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德教會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以東馬沙巴州斗湖德教會紫辰閣為例
Propagation of Moral Uplifting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An East Malaysia Sabah Che Hsing Khor Moral Uplifting Society Perpective
作者 李宏華
Lee, Horng-Wah
貢獻者 林端<br>張維安<br>鄭志明
Lin, Duan
李宏華
Lee, Horng-Wah
關鍵詞 德教
綜攝主義
民間教派
華人社群
Moral Uplifiting Association
syncretism
folk religious sect
Chinese society group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3:08 (UTC+8)
摘要 德教會為一個自1939年於中國潮汕傳至東南亞各國的一種教派的宗教團體,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香港、越南等國俱有屬於德教自身信仰體系的團體和信仰者存在。此宗教團體的派系計有紫、振、濟、贊化、明、緣等支系之分別,主要供奉的神明不分道佛,計有:觀音、關帝、濟公、太上老君和八仙等,其中心教義主要是以民間宗教信仰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與價值觀為其主幹。儘管德教所標榜的是五教(除了以上三教之外,另外兩個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宗且主張五教之間存在著互不相違悖的原則。本文以此宗教團體為研究對象,企圖去論述此信仰團體具備著特定的族群色彩之性質存在,在探索此信仰團體的性質、在馬來西亞當地的發展歷史過程同時,和它與當地海外華人社會的互動性關係,以進一步理解德教會此宗教組織為上述社群所帶來的若干意義性之存在,和在當地社會和特定社群當中所做出的貢獻和互動性關係。在釐清德教何以能夠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和當地社會中以不同的程度在國內盛行及發展此關懷下,以東馬沙巴州斗湖的紫辰閣為例子,從觀察其組織、成員、模式和神學思想中去省討其在糾集當地華人之方法,思索和觀察其所主張的「五教同善」之號召下與所在的大環境之影響下所產生的因應變化及可能性,和達到跨越潮人省籍之社群和服務當地社會之目的。
De-Jiao Hui, Moral Lifting Association(德教會)is a religious sect that origins from China, Teo-Chew(潮州) to South-eastern asia. Its believers and organizations spead to Singapore, Malaysia, Indonesia, Hong Kong and Vietnam. This sect separate with few branches. Their main worshipers are included Buddhism and Taoism deities.
     
     The belief which the Moral Uplifting Society composes with Chinese folk religion,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us. Although this association makes a syncretic faith called Five Traditions or Teachings share the same origin. The teaching is included religion of Islam and Christian, propaganda for others. Through this religious group and Che Hsing Khor Moral Uplifting Society(紫辰閣) in Tawau of Sabah, by the activities which their started and launched,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of this belief association become popular and successfully attaching local believers in Malaysia.
     
     With the history and social factors of Malaysia, Moral Uplifting Association become a matchmaker between a different Chinese native province, professions, social statu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o gather their believers. It tried to attach not only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y group but also obtained approving from the other ethnic community in that nation. Its believers take part in this belief group to share the same vision of fu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rmony.
