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or.jp/chn/fyrth/t18019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5年1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2005年1月20日,<http:// www.chinaembass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g.sg/chn/fyrth/t18059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5年2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05年2月17日,< http://www.china-un.org/chn /fyrth/t18377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帝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Emerging Power),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10年產量達3千萬噸,渤海油田將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中國網》,2004年2月5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EC-c/49137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大發言人:中國今年國防經費約300億美元〉,《新浪網》,2005年3月4日,<http:// news.sina.com.cn/c/2005-03-04/15175268563s.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慶油田公司實施技術換資源戰略紀實〉,《科報網》,2005年3月31日,<ht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www.stdaily.com/big5/stdaily/2005-03/31-content_37138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召開經濟會議 強調解決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新浪網新聞中心》(摘自新華網),2004年12月6日,<http:// news.sina.com.cn/c/2004-12-06/103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125.s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全文)〉,《新華網》,2005年10月18日,<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謀我事例〉,《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lp.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tNode=113&CtUnit=53&BaseDSD=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印兩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全文)〉,《搜狐網》(摘自新華網),2003 年6月24日,<http://news.sohu.com/57/85/news210418557.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縣:立緒文化,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印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1月16日,<http:// 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328/1329/t605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新華網》,2001 年7月16日,<http:// news.x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anet.com/ziliao/2002-08/21/content_5322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閉幕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記者會答問全文〉,《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摘自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htt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ww.npc.gov.cn/dbdh/home/index.jsp?hyid=011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與東盟互信加深〉,《中國網》,2003年10月8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3/Oct/41734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巴傳統友誼譜新篇〉,《中國網》,2004年11月25日,<http:// www.chin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g.cn/chinese/2004/Nov/71345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通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4-11/24/content_22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國的抉擇》(The Choice: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郭希誠譯。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學習時報》,2003年8月30日,<http://www.stu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ytimes.com.cn/chinese/zhuanti/xxsb/64832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簽署聯合公報〉,《新華網》,2004年9月22日,<htt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2/content_200829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城鎮失業率十年來首次下降〉,《新華網》,2005年2月2日,<http://new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02/content_253834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軍隊近年來涉外演習盤點〉,《新華網》,2005年9月27日,<http://w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ina.org.cn/chinese/junshi/98200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網站》,2003年10月9日,<http:// 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 jsp?data_base_id =DB009&category_id=CAT560&report_id=1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與歐盟關係大事記〉,《中國網》,2004年4月29日,<http:// big5.china.c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n/chinese/zhuanti/wjbfo/55595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國會參院通過「伊拉克復興支援特別措施法」〉,《中國新聞網》,2003 年7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7-26/26/32846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國會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日本展望》(摘自日本獨賣新聞),2001年10月30日,<http:// www.kazankai.org/publishing/japan_today/2002_02/g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sc.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眾院通過「有事三法案」為日打通戰爭之路〉,《中國網》,2003 年5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3/May/33021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防衛新威脅 點名中國〉,《自由新聞網》,2004年12月11日,<http://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dec/11/today-int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光亞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批駁干涉中國內政的提案〉,《人民網》,2005年8月16日,<http:// tw.people.com.cn/BIG5/14810/361784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競逐南亞 意在抗衡華府〉,《世界日報》,2005年4月6日,<http://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worldjournal.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磊。《中國的貧富差距及政府控制》。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什稱日美關係根深蒂固 中美已不再是競爭對手〉,《紅網時事頻道》,2005年11月11日,<http://ss.rednet.com.cn/Articles/2005/11/76660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希強調蒙古是盟友 將全面深化兩國關係〉,《國際在線》(摘自新華網),2005年11月22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6/2005/11/22/1685@79106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希望澳促中國人權 何華德稱貿易為重〉,《大紀元時報》,2005年7月21日,<http:// www.epochtimes.com.tw/bt/5/7/21/n993810p.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弘揚「上海精神」促進世界和平——江澤民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聖彼德堡高峰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2年6月7日,<http://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fmprc.gov.cn/chn/wjb/ zzjg/gjs/gjzzyhy/1128/1130/t451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與歐盟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2005年5月12日,<http://w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fa.gov.tw/webapp/ ct.asp?xItem=16385&ctNode=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抗議後 台灣媒體獲准進入採訪紐倫堡發明展〉,《大紀元時報》,2004年10月3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30/n70428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都市網大會 北京抵制台北棄主辦〉,《大紀元時報》,2005年9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 www.epochtimes.com/b5/5/9/6/n1043878p.