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無錫國專與傳統書院的轉型
作者 唐屹軒
貢獻者 彭明輝
唐屹軒
關鍵詞 無錫國專
唐文治
書院
南方學術網絡
文化保守主義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5:11 (UTC+8)
摘要 本文以1921年創立的無錫國專為考察核心,剖析傳統書院的轉型在現代中國學術發展脈絡中扮演的腳色,並藉此勾勒橫向聯繫的學術網絡。同時,亦以唐文治為主軸,連結承接傳統與注入新學的時間軸線。咸同時代理學思想復興後形成的學術潮流,透過王祖畬的傳承,在唐文治身上看到理學思想的延續。
     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以時間為主軸貫串前後,輔以制度的演變進行析論,從清代以降的教育發展脈絡展開介紹。第三章針對無錫國專的創建與發展進行論述,並運用量化分析法,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無錫國專。其次,討論部分重要師生,以說明教學情形、相關學術活動、與求學期間的回憶和學習心得。第四章深入分析無錫國專師生們內含的思想核心、教育理念和文化價值體系。第五章針對具有文化保守主義色彩的無錫國專及其師生,與新文化派學者進行比較研究,希冀藉由雙方的對照,深入瞭解無錫國專的特點,與當時的學術氛圍。
     無錫國專創立以來,歷經抗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仍講學不輟,在精神領袖唐文治帶領下,始終維持其教育理念。唐文治以紮實的教育方式培養人才,無形中延伸無錫國專的影響力,至今仍有不少學者係出自無錫國專。在東南大學遭逢幾番改制、學衡派學者內閧不止、四散飄零之際,無錫國專尤可視為反新文化派之堡壘。
參考文獻 一、 期刊
1. 《史地學報》,1.1-4.1,南京: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1921.11-1926.10;本文所據為臺北:臺灣進學書局,1960年景印版。
2. 《國專月刊》,1.1-4.3、4.5-5.5,無錫: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學生自治會出版股出版委員會,1935.03-1937.06。
3.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紀念錢基博先生誕生百週年專輯》,專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7。
4. 《新青年》,1.1-9.6、1-4、1-5,上海:上海書店,1915.09-1926.07。
5. 《學衡》,1-79,上海:中華書局,1922.01-1933.07;本文所據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景印本。
二、 專書
1.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清實錄》,6-7、49,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7。
3.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中譯本: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4. Elman, Benjamin A.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1. 中譯本: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94. 阮元,《揅經室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95. 阮元,《疇人傳彙編》,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62。
96.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97.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1。
98.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知堂回想錄》,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9. 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100. 周質平(編),《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101.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1-2、20,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02. 尚小明(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3. 竺可楨,《竺可楨日記》,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Schneider, Laurence A. Ku Chieh-kang and China`s new history: 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 for alternative tradi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中譯本: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方案的探索》,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104.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
105. 俞信芳,《張壽鏞先生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06.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107. 姚鼐(選纂)、宋晶如、章榮(注釋),《古文辭類纂》,北京:中國書店,1986。
108. 柳曾符、柳佳(編),《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109.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0.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1. 柳詒徵(撰)、喬衍琯(編),《柳翼謀先生文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
11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3. 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籌委會(編),《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6. 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4.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115. 胡守為(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6.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3、6,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117.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影印本。
118. 胡適,《胡適論學近著》,第1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19.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四版。
120. 倭仁(著)、張凌霄(校注),《倭仁集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121. 唐文治(著)、唐慶詒(補),《茹經先生自訂年譜正續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122. 唐文治,《茹經堂文集》,1-6編,臺北:環球書局,1970。(內含《茹經堂奏疏》)
123. 唐鑑(撰),《唐確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臺一版。
7.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24. 唐鑑,《清學案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125. 夏承燾,《夏承燾集》,第5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126. 孫永和,《柳詒徵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127. 孫尚揚、郭蘭芳(編),《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128. 孫敦□(編著),《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29. 孫敦□、錢競(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130.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131.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32.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133. 徐雁平,《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 丁敬涵(校點),《馬一浮集》,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34. 徐葆耕(編選),《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135.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6.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新莊:稻禾出版社,1991。
137. 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景印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
138.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五版。
139. 耿雲志(編),《胡適著作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140. 耿雲志、聞黎明(編),《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三聯書店,1993。
141.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42. 袁枚,《隨園隨筆》,臺北:鼎文書局,1978。
143. 袁英光,《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4. 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45. 馬亞中(編),《學海圖南錄:文學史家錢仲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6. 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147. 高平叔(主編),《蔡元培文集》,1-14,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5。
148.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49.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學論文索引》,初編、續編、三編、四編,臺北:鐘鼎文化公司,1967影印本。
150. 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8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1.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1-6,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153. 張杰、楊燕麗(選編),《解析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0.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2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154.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55. 張壽鏞(等編),《皇朝掌故彙編》,中,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156.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157. 張鑑(等撰)、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
158.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4。
159. 曹元弼,《復禮堂文集》,1-2,臺北:華文書局,1968。
160. 曹運耕,《維新運動與兩湖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1. 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修訂本。
16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
163.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1、15,臺北:中華書局,1960。
11.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164. 梁實秋,《清華八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3再版。
165.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166.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1卷清華學校時期(1911-1928)》,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167. 畢養賽(主編),《中國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68. 盛西朗(編),《中國書院制度》,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1。
169.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70.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0。
171. 許同莘(編),《張文襄公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172.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1900-》,上、下,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
173. 許嘯天(編輯),《國故學討論集》,上,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37,上海:上海書店,1991。
12.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4. 郭嵩燾,《郭嵩壽日記》,2,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75.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176. 郭影秋,《往事漫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177. 陳天倪,《尊聞室賸稿》,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8.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179.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2000。
180. 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181. 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182. 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183. 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13.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84.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1993。
185.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上、中、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86.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87.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188. 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189.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90. 陳柱尊(編著),《中國學術討論第二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三編,81,上海:上海書店,1991。
191. 陳衍(撰)、陳步(編),《陳石遺集》,上、中、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92. 陳恩林、舒大剛、康學偉(主編),《金景芳學案》,上,北京:線裝書局,2003。