參考文獻 德教文獻資料
1. 《新加坡德教會紫經閣慶祝銀禧大典暨自購閣宇落成紀念特刊25:1981-2006年》。
2. 《泰國合艾德教會紫南閣創閣三十週年紀念特刊》,2001。
3.  鄭良錫,《第四屇德教會環球大會鸞特刊》,<馬來西亞乩鸞四十年來概況>。
4. 《德教會振光閣創閣三十周年紀念特輯》,馬來西亞霹靂州。
5. 《德訊:11期》,1994:3。
6. 《德訊:14期》,1995,。
7. 《德訊:33期》,2003。
8. 《德訊:35期》,2006。
9. 《斗湖德教會紫辰閣創閣30週年紀念特刊》,2006。
10.《斗湖德教會紫辰閣廿周年閣慶紀念特刊:1996》
11.《斗湖德教會紫辰閣新閣落成暨創閣十二周年紀念特刊》,1988/6/26
12.《砂勞越美里德教會紫星閣九週年閣慶暨新閣落成紀念特刊》,1985。
13.《德教的由來》,由東馬德教會宣教工委會印贈。
14.李光照主編,《德教起源》,泰威信印刷有限公司,1997。
15.王昌波,《德教心典說什麼》。
16.郭廷棟,《性理題釋:郭序》,香港紫靖閣出版,1937年。
17.《敷宣真理:庚戌年十月初一日開鸞》,香港德教紫靖閣編印,1975。
18.林懷龍,<德教會的創立與發展>,《第四屇德教會環球大會鸞特刊》,沙巴州亞庇德教會紫瑞閣主辦及出版,1998年12月。
19.張陝光,<德光之光>,《泰國合艾德教會紫南閣創閣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20.《第三屇環球德教大會鸞》特刊,星州德教濟雲閣主辦出版,1996。
21.張海楓,《德教概念與發展: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2006年。
22.林懷龍,《德教的由來》,<德教會的創立和發展>,由東馬德教會宣教工委會印贈。
23.《德教概念與發展: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24.《香港德教紫靖閣廿五周年紀念特刊》,1988年。
25.余少勳,<泰國德教慈善總會簡介與展望>,《第三屇環球德教大會鸞》特刊,星州德教濟雲閣主辦出版,1996,頁68-9。
26.李養正主編,《當代道教》。
27.《霹靂吉輦峇眼色海明月善社創立根源與發展史略》,1990:16-8。
28.馬來西亞亞庇德教會紫瑞閣http://chesuikhor.org/?page_id=5
29.《沙巴州山打根德教會紫善閣主辦東馬德教會第一屇宣教訓練班特刊》,1992年。
30.《德教會振光閣創閣三十周年紀念特輯》,馬來西亞霹靂州。
31.《德訊:第28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1年6月。
32.《德訊:第16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6年3月。
33.《德訊:第20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7年8月。
34.《德訊:12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4年9月。
35.《德訊:26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9年9月。
36.《德訊:31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2年9月。
中文書籍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泰國華僑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9年。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聯經出版,2004年。
牛震,《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字磨坊文化事業,2002年。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市:文津,1997。
王志躍,〈德教概念中的儒學意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三期。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何平,<英國統治前馬來半島的封建制度及其特點>,《南洋問題研究》,2006:3。
冷東,《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吳沛豐等著,宋鎮照教授指導,《東南亞政經專題:馬來西亞》,2001年。
宋光宇,《天燈傳奇:下册》,三揚印刷企業,1996。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縣:博揚文化,2002。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縣:博揚文化,2002。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稻鄉出版,民國88年。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稻鄉出版,民國88年。
李亦園,<文化素養指標與的再探討>,《民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1991。
李亦園與郭振羽編,《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西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正中書局印行,1985。
杜維明,《儒教》,麥田出版,2002年。
林風,<論「五緣關係」與泰國社會華僑、華人族群>,《汕頭僑史:7期》,1990年。
柏格與樂格曼,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巨流出版,1991年。
韋伯,《宗教與世界》,遠流出版,1990。
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研究》,中國民族出版社,2002年。
張禹東,〈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質〉,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
張禹東〈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質〉,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市:聯經出版,1997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務印書館,1994。
野口鐵郎,劉天祥譯,《東南亞流傳的兩個中國人宗教》,《民間宗教第2輯:東南亞華人宗教專輯》,王見川與柯若樸主編,《民間宗教第二輯:東南亞華人宗教專輯》,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陳志明著,蘇慶華譯,《馬新德教會之發展及其分佈研究》,代理文摘(馬)有限公司,1991。
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牛津大學出版,2002年。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四號,1985。
彭松濤,《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1983。
彭松濤,《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1983。
焦大衛與歐大年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2005。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東大圖書,1999年。
楊國柱、鄭志明著,《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韋伯文化,2003。
楊敬安,<南洋同奉善社簡史>,刊於《南洋同奉善堂雪蘭莪分堂大峰古寺落成開幕紀念特刊》,1988。
劉文榮,《馬來西亞華人之經濟地位的演變》,華僑經濟出版社。
蔡文,《文化院與東南亞德教》,高雄市文化院,民國89。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鄭志明,<德教會在東馬的傳播與發展>,《傳統宗教的傳播》,大元出版,2007。
鄭志明主編,《認識德教手冊:入門篇》,東馬德教宣教工委會出版,2002。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一》,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2。
濮文起,《民國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簡論》,天津社會科學,1994:2期。
謝育德,《北婆羅洲沙巴百年簡史》,1980。
瞿海源,<台灣的民間信仰>,《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文建會,1990。
蘇慶華,《蘇慶華論文選集:馬新華人研究》,2004。
西文書籍
Anita M.Leopold & Jeppe S. Jensen, Syncretism in Religion: A Reader, New York:Routledge, 2004.
