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作者 包進榮
貢獻者 朱新民
包進榮
關鍵詞 新安全觀
國家利益
大國外交
夥伴關係
地緣戰略
上海合作組織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0:08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國際恐怖主義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因此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1996年之後,中共官方及領導人就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迄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更全面的闡述中共在廿一世紀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
     
     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OC)的緣起,其前身原為上海五國,最初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中共就過去中蘇兩國間所遺留之邊界、軍事互信及邊界裁軍等議題所舉行的談判,而因1996年五國元首齊聚於中國上海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以促進五個鄰國的邊境合作,故有「上海五國」之稱,後因每年均舉辦會晤,遂形成一種論壇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孕育指針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以此為基礎產生和發展的新型安全觀;其內涵是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一新型國際體系;其核心是結伴而不結盟,是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其特徵是大小國家共同倡導,互利協作。因此我們可說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政經合作組織。
     
     安全觀的形成與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相互關聯的,基礎皆來自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當國際形勢產生變化,中共新的安全觀形成,理論上即應有相對應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作為配套,從1996年中共提出新安全觀後,中共的外交政策中,不難察覺受到新安全觀思維的深刻影響,包括維持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推行大國外交、睦鄰政策、及積極參與區域與全球的國際組織活動,在眾多的亞太多邊外交活動中,本文以多邊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為例,用新安全觀理念中政治、軍事、經濟三個安全面向作為依據,檢驗中共新安全觀理念是否由概念發展到了實踐的層次,是否合理可行,為本篇論文研究目的。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國93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國89年。
二、專書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民國92年9月。
兀成章、何中順著。《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1998年12月。
王緝思。<關於戰爭與和平理論的思考>,收錄《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資中筠主編。上海:人民,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1994年。
王彥軍。<當今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張玉良主編。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12月。
張如倫。<美國圖謀中亞之戰略涵意>。《國防雜誌》,18卷1期。民國91年7月,頁35。
張鐵鋼。<俄美中亞逐鹿阿富汗>。《暸望新聞週刊》,43期。2001年10月,頁63。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2期。1997年2月,頁38-40;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1997年11月,頁28-32;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心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1999年10月,頁14-19;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
陳子平。<從戰略與安全角度評析國家安全與利益>。《國防雜誌》,20卷6期。民國94年6月,頁98-102。
陸忠偉。<世紀之交的國際經濟型態與經濟安全(下)>。《現代國際關係》,7期。1999年7月,頁4-5。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6期。1997年,頁18。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41-43。
楊志□。<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4卷8期。民國87年8月,頁2。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2000年11期。2000年11月,頁145-179。
溫伯格。<來自裡海的石油>。《美國:福布思雜誌》,1997年8月25日。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民國87年。
趙龍庚。<試析美國駐軍中亞後的戰略態勢及其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期。2004年,頁68-69。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2期。2004年2月),頁100-101。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的建構>。《展望與探索》,1卷2期民國92年2月,頁62。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關」與其外交政策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期。民國88年12月,頁59-69。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1997年11月,頁30-31。
鄭必堅。<抓住機遇與理論武裝>。《求是雜誌》,7期。1999年,頁4。
謝志淵。<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利益概論>。《國防雜誌》,18卷3期。民國91年9月,頁46。
四、碩博士論文
何志明。<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張景台。<中共「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民國93年。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趙崇明。<中共「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五、研討會論文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辨,1996年6月。
六、報紙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中央社》
《中新社》
朱新民、張凱勝。<胡溫平衡戰略思維的緣起>,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民國94年3月。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文匯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新華社》
《環球時報》
七、網際網路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
朱聽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2002年。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共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daily.ocm.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rc.gov.c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
英國BBC新聞網:http://newssearch.bbc.co.uk。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政治學研究網站:http://www.passw.net。
國家政策基金會網站:http://www.inpr.org.tw。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
余炳輝。《社會研究方法的》。杭州:浙江人民,1987年。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
貳、外文部份
一、英文專書
Harry Harding,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oum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fall 1993.
Jom Dosch,”PMC ARF and CSCAP:Foundations for a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Pacific,”SDSC Working Paper, Strategic Studies Center,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June 1997.
Mel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
Robert Karniol,”Why Asia Must Search for a Security Formul,”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feb 2000.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 Little , Brown & Co,1997.
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r,1997.
二、期刊論文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
Charles William Maynes , “ America Discovers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ume 82 (March/April 2003):120-130.
Denny Roy,”China’s Post-Deng Foreign Relations,”Internaional Journal(Winter 1997~8):142.
Emma Rothschild, “What is Security?”Daedalus,vol.124, No3(Summer 1995):55.
Edward Friedman, “Good Will Lost in Translati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Aug,1996):27.
Elizabeth Wishnick, Strategic Consequences of The Iraq War:U.S. Security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Reassessed (Carlisle: U.S. Army War College Press, May 2004) :22-23.
Goldstein,Avery.“Great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3 (Winter 1997/1998):58-62.
Swaine , Michael D. ,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Rand , 1995):2.
三、網際網路
Arkady Dubcdv, “Shanghai Five To Be Transformed,” Reporting Central Asia, NO.54, 1 June 2001, http://www.iwpr.net/index.pl?archive/rca/rca_200106_54_1_eng.txt
Michael D. Swaine & Ashel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21/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民國89年5月。
“Shanghai Five to Turn into Shanghai Coop Organization”, Itar-Tass News Wire, Jun14, 2001, htttp://proquest.umi.com/pqdweb
