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國小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
作者 鄭淑嬌
貢獻者 蕭武桐
鄭淑嬌
關鍵詞 教師聘任制
派任制
教師評審委員會
國小教師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22:15 (UTC+8)
摘要 教育工作是百年樹人大業,一連串教育改革的行動方興未艾持續進行著,師資培育方式的改弦更張,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推動,都是教育改革的一環,擔負基礎教育責任之國民小學教師師資之培育、進用方式等攸關教改的成敗。聘任制的精神在於賦與學校自主人事權,由學校任用符合需要的老師,與以往派任制方式大相逕庭。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國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現況及實施成效,藉以提出具體建議,作為研議改進現行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對聘任制度的理論與實務進行文獻探討,再進行深度訪談,並佐以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依據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意見及參與觀察所得,作為研究架構及依據。
     綜合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聘任制度人事權由學校自主之立意仍受肯定,有其積極正面功能。
     二、終止聘任的規範未完全發揮效果
     三、學校放棄人事自主權跡象
     四、現行聘任制兼具有派任制時代精神。
     五、教評委員欠缺法學素養,讓身為教評委員者對於聘任案的處理都戒慎恐懼。
     六、教評會組織設計之各類代表比例應趨於均衡。
     七、教師會是教師團體,會影響教評委員決定,干預教評會運作。
     八、甄選之紅包文化並未完全杜絕,紅包文化因地區特質差異存在部分地區及學校。
     九、不適任教師終止聘期的難題未解決前,無法真正落實淘汰機制,聘期審查流於形式。
     十、校長係教評會當然委員且是主席,應掌握聘任最後決定權。
     十一、教評會的團體合議方式,確能減輕人事任用上的壓力。
     十二、省市介聘審查之「不同意聘任」,適用規範不適任教師之教師法第十四條,介聘審查流於形式。
     十三、.家長會代表參與學校人事任用決策之成熟度,應加強。
     十四、多元師資素質較以往提升,更彈性、多元、活潑,個人自主性較高,缺乏校園倫理觀念。
     十五、聘任制度之實施,學校自主程度並非完整,聘任經費之支應及人力資源投入程度較之派任制時代耗費更多。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具體建議:
     一、修正整合教評會設置相關規定暨教師成績考核辦法
     二、統一訂定教師甄選相關標準,輔導學校辦理甄選事宜
     三、統一訂定學校超額介聘準則,刪除教師法中各類代表比例限制。
     四、辦理聘任相關法令及實務運作研習,提升教評委員法令知能
     五、設置學校教評會及教育局教評會二級教評會並實施教師分級。
     六、應重視甄選過程與結果公平性
     七、強化教評會的組織
     八、激發教師參與學校事務
     九、師培機構師資養成教育中,應加強學生品德教育的陶冶。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 書籍:
王浦劬等譯;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1999)。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
丘昌泰(2001)。政策分析。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元照出版社。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勢。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等譯;歐文斯(Ovens,R.G)著(2000)。
教育組織行為。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鍾沂與林文斌譯;歐文(Owen,E.Hughes)著(1999)。公共管理新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能傑(2001)。建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載於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頁187-227。臺北:三民書局。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秦夢群(1998)。臺北縣教評會運作成效之研究。臺北縣政府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專案研究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出版公司。
張德銳(199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臺北:華泰文化。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文化。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證。臺北:華泰文化。
劉昊洲(2000)。革故鼎新:進步的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歐用生(2000)。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臺北:智勝。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2)。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臺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二)論文: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正琳(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教評會聘任決策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居憲(1999)。國民小學實施教師甄選制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綺(2000)。國中教師選聘過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景達(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振鏞(1999)。國民小學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志(2001)。我國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檢定與聘任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謙(1998)。企業策略、人力資源策略、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喬媚(1999)。國小教師甄選制度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庭(1999)。國民小學教師聘任制度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弘勳(1999)。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坤陽(2002)。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與運作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嘉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聘任政策之執行評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仁(1999)。國民中學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教師初聘及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昊洲(1995)。我國當前公立大專教師任用制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振輝(1999)。教師法執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利害關係人角度觀察。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王宗坤(2000)。符合需求的國小教師介聘工作。師友月刊,頁77-81。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29卷4期,頁4-14。
吳佩君(2001)。淺談政府機關績效衡量的前置行動。人事月刊,33卷2期,頁55-59。
林海清(2001)。公務人員績效評估之探討。人事月刊,33卷6期,頁6-17。
林文燦(2001)。績效待遇制度的在地化—公部門實施績效待遇制度的出路。人事月刊,33卷4期,頁23-41。
林偉人(2000)。學校本位管理的成效與限制。學校行政,5期,頁63-71。
施能傑(1998)。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人事月刊,26卷5期,頁35-52。
趙其文(2001)。現代人事行政的策略性作為—人力規劃。人事月刊,33卷2期,頁6-23。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期(5.6),頁21-30。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1993). Who Runs The School?The Principle’s View.(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7436)
Caldwell,B.J.& Spinks,J.M(1992).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
