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
作者 張翠娟
貢獻者 王鍾和
張翠娟
關鍵詞 幼兒
才藝
父母教育期望
父母教養信念
學業成就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6:43 (UTC+8)
摘要   為瞭解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的關係,乃以國小二年級學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蒐集到712份有效樣本,採用基本資料表、幼兒期才藝學習調查表、父母教育期望量表以及父母教養信念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區別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有學習才藝的比例高達87.6%。以學習類才   藝學習最多(69.7%),學習藝術類才藝居次(61.1%),而以學習   運動類最少(48.3%)。
2.背景變項與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學習才藝的關係:(1) 父母教育   程度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著差異,學習才藝類別也有顯著差   異。(2)父母職業不同、母親有無工作,幼兒期學習才藝類別有顯著差   異。(3)每月家庭總所得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著差異,學習   才藝類別也有顯著差異。(4)家庭結構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   著差異。(6)性別不同的兒童,其幼兒期學習才藝類別有顯著差異。
  3.父母教育期望,以學習才藝類別量區分有顯著差異。
  4.父母教養信念,以學習才藝類別量區分有顯著差異。
  5.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其學業成就確實有顯著差異存   在;學習才藝類別不同,其學業成就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6.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以及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確實能有效預測國   小低年級學童學業成就。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以及幼兒期學習才藝   類別,能有效預測幼兒期有學習才藝的國小低年級學童的學業成就。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社會教育、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幼兒、才藝、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養信念、學業成就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方毓秀(2004)。台商在台妻子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淑芬(2002)。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鍾和 ( 199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灣省教育廳(1999)。台灣省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台中:台灣省政府。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素芬(2000)。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素芬、劉慈惠(2003)。喪偶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臂膀之後的日子與教養。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辦之「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未出版,台北。
江麗莉、歐陽素鶯(1991)。第三站包羅萬象的學習資源:營養豐富的才藝學習—談才藝班對孩子學習的影響。載於給孩子完整的學習。台北:牛頓。
何怡安(2006)。國小兒童合唱團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惠君(2005)。幼兒多元智能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一個托兒所的個案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
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33。
李心瑩譯(2000)。H.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 — 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駱遜(2005)。兒童才藝班。2006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pcontent/TeachActive/u_ActiveFrame.asp?id=150&ProgramID=141。
社教司(2002)。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5)。台灣城鄉兒童假期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6)。兩岸都會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汪詠黛(1995)。兒童才藝班現況與思考。文訊月刊,114,25-28。
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枝旺(2005)。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珊如(1983)。國中資賦優異學生智力、認知發展、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娥(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惠雅(1996)。母親信念和教養策略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台北。
林惠雅(1998a)。母親信念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9,219-244。
林惠雅(1998b)。母親信念、教育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台北。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2):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
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慧芬(2004)。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 ,17(2),229-259。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
吳怡靜(1999)。腦力即國力,三歲定一生。天下雜誌1999教育特刊,37-42。
吳雪菁(2006)。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奕仁(2005)。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凌安屏(2006)。8歲電音小男童扮三太子跳搖頭舞,人氣超旺。東森新聞報,2006.11.26。
孫敏芝(1988)。認識才藝班。台北:時報。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秦家昌(2002)。多元智能之研究路向及實踐模式。香港:香港理工大學。
http://cd.ed.gov.hk/tech/course/intelligences.PDF
唐建雄(2004)。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馬婉珍(2004)。孩子的書包:孩子的才藝班怎麼挑?錢雜誌,10,166-171。
莊安祺譯(1998)。H. Gardner著。7種IQ。台北:時報。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都市排灣族家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雪芳(2004)。後現代家庭:現代家庭的解構與建構。網路社會學通訊,36。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
晨曦編著(2006)。天才兒童不是夢?——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台北:海洋文化。
張志雄(2002)。國民教育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外語補習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編印(1998)。才藝班的參加與選擇。國民小學家長手冊:陪孩子一起成長。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教育部。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06)。巧奪天工-自然材質創意工作坊計畫緣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屏東。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怡君(1993)。台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君(2004)。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青達(2005)。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娟娟(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陳雅玟(2003)。大台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學綿(2001)。舞蹈才藝班消費者之行為研究─以台中市綿綿舞蹈班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瓊森譯(1997)。H. Gardner著。開啟多元智能新紀元。台北:信誼。
陳璽琳、林月仙(2006)。關於外籍配偶子女語言能力研究的一些看法。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報,14。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4。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大世紀。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士,未出版,屏東。
湯芝萱(1995)。讓孩子多才多藝起來-「兒童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月刊,114,29-33。
黃迺毓(1995)。才藝素養需要長期的薰陶。文訊月刊,114,21-22
黃淑芳(2004)。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多元智能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42。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愍惠(2003)。國小學童課外音樂學習之有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慈薇(2006)。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思與言,28(1),93-125。
楊景堯(1993a)。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
楊景堯(1993b)。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5),2-10。
楊淑雯(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差異機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瑩(199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09-247。
葉雅馨(1989)。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如意(2001)。培育特殊才藝,校園「各取所需」。中時電子報,90.12.13。
潘盈君(2003)民間兒童美術補習班個案研究:以永和BJ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1997)。家庭生活與兒童人格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的建構。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唯玉(2005)。多元智慧與才藝學習。花蓮教育大學附屬小學家長會多元智慧講座,未出版,花蓮。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鄭招興 (2006)。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情形及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小岑(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 (2),179-201。
謝亞恆(2003)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謝效昭(1987)。大台北地區兒童才藝班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美玲(2005)。親子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身心症狀之關聯。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
謬敏志(1991)。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日文部分
Benesse(2006a)。幼児の生活アンケート・東アジア5都市調査。東京:Benesse。
Benesse(2006b)。第3回幼児の生活アンケート報告書・国内調査。東京:Beness。
才能發展研究會著、林芸譯(1998)。如何選擇孩子的才藝教室。台北:新潮社。
三、西文部分
Astone, N. M., & McLanahan, S. S. (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309-320.
Chao, R. K. (1996).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about the role of parenting in children’school succ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403-424.
