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
Burning Incense in Buddhist and Taoist scriptures
作者 張梅雅
chang, mei-ya
貢獻者 蒲慕州
張梅雅
chang, mei-ya
關鍵詞 行香
齋會
靜室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2:32 (UTC+8)
摘要 一般人的感官主要可以產生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及觸覺等五種作用,而這五種感官的對象有所不同,但卻構成我們對自然界建立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感知這世界運作的窗戶,可見這些感官的存在對我們而言,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宗教儀式的進行中,藉由香這種物質的燃燒,可以刺激宗教信仰者的視覺及嗅覺兩方面功能——在視覺上,藉由香煙飄飄向上,以及凝聚成各種不特定形狀的景象,激發信仰者心嚮神仙世界的願望;加上在腦海中存想充滿雲煙霧氣世界的存在,更進一步在身體感官經驗的幫助下,確認了在信仰者心中神仙世界的存在,顯現了美麗的宗教世界。這種藉由香料在嗅覺上所引發的刺激作用,引發信仰者在宗教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之聯想與記憶,也可以是因為煙氣而產生相同之效果。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傾向於認為氣味是可以被人記憶的,而且這樣的記憶可能會是人類許多反應的根源。所以有可能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氣味卻左右了我們的反應。雖然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尚未達到可以完全解釋嗅覺、知覺與記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是這種簡單的聯想卻是被承認的。
     香料在人類的信仰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科學證據來說,這些燃燒的香料會在高溫下產生某些可以揮發的化學分子,給予儀式進行場域周圍之人的鼻子刺激,使這些人聞到與平時不同之氣味,感受到令人娛樂的香氣;在此同時,燒香同時也會產生細微的粒子懸浮在空氣中,造成視覺上煙氣瀰漫的感受,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一種迥異於平時的感受。在這兩種雙重的感官作用下,兼以不同宗教教義與社會文化的灌輸與教導,營造出一種特別的宗教情緒,進而展現對香及其作用的認知,形塑出香在宗教儀式中的作用。
     佛道經典及中國史書上出現過的香料種類相當繁多,這些香料的主要的功能有四項:一是做為潔淨宗教修行者的工具,包括外在形式的清淨與內在層次的神聖化;二是作為醫療之用,廣義地說,透過在宗教儀式中焚燒各種香,可以醫療人身上的不同病痛,甚至可以赦除人的罪過;三是被視為供養神佛的物件,藉由焚香的動作,以香的芬芳氣息來取悅神佛,使其降福,甚至有香可以作為神佛的食物等觀念的存在;四是作為神聖與人的中介物質,或是可以讓人更接近神聖的物質:透過香,人可以接觸到「神聖」,不論直接或間接。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工具書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88。
Fahlbusch,Erwi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vol2 ,Grand Rapids, Mich. : Wm. B. Eerdmans Pub. ; Leiden : E.J. Brill, 1998.
Hughes, Thomas Patrick,A dictionary of Islam : being a cyclopaedia of the doctrines, rites, ceremonies, and customs, together with the technical and theological terms of the Muhammadan religion, Anarkali, Lahore : Premier Book House, 1965.
James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New York : C. Scribner`s sons ; Edinburgh : T. & T. Clark, 1924-27。
Eliade,Mircea,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 Macmillan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
小口偉一、堀一郎監修,《宗教學辭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3。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朱越利,《道經總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諸經要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大正新脩大藏經》,23冊。
《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勸發菩提心集》《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蘇悉地羯囉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辯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31冊。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華部念誦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屋書,1987。
以上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出版社,1998。
《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48冊。
《三洞法服科戒文》,《正統道藏》,30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42冊。
《上清大洞真經》,《正統道藏》,1冊。
《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51冊。
《太上三天正一盟威籙》,《正統道藏》,48冊。
《太上正一法文經》,《正統道藏》,48冊。
《太上玄司滅罪紫府消災法懺》,《正統道藏》,16冊。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正統道藏》,1冊。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01。
《太上黃籙齋儀》,《正統道藏》,10冊。
《太上經戒》,《正統道藏》,30冊。
《太上靈寶五符序》,《正統道藏》,15冊。
《太清道德顯化儀》,《正統道藏》,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30冊。
《正一威儀經》,《正統道藏》,30冊。
《正一法文經章官品》,《正統道藏》,48冊。
《正一法文法籙部儀》,《正統道藏》,54冊。
《正一修真略儀》,《正統道藏》,54冊。
《玉音法事》,《正統道藏》,18冊。
二、中文資料
《老君音誦戒經》,《正統道藏》,30冊。
《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18冊。
《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32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注》,《正統道藏》,11冊。
《真誥》,《正統道藏》,34冊。
《陸先生道門科略》,《正統道藏》,41冊。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42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16冊。
《猶龍傳》,《正統道藏》,30冊。
《登真隱訣》,《正統道藏》,11冊。
(一)、書籍
《雲山集》,《正統道藏》,42冊。
《道法會元》,《正統道藏》,47冊。
《道門定制》,《正統道藏》,52冊。
《道門通教必用集》,《正統道藏》,54冊。
《道書援神契》,《正統道藏》,53冊。
《漢武帝內傳》,《正統道藏》,8冊。
《齋戒錄》,《正統道藏》,11冊。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統道藏》,41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正統道藏》,1冊。
《黃庭內景玉經訣》,《正統道藏》,11冊。
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香部〉,台北:鼎文書局,1977。
以上收於《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莊陳登雲守傳,Saso,M編輯,《莊林續道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燾著,《外臺秘要》,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85。
王謨輯,《西京雜記》,台北:大化書局。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捷幼出版社編,《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出版社,1992。
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吳則虞撰,《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7。
李昉編,《太平御覽》〈香部〉,石家庄市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聚珍版叢書排版,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沈括撰,《夢溪筆談校證》,台北:世界書局,1961。收入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一冊》。
姚寬撰,《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
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天工書局,1989。
孫思邈著,《千金翼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
高濂撰,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
周嘉冑,《香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張君房輯纂,蔣立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莊周撰,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師文等奉敕編、劉景源點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賈思勰撰,《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魯迅,《古小說鉤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
劉安等輯撰、張廣保編著,《淮南子•原道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陳敬,《陳氏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薩都剌,《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方光華,《俎豆馨香:中國祭祀禮俗探索》,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昆吾,任半塘編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
