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段重民博士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林士欽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Lin Shih-chi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士欽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Shih-chi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4-九月-2009 11:07:3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4-九月-2009 11:07:3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4-九月-2009 11:07:36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8865102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0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865102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 「前條之判決,得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 刑事訴訟法第九五條第一項第一款: 「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 以上即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所承認之變更起訴法條制度,在法國法上稱之為罪名調整(requalification),此一制度之由來,由本土教科書的閱讀得知係基於採納職權主義之故 ,這樣的理解持續到進入法文文獻的閱讀之後,作者對這句話突然顯的不知所措,因為「什麼是職權主義?」,在法國當代通用的知名刑事程序法的教科書中 ,對於訴訟架構,也只有談到糾問制(inquisitoire)與控訴制(accusatoire),並沒有提到職權主義,那變更起訴法條為什麼可以跟職權主義扯上關連,而職權主義又是什麼?這個疑惑一直到我閱讀到了司法職責區分原則(第一章、基礎認知),我才恍然大悟,變更起訴法條涉及的是罪名的調整與適用,而這是審判(jugement)的核心功能,在司法職責區分(principe de la séparation des fonctions judiciaires)之下,他被賦予給法官(偵查(instruction)與起訴(poursuite)在我國被賦予給檢察官,在法國偵查則另外交由偵查法官為之),由法官對於檢察官起訴之事實進行審理並恢復他們真正的罪名,罪名調整制度便成為審判程序之必然,因為只要有審判制度,法官就有適用法律之職責,就會有變更起訴法條之可能,除非將起訴罪名認定為訴訟標的,則此時罪名之調整所涉及的就是訴訟標的之變更,這項任務不歸屬法官,而繫之於當事人。 回到變更起訴法條,之前提到,在司法職責區分之下,法官肩負著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即審判)之任務,首先,就事實認定而言,法官會為起訴的事實(in rem)所束縛,這是一項重要的程序規則,這項規則這樣說道,當案件一經合法起訴到法院,產生合法訴訟繫屬之後,經檢察官擇為訴訟客體的犯罪事實,會對法院產生拘束力,亦即法官不可以認定起訴書中所無之事實,這就是起訴的事實效力(或稱對事效力),發生於案件合法繫屬於法院之後,所謂的合法繫屬指的就是訴之提起,訴之提起方式(或言繫屬模式)在我國主要有公訴與自訴兩種,法國法除自訴外,在公訴中則存在有直接傳票(citation directe)、移送處分(ordonnance ou arrêt de renvoi)、立即出庭(comparution immédiate)與自願出庭(comparution volontaire)等四種方式(第二章、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其次,就法律之適用而言,在罪刑法定原則(principe de légalité des délits et des peines)的要求下,欲為被告有罪之判決,法官就必須查核起訴的犯罪事實是否構成要件該當,同意檢察官之法律見解固毋論,然若法官(變更主體)在審判過程中認為罪名之適用有所偏差時,對於科刑或免刑判決(變更需限於科刑或免刑判決?),法官就必須為起訴法條之變更,而由於受到起訴的事實效力所拘束,這項罪名調整之權限則必須侷限在事實同一性的範圍內(事實同一性),亦即新罪名的適用不可以包含有檢察官起訴書所未指出之事實,該如何認定,法國學說實務對此顯的異常平靜,作者在法條變更方面沒有看到關於同一性認定的相關討論,相反的,我國學說在此方面則發展得相當蓬勃,但仍不脫基本事實同一說與法律事實同一說之分野。(第三章、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之要件) 二00二年春天,作者利用到Poitiers大學學習法文之便,順便就近向在當代法國刑事法方面頗負盛名的Jean PRADEL教授請教關於告知義務之看法,當時作者詢問了教授,如果法官忘記告知在法國法應當如何處理,教授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一度讓作者誤以為法國法在這方面的進步,慢慢的,作者方瞭解到,原來傳統上,法國實務界一直皆認為同一性是變更起訴法條的唯一要件 ,這項看法一直持續到一九九九年歐洲人權法庭對法國關於輕罪(délit et contravention)的刑事程序所做成的一項判決才明顯改變,根據此號判決的見解(此亦為歐洲人權法庭向來的觀點),法官罪名調整之權利,在公正程序的要求下,應當與被告的防禦權結合以觀,亦即為保障被告在訴訟上知的權利以及辯駁權(contradiction),以便其能適切實施訴訟上防禦,法官在審理過程中,一旦心證有所變化時,必須踐行告知,適時傳遞予被告訴訟上之變化,且待被告就新罪名有所表示之後,方能為罪名之調整,此舉使得近年來法國最高法院在對關於罪名調整之判決為廢棄(cassation)審查時,見解明顯轉向歐洲人權法院;而在我國法方面,則有刑事訴訟法第九五條第一款之設,綜觀近年來我國最高法院所表示之見解,實務對於該規定的具體操作,愈見重視被告在訴訟上之防禦權,與歐洲人權法院之作法有漸趨一致之態勢(第四章、刑事訴訟法第九五條第一款之要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序 Ⅰ 簡目 Ⅴ 縮語表 Ⅶ 研究方向 1 第一章 基礎認知 9 第二章 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23 第一節 我國法上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25 第二節 法國法上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37 第三章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之要件 51 第四章 刑事訴訟法第九五條第一款之要件:罪名變更之告知 87 第一節 告知義務之規範意義 89 第二節 變更罪名告知之內涵 101 第三節 告知罪名變更之時機 115 第四節 變更法條之態樣與告知義務之踐行 119 第五節 違反罪名告知之法律效果(我國實務之觀察) 141 結論 153 參考書目 157 詳目 159 |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序 Ⅰ 簡目 Ⅴ 縮語表 Ⅶ 研究方向 1 第一章 基礎認知 9 第二章 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23 第一節 我國法上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25 第二節 法國法上起訴之模式與效力 37 第三章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之要件 51 第四章 刑事訴訟法第九五條第一款之要件:罪名變更之告知 87 第一節 告知義務之規範意義 89 第二節 變更罪名告知之內涵 101 第三節 告知罪名變更之時機 115 第四節 變更法條之態樣與告知義務之踐行 119 第五節 違反罪名告知之法律效果(我國實務之觀察) 141 結論 153 參考書目 157 詳目 159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65102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變更法條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案件同一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案件單一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司法職責區分原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判決違背法令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變更 刑事起訴法條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文書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上)》,2000.9,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林山田,《刑事程序法》,1998.9,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冊)》,2003.4,三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冊)》,2003.3,二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2003.9,三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1999.6,再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黃東熊、吳景芳著,《刑事訴訟法論》,2001.10,增訂四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2000.12,四次增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下冊)》,2000.12,四次增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法文書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Gaston Stefani/Georges Levasseur/Bernard Bouloc, Procédure Pénale,18éd, Paris, Dalloz,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Jean PRADEL,Procédure pénale,11éd., Paris, Cujas, 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Jean PRADEL et G. CORSTENS, Droit pénal européen, 2éd, Paris, Dalloz, 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Roger Merle/Antré Vitu, Traité de Droit Criminelle/Procédure Pénale , 4éd, Paris, Cujas,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Serge Guinchard/Jacques Buisson, Procédure Pénale, 2éd,Paris,Litec, 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Serge Guinchard etc., Droit Processuel-Droit commun et droit comparé du procès, 2éd.,Paris,Dalloz,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相關文章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與變更起訴法條相關之中、法文參考文章,請參見各章【相關文獻】。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