193.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14.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文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4. 陳寅恪,《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1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196. 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三聯書店,2001。
197. 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98. 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1,北京:中華書局,1989。
199. 陳槻,《詩人陳衍傳略》,臺北:臺北市林森文教基金會,1999。
200.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01. 陳澧(著)、陳之邁(編),《東塾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02. 陳澧,《東塾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203. 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中華書局,1966。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79。
204. 陳澧,《漢儒通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9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5.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三版。
206.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07. 陶飛亞、吳梓明,《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08. 章太炎(等講),《國學研究會演講錄》,臺北:廣文書局,1980。
209. 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10. 章太炎,《太炎文錄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211. 章太炎,《國學略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212. 章炳麟(等),《國學研究法》,臺北:西南書局,1975再版。
213. 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
16.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上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14.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
215.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216. 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217. 斯文赫定(著)、李述禮(譯)、楊震文、徐炳旭(校),《長征記》,出版地不詳:西北科學考查團,1931。
218. 斯文赫定(撰)、李述禮(譯),《亞洲腹地旅行記:斯文赫定之探險生涯》,臺北:開明書局,1960。
219. 景海峰、黎業明,《梁漱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220. 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臺北:國光書局,1962。
221. 湯一介,《在非有非無之間》,臺北:正中書局,1995。
222.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223.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下冊(1919-1936年),北京:中華書局,1979。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26-2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224.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
225.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26. 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編輯股(編),《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無錫: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出版股,1933。
227.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會(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錄》,臺北: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會,出版年代不詳。
228. 程廷祚,《青溪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129,上海:上海書店,1994。
229.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30.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補編》,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90。
231. 閔卓(主編),《東南大學文科百年紀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32.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33. 馮振(著)、黨玉敏、馮采蘋(編校點),《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18.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2-4、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34. 馮振,《說文解字講記》,出版地不詳:山圍精舍,1937。
235. 馮桂芬(著)、戴揚本(評注),《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36. 黃新憲,《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社會變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37. 黃遠庸,《黃遠生遺箸》,上、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238. 黃體芳(撰)、俞天舒(編),《黃體芳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39.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
240. 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241.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242.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3. 楊鐵夫,《楊鐵夫先生遺稿》,出版地不詳:楊百福堂,1976。
19. 中國學術討論社(編著),《中國學術討論第一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三編,81,上海:上海書店,1991。
244. 董鼐(主編),《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2。
245. 載振、唐文治,《英軺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46.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1-16,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47.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248. 趙慶河,《讀書雜誌與中國社會史論戰1931-1933》,新莊:稻禾出版社,1995。
249. 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
250.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51. 劉正偉,《督撫與士紳──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52. 劉桂秋,《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53.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中華書局,1986。
20. 孔慶茂,《丹桂堂前──錢鍾書家族文化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254. 劉逸生(選注),《龔自珍詩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55.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56.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基博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57. 劉夢溪,《學術思想與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58.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259.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260. 劉露茜、王桐蓀(編註),《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
261. 樂黛雲,《我就是我:這歷史屬於我自己》,臺北:正中書局,1995。
262.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1-7,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63. 潘德輿,《養一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 方東樹,《書林揚觶》,收入:《書目類編》,9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據蘇州文學山房排印本影印。
264.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65. 滕复(編),《默然不說聲如雷──馬一浮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66. 滕复,《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267. 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68. 蔡元培(等著),《讀經問題》,香港:龍門書店,1966影版。
269. 蔡尚思,《蔡尚思自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
270. 鄭師渠,《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271. 鄭振鐸(編),《晚清文選》,卷上.卷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72. 鄭觀應,《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73.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22. 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274. 魯迅,《熱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75. 魯靜、史睿(編),《清華舊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276.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77. 蕭超然、沙健孫、周承恩、梁柱,《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78.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五版。
279. 錢仲聯(著)、周秦(整理),《錢仲聯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80. 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81. 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82. 錢仲聯,《錢仲聯學術自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
283. 錢基博(著)、曹毓英(選編),《錢基博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3.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84. 錢基博(著)、傅道彬(點校),《近百年湖南學風(含《經學通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85.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下,北京:中華書局,1993。
286. 錢基博,《古籍舉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287. 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臺二版。
288.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289.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290.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9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
292. 錢穆,《新亞遺鐸》,北京:三聯書店,2004。
293. 錢穆,《學籥》,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
2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294.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95. 鍾叔河、朱純(編),《過去的學校》,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296. 魏源,《聖武記》,1-2,臺北:中華書局,1962臺一版。
297.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298. 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99. 羅志田,《近代中國史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00.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
301.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02.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03. 羅崗、陳春豔(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25.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
304. 羅繼祖(主編),《王國維之死》,三重:祺齡出版社,1995。
305.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8,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306.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07. 蘇雲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再版。
308.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北京:三聯書店,2001。
309. 蘇輿(編),《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310. 黨玉敏、王杰(主編),《馮振紀念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311. 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312. 顧潮(編著),《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三、 論文
26.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
1. 〈中西人合組西北攷查團〉,《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6(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影印版),668。
2.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方言調查會成立紀事〉,《晨報附刊》,1924.02.13,4版。
3. 〈研究所國學門重要紀事〉,《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1(北京,1923.01): 193-194。
4. Schneider, Axel. “Reconciling history with the nation? Historicity, national particularity, and the question of universals,” unpublished, 1-20.
