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
作者 許錦雯
貢獻者 劉又銘
許錦雯
關鍵詞 氣本論
明代思想
羅欽順
王廷相
吳廷翰
人性向善論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20:48 (UTC+8)
摘要 明代中期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的哲學型態為自然氣本論,此一哲學強調「理在氣中」、「理在事中」、「理在情中」。日用倫常中的規則即是天理流行的結果。但此一型態的哲學並不能視為是他律的道德哲學,因為
     他們的工夫實踐仍是要合內外之道的。他們要將內在的道德良知﹝此良知是有限度的道德直覺,是屬於弱性的良知﹞與外在的聖人禮教,在兩者相互的權衡中來實踐。明清的自然氣本論者是主張「人性向善論」的,而此一性善論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論」是有差異的。羅、王、吳可說是自然氣本論哲學的發端,而此哲學型態最成熟、典型的代表人物即是戴震。因此戴震這類型的哲學出現,並非是突然的,他仍然可在明清哲學的脈絡中來看出其端倪的。
參考文獻 一、 原典資料:
(宋)張 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整菴存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吳廷翰:《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呂柟:《涇野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研究
發展基金會,2001年。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王唯工:《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2002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張灝:《思想與時代》,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明)薛蕙:《西原先生遺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四),台
成中英:《創造和諧》,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鑒:《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3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學與實學卷〕,台北:洪葉文化,2003年。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台北:臺大出版,2004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三、學位論文: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
鄭德熙:《明嘉靖年間朱子學派批評王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博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
湯志敏:《明代嘉、隆、萬三朝的反王學議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
陳明恩:《氣化宇宙主體架構的形成及開展》(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陳一峰:《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一項以張載、朱熹與王守仁為典型的分析》,(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
      《約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四),台南:莊嚴文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林永勝:《氣質之性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林秀鳳:《吳廷翰氣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林盈盈:《吳廷翰「氣即道、道即氣」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四、期刊論文:
(一) 羅欽順部分
(日)山下龍二:〈羅欽順と氣の哲學〉,《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篇》(東京:現代情報社,
   1971),頁57-125。
錢穆:〈羅整菴學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Irene Bloom‘On the Abstraction Of Ming Thought : Some Concrete Evidenc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o Chin-shun’, in DeBary ,W.T. and Irene Bloom , Principle and Practicality : Essays In Neo-Confucian ism and Practical Learning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化事業,1995年。
丁建生:〈羅欽順〉,《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四)》(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頁99-138。
林繼平:〈論羅整菴的哲學慧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1期。
衷爾鉅:〈羅欽順開端明代氣學〉,《哲學研究》,1988年第8期。
(美)艾琳•布洛姆著、潘建譯:〈《困知記》與明代的學術論戰〉,《湖南大學學報》,
    1991年第6期。
陳志明:〈明中葉學者的釋儒之辨──以王守仁、羅欽順為例〉,《孔子研究》(濟南),   1991年第4期。
于化民:〈羅欽順對理學的發展及與王守仁的論爭〉,《學海》(南京),1993年第5期。
古清美:〈明代朱子理學的演變--從薛敬軒、羅整菴到高景逸〉,《國際朱子學會議論  
    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明)黃綰:《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李存山:〈羅欽順的儒釋之辨-兼論其與關學和洛學的關係〉,《中州學刊》,1993年第3   期。
李存山:〈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哲學研究》,1993年第3期。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
鍾彩鈞:〈上海復旦大學「整菴續稿」及其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3期,
    1995年9月。
衷爾鉅:〈羅欽順的氣一元論〉,《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朱伯崑:〈羅欽順的易學哲學〉,《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鍾彩鈞:〈羅整菴的的經世思想與其政治社會背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
    年3月。
鍾彩鈞:〈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第十七期,1996年12月。
(明)郝敬:《山草堂集》,東京:高橋情報,1990。
虞聖強:〈氣本論與心學的格物之爭-記羅欽順與王陽明的兩封通信〉,《孔子研究》(濟  南),1996年第4期。
陳振宇:〈羅欽順思想述評〉,《北京大學研究生集刊》,1998年第3期。
林嘉怡:〈承襲朱學或另闢新途?-羅欽順政治思想定位思考〉,《中華學苑》,1999年8  
 月。
Irene Bloom ,‘Luo Qinshun and the philosophy of Qi’, in De Bary W.T. and Irene Bloom ,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p874-884 .
