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荀子、董仲舒、戴震氣論研究
作者 段宜廷
貢獻者 劉又銘
段宜廷
關鍵詞 荀子
董仲舒
戴震
荀學
氣學
氣論
氣本論
自燃氣本論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4-九月-2009 11:21:38 (UTC+8)
摘要 本文試圖以氣論的角度,切入荀子、董仲舒、戴震的哲學,並考察荀子、董仲舒、戴震的氣論型態為何,三者是否有相似之處。而為求研究的正確與詮釋的合理,故探討的範圍及於本體宇宙論、人性論以及修養工夫論。在三大主題下都可揭櫫三者的氣論型態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荀子、董仲舒的氣論是較為素樸、隱微不顯的「氣本論」─更確切地來說,是「自然氣本論」,而戴震則是自然氣本論無疑。由此可知,在自然氣本論的典範下,荀子可謂是開其端緒,到董仲舒逐步衍化,而至戴震則極為成熟、明朗。這樣的研究有其雙重效果、雙重貢獻,其一可以將董仲舒、戴震歸屬於荀學性格(思路);其二可以看出荀學在思想史上發展的軌跡為何。也就是說,能夠找到荀學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以及抉發出荀學內在理路的結構線索。而此一線索,或許可以提供給之後研究荀學的人作一參考,期盼能將失聯的荀學都串聯起來,發展出波瀾壯闊的荀學思想史。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及其注釋:(依荀子、董仲舒、戴震為序)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袁長江:《董仲舒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
二、近人研究專著 (依作者筆畫為序):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等著:《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葛榮晉、屈桂英:〈戴震哲學思想新論〉,《甘肅社會學科》,1994年第5期。
曾振宇:〈氣的哲學化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
張才興:〈先秦諸子的氣論〉,《中華文化學報》第3期,1996年5月。
劉又銘:〈顧炎武「以情為本」的心性論〉,《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
王慶光:〈晚周氣論應變說及荀子之回應〉,《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6月。
李存山:〈如何探討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孔子研究》(濟南),1998年第1期。
王汎森:〈清出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
(日)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
李 增:〈董仲舒天人合一思考型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7期,2001年6月。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
杜保瑞:〈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
鄭吉雄:〈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
五、會議論文(依時間為序)
鮑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研究〉,《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思想與文學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11月。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觀〉,《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津出版社,2001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9月。
劉又銘:〈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4月)會議論文。
楊儒賓:〈「氣學」及其檢證標準〉,「第四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5月)會議論文。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文本、對話與詮釋」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年10月)會議論文。
王俊彥:《王廷相與民代氣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劉又銘:〈論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流變〉「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
佐藤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哈佛燕京學社、台大高研院「東亞經典與文化」計畫合辦,2006年11月)
景海峰:〈「體知」的意義─從詮釋學的觀點看〉「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哈佛燕京學社、台大高研院「東亞經典與文化」計畫合辦,2006年11月)會議論文
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合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公司, 1986年。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美)艾爾曼(B.A.Elman):《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 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
李 震:《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宗桂:《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李澤厚:《波齋新說》,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
李幼蒸:《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5年。
余治平:《惟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0年。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林啟屏:《儒學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4年。
俞仁寰:《從類字透視荀子政治思想之體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1962年。
俞孟宣:《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保新《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張世英:《新哲學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雙英、黃景進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事業,1991年。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曾振宇、范學輝著:《天人衡中─《春秋繁露》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書局,1981年。
黃俊傑:《經學今銓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
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湛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和創新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仁厚:《荀子與朱子心性論之比較》,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院,1987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為序)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學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梁惠卿:《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陳明恩:《氣化宇宙主體架構的形成及開展》(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陳春福:《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氣化流行」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年。
四、期刊論文(依時間為序)
金春峰:〈論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6期。
周群振:〈董仲舒與儒家學術傳承之大勢論析──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1〉,《中國文化月刊》第16期,1981年2月。
周群振:〈董仲舒天道觀之內涵與模態辨義──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2〉,《中國文化月刊》第17期,1981年3月。
周群振:〈陰陽五行說思想之淵源及在發展中之變形──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3〉,《中國文化月刊》第18期,1981年4月。
周群振:〈關於陰陽五行說義理之全般檢定──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4〉,《中國文化月刊》第19期,1981年5月。
周群振:〈董仲舒氣化宇宙觀下之心性論(上)──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5〉,《中國文化月刊》第23期(1981年9月)
周群振:〈董仲舒氣化宇宙觀下之心性論(下)──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6〉,《中國文化月刊》第24期,1981年10月。
周桂鈿:〈氣、元氣、一元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蕭洪恩:〈由氣體到氣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日)山井涌:〈程廷祚的氣的哲學──兼論朱熹、程廷祚、戴震思想的異同〉,《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論「氣學」〉,《甘肅社會學科》,1988年第5期。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1991年7月。
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張懷承:〈簡論戴震性本於陰陽五行的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17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段宜廷zh_TW
dc.creator (作者) 段宜廷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九月-2009 11:21:3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九月-2009 11:21: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九月-2009 11:21:3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215101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1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試圖以氣論的角度,切入荀子、董仲舒、戴震的哲學,並考察荀子、董仲舒、戴震的氣論型態為何,三者是否有相似之處。而為求研究的正確與詮釋的合理,故探討的範圍及於本體宇宙論、人性論以及修養工夫論。在三大主題下都可揭櫫三者的氣論型態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荀子、董仲舒的氣論是較為素樸、隱微不顯的「氣本論」─更確切地來說,是「自然氣本論」,而戴震則是自然氣本論無疑。由此可知,在自然氣本論的典範下,荀子可謂是開其端緒,到董仲舒逐步衍化,而至戴震則極為成熟、明朗。這樣的研究有其雙重效果、雙重貢獻,其一可以將董仲舒、戴震歸屬於荀學性格(思路);其二可以看出荀學在思想史上發展的軌跡為何。也就是說,能夠找到荀學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以及抉發出荀學內在理路的結構線索。而此一線索,或許可以提供給之後研究荀學的人作一參考,期盼能將失聯的荀學都串聯起來,發展出波瀾壯闊的荀學思想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5
     第三節 研究範圍...................................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荀子的氣論................................20
     第一節 氣的世界觀.................................20
       一、基於氣的宇宙本體論..........................20
       二、神:氣化的表現..............................23
      三、氣本論的定位...............................27
     第二節 氣與禮╱(理)的關係..........................30
      一、禮的內在性—潛藏於欲、情之中的秩序............30
