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湖南新政(1895-1898)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作者 羅皓星
Law, Ho Sing
貢獻者 王汎森<br>劉季倫
Wang, Fan Sen
羅皓星
Law, Ho Sing
關鍵詞 湖南新政
中國近代政治文化
歷史記憶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political culture
The Historical Memory Bill of Modern china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3:54 (UTC+8)
摘要 本論文將重新探討湖南新政的實際成效與其形象的塑造過程。在現今的學界中,對湖南新政的認識受限於維新人士的觀點。因而對湖南新政之認識,往往停留在「新舊之爭」上。此觀點往往過於僵化,侷限研究者的視野。因而,在這種歷史認識的限制下,研究者沒法解釋當時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故只有去熟悉化,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書寫此段歷史,重新還原當時之歷史時空,才能找回失去的歷史知識。
     本論文會先探討地方官吏在湖南新政中的角色與貢獻。江標、陳寶箴、張之洞等人在湖南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惟後人對其的認識,往往是經過維新人士而來,因而不免與歷史事實有所落差。所以,重新研究地方官吏的角色,則有助於重新檢討湖南新政之形成過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湖南保衛局在湖南新政的影響力,缺乏深入的研究。事實上,在湖南新政的主事者看來,湖南保衛局是為湖南新政成敗之關鍵。本論文將探討湖南保衛局的興起與頓挫,其重點將放在湖南保衛局的構想之形成,在其實行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以此作為了解湖南新政的一個側面。在湖南保衛局施行過程中,不同人士都對於保衛局的實行有所討論,亦對於其有所批評。而從保衛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不過,由於受到「新舊之爭」思維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些批評者,多視其為「守舊」,因而對其言論多以負面眼光看待。事實上,這些批評者也是推動新政的主力。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論述中,往往忽略這些史事。究其原因,與湖南士人之間的論爭有所關連。而這亦是決定湖南新政前途的重要關鍵。
     所以,本論文將分析湖南士人之間論爭之起因,以及論爭的經過。在此過程中,不同士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矛盾與衝突,從而使得湖南新政遭受衝擊。這些衝擊有的來自於湖南士人本身,也有一些是來自於省外。而這些衝擊,很大程度上與康有為有相當密切之關連。湖南新政與戊戌變法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而康有為一派意圖影響湖南新政的發展,引來不少士人的反彈。因此,士人之間開始出現分歧。而反對康有為一方之人士,往往援引省外反對康有為的言論作為思想資源,以抗衝康學,拿回新政的主導權。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只是康有為一派的康學,而非針對西學。
     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時空看來,參與論爭的雙方在思想上均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對於西學,都抱持接納的態度;在新政的事務上,他們都有所參與。但在後人看來,王先謙等人被貼上「守舊」的標籤。因此,這種觀點如何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所以,本論文將探討當時人如何看待湖南新政,並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其中一種特色。在當事人看來,湖南新政並沒有因戊戌政變而中止,在後來仍有所延續。而在日本人看來,湖南士人並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別。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都以湖南新政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因而塑造一種「新舊之爭」的氛圍。在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動下,這種湖南的「新舊之爭」成為當時人的歷史想像,並成為後人對於該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期刊:
1. 《知新報》,1-133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2. 《時務報》,1-69冊,臺北:京華書局,1967。
3. 《湘報》,1-171號,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湘學新報》,1-40冊,臺北:華文書局,1967。
5. 《湖南官報》,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35-36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
6. 《湖南歷史資料》,1958–1960:1、1980:1、1981:1-2,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
7. 《萬國公報》,1-45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
8. 《實學報》,1-1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1–33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88. 狹間直樹(編),《共同研究梁啟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 : みすず書房,1999。
89. 狹間直樹(編),《西洋近代文明と中華世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70周年記念シンボジウム論集》,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1。
90. 神谷正男(編),《宗方小太郎文書》,東京:原書房,1975。
91.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
9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93. 張之洞,《勸學篇》,京都:田中文求堂,1898。
94. 張元濟,《張元濟詩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95. 張玉法(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下),1800–1911》,臺北:南天書局,1987。
96.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97.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
10. 《臺灣日日新報》
98.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99.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100.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
101.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102.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03.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60-1978。
104. 曹典球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會(編),《愛國教育家曹典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10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106.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中華書局,1978。
107. 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繫日》,上海:上海書店,1998。
專書(中日文部分):
108. 深澤秀男,《戊戌變法運動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00。
