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第二次波灣戰爭論「美、伊」情報體系暨其運作機制之研究
The Iraq War II-"US-Iraq" Intelligenc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 Study
作者 施澤淵
Shih, Jiz Yuan
貢獻者 趙國材
施澤淵
Shih, Jiz Yuan
關鍵詞 情報
反情報
情報機制
Intelligence
Counter-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system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6:01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以探討「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雙方的情報與反情報活動為主軸,依序針對美國情報界何以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有關「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得失,及其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就伊拉克未來情勢預為論述。整個論文研究的時間以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中旬為主;另視情況包括海珊在2003年12月中旬被捕,以及2006年處死為止,以呼應戰前情報資料所呈現的連貫性。
     全篇內容,從「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為起點,延續軍事作戰的脈絡,就其情報組織及其情報、安全運作機制為主,針對「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情報組織、編制體制、情報作為(含人員、科技情報)、員額預算、教育訓練與反情報作為」為其探討的各個面向。以伊拉克為例,本研究論述依序包括「革命指導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 RCC)所管轄之「情報總局(GID)、安全總局(GSS)、軍事情報局」(MI)三大情報機構,外加「共和國衛隊」(Republican Guard, RG)、「特別共和衛隊」(Special Republican Guard, SRG)相關之軍事情報作為,以及「軍事安全局」(Military Security Service,MSS)有關反情報作為,探究其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之運作效能。
     至於美國情報界,啟自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安全體系,就其「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國家安全局」(NSA)、「國家影像暨製圖局」(NIMA)、「國家偵察室」(NRO)等各級情報機關的組織、功能,及其如何運用「特種作戰、空中偵察、衛星監控與電訊監聽」,以廣泛探究其情報作為為重點,進而結合軍事作戰行動,探究其成敗得失。其中,針對美國情報界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在「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工作,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為當前的伊拉克情勢預為論述。
     全篇研究架構乃是依據派森斯(T. Parson)所提倡的《社會系統論》,同時針對黎特(J. Litterer)論述的《透析組織》(Th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作為解析各方情報組織之特質與差異。論文寫作期間,個人亦視需要透過《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等方法妥當論述。另;本篇論文區分為7章、33節,約17餘萬字。其中;針對「情報對軍事作戰之影響是否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情報政策與情報組織之間關聯性應如何取捨」,以及「戰略環境改變與情報作業程序之關聯性」等三個環節,就其緒論(第一章)、「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緣起暨作戰概況(第二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第三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情報體系及其情報作為(第四章),以及「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與機制(第五章)與「美、伊」二次波灣戰爭之情報實務與作為(第六章),進而導引出第七章、研究心得與研究發現,並據此完成論文寫作。
     由於伊拉克的情報文件多受戰火摧殘,加之伊拉克情報、反情報體系在戰後瓦解後,僅存的文件檔案又多遭俄羅斯帶走,致使伊拉克原始資料舉證不易。此外美國國會在2007年完成調查報告後,固然有助於部分真相的還原,但限於美國單方面的論點,仍不足以呈現其原貌。故亟需參考第三者或其他國家的出版品、網路資訊,輔以個人多方研究所得增益其所不足,此一論述諒必有所洞悉。總之,本篇論文乃是針對「美、伊」二次波斯灣戰之情報作為為其論述,有其針對性、專屬性與深入之探討,惟受美國行政機構資料保密之侷限性,部份內容猶待日後解密方能進一步論述,因此不周之後尚祈指導教授、各位老師及研究此一課題的同學們有所見諒。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出版,《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台灣國防白皮書》。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研究小組,1989年。
「反情報」,台北:國家安全局編印,民國49年。
朱文光,《美國的民主與情報—美國國會與國家安全局之內幕》。台北:老古出版社,民國81年。
朱汯源,《撰寫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杜陵,《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72年。
李震山,《警察任務法論》。桃園:登文書局,民國87年。
李慶恭,《世界軍事大調整》。北京:軍事誼文社,1993年。
李楨林,《中外重要戰史彙編》。桃園縣:三軍大學研編室,民國87年。
謝志淵,〈從情報學發展趨勢探討國軍戰場情報準備工作之發展〉,《陸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458期,民國92年10月,頁59。
闕和德,〈伊拉克自由作戰致勝關鍵〉。《國防譯粹》,第31卷第4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4月),頁25。
殷禮明譯,「沙漠風暴作戰中的資訊技術」。《國防譯粹精華彙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2年10月,頁69。
顧曉鵬,〈從薩達姆被捕看美軍情報工作〉。《現代軍事》,2004年5月號。北京,現代軍事月刊社,2004年5月,頁63。
顧曉鵬。〈虐俘門背後的美國情報部門〉。《現代軍事》,2004年7月號。北京,2004年7月,頁2。
(三)學位論文
延英陸。《網際網路反制中共「輿論戰」之策略研究—以2003年美伊戰爭媒體與軍隊之關係談起》。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民國96年5月。
潘少川,〈後冷戰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角色與任務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之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民國91年9月。
鍾秋慧,〈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偉建,《以色列與美國關係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6月。
(四)報紙
王嘉源,〈鮑威爾關鍵報告未產生關鍵作用〉,《中國時報》,民國92年2月7日,版3。
王麗娟,〈美籌設中東電視網〉,《聯合報》,民國92年3月28日,版A11。
王潔予,〈CIA副局長突退休〉,《蘋果日報》,民國93年6月5日,版A25。
王嘉源,〈911獨立事件調查委員會查無實證〉,《中國時報》,民國93年6月19日,版A11。
中央社,〈國情咨文凸槌中央情報局長認錯〉,《中央日報》,民國92年7月18日,版8。
王潔予,〈CIA副局長突退休〉,《蘋果日報》,民國93年6月5日,版A25。
王麗娟,〈英武器專家凱利失蹤屍體尋獲〉,《聯合報》,民國92年7月19日,版A14。
尹德瀚,〈鮑爾公佈伊國罪狀、佐證情資係抄襲〉,《中國時報》,民國92年2月29日,版9。
尹德瀚,〈對伊情報評估布希、萊斯沒讀完〉,《中國時報》,民國92年7月20日,版A10。
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台北:中央警察大學,民國93年修訂版。
尹德瀚,〈倫斯斐曾批准體罰囚犯〉,《中國時報》,民國93年2月24日,版A14。
尹德翰,〈911委員會公布調查報告〉,《中國時報》,93年7月23日,版A11。
尹德瀚,〈布希父子伊戰悲劇〉,《中國時報》,民國97年1月29日,版F1。
中央社,〈國情咨文凸槌中央情報局長認錯〉,《中央日報》,民國92年7月18日,版8。
〈中央情報局長請辭獲准〉,《青年日報》,民國93年6月4日,版5。
〈美伊拉克監獄指揮官曾力抗軍情人員掌控〉,《青年日報》,民國93年5月13日,版5。
任意,〈每在波斯灣大打電波戰〉,《軍事博覽報》,湖南,2002年9月12日,版2。
李光久,〈伊預警機要給美軍使辮子〉,《軍事博覽報》,湖南,2002年10月3日,版8。
周萍、周峰,〈美國:等待下一次情報失誤〉,《中國國防報》,北京,2007年3月6日,版3。
利華,〈10%的駐伊美軍虐待過平民〉,《軍事博覽報》,湖南,2007年8月7日,版4。
宋紹松,《關於未來戰爭的思考─揭開未來戰神的面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博文,〈伊戰五載仍難見一線曙光〉,《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19日,版F2。
林博文,〈中情局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中國時報》,民國95年5月9日,版A13。
林博文,〈伊戰五載仍難見一線曙光〉,《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19日,版F2。
法新社,〈虐囚惡行大事記〉,《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9日,版8。
法新社,〈美軍展開首批釋囚、315名伊人離開黑獄〉,《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5日,版6。
法新社,〈美軍再釋放472名囚〉,《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22日,版8。
法新社,〈美國會研究處評估國防費用將達4,000億美元〉,《聯合報》,民國96年9月12日,版A14。
法新社,〈美軍再釋放472名伊囚〉,《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22日,版8。
杜默,〈虐囚案凸顯美國人的傲慢與偏見〉,《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5日,版6。
〈保鏢出賣海珊八億獎金沒份〉,《蘋果日報》,民國93年4月28日,版A19。
《伊拉克自由作戰成敗檢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6年。
陸以正,〈美新保守主義者真支持台獨嗎?〉,《中國時報》,民國95年9月18日,版A14。
黃建育,〈美軍虐囚酷刑百出、毆打強暴褻瀆屍體〉,《中國時報》,民國93年5月10日,版A3。
黃建育,〈逾4000美軍魂斷伊拉克戰場〉,《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25日,版F2。
利華,〈10%的駐伊美軍虐待過平民〉,《軍事博覽報》,湖南,2007年8月7日,版4。
浪濤,〈美伊資訊戰毀滅性武器〉,《軍事博覽報》,湖南,2003年2月18日,版3。
孫立方,〈美國反情報作業的十誡〉,《青年日報》,民國91年8月6日,版3。
〈疑賄賂海珊政權英2藥廠遭調查〉,《大紀元報》,民國96年12月31日,版7。
〈海珊謊稱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以遏阻伊朗〉,《大紀元報》,民國97年1月28日,版7。
董更生,〈海珊絕不出亡、我將死在伊拉克〉,《聯合報》,民國92年3月26日,版11。
董更生,〈伊囚九成誤抓、虐囚不是特例〉,《聯合報》,民國93年5月12日,版A14。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國家情報工作》。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
張其賢,〈美參議院調查報告出爐CIA誇大扭曲伊情報〉,《自由時報》,民國93年7月13日,版8。
郭崇倫,〈耗費三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中國時報》,台北,民國97年3月11日,頁F2。
陳文和,〈凱立證實係割腕自殺〉,《中國時報》,民國92年7月20日,版A10。
陳文和,〈美中情局長譚納請辭獲准〉,《中國時報》,民國93年6月4日,版A14。
陳成良,〈恐怖份子報復斬首美人質〉,《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23日,版8。
陳成良,〈美情報體系改革案眾議院通過〉,《中國時報》,民國93年12月9日,版10。
潘勋,〈涉替敘利亞探軍機美兵被捕〉,《中國時報》,民國92年9月15日,版A14。
潘勛,〈共和衛隊輪流開小差〉,《中國時報》,民國92年4月19日,版10。
潘勛,〈哈珊不支持基地、伊戰師出無名〉,《中國時報),民國95年9月10日,版A17。
羅彥傑,〈八成伊拉克人不信任聯軍〉,《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4日,版6。
國防部,《情報八大戰法》。國防部第二廳,出版地不詳,民國37年。
蔡東杰,〈美國戰略轉型與網路戰發展趨勢〉,《青年日報》,民國96年5月20日,版3。
霍達文,〈美土之間同意建立一套「早期預警機制〉,《聯合報》,民國92年4月3日,版A14。
閻紀宇,〈海珊決組30人志願軍解放耶城〉,《中國時報》,民國90年2月19日,版10。
閻紀宇,〈各國拒派兵、布希空手歸〉,《中國時報》,民國92年9月26日,版A12。