Carter, Neil,Klein, Rudolf,and Day, Patricia.(1992). How Organizations Measure Success.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Coates,D.E(1998). Do not Tie 360feedback to pay. Trainning Steptember,pp.68-78.
Dessler,G.(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
Dye,Thomas R.(1998). 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Prentice-Hall,Inc.
Fenwick, John (1995).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 London:Chapman & Hall.
Flynn,Norman(1997).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Harvester Wheatshesf:Prentice-Hall.
Herman , J.J & Herman, J.L(1994). Making change happen. Thousand Oaks,CA:Corwin.
Hood, Christope r(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1)pp.3-19。
Lindelow,J. & Heynderickx,J.(1989). School-based Management.In S.C.Smith. & P.K.Piple, School leadership:Handbook for excellce.
Lofland, John & Lofland, L. H.(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2th ed)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urphy ,J. & Beck,L.G.(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Corwin.
Nutley,Sandra and Osborne,Stephen(1994). The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Handbook. London:Longma.
Ogawa,R.T & White, P.A(1994). School-based Management:An overview. In mohrman,S.A & Whlstetter,P. and Associates. School-based Management:Organiz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
Osborne, David and Ted Gaebler(1993). Rein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enguin.
Ovens,R.G(1999).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in Education .(6th ed)Boston:Allyn & Bacon.
Scheerens, J.(1991).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A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7, 371-403.
Smith, M.S.(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n, 69(7),487-491.
Spradley, J. P.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Tichy, N.M.,Fomburn, C.J. & Devanna, M.A.(1982). Strategic, Human Management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1982,p48
(二)網站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10637782&db=aph&lang=zh-tw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EJ660873&db=eric&lang=zh-tw
http://gme.grolier.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89921051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21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蕭武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淑嬌zh_TW
dc.creator (作者) 鄭淑嬌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22:15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22: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22: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921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3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2105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教育工作是百年樹人大業,一連串教育改革的行動方興未艾持續進行著,師資培育方式的改弦更張,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推動,都是教育改革的一環,擔負基礎教育責任之國民小學教師師資之培育、進用方式等攸關教改的成敗。聘任制的精神在於賦與學校自主人事權,由學校任用符合需要的老師,與以往派任制方式大相逕庭。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國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現況及實施成效,藉以提出具體建議,作為研議改進現行國小教師聘任制度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對聘任制度的理論與實務進行文獻探討,再進行深度訪談,並佐以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依據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意見及參與觀察所得,作為研究架構及依據。
     綜合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聘任制度人事權由學校自主之立意仍受肯定,有其積極正面功能。
     二、終止聘任的規範未完全發揮效果
     三、學校放棄人事自主權跡象
     四、現行聘任制兼具有派任制時代精神。
     五、教評委員欠缺法學素養,讓身為教評委員者對於聘任案的處理都戒慎恐懼。
     六、教評會組織設計之各類代表比例應趨於均衡。
     七、教師會是教師團體,會影響教評委員決定,干預教評會運作。
     八、甄選之紅包文化並未完全杜絕,紅包文化因地區特質差異存在部分地區及學校。
     九、不適任教師終止聘期的難題未解決前,無法真正落實淘汰機制,聘期審查流於形式。
     十、校長係教評會當然委員且是主席,應掌握聘任最後決定權。
     十一、教評會的團體合議方式,確能減輕人事任用上的壓力。
     十二、省市介聘審查之「不同意聘任」,適用規範不適任教師之教師法第十四條,介聘審查流於形式。
     十三、.家長會代表參與學校人事任用決策之成熟度,應加強。
     十四、多元師資素質較以往提升,更彈性、多元、活潑,個人自主性較高,缺乏校園倫理觀念。
     十五、聘任制度之實施,學校自主程度並非完整,聘任經費之支應及人力資源投入程度較之派任制時代耗費更多。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具體建議:
     一、修正整合教評會設置相關規定暨教師成績考核辦法
     二、統一訂定教師甄選相關標準,輔導學校辦理甄選事宜
     三、統一訂定學校超額介聘準則,刪除教師法中各類代表比例限制。
     四、辦理聘任相關法令及實務運作研習,提升教評委員法令知能
     五、設置學校教評會及教育局教評會二級教評會並實施教師分級。
     六、應重視甄選過程與結果公平性
     七、強化教評會的組織
     八、激發教師參與學校事務
     九、師培機構師資養成教育中,應加強學生品德教育的陶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相關研究摘要 ···············8
      第二節 教師聘任制度之理論基礎 ··········13
     第三章 教師聘任制度之內涵
      第一節 教師聘任制度施行之背景因素 ········24
      第二節 教師聘任制度現況之分析 ··········31
      第三節 教師聘任制度之困境 ············57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4
      第二節 分析與討論 ················70
      第三節 綜合分析 ·················11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發現 ···················122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 臺灣師範教育與教師聘任制度改革歷程 ····143
     附錄二 深度訪談大綱 ···············147
     附錄三 深度訪談紀錄 ···············149
     附錄四 教師法 ··················173
     附錄五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辨法 ··179
     附錄六 師資培育法 ················182
     附錄七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辦法 ·186
     