109. 盛宣懷,《愚齋存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110.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
111. 陳少明、單世聯、張永義(著),《近代中國思想史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112.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3.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114. 陳善偉(編),《唐才常年譜長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115. 陶德民,《明治の漢學者と中国:安繹‧天囚‧湖南の外交論策》,大阪:関西大學出版社,2007。
116. 章伯峰、顧亞(主編),《近代稗海》第12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7. 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6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 《近衛篤磨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磨日記》,第三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68-1969。
118. 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19.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120.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121.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2.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北京:新華出版社,1979。
123.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4. 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125.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26. 湯志鈞,《乘桴新獲:從戊戍到辛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127.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2.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128. 黃遵憲,《黃遵憲集》,1-2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29.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30.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1.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群體的互動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132. 葉德輝(編),《覺迷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133. 葉德輝(編),《覺迷要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1905。
134. 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35. 實藤惠秀(著),陳固亭(譯),《明治時代中日文化的連繫》,臺北:中華書局,1971。
136. 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編),《對支回顧錄》,東京:東亞同文會內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1936。
137. 廖梅,《汪康年:從民權論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1。
3. 《湖南時務學堂問答》,第一集,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圖書館館藏。
138.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39.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0.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141. 趙爾巽(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
142. 趙樹貴、曾麗雅(主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143.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1冊,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4. 劉泱泱(主編),《湖南通史.近代卷》,長沙 : 湖南出版社,1994。
145. 劉寅生,袁英生(編),《王國維全集:書信》,臺北:華世出版社,1982。
146. 劉達武(編),《蔡松坡先生遺集》,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
147. 劉籣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 《薛福成全集》,下冊,臺北:廣文書局,1963。
148. 蔣英豪(編),《黃遵憲師友記》,上海:上海書店,2002。
149. 蔣德鈞,《求實齋類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延以圖書館藏。
150.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151. 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152. 橫山英(編),《中国の近代化と地方政治》,東京:勁草書房,1985。
153.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長沙:岳麓書社,1985。
154.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155.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156. 謝放,《張之洞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7. 韓延龍,《中國近代警察史》,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 丁文江、趙豐田,《梁任公年譜長編初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58. 羅志田,《昨天的與世界的:從文化到人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59.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60. 羅家倫(主編),《二十世紀之支那、洞庭波、漢幟(合訂本)》,臺北: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161. 羅家倫(主編),《警鐘日報》,5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162.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63. 嚴昌洪、許小青,《癸卯年萬歲:1903年的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64. 嚴昌洪等(編),《張難先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65. 蘇輿(編)、楊菁(點校),《翼教叢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166. 饒懷民(編),《楊毓麟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
167. 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丁平一,《譚嗣同與維新派師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168.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論文(中日文部分):
1. 〈支那朋黨分裂の概況〉,《東邦協會會報》,61期(東京,1899年9月10日),45-63。
2. 〈都察院代遞總檢察廳廳丞王世琪等請開復已故湘撫陳寶箴原官呈〉,《國風報》,1:3(1910年3月11日),127-129。。
3. 〈短評:康有為與葉德輝〉,《湖南民報》,1927年4月15日,3版。
4. 〈圖畫:為民流血譚瀏陽先生嗣同〉,《新民叢報》,第25期,明治三十六年二月十一日。