王重民編,《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84。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法器》,台北:全佛文化,2000。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香與香器》,台北:全佛文化,2001。
白化文,《寺院與僧人》,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洪芻,《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李登財,劉還月著,《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台北:常民文化,2000)
李豐楙,謝聰輝合著,《濟度大事 : 臺灣齋醮》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隨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貝克著,《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死》,台北:東大發行,1997。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嚴可均編,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
林富士,《疾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1999。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1996。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卿希泰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尚書》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高承,《事物紀原》,台北:台灣商務,1971。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張智光,《生死輪迴》,台北:新視野,1996。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1998.02。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
陳良偉,《絲綢之路河南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毛詩正義》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館,1994。
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1997。
湯錫予等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
閔志亭,《道教全真科儀》,台北:文津,1998。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儀式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黃懺華,《中國佛教總論》〈中國佛教史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詹(郬-青+堇)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密》,北京:中國書店,2001。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馮佐哲等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冊。
《周禮注疏》
蒲慕州師,《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2002。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北京:商務,1996。
劉還月著,《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2000)
劉瞱原等著,《中國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樓宇烈、張志剛編,《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2002.03。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禮記注疏》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06。
蕭登福,《道教星斗福印與佛教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
蕭登福,《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台北:新文豐,1993。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1995。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羅問,《神啊!請多給我一點保佑!:拜對神明燒對香完全手冊》,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2001。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以上收於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05。
吉元昭治著,楊字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09。
窪德忠,著,蕭昆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著,譚智華譯,《前世今生》,台北:張老師,1992。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1993。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 ;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
巴特萊特(F.C. Bartlett)著,李維譯,《記憶 : 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桂冠,1998。
James ,William 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史記》
Jean Piaget著,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台北:結溝群,1990。
Jung,C.G.著,吳康等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1999。下冊。
榮格著,鴻鈞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1990。
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Richard Devenport-Hines)著,韓文正譯,《毒品》,台北:時報出版社, 2003。
保羅•薩特著,李一鳴譯,《想像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90。
Schafer,Edward H.,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中譯本,(美)謝弗 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布爾努瓦著、耿昇譯,《絲綢之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二刷。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eri)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11。
約翰.希克(John Hick)著,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成都:四川人民,1998.09。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等譯,《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漢書》
Mandy Aftel著,邱維珍譯,《香水的感官之旅:鑑賞與深度運用》,台北:商周,2002。
瑪麗.喬.梅多,理查德.德.卡霍(Mary Jo Meadow & Richard D. Kahoe),《宗教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6。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馬赫著,洪謙等譯,《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華森(J. B. Watson)著,李維譯,《行為主義》,台北:桂冠,1998。
大衛•科特萊特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
羅素•蕭圖著,易之新譯,《聖徒與瘋子:打破心理治療與靈性的藩籬》,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
塞莫•薩基著,《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商周,2001。
派特•瓦潤等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台北:商周,2001。
《福德正神金經》,出版項不詳。
《後漢書》
《天道的尊貴》,台北:正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皇母家書》,台中:巒友雜誌社,1989。
(二)、期刊論文
尹立,〈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分析心理學心理結構〉《社會科學研究》,2,2002。
王吉林,〈古代方士與道教形成〉《華岡文科學報》,12期。
王志浩等著,〈漢代青銅薰爐及其醫療保健價值的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1994。
王育成,〈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9。16輯。
王承文,〈早期靈寶經與漢魏天師道〉,《敦煌研究》,61期,1999。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2,1999。
王凱旋,〈東漢「市」考略〉《史學集刊》,2,1998。
《三國志》
冉萬里,〈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文博》,4,2002。
印再深〈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緣起與發展〉《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1998。
吉川忠夫,〈靜室考〉,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
塚本善隆,〈魏晉佛教的展開〉,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
朱越利,〈原始道教寺院種類考〉《江西社會科學》,12,1995。
西陵,〈“八關齋”釋義及年代溯考〉《四川大學學報》,3,1993。
何萍,〈中外文化交流與隋唐音樂舞蹈的興盛〉《貴州文史叢刊》,4,2000。
何煒,〈香草:一種意指解讀〉《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3,2000。
余佩瑾,〈內蒙古元代窖藏出土的鈞窯香爐〉《故宮文物月刊》,212,2000.11。
吳焯,〈漢代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3,1999。
《魏書》
吳焯,〈關中早期佛教傳播史料鉤稽〉《中國史研究》,4,1994。
呂菊,〈屈原的香草之戀〉《西江大學學報》,4,2000。討論屈原詩歌中香草意象。
呂麗華,〈略探Gandhakutii(香室)--佛陀的專有住處〉,發表於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未刊稿,2001.09。