5. 丁敬涵,〈復性書院與馬一浮先生〉,收入: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四卷.文化教育科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40-452。
6. 千家駒,〈我和胡先生結識的詳細經過〉,收入:蕭南(選編),《我的朋友胡適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48-53。
7. 天均,〈評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畫書〉,《晨報附刊》,1924.03.30,3-4版。
8. 方玉書,〈裘廷梁:開創無錫新學的先驅〉,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9(無錫:出版者不詳,1994),136-140。
9. 王世杰,〈吳稚暉先生關於「投線裝書於毛廁」的解釋〉,《傳記文學》,18.6(臺北,1971.06): 22-25。
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臺北,2003.12): 177-194。
27. 王思雋、李肅東,《賀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11. 王汎森,〈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歷史研究》,第2期=總29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5.04): 59-74。
12. 王信凱,〈柳詒徵研究──一個學術文化史個案分析〉,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13.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7(臺北,2002.06): 41-91。
14. 王晴佳,〈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1926-1950〉,《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12): 121-149。
15.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收入: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233-381。
16. 王蘧常(口述)、潘泳召(記錄整理),〈王蘧常自傳〉,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7(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38-161。
17. 白吉庵(整理),〈楊樹達《積微居日記》(節錄)〉,《文獻》,3(北京,1985.07): 111-128。
18. 任鴻隽、陳衡哲,〈一個改良大學教育的提議〉,《現代評論》,2.39(北平,1925.09): 154-157。
19. 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陳垣先生〉,《東方雜誌》,40.7(重慶,1944.04): 51-53。
20. 朱鑒珉,〈唐文治生平事略〉,收入: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無錫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無錫地方資料滙編》,6(無錫:出版者不詳,1986),63-81。
28. 王泉根(主編),《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21. 牟潤孫,〈勵耘書屋問學回憶──陳援庵先生誕生百年紀念感言〉,收入:《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84-90。
22. 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收入: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0),53-94。
23. 何域凡,〈存古學堂嬗變記〉,收入: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四卷.文化教育科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17-428。
24. 何懷宏,〈一九○五年:終結的一年〉,《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40-47。
2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代發刊辭〉,收入: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四版),1-29。
26. 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4-18。
27.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與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古今論衡》,3(臺北,1999.12): 66-75。
28. 余新華,〈阮元的學術淵源和宗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3(北京,1998): 41-46。
29. 余福媛,〈最早的白話刊物〉,收入: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無錫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無錫地方資料滙編》,6(無錫:出版者不詳,1986),154-156。
30. 吳世昌,〈哭志摩〉,收入:吳世昌(著)、吳令華(編),《吳世昌全集.羅音室文存》,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04-109。
29.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31. 吳雨窗,〈唐調〉,《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102-108。
32. 吳宓,〈本副刊之宗旨及體例〉,《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01.02,第5版。
33. 吳翎君,〈燕京大學──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一個考察〉,《國史館館刊》,復刊14(新店,1993.06): 139-154。
34. 吳新雷,〈南菁書院的學術研究及其對文化界的貢獻〉,《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南京,1985): 15-23。
35. 宋巧燕,〈嶺南學海堂書院的文學教學〉,《學術研究》,4(廣州,2003): 101-105。
36. 李巧燕,〈詁經精舍的文學教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3(長沙,2003.05): 18-21。
37. 李宇平,〈柳詒徵的史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臺北,1988.06): 285-308。
38. 李步嘉,〈《經籍纂詁》成書過程考略〉,《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40(武漢,1999): 101-107。
39. 李濟才,〈唐文治教育思想述略〉,《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無錫,1995): 49-51。
40. 李顯裕,〈陳垣史學探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0. 王桐蓀、胡邦彥、馮俊森(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1. 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1-41。
42. 周啟榮,〈從「狂言」到「經世」──論龔自珍的經世思想與經今文學〉,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295-318。
43. 林志宏,〈「公我」與「私我」雙重處境:《惲毓鼎澄齋日記》所見的遺民心態〉,臺北: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日記中的近代歷史討論會”,2004.10.16,14頁。
44. 林志宏,〈死了王國維之後:民初「道德政治化」及其敘事〉,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4),247-269。
45. 林志宏,〈作為現在的過去:汪兆鏞的政治認同和文化實踐〉,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與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2004.06.10-11,42頁。
46. 林志宏,〈清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東吳歷史學報》,9(臺北:2003.03): 183-218。
47. 林志宏,〈戰時中國學界的「文化保守」思潮(1941-1948)──以《思想與時代》為中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8. 林滿紅,〈古文與經世: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臺北:1990.12): 239-262。
49. 林麗月,〈「學衡」與新文化運動〉,收入: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505-528。
50. 林麗月,〈梅光迪與新文化運動〉,收入: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383-402。
31. 王紹曾,《目錄版本校勘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1. 竺可楨,〈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收入:浙江大學教育研究室(編),《浙大教育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14-22。
52. 施耐德(Axel Schneider),〈道史之間:為中國尋找現代認同的兩位中國史家〉,收入:魏格林(S. Weigelin-Schwiedrzik)、施耐德(Axel Schneider)(主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297-321。
53. 查時傑,〈私立基督教燕京大學歷史系所初探(1919-1952)〉,《臺大歷史學報》,20(臺北,1996.11): 617-648。
54. 胡適,〈書院制史略〉,《東方雜誌》,21.3(上海,1924.02): 106-110。
55. 苗體君,〈唐文治教育思想和實踐試探〉,《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揚州,1998): 12-15。
56. 唐文治(著)、張熙(輯并說明),〈《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評語選〉,《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111-115。
57. 唐屹軒,〈《新青年》與《學衡》引介新知的量化分析〉,《政大史粹》,6(臺北,2004.06): 141-177。
58. 唐屹軒,〈試論吳宓與柳詒徵的文化保守主義〉,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5),129-148。
59. 孫廣德,〈龔自珍的經世思想〉,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275-289。
60. 康虹麗,〈論梁任公的新史學和柳翼謀的國史論〉,收入: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3(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429-504。
32. 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
61.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62. 張光直,〈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古今論衡》,創刊號(臺北,1998.10): 38-43。
63. 張其昀,〈吾師柳翼謀先生〉,收入:《張其昀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9(臺北: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文化大學,1988),4710-4718。
64. 張寄謙,〈哈佛燕京學社〉,收入:章開沅、林蔚(主編),《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38-163。
65.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書院學規與學禮的特色〉,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研討會”,2004.11.05,17頁。
66. 張尊五,〈三十年代的無錫國專〉,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1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156-163。
67.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十八世紀儒學知識轉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中國近代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2003.12.17,29頁。
68. 許岱雲,〈唐文治先生軼事幾則〉,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12(無錫:出版者不詳,1985),30-35。
69. 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70. 陳平原,〈大學之道──傳統書院與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嶺南學報》,新第1期(香港,1999.10): 539-553。
33. 王運天(編著),《王蘧常教授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71. 陳平原,〈傳統書院的現代轉型──以無錫國專為中心〉,收入: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9-99。
72.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南京:1996): 75-79。
73. 陳其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史〉,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5(無錫:出版者不詳,1983),36-39。
74. 陳居淵,〈論阮元的經學思想〉,《中國哲學史》,1(廣州,2004): 90-96。
75. 陳岸峰,〈發憤以抒情:論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漢學研究》,22.1(臺北,2004.06): 325-356。
76. 陳垣,〈中國史料的整理〉,《史學年報》,1.1(北京:燕京大學歷史學會,1929.07): 145-149。
77. 陳垣,〈日本文學博士那珂通世傳序〉,《師大史學叢刊》,1.1(北平,1931.06): 17-18。
78. 陳時偉,〈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收入:章開沅、林蔚(主編),《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64-188。
79. 陳澤泓,〈學海堂考略〉,《廣東史志》,1(廣東,2000): 33-35。
80. 陸汝挺,〈回憶唐文治(蔚芝)先生二、三事〉,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12(無錫:出版者不詳,1985),36-43。
34.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二版。
81. 陸振岳,〈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述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蘇州,2000.04): 107-112。
82. 陶然,〈國學院之不通〉,《晨報附刊》,1924.03.27,4版。
83. 彭明輝,〈古史辨運動及其反對者〉,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07.31-08.01,47頁。
84. 曾禮,〈唐蘭傳略〉,收入: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233-245。
85. 湯志鈞,〈我的自傳〉,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33-42。
86. 黃沛榮(編撰),〈大陸儒林傳(三)──唐蘭〉,《國文天地》,3.9(臺北,1988.02): 66-71。
87.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12): 1-37。
88. 黃漢文,〈記唐文治先生〉,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1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85-139。
89. 黃漢文,〈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收入: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集粹.教育卷》(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5),120-144。
90. 黃漢文,〈緬懷唐文治先生〉,《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93-101。