(四)譯著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U. S. National Strategy: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法瑞吉(Ladislas Farage),《智慧之戰》(War of Wits)(台北:內政部調查局譯印,民國44年1月)。
普拉多斯.(Alfred B. Prados),鄧翔鳴譯,〈伊拉克:對伊拉克動武的不同觀點〉(Iraq:Divergent Views on military Action)《國防譯粹》,第30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頁64-68。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蕭光霈譯,《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6年5月),頁110。
埃文,(Lieutenant Colonel Irving,),現代戰爭中之戰鬥情報,(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譯印,1967年12月)。
國防部,《波斯灣戰爭檢討報告書》。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
湯瑪斯(Stafford T. Thomas),《美國情報圈》(Intelligence Community for Amercian) ,(台北:國家安全局譯印,1987年6月)。
李育慈,〈伊拉克自由作戰後期之機動安全作戰〉《國防譯粹》(臺北: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an),紐先鍾譯,《戰爭之霧》(Fog of War) ,(台北:三軍大學,1989年1月)。
安東尼•考德斯曼(Anthony H. Corddesman),黃淑芬譯,《伊拉克戰爭Ⅱ》(The Irqa War:Strategy, Tactices, and Military Lessons),(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5年6月)。
舒孝煌譯。〈何謂真正的解除武裝〉。《國防譯粹》,第30卷第3期。台北,民國92年1月,頁62。
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合著。《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1月,頁222。
黃淑芬譯(Anthony H. Corddesman),「伊拉克戰爭(Ⅱ)」(The Irqa War:Strategy, Tactices, and Military Lessons),(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5年6月)。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U. S. National Strategy: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彼得‧漢彌爾頓(Peter Hamilton)著,蔡明璋譯。《社會系統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國防大學譯,《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大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0月,頁515。
桑松森主編,《外國間諜情報戰》。北京:金城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譯。《科技與戰爭》。台北:國防部作戰計畫次長室,民國80年6月。
華特•鮑伊尼(Walter J. Boyne),謝豐安譯,《克敵制勝:伊拉克自由作戰成敗檢討》(Operation Iraqi Freedom:What Went Right, What Went Wrong, and Wh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6年4月),頁148。
克萊爾•崔普(Clarlas Tripp),(高一中譯),〈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問題〉(After Saddam),《國防譯粹》(台北:第30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頁24。
鄧翔鳴譯(Alfred B. Prados),〈伊拉克:對伊拉克動武的不同觀點〉(Iraq:Divergent Views on military Action)〈國防譯粹〉(台北: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
謝豐安譯(Roger W. Barnett),《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Asymmetrical Warfare:Today"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ower),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9月),頁135。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rthur S. Hulnick, Keeping US Safe:SECRRT INTELLIG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raeger, 2004).
Anthony H. Cordesman, The Iraq WarⅠ、Ⅱ:Strategy, Tactics, and Military Lessons, (The CSIS Pres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4).
Robert D" A. Henderson, Brassey`s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ew York:Brassey`s Inc, 2003).
黃炳麟,《波灣戰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3月。
Charles D. Ameringer. “U.S. Foreign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Side of American History” (Lexing:Lexington Books, 1991) ,pp. 118~119。
Dictionary of United State Military Terms for Joint US age, (Washington, D. C.:Department of the Army, Navy, Air Force. May 1955).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USA DoD, 12 April 2001,As Amended Through 17 December 2003), p.127.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100-25:Doctrine for Army Special Operation Forces,”(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 pp.4-19.
Edward Rhodes, The Imperial Logic of Bush’s Liberal Agenda, Survival, Spring 2003。
“Fixing Intelligence 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 (William E. O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W. Bush,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White House, 2002),p.1.
“general Anthony C. Zinni on Operation Desert Fox and Iraq,”(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Briefing), June. 8, 1999.
Harold Borko.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American Documentate, January. 1968).
Harry Howe Ransom,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張式琦,《國家情報》。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民國72年。
James Q. Wilson, “American Government: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5th ed.(Lexington, Ma:D. C. Heath,1992).
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U.S.: Westview Press, 1999)。
John Laffin, Brassey"s Book of Espionage, London:Brassey"s, 1996.
John P. White and John Deutch, “Security Transformation,”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March 2003).
“Keeping us Safe:Secret Intellige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Arthur S. Hulnick Bos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Martin J. Gorman, Alexander Krongard, “A Goldwater-Nichols Act of the U.S. Government:Institutionalizing the Interagency Process ”(Joint Force Quarterly, 4th Quarter/ 2005)
Miller and Mylroie, Saddam Hussein and Crisis in the Gulf, 24-41,80.
Neil Hartenstein, United State and the Coalition in the Gulf W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trategy and Policy Symposium, U.S. 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RI. March 1, 2000).
Roy Godson, Dirty Tricks or Trump Cards, (Washington D.C.:Brassey`s, 1995), P.121.
崔德廉,《國家安全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73年。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1s:Covert Action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1981).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1s:Covert Action.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1981)
Roy Godson, Ernest R. May and Gary Schmitt ed., U. S. Intelligence at the Crossroads: Agendas for Reform (Washington: Brassey’s Inc, 1995)。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and Policy:An Introduction in Roy Godson(ed),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0’s:Intelligence and Policy,”(Lexington:Lexington Books, 1986).
Raymond W. Copson, Iraq War:Background and Issues Overview, U.S. DoD(March 2003).
Robert D"A. Henderson Brassey"s Brassey"s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ce Yearbook 2003, (New York:Brassey`s Lnc.), 2003.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December 2002)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Joint Publication 102(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2007), p.266.
Victor Marchetti and John Marks, The CIA and the Cult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Knopf, 1974), p.387。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中華圖書公司,1988年,第二冊。
Walter J. Boyne, Operation Iraqi Freedom:What Went Right, What Went Wrong, and Why,,U.S.DoD, (Forge Book,2003)。
Walsh, Lawrence E., Executive Summary, Final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 for Iran / Contra Matters,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 Aug. 4, 1993).
John A. Tirpak, Enduring Freedom, (Arlington, Virginia.:Air Force Magazine, February)2002。
Woodward, Bob, Veil:The Secret Wars the CIA 1981-1987,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87),pp. 92-93.
