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中國的崛起探討對我國防政策之影響
The Rise of China at Taiwan`s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作者 孫國華
貢獻者 冷則剛
孫國華
關鍵詞 中國崛起
國防安全
國防政策
嚇阻
防衛
軍事威脅
軍事事務革新
兩岸互信機制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45:32 (UTC+8)
摘要 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成長,綜合國力逐漸提升,更因成長趨勢顯著,不但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並讓周邊國家及國際強權產生壓迫感,遂有「中國威脅論」的出現。自2003年下半年起,中國領導階層與主要分析家即開始提倡「和平崛起」概念為其未來數十年的戰略路線;因為中國領導人瞭解其快速提昇的全球經濟與安全事務影響力,已造成主要強權和亞洲各國的普遍憂慮後,正試圖以此概念向世界消毒。而「和平崛起」係中國研究歷史後,瞭解新力量崛起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後所採行的國家戰略路線,希藉此向世界宣示其力求避免衝突的決心,本概念即係中國對「中國威脅論」的回應。
     現代國家的國防安全已不是單純軍事範疇的問題,而是政府針對國家安全情勢需要,對政治、經濟、心理、軍事整體國力的統合運策施為,以確保國家安全的全面國務大政。承平時的「嚇阻」及戰爭時的「防衛」為推動國防政策的必要觀念;因此,外部的軍事威脅仍是影響各國國家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中國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的短期目標雖然還是在於以武力脅迫台灣,並準備可能的台海衝突,但長期而言,中國不僅有能力而且有野心去挑戰美國在亞洲區域內的霸權地位。比起美國近年超過300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的軍力雖略顯渺小,但其增長的速度卻十分快速。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官方的國防支出即以每年兩位數的成長率增加,中國的崛起以及伴隨而來的快速軍力擴張,已經成為影響海峽兩岸穩定與安全的最大變數。
     國防建軍的理念,不在與敵人作量的競賽,而是建立一支高素質、高科技的精銳武力,以確實嚇阻敵人;因此,就現況而言,維持兩岸現況以及足夠的嚇阻力量,乃是降低兩岸動武機率的兩大要素。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advancement i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power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world.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great powers are sensing the escalating pressures of “China Threa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3, China’s leadership and analysts have initiated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ise” as China’s future strategy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China is now attempting to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misconception toward China.
     The national defense is aimed to the need for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encompasses political, economical, psycholog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rather than just for the military motive. To “deter” in the peace time and to “defense” in the war time are mayor concerns of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Consequently, exterior military threat remains the top issue in each country’s national security.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for the short-term goal is to coerce Taiwan and prepare for any possible cross-straits confrontation. China not only has the ability but also the ambition to challenge the U.S. hegemony role in the Asia. China’s military budget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U.S. military expens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However,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s very phenomenal in the past few years. Since the 1990s,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reveal that its military expense grows in the rate of more than 10 percent. The rising China and its rapid military expansion become the most unpredictable variables for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in the Cross-Straits region.