35. 王德毅,《王國維年譜》,臺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67。
91. 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收入: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8-175。
92. 趙利棟,〈一九○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28-39。
93. 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北京:1949.10): 1-35。
9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王蘧常〉,《傳記文學》,56.3(臺北,1990.03): 149-152。
95.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96. 劉龍心,〈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07.31-08.01,33頁。
97.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臺北,2005.09): 137-170。
98. 潘光哲,〈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99. 蔣凡、王國安,〈朱東潤的生平與學術〉,收入: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集粹.教育卷》(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5),310-322。
100. 蔣大椿,〈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收入: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31-447。
36. 王學珍(等編),《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01. 蔣維喬,〈民國教育部初設時之狀況〉,收入: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4,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90),195-198。
102. 蔡明純,〈西文東漸:近代中國「外國文學門」的成立與發展〉,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03. 談福興,〈《無錫白話報》在中國白話報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9(無錫:出版者不詳,1994),122-127。
104. 諸祖耿,〈八十七歲自述〉,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237-256。
105. 鄭天挺,〈五十自述〉,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2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27。
106. 鄭逸梅,〈章草巨擘王蘧常〉,《大成》,195(香港,1990.02): 27-33。
107. 魯萍,〈“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外的關懷:從“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運動時期道德革命的走向〉,北京.臺灣.香港:北京大學歷史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近代中國與世界的變遷──第六屆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09.10-11,15頁。
108. 黎庶昌,〈應詔陳言疏〉,收入: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1/104-108。
109. 橋本昭彥,〈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研討會”,2004.11.05,18頁。
110. 蕭啟慶,〈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新史學》,16.3(臺北,2005.09): 101-136。
37.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11. 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研究〉,收入: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二版),154-273。
112. 錢永之,〈章太炎在錫講學記聞〉,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2(無錫:出版者不詳,1990),135-139。
113. 錢仲聯,〈無錫國專的教學特點〉,《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90-92。
114. 閻鴻中,〈錢賓四先生對中國傳統史學的詮釋〉,《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臺北,2000.12): 148-167。
115. 戴鎦齡,〈梁宗岱與胡適的不和〉,收入:趙白生(編),《中國文化名人畫名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413-415。
116. 謝泳,〈從無錫國專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專校友會集刊》〉,收入:謝泳,《雜書過眼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178-179。
117. 魏建功,〈中華民國故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劉先生行狀〉,《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4.4(北京,1934): 455-459。
118. 羅志田,〈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分社會後果〉,《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19-27。
119. 顧頡剛,〈一九二六年始刊詞〉,《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2.13(北京,1926.01): 1-11。
38. 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9.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0.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5。
41. 司馬朝軍、王文暉(合撰),《黃侃年譜》,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2.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43. 史靜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44.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5. 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編),《陳獨秀著作選》,1-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6. 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47.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48. 朱有瓛、戚名琇、錢曼倩、霍益萍(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9. 朱歧祥,《王國維學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50. 朱浩熙,《蔣天樞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51.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11,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52.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收入: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11-12,臺北:鼎文書局,1978。
53.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版。
54. 朱維錚、龍應臺(編著),《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2000。
55. 何桂珍,《何文貞公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56. 余子俠,《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南洋大學校長唐文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57.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
58.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59.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中央研究院,2004。
60.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61.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5再版。
6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63. 吳其昌,《子馨文在》,上、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64. 吳其昌,《梁啟超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65. 吳宓(著)、王岷源(譯),《文學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66.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三聯書店,1995。
67.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1-10,北京:三聯書店,1998。
68. 吳新雷(等編纂),《清暉山館友聲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69. 吳新雷(編),《學林清暉:文學史家陳中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0. 吳虞,《吳虞文錄》,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96,上海:上海書店,1990。
71.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72. 吳澤(主編)、袁英光(選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1-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1990。
73. 宋晞,《旅美論叢》,臺北:中國文化學院,1965。
74. 李光謨(編),《李濟與清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75.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76. 李孝定,《逝者如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77.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8.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第2版。
79. 李淵庭、閻秉華(編著),《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80.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81.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82.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4、6,揚州:廣陵書社,2004。
83. 李賦寧、孫天義、蔡□(編),《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84. 李賦寧、孫天義、蔡□(編),《第二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85. 李濟,《感舊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86.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87.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
88. 沈兼士(著)、葛信益、啟功(整理),《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89.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
90. 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慾的癲狂》,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
91. 汪宗衍,《陳東塾(澧)先生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92.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增訂二版。
93. 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編),《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十五週紀念冊》,無錫: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007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明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唐屹軒zh_TW
dc.creator (作者) 唐屹軒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5: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5: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5: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3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3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1921年創立的無錫國專為考察核心,剖析傳統書院的轉型在現代中國學術發展脈絡中扮演的腳色,並藉此勾勒橫向聯繫的學術網絡。同時,亦以唐文治為主軸,連結承接傳統與注入新學的時間軸線。咸同時代理學思想復興後形成的學術潮流,透過王祖畬的傳承,在唐文治身上看到理學思想的延續。
     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以時間為主軸貫串前後,輔以制度的演變進行析論,從清代以降的教育發展脈絡展開介紹。第三章針對無錫國專的創建與發展進行論述,並運用量化分析法,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無錫國專。其次,討論部分重要師生,以說明教學情形、相關學術活動、與求學期間的回憶和學習心得。第四章深入分析無錫國專師生們內含的思想核心、教育理念和文化價值體系。第五章針對具有文化保守主義色彩的無錫國專及其師生,與新文化派學者進行比較研究,希冀藉由雙方的對照,深入瞭解無錫國專的特點,與當時的學術氛圍。
     無錫國專創立以來,歷經抗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仍講學不輟,在精神領袖唐文治帶領下,始終維持其教育理念。唐文治以紮實的教育方式培養人才,無形中延伸無錫國專的影響力,至今仍有不少學者係出自無錫國專。在東南大學遭逢幾番改制、學衡派學者內閧不止、四散飄零之際,無錫國專尤可視為反新文化派之堡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3
     二、 文獻回顧 7
     三、 研究途徑與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從書院到專修學校 19
     一、 清代的書院與學堂 20
     二、 新式學校的成立 39
     三、 傳統書院的再現 61
     四、 小結 72
     第三章 無錫國專的創立 77
     一、 無錫國專的創立與經營 77
     二、 無錫國專的量化分析 96
     三、 無錫國專的師生們 100
     (一) 教師 101
     1. 唐文治 103
     2. 錢基博 106
     3. 馮振 109
     4. 陳衍 112
     5. 陳中凡 114
     6. 章太炎 116
     7. 梁漱溟 118
     8. 柳詒徵 120
     (二) 學生 122
     1. 王蘧常 122
     2. 吳其昌 124
     3. 唐蘭 126
     4. 蔣天樞 127
     5. 錢仲聯 128
     6. 湯志鈞 129
     四、 小結 131
     第四章 無錫國專師生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觀 135
     一、 學術脈絡與思想淵源 135
