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
作者 潘君德
Pan , Bre-Ce
貢獻者 邱坤玄
潘君德
Pan , Bre-Ce
關鍵詞 新安全觀
上海合作組織
中亞五國
地緣政治
國家安全
911事件
中國威脅論
美日同盟
和平演變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4:47 (UTC+8)
摘要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東突恐怖勢力難逃罪責。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書局,民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論文彙輯(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式的諒解(Settlement of Disputes),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二、專書
丁志剛,「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利益的辯證與維護」,收錄全球化與中國,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民88年夏季號),頁27-2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民93年7月),頁6。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擴大成員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九十四年,第四期(民94年7月),頁33。
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五月號(1995年5月),頁24。
周臻,「新疆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加劇」。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七期(民88年7月),頁7。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四期(民89年4月),頁73-75。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2年7月),頁5、7-13。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二期,(1999年2月),頁64。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十一期(民94年11月),頁79-80。
姚勤華、潘光、餘建華、丁佩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歐中亞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六期(1998年6月),頁81。
丁渝洲主編,臺灣安全2005-2006戰略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95年。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共和平演變與中共因應策略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90年2月),頁29-31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88年3月),頁82-93。
夏立平,「中國軍控和裁軍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當代亞太,一九九二年,第二期(1999年2月),頁38-40。
孫壯志,「中亞地區:美國難主沈浮」。瞭望新聞週刊,二00二年,第二十四期(2002年4月),頁58。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六期(民國85年6月),頁9。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一九九九年,第三十九期(1999年9月),頁26
韋章堯,「高油價下的中國能源外交」。鏡報月刊,二00四年,十二月號(2004年12月),頁29。
夏義善,「發展中的上海五國機制」,國際問題研究,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34-38
陳子平,「從戰略與安全角度評析國家安全與利益」。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六期(民94年6月),頁98-102。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八期(1998年8月),頁23。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民83年。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國88年7月),頁3。
張宏偉,「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22。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四期(1997年4月),頁45-47,頁56。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一九九九年,第四期(1999年夏季),頁26。
張治武,「冷戰後中國新安全觀」。湖北商業高等專校學報,第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57。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85年12月),頁26。
商務部歐洲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二00四年,第一期(2004年春季),頁2-5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張雅君,「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三期(民89年3月),頁18。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四卷,第四期(民90年4月),頁34。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六卷,第二期(民92年3、4月),頁20。
王沛,中亞四國概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量能,「□海地區正成為新的世界熱點」。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1998年),頁36。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1999年1月),頁11。
崔穎,「加強經濟研究、鞏固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研究,二00一年,第六期(2001年6月),頁53-56。
崔穎,「塔什干封會的新意」。瞭望新聞週刊,二00四年,第二十四期,(2004年6月),頁14-15。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99年1月),頁88、89。
張蘊嶺,「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的思考」。當代亞太,二000年,第一期(2000年春季),頁9。
張鐵鋼,「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瞭望新聞週刊,二00一年,第二十五期(2001年6月),頁3-5。
張鐵鋼,「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晤兩大看點」。瞭望新聞週刊,二00三年,第三十九期,(2003年9月),頁62。
陽光,「從能源聯繫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互利合作」。西亞非洲,二00四年,第五期(2004年夏季),頁53。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91年12月),頁34-41。
王永志,2006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民94年。
楊志恆,「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八期,(民87年8月),頁2。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88年10月),頁41。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01年10月)頁45。
葛軍,「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步驟:外長會議—訪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周力」。世界知識,二00二年,第三期(2002年2月),頁1。
楊恕、李艷「中亞市場的地緣經濟分析」。東歐中亞研究,二000年,第四期(2000年4月),頁58。
靖學青,「中國與周邊國家地緣關係分析」。延邊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三期,(1998年)頁62。
楚樹龍,「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六年,第四期,(1994年4月)頁30-31。
趙龍庚,「試析美國駐軍中亞後的戰略態勢及其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二00四年,第二期(2004年),頁68-69。