鄧克銘:〈明中葉羅欽順之禪學批評的時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
鄧克銘:〈明儒羅欽順心性論之形成與意義〉,《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2000年。
鄧克銘:〈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
鄧克銘:〈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  年第12期。
衷爾鉅:〈羅欽順的氣一元論-兼談其在日本朱子學派中的影響〉,《東方論壇》,2001年第1期。
(明)馮從吾:《關學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胡發貴:〈江右大儒 宋學中堅——試論羅欽順的學術思想〉,《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
    第33卷第2期,2002年4月。
丁為祥:〈羅欽順的理氣、心性與儒佛之辨〉,《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此篇文章
    另外刊於,《哲學與文化》(台北),第30卷第4期,2003年4月。
(二)王廷相部分
(日)松川健二:〈王廷相の思想〉,《中國哲學》(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第3號),1965
    年。
葛榮晉:〈明嘉靖初年哲學上的一場辯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4期。
葛榮晉:〈王廷相的元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衷爾鉅:〈論王廷相的哲學貢獻及其歷史地位〉,《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衷爾鉅:〈王廷相與何瑭關于形神問題的一場辯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    
    期。
(日)松川健二:〈王廷相の「人心」觀〉,《中國哲學》(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第16  
    號),1987年。
辛冠潔:〈評葛榮晉同志新著-《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  第3期。
(日)湯淺幸孫:〈作為思想家的王廷相——張載和王廷相〉,《中國思想史研究》,第二號1987年度論文集,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室。
葛榮晉:〈王廷相年譜〉,《文獻》,1987年第4期。
(日)馬淵昌也:〈王廷相思想中的人間規範——以人性論、修養論為中心〉,《東方學》
    第73輯,東方學會,1987年。
邱德新:〈讀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中國圖書評論》,1989年第2期。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吳玉蘭:〈王廷相的自然觀與辨證法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4期。
谷方:〈王廷相與明代批判思潮理學〉,《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
王煜:〈評介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4期,1991年4  月。
葛榮晉:〈王廷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史研究》,1991 年第11期。
謝豐泰:〈王廷相的宇宙論及此理論的哲學特色〉,《中國哲學史》,1992年第1期。
梁臨川:〈王廷相年譜補正〉,《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1期。
秦栓柱:〈王廷相象數觀當議〉,《石油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李存山:〈王廷相思想中的實證科學因素〉,《人文雜誌》(西安),1993年第6期。
王培華:〈關於王廷相歷史思想的幾個問題〉,《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1期。
朱伯崑:〈王廷相的易學哲學〉,《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蔣國保:〈王廷相氣本論的內在理路〉,《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6期。
(日)荒木見梧著,廖肇亨譯:〈對氣學解釋的質疑——以王廷相為中心〉,《大陸雜誌》,  
    第93卷第6期,1996年第12期。
彭建渝:〈試論王廷相的理勢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岳天雷:〈王廷相人生哲學簡論〉,《學習論壇》(鄭州),1997年第6期。
孫玉杰、馬平軒:〈王廷相廉政監察思想初探〉,《河南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1997       
    年11月。
孫玉杰:〈論王廷相的氣本論思想〉,《學習論壇》(鄭州),1998年第2期。
林嘉怡:〈一位氣本論思想家-王廷相的文學觀〉,《大陸雜誌》,1998年第7期。
劉見成:〈王廷相的氣本論與形神觀〉,《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第8期。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俊彥:〈王廷相的元氣無息論〉,《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  書局,1999年)。
王志楣:〈論王廷相對佛學的批判〉,政大中文系第八屆系所友學術研討會,1999年。
曾振宇:〈王廷相氣論哲學新探-兼論中國古典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煙台大學學報;    哲社版》,2001年第1期。
岳天雷:〈王廷相的實學思想及其精神品格〉,《河南社會科學》,第10卷第1期,2002  年1月。
王俊彥:〈王廷相的「性者、氣之生理」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04年3月。
(三)吳廷翰部分
(日)麓保孝:〈明の吳蘇原の傳記に就いて〉,《宋元明清近世儒學變遷史論》(東京:
 國書刊會,1976),頁115-121。
衷爾鉅:〈伊藤仁齋對吳廷翰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1983年第1期。
衷爾鉅:〈吳廷翰及其哲學思想——對一位久被湮沒的哲學家的初探〉,《哲學研究》,1983
(清)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年第3期。
(日)山井湧:〈吳廷翰の人性論〉,收入《中國學論集:大東文化大學創立六十週年紀
    念》(東京:大東文化學園,1984),頁1037-1062。
葛榮晉:〈吳廷翰哲學思想初探——兼論吳廷翰和王廷相哲學之比較〉,《江淮論壇》,1986
年第1期。
姜國柱:〈吳廷翰的無神論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姜國柱:〈吳廷翰的氣論及其思想影響〉,《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
(日)荒木見悟:〈吳蘇原の思想——對容肇祖文章論述之批判〉,收入《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國書店出版,1989年,頁217-232。
谷方:〈重在發掘:評衷爾鉅著《吳廷翰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程傳衡:〈明月不曾沉碧海--明代哲學家吳廷翰主要哲學思想評介〉,《安徽大學學報: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哲社版》,1989年第2期。
沙楓:〈吳廷翰唯物主義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92年第7期。
張運華:〈明代吳廷翰的氣論思想初探〉,《阜陽師院學報》,1993年第2期。
吳昌合:〈吳廷翰及其著作〉,《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1期。
(日)金培懿:〈伊藤仁齋的孔子回歸思想成立之背景——以吳廷翰的影響為中心〉,《中
    國哲學論集》1995年12月,九州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會。
王俊彥:〈吳廷翰的格物致知論〉,《儒學與現代管理研討會》,南臺技術學院,1996年
    11月。
王俊彥:〈吳廷翰「以氣即理,以性即氣」的思想〉,《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7
    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吳昌合:〈為官清正廉潔 為人敦厚仁恕——吳廷翰人品志略〉,《安徽大學學報》,第23
    卷第4期,1999年7月。
(日)岡田武彥:〈批評派與復古派--吳蘇原〉,收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0年5月),頁324-336。
劉又銘:〈吳廷翰的氣本論〉,「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92-2411-H-004-007),2004年。
(四)其他暨共同部分
張義德:〈楊慎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周桂鈿:〈氣、元氣及其一元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肖洪恩:〈由氣體到氣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清)戴 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日)山井湧著、胡發貴譯:〈程廷祚的氣的哲學--兼論朱熹、程廷祚、戴震思想的異同〉,《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1期。