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拉姆斯菲爾德為何訪問亞洲盟國?〉,《國際在線網》,2003 年11月13日,<http://gb2.chinabroadcast.cn/772/2003-11-13/151@34841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抵制聯合國會議:美拒絕簽署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人民網》,2001年11月12日,<http:// www.people.com.cn/GB/guoji/22/86/20011112/60301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網》,2002年11月4日,<http:// www.mnd.gov.tw /publication/subject.aspx?TopicID=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策文件〉,《全僑民主和平聯盟》,2005年2月22日,<http:// www.gadp.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w/document_show.asp?selno=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卿鮑爾在2001年1月17日對參議院發表的聲明〉,2001年1月18日<http:// www.state. gov/secretary/index.cfm?docid=4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議員要求強硬對待中國人權問題〉,《大紀元時報》,2005年7月23日,<htt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ww.epochtimes.com.tw/bt/5/7/23/n99538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新華網》,2005年3月4日,<htt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5-03/04/content_2649780.h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出訪拉美四國並出席APEC峰會〉,《中國新聞網》,2004年1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special/2004-11-10/388.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全文)〉,《新浪網》,2003年5月28日,<http:// news.sina.com.cn/w/2003-05-29/0217165771s.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院務紀要〉,《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05年8月17日,<http://www.ly.gov.tw/ly/02_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formation/0203_pubser/ monthly_pub/monthly_pub_vi.jsp?f30_number=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temNO=02030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廿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1997年9月12日,<http://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官員詳解應對能源緊張措施〉,《金融界網》,2004年5月19日,<http://news1.jrj.com.cn/news/2004-05-20/00000081509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5-12/22/content_395498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際油價維持高檔盤旋機率高〉,《台灣新生報》,2005年8月15日,<http:/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tssdnews.com.tw/daily/2005/08/16/text/940816d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家縱論中國和平崛起經略〉,《中國網》(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04月0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4066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水扁稱2006年公投制憲〉,《大紀元報》,2003年11月12日,<http:/www.e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chtimes.com/b5/3/11/12/n40960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鋼、郭學堂: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和平崛起機遇難得〉,《中國網》,2004年3月22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315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單幹還是合作,專家稱我國石油外交思路應變〉,《中國經濟網》,2004年10月9日,<http://www.ce.cn/cysc/ny/shiyou/200410/09/t20041009_193678.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港媒:中國軍方指反分裂法目的在於中國崛起〉,《大紀元報》,2005年3月12日,<http:// www.epochtimes.com/gb/5/3/12/n84650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塞台「斷交」震撼台灣〉,《文匯報》,2005年11月2日, <http://www.wenwe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com/news.phtml?news_id=WW0511020008&cat=005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農業部部長撰文詮釋中央解決「三農」問題思路〉,《中國網》(摘自學習時報),2003年11月2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3/Nov/45063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對中售武解禁 歐盟決緩議〉,《世界日報》,2005年6月14日,<http:/w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journal.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聚焦台海安全 華府會商「共同戰略目標」〉,《世界日報》,2005年2月19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與西方學界平等對話 中國兩學者著書論「和平崛起」〉,《財經時報》,2004年5月29日,第567期,<http:// www.caijingshiba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之探討〉,《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摘自空軍軍官雙月刊),2005年6月1日,<http:// www.mnd.gov.tw/publication/subject.aspx?TopicID=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澳洲外長唐納:新亞洲安盟不是要圍堵中國〉,《聯合早報》,2001 年8月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2/sino_us010801e.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尼訪問中國將重申美國對兩岸政策不變〉,《大紀元報》,2004年4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4/4/10/n50662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5年7月4日,<http:// ww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mprc.gov.cn/chn/wjb/ zzjg/yzs/gjlb/1328/defaul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係到和平崛起大計 中國謀求控制海外石油供應〉,《中經網》,2005年1月11日,<http://wisesearch.wisers.net/ wisesearch/index.d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2004年12月27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27/content_238455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蘭德(IvanEland),〈中國軍事現代化會威脅美國嗎?〉,《中華資訊網》,2003年1月26日,<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30126/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雲鵬、林美萱,〈雁行理論是否仍適用於東亞發展〉,《國政分析》,2002年2月5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B-091-00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年11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2-11/17/content_63223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00年9月6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 202.84.17.73/world/zzbd/jzm_unq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推動裁軍進程 維護國際安全〉,《新華網》,1999年3月26日,<http://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1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深化團結合作 共創美好世紀——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講話〉,《新華網》,2001年6 月15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蘭納根(Stephen J.Flanagan)、馬提(Michael E.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中的中國》(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m/ misc/2002-06/05/content_42559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攜手合作 共創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1997年12月15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ycdmzrh/t2563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峻,〈美日調整軍事部署瞄準中國〉,《看中國網》(摘自新臺灣新聞週刊第378期),2003 年8月10日,<http://secretchina.com/news/gb/articles/3/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267.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3年11月6日,<http:// pap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uda.com/2003/11-6/200311615305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開發銀行,《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書(2005)》(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5),2005年,<http://www.adb.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北京新大戰略下的對台策略(3)〉,《軍事焦點評論》,2005年1月19日,<http://www.diic.com.tw/comment/920213-222.files/940119(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中國人類發展獲重大進展 仍有四大問題〉,《中國新聞網》,2005年10月2日,<http://www.cns.com.cn/news/2005/2005-10-02/8/633716.