宋廣偉,〈南陽與山東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5。
李倩,〈人神合一的文化表徵:楚辭和漢賦中的巫風〉《江漢論壇》,4,1994。
李錦山,〈燎祭起源於東部沿海地區〉《中國文化研究》,7,1995。
李鷺、寧國良著,〈古代中國寺院的俗講〉《華夏文化》,2,1997。
阮艷萍,〈“香草”意象在屈原悲劇意識表現中的置換變形〉《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2。
周俐,〈鶴﹕羽化升仙的中介──試論仙話小說中的鶴〉《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94。
周建忠,〈猗猗九畹易消歇,奕奕百畝多淹些…蘭花栽種歷史考述兼《楚辭》之“蘭”〉《東南文化》,9,2000。
《晉書》
林天蔚,〈山田憲太郎著「東亞香料史研究」評介〉《食貨月刊》,7,1997.10。
林培安,〈佛教梵唄傳入東土後的華化和演變〉《音樂藝術》,5,1998。
為稼,〈焚香的民俗淵源與歷史演變軌跡〉《中國民間文化》,18:1995.2。
紀宗安,〈澳門歷史上的香料貿易〉《文化雜誌》,19,1994。
高梅鍾、龍世俊,〈香客在寺廟中懸浮微粒曝露濃度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2,2000.04。
常霞青,〈吐蕃王國與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
常霞青,〈第四條絲路的發現﹣﹣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
常霞青,〈第三條絲路﹣﹣絲綢南路〉《歷史月刊》,48,1992。
張珣,〈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張珣,〈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權整合〉《思與言》,33:4,頁81-105。
《宋書》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以香為例〉,收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
張珣,〈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 : 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 : 以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
張健,〈馨香盈滿史料‥中國古代的熏香習俗與戰國漢晉時期的香熏〉《典藏古美術》,95,2000.08。
張澤洪,〈論科教三師〉《宗教學研究》,4,1998。
張澤洪,〈論道教的靈寶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2000。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焚香的象徵意義〉《中華文化論壇》,1,2001。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儀禮的祭壇〉《中國道教》,2001. 4。
張澤瑩,〈淺談歷代玉雕飛天的分期與與特點〉《文物春秋》,6,2000。
張麗明,〈河南洛陽市龍門北市香行像窟的考察」《考古》,5,2002,
《北齊書》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
陳洪,〈漢化佛教首例講經儀軌考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1999.03。
陳維新,〈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的角度〉《人類與文化》,23,1987.5。
陳擎光,〈宋代的合香與香具〉《故宮文物月刊》,133,1994.04。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特展‥歷代香具概說〉《故宮文物月刊》,118,1993.01。
陸敬嚴,〈中國古代的被中香爐〉《科學月刊》,335,1997.11。
曾遂今,〈關於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中國音樂學(季刊)》,4,2001。
游智淵,〈寄性靈於芬芳‥中國歷代用香文化的沿革〉《典藏古美術》,100,2001.01。
湯其領,〈東漢道士探析〉《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4。
黃典權,〈香火傳承考索〉《成大學報》,17,1991。
《南史》
黃柏權,〈嶺南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傳播〉《江西大學學報》,2,1998。
黃美英,〈媽祖香火與神威的建構〉《歷史月刊》,63,1993.4。
楊小敏,〈古詩中雲意象探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002。
楊萬發,〈寺廟祭拜與環境污染〉《厚生雜誌》,14,2001.08。
楊樹藩,〈一座明代香爐形制的探源〉《國魂》,571,1993.06。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
劉希為、王榮生,〈三至九世紀江南交通發展考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94。
劉承軍,〈簡析印第安文明中的思想因素及其研究的意義〉《拉丁美洲研究》,3,2002。
劉偉航〈寇謙之與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較研究〉《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997。
劉閩,〈舉世聞名的阿拉伯香料--香料貿易與伊斯蘭教的東傳〉《中國穆斯林》,1,1998。
《北史》
劉靜敏,〈幻化之境:漢魏晉南北朝博山爐的演變與象徵〉《歷史文物》,102,2002.01。
藍勇,〈中國古代辛辣用料的嬗變、流布與農業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2000。
羅二虎,〈漢晉時期的中國「西南絲綢之路」〉《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6,2000。
蘆建華,〈雲紋瓦當與秦漢建築思想〉《文博》,6,2001。
龔維英,〈屈原與神仙家思想的糾葛〉《荊州師專學報》,3,1997。
龔維英,〈從歷史發展考察婦女與不死藥的關係〉《民間文學論壇》,4,1996。
劉冬穎,〈《詩經》祭祀詩中的祭品〉《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4,2002。
林瑤棋,〈台灣漢人的香火傳承習俗〉《歷史文物》,卷8:2,1998.02。
陳學文,〈明清江南的香市〉《歷史月刊》,卷132,1999.01。
程竹青,〈香辛料的貿易與世界文明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卷5:2,1999.05。
《隋書》
羅保羅,〈燎祭考〉《輔大中研所學刊》,卷3,1994.06。
周聰俊,〈禋祀實柴槱燎考〉《國立編譯館館刊》,卷29:1,2000.06。
秦夢瀟,〈唱誦治病〉《香港佛教》,472,1999.9。
大千,〈氣味趣話〉《學科教育》,5,1995。
陳耀廷文,參見 網站: http://www.daoist.org/rit/cult_rit.htm。
《台灣日報》〈北部生活〉,32版,88/8/28。報導:「佛教儀式普渡不燒香,不燒冥紙法鼓山提倡[禮儀環保]喪葬儀式莊嚴隆重、哀而不傷」。
(三)、學位論文
王美雪,《漢帝國與西域文化交流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7。
宋隆斐,《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12。
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台大歷史所碩論,1993.03。
《宋史》
高玫鍾,《燃燒拜香產生反應性含氧物種之探討》,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清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4。
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06。
李瑜,《諸神的宕居: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6。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06。
許炳秀,《唐中葉以後史傳人物與神仙傳說》,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6。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佛教語彙意象》,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台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5。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賴麗美,《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二、英文資料
(一)、書籍
Bedini,Silvio A., The Trail of Time: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Cole, Michae , Cultural psychology :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Eliade, Mircea,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1959.
Feuchtwang, Stephan,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 the imperial metaphor ,
《入布薩堂說偈文等》,《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
Fischre-Rizzi,Susanne, The Complete Incense Book,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1998.
Fuller, R. C., Stairways To Heaven: Drugs in American Religious Histor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2000.
Furst, P. T., Hallucinogens and Culture, 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Inc.,1976.
Hall,Dudley, Incense & Thunder:Experience Intimacy and Power with God through Prayer,Oregon:Multnomah Publishers,1999.
Harner,M.J. ed., Hallucinogens and Shamanism, Lond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agerwey,John,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
Naquin,Susan and Yü,Chün-fang ed.,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2.
Needham, Joseph,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 5:2,Cambridge, U.K. ;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1954-<1988 >.
