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選舉中不比例性的分析──以新舊制「立委選舉」為例
作者 吳婷婷
貢獻者 高永光
吳婷婷
關鍵詞 比例性
比例性偏差
不比例性
選制改革
proportionality
disproportionality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9:15 (UTC+8)
摘要 在一般的民主國家,選舉乃是落實民主政治運作的制度安排。而選舉的結果不僅會影響政府政策的走向、政府的更迭,甚至是政黨制度的重組。因此,對於選舉制度的設計、制定、規劃與討論一直都是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一般而言,選舉制度的討論包括選票轉換為議席的「比例性」與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而本文著重在對於前者的研究。
      本文從「比例性」之於選舉制度的重要性切入,先針對足以影響選舉結果之比例性偏差的因素做一瞭解,並以台灣第六屆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作為實證,利用各種方法(直接分析選舉數據、迴歸分析、本文選擇的比例性偏差測量公式),以尋求、說明、分析「政黨比例性偏差」與「選區規模」之間的相關性與影響力。
      不論是直接觀察、整理選舉結果,或以統計分析來檢定關聯程度、相關方向及解釋力,或是利用Taagepera「n指數」計算我國第六屆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的「比例性」,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呼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此即,選區規模、選區數越大,選舉結果的比例性越佳(不比例性越小)、政黨的比例性偏差越低。
      雖然透過本文選舉結果的整理與觀察、Taagepera「n指數」的計算,都顯示出我國立委選制改革後,『單一選區』的採行,強化了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削弱了小黨的政治空間,扭曲了選民的偏好與委託;而具有『調節性議席』功能的『全國不分區席次』,無助於調和「區域選舉」的比例性偏差,且因5%的政黨門檻限制,非但無法改變小黨在區域選舉上的劣勢,反而加深了小黨整體的比例性偏差。但由於僅有一屆改制後的選舉數據資料可供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能夠呈現的部分有限,待未來改制後更多屆的選舉數據來佐證、分析與檢驗,或許能得到較為明確、有力的結果分析。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業立,2001,《比較選舉制度》,三版。台北:五南。
———,2008,《比較選舉制度》,五版,台北:五南。
王玉民,199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
方世榮,2001 《統計學導論》,第四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朱浤源 編,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出版社。
呂亞力,200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 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周文賢,2005,《統計學》,再版。台北:智勝文化。
陳義彥,2006,《政治學 下》。台北:五南。
陳義彥、洪永泰、游清鑫、盛杏媛、陳陸輝、鄭夙芬,2001,《民意調查》。台北:五南。
張世熒,2005,《選舉研究—制度與行為途徑》。台北:新文京開發。
楊國樞等 編,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台灣東華出版社。
蔡學儀,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台北:五南。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
Arend Lijphart著、高德源譯,2001,《民主類型—三十六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
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圖書。
Arend Lijphart著、張慧芝譯,2003a,《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台北:桂冠圖
書。
———————————— ,2003b,《多元社會的民主》。台北:桂冠圖書。
David Marsh、Gerry Stoker著、陳義彥、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
————— 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等譯,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
台北:韋伯文化。
Giovanni Sartori著、雷飛龍譯,2003,《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文化。
Robert A. Dahl著、李柏光、林猛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
Taagepera Rein & Matthew Soberg Shuart著、余明賢譯,1992,《席位與選票:選舉制度的要素與效果》。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二、中文期刊
王大立,1997,〈單一選區劃之理論與模擬〉。《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3。
吳東野,1993,〈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以歐市國家為例〉。《理論與政策》7卷,2:7-17。
———,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3卷,1:69-102。
林繼文,2006,〈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一個配套論的分析〉。《選舉
研究》13卷,2:1-36。
高永光,1994,〈選舉結果不比例性的測量指數-方法論的評析〉。《選舉研究》1卷,2:131-161。
———,1995,〈台灣選舉中之不比例性的分析一八十三年地方自治大選之個案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4卷,1:47-76。
———,1999,〈日本眾議院議員新選舉制度及其政治效應-以1996年選舉為例〉。《選舉研究》,6卷,2:45-87。
張世熒,2002,〈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的改革與過渡—2001年立委選舉結果的省
思〉。《中國行政評論》,11卷,4:1-24。
謝相慶,1994〈選舉結果不比例性的測量指數——方法論的評析〉。《選舉研究》,
1卷,2:131-161。
———,1996〈我國選舉制度改革方案之評析〉。《空大行政學報》,6:256。
三、會議論文
高永光,1990,〈得票率與席次之關係-台灣歷次選舉之分析〉。發表於「台灣地區選舉與國家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
四、中文論文
吳振嘉,2003,〈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一以日本、台灣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
林士郁,2001,〈比較各國單一選舉區與比例代表混合制--德、日、俄、韓、匈
五國實例分析〉。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碩士論文。
彭文龍,2003,〈政黨對選舉制度改革之偏好與選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
謝相慶,1996,〈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性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政研所 博士論文。
游清鑫,1990,〈選舉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
研所 碩士論文。
盧妍如,2007,〈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及其影響之研究──單一選區兩
票制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
五、英文專書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
Taagepera Rein & Matthew Soberg Shuart, 1989. Seats and Votes :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Lijphart , Aiend & Bernard Grofman, eds., 1984. Choosing on Electoral System . USA : Praeger Publisher .