5. 《朱峙三日記》,收入:辛亥革命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辛亥革命史叢刊》,12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51-414。
6. 中西牛郎,〈論說:張之洞氏の新著を讀〉,《太陽》,4:20(東京,1898年10月5日),23-29。
7. 中村義,〈辛亥革命期間的湖南省與日本〉,收入:《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2冊,1224–1231。
8. 中村義,〈洋務.變法と民變――一八九八年の兩湖地區をめぐつて〉,收入:田中正俊(編),《講座中国近現代史》第2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78),147-175。
7.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 孔祥吉,〈江標〉,收入:林增平、郭漢民(編),《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六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184-192。
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臺北,2003年12月),177-194。
11. 王笛,〈晚清警政與社會改造〉,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上冊,193-209。
12. 目黑克彦,〈湖南变法運動におけろ保衛局の歷史的位置〉,《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二輯(仙台,1986),107-142。
13. 石川禎浩,〈辛亥革命時期的種族主義與中國人類學的興起〉,收入: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998–1020。
14. 全漢昇,〈清末的「西學源出中國」說〉,《嶺南學報》,4:2(廣州,1935年6月),705–727。
15. 朱峙三,〈兩湖書院──兩湖總師範學堂〉,《武漢文史資料》,1986:1(武漢,1986年3月),73-79。
16. 朱英,〈戊戌到辛亥地方自治的發展──湖南保衛局與上海總工程局之比較〉,《近代史研究》,1994:4(北京,1994年8月),88-105。
17. 佐佐木正哉,《清末排外運動の研究》第一冊,《近代中国》,12(東京:巖南堂書店,1982)。
18. 佐佐木保子,〈湖南变法運動につぃて〉,《史艸》,5(東京:日文女子大學史學研究會,1964),35-59。
8.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9. 佐藤宏,〈支那朝野の真相を說きて同國を改造するは日本人の責なる所以を論す〉,《日本人》,63(東京,1898年3月20日),18-28。
20. 佐藤慎一,〈一八九0年代の「民權」論─張之洞と何啟の「論爭」を中心に〉,收入:金谷治(編),《中國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東京:創文社,1983),709-727。
21. 吳仰湘,〈南學會若干史實考辨〉,《近代史研究》,2001:2(北京,2001年4月),281-292。
22. 呂實強,〈周漢反敎案(1890-189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臺北,1971),417-461。
23. 周瑞坤,〈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4. 周麗潮,〈湖南開民智運動之研究(1895-1911)〉,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25. 林志宏,〈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26. 桑兵,〈「興亞會」與戊戌庚子間的中日民間結盟〉,《近代史研究》,2006:3(北京,2006年6月),41–53。
27. 狹間直樹,〈譚嗣同『仁學』の刊行と梁啟超〉,《東方學》,110輯(京都,2005年7月),122-135。
28. 崔建英(整理),〈郋園學行記〉,《近代史資料》,57(北京,1985),107-145。
9.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5。
29. 陳恭祿,〈甲午戰後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1895–1898〉,《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1(武漢,1933), 57-127。
30. 陳善偉,〈翻譯與政治:唐才常的西學知識與政治思想〉,《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香港,1999), 235-249。
31. 陳慶年,〈戊戌已亥見聞錄〉,《近代史資料》,81(北京,1992), 101-138。
32.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2卷4期(北京,1916年12月1日), 1-7。
33. 陳獨秀,〈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新青年》,2卷2期(北京,1916年11月1日), 1-4。
34. 陳鍫,〈戊戌政變時反變法人物之政治思想〉,《燕京學報》,25(北京,1939年),59-106。
35. 舒習龍,〈姚錫光述論〉,《史林》,2006:5(上海,2006年10月),頁52-59、114。
36. 華立,〈清代保甲制度簡論〉,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六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87-121。
37. 黃東蘭,〈近代中國地方自治話語試論〉,收入:賀照田(主編),《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份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31。
38. 楊聯陞,〈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收入: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3),61-89。
10.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
39. 葉瀚,〈塊餘生自紀〉,《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476-491。
40. 蒼石,〈發刊詞〉,《楚南》,第1期(長沙,1935年6月17日),2,收入:《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湖南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第3冊,985。
41. 潘光哲,〈《時務報》與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5(北京,2005年10月),60–83。
42.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43. 潘光哲,〈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二十一世紀》,67(香港,2001年10月),66-70。
44. 潘光哲,〈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5(上海,2006年10月),1-18。
45. 潘光哲,〈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16:1(臺北,2005年3月),85-124。
46. 蔡開松,〈湖南保衛局述論〉,《近代史研究》,1990:1(北京,1990年2月),109-124。
47. 賴溫如,〈晚清新舊學派思想之爭論:以《翼教叢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48. 薛英(輯錄),〈江標致宮島信〉,《文獻》,37:3,(北京,1988年8月),286。
11. 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国の變貌: 電信.鉄道ネットワ-クの形成と中囯囯家統合の変容》,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49. 藤谷浩悦,〈戊戌變法と畢永年:湖南維新派の思想と行動〉,《駒澤史學》,64(東京:2005年6月),64-88。
50. 藤谷浩悦,〈湖南變法運動の性格につぃて:保衛局を中心に〉,收入:辛亥革命研究會(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菊池貴晴先生追悼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5),109-137。
西文部分:
1. Lewis, Charlton M.. “The Hunanese Elite and the Reform Movement, 1895–1898,”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1 (1969.11), pp. 35-42.