Ripinsky-Naxon,Michael, The Nature of Shamanism: Substance and Function of a Religious Metapho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Desjarlais,Robert R., Body and emotion :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Saso,M. R., The Teachings of Taoist Master Cha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Saso,M. R.,Taoism and Rite Cosmic Renewal, Washington: Washington State Un. Press,1972.
Schipper, Kristofer ; translated by Karen C. Duval, The Taoist bod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二)、期刊論文
Wetter, Albert, “Buddhist Ritual and State”,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K. S. Ch’en,“Justification for Buddhist Incense-offering Rites”,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Kroll, Paul W.,“Li Po’s Purple Haze”,in Taoism Reasource,7.2(1997)
Schafer,E.H.,“The Cranes of Mao Shan”,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Vol2.
三、日文資料
(一)、書籍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3冊。
三枝充□,《佛教小年表》,東京:厚德社,1974再版。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
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6。
有賀要延,《香と佛教》,東京:國書刊行館,平成2年11月(1991)。
土反出祥伸,《中國古代の占法:技術と咒術の周邊》,東京:研文,1991。
大淵忍爾編,《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昭和58[1983]。
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昭和39(1965)。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
福永光司等著,《中國宗教思想•一》,東京:岩波書店,1990。
福井文雅,《增補修訂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
《大方等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京都:法藏館,昭和41年四版(1967)。
吉川忠夫,《中國の人宗教意識》,東京:創文社,1998。
三浦國雄等編,《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平成12(2000)。
劉枝萬,《台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
(二)、期刊論文
Stein,R.A.,〈紀元二世紀の政治=宗教的道教運動にいて〉 收於 ミシュル・スワミエ 著,吉岡義豐譯,《道教研究》,第二冊,東京:昭森社,1967。
田中文雄,〈儀式の空間〉,收於 氏者編,《道教の教團と儀禮》,東京:雄山閣,2000。
林巳奈夫,〈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46,1974。
深見純生,〈流通と生產の中心としてのシセク--諸番志の輸出入品にみる〉《東洋學報》,3,1997。
福井文雅,〈「香讚」の初出資料について〉《印度學佛學研究》,42:1,1994。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0冊。
澤口剛雄,〈漢の樂府における神仙道家の思想〉《東方宗教》,27,1996。
《大比丘三千威儀》,《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
《大吉義神咒經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大宋僧史略》,《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2冊。
《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25冊。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中觀論疏》,《大正新脩大藏經》,42冊。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0冊。
《正法念處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7冊。
《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48冊。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3冊。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八關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安宅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孝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戒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佛說戒德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佛說浴像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莊嚴王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報恩奉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佛說灌頂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9冊。
《沙彌尼離戒文》,《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53冊。
《法華傳記》,《大正新脩大藏經》,51冊。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
《陀羅尼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陀羅尼雜集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
《律相感通傳》,《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浴佛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破邪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50冊。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5冊。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須摩提女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維摩經抄》,《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8冊。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
《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請觀音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89156008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6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蒲慕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梅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mei-ya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梅雅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mei-ya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2: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2: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2: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156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6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般人的感官主要可以產生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及觸覺等五種作用,而這五種感官的對象有所不同,但卻構成我們對自然界建立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感知這世界運作的窗戶,可見這些感官的存在對我們而言,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宗教儀式的進行中,藉由香這種物質的燃燒,可以刺激宗教信仰者的視覺及嗅覺兩方面功能——在視覺上,藉由香煙飄飄向上,以及凝聚成各種不特定形狀的景象,激發信仰者心嚮神仙世界的願望;加上在腦海中存想充滿雲煙霧氣世界的存在,更進一步在身體感官經驗的幫助下,確認了在信仰者心中神仙世界的存在,顯現了美麗的宗教世界。這種藉由香料在嗅覺上所引發的刺激作用,引發信仰者在宗教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之聯想與記憶,也可以是因為煙氣而產生相同之效果。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傾向於認為氣味是可以被人記憶的,而且這樣的記憶可能會是人類許多反應的根源。所以有可能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氣味卻左右了我們的反應。雖然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尚未達到可以完全解釋嗅覺、知覺與記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是這種簡單的聯想卻是被承認的。
     香料在人類的信仰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科學證據來說,這些燃燒的香料會在高溫下產生某些可以揮發的化學分子,給予儀式進行場域周圍之人的鼻子刺激,使這些人聞到與平時不同之氣味,感受到令人娛樂的香氣;在此同時,燒香同時也會產生細微的粒子懸浮在空氣中,造成視覺上煙氣瀰漫的感受,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一種迥異於平時的感受。在這兩種雙重的感官作用下,兼以不同宗教教義與社會文化的灌輸與教導,營造出一種特別的宗教情緒,進而展現對香及其作用的認知,形塑出香在宗教儀式中的作用。
     佛道經典及中國史書上出現過的香料種類相當繁多,這些香料的主要的功能有四項:一是做為潔淨宗教修行者的工具,包括外在形式的清淨與內在層次的神聖化;二是作為醫療之用,廣義地說,透過在宗教儀式中焚燒各種香,可以醫療人身上的不同病痛,甚至可以赦除人的罪過;三是被視為供養神佛的物件,藉由焚香的動作,以香的芬芳氣息來取悅神佛,使其降福,甚至有香可以作為神佛的食物等觀念的存在;四是作為神聖與人的中介物質,或是可以讓人更接近神聖的物質:透過香,人可以接觸到「神聖」,不論直接或間接。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主題 3
      三、資料蒐集與研究範圍 9
      四、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12
     