Stephen Blank, “The Central Asian Dimension of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China Brief 4-10 (2004/3/13),
http://www.jamestown.org/publications_details.php?volume_id=395&issue_id=2952&article_id=236702
Sultan Jumagulov, ”Tashkent Appears to Be in the Process of Swithing Strategic Partners,” Reporting Central Asia No.76, Oct.2001. http://www.iwpr.net/ ndex.archive/rca/rca_200110_76_3_eng.txt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11月。
唐永勝、郭新定。《角逐亞太》。江蘇:人民,1999年3月。
高金鈿。《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1992年10月。
徐崇溫。<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收錄《20-21世紀: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展望》江流、徐崇溫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8月。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10月。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7月。
張雅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民國80年。
張貴洪、林琳、李曉敏。《國際關係研究導論》。杭州:浙江大學,2003年8月。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民國87年1月。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2000年10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驗證分析》。台北:水牛,2000年4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民國89年3月。
陸年安。《後冷戰時期美、「中」、臺戰略關係與我國家安全》。台北:豐盈,民國90年2月。
陸忠偉。《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年。
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2002年2月。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中文版。
傅耀祖、頤關福。《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2004年。
鈕先鐘。《21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民國89年3月。
廉岩。<鄧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的光輝指南>,收錄《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王泰平主編。北京:世界知識,1996年8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論國際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1993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民國89年1月。
黎安友(Andew J.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 ) 。《長城與空城討: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何大明譯。台北:麥田,民國87年。
榮鷹。〈反恐戰爭與地區形勢〉,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國防部,民國92年9月。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2004年4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民國92年。
魯毅、俞正樑、傅耀祖、顧關福著。《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2000年3月。
霍斯蒂(K.J.Holsti)。《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譚朔澄、李偉成譯。臺北:幼獅文化,民國84年8月。
賴昱安。<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民國94年3月。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2004年7月。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5月。
三、期刊論文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國防部,民國92年9月。頁258-259。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44卷2期。民國90年2月,頁74。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43卷1期。民國93年1、2月,頁113-114。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演變>。《中國大陸研究》,43卷6期。民國89年6月,頁1-19。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民國88年3月,頁45-62。
王勇。<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1999年1月,頁42-45;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
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周刊》,37期。1999年9月,頁23-24。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4期。1998年4月,頁23-26。
王逸舟。<正視世紀之交的國際三個大勢>。《瞭望新聞週刊》,1期。1999年1月,頁4。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期。2000年,頁32-39。
石廣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中國大陸經貿法規通訊(台北)》,32期(1998年10月),頁6。
江澤民。<全球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2期。2002年,頁19。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1卷9期。民國92年9月,頁4-6。
朴鍵一。<北京六方會談與朝鮮核問題前景>。《當代亞太》,2003年10期。2003年10月,頁42。
吳英明、林麗香。<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季刊》,2卷3期。2002年3月,頁1-40。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民國90年2月,頁40-47。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艾斯塔納峰會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4期。民國94年8月,頁33。
肖軍。<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觀>。《毛澤東思想研究》,6期。2001年6月,頁79-81。
余莓莓。<九一一後中共在中亞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選擇>。《中共研究》,37卷8期。民國92年8月,頁108-111。
何衛剛。<美俄在中亞的戰略競爭>。《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3年4月,頁84。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1卷7期。92年7月,頁22。
宋鎮照。<200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之政治與經濟評析>。《展望與探索》,2卷5期。民國93年5月,頁7-11。
李明。<六方會談與中共>。《海峽評論》,154期。2003年10月,頁11。
邱坤玄。<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頁4。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35卷2期。2004年7月,頁22-25。
依然。<江澤明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1999年5月號。1999年5月,頁24。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1999年10月,頁34。
孟秀云。<美國與歐洲:俄羅斯外交的優先選擇?>。《國際關係》,2004年2月,頁36。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74-104。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民國85年12月,頁1-18。
林利民。<當前世界地緣戰略態勢及其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期。2004年,頁35。
林麗香。<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探討>。《國防雜誌》,17卷6期。民國90年12月,頁58-79。
范軍。<美國:從中亞到南高加索>。《國際政治》,10月號。2002年,頁95。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3期。2002年7月,頁1-42。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4卷1期。2002年1月,頁129-166。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20卷11期。民國94年11月,頁79-81。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5卷3期。民國88年3月,頁82-89。
夏義善。<上海合作組織的特點及面臨的任務>。《中國評論》,2001年9月號。2001年9月,頁30-31。
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決定性因素和趨勢展望>。《戰略與管理》,5期。2002年4月,頁35-36。
時殷弘。<當今中亞大國政治:出自中國視角的評估>。《國際政治》,11月號2003年,頁134。
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
黄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12期。民國91年12月,頁34-36。
黃虹堯。<九一一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1卷4期。民國92年4月,頁11。
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頁25。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3期。民國94年5、6月。頁125-136。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4卷4期。民國90年4月,頁36-39。
張友國。〈中亞利益格局中的美國與中國〉。《東北亞論壇》,13卷3期。2004年5月,頁23。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民國91年6月,頁3-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19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包進榮zh_TW
dc.creator (作者) 包進榮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40: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40: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0: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22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9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22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國際恐怖主義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因此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1996年之後,中共官方及領導人就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迄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更全面的闡述中共在廿一世紀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
     
