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產業發展策略-BCG矩陣的應用
作者 陳子芸
貢獻者 黃智聰
陳子芸
關鍵詞 BCG矩陣
中國大陸
產業發展策略
製造業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7:23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與探討自1994至2001年,製造業各產業發展的動態策略。利用各年版《中國統計年鑑》所提供的中國大陸自1993年至2001年期間,製造業28個產業別的實質工業增加值官方統計資料,再利用BCG矩陣做為分析架構。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為,在1994至2001年期間,菸草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本文研究期間的明星型產業,也是帶動此一時期經濟高度增長的主要產業。機電、石化、交通等重點產業的高度發展,符合「八五」與「九五」計畫中產業政策的預期成效。然而,在產業政策中,希望能提升傳統能源、冶金、輕紡、一般加工業等骨幹企業的產業素質及技術,似乎仍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人民網 www.people.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www.stat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外資統計 www.moftec.gov.cn
于潛、江曉薇(1999),「中國新時期產業政策的實証分析」,《經濟評論》(北京),頁45-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93-2001年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 : 新華發行。
吳為超(2002),「論我國產業政策面臨的障礎及今后取向」,《社會經濟發展》(江西),二○○二年第二期,頁16-19。
呂雪峰、蘇輝(2000),「加入WTO對中國紡織業的影響」,《南通職業大學學報》(中國),第十四卷第四期,頁80-82。
李天□、何成康(1994),「波士頓矩陣在產品結構調整中的應用研究」,《山東紡織工學院學報》(山東),第九卷第三期,頁53-57。
李志強(1995),「大陸工業政策」,《經濟前瞻》(台北),十卷六期,頁72-76。
李志強(1997),「從『十五大』看大陸產業政策方向」,《經濟前瞻》(台北),十二卷六期,頁60-64。
李志強(1998),「大陸工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台北),十三卷一期,頁60-64。
周振平、張曉黎(1998),「對波士頓諮詢公司法的質疑和補正」,《河北經貿大學學報》(河北),頁87-91。
邱宏輝(1996),「對中共『八五』計畫執行情況之檢視與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二期,頁20-22。
金碚(1996),「論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經濟縱橫》(吉林),一九九六年第五期,頁26-32。
施建生(1968),《經濟政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頁119。
段煌、楊為國(2000),「菸草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湖北),第十七卷第十二期,頁171-172。
孫東升(1995),「我國經濟建設戰略布局的大轉變—三線建設決策形成述略」,《黨的文獻》(北京),一九九五年第三期,頁42-48。
徐純慧、楊鴻德、許俊立(1990),「以BCG模式及RCA指數應用於國際市場競爭態勢之研究—我國成衣商品在日本市場競爭態勢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台北),第三十二期,頁179-210。
桂世鏞主編(199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畫和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一版,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頁3。
張小彩(1999),「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項目」,《中國大陸農業銀行武漢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北京),第七十五期,頁65-67。
張慶忠(1984),《波士頓顧問團成長率—佔有率矩陣在產品組群分析上之應用》,台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旭東(1998),「製造業增長結構變化的再考察及其政策啟示」,《中國工業經濟》(杭州),一九九八年第八期,頁35-39。
陳德昇(1995),「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後的經濟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頁15-32。
陳慶修(2000),「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轉化傳統產業」,《中外企業文化》(北京),二○○○年第二○期,頁16-18。
陳慧瀅(1997),「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台北),一九九七年第二卷第四期,頁150-161。
章祝明(1998),「略論地方冶金工業擺脫困境的途徑」,《冶金管理》(江西),一九九八年第十期,頁38-39。
喻在崗(2001),「對我國產業政策執行情況的利弊分析」,《計畫與市場》(衡陽),二○○一年十一月,頁9-10。
曾慧、皇甫秀顏(1998),「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若干思考」,《經濟理論》(北京),頁13-17。
游豐吉(1997),「對大陸產業結構調整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頁38-49。
程振彪(2002),「高新技術使汽車工業充滿活力」,《汽車科技》(湖北),二○○二年第五期,頁47-49。
辜弘毅(1993),「大陸產業政策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十六卷第五期,頁81-82。
黃智聰、潘俊男(2002),「中國大陸地區製造業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五卷第二期,頁97-123。
廖敏真(1998),「大陸產業暨經濟政策動向掃描」,《能力雜誌》(台北),一九九八年九月,頁100-104。
劉力群(1994),「我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和出路」,《策略與管理》(北京),一九九四年第三期,頁64-69。
樊汝棟(1999),「石化工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點」,《石油化工技術經濟》(北京),第十五卷,頁8-14。
簡博秀(2001),「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中國大陸的地方發展策略:波士頓矩陣的應用」,《二○○一年區域科學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頁347-372。
簡博秀(2002),「中國的地方發展策略: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波士頓矩陣」,《中國地方自治》(台北),五十五卷第三期:六三一期,頁21-53。
二、英文:
Hamermesh, R. G, M. J. Jr Anderson, and J.E. Harris(1978), “Strategies for Low Market Share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6(3), pp.95-102.