William E. Odom, Fixing Intelligence: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cian World Polic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
Stephn A. Cambone, Briefing on the Iraq Survey Group,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Transcript, May 30, 2003)
Stephn A. Cambone, Briefing o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xploitation in Iraq,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Transcript, May 7, 2003).
(二)期刊
Anthony Davis. “How the afghan War Was Won,”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February/2002).pp.27.
胡文彬,《情報學》。臺北:市偉打字印刷出版社,民國78年。
ARMY Maganine,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the U.S. Army , Army VOL.57, NO. 10 October 2007, pp.277.
Allan Goodman, “Dateline Langley:Fixing The Intelligence Mess” Foreign Policy No.57 (Winter 1984~1985).
Buzan, Barry,“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7, No.3(1999), pp.421-451.
David A. Fulgham, Not So Fast, 2003。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March 31, 2003, P.22-27。
Dr. Geoffrey Forden, “Intention to Deceive:Iraqi Misdirection of UN inspector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March 7, 2004。
Ideas, “Iraq and the Lessons of History,” Newsweek, April 7, 2003, pp46。
Lewis,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Arabian/Persian Gulf And Environs,”(Asian Defence Journal,March 1997), pp34。
Lt. Col. James Kevin Lovejoy, “Improving media Relations,”U.S. Army Military Review, Jan-Feb./2002
Laqueur, Walter,“The New Face of Terrorism,"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1, No.4, (Autumn,1998), pp.169-178.
Naylor, R.T.“From Cold War to Crime War: The Search for a New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Vol. 21, No.4(Winter, 1995) pp.169-178.
商裔,《一個人的抵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Pentagon Assessment of Desert Fox:Job Extremely Well Done,” CNN. Com, Dec.19,1998.
Ronald Reagan, “Executive Order 12333: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Federal Register 46, No.235, December 1981, 59941-55 at 59943。
“The End of the Road:Operation Red Dawn,” Newsweek, (New York Vol. CXLII, NO.25, December 22. 2003),p20。
Thomas F. Troy,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5, No.4, (Winter 1991/1992),p.441.
Willians, Phil,“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Vol.18, No.1(1995), pp.57-72.
“500,000 Childen Perish in Iraq,”Gulf Daily News, (Bahrain), April 14, 2000.
(三)報紙
Charles Krauthammer, “Declare War on Terrorism Literally,” Washington Post, August 9, 1996, 17.
“Iraq Accuses U.S. of Psychic Warfare,” Washington Times,〔Reuters〕, February 14, 1992, A9
John A. Tirpak, “Enduring Freedom,” Arlington, Virginia (Air Force Magazine, February/2002),pp.27.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Mark A. Kellner ,Lt. Gen. Michael Peterson Interview, Defense News,(Springfield, VA, February 19, 2007),p.22。
(四)網路資料
Marine Corps Lt. Gen. Earl B. Hailston,“MARCENT Briefing form Bahran,”April 24, 2003, www.defenselink. Mil/transcripts/2003/tr20030424-0124.html.
http://www.cia.gov.html.
http://www.cia.gov/cia/ciakids/who_we_are/cycle.shtml.
http://www.dss.mil/about DSS History Homepage.htm,March 15.2002。
http://www.fas.org/irp/offdocs/walsh.
http:www.crs. gov/products/browse/irqgdocs. shtml.
http://www. Al-moharer.net www. Defense link. mil/new/ January 1999.
http://www.fas.org/irp/off doc/eo 12333. htm.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http://www.cia.gov/cia/ciakids/who_we_are/cycle.shtml.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50101faessay84101/john-lewis-gaddis/grand-strategy-in-the-second-term.html.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winpac _page.htm 2005.12.6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cic_page.html.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ioc_page.html。
The Intelligence Cycle,”https://www.cia.gov/ kids-page/6-12th-grade/ who-we-are-what-
we-do/the-intelligence-cycl.html
Fact Book on Intelligence. 2001.The Intelligence Cycle. http://www.cia.gov/ cia/ciakids/
who-we-are/cycl.shtml.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ylk/ylkbjzl/200210221179.htm。
崔德廉,《情報諮詢工作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4年。
http:// www. Whitehouse. Gov/news/release/2002/12/WMD Strategy. Pdf.
為攻打伊拉克美高官說謊900多次。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http://www.fas.org/irg/program/collect/ci-humint.htm.
Foreign Affairs(Jan/Feb 2005)。網址: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50101 faessay 84102/james-dobbins/iraq-winning-the-unwinnable-war.html.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臺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建邦。《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張殿清,《間諜與反間諜》。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張曉軍主編,《軍事情報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曉軍主編,《美國軍事情報理論著作評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張淑卿,《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臺北:立法院法制會,民國92年。
郭隆隆、潘光、金應忠,《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戰爭透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最佳的事實-資訊時代的情報》。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民國90年。
楊一帆、方銘新,《1997年情報與安全概覽》。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
楊安。《從反恐戰爭中論美阿心理戰策略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1年。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偉華,《軍軍研究方法論》。臺北:國防大學,民國92年。
陳嘉生,《二次波灣戰爭論文集之一》。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
高政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探討》。臺北:中央警察大學,民國92年。
郭隆隆、潘光、金應忠主編。《2003美國對伊戰爭透視》。北京,中央黨校出版,2003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93年。
《伊拉克檔案戰前情蒐-伊拉克自由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
《情報與國土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5年。
聶曉陽。《為歷史流淚-親歷戰後伊拉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趙英,《新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魯仁主編,《情報與安全概覽1998》。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鄭介民,《軍事情報學》。臺北:國家安全局,民國47年。
鄭欣吉,《美國特工》。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
謝淑媛,《臺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
(二)期刊
方擎國。〈從波斯灣戰爭看「謀略欺敵」之重要性〉。《步兵學術月刊》。高雄縣,民國80年4月16日,頁86。
毛夢漪。〈現階段美、伊雙方戰略指導及未來情勢發展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第27期第307卷。民國80年5月,頁12-33。
孔令琦、謝婷婷,〈默攻—伊拉克人的致命狙擊〉。《世界軍事》,2007年1月號。北京:世界軍事月刊社,2007年1月,頁。
李育慈,〈伊拉克自由作戰-後期之機動安全作戰〉。《國防譯粹》,第31卷第4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4月,頁23。
汪毓瑋著。〈情報與倫理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台北,2003年8月,頁63。
沙正心。〈美國陸軍情報高級班受訓心得紀要〉。《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489期。桃園,民國95年10月,頁106。
周立強、閻小虎。〈伊拉克戰爭動員的啟示〉。《國防月刊》第218期。北京,2004年4月,頁45。
林榮國,〈情報戰之特性及重要性〉。《陸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429期。桃園:陸軍總司令部,民國90年5月,頁15、16。
林俊傑。〈心理戰之運用與發展-以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為例〉。《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6期,桃園,陸軍司令部,民國96年12月,頁66。
馬振宇譯,〈阿拉伯與波斯灣的安全情勢〉。《國防譯粹》,第25卷第5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5月1日,頁。
胡光夏,〈2003年美伊戰爭新聞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8期。臺北: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民國92年9月,頁201-205。
黑快明,〈攻擊伊拉克之電子戰選擇方案〉。《國防譯粹》,第30卷第2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2月,頁30。
黃文啟,〈後伸取行動〉。《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2004年9月,頁77。
汪毓瑋。〈情報與倫理問體之探討〉。《展望與探索》,1卷8期。2003年8月,頁61-63。
李耐國,〈從伊戰透視美軍情報活動〉。《中國評論》,第75期。香港,中國評論,2004年3月,頁85-89。
房兵,〈關于倒薩的戰爭預言〉。《世界軍事雜誌》,2003年第4期,北京,世界軍事雜誌社,2003年4月,頁12、13。
果筑。〈看不見的波斯灣情報戰〉。《國防譯粹》,第18卷第5期。臺北,1991年5月,頁46。
柯云。〈美軍對伊拉克戰爭通信問題的反思〉。《現代軍事》,第327期。北京,2004年4月,頁53-45。
范姜純瑜,〈伊拉克美軍成效檢討〉。《國防譯粹》,第33卷第10期。台北,民國95年10月,頁55。
浪濤編,〈伊拉克安全機構能救薩達姆嗎?〉。《現代兵器》,第289期。北京,現代兵器月刊社,2003年1月,頁6-9。
高雄柏,〈美英兩國伊拉克戰爭計畫的失誤〉,《尖端科技》第280期,台北,2007年12月,頁77。
章杰鋒,〈伊拉克共和衛隊〉。《軍事文摘》,第104期。北京,2003年6月,頁77、78。
張中勇。〈美國「911」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與對台灣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台北:2003年3月30日,頁61、66。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民國92年3月,頁449。
張彥元。〈意圖欺騙:伊拉克誤導聯合國武檢人員〉。《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9月,頁68。
黃文啟,〈美國海軍陸戰隊回顧與展望〉。《國防譯粹》,第31卷第8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8月。
黃文啟。〈後伸取行動〉。《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臺北,民國93年9月,頁77。
黃淑芬,〈薩達叛亂活動的經驗教訓〉。《國防譯粹》,第31卷第12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12月。
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合著。《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1月,頁62、63
陳勁甫、莊耀成,〈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後-國內緊急應變組織與機制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94年春季刊,台北:民國94年4月1日,頁145、146。
蔣仁符。〈伊拉克的致命武器來自何處〉。《國防譯粹》,第18卷第7期。臺北,1991年7月,頁31、32。
劉躍武。〈從伊戰透視美軍心理戰〉。《中國評論》,第77期。香港,2004年5月,頁71-74。
鄧定秩,〈國家情報法制化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2002年冬季刊。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91年12月。
范姜純瑜,〈伊拉克美軍成效檢討〉。《國防譯粹》,第33卷第10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5年10月。
虞夫,〈薩達母的情報系統〉。《軍事文摘》,第102期。北京,軍事文摘月刊社,2003年4月,頁78。
