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開放兩岸四區觀光對特殊人員入出境作業之研究
A Study of special personnel’s entry and exit operations on the cross-strait’s tourism
作者 謝佾廷
Hsieh, Yi Teng
貢獻者 趙國材
謝佾廷
Hsieh, Yi Teng
關鍵詞 兩岸關係
大陸觀光客
反情報
歸詢
cross-strait relations
mainland tourists
counterintelligence
de briefing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6:58 (UTC+8)
摘要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兩岸分治從軍事對立與衝突時期(1949-1978)至相互對峙互不往來(1979-1987),直到1987年我宣布解除戒嚴令,基於人道及親情考量,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方開啟我方與大陸之交流。並於2002年1月1日起,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2008年新政府規劃將從7月4日開始,陸續擴大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預估每年將有110萬人次。就國家安全觀點,尤其有無情報人員藉此來臺滲透、蒐情?實值深入研究與探討。
      由於中共至今並未放棄以武力犯臺的意圖,其中來臺觀光對象中之特殊人員,在入出境審核作業上,亦以國家安全為主要考量,為謹慎評估威脅國家及其利益的範圍,在確定威脅之後,下一步驟是發展應變,並保護國家利益的政策設計。致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個案研究法來分析相關資料,並就已查獲之共諜案例研究分析。
      本文希望藉由研究結論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在規劃擴大開放大陸來臺觀光,更應防範大陸人士假藉觀光名義來臺從事「交通」或滲透之實,並提出更有效國家安全管理機制。
Since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withdrew to Taiwan in 1949,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re divided ruled from the period of military conflict (1949-1978) to the period of non-mutual contact(1979-1987). Until 1987, our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humanitarian and family ties and announced lifting the Martial Law, then opened residents to the mainland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since January 1, 2002, our government opened more mainland people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in 2008,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wo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plan to continuously open wider to the mainland people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by the estimation of annual 1.1 millio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national security, particularly the Intelligence personnel may infiltrate to Taiwan to make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So,it is worth profound study and discussion.
      As the Mainland China has not given up the intention to armed invasion of Taiwan, The Intelligence personnel pretended tourists are the main targets in the entry and exit audit operations. For cautious assessment of the scope of threats to national interests 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to develop contingency plans and the policy Planning, this study take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especially focus on a total of the seized spy case study analysis.
      We hope th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w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in the planning of further opening up the mainland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in the meanwhile, the relevant units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guise of mainland tourists to Taiwan in the name of "traffic" but clandestine communication or infiltration in reality, and make more effective national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刁仁國。《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1年。
王芳。《當代中國的公安工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策略與實務》。臺北:法務部,2000年。
吳玉山、包宗和。《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1997年。
李宇一。《中共公安制度之研究》。臺北:三鋒出版社,1989年。
李安復、宋炳剛。《e化部隊:未來國防武力》。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蔡庭榕。《入出境安全檢查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3年。
鄭介民。《軍事情報學》。臺北:國家安全局,1958年。
薛釗。《戰略性的思考》。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謝淑媛。《臺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
羅添斌。《失落的大漠中隊─中華民國空軍的祕密任務》。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蘇進強。《國軍兵力結構與臺海安全》。臺北:業強出版公司,1996年。
蘇進強。《臺海安全與國防改革》。臺北:業強出版公司,1995年。
(二)期刊
刁仁國。〈入出境資料庫建置與利用法律問題之研究〉。《國境警察學報》,7期。2007年6月, 頁1-18。
金德賢。〈「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南北韓交流級協力法」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王杏春。〈散居在社會上境外人員的管理〉。《警學研究》,15期。1996年,頁27。
王蓓。〈公安外語專業人員在外國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5期。1999年,頁70。
江慶興、陳政叡。〈入出境管制業務研析〉。《警學叢刊》,28卷5期。1998年3月,頁1-17。
李湧清。〈情治機關的監督控制之道〉。《政策月刊》,37期。1998年8月,頁26-27。
洪文玲。〈中共出入境管理法制之研究〉。《警學叢刊》,29卷4期。1999年1月,頁29-70。
洪文玲。〈兩岸國家安全法比較研究〉。《警政論叢》,2期。2003年1月,頁167-188。
徐堅。〈非傳統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合作〉。《安全與戰略》,6期。2003年6月,頁46。
柴勇。〈試論將外管工作落實到基層公安機關的必要性及其方法〉。《雲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8期。1999年,頁36。
高根友。〈WTO對我國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對策〉。《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71期。2002年6月,頁16。
張中勇。〈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4期。2001年10月,頁1-35。
范世平。〈從產業發展與國家行銷觀點探討中國大陸入境旅遊業之競爭優勢〉。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2002年。
張中勇。〈美國情報角色的變遷〉。《美歐月刊》,9卷8期。1994年,頁47-61。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3卷1期。2002年1月,頁27-66。
