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
作者 何雍堅
貢獻者 林碧炤
何雍堅
關鍵詞 非傳統安全威脅
恐怖主義
恐怖攻擊
台北衛戍區
反恐作為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3:53 (UTC+8)
摘要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份子攻擊事件。這樣的攻擊過程,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珍珠港事件」,象徵著「不對稱作戰」的具體示範。另一方面,美國即使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中,以高科技武器,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科技戰爭,顛覆了傳統戰爭的軍事戰略思維。近十年來的恐怖攻擊行動在中東、中亞、北美、東南亞、俄羅斯等區域持續擴張發展,爆炸事件頻傳;其間真理教施毒、金融風暴、販毒集團、網路破壞、非法移民、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家社會的危害,往往不亞於一場戰爭,新的戰爭思維已不再單純以傳統安全威脅迫使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而是用非傳統安全威脅型式,強迫敵人自己利益。
換言之,國家安全威脅的延伸已擴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及心理層面並呈現複雜多元「綜合性安全」的概念,各國均採取了多管道具體防範措施,以對抗含恐怖主義在內之多樣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例如,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一三七三號決議呼籲各國共同合作制止恐怖行動,聯合國各會員國紛紛依該決議,通過相關反恐作為或制定相關法律,我國亦依相關決議,完成各項具體反恐怖主義措施。
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人民往來熱絡,雖造就兩岸互通和緩的跡象,但亦間接提供中共利用各種管道,對我進行滲透和情報蒐集之有利環境。目前藉由偷渡、觀光,以及其他各種名義來台滯留的人數正持續增加中。此外,面對未來中國解放軍有可能以彈道飛彈、巡弋飛彈,配合快速反應的特戰部隊,進行搶攻的「斬首行動」。據研判,共軍將一旦決定對台進行「斬首行動」,將有四種可能模式,一是類似美國對付格達費時直接飛彈攻擊總統府或官邸,二是由特種部隊滲透進行人員擒殺,三是由正規部隊攻克台北控制政軍經中心逼降,四是運用民航機機降突襲、奪佔機場等模式。使國家整體安全面臨挑戰與潛在威脅。不可否認的,對台北衛戍區安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與威脅。
就非傳統安全威脅角度來看,於93年3月20日,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前一(19)日當時候選人陳水扁先生、呂秀蓮女士在台南掃街拜票時,遭槍擊事件,嚴重影響人身安全。另根據衛戍區情報蒐集網情報顯示,於93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不法份子可能以遙控飛機、肩射武器、滑翔機或無人載具機攻擊正、副元首人身安全等情資,均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有日趨擴大之勢。
此外,近年來由於總統府的空間解嚴及開放參觀政策,四週除有繁忙的交通動線包圍外,定期均有民眾進府參觀,並於府前廣場舉辦各種大型民間活動;再者,總統府也曾發生多起車輛衝(闖)事件或者於周圍道路放置爆裂物、縱火等安全威脅情事;另於92年6月期間,遠東、中興民航機及直昇機亦曾發生闖入博愛限航區等情事,更加突顯出如何強化「台北衛戍區」反恐能力與作為的重要性,亦是本文研究最重要目的。

本論文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心得
(一)「九一一事件」後,應調整我國原有因應恐怖攻擊思維與作為
(二)迅速通過修訂「反恐行動法」,研擬各類應變計畫
(三)現行維安體系指揮二元化,可朝向「指揮一元化、權責明確化」

二、建議與展望
(一)針對評估為重要攻擊目標區,建立情資通報聯繫機制
(二)運用「科技設施」建立整體防護機制
(三)強化第一時間各類反恐打擊力量與防護能力

職是之故,針對各國所採取之反恐作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目前我國整合行政與國安兩階層之反恐處理機制,行政與國軍亦同時參與聯合反恐演習,面對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趨勢,國軍與行政部門,勢必要有更多的互動與協調,並調整現存之體制與運作及相關法律檢討與修正,逐步規劃,研究與整合,才可能以較佳措施,因應我國可能遭受安全威脅,確保安全與維護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壹、書籍
丁連財譯,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著,《9-11》(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1 年12月)。
王國強、胡凡著,《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 月)。
王昇著,《政治作戰概論》(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1982年3月)。
王崑義,《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台北縣:創世文化出版,民國90 年9 月)。
王崑義,《恐怖與危機—美利衝突的戰略分析》(台北:漢斯出版,1997年)。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9月)。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革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王建東,《孫子兵法》(台北縣:智揚出版社,1998年3 月)。
王勇,〈9.11 事件對國際格局與中美關係的影響〉,《大變局》(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 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2001年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年10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海灣戰爭全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
江雪秋,〈美阿戰爭的起源與經過〉,本文收錄於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臺北:軍事迷文化事業,2002年5月)。
杜波、文家成主編,《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古代心理戰思想及其運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年4 月初版)。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 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 月)。
李天道編,《孫子兵法與攻心術》(台北:漢昇書屋,1998年2 月初版)。
李德哈達(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Strategy)》(台北:軍事譯粹社,1970 年12月4版)。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1999 年11月4 刷)。
李天任等譯,《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 年8 月15日)。
沈宗瑞等譯,海爾德(David Held)等著,《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2001 年1 月)。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6 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2 年10 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90 年8月5 版1刷)。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3 年12 月8版)。
邱伯浩,〈新戰爭或舊戰爭:對美阿戰爭性質的論述〉,收錄
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02年)。
林憶卿,《諸葛孔明兵法》(台南:西北出版社,民國84 年3 月)。
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8年9 月)。
吳彩光,《中共心理戰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80年3 月)。
岳天,〈第八講:心理戰略〉,《戰略講座—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 年5 月)。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