趙建中。〈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軍反情報機制、作為與其戰後功能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6期。桃園,民國94年6月,頁108、109。
趙復生。〈美國情報界亟須大幅改革〉。《國防譯粹》,第31卷第12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年12月),頁8。
趙復生。〈特戰部隊未來作戰任務〉。《國防譯粹》,第33卷第8期。民國94年8月,頁14。
樊高月,〈解析美國國防戰略〉。《現代軍事》,2005年5月號。北京,現代軍事月刊社。2005年5月,頁21。
鄧定秩,《國家情報法制化之研究》(台北: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1年冬季刊,2002年10月1日),頁43。
鄭文通,「伊拉克戰爭與美國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視角」第3卷第2期,2003年4月30日,頁。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03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趙國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施澤淵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ih, Jiz 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施澤淵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ih, Jiz 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46:01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46: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6: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98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98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以探討「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雙方的情報與反情報活動為主軸,依序針對美國情報界何以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有關「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得失,及其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就伊拉克未來情勢預為論述。整個論文研究的時間以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中旬為主;另視情況包括海珊在2003年12月中旬被捕,以及2006年處死為止,以呼應戰前情報資料所呈現的連貫性。
     全篇內容,從「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為起點,延續軍事作戰的脈絡,就其情報組織及其情報、安全運作機制為主,針對「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情報組織、編制體制、情報作為(含人員、科技情報)、員額預算、教育訓練與反情報作為」為其探討的各個面向。以伊拉克為例,本研究論述依序包括「革命指導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 RCC)所管轄之「情報總局(GID)、安全總局(GSS)、軍事情報局」(MI)三大情報機構,外加「共和國衛隊」(Republican Guard, RG)、「特別共和衛隊」(Special Republican Guard, SRG)相關之軍事情報作為,以及「軍事安全局」(Military Security Service,MSS)有關反情報作為,探究其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之運作效能。
     至於美國情報界,啟自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安全體系,就其「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國家安全局」(NSA)、「國家影像暨製圖局」(NIMA)、「國家偵察室」(NRO)等各級情報機關的組織、功能,及其如何運用「特種作戰、空中偵察、衛星監控與電訊監聽」,以廣泛探究其情報作為為重點,進而結合軍事作戰行動,探究其成敗得失。其中,針對美國情報界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在「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工作,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為當前的伊拉克情勢預為論述。
     全篇研究架構乃是依據派森斯(T. Parson)所提倡的《社會系統論》,同時針對黎特(J. Litterer)論述的《透析組織》(Th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作為解析各方情報組織之特質與差異。論文寫作期間,個人亦視需要透過《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等方法妥當論述。另;本篇論文區分為7章、33節,約17餘萬字。其中;針對「情報對軍事作戰之影響是否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情報政策與情報組織之間關聯性應如何取捨」,以及「戰略環境改變與情報作業程序之關聯性」等三個環節,就其緒論(第一章)、「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緣起暨作戰概況(第二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第三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情報體系及其情報作為(第四章),以及「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與機制(第五章)與「美、伊」二次波灣戰爭之情報實務與作為(第六章),進而導引出第七章、研究心得與研究發現,並據此完成論文寫作。
     由於伊拉克的情報文件多受戰火摧殘,加之伊拉克情報、反情報體系在戰後瓦解後,僅存的文件檔案又多遭俄羅斯帶走,致使伊拉克原始資料舉證不易。此外美國國會在2007年完成調查報告後,固然有助於部分真相的還原,但限於美國單方面的論點,仍不足以呈現其原貌。故亟需參考第三者或其他國家的出版品、網路資訊,輔以個人多方研究所得增益其所不足,此一論述諒必有所洞悉。總之,本篇論文乃是針對「美、伊」二次波斯灣戰之情報作為為其論述,有其針對性、專屬性與深入之探討,惟受美國行政機構資料保密之侷限性,部份內容猶待日後解密方能進一步論述,因此不周之後尚祈指導教授、各位老師及研究此一課題的同學們有所見諒。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2
     (一)情報對軍事作戰之影響是否發生革命性變化………………… 2
     (二)情報政策與情報組織之間關聯性應如何取捨………………… 2
     (三)戰略環境改變與情報作業程序之關聯性……………………… 3
     二、研究目的……………………………………………………………… 3
     貳、研究途徑與方法………………………………………………………… 4
     一、研究途徑……………………………………………………………… 4
     二、研究方法……………………………………………………………… 5
     (一)《文獻探討法》(Archival Research) ………………..…………… 6
     (二)《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Studies)……………….……………… 6
     (三)個案研究法 ……………………………………………………… 7
     參、文獻探討………………………………………………………………… 8
     一、重要文獻……………………………………………………………… 8
     二、研讀各篇重要文獻摘要表…………………………………………… 8
     肆、研究範圍與限制……………….…………………………………………11
     一、研究範圍……………….………………………………………………11
     (一)研究主體……………….…………………………………………11
     (二)時間範圍……………….…………………………………………11
     二、研究限制……………….………………………………………………12
     伍、章節安排……………….…………………………………………………12
     陸、名詞解釋與釋義……………….…………………………………………13
     一、情報(Intelligence) ………………..………………………………13
     二、反情報(Counter-Intelligence) ……………………………………13
     三、情報政策(Intelligence Policy) ………………..…………………14
     四、情報編制(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14
     五、情報資料(Information) ………………..…………………………14
     六、情報程序(Intelligence Process)………………..…………………14
     七、人員情報(Human Intelligence, HUMINT)………………………15
     八、科技情報(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telligence,
     TECHINT) …………………………………………………………15
     九、情報特徵(Intelligence Characteristic)……………………………15
     十、戰略情報(Strategic Intelligence) ……………………………………15
     十一、秘密行動(covert action) …………………………………………16
     第二章 「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緣起暨其作戰概況 …………………17
     第一節 「911」恐怖攻擊與二次波斯灣戰爭之糾葛………………………17
     第二節 伊拉克地略形勢與戰爭緣起………………………………………..17
     第一款 巴比倫帝國之發韌與政權興替…………………………………..18
     第二款 伊拉克之地略形勢…………………………………………………21
     第三款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之緣起…………………………………………21
     壹、遠因………………....…………………………………………………21
     貳、近因……………………………………………………………………21
     第三節 「美、伊」戰前全般情勢...……………….…………………………22
     第一款 美國全般情勢………………………………………………………22
     第二款 伊拉克全般情勢……………………………………………………22
     第三款 對「美、伊」全般情勢之分析……………………………………23
     第四節 「美、伊」作戰經過…………………………………………………24
     第一款 美軍之部……………………………………………………………24
     壹、全般戰略構想…………………………………………………………24
     貳、美軍軍事部署…………………………………………………………26
     參、美軍各階段作戰經過…………………………………………………27
     第二款 伊軍之部……………………………………………………………28
     壹、全般戰略構想…………………………………………………………28
     貳、伊軍軍事部署…………………………………………………………29
     參、伊軍各階段作戰經過…………………………………………………29
     第五節 影響本次作戰之情報因素……………………………………………31
     第三章 伊拉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34
     第一節 伊拉克之一般情勢……………………………………………………34
     第一款 建國時期之情報體系………………………………………………34
     壹、國情簡介………………………………………………………………34
     貳、建國初期情報體系……………………………………………………35
     一、早期之情報體系……………………………………………………35
     二、海珊崛起與權力遞嬗………………………………………………36
     第二款 「兩伊」戰爭時期情報體系之運作………………………………37
     壹、荷姆茲海峽航行權之爭………………………………………………37
     貳、情報重整與美國情報機關介入………………………………………38
     參、特別安全局涉及毒害庫德族事件……………………………………39
     第三款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期情報體系之運作…………………………40
     壹、「伊、科」戰爭與第一次波斯灣戰爭………………………………40
     貳、海外情報作為與美國期待政權改變…………………………………41
     第二節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伊拉克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43
     第一款 革命指導委員會……………………………………………………43
     第二款 安全總局……………………………………………………………44
     第三款 特別安全局…………………………………………………………45
     第四款 情報總局……………………………………………………………46
     第三節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軍事情報體系之運作………………………47
     第一款 伊拉克軍事情報體系………………………………………………49
     壹、軍事情報總局…………………………………………………………49
     一、編組與沿革…………………………………………………………49
     二、軍事情報活動………………………………………………………49
     貳、軍事安全局……………………………………………………………50
     第二款 伊拉克共和衛隊情報體系…………………………………………50
     壹、共和衛隊司令部之編制………………………………………………51
     貳、共和衛隊編制與運作…………………………………………………51
     參、特別共和衛隊編制與運作……………………………………………54
     第四節 小結……………………………………………………………………55
     壹、家族壟斷與情報體系……………………………………………………56
     貳、族群衝突與反政府活動…………………………………………………58
     參、極權統治與情報失誤……………………………………………………59
     第四章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61
     第一節 美國情報體系發展概況………………………………………………61
     第一款 建國伊始至一次世界大戰…………………………………………61
     壹、建國伊始與草創時期…………………………………………………61
     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62
     第二款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末期………………………………………63
     壹、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63
     貳、冷戰時期………………………………………………………………64
     參、後冷戰時期……………………………………………………………67
     第二節 歷次波斯灣戰爭情報體系之運作……………………………………68
     第一款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美國之情報體系…………………………68
     壹、戰後初期之情報體系…………………………………………………68
     貳、1996年之情報體系……………………………………………………68
     第二款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直前情報體系之運作…………………………69
     壹、「911」事件引發之創傷 ……………………………………………69
     貳、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直前情報體系之調整……………………………71
     第三款 美國總統對情報之運作機制………………………………………71
     第四款 國會對情報體系運作之制約………………………………………73
     壹、早期之作為與制約……………………………………………………74
     貳、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之制約………………………………………76
     第三節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國情報體系之運作……………………………76
     第一款 中央情報局之運作概況……………………………………………76
     壹、沿革……………………………………………………………………76
     貳、任務與職掌……………………………………………………………76
     參、角色與地位……………………………………………………………76
     肆、「911」恐怖攻擊後之精進作為 ……………………………………77
     伍、調整「情報作業程序」………………………………………………78
     陸、第二次波灣戰爭期間之作為…………………………………………81
     第二款 國防情報局之運作概況……………………………………………81
     壹、沿革……………………………………………………………………81
     貳、任務與職掌……………………………………………………………81
     參、1980年代初期之編組與員額…………………………………………82
     肆、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之編組與員額………………………………82
