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佳瑩<br>陳信木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蔣侃學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Chiang ,Kan Hsueh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蔣侃學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iang ,Kan Hsueh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4-Sep-2009 13:23:3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4-Sep-2009 13:23:3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4-Sep-2009 13:23:3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5254017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20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254017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人口結構,在婚姻組成上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婚姻組成的改變,除了一方面作為瞭解過去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外,對於未來的生育率、勞動力及人口結構等重要事件,都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是瞭解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婚姻組成的改變,背後蘊含的,是臺灣社會對於婚姻的想像及態度的變遷。由於婚姻生活對於個人生命歷程,有著絕對關鍵性的影響,故而,對於婚姻的態度,也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於自身生命歷程的想像。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婚姻組成狀態以及婚姻生命歷程的分析與理解,是作為瞭解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正是構成本論文研究的核心議題。 前輩學者在討論類似議題時,採用的方法,乃是透過估算各婚姻狀態(未婚、離婚、有偶、喪偶、死亡)間的轉移率,建構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以理解婚姻的生命歷程變化。 然而,此一方法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相當多關於婚姻生命歷程變遷的訊息,卻由於資料的難以取得,使得在估算的結果上,各學者間莫衷一是、無有定論。有鑑於此,在探討此一問題時,本研究不採取上述的路徑,而是採用目前在學界公認較為穩定的估算方法--「蘇立文法」。此法雖然透露的訊息,不如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來得豐富,卻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各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相對穩定且可靠的訊息。 在上述討論的脈絡下,本研究以「蘇立文法」,透過1956、1966 、1980、1990、2000年五次的普查資料,配合相對應年度的「國民生命表」,建構這五個年度的「年齡別婚姻生命表」,企圖勾勒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發現,隨著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臺灣地區人口處於未婚的預期時間不斷增加,未婚佔其一生壽命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同時,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喪偶的預期時間減少,顯示人們一生中處於鰥寡狀態的比例下降。而可能造成婚姻解組的主要風險,從過去的「喪偶」轉變為「離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婚、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生命中總共處於有偶狀態的比例,卻幾乎沒有下降。顯見未婚時間的延長,代表的不是人們不進入婚姻,而是「延後進入婚姻」;離婚時間延長,不是人們從此處於單身,而是很可能透過再婚,再次進入婚姻狀態。 承上所述,本研究發現,由於晚婚、離婚、不婚、再婚等等現象的盛行,過去集中且單一的適婚年齡,開始變得分散、延後。人們可能進入婚姻的時間,不僅僅限於過去的「三十大關」,而是整個的延後。同時,婚姻的歷程,不再如過去單一且穩定的「未婚-有偶-(喪偶)-死亡」,而是像「未婚-(有偶)-(離婚)—(再婚)-(喪偶)-(有偶)-(喪偶)-死亡」一般,呈現相對多元、複雜的婚姻生命歷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01 第一章 緒 論…………………………………………………0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5 第二節 研究主題……………………………………………… 07 第二章 文獻與歷史回顧…………………………………… 09 第一節 婚姻變遷的理論與詮釋……………………………… 09 一、婚姻意義的社會性變遷……………………………………09 二、新家庭經濟學對於婚姻行為的詮釋………………………11 三、小結……………………………………………………… 14 第二節 臺灣地區婚姻組成及相關盛行率之變遷……… 16 一、婚姻組成人數之變遷…………………………………… 16 二、平均初婚年齡、初婚率………………………………… 18 三、再婚率…………………………………………………… 19 四、粗離婚率………………………………………………… 22 五、喪偶率…………………………………………………… 23 第三節 婚姻生命表與婚姻生命變遷……………………… 24 第四節 小結與分析……………………………………………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資料………………………………………… …38 一、資料簡介……………………………………… ………38 二、資料的修正…………………………………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預期壽命變遷對婚姻生命的影響…………… ……43 第二節 總體人口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46 第三節 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56 一、處於各婚姻狀態的預期壽命(根據蘇立文法估算)……… 57 二、各狀態佔總預期壽命時間變遷…………………………… 63 第五章 結 論………………………………………………… 69 附錄1:參考文獻……………………………………………… 74 附錄2:以蘇立文法估計之單齡婚姻生命表………… 79 附 圖 目 次 圖1:臺閩地區25-34歲的男性人口按婚姻狀況別分,1976-2006……… 06 圖2:臺閩地區25-34歲的女性人口按婚姻狀況別分,1976-2006……… 07 圖3:男女家務與勞動分工分析……………………………………………… 13 圖4:婚姻組成動力示意圖…………………………………………………… 15 圖5:臺灣地區1974~2006年男性(20~50歲)婚姻組成變化趨勢圖………17 圖6:臺灣地區1974~2006年女性(20~50歲)婚姻組成變化趨勢圖………17 圖7:兩性初婚年齡趨勢(摘自陳雅琪,2007) …………………………… 18 圖8:男女初婚率變遷(引自陳信木,2008 ) ………………………………19 圖9:1974~2006兩性粗離婚率變化趨勢…………………………………… 22 圖10:1974~2006兩性粗喪偶率變化趨勢…………………………………… 24 圖11:婚姻事件轉移的狀態空間………………………………………………33 圖12:臺灣地區1956~2000年未修正前男性未婚狀態比例曲線…………… 40 圖13:臺灣地區1956~2000年經調整後男性未婚組成比例曲線…………… 42 圖14: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生存曲線(lx)變化圖…………………… 43 圖15: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生存曲線(lx)變化圖…………………… 44 圖16:臺灣地區男性分齡婚姻組成變遷(1956~2000)……………………… 46 圖17:臺灣地區女性分齡婚姻組成變遷(1956~2000)……………………… 48 圖18: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未婚比例變化趨勢……………………… 50 圖19: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未婚比例變化趨勢……………………… 50 圖20: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有偶比例變化趨勢……………………… 51 圖21: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有偶比例變化趨勢……………………… 51 圖22: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喪偶比例變化趨勢……………………… 53 