Christina Theokas, Jacqueline V. Lerner, Erin Phelps and Richard M. Lerner ( 2006).
Cacophony and Change in Youth After School Activities:Findings from the 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Journal of Youth Development, 1(1), 1-9.
Cooper, H., Valentine, J. C., Nye,B. & Lindsay, J.J.(1999). Relationsships Between
Five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2), 369-378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2006a). About Study Support(out of school hours learning).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2006b).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Impact of Study Support. 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 54, 113-126.
Feigin, N. (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8-30.
Finn, J. G..(1972).Expectation and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387-410.
Fletcher, A. C., Elder, G. H., & Mekos, D. (2000). 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0, 29-48.
Gerber, S.B. (1996).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0, 42-50. 引自The Effects of Homework Programs and After-School Activities on School Success, 43(3), 220-226.
Hauser, R. M., Tsai, S. L., & Sewell, W. H. (1983). A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
20-47.
Howard, D. R., & Madrigal, R. (1990). Who makes the decision: The parent or the child? The perceived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on the purchas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244-258.
Hultsman, W. Z. (1993).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as a harrier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sure Research, 25, 150-164.
Kalmijn, M. (1994). 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57-275.
Malone, L. M., Fauth, R. C. & Brooks-Gunn, J.(1999). Early Enrichment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Benefits in Kindergarten. 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Sigel, I. E., & Johnson, J.E. (1979). Family as a system of mutual influence: Parental beliefs, distancing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al thinking. In M. Lewis & L. A. Rosenblum(Eds.), The child and its family. New York: Plenum.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2004).Are Child Developmental Outcome Related to Before- and After-School Care Arrangements?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Child Development, 75 (1), 280-295.
Office of Applied Studie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2004). Participation in Youth Activities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Youths. The N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Report, 13.
Olszewski-Kubilius, P. & Lee, S.Y.(2004). The Role of Participation in In-School and Outside-of-School Activities in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Gifted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5(3), 107-124.
Pettit,G.S.,Laird,R.D.,Bates,J.E.& Dodge,K.A.(1997).Patterns of After-School Care in Middle Childhood: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Merril-
Palmer Quarterly, 43(3), 515-538.
Posner, J. K. & Vandell, D. L.(1999).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Income Urban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68-879.
Russonello B.& Stewart(2001). Principals and After-School Programs: A Survey of PreK-8 Principal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andra, M., Angela R., T., & Juhu, K.(2002). The Role of Beliefs in Predicting Hom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ead Start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51 (2) , 176-184.
Sewell, W. H., Haller, A. O., & Portes, A. (1969). The education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82-92.
Sigel, I. E. (1972). The distancing hypothesis revisited: An elaboration of a neo-Piagetia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presentational thought. In M. E. Meyer (Ed.), Cognitive learning. Bellingham, WA: Western Washington State Cllege Press.
Sigel, I. E.(Ed.)(1985). Parental beliefs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igel, I. E.,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 James E. Johnson (1980). Parental istancing beliefs and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 Research Report. Princeton,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Spenner, K. I., & Featherman, D. L.(1978). Achievement adbi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373-420.
Steinberg, L. (1990). 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S. S. Feldman & G. R. Ellio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ickney, B. D., &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n’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
The 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 Colorado.
U.S. Deprtment of Education(2004).When School Stays Open Late: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 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2006).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6 (NCES 2006-07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Rhode Island, Providence Offic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2003). After-School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2001 & 2002 MCAS Student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Rhode Island: Offic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Winner, W., & Hetland, L.(2000). The Ar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hat the Evidence Show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4(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3157013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7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鍾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翠娟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翠娟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46:43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46: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6: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7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8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7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瞭解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的關係,乃以國小二年級學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蒐集到712份有效樣本,採用基本資料表、幼兒期才藝學習調查表、父母教育期望量表以及父母教養信念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區別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有學習才藝的比例高達87.6%。以學習類才   藝學習最多(69.7%),學習藝術類才藝居次(61.1%),而以學習   運動類最少(48.3%)。
2.背景變項與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學習才藝的關係:(1) 父母教育   程度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著差異,學習才藝類別也有顯著差   異。(2)父母職業不同、母親有無工作,幼兒期學習才藝類別有顯著差   異。(3)每月家庭總所得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著差異,學習   才藝類別也有顯著差異。(4)家庭結構不同,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有顯   著差異。(6)性別不同的兒童,其幼兒期學習才藝類別有顯著差異。
  3.父母教育期望,以學習才藝類別量區分有顯著差異。
  4.父母教養信念,以學習才藝類別量區分有顯著差異。
  5.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其學業成就確實有顯著差異存   在;學習才藝類別不同,其學業成就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6.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以及幼兒期有無學習才藝,確實能有效預測國   小低年級學童學業成就。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以及幼兒期學習才藝   類別,能有效預測幼兒期有學習才藝的國小低年級學童的學業成就。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社會教育、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幼兒、才藝、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養信念、學業成就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設…………………………………………………… 8
  第三節重要名詞解釋……………………………………………………… 15