王煜:〈明清哲學八題〉,《中國文化月刊》,1988年第5期。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論「氣學」〉,《甘肅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衷爾鉅:〈試探二程對明代氣一元論的影響〉,《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
蔡方鹿:〈氣與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91年第4期。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七期,1991
    年7月。
傅佩榮、林安梧:〈「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辯論〉,
   《哲學雜誌》第5期,1993年6月。
葛榮晉、屈桂英:〈戴震哲學思想新論〉,《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曾振宇:〈氣的哲學化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
孫玉杰:〈論何瑭的二元論哲學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6期。
崔大華:〈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年第3期。
李存山:〈如何探討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孔子研究》(濟南),1998年第1期。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錄於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
    統與蛻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
    年。
丁為祥:〈開放的心胸與多元相融的視野--張載研究的綜述與反思〉,《文化中國》,第  6卷第1期,1999年3月。
孫興御:〈從〝理一分殊〞到〝氣一分殊〞的邏輯管窺〉,《南京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
二、近人研究專著: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理氣事理問題辨析〉,《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季卷(總第27期)。
楊國榮:〈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浙江學刊》,2000年第5期。
丁為祥:〈張載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0年6
    月。
(日)岡田武彥:〈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
    哲研究通訊》,2000年第6期。
丁為祥:〈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第8期。
徐定寶:〈理學與心學的艱難整合-兼論黃宗羲在哲學史上的建樹與失誤〉,《寧波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觀〉,收入《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國立中山大
    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文津出版社,2001年。
(日)楠本正繼:《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東京:廣池學園出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2001年。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3月第七期。
陳來:〈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後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
    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
    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
    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的建立:以董仲舒、王廷相及戴震為例〉,「儒學的氣
社,1964年。
    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
    會議論文。
何乏筆:〈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的辯證——形、氣、神的去等級化與儒門工夫論的現代
    轉化〉,「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
    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
(日)馬淵昌也:〈明代後期における氣の哲學の三類型と陳確の新思想〉,「儒學的氣
    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  會議論文。
鄭吉雄:〈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
何乏筆:〈現代主體系譜學:論傅科晚期思想中的真理與工夫〉,「真理與工夫」研討會
    (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2月12日,會議論文。
(日)山下龍二:《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篇》,東京:現代情報社,1971
劉又銘:〈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
    心主辦),2005年4月9日,會議論文。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與四書學解釋——以《論語正義》、《孟子正義》為觀察對
    象〉,「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4
    月9日,會議論文。
Kirill O.Thompson:〈朱子對「四書」中「智」的概念的解釋〉,「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
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4月9日,會議論文。
楊儒賓:〈「氣學」及其檢證標準〉,「第四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
    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5月6日,會議論文。
年。
(日)岡田武彥:《宋明哲學序說》,東京:文言社,1977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三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日)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年。
(日)湯淺幸孫:《中國倫理思想の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1981
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年。
(日)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7年。
Irene Bloom , Knowledge Painfully Acquired:The Kun-chin chi by Lo chin-shu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衷爾鉅:《吳廷翰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日)荒木見悟:《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國書店,1989年。
姜國柱:《吳廷翰哲學思想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年。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日)湯淺泰雄:《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北京:中國友誼
出版,1990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年。
葛榮晉:《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日)小野澤精一:《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丁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1993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張豈之:《儒學、理學、實學、新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宗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榮晉:《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