鄧浩,「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國際問題研究,二00二年,第三期(2002年3月),頁8-12。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二00二年,第六期(2002年6月),頁3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二00四年,第二期(2004年2月),頁100-101。
趙常慶,「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開發的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二00一年,第十二期(2001年12月),頁31-33。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36-41。
劉清鑒,「歷史性的機遇—論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二00一年,第一期(2001年1月),頁18-22。
蔡裕明,「中共核不擴散政策的演變與現況」。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十期(2000年10月),頁62-66。
閻英華,「上海五國機制的回顧與展望」。當代世界,二000年,第八期,(2000年8月)頁9-11。
歐陽立平,「國際軍控與裁軍形勢」。現代國際關係,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17。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思想論教育導刊,二00二年,第一期,(2002年1月),頁34-35。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七年,第十一期(1997年夏季),頁19-28。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五年,第八期(1995年8月),頁24-25。
王逸舟著,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持續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九期(民90年9月),頁 20-31。
蘇武、塘麗「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一九九八年,第三期(1998年3月),頁44-49。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機制」。中國評論,一九九九年,第三期(1999年3月),頁25。
蘇格,「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有無變化」。中國評論,二000年,第三期(2000年3月),頁54。
碩博士論文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年。
秦俊,冷戰後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 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
史浩誠,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2年。
王緝思、李曉崗,美國的世界戰略與台灣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張景台,中共的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2年。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1年。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姜禮文,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五、研討會論文
吳福成,「大國之間爭奪中亞能源戰略」,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
趙冠瑋,「從中共企業併購法制論中共在中亞的石油戰略」,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
六、報紙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83年。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明報》。
《香港信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
七、網際網路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 www.fmprc.gov.cn。
中華戰略研究所:http://members.tripod.com/csrdi/main.html。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工商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網站: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71。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
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網站;http://210.69.89.7/mnd/esy/esy270.html。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
朱陽明主編,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
全球新聞聯報網站;http://newscast.chinesenewsnet.com/Big5/xinhuanet.html。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新聞網網站;http://202.106.184.141:89/gate/big5/www.xj.chinanews.com。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
新浪網網站;http://tw.news.yahoo.com/060322/215/2ypgc.html 。
美國BBC新聞網網站;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stm。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站;http://iir.nccu.edu.tw。
貳、外文部份
一、英文專書
Buzan, Barry, Ole Wa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Nathan)、陸伯彬(Robert S.Ross),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7年。
Dani, A.H. and V.M. Mason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 Paris: UNESOC, 1992.
Fairbanks, S.F. Starr, Strategic Assessment of Central Eurasia, Washington D.C: The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 Jan 2001.
Gurtov, Mel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
Hinton, Harold C.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Boston:Houghton Miffin, 199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World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Schuster, 1996.
Kan, Shirley and Zachary Davis. China in Nuclear Proliferation after the Cold War,eds.Mitchell Reiss and Robert S. Litwak,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Special Studies, 1994.
Mandelbaum, Michael ed.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4.
White House Statement. Letter to.Congress,and Report to Congress on Extension of MFN to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 3, 8 June 1992.
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 ed.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r, 1997.
二、期刊論文
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Adams, Jan S. “The U.S.-Russian Face-off in the Caspian Basin”, Problem of Post-Communism, Vol. 47, No.1 (January/February 2000), pp.49-58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7 Sep 2001), p.3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7 (2001), pp.846-84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 3 (Summer 1993), p.31.