岳嵐,《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
吳福生譯,〈全球化與國家安全〉,《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9月)。
周喣,《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0 年6 月)。
林祐聖譯,諾姆•喬姆斯基原著,《流氓國家》(台北:正中書局出版,2002年10月)。
尚榮安譯,Robert K. Yin 原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出版,2001年)。
胡聯合,《當代恐怖主義與對策》(東方出版社,2001 年)。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6 月)。
軍事大辭典編輯委員會,《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年7 月2刷)。
胡祖慶譯,Robert Pfalezgraff & James Dougherty原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2 年4月)。
孫敏華、許如亨著,《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2001 年8 月初版)。
孫臏原著,姜亦青校訂,《孫臏兵法》(台北:聯亞出版社,1981 年8 月)。
馬中、溫金權、周志哲、丁鳳儀等著,《兵不血仞的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年8 月)。
馬克•勞埃(Mark Lloyd)著,紀皓等譯,《軍事欺騙的藝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8 月)。
馬忠主編,《高技術條件下心戰與反心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年8月)。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7月)。
唐士其著,《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1998 年10 月)。
郝雨凡等著,《瞬間的力量—9.11 後的美國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9 月)。
涂瑞華譯,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 原著,《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
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出版,民國88年8 月11刷)。
陳健夫編,《國父遺教大辭典》(台北:東陽印刷社,民國69 年1 月三版)。
陳恩成譯,林伯格(Paul M. A. Linebarger)著,《心理作戰要略》
(Psychological Warfare)(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54 年2 月臺2版)。
陳學武等著,《20世紀十大心理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
陳順枝編譯,《心理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教務處發行,民國89 年8月)。
陳文政、趙繼綸等著,《不完美戰場:資訊時代的戰爭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陳世欽譯,瑪麗•卡德(Mary Kaldor)原著,《新戰爭》(台北:聯經出版,2002年)。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上)》(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初版)。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下)》(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初版)。
許湘敏編,《司馬法》(台南:文國書局出版,199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西元二○一○年之低強度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 年7 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湯瑪士•基尼(Thomas A. Keaney)、艾略特•柯漢(Eliot A. Cohen)合著,《波灣戰爭掀起戰爭革 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 年1 月)。
黃裕美譯,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普穎華,《尉繚子兵法》(台北:昭文社出版,1996年)。
張應二、王惠英主編,《第四種戰爭》(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 年1 月1版)。
張錦華譯,John Fiske原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3 月)。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世界政治首部曲》(台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
溫世仁,《九一一之後的世界》(台北:未來書城出版,2002 年7 月15 日)。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民國84 年)。
鈕先鍾譯,柯林斯(John M. Collins)著,《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 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0 月)。
馮建三譯,Frank Webster 原著,《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2000年1 月)。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 年)。
傅凌譯,艾文/梅蒂•托佛勒合著,《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4 月初版九刷)。
曾慧敏等譯,阿金森(Rital L. Atkinson)等著,《西爾格德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發行,2001 年9月)。
當雷(Charles J. Dunlap),〈不對稱作戰與西方思維模式〉,收錄於LloydJ. Matthew 編,《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88 年11 月)。
楊語芸譯,Kay Deaux、Francis C. Dane and Lawrence S. Wrightsman 原著,《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86 年)。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出版,1997 年5月)。
楊南芳等譯,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著,《戰爭論(上)》(VomKrie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劉紅松,《軍事心理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年5月)。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出版,2002 年)。
談遠平,《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3年)。
鄭志國等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原著,《美國霸權的困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5月)。
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檀明山著,《孫子兵法—攻心謀略》(台北:吉根出版社,2001 年5月)。
謝豐安等譯,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 原著,《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5 月)。
戴郁軌譯,宣東植著,《心理的戰爭(韓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80年3 月)。
羅蘭•賈卡(Roland Jacquard)著,陳浩等譯,《賓拉丹秘密檔案》(台北:聯經出版,2001 年11月)。
鯨鯤、和敏譯,拉斯威爾原著,《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