Anthony F.C.Wall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LVIII., 1956.
John Clammer, Diaspora and Identity: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M) Sdn Bhd., 2002.
John Clammer,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Chinese Beliefs in Singapore, 1947.
Philip Clart, Confucius and The Mediums: Is Ther A “Popular Confucianism”?, 2003。
Philips Clart, Asian Ritual Systems: Syncretisms and Ruptures, edited by Pamela J.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Caroline Academic Press, 2007.
Rodney Stark and Williams Sims Bainbridge, The Future of Relig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Susan E.Ackman & Raymond L.M.Lee, The Challenge of Religion after Modernity: Beyond disenchantmen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Yunfeng Lu,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20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315600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6008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端<br>張維安<br>鄭志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D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宏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Horng-Wah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宏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Horng-Wahen_US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3: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3: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3: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156008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6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德教會為一個自1939年於中國潮汕傳至東南亞各國的一種教派的宗教團體,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香港、越南等國俱有屬於德教自身信仰體系的團體和信仰者存在。此宗教團體的派系計有紫、振、濟、贊化、明、緣等支系之分別,主要供奉的神明不分道佛,計有:觀音、關帝、濟公、太上老君和八仙等,其中心教義主要是以民間宗教信仰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與價值觀為其主幹。儘管德教所標榜的是五教(除了以上三教之外,另外兩個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宗且主張五教之間存在著互不相違悖的原則。本文以此宗教團體為研究對象,企圖去論述此信仰團體具備著特定的族群色彩之性質存在,在探索此信仰團體的性質、在馬來西亞當地的發展歷史過程同時,和它與當地海外華人社會的互動性關係,以進一步理解德教會此宗教組織為上述社群所帶來的若干意義性之存在,和在當地社會和特定社群當中所做出的貢獻和互動性關係。在釐清德教何以能夠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和當地社會中以不同的程度在國內盛行及發展此關懷下,以東馬沙巴州斗湖的紫辰閣為例子,從觀察其組織、成員、模式和神學思想中去省討其在糾集當地華人之方法,思索和觀察其所主張的「五教同善」之號召下與所在的大環境之影響下所產生的因應變化及可能性,和達到跨越潮人省籍之社群和服務當地社會之目的。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De-Jiao Hui, Moral Lifting Association(德教會)is a religious sect that origins from China, Teo-Chew(潮州) to South-eastern asia. Its believers and organizations spead to Singapore, Malaysia, Indonesia, Hong Kong and Vietnam. This sect separate with few branches. Their main worshipers are included Buddhism and Taoism deities.
     
     The belief which the Moral Uplifting Society composes with Chinese folk religion,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us. Although this association makes a syncretic faith called Five Traditions or Teachings share the same origin. The teaching is included religion of Islam and Christian, propaganda for others. Through this religious group and Che Hsing Khor Moral Uplifting Society(紫辰閣) in Tawau of Sabah, by the activities which their started and launched,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of this belief association become popular and successfully attaching local believers in Malaysia.
