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違約金之酌減
作者 邱毓嫺
Ciou, Yu Sian
貢獻者 楊芳賢
邱毓嫺
Ciou, Yu Sian
關鍵詞 違約金
懲罰性違約金
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
有效率違約理論
酌加
酌減
不當得利
與有過失
對己義務
一部履行
給付之訴
確認之訴
形成之訴
舉證責任
形成訴權
形式的形成之訴
聲明非拘束性
penalty
liquidated damages
a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reduction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mitigation
burden of proof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28:30 (UTC+8)
摘要 違約金酌減並非一個自行運作之制度,而必須與其他制度相配套方能妥善運作,故本文首先進行違約金類型認定之說明,以期與比較法上有抑或是沒有違約金制度之國法加以相較,如此方更能說明我國法沒有如同英美法之違約金法則(penalty rule)之原因,換言之,違約金之認定與酌減,並非是二個獨立之制度,研究國內外之法會發現,二者是相牽連的制度,故僅單獨進行違約金酌減制度之說明,不足以完整敘明,必定要兼明辨如何認定違約金之類型。
再者,違約金條款之酌減在實務上遭遇的問題甚多,本文將先提供思考面向的五個層次(權利主體、發生要件、行使方式、斟酌因素、舉證責任),再以實體面以及程序面加以分析細部問題,實體問題最為重要者,即為法院為酌減時應審酌之諸事項,亦是本文強烈建議立法的部分;而程序部分最為重要者有涉及處分權主義之發動權限問題,以及涉及辯論主義(協同主義)的舉證責任事項。希冀在有體系之研討下,可以作為實務遇有違約金酌減相關問題時之參考。
此外,違約金過低是否應酌加,抑或有其他配套可供解決,亦是比較法上饒富興味之疑問,本文亦將會說明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6。
2.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一冊,2006。
3. 沈冠伶,美國懲罰性賠償判決在德國之承認及執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5期,2001。
4.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02。
5.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3。
6. 邱聯恭,工程承包契約所生違約金請求權事件之爭點整理,載:爭點整理方法論,2001。
7.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2003。
8.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下),2001。
9. 林誠二,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之損害舉證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6期,2002。
10. 林忠義,違約金分類標準之建立暨現行法違約金相關問題之省思—評最高法院八十三年度臺上字第二八七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7期,1996。
11. 林榮耀,金錢債務與違約金,載:鄭玉波主編,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中),1984。
1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2006。
13.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2006。
14.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4。
15.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講座系列(十)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法學講座,23期,頁,2003。
16. 姚志明,債務不履行之研究(一),2004。
1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2006。
18. 孫森焱,論違約金與解約金,載:民法研究2,1997。
19. 黃立,民法總則,2005。
20.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2006。
21. 黃茂榮,解除契約及其損害之賠償,植根雜誌,16卷7期,頁,2000。
22.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2005。
23. 陳榮宗,民事訴訟法(上),2006。
24. 陳榮宗,民事訴訟法(中),2007。
2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2007。
26. 陳聰富、陳忠五、沈冠伶、許士宦,美國懲罰性違約金判決之承認與執行,2004。
27.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5期,頁,2001。
28.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2002。
29. 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2004。
30. 張特生,確認訴訟實務問題之研究,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八),1999。
31.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台灣本土法學,60期,2004。
32.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2002。
33. 鄭冠宇,違約金的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240期,1999。
34. 駱永家,損害數額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64期,2000。
35. 謝哲勝,懲罰性賠償,台大法學論叢,30卷1期,2001。載:謝哲勝,懲罰性賠償,財產法專題研究(二)。
36. D. Medicus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2002。
37. 歐陽勝嘉,定型化違約金條款之法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二、外文
1. Aristides, N. Hatzis, Having the cake and eating it too: efficient penalty clauses in Common and Civil contract law 381-406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