《9.11 美國恐怖大爆炸》(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9 月)。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四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 卷。
貳、論文
王崑義,《國際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危機決策—一九八六年美國對利比亞的危機行為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 月)。
王逸舟,《文明的對話:世紀的全球社會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台北:「海峽兩岸東西文化與經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0 年6 月16、17日)。
丘臺峰,《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 月)。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台北:人類安全與21 世紀的兩岸關 係研討會論文,民國90 年9 月)。
范振煥,《國際法上劫機行為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6月)。
鄧素貞,《雷根政府反國際恐怖主義政策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12月)。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的安全啟示》(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20 日)。
劉壽軒,《巴解恐怖主義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 月)。
劉阿榮,〈從族群文化看中東衝突與和平〉,《中東衝突和平的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民國92 年2月22日。
鄭慧慈,〈從宗教看中東衝突與和平〉,《中東衝突和平的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民國92 年2月22日。
嚴昭慶,《國父心理戰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1972 年)。
參、期刊
于鐵軍,〈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和新古典現實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5期。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 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 卷第2 期。
王榮川,〈九一一事件的結構性因素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8 卷第2 期,民國91 年8 月1 日出版。
王緝思,〈“9.11”:困境與矛盾〉,《國際政治》,2002年3 月。
王逸舟,〈9.11綜合症與國際安全〉,《國際政治》,2002年1 月。
平可夫,〈美軍是否戰無不勝?〉,《亞洲週刊》,2002 年1 月7 日至13日。
仕天,〈美國反恐怖戰爭中的非軍事行動〉,《現代軍事月刊》,2001 年11 月。
李國富,〈試析布希政府的中東政策〉,《國際政治》,2002年2 月。
吳傳國,〈心理戰略與心理作戰〉,《國防雜誌》,第7 卷第9 期。
吳磊、王勇輝,〈哈瑪斯與中東和平進程〉,《國際政治》,2002年6 月。
周建明,〈從塑造、反應和準備到阻止、威懾和擊敗—美國1997 年與2001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的比較〉,《國際政治》,2002年4月。
林博文,〈新保守主義伊戰幕後推手〉,《亞洲週刊》,2003年4月14-20日。
柯云,〈C4ISR:實現未來作戰系統的關鍵〉,《現代軍事月刊》,2002 年3 月號。
洪慧燕、利秀蘭,〈恐怖九一一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台灣經濟金融月刊》,民國90 年12 月。
徐足之,〈江澤民部署高智防禦體系〉,《廣角鏡月刊》,1995 年3 月號。宮少朋,〈恐怖主義、全球化與中東—一個來自博奕理論的解析〉,《國際政治月刊》(北京),2002 年第5 期。
高岩,〈美軍為何戰無不勝?〉,《廣角鏡月刊》,2002年2月第353期。
高鐵軍,〈從海灣、科索沃到阿富汗—美軍事行動戰略指導的幾個新特點〉,《世界知識》,2002年第8期。
翁明賢,〈新世紀以來兩岸的全球擴展: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辯與行動〉,《國防政策評論》,第2 卷第1 期,2001年秋季號。
時殷弘,〈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一項從大戰略視角出發的回顧和評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
價〉,《國際政治》,2002年3月。
郝雨凡,〈9.11 事件對美國的政治影響〉,《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 年第3 期。
郝雨凡,〈9.11 事件與美國保守主義〉,《美國研究》,2002 年第2 期第16卷。
莫大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海外出兵準則〉,《美歐季刊》,第12 卷第1 期,民國86年春季號。
陳紫財,〈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驗之研究—以1995-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 卷第2 期,2002年4月。
曹詩圖,〈消除恐怖主義產生的社會溫床〉,《中國評論》,2002年2 月號。
唐志超,〈美國為何遭阿拉伯人恨〉,《國際政治》,2002年4 月。
鈕先鍾,〈泛論恐怖主義就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第13卷第5期。
鈕漢章,〈恐怖與反恐怖:21 世紀另類戰爭的理論思考〉,《國際政治》,2002年3 月。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 第4 卷第1 期,2002 年1月。
張毅弘,〈國際恐怖主義—新的戰爭形式〉,《當代雜誌》,第61期,1991 年5月1日。
張明明,〈當代世界的恐怖主義和反恐怖鬥爭〉,《國際政治月刊》(北京),2002年第2期。
張佳亞,〈里根舊將賴利出任美國之音台長〉,《多維周刊》,
蒲俜,〈試析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的根源及其影響〉,《國際政治》,2002年2 月。
甄炳禧,〈初析21 世紀首次美國經濟衰退〉,《國際問題研究》,第89 期,2002年5 月。
蔡利陽,〈美國驚爆911 恐怖事件的啟示〉,《警光》,第544期。
蔣曉燕,〈淺析布希政府的“先發制人”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2 年第9 期。
劉國福,〈打好高技術局部戰爭心理戰的途徑〉,《中共國防大學學報》,1994年第7-8期。
蘇恆宗,〈從戰史研究論國家戰略心理戰〉,《政策月刊》,第64期,2000 年11 月。
〈美國反恐怖軍事行動箭在弦上〉,《瞭望新聞周刊》,2001 年10 月1 日,第40期。
〈假反恐之名行恐怖之實〉,《亞洲週刊》,2002年4月15 至21日。
〈拉登功過誰與評說?〉,《亞洲週刊》,2002年1月7日至13日。
肆、網路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什總統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的講話全文〉,2001年9月20 日。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21bush.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表示恐怖嘴臉不代表真正的伊斯蘭信仰〉。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8bush.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發表演說痛斥恐怖主義攻擊〉。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2bush.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在會見國會領導人時的講話〉。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20bush.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譴責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1bush.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尋求組成反恐怖主義國際聯盟〉。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3alliance.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內容廣泛的反恐怖主義決議〉。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2un.