     二、 思想內涵的核心 145
     三、 教育理念的闡發 161
     四、 文化價值的追尋 174
     五、 小結 187
     第五章 學術拔河,新舊拼搏:
     無錫國專師生與新文化學者的比較 191
     一、 理學與科學的競爭 193
     二、 人心與技藝的分野 209
     三、 文化與文明的歧異 214
     四、 小結 225
     第六章 結論 229
     附錄 237
     一、 無錫國專校友錄 237
     二、 無錫國專各學年學程學分及綱要表 252
     三、 無錫國專校曆(1935-1936年) 258
     四、 無錫國專歷屆畢業論文題目(至1936年) 261
     五、 《國專月刊》各期目錄與斷代分類 267
     徵引書目 297
     一、 期刊 297
     二、 專書 297
     三、 論文 31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無錫國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文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方學術網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保守主義zh_TW
dc.title (題名) 無錫國專與傳統書院的轉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史地學報》,1.1-4.1,南京: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1921.11-1926.10;本文所據為臺北:臺灣進學書局,1960年景印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國專月刊》,1.1-4.3、4.5-5.5,無錫: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學生自治會出版股出版委員會,1935.03-1937.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紀念錢基博先生誕生百週年專輯》,專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新青年》,1.1-9.6、1-4、1-5,上海:上海書店,1915.09-1926.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學衡》,1-79,上海:中華書局,1922.01-1933.07;本文所據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景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清實錄》,6-7、49,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中譯本: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Elman, Benjamin A.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1. 中譯本: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阮元,《揅經室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阮元,《疇人傳彙編》,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知堂回想錄》,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周質平(編),《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1-2、20,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尚小明(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竺可楨,《竺可楨日記》,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Schneider, Laurence A. Ku Chieh-kang and China`s new history: 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 for alternative tradi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中譯本: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方案的探索》,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俞信芳,《張壽鏞先生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7. 姚鼐(選纂)、宋晶如、章榮(注釋),《古文辭類纂》,北京:中國書店,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8. 柳曾符、柳佳(編),《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9.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0.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1. 柳詒徵(撰)、喬衍琯(編),《柳翼謀先生文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 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籌委會(編),《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4.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5. 胡守為(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6.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3、6,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7.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8. 胡適,《胡適論學近著》,第1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9.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0. 倭仁(著)、張凌霄(校注),《倭仁集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1. 唐文治(著)、唐慶詒(補),《茹經先生自訂年譜正續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2. 唐文治,《茹經堂文集》,1-6編,臺北:環球書局,1970。(內含《茹經堂奏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3. 唐鑑(撰),《唐確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4. 唐鑑,《清學案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5. 夏承燾,《夏承燾集》,第5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6. 孫永和,《柳詒徵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7. 孫尚揚、郭蘭芳(編),《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8. 孫敦□(編著),《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9. 孫敦□、錢競(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0.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1.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2.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3. 徐雁平,《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丁敬涵(校點),《馬一浮集》,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4. 徐葆耕(編選),《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5.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6.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新莊:稻禾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7. 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景印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8.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9. 耿雲志(編),《胡適著作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0. 耿雲志、聞黎明(編),《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三聯書店,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1.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2. 袁枚,《隨園隨筆》,臺北:鼎文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3. 袁英光,《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4. 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5. 馬亞中(編),《學海圖南錄:文學史家錢仲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6. 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7. 高平叔(主編),《蔡元培文集》,1-14,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8.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9. 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國學論文索引》,初編、續編、三編、四編,臺北:鐘鼎文化公司,1967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0. 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8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1.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1-6,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3. 張杰、楊燕麗(選編),《解析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2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4.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5. 張壽鏞(等編),《皇朝掌故彙編》,中,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6.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7. 張鑑(等撰)、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8.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9. 曹元弼,《復禮堂文集》,1-2,臺北:華文書局,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0. 曹運耕,《維新運動與兩湖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1. 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修訂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3.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1、15,臺北:中華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4. 梁實秋,《清華八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3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5.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6.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1卷清華學校時期(1911-1928)》,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7. 畢養賽(主編),《中國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8. 盛西朗(編),《中國書院制度》,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9.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0.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1. 許同莘(編),《張文襄公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2.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1900-》,上、下,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3. 許嘯天(編輯),《國故學討論集》,上,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3編,37,上海:上海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4. 郭嵩燾,《郭嵩壽日記》,2,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5.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6. 郭影秋,《往事漫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7. 陳天倪,《尊聞室賸稿》,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8.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9.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0. 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1. 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2. 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3. 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4.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5.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上、中、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6.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7.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8. 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9.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0. 陳柱尊(編著),《中國學術討論第二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三編,81,上海:上海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1. 陳衍(撰)、陳步(編),《陳石遺集》,上、中、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2. 陳恩林、舒大剛、康學偉(主編),《金景芳學案》,上,北京:線裝書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3.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文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 陳寅恪,《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6. 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 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 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1,北京:中華書局,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 陳槻,《詩人陳衍傳略》,臺北:臺北市林森文教基金會,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1. 