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中國網》(摘自新華網),2004年9月27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4/Sep/668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8215/33028-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3/07-48k-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05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元首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講話〉,《新華網》,2005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5-09/16/content_349795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分析形勢 提高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主持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並發表講話〉,《人民網》, 2004年2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357413.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濤,〈推進偉業 續寫史詩——在中共中央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年座談會講話〉,《中國網》,2003年12月26日,<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c/46931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博東,〈“9.11”事件對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華夏經緯網》,2003年10月10日,<http:// www.big5.huaxia.com/2003617/0000332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勝豐、李韞,《從原油進口結構看我國原油戰略安全》(北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總院,2002年),<http:// www.spc.com.cn/spcspc/Chine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p/2002/200206/js-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博堯,〈中國大陸石油安全戰略的轉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8月10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R-093-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立民,〈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美前駐中國大使傅立民在「美中友協」講演〉,《人民網》,2004年05月14日,<http:// 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9620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家寶,〈弘揚五項原則 促進和平發展——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國外交部網站》,2004年06月28日,<http://www.ch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embassy-canada.org/chn/wjdt/zyjh/t14078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全文〉,《新浪網》,2003年12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2/06231320804s.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家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共贏——在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會上的講話〉,《中國新聞網》,2003年11月2日,<http:// www.cns.com.cn/n/2003-11_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36383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 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3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Mar/51657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中共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收錄《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資料——政大外交系主辦》。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5年6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新華網》,2003年11月3日,<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偉,〈「和平崛起」應作爲國家目標〉,《南方周末報》,2004年4月22日,<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tp:// www.nanfangdaily.com.cn/ zm/20040422/jj/jjxw/200404220007.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致政,〈美中台關係的近期發展〉,《國際關係與兩岸事務論壇》,2005年5月號,<http://www2.nccu.edu.tw/~cia/irstrait/lastestarticle/total/02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文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Anu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TO,World Trade 2004,Prospects for 2005.Press Releases,Press/401,14 April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ldwin,David A.,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察.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安琪.羅巴沙(Angel Rabasa)、C.R.鈕(C.R.Neu)。《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Strategy Toward China),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nstein,Richard and Munro,Ross 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3.London: British Petroleum,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zezinski,Zbigniew.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se.New York:Basic Books,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ng,Goldon 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ttmer ,Lowell and Samuel S.Kim.‘Whither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n Dittmer and Kim 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nedy,Paul.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ew York:Random House,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halilzad,Zalmay.,David Orletsky,Johathan Pollack,Kevin Pollpeter,Angel Rabas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Shlapak,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Santa Monica,CA:RAND,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增訂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Samuel S.ed.,China and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th ed.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archeimer,John J.,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ew York:W.W.Nort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genthau,Hans.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llack ,Jonathan., and Richard Yang eds.,In China’s Shadow: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Santa Monica:RAND,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well,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David A.Baldwin eds.,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muel,Kim S.ed.,China and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th ed.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nyder,Jack L.,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operation,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kolsky,Richard.,Angel Rabasa,C.R.Neu,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Strategy toward China.Santa Monica:RAND,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Yearbook 2004.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waine,Michael D.,and Ashley J.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esent,and Future.Ithaca:RAND,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4-2005.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ucydides,The Peloponnesian War.New York:Random House,1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ogel,Ezra F.ed.,Living with China: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W.W.Norton,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lf,Charles Jr.,K.C.Yeh,Anil Bamezai,Benjamin Zycher, Asia Economic Trends and Their Security Implications.Santa Monica:RAND,MR-1143-OSD,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lf,Charles Jr.,K.C.Yeh,Anil Bamezai,Donald P.Henry,and Michael Kennedy,Long -tern Economic and Military Trends 1994-2015: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Santa Monica:RAND,MR-627-OSD,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wns,Erica S.,“The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Debate,”The China Quarterly,(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oran,Richard. “The Rising East,”Foreign Policy No.102(Spring 199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rz,John H.,“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No.2(January1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ffe, Myers.,Amy and Steven W.Lewis,“Beijing’s Oil Diplomacy,”Survival,Vol.44,N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Spring 200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rvis,Robert.