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安南呼籲建立廣泛聯盟擊敗恐怖主義〉。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2anna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08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8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碧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雍堅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何雍堅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43: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43: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3: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2981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81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份子攻擊事件。這樣的攻擊過程,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珍珠港事件」,象徵著「不對稱作戰」的具體示範。另一方面,美國即使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中,以高科技武器,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科技戰爭,顛覆了傳統戰爭的軍事戰略思維。近十年來的恐怖攻擊行動在中東、中亞、北美、東南亞、俄羅斯等區域持續擴張發展,爆炸事件頻傳;其間真理教施毒、金融風暴、販毒集團、網路破壞、非法移民、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家社會的危害,往往不亞於一場戰爭,新的戰爭思維已不再單純以傳統安全威脅迫使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而是用非傳統安全威脅型式,強迫敵人自己利益。
換言之,國家安全威脅的延伸已擴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及心理層面並呈現複雜多元「綜合性安全」的概念,各國均採取了多管道具體防範措施,以對抗含恐怖主義在內之多樣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例如,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一三七三號決議呼籲各國共同合作制止恐怖行動,聯合國各會員國紛紛依該決議,通過相關反恐作為或制定相關法律,我國亦依相關決議,完成各項具體反恐怖主義措施。
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人民往來熱絡,雖造就兩岸互通和緩的跡象,但亦間接提供中共利用各種管道,對我進行滲透和情報蒐集之有利環境。目前藉由偷渡、觀光,以及其他各種名義來台滯留的人數正持續增加中。此外,面對未來中國解放軍有可能以彈道飛彈、巡弋飛彈,配合快速反應的特戰部隊,進行搶攻的「斬首行動」。據研判,共軍將一旦決定對台進行「斬首行動」,將有四種可能模式,一是類似美國對付格達費時直接飛彈攻擊總統府或官邸,二是由特種部隊滲透進行人員擒殺,三是由正規部隊攻克台北控制政軍經中心逼降,四是運用民航機機降突襲、奪佔機場等模式。使國家整體安全面臨挑戰與潛在威脅。不可否認的,對台北衛戍區安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與威脅。
就非傳統安全威脅角度來看,於93年3月20日,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前一(19)日當時候選人陳水扁先生、呂秀蓮女士在台南掃街拜票時,遭槍擊事件,嚴重影響人身安全。另根據衛戍區情報蒐集網情報顯示,於93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不法份子可能以遙控飛機、肩射武器、滑翔機或無人載具機攻擊正、副元首人身安全等情資,均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有日趨擴大之勢。
此外,近年來由於總統府的空間解嚴及開放參觀政策,四週除有繁忙的交通動線包圍外,定期均有民眾進府參觀,並於府前廣場舉辦各種大型民間活動;再者,總統府也曾發生多起車輛衝(闖)事件或者於周圍道路放置爆裂物、縱火等安全威脅情事;另於92年6月期間,遠東、中興民航機及直昇機亦曾發生闖入博愛限航區等情事,更加突顯出如何強化「台北衛戍區」反恐能力與作為的重要性,亦是本文研究最重要目的。

本論文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心得
(一)「九一一事件」後,應調整我國原有因應恐怖攻擊思維與作為
(二)迅速通過修訂「反恐行動法」,研擬各類應變計畫
(三)現行維安體系指揮二元化,可朝向「指揮一元化、權責明確化」

二、建議與展望
(一)針對評估為重要攻擊目標區,建立情資通報聯繫機制
(二)運用「科技設施」建立整體防護機制
(三)強化第一時間各類反恐打擊力量與防護能力

職是之故,針對各國所採取之反恐作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目前我國整合行政與國安兩階層之反恐處理機制,行政與國軍亦同時參與聯合反恐演習,面對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趨勢,國軍與行政部門,勢必要有更多的互動與協調,並調整現存之體制與運作及相關法律檢討與修正,逐步規劃,研究與整合,才可能以較佳措施,因應我國可能遭受安全威脅,確保安全與維護國家利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4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7

第二章 相關學理之探討 25
第一節 非傳統安全威脅之思維與概念…………………… 25
第二節 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 39
第三節 危機管理相關學理與運用………………………… 60

第三章 台北衛戍區反恐因應原則與作為 87
第一節 衛戍區特性、潛在威脅與案例分析……………… 88
第二節 台北衛戍區反恐處理原則與規範………………… 98
第三節 台北衛戍區反恐處理機制與作為………………… 105

第四章 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所面臨的難題 121
第一節 反恐怖作為所面臨困境…………………………… 121
第二節 衛戍區危機情境與可能潛在威脅分析…………… 132
第三節 重要官署舍(寓所)之反恐措施與應變作為…… 139

第五章 「危機管理」運用於衛戍區反恐處理機制與作為 145
第一節 前置階段-建立反恐預警程序……………………… 147
第二節 遭受恐怖行動危害發生時之因應作為……………… 158
第三節 遭受恐怖行動危害發生後之復原措施……………… 16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0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70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17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81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非傳統安全威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攻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北衛戍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恐作為zh_TW