     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OC)的緣起,其前身原為上海五國,最初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中共就過去中蘇兩國間所遺留之邊界、軍事互信及邊界裁軍等議題所舉行的談判,而因1996年五國元首齊聚於中國上海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以促進五個鄰國的邊境合作,故有「上海五國」之稱,後因每年均舉辦會晤,遂形成一種論壇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孕育指針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以此為基礎產生和發展的新型安全觀;其內涵是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一新型國際體系;其核心是結伴而不結盟,是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其特徵是大小國家共同倡導,互利協作。因此我們可說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政經合作組織。
     
     安全觀的形成與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相互關聯的,基礎皆來自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當國際形勢產生變化,中共新的安全觀形成,理論上即應有相對應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作為配套,從1996年中共提出新安全觀後,中共的外交政策中,不難察覺受到新安全觀思維的深刻影響,包括維持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推行大國外交、睦鄰政策、及積極參與區域與全球的國際組織活動,在眾多的亞太多邊外交活動中,本文以多邊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為例,用新安全觀理念中政治、軍事、經濟三個安全面向作為依據,檢驗中共新安全觀理念是否由概念發展到了實踐的層次,是否合理可行,為本篇論文研究目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8
     第二章 中共安全觀思維的演進 12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國家安全思維 12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國家安全思維 16
     第三節 冷戰後中共的國家安全思維 20
      小 結 25
     第三章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形成與意涵 27
     第一節 冷戰後的國際局勢情勢分析 27
     第二節 冷戰後國家利益與安全威脅 30
     第三節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原則 37
      小 結 45
     第四章 中共新安全觀的外交策略 46
     第一節 睦鄰政策 46
     第二節 夥伴關係 51
     第三節 經貿外交 57
     第四節 區域組織建構與參與 62
      小 結 71
     
     
     第五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建構與發展 72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國際背景 72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緣起與發展運作 78
     第三節 「911」事件後對上海合作組織的衝擊 90
      小 結 99
     第六章 中共新安全觀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實踐 101
     第一節 政治安全理念的實踐 101
     第二節 軍事安全理念的實踐 106
     第三節 經濟安全理念的實踐 111
     小 結 116
     第七章 結論 118
     