     第二章 香料的使用與佛道宗教儀禮
     
     第一節 經典文獻中的香料 19
      一、香料的種類、來源與產地 21
      二、香料的製作方式 22
      三、香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質 26
     (一)芳香 26
     (二)醫療 26
     
     第二節 佛教儀禮的形成與演變 27
      一、佛教傳入與宗教儀禮的形成 29
      二、佛教儀式中的行香 34
     
     第三節 道教科儀的形成與變化 35
      一、從先秦到兩漢的宗教儀禮 35
      二、道教科儀的發展與完備 38
      (一)太平道教團的形成及其科儀 38
      (二)天師道之科儀及其傳承 42
      三、道教科儀中的行香 48
     
     小結 48
     
     第三章 佛教與行香
     
     第一節 佛教經典中記載的香 51
      一、僧人傳記中的行香 51
      (一)最初的行香者 51
      (二)誦經行香儀禮的定形 51
      (三)行香與神異 52
      (四)其他 53
      二、佛教經典中的行香 53
      (一)四部《阿含經》 53
      1、《長阿含經》 54
      2、《中阿含經》 54
      3、《雜阿含經》 55
      4、《增壹阿含經》 56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57
      (三)《妙法蓮華經》 60
      (四)《佛說戒德香經》 60
     三、佛教戒律中與行香相關之例 61
     四、經典中關於行香的論述 62
      (一)香的「薰習力」 62
      (二)香的飄散性 63
      (三)行香具有轉化的性質 63
      (四)行香與智慧 64
     
     第二節 密教儀禮中的行香 65
     一、儀禮進行前的準備工作:壇場的建立 65
      (一)諸佛、菩薩的畫像 65
      (二)壇場土地的淨化 66
      (三)壇場的建立 66
     二、儀禮中行香的作用 67
      (一)供養與除穢 67
      1、供養經典 68
      2、供養佛、菩薩、諸天 68
      (二)傳達意念 69
      (三)使修行者精進 70
      (四)驅鬼與治鬼病 71
      (五)懺罪與乞願 71
      (六)求見佛、菩薩與諸天 72
      (七)疾病的醫療 72
      (八)求雨 73
      (九)葬禮與渡亡 74
      (十)其他 74
     
     第三節 儀禮中的香讚 75
     一、燒香真言 76 二、佛教香讚的內容與功用 77
     
     第四節 佛教儀禮中行香的宗教作用 78
      一、香對人的啟發 78
      二、香身:個人修行與境界的顯現 80
     
     小結 81
     
     
     第四章 道教科儀與行香
     
     第一節 科儀進行的場所與行香 84
      一、靜室的歷史、規模和重要性 84
      (一)《太平經》中提到的「室」 85
      (二)《登真隱訣》〈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諱告南嶽夫人口訣〉中的靜室 86
      (三)陸修靜時期的靜室 88
      (四)寇謙之與靜室 88
      二、道教的齋醮與醮壇 90
      (一)齋與醮 91
      (二)醮壇與醮儀 92
     
     第二節 科儀進行中的行香 94
      一、靜室與行香 94
      二、齋醮科儀與行香 98
      (一)科儀中香的使用:以《無上秘要》中〈太真三元齋〉為例 99
      1、科儀進行前的準備工作 99
      2、下元齋之進行 100
      3、齋儀中的上香與願望 101
      4、儀式的結束 102
      (二)燒香威儀 102
      (三)司香人員 104
      (四)科儀進行中香的象徵意義 105
      1、香煙與雲氣 105
      2、雲篆:形象化的文字 110
     