     伍、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之作為………………………………………84
     第三款 國家影像製圖局之運作概況 ………………………………….….86
     壹、沿革 ……………………………………………………………….…86
     貳、任務與職掌 ………………………………………………………..…86
     參、員額與預算 ……………………………………………………….…86
     肆、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之作為…………………………………....…87
     第四款 國家安全局之運作概況………………………………………........88
     壹、沿革…………………………………………………………………....88
     貳、任務與職掌………………………………………………………....…88
     參、編組與員額………………………………………………………....…88
     肆、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之具體作為…………………………………89
     第五款 國防安全局之運作概況………………………………………....…90
     壹、沿革………………………………………………………………....…90
     貳、任務與職掌……………………………………………………………90
     參、反情報辦公室之業務…………………………………………………91
     肆、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之具體作為…………………………………91
     第四節 小結………..………………………………………………………..…92
     壹、美國情報組織對海珊動武之情報作為…………………………………92
     貳、美國情報組織與外部因素之潛在威脅…………………………………94
     參、美國情報政策與情報組織之配套運作…………………………………95
     第五章 「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之情報政策與機制……………………96
     第一節 「美、伊」雙方之情報觀……………………………………………96
     第一款 情報之義涵…………………………………………………………96
     壹、情報之釋義……………………………………………………………96
     貳、冷戰時期情報之義涵…………………………………………………98
     參、後冷戰時期情報之義涵…………………………………………....…99
     第二款 情報之特性與功能…………………………………………………99
     壹、情報之特性……………………………………………………………99
     貳、情報之功能 …………………………………………………………100
     第二節 美國情報政策之擬訂 ………………………………………………101
     第一款 情報政策…………………………………………………………..101
     壹、情報政策之釋義 ……………………………………………………101
     貳、情報政策的義涵 ……………………………………………………101
     第二款 「911」事件之後情報政策之制訂 ……………………………101
     壹、情報界對「911」事件情報政策之討論 …………………………101
     貳、情報界預防「911」恐怖攻擊之應變作為 ………………………102
     第三款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情報政策之擬訂 ……………………………104
     壹、美軍戰前之情報政策 ………………………………………………104
     貳、美軍接戰後之情報政策 ……………………………………………106
     參、美軍維穩作戰階段之情報政策 ………………………………....…109
     第四款 伊拉克情報政策之研析………………………………………..…110
     第三節 「美、伊」情報作業流程及其概況……………………………..…111
     第一款 情報指導………………………………………………………..…113
     壹、情報指導之定義…………………………………………………..…113
     貳、駐伊美軍之情報指導……………………………………………..…113
     第二款 情報蒐集………………………………………………………..…116
     壹、情報蒐集之定義…………………………………………………..…116
     貳、駐伊美軍之情報蒐集……………………………………………..…117
     第三款 情報處理………………………………………………………..…120
     壹、處理之基本定義…………………………………………………..…120
     貳、駐伊美軍之情報處理……………………………………………..…120
     第四款 情報運用……………………………………………………………123
     壹、運用之基本定義…………………………………………………....…123
     貳、駐伊美軍之情報運用……………………………………………....…124
     第四節 小結………………………………………………………………....…125
     壹、情報失誤與戰爭指導之關係………………………………………....…125
     貳、情報資料與「情報」之界定………………………………………....…127
     參、情報政策是否與正義作戰相契合…………………………………....…127
     肆、情報工作與作戰指揮程序之關連…………………………………....…128
     第六章 「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之情報實務與作為...………………….131
     第一節 各類型之情報功能…....………………………………………………131
     第一款 美軍軍事情報………………………………………………....……131
     壹、軍事情報整合與作為……………………………………………....…131
     貳、美軍情報旅之編制與運用………………………………………....…132
     參、師屬情報營之編制與運用……………………………………………134
     第二款 衛星情報與戰略預警…………………………………………....…135
     第三款 人員情報與諜報工作…………………………………………....…136
     壹、人員情報之界定…………………………………………………....…136
     貳、美軍人員情報及其作為…………………………………………....…137
     參、伊拉克人員情報及其作為………………………………………....…140
     第四款 科技情報與衛星情報…………………………………………....…142
     壹、科技情報之界定……………………………………………………....142
     貳、美國科技情報及其作為………………………………………………142
     參、伊拉克科技情報及其作為……………………………………………144
     第二節 美、伊雙方「反情報」作為…………………………………………145
     第一款 美國之反情報作為…………………………………………………146
     壹、美國調整反情報措施…………………………………………………146
     貳、二次波灣戰爭期間美軍反情報體系…………………………………147
     參、二次波灣戰爭美軍反情報案例………………………………………148
     第二款 伊拉克反情報作為…………………………………………………149
     壹、伊拉克反情報體系……………………………………………………150
     貳、伊拉克欺敵與反情報活動……………………………………………150
     第三節 「美、伊」特種作戰與情報作為……………………………………151
     第一款 中央情報局之特種作戰……………………………………………151
     壹、特種作戰之蛻變………………………………………………………151
     貳、駐伊美軍角色、地位之轉變…………………………………………153
     一、美軍由拯救者轉變為佔領者………………………………………153
     二、綠區形成與駐伊官員之安全維護…………………………………153
     參、「黑水公司」與非正規情報…………………………………………154
     一、黑水公司之興起……………………………………………………154
     二、黑水公司之維安運作………………………………………………155
     第二款 伊拉克對特種作戰之抗衡…………………………………………156
     壹、海珊挫敗後之抗衡……………………………………………………156
     貳、伊拉克民眾之反抗行動………………………………………………157
     第四節 即時情報與新聞管制…………………………………………………158
     第一款 媒體對情報工作之衝擊……………………………………………158
     第二款 美軍對新聞媒體之運用…………………………………………...159
     第三款 伊拉克對新聞媒體之管制…………………………………………161
     第五節 情治分立與監督機制…………………………………………………163
     第一款 情治分立之建立……………………………………………………163
     第二款 美國情報監督機制之創新…………………………………………164
     第六節 小結……………………………………………………………………165
     壹、情勢判斷與綜合國力之關係……………………………………………165
     貳、情報重整與情報效能之提升……………………………………………166
     參、外交政策與海外情報之作為……………………………………………167
     肆、消極情報與積極情報之建立……………………………………………168
     第七章 結論……………..…………..……………………………………………169
     第一節 研究心得………………………………………………………………169
     壹、國際情勢與人文思想激盪,影響情報分析甚鉅………………………169
     貳、情報政策與情報監督機制、相輔相成不可偏廢………………………171
     第二節 研究發現………………………………………………………………172
     壹、善用網際網路、建立百科情報網及情報資料庫………………………172
     貳、情報、反情報相生相剋,互為表裏而熔為一體...….…………………172
     參、非傳統安全與區域情報合作、有助於安全維護………………………173
     肆、靈活運用趨勢分析模式、創新人員情報作為…………………………175
     伍、強化預警情報功能、落實先知快報乃重中之重………………………175
     
     
     
     
     附 圖
     
     圖2-1 伊拉克共和國地理形勢圖…………………………………………………20
     圖2-2 2002年 5月美軍攻伊修正案全般戰略構想………………………………25
     圖4-1 2001年中央情報局情報作業程序…………………………………………72
     圖5-1 200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作業循環程序圖…………………………..112
     圖5-2 2003年美國國家安全之決策諮詢人員…………………………………..114
     圖6-1 2004年美國媒體評論完美無缺的布希核心團隊………………………..160
     
     
     附 表
     
     表1-1 研究方法作業流程示意表………………………………………………………..7
     表1-2 研讀各篇重要文獻摘要表……………………………………………………......8
     表2-1 2003年美、伊戰前三軍兵力數量分析表……………………………………....24
     表2-2 2003年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軍「中央司令部」戰鬥序列判斷表...……….....26
     表2-3 2003年伊拉克軍事戰鬥序列判斷表……………………………………………29
     表3-1 伊拉克建國與情報機關發展歷程一覽表………………………………………36
     表3-2 1980年代「兩伊」戰爭時期—伊拉克情報機關之發展歷程一覽表…………39
     表3-3 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情報體系判斷表………………………42
     表3-4 2003年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伊拉克情報體系判斷表………………………44
     表3-5 2003年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伊拉克「共和衛隊司令部」暨
     「特別共和衛隊」指揮體系判斷表…………………………………………...51
     表3-6 2003年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共和衛隊」暨其兵力編組判斷表……………...52
     表3-7 第一、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三軍主要武器裝備判斷表………………53
     表3-8 2003年伊拉克「特別共和衛隊」編組序列判斷表…………………………...55
     表4-1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論述……………………………...72
     表4-2 聯合國呼籲全球六大安全威脅來源…………………………………………...74
     表4-3 美國「國家情報首長」編制體系表…………………………………………...75
     表4-4 2003年中央情報局情報部之體系……………………………………………...79
     表4-4 2002年美國國防情報局之編制體系表………………………………………...83
     表4-5 2005年美國國防情報局編制體系表…………………………………………...85
     表5-1 各界對「情報」一詞之定義…………………………………………………...97
     表5-2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對美國制訂情報政策之研判……………………107
     表5-3 2003年美國制訂情報政策暨情報指導之擬案分析…………………………113
     表5-4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前、後美國新增跨部會委員會之名稱…………………115
     表5-5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美軍情資處理程序與作業要領…………………120
     表5-6 美軍對伊拉克共和衛隊戰前、戰後序列情報之落差分析…………………122
     表6-1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美軍情報體系判斷表………………………………132
     表6-2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美軍軍事情報旅編制判斷表………………………133
     表6-3 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時期美軍反情報序列判斷表……………………………147
     表6-4 蘭森(Harry H. Ransom)對情報政治化之認知…………………………16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情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情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報機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llig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unter-intellig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lligence system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第二次波灣戰爭論「美、伊」情報體系暨其運作機制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raq War II-"US-Iraq" Intelligenc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 Stud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出版,《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國防白皮書》。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研究小組,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反情報」,台北:國家安全局編印,民國4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文光,《美國的民主與情報—美國國會與國家安全局之內幕》。台北:老古出版社,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汯源,《撰寫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陵,《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警察任務法論》。桃園:登文書局,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慶恭,《世界軍事大調整》。北京:軍事誼文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楨林,《中外重要戰史彙編》。桃園縣:三軍大學研編室,民國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志淵,〈從情報學發展趨勢探討國軍戰場情報準備工作之發展〉,《陸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458期,民國92年10月,頁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闕和德,〈伊拉克自由作戰致勝關鍵〉。《國防譯粹》,第31卷第4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4月),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禮明譯,「沙漠風暴作戰中的資訊技術」。《國防譯粹精華彙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2年10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曉鵬,〈從薩達姆被捕看美軍情報工作〉。《現代軍事》,2004年5月號。