     附件一 中共官方提及新安全觀的重要時機與內容 127
     附件二 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 133
     附件三 上海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136
     附件四 上海五國阿拉木圖聯合聲明 142
     附件五 上海五國元首比什凱克聲明 144
     附件六 上海五國元首杜尚別聲明 146
     附件七 上海合作組織元首聯合聲明 150
     附件八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151
     附件九 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公約 154
     附件十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聖彼得堡宣言 161
     附件十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莫斯科宣言 165
     附件十二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塔什干宣言 168
     附件十三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艾斯塔納宣言 171
     附件十四 中亞地區歷年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主要恐怖活動綜整表 175
     
     附件十五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關於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
     標和方向及啟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進程備忘錄 177
     附件十六 中亞四國家獨立前經濟發展概要表 179
     
     參考書目 181
     
     
     
     
     
     
     
     
     
     
     
     
     表 目 錄
     表4-1中共拓展夥伴關係一覽表 56
     表5-1上海合作組織機構設置(一) 82
     表5-2上海合作組織機構設置(二) 8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國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夥伴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緣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上海合作組織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官方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國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國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民國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兀成章、何中順著。《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緝思。<關於戰爭與和平理論的思考>,收錄《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資中筠主編。上海:人民,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彥軍。<當今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張玉良主編。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如倫。<美國圖謀中亞之戰略涵意>。《國防雜誌》,18卷1期。民國91年7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鐵鋼。<俄美中亞逐鹿阿富汗>。《暸望新聞週刊》,43期。2001年10月,頁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2期。1997年2月,頁38-40;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1997年11月,頁28-32;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心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1999年10月,頁14-19;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平。<從戰略與安全角度評析國家安全與利益>。《國防雜誌》,20卷6期。民國94年6月,頁98-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忠偉。<世紀之交的國際經濟型態與經濟安全(下)>。《現代國際關係》,7期。1999年7月,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6期。1997年,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4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4卷8期。民國87年8月,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2000年11期。2000年11月,頁145-1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伯格。<來自裡海的石油>。《美國:福布思雜誌》,1997年8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龍庚。<試析美國駐軍中亞後的戰略態勢及其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期。2004年,頁68-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2期。2004年2月),頁1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的建構>。《展望與探索》,1卷2期民國92年2月,頁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關」與其外交政策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期。民國88年12月,頁5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1997年11月,頁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必堅。<抓住機遇與理論武裝>。《求是雜誌》,7期。1999年,頁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志淵。<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利益概論>。《國防雜誌》,18卷3期。民國91年9月,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志明。<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景台。<中共「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民國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崇明。<中共「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辨,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新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張凱勝。<胡溫平衡戰略思維的緣起>,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民國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防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環球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網際網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聽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daily.oc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rc.gov.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國BBC新聞網:http://newssearch.bbc.co.u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學研究網站:http://www.passw.ne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政策基金會網站:http://www.inpr.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炳輝。《社會研究方法的》。杭州:浙江人民,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外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y Harding,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oum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fall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m Dosch,”PMC ARF and CSCAP:Foundations for a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Pacific,”SDSC Working Paper, Strategic Studies Center,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June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l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Karniol,”Why Asia Must Search for a Security Formul,”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feb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 Little , Brown & Co,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r,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William Maynes , “ America Discovers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ume 82 (March/April 2003):120-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nny Roy,”China’s Post-Deng Foreign Relations,”Internaional Journal(Winter 1997~8):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mma Rothschild, “What is Security?”Daedalus,vol.124, No3(Summer 1995):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Friedman, “Good Will Lost in Translati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Aug,199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zabeth Wishnick, Strategic Consequences of The Iraq War:U.S. Security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Reassessed (Carlisle: U.S. Army War College Press, May 2004) :2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Avery.