2. Atiyah, P. 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 (4th ed, Oxford [England] : 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David W. Barnes & Lynn A. Stout,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 (St. Paul, Minn.: West Pub. Co., 1992)
4. Edward J. Murphy, Richard E. Speidel & Ian Ayres, Studies in contract law (5th ed, Westbury, N.Y.:Foundation Press, 1997)
5. Farnsworth, E. Allan, Farnsworth on contracts ΙΙΙ (Boston:Little, Brown, 1990)
6. Jane M. Friedman, Contract remedies in a nutshell (St. Paul, Minn.:West Pub., 1981)
7. J.C. Smith, The law of contract (2nd ed. , London:Sweet & Maxwell, 1993)
8. Laurence Koffman & Elizabeth Macdonald, The law of contract (5th ed, London:LexisNexis UK, 2004)
9. Linda Mulcahy & John Tillotson, Contract law in perspective (London;Portland, Or.:Cavendish, 2004)
10. Larry Alexander, Contract law Volume II, The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of Essays In Law & legal Theory (Aldershot, Hants, England:Dartmouth, 1991)
11. Lon L. Fuller & Melvin Aron Eisenberg, Basic contract law (5th ed. , St. Paul, Minn.:West Pub. Co., 1990)
12. Mindy Chen-Wishart, Contract law (Oxford [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Michael H. Whincup, Contract law and practice:the English system and continental comparisons (2nd rev. and enlarged ed.,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2)
14. Ole Lando & Hugh Beal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Combined and rev. ed,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Mass.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prepared by 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
15. Richard Stone, Contract law:2005-06 (London;Portland, Or.:Cavendish, 2005)
16. Richard Craswell & Alan Schwartz, Foundations of contract law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 Sally Wheeler & Josephine Shaw, Contract law:cases, materials and commentary (Oxford: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8. Simon Salzedo, Peter Brunner & Michael Ottley, Briefcase on contract law (4th ed, London:Cavendish, 2004)
19. SIR BASIL MARKESINIS, HANNES UNBERATH & ANGUS JOHNSTON, The German Law of Contract, A Comparative Treatise (Second Edition, HART PUBLISHING, 2006)
20. Treitel, G.H.,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 a comparative account, (1988)
21. Treitel, G.H., An outline of the law of contract (6th ed, 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0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芳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毓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iou, Yu S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毓嫺zh_TW
dc.creator (作者) Ciou, Yu S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28:30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28: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28: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65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79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651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違約金酌減並非一個自行運作之制度,而必須與其他制度相配套方能妥善運作,故本文首先進行違約金類型認定之說明,以期與比較法上有抑或是沒有違約金制度之國法加以相較,如此方更能說明我國法沒有如同英美法之違約金法則(penalty rule)之原因,換言之,違約金之認定與酌減,並非是二個獨立之制度,研究國內外之法會發現,二者是相牽連的制度,故僅單獨進行違約金酌減制度之說明,不足以完整敘明,必定要兼明辨如何認定違約金之類型。
再者,違約金條款之酌減在實務上遭遇的問題甚多,本文將先提供思考面向的五個層次(權利主體、發生要件、行使方式、斟酌因素、舉證責任),再以實體面以及程序面加以分析細部問題,實體問題最為重要者,即為法院為酌減時應審酌之諸事項,亦是本文強烈建議立法的部分;而程序部分最為重要者有涉及處分權主義之發動權限問題,以及涉及辯論主義(協同主義)的舉證責任事項。希冀在有體系之研討下,可以作為實務遇有違約金酌減相關問題時之參考。