張惠德。〈外國人入出境管理的國際慣例〉。《公安研究》,11期。2004年,頁88。
許文義、曾淑英。〈入出國移民法中職權之類型及其規範情形之探討〉。《警學叢刊》,32卷3期。2001年11月, 頁187-218。
許義寶。〈論日本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與遣返〉。《警學叢刊》,30卷5期。2000年03月, 頁143-166
陳啟源。〈美國移民管理制度--試論我國國境管理之芻議〉。《警學叢刊》,33卷3期。2002年11月,頁239-260。
閔劍。〈涉外警務面臨的國際化挑戰〉。《江蘇警官學院學報》,18卷4期。2003年7月,頁161。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展望與探索》,2卷4期。2004年4月,頁11-22。
黃進。〈關於境外人員非法居留問題的思考〉。《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5卷2期。2003年4月,頁70。
楊開煌。〈剖析陳水扁新大陸政策〉。《海峽評論》,138期。2002年6月,頁20-30。
許正隆。〈以香港暨國際觀光管理規範檢視開放大陸地區人士來台旅遊管理〉。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愛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地區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21-37。
劉錚。〈淺談公安外管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北京警院學報》,6期。1996年,頁28。
潘之光。〈對入境人員臨時住宿登記工作規範化初探〉。《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5期。1994年,頁36。
蔡志勇。〈試論正確處理公安出入境管理中的幾種關係〉。《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卷2期。2000年4月,頁37。
鄭立民。〈美國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入出境管理法制〉。《警學叢刊》,31卷1期。2000年7月,頁301-319。
盧韋。〈外國人臨時住宿登記信息計算機管理的現狀和思路〉。《廣東公安科技》,61期。2001年,頁37。
(三)學位論文
王致遠。〈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套裝行程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智勝。〈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依瑩。〈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政策之評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志強。〈大陸來台觀光客旅遊動機、顧客認知價值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宛儒。〈從國內外因素解析陳水扁總統的大陸政策(2000-2004)〉。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喬萱。〈我國對大陸經貿政策與規範之國家安全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信政。〈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通航(小三通)之政策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國賢。〈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鴻偉。〈大陸來台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致甫。〈大陸地區人民在台工作管制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菀愉。〈中國大陸開放個人遊觀光政策對香港觀光產業之衝擊探討〉。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皇良。〈現階段開放大陸地區人士來臺觀光政策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潘邦威。〈民進黨政府小三通政策之研究--漸進主義的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生當。〈兩岸交流與管制模式之研究(1987-2005)〉。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茂林。〈論兩岸交流衍生之非傳統安全問題〉。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李承訓。《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3年。
鍾秋慧。〈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鍾紹和。〈因應大陸人士來台之觀光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南台灣地區觀光實務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裕燕。〈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lexseev, Mikhail A. Without Warning: Threat Assessment Intelligence and Global Struggl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Alfred C. Maurer , Marion D. Tunstall and James M. Keagle ed., Intelligence: Policy and Process. Boulder and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5.
Barry, Buzan. 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ssible? Ken Booth, ed.,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Christopher, Dandeker. Surveillance, Power and Modernity. Oxford: Policy, 1989.
Gaan, Narottam.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Case of South Asia. New Delhi: South Asia Publishers, 2000.
李震山等。《入出國管理及安全檢查專題研究》。臺北: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
Henry L. Stimson, On Active Service in Peace and War.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47.
Inbar, Efraim & Gabriel Sheffer, eds.,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Small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Frank Cass & Co., 1997.
Joseph Monti,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2.
K.G. Robertson, Secrecy and Open Government: Why Governments Want you to Know.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Katzenstein, Peter J.,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Loch K. Johnson, Secret Agencies: U.S. Intelligence in a Hostile Worl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ndel, Robert,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4.
Mark M. Lowenthal, Intelligence: From Secrets to Policy. Washington, D.C. :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2000.
Morton Halperin et al., The Lawless Stat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6.
Ranum, Marcus, The Myth of Homeland Secur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3.
汪毓瑋。《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等》。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
Sissela Bok, Secrets-on the ethics of concealment and revelation. New York: Pantheion, 1982.
Stanley Hoffmann, Duties Beyond Borders: 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yracuse. N.Y. : Sy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1.