     
     With the history and social factors of Malaysia, Moral Uplifting Association become a matchmaker between a different Chinese native province, professions, social statu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o gather their believers. It tried to attach not only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y group but also obtained approving from the other ethnic community in that nation. Its believers take part in this belief group to share the same vision of fu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rmon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詞 1
     摘要 2
     第壹章 諸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6
     第五節 文獻回顧 7
     第貳章 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對德教之影響 11
     第一節 族群 14
     第二節 宗教政策對德教會的影響 16
     第參章 德教的源起與傳播 21
     第一節 歷史 21
     第二節 德教會於東亞傳播之地理範圍:泰國、新加坡、香港的信仰狀況 23
     第三節 馬來西亞德教會的各派系和其淵源 28
     第肆章 德教的教義思想與信仰神明 32
     第一節 德教的主要神明 32
     第二節 德教的教義和中心思想 34
     第三節 德教的主要經典及教義 35
     第四節 德教會的屬性:鸞堂與善社的交匯 42
     第五節 小結 50
     第伍章 東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紫辰閣 53
     第一節 沙巴州的歷史 53
     第二節 德教在東馬來西亞 54
     第三節 沙巴斗湖紫辰閣的活動與信仰者 55
     第四節 儀式 57
     第五節 活動 60
     第六節 信仰者 64
     第陸章 德教會與社會在馬來西亞當地的對話之影響 77
     第一節 個人的心靈 77
     第二節 族群 79
     第三節 與當地文化的互動 88
     結論 93
     參考書目 95
     附錄: 98
     一、地圖 98
     1. 馬來西亞地圖: 98
     二、人口之統計資料 99
     1. 馬來西亞全國國民人口及各族群人口之統計資料 99
     2. 沙巴州與斗湖(Tawau)地區人口之統計資料 100
     三、 馬來西亞國內和沙巴州有關華裔各方言群相關資料 101
     1. 馬來西亞國內華裔方言族群人口統計與方言群分佈概述: 101
     2. 沙巴州客家公會(United Sabah Hakka Association 1990): 102
     3. 沙巴州海南會館2007年各地區會館地址和會員人數: 102
     四、 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德教會紫辰閣 103
     1. 德教社諸佛仙尊聖誕一覽表: 103
     2. 斗湖紫辰閣1976-2008年永久會員總數和性別、籍貫之比例資料 104
     五、 圖集 104
     1. 斗湖德教會紫辰閣圖集 104
     2. 泰國德教會 107
     3. 香港德教會紫靖閣 107
     4. 新加坡紫新閣:新加坡國內第一個德教會(1952年創閣;1967年停乩) 108
     5. 馬來西亞各德教會會閣所在位置略示圖 109
     6. 德教會的活動圖集 110
     六、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德教會通訊錄 111
     1. 新加坡(SINGAPORE)德教会聯系資料: 111
     2. 東馬來西亞的德教会聯系資料: 111
     3. 西馬來西亞德教会聯系資料: 114
     4. 香港德教会聯繫資料: 12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6008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德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綜攝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間教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人社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oral Uplifiting Associ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yncret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lk religious sec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ese society groupen_US
dc.title (題名) 德教會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以東馬沙巴州斗湖德教會紫辰閣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Propagation of Moral Uplifting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An East Malaysia Sabah Che Hsing Khor Moral Uplifting Society Perpec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教文獻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新加坡德教會紫經閣慶祝銀禧大典暨自購閣宇落成紀念特刊25:1981-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泰國合艾德教會紫南閣創閣三十週年紀念特刊》,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鄭良錫,《第四屇德教會環球大會鸞特刊》,<馬來西亞乩鸞四十年來概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德教會振光閣創閣三十周年紀念特輯》,馬來西亞霹靂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德訊:11期》,199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德訊:14期》,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德訊:33期》,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德訊:35期》,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斗湖德教會紫辰閣創閣30週年紀念特刊》,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斗湖德教會紫辰閣廿周年閣慶紀念特刊: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斗湖德教會紫辰閣新閣落成暨創閣十二周年紀念特刊》,1988/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砂勞越美里德教會紫星閣九週年閣慶暨新閣落成紀念特刊》,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德教的由來》,由東馬德教會宣教工委會印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李光照主編,《德教起源》,泰威信印刷有限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王昌波,《德教心典說什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郭廷棟,《性理題釋:郭序》,香港紫靖閣出版,193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敷宣真理:庚戌年十月初一日開鸞》,香港德教紫靖閣編印,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林懷龍,<德教會的創立與發展>,《第四屇德教會環球大會鸞特刊》,沙巴州亞庇德教會紫瑞閣主辦及出版,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張陝光,<德光之光>,《泰國合艾德教會紫南閣創閣三十週年紀念特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第三屇環球德教大會鸞》特刊,星州德教濟雲閣主辦出版,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張海楓,《德教概念與發展: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林懷龍,《德教的由來》,<德教會的創立和發展>,由東馬德教會宣教工委會印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德教概念與發展: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香港德教紫靖閣廿五周年紀念特刊》,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余少勳,<泰國德教慈善總會簡介與展望>,《第三屇環球德教大會鸞》特刊,星州德教濟雲閣主辦出版,1996,頁6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李養正主編,《當代道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霹靂吉輦峇眼色海明月善社創立根源與發展史略》,1990: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馬來西亞亞庇德教會紫瑞閣http://chesuikhor.org/?page_id=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