Lijphart , Aiend, 1994,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 A Study of Twenty Seven Democracies , 1945-1990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ae , Dogulas,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 ( revised edition ) , Yale University Press.
六、英文期刊論文
Michael Gallagher, 1991, “Proportionality, Disproportionality and Electoral Systems.” Electoral Studies 10: 38-40.
Loosemore, J. and Hanby, V, 1971, “The Theoretical Limits of Maximum Distortion: Some Analytic Expressions for Electoral System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 467-47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2261013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01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永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婷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婷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49:15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49: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49: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26101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8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261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一般的民主國家,選舉乃是落實民主政治運作的制度安排。而選舉的結果不僅會影響政府政策的走向、政府的更迭,甚至是政黨制度的重組。因此,對於選舉制度的設計、制定、規劃與討論一直都是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一般而言,選舉制度的討論包括選票轉換為議席的「比例性」與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而本文著重在對於前者的研究。
      本文從「比例性」之於選舉制度的重要性切入,先針對足以影響選舉結果之比例性偏差的因素做一瞭解,並以台灣第六屆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作為實證,利用各種方法(直接分析選舉數據、迴歸分析、本文選擇的比例性偏差測量公式),以尋求、說明、分析「政黨比例性偏差」與「選區規模」之間的相關性與影響力。
      不論是直接觀察、整理選舉結果,或以統計分析來檢定關聯程度、相關方向及解釋力,或是利用Taagepera「n指數」計算我國第六屆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的「比例性」,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呼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此即,選區規模、選區數越大,選舉結果的比例性越佳(不比例性越小)、政黨的比例性偏差越低。
      雖然透過本文選舉結果的整理與觀察、Taagepera「n指數」的計算,都顯示出我國立委選制改革後,『單一選區』的採行,強化了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削弱了小黨的政治空間,扭曲了選民的偏好與委託;而具有『調節性議席』功能的『全國不分區席次』,無助於調和「區域選舉」的比例性偏差,且因5%的政黨門檻限制,非但無法改變小黨在區域選舉上的劣勢,反而加深了小黨整體的比例性偏差。但由於僅有一屆改制後的選舉數據資料可供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能夠呈現的部分有限,待未來改制後更多屆的選舉數據來佐證、分析與檢驗,或許能得到較為明確、有力的結果分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理論爭議與研究假設……………………………………….. 0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0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13
      第一節 得票率與席次率之間的關係---比例性………………………….13
      第二節 影響比例性的因素…………..…………………………………….17
      一、M(應選名額)
      二、D(選區數)
      三、席位分配方法(選舉公式)
      四、有效政黨數
      五、有效門檻
      六、小結
      第三節 測量公式的選擇一Taagepera公式……………………………..31
     第三章 第六、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不比例性…………………………………35
      第一節 台灣主要政黨選舉結果之「比例性偏差」……………………...35
      一、各縣市主要政黨席次率與得票率的「比例性偏差」
      二、主要政黨整體選舉結果的比例性分析
      三、調節性議席下的比例性分析
      第二節 台灣主要政黨選舉結果之「迴歸分析」………………………...50
      一、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席次率與得票率的迴歸分析
      二、政黨的比例性偏差與選區規模
      (一)迴歸分析與解釋
      (二)分析結果與使用限制
     
     第四章 「n指數」與立方公式…………………………………………………61
      第一節 台灣第六、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Taagepera「n指數」……...61
      一、Taagepera「n指數」之適用
      二、台灣各縣市的Taagepera「n指數」
      三、新舊制立委選舉結果的Taagepera「n指數」之比較
      (一)比較之限制
      (二)各縣市選制變更前後「n指數」之異動
      (三)結論
      第二節 第六、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Taagepera「立方公式」………...68
      一、Taagepera「立方公式」之適用
      二、Taagepera「立方公式」模擬結果
      三、模擬工具之解釋力與使用限制
     第五章 結論………………………………………………………………………75
      第一節 研究結果……………………………………………….….…….....75
      第二節 台灣選舉制度的改革與省思………………………………….....79
     參考資料………………………………………..…………………………………81
     附表:
      附表:3-1-1
      附表:3-1-2
      附表:3-1-3
      附表:3-2-1、附表:3-2-2、附表:3-2-3、附表:3-2-4
      附表:4-1-1、附表:4-1-2、附表:4-1-3
      附表:4-2-1
      附表:4-2-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01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比例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比例性偏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比例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選制改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oportional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proportionality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選舉中不比例性的分析──以新舊制「立委選舉」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業立,2001,《比較選舉制度》,三版。