此外,違約金過低是否應酌加,抑或有其他配套可供解決,亦是比較法上饒富興味之疑問,本文亦將會說明解決方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
第一款 研究範圍 1
第二款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本論文之論述脈絡 2
第二章 違約金之制度與認定 4
第一節 違約金之意義 4
第二節 比較法下違約金之類型 5
第一款 英美法 5
壹、賠償額預定性違約金(liquidated damages) 6
一、為違約時實際損失之合理估計 6
二、締約時可能損失的合理估計 6
三、美國統一商法典(UCC)§2-718(1)之詮釋 6
(一)多數說 7
(二)少數法院見解 7
貳、懲罰性違約金(penalty) 7
一、要件 7
(一)本質上具有威嚇之效果 7
(二)約定額與可證明之最大可能損失之間為過多及不公平的 7
二、法律效果 7
參、此分類之妥當性 7
第二款 我國法 8
壹、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 8
貳、懲罰性違約金 9
第三節 違約金之認定 9
第一款 英美法 9
壹、代表案例 9
一、本案事實 10
二、上議院(House of Lords)判決 10
貳、前提:須為違約 11
一、事實 11
二、法院判決 11
(一)多數見解 11
(二)少數見解 11
參、當事人使用之用語非決定性因素 11
肆、當事人之主觀意圖是否可用以決定違約金類型? 12
一、肯定說 12
二、否定說 12
伍、懲罰性違約金(penalty)之特徵 12
一、本質上對債務人具威嚇之效果 12
二、「約定額」與「可舉證證明之最大損害額」相比是過多且不公平的 13
三、嚴重程度不同之違約類型,卻用同一個違約金額度 13
四、原契約義務為支付一定金額,約定在此義務不履行後須支付一定金額之違約金 14
五、非常短暫的遲延,根本不可能造成重大損害者 15
六、無實際損失亦得請求? 15
(一)否定說 15
(二)肯定說 15
陸、賠償額預定性違約金(liquidated damages)之特徵 16
一、本質是損害賠償之確切預估 16
二、實際損害是不可能、不能估計的,抑或是難以估計的 16
三、因違約所致之損害是難以舉證的 16
柒、判斷違約金類型之時點—締約時 17
捌、規避違約金法則之方法 17
一、規避違約金法則的方法 17
(一)將準時履行列為契約要素(by making it a condition of the contract) 17
(二)立即付款可享價金折扣 19
(三)期限利益喪失條款 19
(四)酬金依次下滑條款 19
(五)定金(doposit) 19
(六)沒收(forfeiture) 21
二、批評 23
(一)失之無計畫亦失之偶然 23
(二)其他類似條款如無法用違約金法則之解決方法 23
玖、違約金法則與有效率違約之關係 25
一、英國實務通說:違約金法則有助於有效率違約之發生 25
二、運用違約金法則以外的其他三種方法 25
(一)執行懲罰性違約金條款 26
(二)協商由雙方瓜分違約利益 29
(三)最小成本、最大效率之解決方法 30
三、小結1:異於現盛行之違約金法則而提出之有效率之處理準則 31
(一)原則:執行違約金約定;例外:才不執行 31
(二)理由 31
四、小結2:若存在一方優勢,仍非如違約金法則一樣一概不執行 32
(一)原則與例外 33
(二)理由 33
(三)舉證責任 33
第二款 我國法 33
壹、前提 33
貳、違約金條款之效力 34
一、契約條款之效力檢驗 34
(一)如為定型化契約條款 34
(二)如非定型化契約條款 34
二、違約金與利息之異同 35
(一)肯定說 35
(二)否定說 35
(三)本文見解 36
參、區分為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與懲罰性違約金之判斷標準 36
一、約定的自由性及限制 36
(一)自由性 37
(二)限制 37
二、當事人之用語非為決定性因素 38
三、當事人之意思的重要性 38
四、不論為何種違約金類型,契約之原給付義務可否請求履行? 39
(一)否定說 39
(二)肯定說 39
(三)本文見解 39
五、我國民法最重要的區分標準—原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可否請求? 40
(一)實務通說 41
(二)操作標準 41
(三)本文見解 41
六、無實際損失是否可以請求違約金? 42
肆、類似條款之區辨 44
一、解約金 44
二、違約定金 45
(一)依據 45
(二)性質 45
(三)約定過高之解決方法 46
三、履約保證金 46
第三章 違約金之酌減—實體面 47
第一節 違約金酌減制度之目的 47
第二節 酌減權之權利主體 47
第一款 法院 47
第二款 仲裁人 47
壹、仲裁人可為酌減 47
一、實務見解 47
二、本文見解 48
貳、撤銷仲裁判斷 48
一、實務見解 48
二、本文見解 49
第三節 違約金酌減權之發生要件 49
第一款 英美法無酌減制度 49
壹、理由 49
貳、配套方法 49
參、缺點 49
一、不能達到照字面意義執行的確定性 50
二、不能達到有酌減制度的彈性 50
第二款 有酌減制度之國家 50
第三款 發生違約金酌減權之要件 50
壹、約定額與下列數額間有不成比例高之關係 50
一、實際損害額 50
(一)法國法 50
(二)南非法 51
(三)歐洲契約法原則 51
二、締約時可預見之損害額 51
三、可獲損害賠償額與實際損失孰低法 51
(一)可得賠償之損失<實際損失 51
(二)實際損失<可得賠償之損失<約定額 52
四、本文見解 52
(一)以何種數額進行比較較為適當 53
(二)擇一抑或兼用 54
貳、一部履行 54
一、比較法上僅法國法明定承認 54
二、我國法亦承認 54
三、近似肯定說之見解 55
(一)事實 55
(二)學者見解 55
(三)本文見解 56
參、非商業性契約(non-commercial contracts)? 56
一、德國法 56
二、法國法 56
三、本文見解 57
(一)消費性契約 57
(二)商業性契約 57
肆、以定型化契約來締結違約金條款 57
一、德國法 57
二、本文見解 58
伍、適用酌減制度之違約金條款類型 58
一、肯定說—德國法 58
二、否定說—本文見解 58
第四節 法官為違約金酌減時應斟酌之因素 59
第一款 可能發生之損害額 59
壹、奧地利法 59
貳、我國實務見解 59
參、本文見解 60
第二款 實際損害額 60
壹、法國法 60
貳、我國法 60
參、本文見解 62
一、解除契約後所生之損害、終止契約後所受之損害 62
(一)違約金條款預定何範圍之損害? 62
(二)本文見解 63
二、約定額與實際損失相差懸殊時 64
三、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更應斟酌此因素 65
第三款 債權人所有法律上利益 65
壹、德國法 65
貳、我國法 66
一、債務人如能如期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享受之一切利益 66
二、債務已為一部履行者,比照債權人所受利益 67
三、債權人因為違約而增加之利益 67
參、本文見解 68
一、債務人如能如期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享受之一切利益 68
(一)法律上所賦予的價值 68
(二)債權人自行賦予的價值 68
二、債務已為一部履行者,比照債權人所受利益 69
三、債權人因為違約而增加之利益 69