2. Westney, D.Eleanor.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transfer of Western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to Meiji Japa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Diko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Pocock, J.G.A.Politics,Language and Time:Essays o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Chicago:Univeristy of Chicago Press,1989.
5. Baker, Keith. Inven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 essays on Frenc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Kamachi, Noriko .Reform in China: Huang Tsun-hsien and the Japanese Mode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7. Cohen, Paul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
12. 大日方純夫,《近代日本の警察と地域社会》,東京:筑摩書房,2000。
8. Karl, Rebecca and Zarrow, Peter eds.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9. Gildea, Robert .The Past in French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 Wright, Mary clab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11. Platt, Stephen R..“Huna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Revival of Wang Fuzhi, 1829-1923”, Ph.D. thesis, Yale University, 2004.
13. 中山大學歷史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資彙編:教務教案檔》,第六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15. 中村義,《白岩龍平日記:アジア主義實業家の生涯》,東京:研文出版社,1999。
16. 中村義,《辛亥革命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79。
17.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1–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25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22. 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第二卷,東京:筑摩書房,1970-1974。
23. 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1998。
24.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25. 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臺北:廣文書局,1991。
26. 王永興(主編),《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7. 王先謙,《清王葵園先生先謙自定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28. 王先謙,《虛受堂書札》,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9.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30.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0一~一九二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31. 王栻(編),《嚴復集》,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32. 王紹坊,《中國外交史(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1840-1911)》,開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33. 王逸明(主編),《葉德輝集》,第1-4冊,上海:學苑出版社,2007。
34.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35.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36. 王蘧常,《沈寐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37. 王鳯喈,《中國教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
38. 亓冰峰,《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39. 北京市檔案館(編);楊念群(點校),《楊度日記》,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0.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46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41. 吉澤誠一郎,《愛国主義の創成: ナショナリズムから近代中囯をみる》,東京:岩波書店,2003。
42.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43. 朱克敬,《暝庵雜識》,長沙:岳麓書社,1983。
44. 江標(編),《沅湘通藝錄》,《叢書集成初編》,23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5. 江標(編),《格致精華錄》,出版地不詳: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
46. 江標(輯),《靈鶼閣叢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
47. 何信全,《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臺北:經世書局,1984。
48. 吳天任,《清黃公度先生遵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49. 吳保初,《北山樓集》,合肥:黃山書社,1990。
50. 呂万和,《明治維新と中国》,東京:六興出版,1988。
51.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52. 李伯元,《南亭筆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3. 李肖聃,《星廬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3。
54.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硏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5. 李劍農,《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
56. 杜邁之等(編),《自立會史料集》,長沙:岳麓書社,1983。
57. 求是齋(編),《皇朝經世文編五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58. 汪兆鏞(輯),《碑傳集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59. 汪叔子等(編),《陳寶箴集》,共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60. 汪榮祖(譯),蕭公權(著),《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8。
61. 來新夏,《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2. 周秋光(編),《熊希齡先生遺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63. 周秋光(編),《熊希齡集》,第一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64. 東亞同文會內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編),《續對支回顧錄》,東京:大日本教化圖書,1941-1942。
65.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2。
66. 林慶彰,蔣秋華(編),楊菁(點校),《蘇輿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67. 松崎鶴雄,《柔父隨筆》,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3,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南都藏書室藏。
68. 邵元沖,《邵元沖先生文集》,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3。
69. 金匱闕鑄補齋主人(編),《皇朝新政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70.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71. 阿部洋,《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東京:龍溪書舍,2002。
72. 姜泣群(編),《民國野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3. 胡兆鸞(編),《西學通攷》,長沙:1897,浙江大學圖書館藏。
74. 胡珠生(編),《宋恕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75. 胡鈞(編),《清張文襄公之洞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76. 胡適,《胡適的日記》,10冊,臺北:遠流出流社,1989-1990。
77. 唐才常(編),《湘報類纂》,1-2冊,臺北:大通出版社,1968。
78. 唐才常,《覺顛冥齋內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9. 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80. 孫延釗(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81.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82.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出版社,1962。