     第三節 科儀中焚香咒語略論 111
      一、上香咒 111
      二、發爐咒 113
      三、復爐咒 116
     
     第四節 行香的其他功用 117
     一、燒香以潔淨 117
     二、以香為供養 119
     
     小結 120
     
     
     第五章 佛道儀式中對行香的認知與使用
     
     第一節 香在宗教儀禮中之地位 122
      一、佛道儀禮進行程序中的香 123
      (一) 行香的時機 123
      (二) 行香動作在佛道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124
      二、行香所展現的功用與意義 124
     
     第二節 香的物質性與象徵性 125
      一、香的物質性與感官作用 125
      (一)煙氣、氣味與感官的作用 125
      1、氣味與感官作用 125
      2、煙氣與感官作用 127
      3、小結 127
      (二)感官作用與象徵意義 128
      二、香的象徵性與宗教心理的形成 130
     (一)香料的型態與產物 131
      (二)象徵層次上的意義 133
     
     第三節 行香在宗教儀式上展現的主要功能 136
      一、傳遞訊息 136
     二、修行 137
     三、供養 138
     四、迷幻經驗 139
     五、區隔與統整 141
     
     小結 141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佛教與行香 144
     第二節 道教與行香 145
     第三節 行香與宗教情懷 148
     第四節 總結 150
     