dc.title (題名) 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連財譯,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著,《9-11》(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1 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強、胡凡著,《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昇著,《政治作戰概論》(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198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台北縣:創世文化出版,民國90 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恐怖與危機—美利衝突的戰略分析》(台北:漢斯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革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東,《孫子兵法》(台北縣:智揚出版社,1998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勇,〈9.11 事件對國際格局與中美關係的影響〉,《大變局》(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2001年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海灣戰爭全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雪秋,〈美阿戰爭的起源與經過〉,本文收錄於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臺北:軍事迷文化事業,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波、文家成主編,《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古代心理戰思想及其運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年4 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 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道編,《孫子兵法與攻心術》(台北:漢昇書屋,1998年2 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德哈達(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Strategy)》(台北:軍事譯粹社,1970 年12月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1999 年11月4 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任等譯,《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 年8 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瑞等譯,海爾德(David Held)等著,《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2001 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2 年10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90 年8月5 版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3 年12 月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伯浩,〈新戰爭或舊戰爭:對美阿戰爭性質的論述〉,收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憶卿,《諸葛孔明兵法》(台南:西北出版社,民國84 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8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彩光,《中共心理戰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80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岳天,〈第八講:心理戰略〉,《戰略講座—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 年5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岳嵐,《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生譯,〈全球化與國家安全〉,《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喣,《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0 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祐聖譯,諾姆•喬姆斯基原著,《流氓國家》(台北:正中書局出版,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榮安譯,Robert K. Yin 原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出版,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聯合,《當代恐怖主義與對策》(東方出版社,2001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大辭典編輯委員會,《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年7 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祖慶譯,Robert Pfalezgraff & James Dougherty原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2 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敏華、許如亨著,《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2001 年8 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臏原著,姜亦青校訂,《孫臏兵法》(台北:聯亞出版社,1981 年8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中、溫金權、周志哲、丁鳳儀等著,《兵不血仞的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年8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勞埃(Mark Lloyd)著,紀皓等譯,《軍事欺騙的藝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8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忠主編,《高技術條件下心戰與反心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士其著,《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1998 年10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雨凡等著,《瞬間的力量—9.11 後的美國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瑞華譯,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 原著,《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出版,民國88年8 月11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健夫編,《國父遺教大辭典》(台北:東陽印刷社,民國69 年1 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恩成譯,林伯格(Paul M. A. Linebarger)著,《心理作戰要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sychological Warfare)(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54 年2 月臺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學武等著,《20世紀十大心理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順枝編譯,《心理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教務處發行,民國89 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政、趙繼綸等著,《不完美戰場:資訊時代的戰爭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世欽譯,瑪麗•卡德(Mary Kaldor)原著,《新戰爭》(台北:聯經出版,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上)》(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下)》(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湘敏編,《司馬法》(台南:文國書局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西元二○一○年之低強度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 年7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湯瑪士•基尼(Thomas A. Keaney)、艾略特•柯漢(Eliot A. Cohen)合著,《波灣戰爭掀起戰爭革 