83. 徐珂,《清稗類鈔》,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84.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5.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
86.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87. 柴萼(撰),《梵天廬叢錄》,上海:中華書局,192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315300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汎森<br>劉季倫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Fan S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皓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aw, Ho S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皓星zh_TW
dc.creator (作者) Law, Ho S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3:54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3: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3: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3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3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將重新探討湖南新政的實際成效與其形象的塑造過程。在現今的學界中,對湖南新政的認識受限於維新人士的觀點。因而對湖南新政之認識,往往停留在「新舊之爭」上。此觀點往往過於僵化,侷限研究者的視野。因而,在這種歷史認識的限制下,研究者沒法解釋當時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故只有去熟悉化,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書寫此段歷史,重新還原當時之歷史時空,才能找回失去的歷史知識。
     本論文會先探討地方官吏在湖南新政中的角色與貢獻。江標、陳寶箴、張之洞等人在湖南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惟後人對其的認識,往往是經過維新人士而來,因而不免與歷史事實有所落差。所以,重新研究地方官吏的角色,則有助於重新檢討湖南新政之形成過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湖南保衛局在湖南新政的影響力,缺乏深入的研究。事實上,在湖南新政的主事者看來,湖南保衛局是為湖南新政成敗之關鍵。本論文將探討湖南保衛局的興起與頓挫,其重點將放在湖南保衛局的構想之形成,在其實行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以此作為了解湖南新政的一個側面。在湖南保衛局施行過程中,不同人士都對於保衛局的實行有所討論,亦對於其有所批評。而從保衛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不過,由於受到「新舊之爭」思維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些批評者,多視其為「守舊」,因而對其言論多以負面眼光看待。事實上,這些批評者也是推動新政的主力。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論述中,往往忽略這些史事。究其原因,與湖南士人之間的論爭有所關連。而這亦是決定湖南新政前途的重要關鍵。
     所以,本論文將分析湖南士人之間論爭之起因,以及論爭的經過。在此過程中,不同士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矛盾與衝突,從而使得湖南新政遭受衝擊。這些衝擊有的來自於湖南士人本身,也有一些是來自於省外。而這些衝擊,很大程度上與康有為有相當密切之關連。湖南新政與戊戌變法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而康有為一派意圖影響湖南新政的發展,引來不少士人的反彈。因此,士人之間開始出現分歧。而反對康有為一方之人士,往往援引省外反對康有為的言論作為思想資源,以抗衝康學,拿回新政的主導權。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只是康有為一派的康學,而非針對西學。
     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時空看來,參與論爭的雙方在思想上均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對於西學,都抱持接納的態度;在新政的事務上,他們都有所參與。但在後人看來,王先謙等人被貼上「守舊」的標籤。因此,這種觀點如何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所以,本論文將探討當時人如何看待湖南新政,並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其中一種特色。在當事人看來,湖南新政並沒有因戊戌政變而中止,在後來仍有所延續。而在日本人看來,湖南士人並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別。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都以湖南新政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因而塑造一種「新舊之爭」的氛圍。在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動下,這種湖南的「新舊之爭」成為當時人的歷史想像,並成為後人對於該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地方官吏與湖南新政之推行.............. 16
     第一節  江標與湖南新政思潮的萌芽.............. 17
     第二節  陳寶箴與湖南新政運動的推行...... ...... 25
     第三節  張之洞與湖南新政的「終結」............. 35
     小結.......................... ... 44
     
     第三章  從湖南保衛局看湖南新政的實行狀況.......... 47
     第一節  保衛局概念之形成.................. 49
     第二節  黃遵憲與湖南保衛局的成立.............. 52
     第三節  湖南保衛局推行之狀況................ 59
     小結.......................... ... 69
     
     第四章  湖南士人與新政的分歧離合.............. 72
     第一節  湖南士人與新政之合作................ 75
     第二節  時務學堂與康有為的陰影............... 84
     第三節  湖南士人之間的論戰................. 97
     小結............................. 107
     
     第五章與時並進的新舊之爭................... 109
     第一節全國士人對湖南新政的看法............... 111
     第二節日本人眼中的湖南新政.................. 121
     第三節清末言論界對湖南新政的評價............... 132
     小結............................. 145
     
     第六章結論......................... 149
     
     參考書目........................... 156
     
     圖1-1湖南時務學堂之問答集……………………………………………………32
     圖1-2張之洞《勸學篇》日本刊本………………………………………………43
     圖2-1黃遵憲《日本國志》封面…………………………………………………52
     圖2-2湖南保衛局總局巡查各項章程……………………………………………66
     圖4-1:《新民叢報》所刊登之譚嗣同照片………………………………………147
     
     附表1:
     《日本國志》中日本警察之描述與〈湖南保衛局章程〉內容對照表………… 16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3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湖南新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近代政治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Historical Memory Bill of Modern chinaen_US
dc.title (題名) 湖南新政(1895-1898)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moder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知新報》,1-133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時務報》,1-69冊,臺北:京華書局,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湘報》,1-171號,北京:中華書局,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湘學新報》,1-40冊,臺北:華文書局,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湖南官報》,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35-36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湖南歷史資料》,1958–1960:1、1980:1、1981:1-2,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萬國公報》,1-45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實學報》,1-1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1–33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狹間直樹(編),《共同研究梁啟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 : みすず書房,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狹間直樹(編),《西洋近代文明と中華世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70周年記念シンボジウム論集》,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神谷正男(編),《宗方小太郎文書》,東京:原書房,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張之洞,《勸學篇》,京都:田中文求堂,1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張元濟,《張元濟詩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張玉法(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下),1800–1911》,臺北:南天書局,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臺灣日日新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60-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曹典球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會(編),《愛國教育家曹典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中華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7. 