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許玉秀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惲純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yun, chunlia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惲純良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yun, chunlia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7-Sep-2009 14:26:5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7-Sep-2009 14:26:5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7-Sep-2009 14:26:5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8965102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78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9651026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講到犯意變更的問題,必須確定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何謂犯意、一是何謂變更。如果我們認為所謂的犯意就是犯罪行為的故意,而故意又是對於構成要件的認識和意欲,那麼這種認識和意欲顯然在任何時點都可能存在,重要的是從哪一個時點開始,這種認識和意欲才會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這當然也就牽涉到行為開始時點的問題,也就是著手的問題。從著手之後一直到行為終了之前,都符合行為時的要求,因此行為終了同樣是必須確定的重要問題。而所謂的變更如果被認定在部分同一性的要求上,那麼什麼樣的部分同一要求才會是變更的部分同一性?是不同構成要件之間的部分同一?還是相同構成要件之間的部分同一?如果是不同構成要件之間的部分同一,那麼哪一種情況之下的構成要件之間才會被認為具有部分同一的要求?換句話說,變更的部分同一標準必須設定在什麼樣的觀點上?本文即由此二觀點出發,處理犯意變更的問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概念的釐清 2一、德國學說上的犯意變更-行為客體的變更 2二、國內實務上的犯意變更 5第二節 本文所理解的犯意變更 6一、犯意變更-構成要件的變更 6二、問題的提出與犯意變更應有的效果 8三、研究步驟與文獻處理 9第二章 哪一種犯意才是應該被評價的犯意-行為時的犯意 11第一節 犯意評價的始點 11一、犯意評價的始點-著手 11二、各種著手的認定標準-預備行為與未遂行為的界線 13(一).通說見解 14(二).本文的質疑 15(三).國內學說的反省 16(四).反省的再反省 181.犯罪構成要件的存在≠犯罪構成要件的實現 192.法也可以是一部的不法 193.個技術上的理由 214.謂的無法控制? 225.於預防考量應該獲得的結論-不是主觀說 23三、本文的觀點-以犯罪支配作為理解著手的基礎 23(一).開放性的概念(offener Begriff) 24(二).著手的標準-行為開始的時點 25第二節 犯意評價的終點 27一、犯意評價的終點-行為終了 28二、國內學者的觀點 29三、本文觀點-支持通說見解 30第三章 犯意變更的限制 33第一節 何謂「變更」? 33一、「變」的無限性與有限性 33二、犯意變更的有限性 35第二節 法益理論-犯罪行為就是侵害法益的行為 37一、建築在社會契約理論上的原始法益概念 38二、現代刑法的法益概念 39第三節 刑法分則的建構方式-各種犯罪類型的區分標準 41一、刑法分則的初步類型化基礎 41二、基礎類型的獨立與非獨立變化 43三、分則體系完整的建構流程 44第四節 犯意變更的第一層限制 46一、部分同一性是變更的基礎 46二、犯意變更的第一層限制-部分同一性的要求 48(一).不清楚的罪質概念 491.法益類型化的基礎-理想典型的經驗與分析 512.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法益或罪質不能成為決定性的區辨依據 55(二).錯誤的參考標準 561.「種」概念的部分同一不能作為變更基礎的部分同一性要求 562.貫徹傳統學說觀點應有的結論 60(三).理性的參考標準 601.侵害非同種法益的犯意變更 612.侵害同種法益的犯意變更 633.同一構成要件行為下的犯意變更 63第五節 犯意變更的效果-單純一罪-兼論犯意變更的第二層限制 63一、雙重評價禁止的要求 64(一).三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64(二).事實長存、犯意消逝 66(三).交錯的部分同一類型不能成立犯意變更 71二、犯意變更的第二層限制-單向的變更 72第四章 特殊類型的檢討 73第一節 強盜、搶奪與竊盜的犯意變更 73一、竊盜與強盜不能成立犯意變更 73二、加重強盜與加重竊盜之間的變更? 75第二節 恐嚇取財與恐嚇危安的犯意變更 76第三節 繼續犯的犯意變更-以妨害自由與擄人勒贖為例 77一、行為終了與犯罪既遂的區分 78二、利益侵害的終局實現對犯意變更的影響-以妨害自由與擄人勒贖為例 79第四節 作為與不作為的犯意變更 81一、作為與不作為之間的存在形態 81二、等價條款的影響 82第五節 幫助犯、教唆犯與正犯的犯意變更 83一、狹義的共犯競合-同一正犯行為之下的共犯競合 84(一).各種學說見解簡述 841.補充關係 842.吸收關係 853.特別關係 854.包括一罪 865.數罪 876.吸收犯 87(二).各種學說見解問題互見 88(三).同一正犯行為下不同參與形態的犯意變更? 901.補充關係不足以作為部分同一的比較基礎 912.正犯與共犯的區分標準 923.貫徹共犯從屬性原則的要求-單純一罪 94二、非同一正犯行為之下的共犯競合 97(一).國內學說見解介紹 98(二).共犯與正犯間的犯意變更-本文的協同意見 98(三).幫助與教唆之間的犯意變更 991.實務見解與學說觀點 992.本文觀點 100第六節 加重、減輕構成要件之間的犯意變更 101一、身分關係的加重減輕類型 101二、行為時特殊情狀的加重減輕類型 103第五章 結論 105一、犯意變更:著手於構成要件行為後變更為其他構成要件行為的犯意 105二、部分同一性是犯意變更的基礎 106三、充分評價的需求 107四、繼續犯的犯意變更 107參考文獻 10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328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346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407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277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801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148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528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342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105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162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945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651026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犯意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變更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個人法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部分同一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變化的參考標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犯意的變更-以個人法益為中心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教科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19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林山田,刑法通論,五版,