葛榮晉、陳鼓應、辛冠洁編著:《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開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
(美)喬治•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出版社,1997年。
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美)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論道德、合法性和正義感的心理基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梁元生:《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
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2000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宗羲:《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年。
(日)前林清和、佐藤貢悅、小林寬:《「氣」の比較文化——中國、韓國、日本》,京都:昭和堂出版,2000年。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2000年。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發貴:《羅欽順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叢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18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錦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錦雯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1:20: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1:20: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20: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1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09-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代中期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的哲學型態為自然氣本論,此一哲學強調「理在氣中」、「理在事中」、「理在情中」。日用倫常中的規則即是天理流行的結果。但此一型態的哲學並不能視為是他律的道德哲學,因為
     他們的工夫實踐仍是要合內外之道的。他們要將內在的道德良知﹝此良知是有限度的道德直覺,是屬於弱性的良知﹞與外在的聖人禮教,在兩者相互的權衡中來實踐。明清的自然氣本論者是主張「人性向善論」的,而此一性善論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論」是有差異的。羅、王、吳可說是自然氣本論哲學的發端,而此哲學型態最成熟、典型的代表人物即是戴震。因此戴震這類型的哲學出現,並非是突然的,他仍然可在明清哲學的脈絡中來看出其端倪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一、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
     (一)羅欽順
     (二)王廷相
     (三)吳廷翰
     二、對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的定位
     (一)理本╱心本╱氣本下的氣論型態分類
     (二)氣本論型態下的分類
     
     
     第貳章 元氣本體論
     第一節 元氣本體之特質
     一、「元氣為天地萬物之祖」:元氣之終極性
     二、「元氣無息」:元氣之能動性
     三、「萬物之生即氣之所為」:元氣之創生性
     第二節 對「太極」的重新詮解
     一、羅欽順的觀點:太極指向「氣中之理」的規律義
     二、王廷相、吳廷翰的觀點:太極指向「元氣」的本體義
     第三節 世界的圖像:從元氣造化的過程談起
     一、羅欽順、吳廷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宇宙生成模式
     二、王廷相從「元氣種子說」來建構宇宙生成的次序
     三、附錄:與漢儒宇宙生成論之比較--以《淮南子》為例
     第四節 結語
     
     
     第參章 根於元氣的心性論
     第一節 性即氣即生
     一、「以氣釋性」:元氣為道德價值之根源
     二、「無生則性不見」:從已生來論性
     三、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的合一
     第二節 性善惡論
     一、羅欽順:性善是理一,性有善有不善是分殊
     二、王廷相:元氣有善有惡,故人性有善有惡
     三、吳廷翰:「以生言性乃性之本旨」的性善說
     四、綜論自然氣本論者的「人性向善論」
     第三節 自然氣本論下的「心」、「性」與「情」
     一、心性之辨:羅欽順、吳廷翰的觀點
     二、心性情一貫:王廷相的觀點
     三、對舊道德的鬆動:自然氣本論者對「情與欲」的安頓
     第四節 結語
     
     
     第肆章 工夫論的實踐歷程
     第一節 涵養:對自我生命的初步安頓
     一、羅欽順:以操代敬
     二、王廷相:澄思寡欲
     三、吳廷翰:戒慎寡欲
     第二節 察識:對「氣中之理」的追求
     一、自然氣本論者對「格物」的詮解
     (一)羅欽順:「格」是「通徹無間」之意
     (二)王廷相:「格」是「正」之意
     (三)吳廷翰:「格」是「至」之意
     二、重智的傾向:提高「道問學」的地位
     (一)德行之知,必實以聞見,乃為真知
     (二)由「分殊」至「理一」:在貫上用功
     (三)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為論學的方法
     第三節 習與性成
     一、「定性」的實踐
     (一)羅欽順:操存省察交致
     (二)王廷相:動靜交養、厥道乃成
     (三)吳廷翰:知行工夫兩端而實一致
     二、變化氣質:內在性的「禮」之呈顯
     第四節 結語
     
     
     第伍章 結論
     第一節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的哲學價值
     一、理氣論方面
     二、心性論方面
     三、工夫論方面
     第二節 明代中期自然氣本論者對後來學者的影響
     一、理氣論方面
     二、心性論方面
     三、工夫論方面
     第三節 結語
     
     
     參考書目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氣本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代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羅欽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廷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吳廷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性向善論zh_TW
dc.title (題名)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原典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 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整菴存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廷翰:《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呂柟:《涇野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發展基金會,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唯工:《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灝:《思想與時代》,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薛蕙:《西原先生遺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四),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創造和諧》,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鑒:《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學與實學卷〕,台北:洪葉文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台北:臺大出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本杰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德熙:《明嘉靖年間朱子學派批評王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博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敏:《明代嘉、隆、萬三朝的反王學議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恩:《氣化宇宙主體架構的形成及開展》(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峰:《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一項以張載、朱熹與王守仁為典型的分析》,(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四),台南:莊嚴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永勝:《氣質之性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鳳:《吳廷翰氣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盈盈:《吳廷翰「氣即道、道即氣」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羅欽順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下龍二:〈羅欽順と氣の哲學〉,《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篇》(東京:現代情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1),頁57-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羅整菴學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ene