(二)期刊
Buzan, Barry.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7, No.3(1999): 421-451.
Drexel, Godfrey. "Ethics and Intelligence." Foreign Affairs, Vol. 56, (1978): 626.
Immergut, E.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s & Society, Vol.26, No.1(1998): 5-34.
Mueller, Gerhard O.w.,"Transnational Crime: Definitions and Conceps? "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 Autumn-Winter, Vol. 4, No.3/4(1998):14-21.
Paul G. Ericson, "The Need for Ethical Norms",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Vol. 36, No.5, (1992), 15.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Porter, Gareth,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 Issue?" Current History, Vol.94, No. 592, (May, 1995): 218-223.
Shelley, Louise.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An Imminent Threat to the Nation-State.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8, No.2(1995): 463-489.
Tomas F. Troy,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Winter 1991-1992).
Ullman, Richgard 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8, No.1 (1983): 129-153.
Willians, Phil. "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Vol.18, No.1(1995): 57-72.
周成瑜。《兩岸走私及偷渡犯罪之研究》。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5年。
林哲夫。《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倪波、楊曉駿。《情報工作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姚繼民、王秀成、玄兆國。《情報人員素質及其評價》。北京:科學技術文獻,1989年。
范世平、王士維。《中國大陸出境旅遊政策》。臺北:威秀資訊,2005年。
范世平。《大陸出境旅遊與兩岸關係之政治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6年。
夏珍。《中立: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3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高政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探討》。臺北: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
國家安全局。《反情報工作》。臺北:國家安全局,1959年。
國家安全局。《東德諜報組織及其詭謀》。臺北:國家安全局,1962年。
國家安全局。《情報工作典則》。臺北:國家安全局,1963年。
崔德廉。《國家安全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4年。
崔德廉。《情報諮詢工作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4年。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臺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
張式琦。《國家情報》。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1983年。
張建邦。《二○一○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建邦。《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淑卿。《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
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張殿清。《間諜與反間諜》。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張增樑。《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桃園:三峰出版社,1995年。
畢雲皓。《中共武力》。臺北:軍事迷文化,1997年
陳軍。《人民警察教育全書》。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1998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
項讜。《中共出入境法律制度》。北京:中共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臺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臺北:先覺出版,2005年。
蒲淑蘭。《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1年。
趙永茂。《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文章。《證照查驗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28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趙國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佾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eh, Yi T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謝佾廷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eh, Yi T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0:46: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0:46: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0:46: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98102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98102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兩岸分治從軍事對立與衝突時期(1949-1978)至相互對峙互不往來(1979-1987),直到1987年我宣布解除戒嚴令,基於人道及親情考量,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方開啟我方與大陸之交流。並於2002年1月1日起,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2008年新政府規劃將從7月4日開始,陸續擴大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預估每年將有110萬人次。就國家安全觀點,尤其有無情報人員藉此來臺滲透、蒐情?實值深入研究與探討。
      由於中共至今並未放棄以武力犯臺的意圖,其中來臺觀光對象中之特殊人員,在入出境審核作業上,亦以國家安全為主要考量,為謹慎評估威脅國家及其利益的範圍,在確定威脅之後,下一步驟是發展應變,並保護國家利益的政策設計。致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個案研究法來分析相關資料,並就已查獲之共諜案例研究分析。
      本文希望藉由研究結論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在規劃擴大開放大陸來臺觀光,更應防範大陸人士假藉觀光名義來臺從事「交通」或滲透之實,並提出更有效國家安全管理機制。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withdrew to Taiwan in 1949,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re divided ruled from the period of military conflict (1949-1978) to the period of non-mutual contact(1979-1987). Until 1987, our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humanitarian and family ties and announced lifting the Martial Law, then opened residents to the mainland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since January 1, 2002, our government opened more mainland people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in 2008,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wo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plan to continuously open wider to the mainland people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by the estimation of annual 1.1 millio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national security, particularly the Intelligence personnel may infiltrate to Taiwan to make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So,it is worth profound study and discussion.
      As the Mainland China has not given up the intention to armed invasion of Taiwan, The Intelligence personnel pretended tourists are the main targets in the entry and exit audit operations. For cautious assessment of the scope of threats to national interests 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to develop contingency plans and the policy Planning, this study take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especially focus on a total of the seized spy case study analysis.