     The ideal type of building military forces i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and high-tech forces rather than to compete with the enemy in terms of figures. Inferring Maintaining status quo and have the forces to deter China’s military intention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o reduce th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參考文獻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5-2006(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
大前研一,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報告書81〜95年版(台北:黎明書局,1992〜2006),
中華民國國防部,軍購說帖:希望與和平,(台北:國防部,2005)。
王桂巖等,現代國防戰略-國防之鑰(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1)。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
王崑義等,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中心,2002)。
王崑義等,反三戰系列套書(台北:政戰學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6)。
王國琛,一個中國與兩岸統一(台北:環宇出版社,1996)。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巨克毅主編。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研究(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申卡(Oded Shenkar),中國大世紀-21世紀的新興經濟強權(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布里辛斯基,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2004)。
向駿主編,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3)。
阮 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伯利斯等(Mark Burles,Abram N.Shulsky),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等編,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5)。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97)。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角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施道安、伍爾澤等編(Andrew Scobell,Larry M.Wortzel),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袁 易等,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吳釗燮〜中國崛起與兩岸關係:台灣觀點(p169)】(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1)。
馬丁.拉薩特(Martin L. Lasater)等著,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0)。
黃光國,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陳長文,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0)。
國防部譯印,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張建邦等,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1998)。
張德方,台海戰略安全研析-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編印,2005)。
傅國良、曹炳揚,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4)。
曾祥穎,第五次軍事事務革命(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2003)。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r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等編,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上、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9)。
翟文中、蘇紫雲,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鄭宇碩,邁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Joshua S. Goldstein原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
魏艾等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2003)。
羅慶生,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羅慶生、許競任,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蘇 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
顧崇廉,預約和平-顧崇廉解讀台灣國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二、期 刊
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共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共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
陳立文,以色列動員制度之研究,國防部國防雜誌,第10卷第1期(1994)。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
蘇進強、沈明室,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2001)
三、學術論文
王似華,中國和平崛起及其新安全觀的戰略意涵,國防部內部研究論文(2005)。
國防大學,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
國防大學,第五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國防大學,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四、報章雜誌
姚中原,中共和平戰略壓制台灣發展,台北:中央日報,2005年6月27日,社論。
高希均,台灣有展現「軟性實力」的實力,台北:遠見雜誌,2006年4月號。
陳一新,美國如何在亞洲重振雄風,台北:蘋果日報,2005年11月22日,A10版。
蔡裕明,美軍西太平洋戰略調整解析,台北:青年日報2006年4月9日,A16版。
裴敏欣,中國和平崛起的兩大障礙,台北:蘋果日報,2005年1月17日,A10版。
賴怡忠,調適中的美國亞太政策,台北:中國時報,2005年11月29日,社論。
五、網頁資料
中國國際商業數據網,網址http://www.ibd.com.cn/
中國貿易(China Trade),Cato Institute 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網址http://www.freetrade.org/ssues/china.html
錢其琛,發展合作才能獲得和平與繁榮,1997年12月16日參加東盟成立30周年大會發表之談話,文匯報資料庫,網址http://www.whb.online.sh.cn/wzjs.sbtlm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25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2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冷則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孫國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孫國華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45: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45: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45: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2102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02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102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成長,綜合國力逐漸提升,更因成長趨勢顯著,不但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並讓周邊國家及國際強權產生壓迫感,遂有「中國威脅論」的出現。自2003年下半年起,中國領導階層與主要分析家即開始提倡「和平崛起」概念為其未來數十年的戰略路線;因為中國領導人瞭解其快速提昇的全球經濟與安全事務影響力,已造成主要強權和亞洲各國的普遍憂慮後,正試圖以此概念向世界消毒。而「和平崛起」係中國研究歷史後,瞭解新力量崛起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後所採行的國家戰略路線,希藉此向世界宣示其力求避免衝突的決心,本概念即係中國對「中國威脅論」的回應。
     現代國家的國防安全已不是單純軍事範疇的問題,而是政府針對國家安全情勢需要,對政治、經濟、心理、軍事整體國力的統合運策施為,以確保國家安全的全面國務大政。承平時的「嚇阻」及戰爭時的「防衛」為推動國防政策的必要觀念;因此,外部的軍事威脅仍是影響各國國家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中國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的短期目標雖然還是在於以武力脅迫台灣,並準備可能的台海衝突,但長期而言,中國不僅有能力而且有野心去挑戰美國在亞洲區域內的霸權地位。比起美國近年超過300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的軍力雖略顯渺小,但其增長的速度卻十分快速。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官方的國防支出即以每年兩位數的成長率增加,中國的崛起以及伴隨而來的快速軍力擴張,已經成為影響海峽兩岸穩定與安全的最大變數。
     國防建軍的理念,不在與敵人作量的競賽,而是建立一支高素質、高科技的精銳武力,以確實嚇阻敵人;因此,就現況而言,維持兩岸現況以及足夠的嚇阻力量,乃是降低兩岸動武機率的兩大要素。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advancement i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power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world.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great powers are sensing the escalating pressures of “China Threa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3, China’s leadership and analysts have initiated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ise” as China’s future strategy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China is now attempting to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misconception toward China.