Bloom‘On the Abstraction Of Ming Thought : Some Concrete Evidenc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o Chin-shun’, in DeBary ,W.T. and Irene Bloom , Principle and Practicality : Essays In Neo-Confucian ism and Practical Learning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化事業,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建生:〈羅欽順〉,《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四)》(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99-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平:〈論羅整菴的哲學慧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羅欽順開端明代氣學〉,《哲學研究》,1988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艾琳•布洛姆著、潘建譯:〈《困知記》與明代的學術論戰〉,《湖南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明:〈明中葉學者的釋儒之辨──以王守仁、羅欽順為例〉,《孔子研究》(濟南),   199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化民:〈羅欽順對理學的發展及與王守仁的論爭〉,《學海》(南京),1993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清美:〈明代朱子理學的演變--從薛敬軒、羅整菴到高景逸〉,《國際朱子學會議論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綰:《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羅欽順的儒釋之辨-兼論其與關學和洛學的關係〉,《中州學刊》,1993年第3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哲學研究》,199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上海復旦大學「整菴續稿」及其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羅欽順的氣一元論〉,《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伯崑:〈羅欽順的易學哲學〉,《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羅整菴的的經世思想與其政治社會背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彩鈞:〈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第十七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郝敬:《山草堂集》,東京:高橋情報,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虞聖強:〈氣本論與心學的格物之爭-記羅欽順與王陽明的兩封通信〉,《孔子研究》(濟  南),199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宇:〈羅欽順思想述評〉,《北京大學研究生集刊》,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怡:〈承襲朱學或另闢新途?-羅欽順政治思想定位思考〉,《中華學苑》,1999年8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ene Bloom ,‘Luo Qinshun and the philosophy of Qi’, in De Bary W.T. and Irene Bloom ,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p874-88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明中葉羅欽順之禪學批評的時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明儒羅欽順心性論之形成與意義〉,《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  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羅欽順的氣一元論-兼談其在日本朱子學派中的影響〉,《東方論壇》,2001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從吾:《關學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發貴:〈江右大儒 宋學中堅——試論羅欽順的學術思想〉,《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33卷第2期,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羅欽順的理氣、心性與儒佛之辨〉,《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此篇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另外刊於,《哲學與文化》(台北),第30卷第4期,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王廷相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松川健二:〈王廷相の思想〉,《中國哲學》(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第3號),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明嘉靖初年哲學上的一場辯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王廷相的元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論王廷相的哲學貢獻及其歷史地位〉,《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王廷相與何瑭關于形神問題的一場辯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松川健二:〈王廷相の「人心」觀〉,《中國哲學》(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第16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號),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冠潔:〈評葛榮晉同志新著-《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  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湯淺幸孫:〈作為思想家的王廷相——張載和王廷相〉,《中國思想史研究》,第二號1987年度論文集,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王廷相年譜〉,《文獻》,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馬淵昌也:〈王廷相思想中的人間規範——以人性論、修養論為中心〉,《東方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73輯,東方學會,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德新:〈讀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中國圖書評論》,198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蘭:〈王廷相的自然觀與辨證法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方:〈王廷相與明代批判思潮理學〉,《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煜:〈評介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4期,1991年4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王廷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史研究》,1991 