      We hope th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w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in the planning of further opening up the mainland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in the meanwhile, the relevant units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guise of mainland tourists to Taiwan in the name of "traffic" but clandestine communication or infiltration in reality, and make more effective national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3
      第三節、文獻探討………………………………………………5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六節、章節安排………………………………………………15
     第二章、開放大陸來臺觀光政策及入出境作業初探……………16
      第一節、制定法令沿革-解嚴後………………………………16
      第二節、開放期程與對象分析…………………………………26
      第三節、當前入出境審查機制之探討…………………………36
      第四節、兩岸對入出境作業協議之現況………………………41
      第五節、其他國家開放大陸人民觀光之現況…………………48
      第六節、小結……………………………………………………49
     第三章、臺灣對中共特殊人員入出境管制分析…………………51
      第一節、針對中共特殊人員來臺審查機制……………………51
      第二節、情治機關(情報作為)掌控策略……………………55
      第三節、案例探討及分析………………………………………66
      第四節、小結 ………………………………………………….86
     第四章、中共防止臺灣特殊人員入出境蒐集情報之作法………89
      第一節、立法依據及現況分析…………………………………89
      第二節、中共情治機關跟監作為………………………………93
      第三節、中共網軍………………………………………………102
      第四節、司法認定問題…………………………………………104
      第四節、小結……………………………………………………109
     第五章、結論………………………………………………………111
      第一節、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研究建議………………………………………………116
     參考書目……………………………………………………………118
     附錄…………………………………………………………………12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2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觀光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情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歸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inland touris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unterintellig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 briefingen_US
dc.title (題名) 開放兩岸四區觀光對特殊人員入出境作業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special personnel’s entry and exit operations on the cross-strait’s touris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刁仁國。《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芳。《當代中國的公安工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策略與實務》。臺北:法務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包宗和。《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宇一。《中共公安制度之研究》。臺北:三鋒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安復、宋炳剛。《e化部隊:未來國防武力》。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庭榕。《入出境安全檢查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介民。《軍事情報學》。臺北:國家安全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釗。《戰略性的思考》。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淑媛。《臺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添斌。《失落的大漠中隊─中華民國空軍的祕密任務》。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進強。《國軍兵力結構與臺海安全》。臺北:業強出版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進強。《臺海安全與國防改革》。臺北:業強出版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刁仁國。〈入出境資料庫建置與利用法律問題之研究〉。《國境警察學報》,7期。2007年6月, 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德賢。〈「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南北韓交流級協力法」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杏春。〈散居在社會上境外人員的管理〉。《警學研究》,15期。1996年,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蓓。〈公安外語專業人員在外國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5期。1999年,頁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慶興、陳政叡。〈入出境管制業務研析〉。《警學叢刊》,28卷5期。1998年3月,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湧清。〈情治機關的監督控制之道〉。《政策月刊》,37期。1998年8月,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文玲。〈中共出入境管理法制之研究〉。《警學叢刊》,29卷4期。1999年1月,頁2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文玲。〈兩岸國家安全法比較研究〉。《警政論叢》,2期。2003年1月,頁167-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堅。〈非傳統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合作〉。《安全與戰略》,6期。2003年6月,頁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柴勇。〈試論將外管工作落實到基層公安機關的必要性及其方法〉。《雲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8期。1999年,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根友。〈WTO對我國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對策〉。《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71期。2002年6月,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4期。2001年10月,頁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從產業發展與國家行銷觀點探討中國大陸入境旅遊業之競爭優勢〉。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美國情報角色的變遷〉。《美歐月刊》,9卷8期。1994年,頁4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3卷1期。2002年1月,頁27-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德。〈外國人入出境管理的國際慣例〉。《公安研究》,11期。2004年,頁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文義、曾淑英。〈入出國移民法中職權之類型及其規範情形之探討〉。《警學叢刊》,32卷3期。2001年11月, 頁187-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義寶。〈論日本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與遣返〉。《警學叢刊》,30卷5期。2000年03月, 頁143-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源。〈美國移民管理制度--試論我國國境管理之芻議〉。《警學叢刊》,33卷3期。2002年11月,頁239-2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閔劍。〈涉外警務面臨的國際化挑戰〉。《江蘇警官學院學報》,18卷4期。2003年7月,頁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展望與探索》,2卷4期。2004年4月,頁1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關於境外人員非法居留問題的思考〉。《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5卷2期。2003年4月,頁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剖析陳水扁新大陸政策〉。《海峽評論》,138期。2002年6月,頁20-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正隆。〈以香港暨國際觀光管理規範檢視開放大陸地區人士來台旅遊管理〉。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愛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地區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2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錚。〈淺談公安外管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北京警院學報》,6期。1996年,頁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之光。〈對入境人員臨時住宿登記工作規範化初探〉。《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5期。1994年,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志勇。〈試論正確處理公安出入境管理中的幾種關係〉。《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卷2期。2000年4月,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立民。〈美國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入出境管理法制〉。《警學叢刊》,31卷1期。2000年7月,頁301-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韋。〈外國人臨時住宿登記信息計算機管理的現狀和思路〉。《廣東公安科技》,61期。2001年,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致遠。〈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套裝行程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智勝。〈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依瑩。〈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政策之評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強。〈大陸來台觀光客旅遊動機、顧客認知價值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宛儒。〈從國內外因素解析陳水扁總統的大陸政策(2000-2004)〉。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喬萱。