第四款 債權人是否盡到減輕自己損害之對己義務 69
壹、歐洲契約法原則 70
貳、本文見解 70
第五款 債權人找到替代履行之難度 70
壹、奧地利法 70
貳、本文見解 70
第六款 債權人之與有過失 71
壹、肯定說 71
貳、本文見解 72
第七款 當事人震懾違約之意圖 72
壹、歐洲契約法原則 72
貳、本文見解 72
第八款 債務人之故意過失 73
壹、否定說 73
貳、本文見解亦採否定說 73
第九款 債務人違約之程度 73
壹、德國法 73
貳、我國實務見解 74
參、本文見解 74
一、懲罰性違約金 74
二、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 74
第十款 債務人因違約而增之利益 75
壹、德國法 75
貳、本文見解 75
一、若違約金額為1500萬元(高於較有效率契約的酬金)—甲的收益似為負數 76
二、若違約金額為1000萬元(等於較有效率契約的酬金)—甲的收益為零 76
三、若違約金額小於1000萬元(小於較有效率契約的酬金)—甲的收益為正數 76
(一)違約金額大於400萬元 76
(二)違約金額等於400萬元 77
(三)違約金額小於400萬元 77
第十一款 債務人之一般經濟狀況 77
壹、德國法 77
貳、我國實務見解 77
參、本文見解 77
第十二款 一般客觀事實、社會經濟狀況 78
壹、我國實務見解通說 78
貳、本文見解 78
一、工程總價 78
二、標的物約定價額 79
三、標的物市價 79
四、土地公告現值 80
五、市價跌價 80
六、標的物約定價額 81
第十三款 兩造之社會經濟地位 81
壹、我國實務見解 82
貳、本文見解 82
第五節 關於違約金酌減之其他實體法問題 82
第一款 違約金若已支付,法院是否尚得為酌減? 82
壹、否定說 82
一、比較法 82
二、我國學者見解 82
貳、肯定說 83
參、附條件的肯定說—我國通說 83
肆、本文見解—應採肯定說 83
第二款 返還之金額的法律性質為何? 83
壹、屬於不當得利之返還,惟並未敘明何種不當得利類型 84
一、我國有實務見解採此說 84
二、我國亦有學者採此說 84
貳、給付不當得利—本文見解 84
第三款 違約之標的為不可分物,應如何酌減? 84
壹、少數說 84
貳、通說 85
參、本文見解 85
第四章 違約金之酌減—程序面 86
第一節 酌減權之定性 86
第一款 酌減權屬於形成權或形成訴權 86
第二款 是否存在「當事人聲明之非拘束性原則」? 86
壹、否定說 86
貳、肯定說 87
一、學者見解 87
二、本文見解 87
第二節 與酌減有關之訴訟類型 88
第一款 給付之訴 88
壹、債權人向債務人提起請求給付違約金之訴 88
一、實務通說—肯定說 89
二、本文見解 89
貳、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提起「請求返還已付之過高部分違約金的『給付不當得利之訴』」? 89
一、訴訟標的之執行力 89
二、重複起訴之問題 90
(一)如本訴訟無理由 90
(二)如本訴訟有理由 90
第二款 確認之訴 90
壹、債務人提起確認超過某一額度之違約金過高之訴? 91
一、肯定說 91
二、否定說 91
三、本文見解 91
(一)若本訴訟法院有酌減 92
(二)若本訴訟法院不予以酌減 92
(三)小結 92
貳、債權人提起確認違約金債權數額之訴? 93
一、如原告勝訴 93
(一)確認訴訟之補充性與確認利益之關連 93
(二)與酌減之關連 94
二、如原告敗訴 94
第三款 形成之訴—債務人提起請求法院酌減違約金之訴 95
壹、否定說 95
貳、肯定說 95
參、本文見解 96
肆、小結 97
第三節 酌減權之發動方式 98
第一款 德國法 98
第二款 我國法 98
壹、由法院依職權主動為之 98
一、學者見解 98
二、實務見解 99
貳、法院受到「債務人有請求酌減,法院方能發動」之拘束 99
參、可由法院依職權主動為之,亦可由債務人加以抗辯 100
一、學者見解 100
二、實務見解 100
肆、本文見解 100
一、「法院酌減權之發動」與「債務人之抗辯」究為互相牽制,抑或是獨立不相干擾? 101
二、允許債權人起訴時表明請求違約金之最低額 102
三、債務人之程序主體權 103
四、訴訟類型與發動主體之關連 103
(一)債務人發動酌減的訴訟類型 103
(二)法院發動酌減之訴訟類型 103
第四節 酌減事項之舉證責任 104
第一款 債務人債務不履行之事實 104
第二款 債權人受有損害之事實 104
壹、前提討論:須否有此事實 104
一、懲罰性違約金 105
(一)否定說 105
(二)肯定說 105
(三)本文見解—肯定說 105
二、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 106
(一)否定說 106
(二)肯定說 106
(三)本文見解—肯定說 107
貳、債權人受有損害之事實須否舉證? 108
一、否定說—我國學者見解 108
二、折衷說—英國學者見解 108
三、本文見解—肯定說 108
參、何人負擔舉證責任? 108
一、英國法 109
二、本文見解 109
肆、債務人是否得舉證證明債權人實際並未受有損害之事實? 110
伍、違約金之請求與原來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請求關係為何? 111
一、學者見解 111
二、 本文見解 111
第三款 債權人之損害額 111
壹、債權人原則上無庸舉證其損害額 111
一、學者見解 111
二、實務見解 112
三、本文見解 112
貳、如債權人有能力證明其損害額時,是否例外容許其證明之? 112
一、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 113
二、懲罰性違約金 114
第四款 酌減違約金所須判斷之事實 114
壹、由「當事人」舉證,法院無必要依職權調查證據 115
貳、僅由主張違約金過高之「債務人」負擔舉證責任 115
一、肯定說 115
(一)實務見解 115
(二)學者見解 116
二、反對見解 116
參、本文見解 116
第五款 債權人之損害與債務人之債務不履行具有因果關係 117
壹、無庸舉證說 118
一、學者見解 118
二、實務見解 118
貳、本文見解—應舉證說 118
第五章 違約金過低之處理方法 119
第一節 法院為酌加 119
第一款 法國法 119
第二款 美國法 119
第二節 酌加以外之其它方式解決 119
第一款 以容許債權人另行舉證請求其實際損害為原則 120
壹、德國法 120
貳、瑞士債務法 120
第二款 契約明定可以請求超過約定金額時方能請求實際損害 120
第三節 我國法 120
第一款 學者見解—約定之違約金額 121
第二款 本文見解—可以證明之實際損害 121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違約金之制度與類型認定 123
第二節 違約金酌減之實體面向 124
第三節 違約金酌減之程序面向 125
第四節 違約金過低之解決方法 126
第五節 總結 126
附表一:不同狀況所保護之對象 128
附表二:爭議問題解決方法之比較 130
附表三:法院酌減時之斟酌因素—近二年之實務見解統計表(95.01.1~97.01.26) 136
參考文獻 139
一、中文 139
二、外文 140
zh_TW
dc.format.extent 41518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754 bytes-
dc.format.extent 694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59202 bytes-
dc.format.extent 307192 bytes-
dc.format.extent 269897 bytes-