年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豐泰:〈王廷相的宇宙論及此理論的哲學特色〉,《中國哲學史》,1992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臨川:〈王廷相年譜補正〉,《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栓柱:〈王廷相象數觀當議〉,《石油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王廷相思想中的實證科學因素〉,《人文雜誌》(西安),1993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培華:〈關於王廷相歷史思想的幾個問題〉,《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伯崑:〈王廷相的易學哲學〉,《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國保:〈王廷相氣本論的內在理路〉,《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荒木見梧著,廖肇亨譯:〈對氣學解釋的質疑——以王廷相為中心〉,《大陸雜誌》,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93卷第6期,1996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建渝:〈試論王廷相的理勢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岳天雷:〈王廷相人生哲學簡論〉,《學習論壇》(鄭州),1997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玉杰、馬平軒:〈王廷相廉政監察思想初探〉,《河南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199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玉杰:〈論王廷相的氣本論思想〉,《學習論壇》(鄭州),1998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怡:〈一位氣本論思想家-王廷相的文學觀〉,《大陸雜誌》,1998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見成:〈王廷相的氣本論與形神觀〉,《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王廷相的元氣無息論〉,《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  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楣:〈論王廷相對佛學的批判〉,政大中文系第八屆系所友學術研討會,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王廷相氣論哲學新探-兼論中國古典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煙台大學學報;    哲社版》,2001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岳天雷:〈王廷相的實學思想及其精神品格〉,《河南社會科學》,第10卷第1期,2002  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王廷相的「性者、氣之生理」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吳廷翰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麓保孝:〈明の吳蘇原の傳記に就いて〉,《宋元明清近世儒學變遷史論》(東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書刊會,1976),頁115-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伊藤仁齋對吳廷翰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1983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吳廷翰及其哲學思想——對一位久被湮沒的哲學家的初探〉,《哲學研究》,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井湧:〈吳廷翰の人性論〉,收入《中國學論集:大東文化大學創立六十週年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念》(東京:大東文化學園,1984),頁1037-10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吳廷翰哲學思想初探——兼論吳廷翰和王廷相哲學之比較〉,《江淮論壇》,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國柱:〈吳廷翰的無神論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國柱:〈吳廷翰的氣論及其思想影響〉,《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荒木見悟:〈吳蘇原の思想——對容肇祖文章論述之批判〉,收入《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國書店出版,1989年,頁217-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方:〈重在發掘:評衷爾鉅著《吳廷翰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傳衡:〈明月不曾沉碧海--明代哲學家吳廷翰主要哲學思想評介〉,《安徽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社版》,198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楓:〈吳廷翰唯物主義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92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運華:〈明代吳廷翰的氣論思想初探〉,《阜陽師院學報》,199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昌合:〈吳廷翰及其著作〉,《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金培懿:〈伊藤仁齋的孔子回歸思想成立之背景——以吳廷翰的影響為中心〉,《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哲學論集》1995年12月,九州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吳廷翰的格物致知論〉,《儒學與現代管理研討會》,南臺技術學院,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吳廷翰「以氣即理,以性即氣」的思想〉,《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昌合:〈為官清正廉潔 為人敦厚仁恕——吳廷翰人品志略〉,《安徽大學學報》,第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卷第4期,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岡田武彥:〈批評派與復古派--吳蘇原〉,收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籍出版社,2000年5月),頁324-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吳廷翰的氣本論〉,「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SC 92-2411-H-004-007),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其他暨共同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義德:〈楊慎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氣、元氣及其一元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洪恩:〈由氣體到氣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戴 