陳澧(著)、陳之邁(編),《東塾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2. 陳澧,《東塾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3. 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4. 陳澧,《漢儒通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9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5.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6.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7. 陶飛亞、吳梓明,《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8. 章太炎(等講),《國學研究會演講錄》,臺北:廣文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9. 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0. 章太炎,《太炎文錄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1. 章太炎,《國學略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2. 章炳麟(等),《國學研究法》,臺北:西南書局,1975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3. 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上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4.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5.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6. 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7. 斯文赫定(著)、李述禮(譯)、楊震文、徐炳旭(校),《長征記》,出版地不詳:西北科學考查團,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8. 斯文赫定(撰)、李述禮(譯),《亞洲腹地旅行記:斯文赫定之探險生涯》,臺北:開明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9. 景海峰、黎業明,《梁漱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0. 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臺北:國光書局,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1. 湯一介,《在非有非無之間》,臺北:正中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2.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3.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下冊(1919-1936年),北京:中華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26-2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4.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5.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6. 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編輯股(編),《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無錫:無錫國專第十屆畢業刊出版股,1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7.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會(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錄》,臺北: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友會,出版年代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8. 程廷祚,《青溪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129,上海:上海書店,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9.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0.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補編》,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1. 閔卓(主編),《東南大學文科百年紀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2.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3. 馮振(著)、黨玉敏、馮采蘋(編校點),《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2-4、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4. 馮振,《說文解字講記》,出版地不詳:山圍精舍,19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5. 馮桂芬(著)、戴揚本(評注),《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6. 黃新憲,《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社會變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7. 黃遠庸,《黃遠生遺箸》,上、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8. 黃體芳(撰)、俞天舒(編),《黃體芳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9.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0. 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1.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2.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3. 楊鐵夫,《楊鐵夫先生遺稿》,出版地不詳:楊百福堂,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中國學術討論社(編著),《中國學術討論第一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三編,81,上海:上海書店,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4. 董鼐(主編),《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5. 載振、唐文治,《英軺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6.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1-16,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7.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8. 趙慶河,《讀書雜誌與中國社會史論戰1931-1933》,新莊:稻禾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9. 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0.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1. 劉正偉,《督撫與士紳──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2. 劉桂秋,《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3.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孔慶茂,《丹桂堂前──錢鍾書家族文化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4. 劉逸生(選注),《龔自珍詩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5.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6.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基博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7. 劉夢溪,《學術思想與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8.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9.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0. 劉露茜、王桐蓀(編註),《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1. 樂黛雲,《我就是我:這歷史屬於我自己》,臺北:正中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2.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1-7,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3. 潘德輿,《養一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方東樹,《書林揚觶》,收入:《書目類編》,9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據蘇州文學山房排印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4.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5. 滕复(編),《默然不說聲如雷──馬一浮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6. 滕复,《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7. 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8. 蔡元培(等著),《讀經問題》,香港:龍門書店,1966影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9. 蔡尚思,《蔡尚思自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0. 鄭師渠,《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1. 鄭振鐸(編),《晚清文選》,卷上.卷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2. 鄭觀應,《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3.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4. 魯迅,《熱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5. 魯靜、史睿(編),《清華舊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6.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7. 蕭超然、沙健孫、周承恩、梁柱,《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8.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9. 錢仲聯(著)、周秦(整理),《錢仲聯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0. 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1. 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2. 錢仲聯,《錢仲聯學術自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3. 錢基博(著)、曹毓英(選編),《錢基博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4. 錢基博(著)、傅道彬(點校),《近百年湖南學風(含《經學通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5.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下,北京:中華書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6. 錢基博,《古籍舉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7. 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8.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9.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0.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2. 錢穆,《新亞遺鐸》,北京:三聯書店,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3. 錢穆,《學籥》,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4.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5. 鍾叔河、朱純(編),《過去的學校》,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6. 魏源,《聖武記》,1-2,臺北:中華書局,1962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7.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8. 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9. 羅志田,《近代中國史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0.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1.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2.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3. 羅崗、陳春豔(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4. 羅繼祖(主編),《王國維之死》,三重:祺齡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5.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8,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6.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7. 蘇雲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8.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9. 蘇輿(編),《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0. 黨玉敏、王杰(主編),《馮振紀念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1. 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2. 顧潮(編著),《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西人合組西北攷查團〉,《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6(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影印版),6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方言調查會成立紀事〉,《晨報附刊》,1924.02.13,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研究所國學門重要紀事〉,《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1(北京,1923.01): 193-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Schneider, Axel. “Reconciling history with the nation? Historicity, national particularity, and the question of universals,” unpublished, 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丁敬涵,〈復性書院與馬一浮先生〉,收入: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四卷.