Segal, Gerald.“Networked Security: Why We Do Not Need A New Framework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12 (Summer/Fall,1998), pp.488-505
Pollock, Jonathon P. ”Source of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in the Northeast Asia”, Arms Control Today, Vol.24, No.9 (November 1994), pp.5-6
Raczka, Witt. “A sea or a lake? The Caspian’s long Odyssey”,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19, No.2 (2000), p.189-190
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The Auton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3 (July 1992), p. 563
Trofimov, Dmitri. ”Shanghai progress: from the“five” to th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umming up the 1990s and looking ahead”, Central Asia and Caucasus, Vol. 14, No.2 (2002), p. 68
Wang, Jianwei.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3 (May 1998), pp.116-117.
那札爾巴耶夫,站在21世紀門檻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Weitz, Richard. “Why Russia and China have not formed an anti-American allianc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Washington, Vol.56, No.4 (Autumn 2003), p.39
Yom, Sean L. ”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The Futur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rvard Asia Quarterly, Vol. 6, No. 4 (2002), pp. 48-54
三、網際網路
ASEAN-China Except Group,“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nom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October 2001網站;http://www.aseansec.org/6283.htm。
“China’s Energy Demand Now Exceeds Domestic Supply,” 網站;http://www.eia.doe.gov/emeu/cabs/archives/china/part2.html#ENERGY。
CNN,19 Sep 2001. 網站;http://www.cnn.com。
“Caspian Sea Region:Survey of Key Oil and Gas Statistic and Forecasts,”;http://www.eia.doe.gov/emeu/cabs/caspian_balance.htm。
Evans S.Mereiros and M.Taylor Fravel,“China’s New Diplomacy,” 網站;http://secure.palmcoastd.com。
Nuke Energy,“Zangger Group and Nuclear Suppliers Group,”網站;http://www.nuke-energy.com/html/zangger_group.html。
Asia,” 網站;http://www.china.org.cn/Beijing-Review/Beijing/NeijingReview/20…/bir2000-26e-12.htm
邱坤玄,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出版社,民84年。
李景治,論黨的十一屆中全會以來我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人民大學,1999年。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民84年。
汪毓瑋主編,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90年。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與方法」。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綜院,民88年。
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出版,民83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民86年。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洪玉如譯,地名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民91年。
洁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徐小杰,新世界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津,新中國外交啟示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志斌、孫曉,冰點下的對峙:1962-1969中蘇邊界之戰實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恐怖主義:舊威脅、新焦點)。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亞太經濟情勢:影響綜合安全的重要變項)。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亞太綜合安全:台灣安身立命之所基)。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年中文版。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運用。台北:立威出版社,民87。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張錫模,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獨立運動與恐怖活動,中共當前少數民族政策與邊疆情勢政策專題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頁28。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
傅仁坤,當前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展望,發現中亞,台亞協會成立四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三文印書館,民94年。
彭光謙、姚有志,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傅耀祖、顧關福,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解力夫編著,國門紅地毯/下卷—新中國外交五十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楊建文,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2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79年。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
趙建民,中共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3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對外關係現況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研究院,1996年。
劉杰,國際人權體制:歷史的邏輯與比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2000年。
賴昱安,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出版社,民94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歐信宏、胡組慶合譯,葛斯亭(Joshua S.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4th ed)。台北:雙葉出版社,民92年。
薛君度與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台北:三民書局,民81年。
三、期刊論文
于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民88年3月),頁50-54。
「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一期(民93年1、2月),頁121。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六期(民89年6月),頁6-17。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二期(民90年2月),頁58-63。
王永益,「中亞地區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開發的重要意義」。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二00三年,第二期(2003年2月),頁27-29。
王圳,申金升,「論發展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國軟科學,一九九九年,第六期(1999年12月),頁56。
尹全海,「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7-9。
王宗承,「上海合作組織之研析」。國際與大陸要情研析報告,第三十二卷,第五十三期(2001年7月),頁97-98。
王英強,「中國參加多國反恐軍演」。國家安全通訊,二00三年,第十期(2003年10月),頁12-15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APEC課題組「中國在APEC中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一九九八年,第七期,(1998年7月),頁19。
中國首腦外交。國際問題,一九九九年,第四六六期(1999年1月),頁9。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一九九八年,第四期(1998年4月),頁23-26。
曲星,「處理好幾對關係」。世界知識,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20。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 大陸研究,第四十六卷,第六期(民92年11、12月),頁99。
李立凡,「中俄美大三角與中亞的地緣政治戰略」。西伯利亞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二期(2004年4月),頁20
李年財,「多邊經濟關係-論台灣、香港、大陸經濟整合」。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九期(民94年9月),頁91。