     
     徵引書目 151
     附圖 164
     附錄一 168
     附錄二 177
     附錄三 182
     附錄四 186
     附錄五 19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6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行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齋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靜室zh_TW
dc.title (題名) 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zh_TW
dc.title (題名) Burning Incense in Buddhist and Taoist scriptur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hlbusch,Erwi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vol2 ,Grand Rapids, Mich. : Wm. B. Eerdmans Pub. ; Leiden : E.J. Brill,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ghes, Thomas Patrick,A dictionary of Islam : being a cyclopaedia of the doctrines, rites, ceremonies, and customs, together with the technical and theological terms of the Muhammadan religion, Anarkali, Lahore : Premier Book House,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New York : C. Scribner`s sons ; Edinburgh : T. & T. Clark, 192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ade,Mircea,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 Macmillan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口偉一、堀一郎監修,《宗教學辭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道經總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諸經要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大正新脩大藏經》,2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勸發菩提心集》《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悉地羯囉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辯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3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華部念誦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屋書,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4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洞法服科戒文》,《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4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清大洞真經》,《正統道藏》,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5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三天正一盟威籙》,《正統道藏》,4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正一法文經》,《正統道藏》,4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玄司滅罪紫府消災法懺》,《正統道藏》,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正統道藏》,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黃籙齋儀》,《正統道藏》,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經戒》,《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上靈寶五符序》,《正統道藏》,1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清道德顯化儀》,《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一威儀經》,《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一法文經章官品》,《正統道藏》,4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一法文法籙部儀》,《正統道藏》,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一修真略儀》,《正統道藏》,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玉音法事》,《正統道藏》,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老君音誦戒經》,《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3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注》,《正統道藏》,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真誥》,《正統道藏》,3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先生道門科略》,《正統道藏》,4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4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猶龍傳》,《正統道藏》,3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登真隱訣》,《正統道藏》,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雲山集》,《正統道藏》,4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法會元》,《正統道藏》,4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門定制》,《正統道藏》,5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門通教必用集》,《正統道藏》,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書援神契》,《正統道藏》,5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武帝內傳》,《正統道藏》,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齋戒錄》,《正統道藏》,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統道藏》,4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正統道藏》,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庭內景玉經訣》,《正統道藏》,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香部〉,台北:鼎文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收於《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陳登雲守傳,Saso,M編輯,《莊林續道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燾著,《外臺秘要》,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謨輯,《西京雜記》,台北:大化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捷幼出版社編,《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則虞撰,《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昉編,《太平御覽》〈香部〉,石家庄市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聚珍版叢書排版,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括撰,《夢溪筆談校證》,台北:世界書局,1961。收入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一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寬撰,《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天工書局,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思邈著,《千金翼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濂撰,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嘉冑,《香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房輯纂,蔣立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周撰,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師文等奉敕編、劉景源點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思勰撰,《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古小說鉤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安等輯撰、張廣保編著,《淮南子•原道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敬,《陳氏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都剌,《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光華,《俎豆馨香:中國祭祀禮俗探索》,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昆吾,任半塘編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重民編,《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法器》,台北:全佛文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香與香器》,台北:全佛文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化文,《寺院與僧人》,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芻,《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財,劉還月著,《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台北:常民文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謝聰輝合著,《濟度大事 : 臺灣齋醮》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隨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貝克著,《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死》,台北:東大發行,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可均編,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疾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承,《事物紀原》,台北:台灣商務,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智光,《生死輪迴》,台北:新視野,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1998.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良偉,《絲綢之路河南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詩正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錫予等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閔志亭,《道教全真科儀》,台北:文津,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儀式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懺華,《中國佛教總論》〈中國佛教史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郬-青+堇)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密》,北京:中國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馮佐哲等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禮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蒲慕州師,《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北京:商務,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還月著,《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瞱原等著,《中國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樓宇烈、張志剛編,《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200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禮記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登福,《道教星斗福印與佛教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登福,《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台北:新文豐,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問,《神啊!請多給我一點保佑!:拜對神明燒對香完全手冊》,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上收於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元昭治著,楊字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窪德忠,著,蕭昆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著,譚智華譯,《前世今生》,台北:張老師,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 ;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特萊特(F.C. Bartlett)著,李維譯,《記憶 : 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桂冠,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William 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an Piaget著,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台北:結溝群,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ung,C.G.著,吳康等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1999。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榮格著,鴻鈞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Richard Devenport-Hines)著,韓文正譯,《毒品》,台北:時報出版社,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羅•薩特著,李一鳴譯,《想像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afer,Edward H.,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中譯本,(美)謝弗 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爾努瓦著、耿昇譯,《絲綢之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eri)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翰.希克(John Hick)著,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成都:四川人民,1998.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等譯,《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dy Aftel著,邱維珍譯,《香水的感官之旅:鑑賞與深度運用》,台北:商周,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瑪麗.喬.梅多,理查德.德.卡霍(Mary Jo Meadow & Richard D. Kahoe),《宗教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赫著,洪謙等譯,《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森(J. B. Watson)著,李維譯,《行為主義》,台北:桂冠,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衛•科特萊特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素•蕭圖著,易之新譯,《聖徒與瘋子:打破心理治療與靈性的藩籬》,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塞莫•薩基著,《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商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派特•瓦潤等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台北:商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德正神金經》,出版項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漢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道的尊貴》,台北:正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皇母家書》,台中:巒友雜誌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立,〈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分析心理學心理結構〉《社會科學研究》,2,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吉林,〈古代方士與道教形成〉《華岡文科學報》,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浩等著,〈漢代青銅薰爐及其醫療保健價值的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育成,〈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9。16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文,〈早期靈寶經與漢魏天師道〉,《敦煌研究》,61期,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2,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凱旋,〈東漢「市」考略〉《史學集刊》,2,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國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冉萬里,〈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文博》,4,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再深〈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緣起與發展〉《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川忠夫,〈靜室考〉,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塚本善隆,〈魏晉佛教的展開〉,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越利,〈原始道教寺院種類考〉《江西社會科學》,12,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陵,〈“八關齋”釋義及年代溯考〉《四川大學學報》,3,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萍,〈中外文化交流與隋唐音樂舞蹈的興盛〉《貴州文史叢刊》,4,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煒,〈香草:一種意指解讀〉《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3,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佩瑾,〈內蒙古元代窖藏出土的鈞窯香爐〉《故宮文物月刊》,212,200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焯,〈漢代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3,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焯,〈關中早期佛教傳播史料鉤稽〉《中國史研究》,4,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菊,〈屈原的香草之戀〉《西江大學學報》,4,2000。