dc.format.extent 828295 bytes-
dc.format.extent 790400 bytes-
dc.format.extent 644346 bytes-
dc.format.extent 265731 bytes-
dc.format.extent 326988 bytes-
dc.format.extent 97996 bytes-
dc.format.extent 199530 bytes-
dc.format.extent 74140 bytes-
dc.format.extent 18253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違約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懲罰性違約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有效率違約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酌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酌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當得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與有過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己義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部履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給付之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確認之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成之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舉證責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成訴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式的形成之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聲明非拘束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enal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quidated damag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du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tributory neglig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itig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urden of proofen_US
dc.title (題名) 違約金之酌減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一冊,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沈冠伶,美國懲罰性賠償判決在德國之承認及執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5期,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邱聯恭,工程承包契約所生違約金請求權事件之爭點整理,載:爭點整理方法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下),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林誠二,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之損害舉證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6期,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林忠義,違約金分類標準之建立暨現行法違約金相關問題之省思—評最高法院八十三年度臺上字第二八七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7期,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林榮耀,金錢債務與違約金,載:鄭玉波主編,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中),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講座系列(十)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法學講座,23期,頁,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姚志明,債務不履行之研究(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孫森焱,論違約金與解約金,載:民法研究2,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黃立,民法總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黃茂榮,解除契約及其損害之賠償,植根雜誌,16卷7期,頁,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陳榮宗,民事訴訟法(上),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陳榮宗,民事訴訟法(中),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陳聰富、陳忠五、沈冠伶、許士宦,美國懲罰性違約金判決之承認與執行,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5期,頁,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張特生,確認訴訟實務問題之研究,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八),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台灣本土法學,60期,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鄭冠宇,違約金的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240期,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駱永家,損害數額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64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謝哲勝,懲罰性賠償,台大法學論叢,30卷1期,2001。