北京,現代軍事月刊社,2004年5月,頁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曉鵬。〈虐俘門背後的美國情報部門〉。《現代軍事》,2004年7月號。北京,2004年7月,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延英陸。《網際網路反制中共「輿論戰」之策略研究—以2003年美伊戰爭媒體與軍隊之關係談起》。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民國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少川,〈後冷戰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角色與任務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之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民國9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秋慧,〈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偉建,《以色列與美國關係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源,〈鮑威爾關鍵報告未產生關鍵作用〉,《中國時報》,民國92年2月7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娟,〈美籌設中東電視網〉,《聯合報》,民國92年3月28日,版A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潔予,〈CIA副局長突退休〉,《蘋果日報》,民國93年6月5日,版A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源,〈911獨立事件調查委員會查無實證〉,《中國時報》,民國93年6月19日,版A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國情咨文凸槌中央情報局長認錯〉,《中央日報》,民國92年7月18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潔予,〈CIA副局長突退休〉,《蘋果日報》,民國93年6月5日,版A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娟,〈英武器專家凱利失蹤屍體尋獲〉,《聯合報》,民國92年7月19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德瀚,〈鮑爾公佈伊國罪狀、佐證情資係抄襲〉,《中國時報》,民國92年2月29日,版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德瀚,〈對伊情報評估布希、萊斯沒讀完〉,《中國時報》,民國92年7月20日,版A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台北:中央警察大學,民國93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德瀚,〈倫斯斐曾批准體罰囚犯〉,《中國時報》,民國93年2月24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德翰,〈911委員會公布調查報告〉,《中國時報》,93年7月23日,版A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德瀚,〈布希父子伊戰悲劇〉,《中國時報》,民國97年1月29日,版F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國情咨文凸槌中央情報局長認錯〉,《中央日報》,民國92年7月18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情報局長請辭獲准〉,《青年日報》,民國93年6月4日,版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伊拉克監獄指揮官曾力抗軍情人員掌控〉,《青年日報》,民國93年5月13日,版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意,〈每在波斯灣大打電波戰〉,《軍事博覽報》,湖南,2002年9月12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光久,〈伊預警機要給美軍使辮子〉,《軍事博覽報》,湖南,2002年10月3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萍、周峰,〈美國:等待下一次情報失誤〉,《中國國防報》,北京,2007年3月6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華,〈10%的駐伊美軍虐待過平民〉,《軍事博覽報》,湖南,2007年8月7日,版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紹松,《關於未來戰爭的思考─揭開未來戰神的面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博文,〈伊戰五載仍難見一線曙光〉,《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19日,版F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博文,〈中情局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中國時報》,民國95年5月9日,版A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博文,〈伊戰五載仍難見一線曙光〉,《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19日,版F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新社,〈虐囚惡行大事記〉,《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9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新社,〈美軍展開首批釋囚、315名伊人離開黑獄〉,《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5日,版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新社,〈美軍再釋放472名囚〉,《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22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新社,〈美國會研究處評估國防費用將達4,000億美元〉,《聯合報》,民國96年9月12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新社,〈美軍再釋放472名伊囚〉,《中央日報》,民國93年5月22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默,〈虐囚案凸顯美國人的傲慢與偏見〉,《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5日,版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鏢出賣海珊八億獎金沒份〉,《蘋果日報》,民國93年4月28日,版A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拉克自由作戰成敗檢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以正,〈美新保守主義者真支持台獨嗎?〉,《中國時報》,民國95年9月18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育,〈美軍虐囚酷刑百出、毆打強暴褻瀆屍體〉,《中國時報》,民國93年5月10日,版A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育,〈逾4000美軍魂斷伊拉克戰場〉,《中國時報》,民國97年3月25日,版F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華,〈10%的駐伊美軍虐待過平民〉,《軍事博覽報》,湖南,2007年8月7日,版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浪濤,〈美伊資訊戰毀滅性武器〉,《軍事博覽報》,湖南,2003年2月18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立方,〈美國反情報作業的十誡〉,《青年日報》,民國91年8月6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疑賄賂海珊政權英2藥廠遭調查〉,《大紀元報》,民國96年12月31日,版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珊謊稱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以遏阻伊朗〉,《大紀元報》,民國97年1月28日,版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更生,〈海珊絕不出亡、我將死在伊拉克〉,《聯合報》,民國92年3月26日,版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更生,〈伊囚九成誤抓、虐囚不是特例〉,《聯合報》,民國93年5月12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國家情報工作》。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其賢,〈美參議院調查報告出爐CIA誇大扭曲伊情報〉,《自由時報》,民國93年7月13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崇倫,〈耗費三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中國時報》,台北,民國97年3月11日,頁F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和,〈凱立證實係割腕自殺〉,《中國時報》,民國92年7月20日,版A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和,〈美中情局長譚納請辭獲准〉,《中國時報》,民國93年6月4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成良,〈恐怖份子報復斬首美人質〉,《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23日,版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成良,〈美情報體系改革案眾議院通過〉,《中國時報》,民國93年12月9日,版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勋,〈涉替敘利亞探軍機美兵被捕〉,《中國時報》,民國92年9月15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勛,〈共和衛隊輪流開小差〉,《中國時報》,民國92年4月19日,版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勛,〈哈珊不支持基地、伊戰師出無名〉,《中國時報),民國95年9月10日,版A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彥傑,〈八成伊拉克人不信任聯軍〉,《自由時報》,民國93年5月14日,版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情報八大戰法》。國防部第二廳,出版地不詳,民國3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美國戰略轉型與網路戰發展趨勢〉,《青年日報》,民國96年5月20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霍達文,〈美土之間同意建立一套「早期預警機制〉,《聯合報》,民國92年4月3日,版A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紀宇,〈海珊決組30人志願軍解放耶城〉,《中國時報》,民國90年2月19日,版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紀宇,〈各國拒派兵、布希空手歸〉,《中國時報》,民國92年9月26日,版A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U. S. National Strategy: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瑞吉(Ladislas Farage),《智慧之戰》(War of Wits)(台北:內政部調查局譯印,民國4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拉多斯.(Alfred B. Prados),鄧翔鳴譯,〈伊拉克:對伊拉克動武的不同觀點〉(Iraq:Divergent Views on military Action)《國防譯粹》,第30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頁6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蕭光霈譯,《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6年5月),頁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埃文,(Lieutenant Colonel Irving,),現代戰爭中之戰鬥情報,(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譯印,196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波斯灣戰爭檢討報告書》。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瑪斯(Stafford T. Thomas),《美國情報圈》(Intelligence Community for Amercian) ,(台北:國家安全局譯印,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育慈,〈伊拉克自由作戰後期之機動安全作戰〉《國防譯粹》(臺北: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an),紐先鍾譯,《戰爭之霧》(Fog of War) ,(台北:三軍大學,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東尼•考德斯曼(Anthony H. Corddesman),黃淑芬譯,《伊拉克戰爭Ⅱ》(The Irqa War:Strategy, Tactices, and Military Lessons),(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舒孝煌譯。〈何謂真正的解除武裝〉。《國防譯粹》,第30卷第3期。台北,民國92年1月,頁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合著。《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1月,頁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芬譯(Anthony H. Corddesman),「伊拉克戰爭(Ⅱ)」(The Irqa War:Strategy, Tactices, and Military Lessons),(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U. S. National Strategy: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彼得‧漢彌爾頓(Peter Hamilton)著,蔡明璋譯。《社會系統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譯,《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大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0月,頁5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桑松森主編,《外國間諜情報戰》。北京:金城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譯。《科技與戰爭》。台北:國防部作戰計畫次長室,民國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特•鮑伊尼(Walter J. Boyne),謝豐安譯,《克敵制勝:伊拉克自由作戰成敗檢討》(Operation Iraqi Freedom:What Went Right, What Went Wrong, and Wh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6年4月),頁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萊爾•崔普(Clarlas Tripp),(高一中譯),〈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問題〉(After Saddam),《國防譯粹》(台北:第30卷第3期,民國92年3月),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翔鳴譯(Alfred B. Prados),〈伊拉克:對伊拉克動武的不同觀點〉(Iraq:Divergent Views on military Action)〈國防譯粹〉(台北: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豐安譯(Roger W. Barnett),《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Asymmetrical Warfare:Today"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ower),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9月),頁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thur S. Hulnick, Keeping US Safe:SECRRT INTELLIG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raeger,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thony H. Cordesman, The Iraq WarⅠ、Ⅱ:Strategy, Tactics, and Military Lessons, (The CSIS Pres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D" A. Henderson, Brassey`s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ew York:Brassey`s Inc,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炳麟,《波灣戰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D. Ameringer. “U.S. Foreign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Side of American History” (Lexing:Lexington Books, 1991) ,pp. 118~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ctionary of United State Military Terms for Joint US age, (Washington, D. C.:Department of the Army, Navy, Air Force. May 1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USA DoD, 12 April 2001,As Amended Through 17 December 2003), p.