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對上市公司稅負之影響
作者 陳怡君
貢獻者 黃耀輝
陳怡君
關鍵詞 最低稅負制
未分配盈餘加徵
基本稅額
投資抵減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1:16 (UTC+8)
摘要 民國95年開始實施之最低稅負制,是我國繼兩稅合一後,另一重大所得稅制改革,而以往部分文獻在討論營利事業最低稅負制時,均前提假設在維持政府稅收不變之情形下,最低稅負制為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的替代方案之一。然而可能的替代方案不應僅有兩三類,更何況適用兩制之企業是否屬於相同的產業,亦有待釐清。
      本研究以民國93至95年所有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與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EJ)所提供之公司財務報表資料,模擬推算出各上市公司在實施最低稅負制下,可能須補繳之最低稅負金額,再與公司負擔之未分配盈餘加徵10%稅額作比較,以瞭解在實施未分配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下,對於上市公司之稅負有何影響,以及是否對相同產業有加重稅負之現象。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可知,在同時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下,電子工業為負擔最多未分配盈餘稅負與最低稅負之產業,顯示出對特定產業明顯有加重稅負之情形。以及公司獲利能力較佳、規模較大之營利事業亦須負擔較多的未分配盈餘加徵稅額與最低稅負金額。然而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主要是為了彌補稅制缺陷;最低稅負制則是為了解決租稅不公平性的問題。且未分配盈餘加徵規定之適用對象為全體營利事業,而最低稅負制之實施對象為少數適用租稅優惠之營利事業。因此,本研究認為最低稅負制不應作為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之替代方案。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2008,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總說明。
何添義,2000,談實施兩稅合一後之未分配盈餘,實用稅務月刊,第302期,頁46-51。
林文義,2006,最低稅負制對公司稅負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五十指數成分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銘,2004,兩稅合一何去何從-我國實施最低應納稅額之研究,中華財政學會2004年年會。
林燕瑜,2002,兩稅合一制下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隆,2006,營利事業所得稅最低稅負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克難,2007,最低稅負制與保留盈餘加徵對中小企業之影響,財稅研究,第39卷第3期,頁36-53。
財政部,1998,兩稅合一方案介紹。
財政部,2005,建立我國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度討論會會議資料。
財政部,2006,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財政部,2006,賦稅統計年報之提要分析。
財政部,2006,賦稅統計年報之稅源統計。
曹美華,2005,最低稅負制度影響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模擬研究-以臺灣省北區國稅局為範圍,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2005,現行未分配盈餘加徵制度存廢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稅務旬刊,2001,兩稅合一研討會紀詳,稅務旬刊,第1780期,頁8-16。
黃銘啓,2007,最低稅負制對營利事業影響之模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建成、張靜貞、林國榮、鍾經樊,2007,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措施、兩稅合一制度及最低稅負制之總合檢討,財政部賦稅署。
謝碧峰,2006,兩稅合一未分配盈餘申報計算基礎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arlson, P. C. 2005.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ggregate historical trend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ax analysis,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Karlinsky, S. S. 1995. Reforming th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Tax Policy. TNT 110-110.
Lyon, B. A. 1997. Cracking the code: Making Sense of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Washington, D.C.: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研究所
95255016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5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耀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怡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怡君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41:16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41: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1: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255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3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255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民國95年開始實施之最低稅負制,是我國繼兩稅合一後,另一重大所得稅制改革,而以往部分文獻在討論營利事業最低稅負制時,均前提假設在維持政府稅收不變之情形下,最低稅負制為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的替代方案之一。然而可能的替代方案不應僅有兩三類,更何況適用兩制之企業是否屬於相同的產業,亦有待釐清。
      本研究以民國93至95年所有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與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EJ)所提供之公司財務報表資料,模擬推算出各上市公司在實施最低稅負制下,可能須補繳之最低稅負金額,再與公司負擔之未分配盈餘加徵10%稅額作比較,以瞭解在實施未分配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下,對於上市公司之稅負有何影響,以及是否對相同產業有加重稅負之現象。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可知,在同時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下,電子工業為負擔最多未分配盈餘稅負與最低稅負之產業,顯示出對特定產業明顯有加重稅負之情形。以及公司獲利能力較佳、規模較大之營利事業亦須負擔較多的未分配盈餘加徵稅額與最低稅負金額。然而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主要是為了彌補稅制缺陷;最低稅負制則是為了解決租稅不公平性的問題。且未分配盈餘加徵規定之適用對象為全體營利事業,而最低稅負制之實施對象為少數適用租稅優惠之營利事業。因此,本研究認為最低稅負制不應作為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之替代方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我國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之介紹……………………… 8
     第二節 我國最低稅負制之介紹…………………………………13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樣本來源與選樣標準……………………………………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30
     第三節 實證模型與研究假說……………………………………33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38
     第一節 樣本描述與分析…………………………………………38
     第二節 最低稅負制模擬推算結果………………………………42
     第三節 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之稅負差異比較…47
     第四節 實證結果分析……………………………………………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7
     第一節 結論………………………………………………………5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59
     參考文獻……………………………………………………………6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5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最低稅負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未分配盈餘加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基本稅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投資抵減zh_TW
dc.title (題名) 未分配盈餘加徵稅制與最低稅負制對上市公司稅負之影響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2008,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總說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添義,2000,談實施兩稅合一後之未分配盈餘,實用稅務月刊,第302期,頁46-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義,2006,最低稅負制對公司稅負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五十指數成分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世銘,2004,兩稅合一何去何從-我國實施最低應納稅額之研究,中華財政學會2004年年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燕瑜,2002,兩稅合一制下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瑞隆,2006,營利事業所得稅最低稅負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難,2007,最低稅負制與保留盈餘加徵對中小企業之影響,財稅研究,第39卷第3期,頁36-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1998,兩稅合一方案介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2005,建立我國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度討論會會議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2006,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2006,賦稅統計年報之提要分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2006,賦稅統計年報之稅源統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美華,2005,最低稅負制度影響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模擬研究-以臺灣省北區國稅局為範圍,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宏,2005,現行未分配盈餘加徵制度存廢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稅務旬刊,2001,兩稅合一研討會紀詳,稅務旬刊,第1780期,頁8-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銘啓,2007,最低稅負制對營利事業影響之模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建成、張靜貞、林國榮、鍾經樊,2007,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措施、兩稅合一制度及最低稅負制之總合檢討,財政部賦稅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碧峰,2006,兩稅合一未分配盈餘申報計算基礎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lson, P. C. 2005.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ggregate historical trend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ax analysis,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linsky, S. S. 1995. Reforming th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Tax Policy. TNT 110-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yon, B. A. 1997. Cracking the code: Making Sense of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Washington, D.C.: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