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布農族卡社群之氏族(Sidoq)研究-以潭南部落為例
作者 范文鶯
貢獻者 張駿逸
范文鶯
關鍵詞 氏族
氏族組織
認同
恢復傳統姓氏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20:53 (UTC+8)
摘要 身為一個布農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氏族」,這是身為布農族人的責任也是義務。過去歷經不同政府統治,氏族組織從清代的賜姓政策、日治末期的改姓名運動加上國民政府漢姓名政策後,破壞了原本的姓氏結構而遭部分瓦解。氏族功能的式微使得氏族不再是影響布農族社會的重要推手,取而代之的權力迫使布農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快速解體。氏族的沒落是否代表一個部落的變遷?筆者從氏族組織的角度切入、回顧過去與詮釋現在潭南部落的變遷過程,並闡述其改變的原因及特殊性。
     本論文從過去傳統氏族功能至當代-婚姻、政治、宗教、經濟之氏族運作,做為觀察潭南部落氏族功能運作的指標,提供未來氏族延續性的參考。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氏族運作的軌跡,可分為三部分:
     一、 適應:漸變符合社會形式
     有些氏族功能的消失是因為不合時宜;有些氏族功能的轉變是為了適應社會;有些氏族功能的延續則是本質用途的傳遞。
     二、 尋根:恢復傳統姓氏
     惟有積極恢復傳統姓氏,找到自己所屬的「根」,才能讓布農族人原有的親族組織-氏族制度得以傳衍下去。
     三、 傳承:未來延續性
     透過文化的認同,勾連著氏族成員間彼此的親屬、社會關係,並凝聚氏族之間的認同感及向心力,來強化氏族成員間認同意識,使之氏族更能活絡於布農社會裏。
     從結論的分析,乃得知氏族運作的軌跡,不是從有到無,突然消失不見的。而是漸進的、修正的、漸變的。漸漸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及為適應社會的變遷,而修正變成現代所能接受的型式,所以,氏族的功能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以另一種可以符合現在社會的型式、概念而存在。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書籍
(一)專書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第二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王明坷,《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文崇一,《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羣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2002。
《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
石 磊,《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呂秋文,《布農族社會變動與傳統文化》,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阮昌銳,《布農族的歷史淵源與親屬組織》,台中:台灣省布農族文化經濟發
展協會,1995。
佐山融吉,余萬居譯,《蕃族調查報告:武崙族前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圖
書館特藏室,1919。
岡田謙,余萬居譯,《原始家族:Bunun族的家族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8。
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計劃,1996。
東海大學建築系潭南重建隊,《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原住民聚落重建規劃》,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2000。
胡幼慧,《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6。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 南投縣》,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原舞者編,《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00。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黃文新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5。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省文獻會,1997。
葉家寧,《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黃應貴,《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分司,2002。
路易斯‧享利‧摩爾根著,楊東蒓、馬雍、馬巨等譯,《古代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
Marvin harris著,蕭秀玲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劉斌雄、黃應貴等《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報告》,(上、下二冊),
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一篇、第二篇,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
文獻會,1998。
鄭安晞,《台灣最後祕境》,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頁182。
藤井志津枝,《理蕃》,台北:文英堂,1997。
(二)期刊論文
丘其謙,〈卡社群布農族的親屬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頁133-193。
〈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4,頁73-94。
伍錐,〈Hanidu(靈)與布農人〉,《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原舞者編,2000,頁21-23。
林柏壽,<布農潭南的鳥類資源>,《部落山林記事 布農的家-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自然生態篇》,台中:浩然基金會,2001,頁158-173。
馬淵東一,林衡立譯,〈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上)〉,《大陸雜誌》,5.1,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11-16。
〈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下)〉,《大陸雜誌》,5.2,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55-58。
〈ブヌン族に於ける獸肉の分配と贈與〉,《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東京:社會思想社,1974,頁95-96。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傳統漢人親屬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頁1-18。
陳其南,〈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黃應貴主編,1998,頁89-110。
葉春榮,〈家與祖先崇拜〉,《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1-20。
黃應貴,〈布農族社會階層的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331-349。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115-149。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頁105-132。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頁85-114。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頁1-30。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台灣政治學刊》,3,台北:台灣政治學會,1998,頁115-193。
衛惠林,〈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頁1-30。
〈布農族北部群的二部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9/1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57,頁22-33。
(三)博、碩士論文
方志榮,〈血、IS-ANG 與布農族的親屬關係-以崙天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敏慧,〈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政策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
域布農族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乃沛,〈家與親屬:以紅石布農人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李家源,〈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3。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陳運棟,〈布農族親屬組織的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4。
黃源致,〈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家寧,〈高雄縣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1995。
楊淑媛,〈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昇展,〈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04。
鄭安睎,〈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至193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鄭瑋寧,〈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二、西文書籍
Burgess R. Field.Research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Unwin Hyman, 1989。
Bogdewic, Stephen P.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bury Park:Sage, 1992。
Fortes, M. The Web of Kinship among the Tallensi,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Holy, Ladislav.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Kinship, London:Pluto Press, 1996。
Murdock, George P.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1949。
三、網站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國各縣市原住民族別登記人口數統計表,2006。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5月30日,網址:http://others.apc.gov.tw/popu/9501/aprp5g02.htm。
南投縣信義鄉戶政事務所,信義鄉戶政事務所95年2月底各村人口數統計表,2006。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5日,網址:http://village.nantou.gov.tw/hicg/03.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00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駿逸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范文鶯zh_TW
dc.creator (作者) 范文鶯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20: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20: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20: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2590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259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身為一個布農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氏族」,這是身為布農族人的責任也是義務。過去歷經不同政府統治,氏族組織從清代的賜姓政策、日治末期的改姓名運動加上國民政府漢姓名政策後,破壞了原本的姓氏結構而遭部分瓦解。氏族功能的式微使得氏族不再是影響布農族社會的重要推手,取而代之的權力迫使布農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快速解體。氏族的沒落是否代表一個部落的變遷?筆者從氏族組織的角度切入、回顧過去與詮釋現在潭南部落的變遷過程,並闡述其改變的原因及特殊性。
     本論文從過去傳統氏族功能至當代-婚姻、政治、宗教、經濟之氏族運作,做為觀察潭南部落氏族功能運作的指標,提供未來氏族延續性的參考。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氏族運作的軌跡,可分為三部分:
     一、 適應:漸變符合社會形式
     有些氏族功能的消失是因為不合時宜;有些氏族功能的轉變是為了適應社會;有些氏族功能的延續則是本質用途的傳遞。
     二、 尋根:恢復傳統姓氏
     惟有積極恢復傳統姓氏,找到自己所屬的「根」,才能讓布農族人原有的親族組織-氏族制度得以傳衍下去。
     三、 傳承:未來延續性
     透過文化的認同,勾連著氏族成員間彼此的親屬、社會關係,並凝聚氏族之間的認同感及向心力,來強化氏族成員間認同意識,使之氏族更能活絡於布農社會裏。
     從結論的分析,乃得知氏族運作的軌跡,不是從有到無,突然消失不見的。而是漸進的、修正的、漸變的。漸漸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及為適應社會的變遷,而修正變成現代所能接受的型式,所以,氏族的功能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以另一種可以符合現在社會的型式、概念而存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概況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卡社群歷史概述 16
     