     
     
     
     
     
     
     
     圖次
     圖1之1 研究流程 ·················5
     圖3之1 聘任作業流程圖 ··············44
     圖3之2 教師評審委員會的組織及運作圖 ·······48
     
     
     
     
     表次
     表2之1 與教師聘任制度有關之研究摘要表 ······8
     表3之1 民國以來教師任用制度的變遷與發展 ·····25
     表5之1 深度訪談對象及代碼一覽表 ·········66
     表5之2 各類人員訪談題綱摘要表 ··········67
     表5之3 校長訪談結果重點摘錄表 ··········79
     表5之4 家長會代表訪談結果重點摘錄 ········88
     表5之5 兼行政之教師代表訪談結果重點摘錄 ·····100
     表5之6 教師訪談結果重點摘錄 ···········11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21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師聘任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派任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師評審委員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小教師zh_TW
dc.title (題名) 國小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浦劬等譯;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1999)。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昌泰(2001)。政策分析。臺北: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元照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勢。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等譯;歐文斯(Ovens,R.G)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組織行為。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鍾沂與林文斌譯;歐文(Owen,E.Hughes)著(1999)。公共管理新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能傑(2001)。建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載於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頁187-227。臺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夢群(1998)。臺北縣教評會運作成效之研究。臺北縣政府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專案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銳(199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臺北:華泰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證。臺北:華泰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昊洲(2000)。革故鼎新:進步的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用生(2000)。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臺北:智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2)。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臺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正琳(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教評會聘任決策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居憲(1999)。國民小學實施教師甄選制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燕綺(2000)。國中教師選聘過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景達(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振鏞(1999)。國民小學教師聘任制度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信志(2001)。我國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檢定與聘任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孟謙(1998)。企業策略、人力資源策略、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喬媚(1999)。國小教師甄選制度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庭(1999)。國民小學教師聘任制度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弘勳(1999)。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坤陽(2002)。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與運作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嘉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聘任政策之執行評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裕仁(1999)。國民中學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教師初聘及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昊洲(1995)。我國當前公立大專教師任用制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振輝(1999)。教師法執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利害關係人角度觀察。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宗坤(2000)。符合需求的國小教師介聘工作。師友月刊,頁77-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29卷4期,頁4-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佩君(2001)。淺談政府機關績效衡量的前置行動。人事月刊,33卷2期,頁5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海清(2001)。公務人員績效評估之探討。人事月刊,33卷6期,頁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燦(2001)。績效待遇制度的在地化—公部門實施績效待遇制度的出路。人事月刊,33卷4期,頁23-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偉人(2000)。學校本位管理的成效與限制。學校行政,5期,頁63-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能傑(1998)。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人事月刊,26卷5期,頁35-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其文(2001)。現代人事行政的策略性作為—人力規劃。人事月刊,33卷2期,頁6-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期(5.6),頁2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erson, J (1993). Who Runs The School?The Principle’s View.(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7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ldwell,B.J.& Spinks,J.M(1992).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ter, Neil,Klein, Rudolf,and Day, Patricia.(1992). How Organizations Measure Success. London;New York: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ates,D.E(1998). Do not Tie 360feedback to pay. Trainning Steptember,pp.68-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ssler,G.(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ye,Thomas R.(1998). 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Prentice-Hall,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nwick, John (1995).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 London:Chapman & 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lynn,Norman(1997).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Harvester Wheatshesf: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rman , J.J & Herman, J.L(1994). Making change happen. Thousand Oaks,CA:Corw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od, Christope r(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1)pp.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delow,J. & Heynderickx,J.(1989). School-based Management.In S.C.Smith. & P.K.Piple, School leadership:Handbook for excell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fland, John & Lofland, L. H.(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2th ed)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phy ,J. & Beck,L.G.(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Corw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utley,Sandra and Osborne,Stephen(1994). The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Handbook. London:Longm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gawa,R.T & White, P.A(1994). School-based Management:An overview. In mohrman,S.A & Whlstetter,P. and Associates. School-based Management:Organiz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borne, David and Ted Gaebler(1993). Rein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Pengu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vens,R.G(1999).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in Education .(6th ed)Boston:Allyn & Bac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eerens, J.(1991).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A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7, 371-4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th, M.S.(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n, 69(7),487-4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pradley, J. P.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chy, N.M.,Fomburn, C.J. & Devanna, M.A.(1982). Strategic, Human Management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1982,p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10637782&db=aph&lang=zh-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EJ660873&db=eric&lang=zh-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gme.grolier.co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