沙巴州山打根德教會紫善閣主辦東馬德教會第一屇宣教訓練班特刊》,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德教會振光閣創閣三十周年紀念特輯》,馬來西亞霹靂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德訊:第28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德訊:第16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德訊:第20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德訊:12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德訊:26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德訊:31期》,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出版,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泰國華僑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聯經出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震,《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字磨坊文化事業,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市:文津,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躍,〈德教概念中的儒學意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平,<英國統治前馬來半島的封建制度及其特點>,《南洋問題研究》,20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東,《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沛豐等著,宋鎮照教授指導,《東南亞政經專題:馬來西亞》,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光宇,《天燈傳奇:下册》,三揚印刷企業,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縣:博揚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台北縣:博揚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稻鄉出版,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稻鄉出版,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文化素養指標與的再探討>,《民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與郭振羽編,《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西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正中書局印行,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儒教》,麥田出版,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風,<論「五緣關係」與泰國社會華僑、華人族群>,《汕頭僑史:7期》,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格與樂格曼,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巨流出版,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伯,《宗教與世界》,遠流出版,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研究》,中國民族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禹東,〈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質〉,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禹東〈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質〉,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市:聯經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務印書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野口鐵郎,劉天祥譯,《東南亞流傳的兩個中國人宗教》,《民間宗教第2輯:東南亞華人宗教專輯》,王見川與柯若樸主編,《民間宗教第二輯:東南亞華人宗教專輯》,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明著,蘇慶華譯,《馬新德教會之發展及其分佈研究》,代理文摘(馬)有限公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牛津大學出版,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四號,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松濤,《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松濤,《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大衛與歐大年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東大圖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柱、鄭志明著,《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韋伯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敬安,<南洋同奉善社簡史>,刊於《南洋同奉善堂雪蘭莪分堂大峰古寺落成開幕紀念特刊》,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榮,《馬來西亞華人之經濟地位的演變》,華僑經濟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文化院與東南亞德教》,高雄市文化院,民國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德教會在東馬的傳播與發展>,《傳統宗教的傳播》,大元出版,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主編,《認識德教手冊:入門篇》,東馬德教宣教工委會出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一》,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濮文起,《民國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簡論》,天津社會科學,1994: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育德,《北婆羅洲沙巴百年簡史》,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台灣的民間信仰>,《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文建會,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慶華,《蘇慶華論文選集:馬新華人研究》,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ita M.Leopold & Jeppe S. Jensen, Syncretism in Religion: A Reader, New York:Routledge,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thony F.C.Wall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LVIII., 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Clammer, Diaspora and Identity: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M) Sdn Bhd.,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Clammer,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Chinese Beliefs in Singapore, 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ip Clart, Confucius and The Mediums: Is Ther A “Popular Confucianism”?,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ips Clart, Asian Ritual Systems: Syncretisms and Ruptures, edited by Pamela J.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Caroline Academic Press,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dney Stark and Williams Sims Bainbridge, The Future of Relig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san E.Ackman & Raymond L.M.Lee, The Challenge of Religion after Modernity: Beyond disenchantmen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unfeng Lu,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200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