     The national defense is aimed to the need for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encompasses political, economical, psycholog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rather than just for the military motive. To “deter” in the peace time and to “defense” in the war time are mayor concerns of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Consequently, exterior military threat remains the top issue in each country’s national security.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for the short-term goal is to coerce Taiwan and prepare for any possible cross-straits confrontation. China not only has the ability but also the ambition to challenge the U.S. hegemony role in the Asia. China’s military budget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U.S. military expens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However,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s very phenomenal in the past few years. Since the 1990s,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reveal that its military expense grows in the rate of more than 10 percent. The rising China and its rapid military expansion become the most unpredictable variables for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in the Cross-Straits region.
     The ideal type of building military forces i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and high-tech forces rather than to compete with the enemy in terms of figures. Inferring Maintaining status quo and have the forces to deter China’s military intention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o reduce th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架構與章節安排………………………………21
     第二章 國防政策的形成……………………………………………25
     第一節 國防政策的意涵……………………………………………27
     第二節 國防政策制定過程…………………………………………38
     第三節 同等國家國防政策之比較與研析…………………………47
     第四節 小結…………………………………………………………58
     第三章 中國崛起之理論與戰略……………………………………60
     第一節 中國邁向霸權之策略運用…………………………………62
     第二節 中國國家安全觀與戰略運用………………………………73
     第三節 中國軍力成長與亞太戰略環境……………………………85
     第四節 小結…………………………………………………………96
     第四章 我國防政策制定考量與應變………………………………98
     第一節 我國制定國防政策現實環境因素分析……………………100
     第二節 中國崛起與我因應之道……………………………………110
     第三節 小結…………………………………………………………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0
     第二節 建 議……………………………………………………144
     參考文獻………………………………………………………………14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2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崛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防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防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嚇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防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威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事務革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互信機制zh_TW
dc.title (題名) 從中國的崛起探討對我國防政策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ise of China at Taiwan`s National Defense Polic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5-2006(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前研一,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報告書81〜95年版(台北:黎明書局,1992〜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防部,軍購說帖:希望與和平,(台北:國防部,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桂巖等,現代國防戰略-國防之鑰(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等,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中心,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崑義等,反三戰系列套書(台北:政戰學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琛,一個中國與兩岸統一(台北:環宇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主編。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研究(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卡(Oded Shenkar),中國大世紀-21世紀的新興經濟強權(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向駿主編,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 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伯利斯等(Mark Burles,Abram N.Shulsky),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等編,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角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道安、伍爾澤等編(Andrew Scobell,Larry M.Wortzel),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 易等,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吳釗燮〜中國崛起與兩岸關係:台灣觀點(p169)】(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丁.拉薩特(Martin L. Lasater)等著,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國,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長文,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譯印,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邦等,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方,台海戰略安全研析-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編印,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國良、曹炳揚,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祥穎,第五次軍事事務革命(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r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等編,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上、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翟文中、蘇紫雲,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邁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Joshua S. Goldstein原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艾等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慶生,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慶生、許競任,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 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崇廉,預約和平-顧崇廉解讀台灣國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 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共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共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立文,以色列動員制度之研究,國防部國防雜誌,第10卷第1期(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進強、沈明室,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術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似華,中國和平崛起及其新安全觀的戰略意涵,國防部內部研究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第五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報章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中原,中共和平戰略壓制台灣發展,台北:中央日報,2005年6月27日,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希均,台灣有展現「軟性實力」的實力,台北:遠見雜誌,2006年4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美國如何在亞洲重振雄風,台北:蘋果日報,2005年11月22日,A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裕明,美軍西太平洋戰略調整解析,台北:青年日報2006年4月9日,A1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裴敏欣,中國和平崛起的兩大障礙,台北:蘋果日報,2005年1月17日,A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怡忠,調適中的美國亞太政策,台北:中國時報,2005年11月29日,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網頁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際商業數據網,網址http://www.ibd.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貿易(China Trade),Cato Institute 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網址http://www.freetrade.org/ssues/china.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其琛,發展合作才能獲得和平與繁榮,1997年12月16日參加東盟成立30周年大會發表之談話,文匯報資料庫,網址http://www.whb.online.sh.cn/wzjs.sbtl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