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井湧著、胡發貴譯:〈程廷祚的氣的哲學--兼論朱熹、程廷祚、戴震思想的異同〉,《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煜:〈明清哲學八題〉,《中國文化月刊》,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論「氣學」〉,《甘肅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試探二程對明代氣一元論的影響〉,《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方鹿:〈氣與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9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七期,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林安梧:〈「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辯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學雜誌》第5期,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屈桂英:〈戴震哲學思想新論〉,《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氣的哲學化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玉杰:〈論何瑭的二元論哲學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大華:〈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如何探討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孔子研究》(濟南),199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錄於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統與蛻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開放的心胸與多元相融的視野--張載研究的綜述與反思〉,《文化中國》,第  6卷第1期,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興御:〈從〝理一分殊〞到〝氣一分殊〞的邏輯管窺〉,《南京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人研究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理氣事理問題辨析〉,《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季卷(總第2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榮:〈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浙江學刊》,2000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張載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0年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岡田武彥:〈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研究通訊》,200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明代氣學析辨-兼論張載與氣學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定寶:〈理學與心學的艱難整合-兼論黃宗羲在哲學史上的建樹與失誤〉,《寧波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觀〉,收入《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國立中山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文津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楠本正繼:《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東京:廣池學園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3月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來:〈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後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的建立:以董仲舒、王廷相及戴震為例〉,「儒學的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乏筆:〈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的辯證——形、氣、神的去等級化與儒門工夫論的現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轉化〉,「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1月27-28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馬淵昌也:〈明代後期における氣の哲學の三類型と陳確の新思想〉,「儒學的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7-28日,  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吉雄:〈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乏筆:〈現代主體系譜學:論傅科晚期思想中的真理與工夫〉,「真理與工夫」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12月12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下龍二:《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篇》,東京:現代情報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心主辦),2005年4月9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與四書學解釋——以《論語正義》、《孟子正義》為觀察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象〉,「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9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rill O.Thompson:〈朱子對「四書」中「智」的概念的解釋〉,「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討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4月9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氣學」及其檢證標準〉,「第四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東亞文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5月6日,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岡田武彥:《宋明哲學序說》,東京:文言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君仁:《梅園論學三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湯淺幸孫:《中國倫理思想の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ene Bloom , Knowledge Painfully Acquired:The Kun-chin chi by Lo chin-shu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吳廷翰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荒木見悟:《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國書店,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國柱:《吳廷翰哲學思想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湯淺泰雄:《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北京:中國友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版,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小野澤精一:《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豈之:《儒學、理學、實學、新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陳鼓應、辛冠洁編著:《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開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喬治•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埃利希•諾伊曼:《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論道德、合法性和正義感的心理基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梁元生:《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宗羲:《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前林清和、佐藤貢悅、小林寬:《「氣」の比較文化——中國、韓國、日本》,京都:昭和堂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發貴:《羅欽順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朱熹哲學叢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