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繫日》,上海:上海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中日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8. 深澤秀男,《戊戌變法運動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9. 盛宣懷,《愚齋存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0.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1. 陳少明、單世聯、張永義(著),《近代中國思想史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2.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4. 陳善偉(編),《唐才常年譜長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5. 陶德民,《明治の漢學者と中国:安繹‧天囚‧湖南の外交論策》,大阪:関西大學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6. 章伯峰、顧亞(主編),《近代稗海》第12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7. 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6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近衛篤磨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磨日記》,第三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68-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8. 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9. 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0.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1.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2.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北京:新華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3.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4. 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5.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6. 湯志鈞,《乘桴新獲:從戊戍到辛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7.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8. 黃遵憲,《黃遵憲集》,1-2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9.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0.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1.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群體的互動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2. 葉德輝(編),《覺迷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3. 葉德輝(編),《覺迷要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4. 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5. 實藤惠秀(著),陳固亭(譯),《明治時代中日文化的連繫》,臺北:中華書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6. 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編),《對支回顧錄》,東京:東亞同文會內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7. 廖梅,《汪康年:從民權論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湖南時務學堂問答》,第一集,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圖書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8.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9.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0.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1. 趙爾巽(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2. 趙樹貴、曾麗雅(主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3.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1冊,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4. 劉泱泱(主編),《湖南通史.近代卷》,長沙 : 湖南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5. 劉寅生,袁英生(編),《王國維全集:書信》,臺北:華世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6. 劉達武(編),《蔡松坡先生遺集》,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7. 劉籣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薛福成全集》,下冊,臺北:廣文書局,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8. 蔣英豪(編),《黃遵憲師友記》,上海:上海書店,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9. 蔣德鈞,《求實齋類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延以圖書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0.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1. 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2. 橫山英(編),《中国の近代化と地方政治》,東京:勁草書房,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3.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長沙:岳麓書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4.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5.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6. 謝放,《張之洞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7. 韓延龍,《中國近代警察史》,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丁文江、趙豐田,《梁任公年譜長編初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8. 羅志田,《昨天的與世界的:從文化到人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9.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0. 羅家倫(主編),《二十世紀之支那、洞庭波、漢幟(合訂本)》,臺北: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1. 羅家倫(主編),《警鐘日報》,5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2.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3. 嚴昌洪、許小青,《癸卯年萬歲:1903年的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4. 嚴昌洪等(編),《張難先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5. 蘇輿(編)、楊菁(點校),《翼教叢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6. 饒懷民(編),《楊毓麟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7. 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丁平一,《譚嗣同與維新派師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8.