李忠誠,「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五年,第八期(1995年8月),頁2。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九期(92年9月),頁55-56。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方向」。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八年,第四期(1998年4月),頁30。
余莓莓,「九一一後中共在中亞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選擇」。中共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八期(民92年8月),頁108-109。
吳心伯,「後冷戰的國家安全與中國外交」。中國外交新論,世界知識,一九九七年,第六期(1997年6月),頁228、345。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研究,二000年,第十期(2000年10月),頁79。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中國大陸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1992年3、4月),頁29-30。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思考」。中國外交,二00一年,第十二期(2001年12月),頁16。
李慶功、韋唯,「世界新安全觀呼之欲出」。海內與海外,一九九八年,第二期(1998年2月),頁31-34。
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46-47。
李曙光,「中國的經濟轉型:成乎?未成乎?」。戰略與管理,二00三年,第三期(2003年3月),頁1-2。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中國外交,二00三年,第四期(2003年夏季),頁7。
林文程,「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二00二年,第二期(2000年10月),頁92-93。
林吉郎、蘇進強,「2010年台海戰略趨勢中的美國因素:軍事政治學途徑的分析」。軍事社會科學學刊,一九九九年,第五期抽印本,(1999年12月),頁10。
林利民,「21世紀出中國的國際戰略環境與壓力」。中國國情國力,二000年,第三期(2000年3月),頁34-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1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潘君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Pan , Bre-Ceen_US
dc.creator (作者) 潘君德zh_TW
dc.creator (作者) Pan , Bre-Ce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44:47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44: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4: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81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3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81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中共新安全觀形成的背景與意涵…………………17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形成的背景…………………………17
     第二節 中共新安全觀的意涵………………………………23
     第三節 中共提倡新安全觀的目的…………………………28
     第四節 中共新安全觀指導下的外交政策…………………39
     第三章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背景與合作基礎……………44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背景…………………………45
     第二節 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動機……………………48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歷程…………………………61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的基礎…………………………67
     第四章 中共新安全觀在上海合作組織之實踐……………75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結構及其運作………………………75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具體成果…………………………80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雙邊互動關係………………84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及限制………………………89
     第五章 中共新安全觀在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挑戰………95
     第一節 政治安全方面………………………………………95
     第二節 軍事安全方面………………………………………99
     第三節 面臨的挑戰…………………………………………104
     第六章 結論…………………………………………………11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3
     第二節 未來展望……………………………………………118
     附錄一 「上海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21
     附錄二 「上海五國」阿拉木圖聯合聲………………………………129
     附錄三 「上海五國」元首比什凱克聲明……………………………132
     附錄四 「上海五國」元首簽署《杜尚別聲明》……………………135
     附錄五 「上海合作組織」元首聯合聲………………………………140
     附錄六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142
     附錄七 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公約…………………145
     附錄八 「上海合作組織」五國國防部長會晤《聯合公報》………153
     附錄九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155
     附錄十 「上海合作組織簽署」《關於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160
     附錄十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莫斯科宣言………………161
     附錄十二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塔什干宣言………………164
     附錄十三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艾斯塔納宣言………………167
     附錄十四 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171
     附錄十五 中共官方提及「新安全觀」的重要時機與內……………174
     表目錄
     表1-1 中共新安全觀聲明與國際環境、外交政策對照表………21
     表2-1 中共新安全觀下夥伴關係乙覽表…………………………42
     表3-1 蘇聯政變發生後,中亞各國反應及後續動作表…………45
     表3-2 中亞民族問題概況表………………………………………47
     表3-3 1999-2004年各區域占中共原油進口量比率(%)………57
     表3-4 中亞國家能源蘊藏量………………………………………7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上海合作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亞五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緣政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911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威脅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日同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和平演變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官方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東突恐怖勢力難逃罪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書局,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論文彙輯(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式的諒解(Settlement of Disputes),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志剛,「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利益的辯證與維護」,收錄全球化與中國,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民88年夏季號),頁2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民93年7月),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擴大成員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九十四年,第四期(民94年7月),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五月號(1995年5月),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臻,「新疆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加劇」。