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 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裕美譯,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穎華,《尉繚子兵法》(台北:昭文社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應二、王惠英主編,《第四種戰爭》(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 年1 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華譯,John Fiske原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世界政治首部曲》(台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世仁,《九一一之後的世界》(台北:未來書城出版,2002 年7 月15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民國84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譯,柯林斯(John M. Collins)著,《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0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建三譯,Frank Webster 原著,《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2000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凌譯,艾文/梅蒂•托佛勒合著,《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4 月初版九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慧敏等譯,阿金森(Rital L. Atkinson)等著,《西爾格德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發行,2001 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當雷(Charles J. Dunlap),〈不對稱作戰與西方思維模式〉,收錄於LloydJ. Matthew 編,《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88 年1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語芸譯,Kay Deaux、Francis C. Dane and Lawrence S. Wrightsman 原著,《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86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出版,1997 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南芳等譯,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著,《戰爭論(上)》(VomKrie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紅松,《軍事心理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出版,2002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遠平,《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國等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原著,《美國霸權的困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檀明山著,《孫子兵法—攻心謀略》(台北:吉根出版社,2001 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豐安等譯,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 原著,《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5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郁軌譯,宣東植著,《心理的戰爭(韓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80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蘭•賈卡(Roland Jacquard)著,陳浩等譯,《賓拉丹秘密檔案》(台北:聯經出版,2001 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鯨鯤、和敏譯,拉斯威爾原著,《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1 美國恐怖大爆炸》(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四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 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國際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危機決策—一九八六年美國對利比亞的危機行為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文明的對話:世紀的全球社會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台北:「海峽兩岸東西文化與經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0 年6 月16、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臺峰,《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台北:人類安全與21 世紀的兩岸關 係研討會論文,民國90 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振煥,《國際法上劫機行為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素貞,《雷根政府反國際恐怖主義政策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的安全啟示》(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20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壽軒,《巴解恐怖主義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阿榮,〈從族群文化看中東衝突與和平〉,《中東衝突和平的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民國92 年2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慧慈,〈從宗教看中東衝突與和平〉,《中東衝突和平的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民國92 年2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昭慶,《國父心理戰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1972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鐵軍,〈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和新古典現實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 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 卷第2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榮川,〈九一一事件的結構性因素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8 卷第2 期,民國91 年8 月1 日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緝思,〈“9.11”:困境與矛盾〉,《國際政治》,2002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9.11綜合症與國際安全〉,《國際政治》,2002年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可夫,〈美軍是否戰無不勝?〉,《亞洲週刊》,2002 年1 月7 日至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仕天,〈美國反恐怖戰爭中的非軍事行動〉,《現代軍事月刊》,2001 