討論屈原詩歌中香草意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麗華,〈略探Gandhakutii(香室)--佛陀的專有住處〉,發表於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未刊稿,200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廣偉,〈南陽與山東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倩,〈人神合一的文化表徵:楚辭和漢賦中的巫風〉《江漢論壇》,4,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錦山,〈燎祭起源於東部沿海地區〉《中國文化研究》,7,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鷺、寧國良著,〈古代中國寺院的俗講〉《華夏文化》,2,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艷萍,〈“香草”意象在屈原悲劇意識表現中的置換變形〉《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俐,〈鶴﹕羽化升仙的中介──試論仙話小說中的鶴〉《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忠,〈猗猗九畹易消歇,奕奕百畝多淹些…蘭花栽種歷史考述兼《楚辭》之“蘭”〉《東南文化》,9,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天蔚,〈山田憲太郎著「東亞香料史研究」評介〉《食貨月刊》,7,1997.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培安,〈佛教梵唄傳入東土後的華化和演變〉《音樂藝術》,5,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為稼,〈焚香的民俗淵源與歷史演變軌跡〉《中國民間文化》,18:19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宗安,〈澳門歷史上的香料貿易〉《文化雜誌》,19,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梅鍾、龍世俊,〈香客在寺廟中懸浮微粒曝露濃度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2,200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霞青,〈吐蕃王國與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霞青,〈第四條絲路的發現﹣﹣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常霞青,〈第三條絲路﹣﹣絲綢南路〉《歷史月刊》,48,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權整合〉《思與言》,33:4,頁81-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以香為例〉,收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 : 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 : 以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馨香盈滿史料‥中國古代的熏香習俗與戰國漢晉時期的香熏〉《典藏古美術》,95,200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洪,〈論科教三師〉《宗教學研究》,4,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洪,〈論道教的靈寶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焚香的象徵意義〉《中華文化論壇》,1,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儀禮的祭壇〉《中國道教》,2001. 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澤瑩,〈淺談歷代玉雕飛天的分期與與特點〉《文物春秋》,6,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明,〈河南洛陽市龍門北市香行像窟的考察」《考古》,5,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洪,〈漢化佛教首例講經儀軌考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199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維新,〈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的角度〉《人類與文化》,23,198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擎光,〈宋代的合香與香具〉《故宮文物月刊》,133,1994.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特展‥歷代香具概說〉《故宮文物月刊》,118,199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敬嚴,〈中國古代的被中香爐〉《科學月刊》,335,199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遂今,〈關於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中國音樂學(季刊)》,4,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智淵,〈寄性靈於芬芳‥中國歷代用香文化的沿革〉《典藏古美術》,100,2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其領,〈東漢道士探析〉《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典權,〈香火傳承考索〉《成大學報》,17,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柏權,〈嶺南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傳播〉《江西大學學報》,2,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英,〈媽祖香火與神威的建構〉《歷史月刊》,63,19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小敏,〈古詩中雲意象探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萬發,〈寺廟祭拜與環境污染〉《厚生雜誌》,14,200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樹藩,〈一座明代香爐形制的探源〉《國魂》,571,1993.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希為、王榮生,〈三至九世紀江南交通發展考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承軍,〈簡析印第安文明中的思想因素及其研究的意義〉《拉丁美洲研究》,3,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偉航〈寇謙之與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較研究〉《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閩,〈舉世聞名的阿拉伯香料--香料貿易與伊斯蘭教的東傳〉《中國穆斯林》,1,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靜敏,〈幻化之境:漢魏晉南北朝博山爐的演變與象徵〉《歷史文物》,102,200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勇,〈中國古代辛辣用料的嬗變、流布與農業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二虎,〈漢晉時期的中國「西南絲綢之路」〉《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6,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蘆建華,〈雲紋瓦當與秦漢建築思想〉《文博》,6,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維英,〈屈原與神仙家思想的糾葛〉《荊州師專學報》,3,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維英,〈從歷史發展考察婦女與不死藥的關係〉《民間文學論壇》,4,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冬穎,〈《詩經》祭祀詩中的祭品〉《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4,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瑤棋,〈台灣漢人的香火傳承習俗〉《歷史文物》,卷8:2,1998.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學文,〈明清江南的香市〉《歷史月刊》,卷132,1999.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竹青,〈香辛料的貿易與世界文明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卷5:2,199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隋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保羅,〈燎祭考〉《輔大中研所學刊》,卷3,1994.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聰俊,〈禋祀實柴槱燎考〉《國立編譯館館刊》,卷29:1,200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夢瀟,〈唱誦治病〉《香港佛教》,472,19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千,〈氣味趣話〉《學科教育》,5,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耀廷文,參見 網站: http://www.daoist.org/rit/cult_ri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日報》〈北部生活〉,32版,88/8/28。報導:「佛教儀式普渡不燒香,不燒冥紙法鼓山提倡[禮儀環保]喪葬儀式莊嚴隆重、哀而不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美雪,《漢帝國與西域文化交流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隆斐,《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台大歷史所碩論,199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玫鍾,《燃燒拜香產生反應性含氧物種之探討》,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清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瑜,《諸神的宕居: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炳秀,《唐中葉以後史傳人物與神仙傳說》,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佛教語彙意象》,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台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麗美,《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dini,Silvio A., The Trail of Time: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le, Michae , Cultural psychology :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ade, Mircea,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uchtwang, Stephan,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 the imperial metaphor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入布薩堂說偈文等》,《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chre-Rizzi,Susanne, The Complete Incense Book,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ller, R. C., Stairways To Heaven: Drugs in American Religious Histor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rst, P. T., Hallucinogens and Culture, 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Inc.,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Dudley, Incense & Thunder:Experience Intimacy and Power with God through Prayer,Oregon:Multnomah Publishers,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ner,M.J. ed., Hallucinogens and Shamanism, Lond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gerwey,John,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quin,Susan and Yü,Chün-fang ed.,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edham, Joseph,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 5:2,Cambridge, U.K. ;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1954-<1988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pinsky-Naxon,Michael, The Nature of Shamanism: Substance and Function of a Religious Metapho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sjarlais,Robert R., Body and emotion :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so,M. R., The Teachings of Taoist Master Cha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so,M. R.,Taoism and Rite Cosmic Renewal, Washington: Washington State Un. Press,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ipper, Kristofer ; translated by Karen C. Duval, The Taoist bod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tter, Albert, “Buddhist Ritual and State”,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 S. Ch’en,“Justification for Buddhist Incense-offering Rites”,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oll, Paul W.,“Li Po’s Purple Haze”,in Taoism Reasource,7.2(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afer,E.H.,“The Cranes of Mao Shan”,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Vol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日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枝充□,《佛教小年表》,東京:厚德社,1974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有賀要延,《香と佛教》,東京:國書刊行館,平成2年11月(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反出祥伸,《中國古代の占法:技術と咒術の周邊》,東京:研文,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編,《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昭和58[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昭和39(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永光司等著,《中國宗教思想•一》,東京:岩波書店,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文雅,《增補修訂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方等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京都:法藏館,昭和41年四版(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川忠夫,《中國の人宗教意識》,東京:創文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浦國雄等編,《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平成12(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枝萬,《台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R.A.,〈紀元二世紀の政治=宗教的道教運動にいて〉 收於 ミシュル・スワミエ 著,吉岡義豐譯,《道教研究》,第二冊,東京:昭森社,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中文雄,〈儀式の空間〉,收於 氏者編,《道教の教團と儀禮》,東京:雄山閣,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巳奈夫,〈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46,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深見純生,〈流通と生產の中心としてのシセク--諸番志の輸出入品にみる〉《東洋學報》,3,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井文雅,〈「香讚」の初出資料について〉《印度學佛學研究》,42:1,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澤口剛雄,〈漢の樂府における神仙道家の思想〉《東方宗教》,27,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比丘三千威儀》,《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吉義神咒經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宋僧史略》,《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2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觀論疏》,《大正新脩大藏經》,4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法念處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4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八關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安宅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孝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戒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戒德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浴像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莊嚴王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報恩奉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灌頂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沙彌尼離戒文》,《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5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華傳記》,《大正新脩大藏經》,5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陀羅尼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陀羅尼雜集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律相感通傳》,《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浴佛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破邪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5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須摩提女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摩經抄》,《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請觀音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