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七期(民88年7月),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四期(民89年4月),頁73-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2年7月),頁5、7-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二期,(1999年2月),頁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十一期(民94年11月),頁7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勤華、潘光、餘建華、丁佩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歐中亞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六期(1998年6月),頁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渝洲主編,臺灣安全2005-2006戰略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共和平演變與中共因應策略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90年2月),頁2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88年3月),頁8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立平,「中國軍控和裁軍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當代亞太,一九九二年,第二期(1999年2月),頁38-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壯志,「中亞地區:美國難主沈浮」。瞭望新聞週刊,二00二年,第二十四期(2002年4月),頁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六期(民國85年6月),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一九九九年,第三十九期(1999年9月),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章堯,「高油價下的中國能源外交」。鏡報月刊,二00四年,十二月號(2004年12月),頁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義善,「發展中的上海五國機制」,國際問題研究,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平,「從戰略與安全角度評析國家安全與利益」。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六期(民94年6月),頁98-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八期(1998年8月),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國88年7月),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宏偉,「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四期(1997年4月),頁45-47,頁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一九九九年,第四期(1999年夏季),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治武,「冷戰後中國新安全觀」。湖北商業高等專校學報,第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85年12月),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務部歐洲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二00四年,第一期(2004年春季),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張雅君,「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三期(民89年3月),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四卷,第四期(民90年4月),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六卷,第二期(民92年3、4月),頁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沛,中亞四國概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量能,「□海地區正成為新的世界熱點」。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1998年),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1999年1月),頁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穎,「加強經濟研究、鞏固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研究,二00一年,第六期(2001年6月),頁5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穎,「塔什干封會的新意」。瞭望新聞週刊,二00四年,第二十四期,(2004年6月),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99年1月),頁88、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蘊嶺,「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的思考」。當代亞太,二000年,第一期(2000年春季),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鐵鋼,「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瞭望新聞週刊,二00一年,第二十五期(2001年6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鐵鋼,「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晤兩大看點」。瞭望新聞週刊,二00三年,第三十九期,(2003年9月),頁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光,「從能源聯繫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互利合作」。西亞非洲,二00四年,第五期(2004年夏季),頁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91年12月),頁3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志,2006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民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八期,(民87年8月),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88年10月),頁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01年10月)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軍,「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步驟:外長會議—訪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周力」。世界知識,二00二年,第三期(2002年2月),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恕、李艷「中亞市場的地緣經濟分析」。東歐中亞研究,二000年,第四期(2000年4月),頁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靖學青,「中國與周邊國家地緣關係分析」。延邊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三期,(1998年)頁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六年,第四期,(1994年4月)頁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龍庚,「試析美國駐軍中亞後的戰略態勢及其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二00四年,第二期(2004年),頁68-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浩,「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國際問題研究,二00二年,第三期(2002年3月),頁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二00二年,第六期(2002年6月),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二00四年,第二期(2004年2月),頁1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常慶,「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開發的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二00一年,第十二期(2001年12月),頁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36-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清鑒,「歷史性的機遇—論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二00一年,第一期(2001年1月),頁18-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裕明,「中共核不擴散政策的演變與現況」。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十期(2000年10月),頁6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英華,「上海五國機制的回顧與展望」。當代世界,二000年,第八期,(2000年8月)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立平,「國際軍控與裁軍形勢」。現代國際關係,二00一年,第三期(2001年3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思想論教育導刊,二00二年,第一期,(2002年1月),頁3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七年,第十一期(1997年夏季),頁1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五年,第八期(1995年8月),頁2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著,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持續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九期(民90年9月),頁 2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武、塘麗「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一九九八年,第三期(1998年3月),頁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機制」。中國評論,一九九九年,第三期(1999年3月),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格,「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有無變化」。