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100-25:Doctrine for Army Special Operation Forces,”(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 pp.4-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Rhodes, The Imperial Logic of Bush’s Liberal Agenda, Survival, Spring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xing Intelligence 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 (William E. O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W. Bush,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White House, 2002),p.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neral Anthony C. Zinni on Operation Desert Fox and Iraq,”(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Briefing), June. 8,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old Borko.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American Documentate, January.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y Howe Ransom,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式琦,《國家情報》。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民國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Q. Wilson, “American Government: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5th ed.(Lexington, Ma:D. C. Heath,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U.S.: Westview Press,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Laffin, Brassey"s Book of Espionage, London:Brassey"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P. White and John Deutch, “Security Transformation,”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March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eping us Safe:Secret Intellige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Arthur S. Hulnick Boston University Press.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tin J. Gorman, Alexander Krongard, “A Goldwater-Nichols Act of the U.S. Government:Institutionalizing the Interagency Process ”(Joint Force Quarterly, 4th Quarter/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ler and Mylroie, Saddam Hussein and Crisis in the Gulf, 24-4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il Hartenstein, United State and the Coalition in the Gulf W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tegy and Policy Symposium, U.S. 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RI. March 1,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Godson, Dirty Tricks or Trump Cards, (Washington D.C.:Brassey`s, 1995), P.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德廉,《國家安全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1s:Covert Action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1s:Covert Action.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Godson, Ernest R. May and Gary Schmitt ed., U. S. Intelligence at the Crossroads: Agendas for Reform (Washington: Brassey’s Inc,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Godson, Intelligence and Policy:An Introduction in Roy Godson(ed),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1980’s:Intelligence and Policy,”(Lexington:Lexington Books,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ymond W. Copson, Iraq War:Background and Issues Overview, U.S. DoD(March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D"A. Henderson Brassey"s Brassey"s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ce Yearbook 2003, (New York:Brassey`s Lnc.),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December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Joint Publication 102(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2007), p.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Marchetti and John Marks, The CIA and the Cult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Knopf, 1974), p.3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中華圖書公司,1988年,第二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ter J. Boyne, Operation Iraqi Freedom:What Went Right, What Went Wrong, and Why,,U.S.DoD, (Forge Book,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sh, Lawrence E., Executive Summary, Final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 for Iran / Contra Matters,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 Aug. 4,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A. Tirpak, Enduring Freedom, (Arlington, Virginia.:Air Force Magazine, February)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odward, Bob, Veil:The Secret Wars the CIA 1981-1987,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87),pp. 9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E. Odom, Fixing Intelligence: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cian World Polic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phn A. Cambone, Briefing on the Iraq Survey Group,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Transcript, May 30,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phn A. Cambone, Briefing o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xploitation in Iraq,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Transcript, May 7,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thony Davis. “How the afghan War Was Won,”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February/2002).pp.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文彬,《情報學》。臺北:市偉打字印刷出版社,民國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MY Maganine,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the U.S. Army , Army VOL.57, NO. 10 October 2007, pp.2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lan Goodman, “Dateline Langley:Fixing The Intelligence Mess” Foreign Policy No.57 (Winter 1984~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zan, Barry,“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7, No.3(1999), pp.421-4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A. Fulgham, Not So Fast, 2003。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March 31, 2003, P.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r. Geoffrey Forden, “Intention to Deceive:Iraqi Misdirection of UN inspector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March 7,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deas, “Iraq and the Lessons of History,” Newsweek, April 7, 2003, pp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wis,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Arabian/Persian Gulf And Environs,”(Asian Defence Journal,March 1997), pp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t. Col. James Kevin Lovejoy, “Improving media Relations,”U.S. Army Military Review, Jan-Feb./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queur, Walter,“The New Face of Terrorism,"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1, No.4, (Autumn,1998), pp.169-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ylor, R.T.“From Cold War to Crime War: The Search for a New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Vol. 21, No.4(Winter, 1995) pp.169-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裔,《一個人的抵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ntagon Assessment of Desert Fox:Job Extremely Well Done,” CNN. Com, Dec.19,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nald Reagan, “Executive Order 12333: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Federal Register 46, No.235, December 1981, 59941-55 at 599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End of the Road:Operation Red Dawn,” Newsweek, (New York Vol. CXLII, NO.25, December 22. 2003),p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as F. Troy,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5, No.4, (Winter 1991/1992),p.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ns, Phil,“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Vol.18, No.1(1995), pp.57-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0,000 Childen Perish in Iraq,”Gulf Daily News, (Bahrain), April 14,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Krauthammer, “Declare War on Terrorism Literally,” Washington Post, August 9, 1996, 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aq Accuses U.S. of Psychic Warfare,” Washington Times,〔Reuters〕, February 14, 1992, A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A. Tirpak, “Enduring Freedom,” Arlington, Virginia (Air Force Magazine, February/2002),pp.