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8,《比較選舉制度》,五版,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玉民,199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世榮,2001 《統計學導論》,第四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浤源 編,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200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 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賢,2005,《統計學》,再版。台北: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2006,《政治學 下》。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洪永泰、游清鑫、盛杏媛、陳陸輝、鄭夙芬,2001,《民意調查》。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熒,2005,《選舉研究—制度與行為途徑》。台北:新文京開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等 編,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台灣東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學儀,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end Lijphart著、高德源譯,2001,《民主類型—三十六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end Lijphart著、張慧芝譯,2003a,《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台北:桂冠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3b,《多元社會的民主》。台北:桂冠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Marsh、Gerry Stoker著、陳義彥、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等譯,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ovanni Sartori著、雷飛龍譯,2003,《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A. Dahl著、李柏光、林猛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agepera Rein & Matthew Soberg Shuart著、余明賢譯,1992,《席位與選票:選舉制度的要素與效果》。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大立,1997,〈單一選區劃之理論與模擬〉。《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1993,〈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以歐市國家為例〉。《理論與政策》7卷,2:7-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3卷,1:69-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文,2006,〈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一個配套論的分析〉。《選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13卷,2: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永光,1994,〈選舉結果不比例性的測量指數-方法論的評析〉。《選舉研究》1卷,2:131-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台灣選舉中之不比例性的分析一八十三年地方自治大選之個案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4卷,1:47-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日本眾議院議員新選舉制度及其政治效應-以1996年選舉為例〉。《選舉研究》,6卷,2:45-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熒,2002,〈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的改革與過渡—2001年立委選舉結果的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思〉。《中國行政評論》,11卷,4: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相慶,1994〈選舉結果不比例性的測量指數——方法論的評析〉。《選舉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卷,2:131-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我國選舉制度改革方案之評析〉。《空大行政學報》,6: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永光,1990,〈得票率與席次之關係-台灣歷次選舉之分析〉。發表於「台灣地區選舉與國家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中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振嘉,2003,〈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一以日本、台灣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士郁,2001,〈比較各國單一選舉區與比例代表混合制--德、日、俄、韓、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國實例分析〉。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文龍,2003,〈政黨對選舉制度改革之偏好與選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相慶,1996,〈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性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學政研所 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清鑫,1990,〈選舉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所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妍如,2007,〈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及其影響之研究──單一選區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票制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研所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agepera Rein & Matthew Soberg Shuart, 1989. Seats and Votes :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jphart , Aiend & Bernard Grofman, eds., 1984. Choosing on Electoral System . USA : Praeger Publisher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jphart , Aiend, 1994,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 A Study of Twenty Seven Democracies , 1945-1990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e , Dogulas,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 ( revised edition ) , Y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英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ael Gallagher, 1991, “Proportionality, Disproportionality and Electoral Systems.” Electoral Studies 10: 38-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osemore, J. and Hanby, V, 1971, “The Theoretical Limits of Maximum Distortion: Some Analytic Expressions for Electoral System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 467-47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