圖23: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喪偶比例變化趨勢……………………… 53 圖24: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離婚比例趨勢…………………………… 54 圖25: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離婚比例趨勢…………………………… 55 圖26: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未婚預期壽命所佔比例………………… 64 圖27: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未婚預期壽命所佔比例………………… 64 圖28: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有偶預期壽命所佔比例………………… 65 圖29: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有偶預期壽命所佔比例………………… 65 圖30: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離婚預期壽命所佔比例………………… 66 圖31: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離婚所佔預期壽命比例………………… 67 圖32: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喪偶所佔預期壽命比例………………… 67 圖33: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喪偶所佔預期壽命比例………………… 68 附 表 目 次 表1 :1915-1990臺灣地區歷年男性年齡別再婚率(轉引自李美玲,1994)....20 表2 :1915-1990臺灣地區歷年女性年齡別再婚率(轉引自李美玲,1994)....20 表3:1905-1990臺灣地區歷年男性年齡別喪偶比率(轉引自李美玲,1994)..23 表4:1905-1990臺灣地區歷年女性年齡別喪偶比率(轉引自李美玲,1994) .23 表5:臺灣地區婚姻狀態變遷比較,1976與1989(涂肇慶,1994) ……………25 表6:臺灣地區婚姻狀態之移轉比較,1980與2004(楊靜利,2004) …………26 表7:臺灣地區2000年婚姻生命表(陳信木,2004)…………………………… 28 表8: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15歲年齡組兩性預期壽命的變化 …………45 表9: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15歲年齡組兩性預期壽命的變化 …………45 表10:臺灣地區1956~2000年影響婚姻組成動力變遷………………………… 56 表11: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未婚預期壽命變遷………………………… 57 表12: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未婚預期壽命變遷………………………… 58 表13: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有偶狀態預期壽命變遷…………………… 59 表14: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有偶狀態預期壽命變遷…………………… 59 表15: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離婚狀態預期壽命變遷…………………… 60 表16: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離婚狀態預期壽命變遷…………………… 61 表17:臺灣地區1956~2000年男性喪偶預期時間……………………………… 62 表18:臺灣地區1956~2000年女性喪偶預期時間……………………………… 62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4017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生命歷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蘇立文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生命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組成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狀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婚姻解組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rital life cours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ullivan Method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rital life tabl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rital composi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rital statu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rital dissolution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臺灣地區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變遷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Change of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ctancy in Taiwa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政府統計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內政部,歷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中文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法]安德烈.比爾基埃(Burguiere, A.)等著,袁樹仁、姚靜等譯,《家庭史》,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貝克(Gray S. Becker)著,王秀娟等譯,《家庭論》,臺北市:立緒出版社,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拉曼納 (Lamanna.M),《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顯宗,《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希臘]柏拉圖(Plato),《法律篇》,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威廉.J.古德(Goode William J.)著,魏章玲譯,《家庭社會學》,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桂冠出版公司,19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芬蘭]韋斯特馬克(Westermarck, Edward )著,李彬等譯,《人類婚姻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期刊會議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第16期,1-15,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美玲,<臺灣地區離婚的社會性狀差異研究>,《中國社會學刊》,第8期,23-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美玲、陳俊全,<婚姻狀況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人口學刊》,第18期,19-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美玲、楊亞潔、尹慶春,<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 ,《臺灣社會學刊》,第24期,59-88,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美玲,<臺灣離婚趨勢的社會成因、效應及因應>,內政部「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佳瑩、陳信木、戴伯偉,<兩岸之婚姻解組風險比較——婚姻狀態生命表的分析>,「2006年兩岸發展模式之比較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義男,〈臺灣地區離婚率趨勢與差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15期, 143-171,19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文玲,<臺灣與美國的「婚姻市場」—Becker婚姻理論之檢討>,《金融期刊》,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木、林佳瑩、郭蕙如,<臺灣的生育經驗變遷:生育生命表分析>,「 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木、陳雅琪,<教育對於結婚的影響: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木、林佳瑩、邱泯科,<夫妻本是同林鳥——1994-2004年臺灣婚姻狀態生命表的分析>,「 2006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肇男、史培爾 ,<臺灣地區現代化過程對老人居住安排的影響>,「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峯彬、關秉寅,<高等教育擴張與主觀社會地位之變遷:以1992、1997、2002、2004及2005年為例>,「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莉惠、張峯彬、熊瑞梅,<誰比較有機會接受教育訓練?