“Great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3 (Winter 1997/1998):58-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waine , Michael D. ,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Rand , 19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際網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kady Dubcdv, “Shanghai Five To Be Transformed,” Reporting Central Asia, NO.54, 1 June 2001, http://www.iwpr.net/index.pl?archive/rca/rca_200106_54_1_eng.tx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D. Swaine & Ashel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民國8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anghai Five to Turn into Shanghai Coop Organization”, Itar-Tass News Wire, Jun14, 2001, htttp://proquest.umi.com/pqdwe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phen Blank, “The Central Asian Dimension of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China Brief 4-10 (2004/3/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jamestown.org/publications_details.php?volume_id=395&issue_id=2952&article_id=2367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ltan Jumagulov, ”Tashkent Appears to Be in the Process of Swithing Strategic Partners,” Reporting Central Asia No.76, Oct.2001. http://www.iwpr.net/ ndex.archive/rca/rca_200110_76_3_eng.tx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永勝、郭新定。《角逐亞太》。江蘇:人民,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金鈿。《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崇溫。<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收錄《20-21世紀: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展望》江流、徐崇溫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民國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貴洪、林琳、李曉敏。《國際關係研究導論》。杭州:浙江大學,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民國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驗證分析》。台北:水牛,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民國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年安。《後冷戰時期美、「中」、臺戰略關係與我國家安全》。台北:豐盈,民國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忠偉。《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中文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耀祖、頤關福。《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鐘。《21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民國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廉岩。<鄧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的光輝指南>,收錄《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王泰平主編。北京:世界知識,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論國際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民國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安友(Andew J.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 ) 。《長城與空城討: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何大明譯。台北:麥田,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榮鷹。〈反恐戰爭與地區形勢〉,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國防部,民國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毅、俞正樑、傅耀祖、顧關福著。《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霍斯蒂(K.J.Holsti)。《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譚朔澄、李偉成譯。臺北:幼獅文化,民國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昱安。<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民國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收錄《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國防部編印。台北:國防部,民國92年9月。頁258-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44卷2期。民國90年2月,頁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43卷1期。民國93年1、2月,頁113-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演變>。《中國大陸研究》,43卷6期。民國89年6月,頁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民國88年3月,頁45-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勇。<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1999年1月,頁42-45;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周刊》,37期。1999年9月,頁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4期。1998年4月,頁2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正視世紀之交的國際三個大勢>。《瞭望新聞週刊》,1期。1999年1月,頁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期。2000年,頁32-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廣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中國大陸經貿法規通訊(台北)》,32期(1998年10月),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全球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2期。2002年,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1卷9期。民國92年9月,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朴鍵一。<北京六方會談與朝鮮核問題前景>。《當代亞太》,2003年10期。2003年10月,頁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英明、林麗香。<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季刊》,2卷3期。2002年3月,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民國90年2月,頁4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艾斯塔納峰會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4期。民國94年8月,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軍。<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觀>。《毛澤東思想研究》,6期。2001年6月,頁7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莓莓。<九一一後中共在中亞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選擇>。《中共研究》,37卷8期。民國92年8月,頁108-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衛剛。<美俄在中亞的戰略競爭>。《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3年4月,頁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1卷7期。92年7月,頁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200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之政治與經濟評析>。《展望與探索》,2卷5期。民國93年5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六方會談與中共>。《海峽評論》,154期。2003年10月,頁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頁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35卷2期。2004年7月,頁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然。<江澤明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1999年5月號。1999年5月,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1999年10月,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秀云。<美國與歐洲:俄羅斯外交的優先選擇?>。《國際關係》,2004年2月,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74-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民國85年12月,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利民。<當前世界地緣戰略態勢及其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期。2004年,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香。<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探討>。《國防雜誌》,17卷6期。民國90年12月,頁58-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軍。<美國:從中亞到南高加索>。《國際政治》,10月號。2002年,頁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3期。2002年7月,頁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4卷1期。2002年1月,頁129-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20卷11期。民國94年11月,頁7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5卷3期。民國88年3月,頁82-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義善。<上海合作組織的特點及面臨的任務>。《中國評論》,2001年9月號。2001年9月,頁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決定性因素和趨勢展望>。《戰略與管理》,5期。2002年4月,頁35-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當今中亞大國政治:出自中國視角的評估>。《國際政治》,11月號2003年,頁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黄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12期。民國91年12月,頁3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虹堯。<九一一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1卷4期。民國92年4月,頁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3期。民國94年5、6月。頁125-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4卷4期。民國90年4月,頁36-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友國。〈中亞利益格局中的美國與中國〉。《東北亞論壇》,13卷3期。2004年5月,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民國91年6月,頁3-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