     第一章 潭南部落的社會環境
     第一節 自然環境 24
     第二節 人文背景 30
     第三節 家族結構 36
     
     第二章 氏族的概念與意涵
     第一節 氏族 46
     第二節 氏族功能與運作 50
     第三節 家族、氏族與部落的關係 55
     
     第三章 氏族組織與分布
     第一節 氏族遷移及分布 65
     第二節 氏族的源由 83
     第三節 氏族組織 87
     
     第四章 氏族的運作變遷
     第一節 婚姻 100
     第二節 政治 108
     第三節 宗教信仰 112
     第四節 經濟 118
     第五節 氏族概念的演變 121
     第六節 氏族運作面向的變遷 125
     
     
     
     結論
     第一節 適應、尋根與傳承 128
     第二節 研究反省 132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134
     
     參考書目 135
     
     附錄
     附錄一 受訪者資料 141
     附錄二 訪問內容大綱 143
     附錄三 潭南部落系譜 145
     
     
     
     
     
     
     
     
     
     
     
     
     
     
     
     
     
     
     
     
     
     
     
     圖次
     圖0-1:新高郡管內圖 20
     圖1-1: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位置圖 25
     圖1-2:潭南部落平面圖 26
     圖1-3:布農族卡社群分佈圖 32
     圖1-4:潭南部落族群分佈圖 36
     圖1-5:潭南落各年齡組人口分配圖 38
     圖2-1:樹幹概念圖 46
     圖2-2:家族、氏族、部落基本概念圖 63
     圖2-3:家族、氏族、部落三者關係圖 63
     圖3-1:潭南舊部落分佈圖 65
     圖3-2:Acan Baha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0
     圖3-3:Kalimuan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1
     圖3-4:Adusan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2
     圖3-5:Haculan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3
     圖3-6:Qaqatas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4
     圖3-7:Kahean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5
     圖3-8:Baluntu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6
     圖3-9:Kaiman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7
     圖3-10:Tutumaz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8
     圖3-11:Vaqlac地區居住氏族遷移圖 79
     圖3-12:潭南部落氏族分布圖 94
     圖4-1:潭南部落基督長老教會組織圖 115
     圖4-2:潭南部落天主教組織圖 116
     