中國評論,二000年,第三期(2000年3月),頁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俊,冷戰後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浩誠,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緝思、李曉崗,美國的世界戰略與台灣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景台,中共的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禮文,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成,「大國之間爭奪中亞能源戰略」,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冠瑋,「從中共企業併購法制論中共在中亞的石油戰略」,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信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網際網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 www.fmprc.gov.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戰略研究所:http://members.tripod.com/csrdi/main.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工商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網站: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網站;http://210.69.89.7/mnd/esy/esy27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陽明主編,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球新聞聯報網站;http://newscast.chinesenewsnet.com/Big5/xinhuanet.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新聞網網站;http://202.106.184.141:89/gate/big5/www.xj.chinanew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浪網網站;http://tw.news.yahoo.com/060322/215/2ypgc.html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BBC新聞網網站;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s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站;http://iir.nccu.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外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zan, Barry, Ole Wa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Rienner Publisher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Nathan)、陸伯彬(Robert S.Ross),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i, A.H. and V.M. Mason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 Paris: UNESOC,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banks, S.F. Starr, Strategic Assessment of Central Eurasia, Washington D.C: The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 Jan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rtov, Mel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nton, Harold C.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Boston:Houghton Miffin,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World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Schuster,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 Shirley and Zachary Davis. China in Nuclear Proliferation after the Cold War,eds.Mitchell Reiss and Robert S. Litwak,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Special Studie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delbaum, Michael ed.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ite House Statement. Letter to.Congress,and Report to Congress on Extension of MFN to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 3, 8 June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 ed.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r,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ams, Jan S. “The U.S.-Russian Face-off in the Caspian Basin”, Problem of Post-Communism, Vol. 47, No.1 (January/February 2000), pp.4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7 Sep 2001), p.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7 (2001), pp.846-8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 3 (Summer 1993), p.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gal, Gerald.“Networked Security: Why We Do Not Need A New Framework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12 (Summer/Fall,1998), pp.488-5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llock, Jonathon P. ”Source of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in the Northeast Asia”, Arms Control Today, Vol.24, No.9 (November 1994), pp.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czka, Witt. “A sea or a lake? The Caspian’s long Odyssey”,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19, No.2 (2000), p.189-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The Auton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3 (July 1992), p. 5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ofimov, Dmitri. ”Shanghai progress: from the“five” to th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umming up the 1990s and looking ahead”, Central Asia and Caucasus, Vol. 14, No.2 (2002), p. 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Jianwei.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Vol. 22, No.3 (May 1998), pp.116-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那札爾巴耶夫,站在21世紀門檻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tz, Richard. “Why Russia and China have not formed an anti-American allianc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Washington, Vol.56, No.4 (Autumn 2003), p.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om, Sean L. ”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The Futur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rvard Asia Quarterly, Vol. 6, No. 4 (2002), pp. 48-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際網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EAN-China Except Group,“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nom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October 2001網站;http://www.aseansec.org/628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ina’s Energy Demand Now Exceeds Domestic Supply,” 網站;http://www.eia.doe.gov/emeu/cabs/archives/china/part2.html#ENERG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NN,19 Sep 2001. 網站;http://www.cnn.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spian Sea Region:Survey of Key Oil and Gas Statistic and Forecasts,”;http://www.eia.doe.gov/emeu/cabs/caspian_balanc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vans S.Mereiros and M.Taylor Fravel,“China’s New Diplomacy,” 網站;http://secure.palmcoastd.