      二、禮╱理在氣中的本體論意涵.....................34
     第三節 治氣養心...................................39
      一、以禮治「氣」...............................39
      二、以樂調「氣」...............................44
     第三章 董仲舒的氣論................................48
     第一節 氣的宇宙觀..................................48
      一、氣為宇宙本原:「元」、「天」皆「氣」...........48
      二、氣化宇宙觀:陰陽、五行之氣的存在樣式...........53
      三、氣本論視野下的天人感應說.....................58
     第二節 陰陽氣化的人性論............................64
      一、陰陽性情觀:陽仁陰貪與性情一瞑...............64
      二、氣性善惡觀:性三品說與性未善論...............67
     第三節 氣在工夫論中的呈現..........................71
      一、養生的層次:身—氣—心的養氣工夫.............71
      二、以中和養身................................74
     第四章 戴震的氣論................................77
     第一節 基於氣的本體宇宙論.........................78
      一、氣化即道—實體與實事的世界實有論.............78
      二、理在氣中—存在的自然與必然..................82
     第二節 氣化人性論................................86
      一、以氣釋性:性、命、才的人性觀................86
      二、由血氣心知說性善..........................89
     第三節 修養工夫論:與氣相關的討論...................94
      一、養氣:血氣、心氣之養.......................94
      二、踐形:心—氣—形之一貫......................99
     第五章 結論......................................102
     第一節 「以氣為本」:荀子、董仲舒、戴震哲學的基本立場...103
      一、本體宇宙論—以氣為本........................103
      (一)氣作為本原—本體..........................103
      (二)氣的運行與「理在氣中」.....................105
      二、人性論—以氣論性.............................107
      (一)稟受於「氣」的人性論.......................108
      (二)理氣一本的性善觀..........................108
      三、工夫論—修養於氣.............................110
      (一)氣為工夫論中的基底.........................111
      (二)重視心氣的養成及身體的參與..................111
     第二節 「自然氣本論」:儒家另一種本體論的哲學典範........113
     參考書目............................................11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1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董仲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戴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氣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氣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氣本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燃氣本論zh_TW
dc.title (題名) 荀子、董仲舒、戴震氣論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及其注釋:(依荀子、董仲舒、戴震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長江:《董仲舒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人研究專著 (依作者筆畫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等著:《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屈桂英:〈戴震哲學思想新論〉,《甘肅社會學科》,1994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氣的哲學化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才興:〈先秦諸子的氣論〉,《中華文化學報》第3期,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顧炎武「以情為本」的心性論〉,《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慶光:〈晚周氣論應變說及荀子之回應〉,《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如何探討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孔子研究》(濟南),199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清出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增:〈董仲舒天人合一思考型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7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保瑞:〈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吉雄:〈戴東原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會議論文(依時間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研究〉,《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思想與文學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觀〉,《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津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4月)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氣學」及其檢證標準〉,「第四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5月)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文本、對話與詮釋」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年10月)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王廷相與民代氣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論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流變〉「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藤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哈佛燕京學社、台大高研院「東亞經典與文化」計畫合辦,200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海峰:〈「體知」的意義─從詮釋學的觀點看〉「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哈佛燕京學社、台大高研院「東亞經典與文化」計畫合辦,2006年11月)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合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公司,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艾爾曼(B.A.Elman):《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震:《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宗桂:《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波齋新說》,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幼蒸:《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治平:《惟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儒學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仁寰:《從類字透視荀子政治思想之體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孟宣:《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保新《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英:《新哲學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黃景進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事業,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范學輝著:《天人衡中─《春秋繁露》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經學今銓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湛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和創新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荀子與朱子心性論之比較》,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院,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學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惠卿:《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恩:《氣化宇宙主體架構的形成及開展》(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春福:《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氣化流行」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依時間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峰:〈論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董仲舒與儒家學術傳承之大勢論析──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1〉,《中國文化月刊》第16期,198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董仲舒天道觀之內涵與模態辨義──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2〉,《中國文化月刊》第17期,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陰陽五行說思想之淵源及在發展中之變形──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3〉,《中國文化月刊》第18期,198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關於陰陽五行說義理之全般檢定──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4〉,《中國文化月刊》第19期,198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董仲舒氣化宇宙觀下之心性論(上)──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5〉,《中國文化月刊》第23期(198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董仲舒氣化宇宙觀下之心性論(下)──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之6〉,《中國文化月刊》第24期,198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氣、元氣、一元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洪恩:〈由氣體到氣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山井涌:〈程廷祚的氣的哲學──兼論朱熹、程廷祚、戴震思想的異同〉,《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論「氣學」〉,《甘肅社會學科》,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19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懷承:〈簡論戴震性本於陰陽五行的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