“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Vol.30, No.1(January 1978):167-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rvis,Robert.“Security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 No.2(Spring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istof,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November/ December 1993):5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e,Joseph.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 Survival,Vo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和平統一時期中共封鎖我國外交活動之策略》。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Winter 1997-98):66-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i,Minxi. “China’s Governance Crisis,”Foreign Affairs,Vol.81,No.5(September /October 2002):96-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ichor,Yitzhak. “From Horse to Horsepower:Energy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Central Asia,”Pacific Review,Vol.13,No.1(February 2001):9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nyder,Jack.and Robert Jervis,“Illuminating the Dilemma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September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andi,Jusuf.“ASEAN’s China Strategy:Towards Deeoer Engagement.”Survival,Vo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No.3(Autumn 1996):117-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uan,Jing-dong.“Threat Perception and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Pacific Focus,Vol. 13(Spring 1998):58-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相關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cques Chirac,“A lot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interviewed by CNN’s Cristiane Amanpour,March 16,2003,<http://www.cnn.com/wor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i Guoxing,SLOC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Center Occasional Paper,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Honolulu,Hawaii,February 2000. <http://www.apc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主編。《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報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g/Paper_ SLOC_ Occasional.htm#_ftn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rison ,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Conditions,”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nd Trade Division, July 1,2005, <http:// www.fas.org/sgp/crs/row/IB98014.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September 20,2002,<http://www. whitehouse.gov/ns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July 15, 2005 ,<http://www. 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countrydata.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門洪華。《中國:大國崛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嘎瓦拉。《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中國: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蔡東杰譯。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t)。《全球吊詭——小而強的年代》,顏淑馨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出版社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謝德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建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葵、馬勝榮。《跨世紀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玲、李銘。《胡錦濤——他從哪裡來,將向何處去》。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編。《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印頒,2004年3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幼文、徐明棋。《強國經濟——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與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幼文、黃仁偉。《2004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智揚文化,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中國新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峰君、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宏資訊公司,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鳳英、趙宏圖主編。《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主編。《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究所,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鋼、郭學堂。《中國威脅誰?解讀「中國威脅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家敦(Gordon G.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侯思嘉、閻紀宇譯。台北:雅言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可.布朗(Michael E.Brown)、歐文.寇特(Owen R.Cote)、席安.林恩—瓊斯(Sean M.Lynn-Jones)、史蒂文.米勒(Steven E.Miller)。《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宜勇、辛小柏。《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及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鵬主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建華。《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台北縣:世茂出版社,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mmel C. Banlaoi著、胡元傑譯。〈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事件後之區域安全〉。《國防譯粹》,31卷9期。2004年9月,頁95-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2005年9月,頁25-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研究編輯部。〈中共面對林林總總的挑戰與擔憂〉。《中共研究》,第38卷第2期。2004年2月,頁7-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評論編輯部。〈「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中國評論》(香港)。2004年2月號,頁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中平。〈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遠望》,第195期。2004年12月,頁1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梅。〈中國「和平崛起」的安全環境〉。《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中國),2004年第5期。2004年10月,頁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智盛。〈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台政策VS.台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3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國際格局的新趨勢與中國周邊的複雜挑戰〉。《外交學院學報》(中國),總第78期。2004年12月,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義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中國外交》(中國),2004年5期。2004年5月,頁39-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外交學院學報》(中國),總第80期。2005年2月,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毅。〈維護和平,促進發展,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世界知識》(中國),2003年第2期(總1357期)。2003年1月16日,頁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體琨。〈和平崛起——中國發展的戰略抉擇〉。《決策探索》(中國),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13-1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