性別、教育程度、世代與省籍之分析>,「2007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東亞社會比較研究國際會議」,臺灣大學社會系,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臺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第33 期:1-32,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靜利、劉一龍,<臺灣的家庭生活歷程>,《臺灣社會學刊》,27:77-105,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靜利、陳寬政,〈臺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雅琪,<臺灣地區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佳穎,<挑三撿四:延續性搜尋的擇偶過程模擬>,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翁志遠,<一九九零年臺灣地區人口之婚姻狀況分佈的省籍差異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英文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英文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cker, Gary,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arclay, George,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cker, Gary,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amilton, Edith & Cairns Huntington ed.,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N. Y.: Graves Rouse,19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ncer, Jacob, Studies in human capital,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E. Elgar, c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aul Schultz , Economic demography ,U.K:Northampton, Mass : Edward Elgar, 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senzweig, Mark Richard,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New York : Elsevier, 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iegel, Jacob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orton, Arl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eeks, J.R , 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英文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cker, Gary S., Landes, Elisabeth M., and Michael, T. Robert, 1977,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arital Instability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1141-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en, Chao-Nan(陳肇男)and Liu , Ke-Chih (劉克智), 2007.06,"Is Taiwan`s Lowest-low Fertility Reversible via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34 : 1-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erlin, Andrew 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848-8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owdhury, A. K. M. Alauddin,. 1983, "Application of a Marriage Model in Rural Bangladesh",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15(3):281-2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oale, Ansley J., 1971, "Age Patterns of Marriage", Population Studies, 25(2):193-2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iekmann, Andreas, 1989, " Diffusion and Survival Model for 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Marriag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4 (1)31-4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oldstein, Joshua R. and Kenney, Catherine T., 2001, "Marriage Delayed or Marriage Forgone? New Cohort Forecasts of First Marriage for U.S. Wom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4):506-5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ernes, Gudmund, 1972, " The process of entry into first 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173-1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 Fields and Casper, L. M. 2001, " America’s family and living angements: March2000.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Washington, D. C.: U. S. Census Bureau.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su Mei ,”Determinations of the Marital Dissolution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1998,19:143-16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Oppenheimer, Valerie Kincade, 1988,"A 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3):563-5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ullivan, D.F. (1971), "A single index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HSMHA Health Reports, 86:347-35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u, J .C., 1997, "Changes in Marital Life Cycle in Taiwan : 1976 and 1989" ,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16: 17-28.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