Hedley, Barry (1977),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Portfolio ” Long Range Planning, 10, pp.9-15.
Hilmer, Frederick G and Lex Donaldson (1996), Management Redeemed: Debunking the Fads that Undermine our Corpor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irschman, Albert O.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otler, Armstrong (199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7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ewis, W. Arthur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Homewood, Illinois: Richad D. Irwin, Inc.
Nurkse, Rognar (1953),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versity Press.
Perroux, Francois (1998), “The Pole of Development`s New Place i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Higgins, Benjamin and Donald J. Savoie, (e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says, Boston: Allen and Unwin , pp. 48-76.
Signer, Hans W. (1964),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0261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智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子芸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子芸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47:23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47: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7:2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26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6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與探討自1994至2001年,製造業各產業發展的動態策略。利用各年版《中國統計年鑑》所提供的中國大陸自1993年至2001年期間,製造業28個產業別的實質工業增加值官方統計資料,再利用BCG矩陣做為分析架構。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為,在1994至2001年期間,菸草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本文研究期間的明星型產業,也是帶動此一時期經濟高度增長的主要產業。機電、石化、交通等重點產業的高度發展,符合「八五」與「九五」計畫中產業政策的預期成效。然而,在產業政策中,希望能提升傳統能源、冶金、輕紡、一般加工業等骨幹企業的產業素質及技術,似乎仍有待加強。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頁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預期研究成果與研究架構……………………………… 0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不均衡發展理論………………………………………… 07
     第二節 探討大陸產業發展策略的文獻………………………… 10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6
     第三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產業發展政策及現況
     第一節 中國大陸產業發展政策及十個五年計畫……………… 17
     第二節 中國大陸產業發展現況………………………………… 2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33
     第四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資料來源說明…………………………………………… 34
     第二節 BCG矩陣介紹…………………………………………… 35
     第三節 計算方式………………………………………………… 4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1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1994-2001年中國大陸製造業的靜態發展策略……… 52
     第二節 1994-2001年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動態發展策略……… 58
     第三節 1994-2001年中大陸產業發展政策之執行成效……… 6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1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74
     第二節 後續研究…………………………………………………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78
     二、英文………………………………………………………………8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CG矩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大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產業發展策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製造業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產業發展策略-BCG矩陣的應用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 www.people.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www.stats.gov.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外資統計 www.moftec.gov.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潛、江曉薇(1999),「中國新時期產業政策的實証分析」,《經濟評論》(北京),頁45-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93-2001年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 : 新華發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為超(2002),「論我國產業政策面臨的障礎及今后取向」,《社會經濟發展》(江西),二○○二年第二期,頁1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雪峰、蘇輝(2000),「加入WTO對中國紡織業的影響」,《南通職業大學學報》(中國),第十四卷第四期,頁80-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何成康(1994),「波士頓矩陣在產品結構調整中的應用研究」,《山東紡織工學院學報》(山東),第九卷第三期,頁53-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強(1995),「大陸工業政策」,《經濟前瞻》(台北),十卷六期,頁7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強(1997),「從『十五大』看大陸產業政策方向」,《經濟前瞻》(台北),十二卷六期,頁60-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強(1998),「大陸工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台北),十三卷一期,頁60-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振平、張曉黎(1998),「對波士頓諮詢公司法的質疑和補正」,《河北經貿大學學報》(河北),頁8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宏輝(1996),「對中共『八五』計畫執行情況之檢視與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二期,頁20-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