載:謝哲勝,懲罰性賠償,財產法專題研究(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D. Medicus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歐陽勝嘉,定型化違約金條款之法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Aristides, N. Hatzis, Having the cake and eating it too: efficient penalty clauses in Common and Civil contract law 381-406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Atiyah, P. 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 (4th ed, Oxford [England] : 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David W. Barnes & Lynn A. Stout,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 (St. Paul, Minn.: West Pub. Co.,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Edward J. Murphy, Richard E. Speidel & Ian Ayres, Studies in contract law (5th ed, Westbury, N.Y.:Foundation Pres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Farnsworth, E. Allan, Farnsworth on contracts ΙΙΙ (Boston:Little, Brown,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Jane M. Friedman, Contract remedies in a nutshell (St. Paul, Minn.:West Pub.,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J.C. Smith, The law of contract (2nd ed. , London:Sweet & Maxwell,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Laurence Koffman & Elizabeth Macdonald, The law of contract (5th ed, London:LexisNexis UK,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Linda Mulcahy & John Tillotson, Contract law in perspective (London;Portland, Or.:Cavendish,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Larry Alexander, Contract law Volume II, The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of Essays In Law & legal Theory (Aldershot, Hants, England:Dartmouth,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Lon L. Fuller & Melvin Aron Eisenberg, Basic contract law (5th ed. , St. Paul, Minn.:West Pub. Co.,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Mindy Chen-Wishart, Contract law (Oxford [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Michael H. Whincup, Contract law and practice:the English system and continental comparisons (2nd rev. and enlarged ed.,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Ole Lando & Hugh Beal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Combined and rev. ed,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Mass.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prepared by 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Richard Stone, Contract law:2005-06 (London;Portland, Or.:Cavendish,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Richard Craswell & Alan Schwartz, Foundations of contract law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Sally Wheeler & Josephine Shaw, Contract law:cases, materials and commentary (Oxford: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Simon Salzedo, Peter Brunner & Michael Ottley, Briefcase on contract law (4th ed, London:Cavendish,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SIR BASIL MARKESINIS, HANNES UNBERATH & ANGUS JOHNSTON, The German Law of Contract, A Comparative Treatise (Second Edition, HART PUBLISHING,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Treitel, G.H.,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 a comparative account,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Treitel, G.H., An outline of the law of contract (6th ed, 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