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八版,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三版,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林東茂,刑法綜覽,二版,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黃仲夫,刑法精義,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下),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增訂三版,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四版,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蔡墩銘,刑法精義,一版七刷,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蘇俊雄,刑法總論II,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韓忠謨,刑法原理,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論文及專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甘添貴,刑法上的競合關係,台大法學論叢20卷2期,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二)-包括一罪,軍法專刊38卷11期,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三)-法條競合(七),軍法專刊40卷4期,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李茂生譯,Beccaria原著,犯罪與刑法,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吳從周譯,Arthur Kaufmann原著,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許玉秀,刑法註釋研究第十二條至第十四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6,計畫編號:NSC-84-2414-H-004-013-C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許玉秀,走出主觀與客觀的迷思-一個(不(太)不)謙虛的嘗試,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許玉秀,探索過失犯的構造-行為人能力的定位,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與打擊錯誤,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與打擊錯誤,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許玉秀,保證人地位的實質法理基礎,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許玉秀,共犯的競合,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許玉秀,間接幫助犯,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許玉秀,王玉全合著,從「所知所犯」論不法事實與罪責事實的區分,收錄於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輯(一),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陳志輝,刑法上的法條競合,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黃榮堅,論犯罪之行為時,收錄於刑罰的極限,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黃榮堅,禁止雙重評價與法條競合,收錄於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黃榮堅,禁止雙重評價與法條競合,台大法學論叢23卷1期,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黃振華、張與健譯,Max Weber原著,社會科學方法論,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賀麟譯,Spinoza原著,倫理學,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鄭逸哲,「同事異名」與「異事同名」-以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意圖勒贖而擄人和擄人後意圖勒贖為例,收錄於刑事法的基礎與界線,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蔡聖偉,著手實行之認定,軍法專刊,39卷11期,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錢志純著譯,斯賓諾莎哲學導論,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工具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許玉秀主編,學林分科六法-刑法,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劉幸義編,德華法律經濟辭典,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德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教科書及註釋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Jescheck/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Joecks, München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Band I, §§1-51. StGB, 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Puppe, Nomos-Kommentar, 2. Lfg.,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3. Aufl., 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Wessels/Beulk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1. Aufl., 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Wessel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II, 19. Aufl., 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專論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Amelung, Der Begriff des Rechtsguts in der Lehre vom strafrechtlichen Rechtsgüterschutz, in: Die Rechtgutstheories, 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Hillenkamp, Die Bedeutung von Vorsatzkonkretisierungen bei abweichendem Tatverlauf, 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Roxin, 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7. Aufl., 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工具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Dagmar Coester-Waltjen (hrsg.), Abkürzungen für Juristen, 2. Aufl., 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Rolf Leiberwirth (hrsg.), Latein im Recht, 4. Aufl., 1996.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