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中日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支那朋黨分裂の概況〉,《東邦協會會報》,61期(東京,1899年9月10日),45-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都察院代遞總檢察廳廳丞王世琪等請開復已故湘撫陳寶箴原官呈〉,《國風報》,1:3(1910年3月11日),127-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短評:康有為與葉德輝〉,《湖南民報》,1927年4月15日,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圖畫:為民流血譚瀏陽先生嗣同〉,《新民叢報》,第25期,明治三十六年二月十一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朱峙三日記》,收入:辛亥革命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辛亥革命史叢刊》,12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51-4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中西牛郎,〈論說:張之洞氏の新著を讀〉,《太陽》,4:20(東京,1898年10月5日),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中村義,〈辛亥革命期間的湖南省與日本〉,收入:《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2冊,1224–1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中村義,〈洋務.變法と民變――一八九八年の兩湖地區をめぐつて〉,收入:田中正俊(編),《講座中国近現代史》第2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78),147-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孔祥吉,〈江標〉,收入:林增平、郭漢民(編),《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六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184-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臺北,2003年12月),177-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王笛,〈晚清警政與社會改造〉,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上冊,193-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目黑克彦,〈湖南变法運動におけろ保衛局の歷史的位置〉,《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二輯(仙台,1986),107-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石川禎浩,〈辛亥革命時期的種族主義與中國人類學的興起〉,收入: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998–10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全漢昇,〈清末的「西學源出中國」說〉,《嶺南學報》,4:2(廣州,1935年6月),705–7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朱峙三,〈兩湖書院──兩湖總師範學堂〉,《武漢文史資料》,1986:1(武漢,1986年3月),73-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朱英,〈戊戌到辛亥地方自治的發展──湖南保衛局與上海總工程局之比較〉,《近代史研究》,1994:4(北京,1994年8月),88-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佐佐木正哉,《清末排外運動の研究》第一冊,《近代中国》,12(東京:巖南堂書店,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佐佐木保子,〈湖南变法運動につぃて〉,《史艸》,5(東京:日文女子大學史學研究會,1964),3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佐藤宏,〈支那朝野の真相を說きて同國を改造するは日本人の責なる所以を論す〉,《日本人》,63(東京,1898年3月20日),18-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佐藤慎一,〈一八九0年代の「民權」論─張之洞と何啟の「論爭」を中心に〉,收入:金谷治(編),《中國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東京:創文社,1983),709-7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吳仰湘,〈南學會若干史實考辨〉,《近代史研究》,2001:2(北京,2001年4月),281-2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呂實強,〈周漢反敎案(1890-189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臺北,1971),417-4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周瑞坤,〈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周麗潮,〈湖南開民智運動之研究(1895-1911)〉,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林志宏,〈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桑兵,〈「興亞會」與戊戌庚子間的中日民間結盟〉,《近代史研究》,2006:3(北京,2006年6月),4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狹間直樹,〈譚嗣同『仁學』の刊行と梁啟超〉,《東方學》,110輯(京都,2005年7月),122-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崔建英(整理),〈郋園學行記〉,《近代史資料》,57(北京,1985),107-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恭祿,〈甲午戰後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1895–1898〉,《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1(武漢,1933), 57-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善偉,〈翻譯與政治:唐才常的西學知識與政治思想〉,《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香港,1999), 235-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陳慶年,〈戊戌已亥見聞錄〉,《近代史資料》,81(北京,1992), 101-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2卷4期(北京,1916年12月1日), 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陳獨秀,〈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新青年》,2卷2期(北京,1916年11月1日), 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陳鍫,〈戊戌政變時反變法人物之政治思想〉,《燕京學報》,25(北京,1939年),59-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舒習龍,〈姚錫光述論〉,《史林》,2006:5(上海,2006年10月),頁52-59、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華立,〈清代保甲制度簡論〉,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六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87-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黃東蘭,〈近代中國地方自治話語試論〉,收入:賀照田(主編),《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份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楊聯陞,〈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收入: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3),6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葉瀚,〈塊餘生自紀〉,《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476-4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蒼石,〈發刊詞〉,《楚南》,第1期(長沙,1935年6月17日),2,收入:《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湖南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第3冊,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潘光哲,〈《時務報》與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5(北京,2005年10月),60–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潘光哲,〈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二十一世紀》,67(香港,2001年10月),66-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潘光哲,〈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5(上海,2006年10月),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潘光哲,〈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16:1(臺北,2005年3月),85-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蔡開松,〈湖南保衛局述論〉,《近代史研究》,1990:1(北京,1990年2月),109-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賴溫如,〈晚清新舊學派思想之爭論:以《翼教叢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薛英(輯錄),〈江標致宮島信〉,《文獻》,37:3,(北京,1988年8月),2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国の變貌: 電信.鉄道ネットワ-クの形成と中囯囯家統合の変容》,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藤谷浩悦,〈戊戌變法と畢永年:湖南維新派の思想と行動〉,《駒澤史學》,64(東京:2005年6月),64-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藤谷浩悦,〈湖南變法運動の性格につぃて:保衛局を中心に〉,收入:辛亥革命研究會(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菊池貴晴先生追悼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5),109-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Lewis, Charlton M.. “The Hunanese Elite and the Reform Movement, 1895–1898,”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1 (1969.11), pp. 3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Westney, D.Eleanor.