碚(1996),「論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經濟縱橫》(吉林),一九九六年第五期,頁26-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建生(1968),《經濟政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頁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煌、楊為國(2000),「菸草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湖北),第十七卷第十二期,頁171-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東升(1995),「我國經濟建設戰略布局的大轉變—三線建設決策形成述略」,《黨的文獻》(北京),一九九五年第三期,頁42-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純慧、楊鴻德、許俊立(1990),「以BCG模式及RCA指數應用於國際市場競爭態勢之研究—我國成衣商品在日本市場競爭態勢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台北),第三十二期,頁17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桂世鏞主編(199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畫和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一版,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彩(1999),「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項目」,《中國大陸農業銀行武漢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北京),第七十五期,頁65-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慶忠(1984),《波士頓顧問團成長率—佔有率矩陣在產品組群分析上之應用》,台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旭東(1998),「製造業增長結構變化的再考察及其政策啟示」,《中國工業經濟》(杭州),一九九八年第八期,頁3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昇(1995),「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後的經濟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頁15-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慶修(2000),「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轉化傳統產業」,《中外企業文化》(北京),二○○○年第二○期,頁16-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瀅(1997),「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台北),一九九七年第二卷第四期,頁150-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祝明(1998),「略論地方冶金工業擺脫困境的途徑」,《冶金管理》(江西),一九九八年第十期,頁38-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喻在崗(2001),「對我國產業政策執行情況的利弊分析」,《計畫與市場》(衡陽),二○○一年十一月,頁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慧、皇甫秀顏(1998),「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若干思考」,《經濟理論》(北京),頁13-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豐吉(1997),「對大陸產業結構調整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頁38-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振彪(2002),「高新技術使汽車工業充滿活力」,《汽車科技》(湖北),二○○二年第五期,頁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辜弘毅(1993),「大陸產業政策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十六卷第五期,頁8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智聰、潘俊男(2002),「中國大陸地區製造業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五卷第二期,頁97-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敏真(1998),「大陸產業暨經濟政策動向掃描」,《能力雜誌》(台北),一九九八年九月,頁100-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力群(1994),「我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和出路」,《策略與管理》(北京),一九九四年第三期,頁64-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汝棟(1999),「石化工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點」,《石油化工技術經濟》(北京),第十五卷,頁8-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博秀(2001),「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中國大陸的地方發展策略:波士頓矩陣的應用」,《二○○一年區域科學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頁347-3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博秀(2002),「中國的地方發展策略: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波士頓矩陣」,《中國地方自治》(台北),五十五卷第三期:六三一期,頁2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mermesh, R. G, M. J. Jr Anderson, and J.E. Harris(1978), “Strategies for Low Market Share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6(3), pp.95-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dley, Barry (1977),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Portfolio ” Long Range Planning, 10, pp.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lmer, Frederick G and Lex Donaldson (1996), Management Redeemed: Debunking the Fads that Undermine our Corpor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rschman, Albert O.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tler, Armstrong (199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7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wis, W. Arthur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Homewood, Illinois: Richad D. Irwin,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urkse, Rognar (1953),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roux, Francois (1998), “The Pole of Development`s New Place i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Higgins, Benjamin and Donald J. Savoie, (e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says, Boston: Allen and Unwin , pp. 48-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ner, Hans W. (1964),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