文化教育科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40-4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千家駒,〈我和胡先生結識的詳細經過〉,收入:蕭南(選編),《我的朋友胡適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48-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天均,〈評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畫書〉,《晨報附刊》,1924.03.30,3-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方玉書,〈裘廷梁:開創無錫新學的先驅〉,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9(無錫:出版者不詳,1994),136-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王世杰,〈吳稚暉先生關於「投線裝書於毛廁」的解釋〉,《傳記文學》,18.6(臺北,1971.06): 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臺北,2003.12): 177-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王思雋、李肅東,《賀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王汎森,〈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歷史研究》,第2期=總29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5.04): 5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王信凱,〈柳詒徵研究──一個學術文化史個案分析〉,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7(臺北,2002.06): 4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王晴佳,〈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1926-1950〉,《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12): 121-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收入: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233-3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王蘧常(口述)、潘泳召(記錄整理),〈王蘧常自傳〉,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7(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38-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白吉庵(整理),〈楊樹達《積微居日記》(節錄)〉,《文獻》,3(北京,1985.07): 111-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任鴻隽、陳衡哲,〈一個改良大學教育的提議〉,《現代評論》,2.39(北平,1925.09): 154-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陳垣先生〉,《東方雜誌》,40.7(重慶,1944.04): 5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朱鑒珉,〈唐文治生平事略〉,收入: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無錫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無錫地方資料滙編》,6(無錫:出版者不詳,1986),63-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王泉根(主編),《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牟潤孫,〈勵耘書屋問學回憶──陳援庵先生誕生百年紀念感言〉,收入:《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84-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收入: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0),5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何域凡,〈存古學堂嬗變記〉,收入: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四卷.文化教育科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17-4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何懷宏,〈一九○五年:終結的一年〉,《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4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代發刊辭〉,收入: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四版),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與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古今論衡》,3(臺北,1999.12): 66-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余新華,〈阮元的學術淵源和宗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3(北京,1998): 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余福媛,〈最早的白話刊物〉,收入: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無錫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無錫地方資料滙編》,6(無錫:出版者不詳,1986),154-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吳世昌,〈哭志摩〉,收入:吳世昌(著)、吳令華(編),《吳世昌全集.羅音室文存》,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04-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吳雨窗,〈唐調〉,《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102-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吳宓,〈本副刊之宗旨及體例〉,《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01.02,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吳翎君,〈燕京大學──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一個考察〉,《國史館館刊》,復刊14(新店,1993.06): 139-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吳新雷,〈南菁書院的學術研究及其對文化界的貢獻〉,《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南京,1985): 15-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宋巧燕,〈嶺南學海堂書院的文學教學〉,《學術研究》,4(廣州,2003): 101-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李巧燕,〈詁經精舍的文學教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3(長沙,2003.05): 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李宇平,〈柳詒徵的史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臺北,1988.06): 285-3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李步嘉,〈《經籍纂詁》成書過程考略〉,《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40(武漢,1999): 101-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李濟才,〈唐文治教育思想述略〉,《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無錫,1995): 4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李顯裕,〈陳垣史學探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王桐蓀、胡邦彥、馮俊森(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周啟榮,〈從「狂言」到「經世」──論龔自珍的經世思想與經今文學〉,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295-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林志宏,〈「公我」與「私我」雙重處境:《惲毓鼎澄齋日記》所見的遺民心態〉,臺北: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日記中的近代歷史討論會”,2004.10.16,14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林志宏,〈死了王國維之後:民初「道德政治化」及其敘事〉,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4),247-2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林志宏,〈作為現在的過去:汪兆鏞的政治認同和文化實踐〉,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與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2004.06.10-11,42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林志宏,〈清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東吳歷史學報》,9(臺北:2003.03): 183-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林志宏,〈戰時中國學界的「文化保守」思潮(1941-1948)──以《思想與時代》為中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林滿紅,〈古文與經世: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臺北:1990.12): 239-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林麗月,〈「學衡」與新文化運動〉,收入: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505-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林麗月,〈梅光迪與新文化運動〉,收入: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383-4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王紹曾,《目錄版本校勘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竺可楨,〈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收入:浙江大學教育研究室(編),《浙大教育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14-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施耐德(Axel Schneider),〈道史之間:為中國尋找現代認同的兩位中國史家〉,收入:魏格林(S. Weigelin-Schwiedrzik)、施耐德(Axel Schneider)(主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297-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查時傑,〈私立基督教燕京大學歷史系所初探(1919-1952)〉,《臺大歷史學報》,20(臺北,1996.11): 617-6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胡適,〈書院制史略〉,《東方雜誌》,21.3(上海,1924.02): 106-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苗體君,〈唐文治教育思想和實踐試探〉,《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揚州,1998): 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唐文治(著)、張熙(輯并說明),〈《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評語選〉,《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11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唐屹軒,〈《新青年》與《學衡》引介新知的量化分析〉,《政大史粹》,6(臺北,2004.06): 141-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唐屹軒,〈試論吳宓與柳詒徵的文化保守主義〉,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5),129-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孫廣德,〈龔自珍的經世思想〉,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275-2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康虹麗,〈論梁任公的新史學和柳翼謀的國史論〉,收入: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3(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429-5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張光直,〈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古今論衡》,創刊號(臺北,1998.10): 3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張其昀,〈吾師柳翼謀先生〉,收入:《張其昀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9(臺北: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文化大學,1988),4710-4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張寄謙,〈哈佛燕京學社〉,收入:章開沅、林蔚(主編),《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38-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書院學規與學禮的特色〉,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研討會”,2004.11.05,17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張尊五,〈三十年代的無錫國專〉,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1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156-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十八世紀儒學知識轉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中國近代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2003.12.17,29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許岱雲,〈唐文治先生軼事幾則〉,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12(無錫:出版者不詳,1985),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陳平原,〈大學之道──傳統書院與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嶺南學報》,新第1期(香港,1999.10): 539-5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王運天(編著),《王蘧常教授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陳平原,〈傳統書院的現代轉型──以無錫國專為中心〉,收入: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南京:1996): 