     
     
     
     
     
     
     
     
     
     
     
     表次
     表0-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版羅馬拼音系統 14
     表1-1:日治時期潭南地區的集團移住 30
     表1-2:集團移住潭南地區的各番社資料 31
     表1-3:潭南部落戶人數表 37
     表1-4:潭南部落之性別表 37
     表1-5:潭南部落年齡分組與百分比 37
     表1-6:潭南部落家族構成 39
     表1-7:潭南部落家族之構成型式 41
     表1-8:潭南部落家族之構成型式及百分率 44
     表2-1:潭南部落氏族組織之層級與概念範疇 60
     表3-1:潭南舊部落地圖地名表 66
     表3-2:1935年卡社群之氏族組織 88
     表3-3:1957年卡社群氏族組織系統及分布表 89
     表3-4:1966年潭南現有氏族組織表 90
     表3-5:卡社群布農族的氏族分布 91
     表3-6:2006年潭南部落氏族組織表 93
     表4-1:潭南基督長老教會團契介紹 115
     表4-2:潭南天主教各團會介紹 116
     表4-3:潭南部落各年齡對氏族之認知表 12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氏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氏族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恢復傳統姓氏zh_TW
dc.title (題名) 布農族卡社群之氏族(Sidoq)研究-以潭南部落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第二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坷,《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羣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 磊,《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秋文,《布農族社會變動與傳統文化》,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昌銳,《布農族的歷史淵源與親屬組織》,台中:台灣省布農族文化經濟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展協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山融吉,余萬居譯,《蕃族調查報告:武崙族前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館特藏室,19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岡田謙,余萬居譯,《原始家族:Bunun族的家族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計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海大學建築系潭南重建隊,《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原住民聚落重建規劃》,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 南投縣》,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舞者編,《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黃文新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省文獻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家寧,《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應貴,《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分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路易斯‧享利‧摩爾根著,楊東蒓、馬雍、馬巨等譯,《古代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vin harris著,蕭秀玲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斌雄、黃應貴等《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報告》,(上、下二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一篇、第二篇,台北:中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獻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安晞,《台灣最後祕境》,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頁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藤井志津枝,《理蕃》,台北:文英堂,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其謙,〈卡社群布農族的親屬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頁133-1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4,頁7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錐,〈Hanidu(靈)與布農人〉,《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原舞者編,2000,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壽,<布農潭南的鳥類資源>,《部落山林記事 布農的家-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自然生態篇》,台中:浩然基金會,2001,頁158-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淵東一,林衡立譯,〈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上)〉,《大陸雜誌》,5.1,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中部土族的社會組織(下)〉,《大陸雜誌》,5.2,台北:大陸雜誌社,1952,頁5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ブヌン族に於ける獸肉の分配と贈與〉,《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東京:社會思想社,1974,頁95-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傳統漢人親屬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其南,〈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黃應貴主編,1998,頁89-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春榮,〈家與祖先崇拜〉,《親屬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應貴,〈布農族社會階層的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331-3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115-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頁105-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頁85-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頁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台灣政治學刊》,3,台北:台灣政治學會,1998,頁115-1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惠林,〈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頁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農族北部群的二部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9/1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57,頁2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博、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志榮,〈血、IS-ANG 與布農族的親屬關係-以崙天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慧,〈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政策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域布農族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沛,〈家與親屬:以紅石布農人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家源,〈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運棟,〈布農族親屬組織的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源致,〈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家寧,〈高雄縣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淑媛,〈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昇展,〈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安睎,〈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至193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瑋寧,〈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西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gess R. Field.Research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Unwin Hyman,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gdewic, Stephen P.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bury Park:Sage,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rtes, M. The Web of Kinship among the Tallensi,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y, Ladislav.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Kinship, London:Pluto Pres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dock, George P.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站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國各縣市原住民族別登記人口數統計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5月30日,網址:http://others.apc.gov.tw/popu/9501/aprp5g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投縣信義鄉戶政事務所,信義鄉戶政事務所95年2月底各村人口數統計表,2006。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5日,網址:http://village.nantou.gov.tw/hicg/03.ht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