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transfer of Western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to Meiji Japa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Diko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Pocock, J.G.A.Politics,Language and Time:Essays o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Chicago:Univeristy of Chicago Press,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Baker, Keith. Inven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 essays on Frenc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Kamachi, Noriko .Reform in China: Huang Tsun-hsien and the Japanese Mode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Cohen, Paul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大日方純夫,《近代日本の警察と地域社会》,東京:筑摩書房,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Karl, Rebecca and Zarrow, Peter eds.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Gildea, Robert .The Past in French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Wright, Mary clab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Platt, Stephen R..“Huna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Revival of Wang Fuzhi, 1829-1923”, Ph.D. thesis, Yale University,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中山大學歷史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資彙編:教務教案檔》,第六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中村義,《白岩龍平日記:アジア主義實業家の生涯》,東京:研文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中村義,《辛亥革命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1–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25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第二卷,東京:筑摩書房,1970-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臺北:廣文書局,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王永興(主編),《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王先謙,《清王葵園先生先謙自定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王先謙,《虛受堂書札》,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0一~一九二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王栻(編),《嚴復集》,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王紹坊,《中國外交史(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1840-1911)》,開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王逸明(主編),《葉德輝集》,第1-4冊,上海:學苑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王蘧常,《沈寐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王鳯喈,《中國教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亓冰峰,《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北京市檔案館(編);楊念群(點校),《楊度日記》,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46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吉澤誠一郎,《愛国主義の創成: ナショナリズムから近代中囯をみる》,東京:岩波書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朱克敬,《暝庵雜識》,長沙:岳麓書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江標(編),《沅湘通藝錄》,《叢書集成初編》,23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江標(編),《格致精華錄》,出版地不詳: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江標(輯),《靈鶼閣叢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何信全,《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臺北:經世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吳天任,《清黃公度先生遵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吳保初,《北山樓集》,合肥:黃山書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呂万和,《明治維新と中国》,東京:六興出版,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李伯元,《南亭筆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李肖聃,《星廬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硏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李劍農,《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杜邁之等(編),《自立會史料集》,長沙:岳麓書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求是齋(編),《皇朝經世文編五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汪兆鏞(輯),《碑傳集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汪叔子等(編),《陳寶箴集》,共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汪榮祖(譯),蕭公權(著),《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來新夏,《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周秋光(編),《熊希齡先生遺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周秋光(編),《熊希齡集》,第一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東亞同文會內對支功勞者傳記編纂會(編),《續對支回顧錄》,東京:大日本教化圖書,1941-1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林慶彰,蔣秋華(編),楊菁(點校),《蘇輿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松崎鶴雄,《柔父隨筆》,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3,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南都藏書室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邵元沖,《邵元沖先生文集》,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金匱闕鑄補齋主人(編),《皇朝新政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阿部洋,《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東京:龍溪書舍,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姜泣群(編),《民國野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胡兆鸞(編),《西學通攷》,長沙:1897,浙江大學圖書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胡珠生(編),《宋恕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胡鈞(編),《清張文襄公之洞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胡適,《胡適的日記》,10冊,臺北:遠流出流社,1989-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唐才常(編),《湘報類纂》,1-2冊,臺北:大通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唐才常,《覺顛冥齋內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孫延釗(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出版社,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徐珂,《清稗類鈔》,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柴萼(撰),《梵天廬叢錄》,上海:中華書局,1926。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