75-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陳其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史〉,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5(無錫:出版者不詳,1983),36-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陳居淵,〈論阮元的經學思想〉,《中國哲學史》,1(廣州,2004): 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陳岸峰,〈發憤以抒情:論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漢學研究》,22.1(臺北,2004.06): 325-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陳垣,〈中國史料的整理〉,《史學年報》,1.1(北京:燕京大學歷史學會,1929.07): 145-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陳垣,〈日本文學博士那珂通世傳序〉,《師大史學叢刊》,1.1(北平,1931.06): 1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陳時偉,〈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收入:章開沅、林蔚(主編),《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64-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陳澤泓,〈學海堂考略〉,《廣東史志》,1(廣東,2000): 33-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陸汝挺,〈回憶唐文治(蔚芝)先生二、三事〉,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12(無錫:出版者不詳,1985),36-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陸振岳,〈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述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蘇州,2000.04): 107-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陶然,〈國學院之不通〉,《晨報附刊》,1924.03.27,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彭明輝,〈古史辨運動及其反對者〉,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07.31-08.01,47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曾禮,〈唐蘭傳略〉,收入: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233-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湯志鈞,〈我的自傳〉,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33-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黃沛榮(編撰),〈大陸儒林傳(三)──唐蘭〉,《國文天地》,3.9(臺北,1988.02): 66-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12): 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黃漢文,〈記唐文治先生〉,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1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8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黃漢文,〈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收入: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集粹.教育卷》(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5),120-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黃漢文,〈緬懷唐文治先生〉,《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93-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王德毅,《王國維年譜》,臺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收入: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8-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趙利棟,〈一九○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28-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北京:1949.10): 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王蘧常〉,《傳記文學》,56.3(臺北,1990.03): 149-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劉龍心,〈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07.31-08.01,33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臺北,2005.09): 137-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潘光哲,〈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蔣凡、王國安,〈朱東潤的生平與學術〉,收入: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集粹.教育卷》(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5),310-3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蔣大椿,〈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收入: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31-4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王學珍(等編),《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蔣維喬,〈民國教育部初設時之狀況〉,收入: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4,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90),195-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蔡明純,〈西文東漸:近代中國「外國文學門」的成立與發展〉,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談福興,〈《無錫白話報》在中國白話報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9(無錫:出版者不詳,1994),122-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諸祖耿,〈八十七歲自述〉,收入:《文獻》雜誌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237-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鄭天挺,〈五十自述〉,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2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鄭逸梅,〈章草巨擘王蘧常〉,《大成》,195(香港,1990.02): 27-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7. 魯萍,〈“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外的關懷:從“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運動時期道德革命的走向〉,北京.臺灣.香港:北京大學歷史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近代中國與世界的變遷──第六屆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09.10-11,15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8. 黎庶昌,〈應詔陳言疏〉,收入: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1/104-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9. 橋本昭彥,〈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研討會”,2004.11.05,18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0. 蕭啟慶,〈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新史學》,16.3(臺北,2005.09): 101-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1. 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研究〉,收入: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二版),154-2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2. 錢永之,〈章太炎在錫講學記聞〉,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22(無錫:出版者不詳,1990),13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 錢仲聯,〈無錫國專的教學特點〉,《文教資料簡報》,2=總158(南京,1985): 90-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4. 閻鴻中,〈錢賓四先生對中國傳統史學的詮釋〉,《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臺北,2000.12): 148-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5. 戴鎦齡,〈梁宗岱與胡適的不和〉,收入:趙白生(編),《中國文化名人畫名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413-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6. 謝泳,〈從無錫國專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專校友會集刊》〉,收入:謝泳,《雜書過眼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178-1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7. 魏建功,〈中華民國故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劉先生行狀〉,《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4.4(北京,1934): 455-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8. 羅志田,〈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分社會後果〉,《二十一世紀》,89(香港,2005.06): 19-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9. 顧頡剛,〈一九二六年始刊詞〉,《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2.13(北京,1926.01): 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司馬朝軍、王文暉(合撰),《黃侃年譜》,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史靜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編),《陳獨秀著作選》,1-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朱有瓛、戚名琇、錢曼倩、霍益萍(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朱歧祥,《王國維學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朱浩熙,《蔣天樞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11,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收入: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11-12,臺北:鼎文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朱維錚、龍應臺(編著),《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何桂珍,《何文貞公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余子俠,《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南洋大學校長唐文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中央研究院,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5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吳其昌,《子馨文在》,上、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吳其昌,《梁啟超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吳宓(著)、王岷源(譯),《文學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三聯書店,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1-10,北京:三聯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吳新雷(等編纂),《清暉山館友聲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吳新雷(編),《學林清暉:文學史家陳中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吳虞,《吳虞文錄》,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2編,96,上海:上海書店,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吳澤(主編)、袁英光(選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1-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宋晞,《旅美論叢》,臺北:中國文化學院,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李光謨(編),《李濟與清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李孝定,《逝者如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李淵庭、閻秉華(編著),《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4、6,揚州:廣陵書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李賦寧、孫天義、蔡□(編),《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李賦寧、孫天義、蔡□(編),《第二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李濟,《感舊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沈兼士(著)、葛信益、啟功(整理),《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慾的癲狂》,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汪宗衍,《陳東塾(澧)先生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增訂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編),《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十五週紀念冊》,無錫: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36。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