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uke Energy,“Zangger Group and Nuclear Suppliers Group,”網站;http://www.nuke-energy.com/html/zangger_group.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ia,” 網站;http://www.china.org.cn/Beijing-Review/Beijing/NeijingReview/20…/bir2000-26e-1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出版社,民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景治,論黨的十一屆中全會以來我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人民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民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主編,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與方法」。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綜院,民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出版,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玉如譯,地名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洁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小杰,新世界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津,新中國外交啟示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斌、孫曉,冰點下的對峙:1962-1969中蘇邊界之戰實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恐怖主義:舊威脅、新焦點)。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亞太經濟情勢:影響綜合安全的重要變項)。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亞太綜合安全:台灣安身立命之所基)。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年中文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運用。台北:立威出版社,民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獨立運動與恐怖活動,中共當前少數民族政策與邊疆情勢政策專題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頁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仁坤,當前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展望,發現中亞,台亞協會成立四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三文印書館,民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光謙、姚有志,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耀祖、顧關福,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力夫編著,國門紅地毯/下卷—新中國外交五十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建文,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中共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常慶,中亞五國對外關係現況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研究院,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杰,國際人權體制:歷史的邏輯與比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昱安,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出版社,民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信宏、胡組慶合譯,葛斯亭(Joshua S.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4th ed)。台北:雙葉出版社,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君度與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台北:三民書局,民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民88年3月),頁50-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一期(民93年1、2月),頁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六期(民89年6月),頁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二期(民90年2月),頁58-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益,「中亞地區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開發的重要意義」。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二00三年,第二期(2003年2月),頁2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圳,申金升,「論發展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國軟科學,一九九九年,第六期(1999年12月),頁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全海,「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宗承,「上海合作組織之研析」。國際與大陸要情研析報告,第三十二卷,第五十三期(2001年7月),頁97-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英強,「中國參加多國反恐軍演」。國家安全通訊,二00三年,第十期(2003年10月),頁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APEC課題組「中國在APEC中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一九九八年,第七期,(1998年7月),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首腦外交。國際問題,一九九九年,第四六六期(1999年1月),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一九九八年,第四期(1998年4月),頁2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星,「處理好幾對關係」。世界知識,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 大陸研究,第四十六卷,第六期(民92年11、12月),頁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立凡,「中俄美大三角與中亞的地緣政治戰略」。西伯利亞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二期(2004年4月),頁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年財,「多邊經濟關係-論台灣、香港、大陸經濟整合」。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九期(民94年9月),頁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忠誠,「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五年,第八期(1995年8月),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九期(92年9月),頁55-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方向」。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八年,第四期(1998年4月),頁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莓莓,「九一一後中共在中亞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選擇」。中共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八期(民92年8月),頁108-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心伯,「後冷戰的國家安全與中國外交」。中國外交新論,世界知識,一九九七年,第六期(1997年6月),頁228、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研究,二000年,第十期(2000年10月),頁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中國大陸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1992年3、4月),頁2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思考」。中國外交,二00一年,第十二期(2001年12月),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慶功、韋唯,「世界新安全觀呼之欲出」。海內與海外,一九九八年,第二期(1998年2月),頁3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二00二年,第二期,(2002年2月),頁46-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曙光,「中國的經濟轉型:成乎?未成乎?」。戰略與管理,二00三年,第三期(2003年3月),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中國外交,二00三年,第四期(2003年夏季),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二00二年,第二期(2000年10月),頁9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吉郎、蘇進強,「2010年台海戰略趨勢中的美國因素:軍事政治學途徑的分析」。軍事社會科學學刊,一九九九年,第五期抽印本,(1999年12月),頁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利民,「21世紀出中國的國際戰略環境與壓力」。中國國情國力,二000年,第三期(2000年3月),頁34-36。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