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A. Kellner ,Lt. Gen. Michael Peterson Interview, Defense News,(Springfield, VA, February 19, 2007),p.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ine Corps Lt. Gen. Earl B. Hailston,“MARCENT Briefing form Bahran,”April 24, 2003, www.defenselink. Mil/transcripts/2003/tr20030424-012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ia.gov.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ia.gov/cia/ciakids/who_we_are/cycle.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dss.mil/about DSS History Homepage.htm,March 15.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as.org/irp/offdocs/wals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rs. gov/products/browse/irqgdocs. 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 Al-moharer.net www. Defense link. mil/new/ January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as.org/irp/off doc/eo 12333. 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ia.gov/cia/ciakids/who_we_are/cycle.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50101faessay84101/john-lewis-gaddis/grand-strategy-in-the-second-term.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winpac _page.htm 2005.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cic_page.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odci.gov/cia/di/organizationt_ioc_page.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Intelligence Cycle,”https://www.cia.gov/ kids-page/6-12th-grade/ who-we-are-wha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do/the-intelligence-cycl.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ct Book on Intelligence. 2001.The Intelligence Cycle. http://www.cia.gov/ cia/ciakid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o-we-are/cycl.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ylk/ylkbjzl/20021022117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德廉,《情報諮詢工作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 www. Whitehouse. Gov/news/release/2002/12/WMD Strategy. 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攻打伊拉克美高官說謊900多次。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http://www.fas.org/irg/program/collect/ci-humin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reign Affairs(Jan/Feb 2005)。網址: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50101 faessay 84102/james-dobbins/iraq-winning-the-unwinnable-war.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臺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殿清,《間諜與反間諜》。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軍主編,《軍事情報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軍主編,《美國軍事情報理論著作評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淑卿,《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臺北:立法院法制會,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隆隆、潘光、金應忠,《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戰爭透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佳的事實-資訊時代的情報》。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一帆、方銘新,《1997年情報與安全概覽》。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安。《從反恐戰爭中論美阿心理戰策略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華,《軍軍研究方法論》。臺北:國防大學,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嘉生,《二次波灣戰爭論文集之一》。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政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探討》。臺北:中央警察大學,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隆隆、潘光、金應忠主編。《2003美國對伊戰爭透視》。北京,中央黨校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拉克檔案戰前情蒐-伊拉克自由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情報與國土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聶曉陽。《為歷史流淚-親歷戰後伊拉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英,《新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仁主編,《情報與安全概覽1998》。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介民,《軍事情報學》。臺北:國家安全局,民國4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欣吉,《美國特工》。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淑媛,《臺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擎國。〈從波斯灣戰爭看「謀略欺敵」之重要性〉。《步兵學術月刊》。高雄縣,民國80年4月16日,頁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夢漪。〈現階段美、伊雙方戰略指導及未來情勢發展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第27期第307卷。民國80年5月,頁1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令琦、謝婷婷,〈默攻—伊拉克人的致命狙擊〉。《世界軍事》,2007年1月號。北京:世界軍事月刊社,2007年1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育慈,〈伊拉克自由作戰-後期之機動安全作戰〉。《國防譯粹》,第31卷第4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4月,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著。〈情報與倫理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台北,2003年8月,頁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正心。〈美國陸軍情報高級班受訓心得紀要〉。《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489期。桃園,民國95年10月,頁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立強、閻小虎。〈伊拉克戰爭動員的啟示〉。《國防月刊》第218期。北京,2004年4月,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榮國,〈情報戰之特性及重要性〉。《陸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429期。桃園:陸軍總司令部,民國90年5月,頁15、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傑。〈心理戰之運用與發展-以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為例〉。《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6期,桃園,陸軍司令部,民國96年12月,頁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宇譯,〈阿拉伯與波斯灣的安全情勢〉。《國防譯粹》,第25卷第5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5月1日,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光夏,〈2003年美伊戰爭新聞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8期。臺北: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民國92年9月,頁201-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黑快明,〈攻擊伊拉克之電子戰選擇方案〉。《國防譯粹》,第30卷第2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2月,頁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啟,〈後伸取行動〉。《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2004年9月,頁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情報與倫理問體之探討〉。《展望與探索》,1卷8期。2003年8月,頁6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耐國,〈從伊戰透視美軍情報活動〉。《中國評論》,第75期。香港,中國評論,2004年3月,頁85-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房兵,〈關于倒薩的戰爭預言〉。《世界軍事雜誌》,2003年第4期,北京,世界軍事雜誌社,2003年4月,頁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果筑。〈看不見的波斯灣情報戰〉。《國防譯粹》,第18卷第5期。臺北,1991年5月,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云。〈美軍對伊拉克戰爭通信問題的反思〉。《現代軍事》,第327期。北京,2004年4月,頁5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姜純瑜,〈伊拉克美軍成效檢討〉。《國防譯粹》,第33卷第10期。台北,民國95年10月,頁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浪濤編,〈伊拉克安全機構能救薩達姆嗎?〉。《現代兵器》,第289期。北京,現代兵器月刊社,2003年1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雄柏,〈美英兩國伊拉克戰爭計畫的失誤〉,《尖端科技》第280期,台北,2007年12月,頁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杰鋒,〈伊拉克共和衛隊〉。《軍事文摘》,第104期。北京,2003年6月,頁77、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美國「911」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與對台灣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台北:2003年3月30日,頁6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民國92年3月,頁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彥元。〈意圖欺騙:伊拉克誤導聯合國武檢人員〉。《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9月,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啟,〈美國海軍陸戰隊回顧與展望〉。《國防譯粹》,第31卷第8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啟。〈後伸取行動〉。《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臺北,民國93年9月,頁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芬,〈薩達叛亂活動的經驗教訓〉。《國防譯粹》,第31卷第12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合著。《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1月,頁6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勁甫、莊耀成,〈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後-國內緊急應變組織與機制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94年春季刊,台北:民國94年4月1日,頁145、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仁符。〈伊拉克的致命武器來自何處〉。《國防譯粹》,第18卷第7期。臺北,1991年7月,頁3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躍武。〈從伊戰透視美軍心理戰〉。《中國評論》,第77期。香港,2004年5月,頁7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定秩,〈國家情報法制化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2002年冬季刊。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姜純瑜,〈伊拉克美軍成效檢討〉。《國防譯粹》,第33卷第10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虞夫,〈薩達母的情報系統〉。《軍事文摘》,第102期。北京,軍事文摘月刊社,2003年4月,頁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中。〈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軍反情報機制、作為與其戰後功能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6期。桃園,民國94年6月,頁108、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復生。〈美國情報界亟須大幅改革〉。《國防譯粹》,第31卷第12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年12月),頁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復生。〈特戰部隊未來作戰任務〉。《國防譯粹》,第33卷第8期。民國94年8月,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高月,〈解析美國國防戰略〉。《現代軍事》,2005年5月號。北京,現代軍事月刊社。2005年5月,頁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定秩,《國家情報法制化之研究》(台北: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1年冬季刊,2002年10月1日),頁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通,「伊拉克戰爭與美國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視角」第3卷第2期,2003年4月30日,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