〈我國對大陸經貿政策與規範之國家安全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信政。〈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通航(小三通)之政策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賢。〈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鴻偉。〈大陸來台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致甫。〈大陸地區人民在台工作管制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菀愉。〈中國大陸開放個人遊觀光政策對香港觀光產業之衝擊探討〉。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皇良。〈現階段開放大陸地區人士來臺觀光政策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邦威。〈民進黨政府小三通政策之研究--漸進主義的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生當。〈兩岸交流與管制模式之研究(1987-2005)〉。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林。〈論兩岸交流衍生之非傳統安全問題〉。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承訓。《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秋慧。〈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紹和。〈因應大陸人士來台之觀光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南台灣地區觀光實務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裕燕。〈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exseev, Mikhail A. Without Warning: Threat Assessment Intelligence and Global Struggl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fred C. Maurer , Marion D. Tunstall and James M. Keagle ed., Intelligence: Policy and Process. Boulder and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ry, Buzan. 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ssible? Ken Booth, ed.,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topher, Dandeker. Surveillance, Power and Modernity. Oxford: Policy,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an, Narottam.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Case of South Asia. New Delhi: South Asia Publisher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等。《入出國管理及安全檢查專題研究》。臺北: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nry L. Stimson, On Active Service in Peace and War.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bar, Efraim & Gabriel Sheffer, eds.,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Small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Frank Cass & Co.,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Monti,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G. Robertson, Secrecy and Open Government: Why Governments Want you to Know.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tzenstein, Peter J.,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ch K. Johnson, Secret Agencies: U.S. Intelligence in a Hostile Worl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del, Robert,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M. Lowenthal, Intelligence: From Secrets to Policy. Washington, D.C. :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ton Halperin et al., The Lawless Stat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num, Marcus, The Myth of Homeland Secur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等》。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ssela Bok, Secrets-on the ethics of concealment and revelation. New York: Pantheion,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nley Hoffmann, Duties Beyond Borders: 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yracuse. N.Y. : Sy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zan, Barry.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7, No.3(1999): 421-4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rexel, Godfrey. "Ethics and Intelligence." Foreign Affairs, Vol. 56, (1978): 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mmergut, E.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s & Society, Vol.26, No.1(1998): 5-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eller, Gerhard O.w.,"Transnational Crime: Definitions and Conceps? "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 Autumn-Winter, Vol. 4, No.3/4(1998):14-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ul G. Ericson, "The Need for Ethical Norms",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Vol. 36, No.5, (1992), 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ter, Gareth,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 Issue?" Current History, Vol.94, No. 592, (May, 1995): 218-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elley, Louise.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An Imminent Threat to the Nation-State.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8, No.2(1995): 463-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mas F. Troy,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Winter 1991-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llman, Richgard 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8, No.1 (1983): 129-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ns, Phil. "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Vol.18, No.1(1995): 57-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成瑜。《兩岸走私及偷渡犯罪之研究》。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哲夫。《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波、楊曉駿。《情報工作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繼民、王秀成、玄兆國。《情報人員素質及其評價》。北京:科學技術文獻,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王士維。《中國大陸出境旅遊政策》。臺北:威秀資訊,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大陸出境旅遊與兩岸關係之政治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珍。《中立: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政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探討》。臺北: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安全局。《反情報工作》。臺北:國家安全局,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安全局。《東德諜報組織及其詭謀》。臺北:國家安全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安全局。《情報工作典則》。臺北:國家安全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德廉。《國家安全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德廉。《情報諮詢工作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臺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式琦。《國家情報》。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二○一○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淑卿。《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殿清。《間諜與反間諜》。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增樑。《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桃園:三峰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雲皓。《中共武力》。臺北:軍事迷文化,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軍。《人民警察教育全書》。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項讜。《中共出入境法律制度》。北京:中共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臺北:先覺出版,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淑蘭。《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永茂。《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章。《證照查驗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1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