年1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富,〈試析布希政府的中東政策〉,《國際政治》,2002年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傳國,〈心理戰略與心理作戰〉,《國防雜誌》,第7 卷第9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磊、王勇輝,〈哈瑪斯與中東和平進程〉,《國際政治》,2002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明,〈從塑造、反應和準備到阻止、威懾和擊敗—美國1997 年與2001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的比較〉,《國際政治》,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博文,〈新保守主義伊戰幕後推手〉,《亞洲週刊》,2003年4月14-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云,〈C4ISR:實現未來作戰系統的關鍵〉,《現代軍事月刊》,2002 年3 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慧燕、利秀蘭,〈恐怖九一一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台灣經濟金融月刊》,民國90 年1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足之,〈江澤民部署高智防禦體系〉,《廣角鏡月刊》,1995 年3 月號。宮少朋,〈恐怖主義、全球化與中東—一個來自博奕理論的解析〉,《國際政治月刊》(北京),2002 年第5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岩,〈美軍為何戰無不勝?〉,《廣角鏡月刊》,2002年2月第35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鐵軍,〈從海灣、科索沃到阿富汗—美軍事行動戰略指導的幾個新特點〉,《世界知識》,2002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新世紀以來兩岸的全球擴展: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辯與行動〉,《國防政策評論》,第2 卷第1 期,2001年秋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一項從大戰略視角出發的回顧和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反恐怖戰爭之心理戰研究—以「美阿戰爭」為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價〉,《國際政治》,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雨凡,〈9.11 事件對美國的政治影響〉,《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 年第3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雨凡,〈9.11 事件與美國保守主義〉,《美國研究》,2002 年第2 期第16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海外出兵準則〉,《美歐季刊》,第12 卷第1 期,民國86年春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紫財,〈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驗之研究—以1995-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 卷第2 期,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詩圖,〈消除恐怖主義產生的社會溫床〉,《中國評論》,2002年2 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志超,〈美國為何遭阿拉伯人恨〉,《國際政治》,2002年4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泛論恐怖主義就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第13卷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漢章,〈恐怖與反恐怖:21 世紀另類戰爭的理論思考〉,《國際政治》,2002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 第4 卷第1 期,2002 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毅弘,〈國際恐怖主義—新的戰爭形式〉,《當代雜誌》,第61期,1991 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明,〈當代世界的恐怖主義和反恐怖鬥爭〉,《國際政治月刊》(北京),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佳亞,〈里根舊將賴利出任美國之音台長〉,《多維周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俜,〈試析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的根源及其影響〉,《國際政治》,2002年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甄炳禧,〈初析21 世紀首次美國經濟衰退〉,《國際問題研究》,第89 期,2002年5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利陽,〈美國驚爆911 恐怖事件的啟示〉,《警光》,第54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曉燕,〈淺析布希政府的“先發制人”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2 年第9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國福,〈打好高技術局部戰爭心理戰的途徑〉,《中共國防大學學報》,1994年第7-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恆宗,〈從戰史研究論國家戰略心理戰〉,《政策月刊》,第64期,2000 年1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反恐怖軍事行動箭在弦上〉,《瞭望新聞周刊》,2001 年10 月1 日,第4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假反恐之名行恐怖之實〉,《亞洲週刊》,2002年4月15 至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拉登功過誰與評說?〉,《亞洲週刊》,2002年1月7日至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網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什總統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的講話全文〉,2001年9月20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21bus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表示恐怖嘴臉不代表真正的伊斯蘭信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8bus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發表演說痛斥恐怖主義攻擊〉。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2bus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在會見國會領導人時的講話〉。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20bus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總統譴責阿富汗塔利班政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1bus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布希尋求組成反恐怖主義國際聯盟〉。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0913allianc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內容廣泛的反恐怖主義決議〉。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2un.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安南呼籲建立廣泛聯盟擊敗恐怖主義〉。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1/1002annan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