第二章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才藝………………………………………………………………… 17
  第二節背景變項與兒童學習才藝………………………………………… 27
  第三節父母教育期望……………………………………………………… 45
  第四節父母教養信念……………………………………………………… 54
  第五節兒童學習成就……………………………………………………… 66

第三章研究方法………………………………………………………………… 73
  第一節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研究對象…………………………………………………………… 74
  第三節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實施程序…………………………………………………………… 79
  第五節資料處理…………………………………………………………… 81

第四章研究結果………………………………………………………………… 83
  第一節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才藝學習概況………………………… 83
  第二節背景變項與幼兒期學習才藝………………………………………105
  第三節父母教育期望與幼兒期學習才藝…………………………………127
  第四節父母教養信念與幼兒期學習才藝…………………………………135
  第五節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141
第六節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養信念以及
     幼兒期學習才藝對國小學業成就之預測力………………………146

第五章討論………………………………………………………………………155
  第一節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幼兒期才藝學習概況之討論…………………155
  第二節背景變項與幼兒期學習才藝之討論………………………………159
  第三節父母教育期望與幼兒期學習才藝之討論…………………………169
  第四節父母教養信念與幼兒期學習才藝之討論…………………………171
  第五節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之討論…………………………173
第六節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養信念以及幼兒期
       學習才藝對國小學業成就之預測力之討論…………………175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81
  第一節結論…………………………………………………………………181
第二節建議…………………………………………………………………188

參考書目…………………………………………………………………………193
  中文部分……………………………………………………………………193
  日文部分……………………………………………………………………198
  西文部分……………………………………………………………………199

附錄:本研究施測問卷…………………………………………………………202
zh_TW
dc.format.extent 43369 bytes-
dc.format.extent 70683 bytes-
dc.format.extent 65906 bytes-
dc.format.extent 80403 bytes-
dc.format.extent 158026 bytes-
dc.format.extent 372809 bytes-
dc.format.extent 142494 bytes-
dc.format.extent 270382 bytes-
dc.format.extent 185930 bytes-
dc.format.extent 121095 bytes-
dc.format.extent 2091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799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7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才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父母教育期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父母教養信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業成就zh_TW
dc.title (題名) 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毓秀(2004)。台商在台妻子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芬(2002)。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鍾和 ( 199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省教育廳(1999)。台灣省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台中:台灣省政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素芬(2000)。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素芬、劉慈惠(2003)。喪偶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臂膀之後的日子與教養。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辦之「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麗莉、歐陽素鶯(1991)。第三站包羅萬象的學習資源:營養豐富的才藝學習—談才藝班對孩子學習的影響。載於給孩子完整的學習。台北:牛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怡安(2006)。國小兒童合唱團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惠君(2005)。幼兒多元智能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一個托兒所的個案分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心瑩譯(2000)。H.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 — 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駱遜(2005)。兒童才藝班。2006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pcontent/TeachActive/u_ActiveFrame.asp?id=150&ProgramID=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教司(2002)。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5)。台灣城鄉兒童假期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6)。兩岸都會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詠黛(1995)。兒童才藝班現況與思考。文訊月刊,114,2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枝旺(2005)。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珊如(1983)。國中資賦優異學生智力、認知發展、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娥(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惠雅(1996)。母親信念和教養策略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惠雅(1998a)。母親信念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9,219-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惠雅(1998b)。母親信念、教育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2):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用心理研究,3,219-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芬(2004)。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 ,17(2),229-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怡靜(1999)。腦力即國力,三歲定一生。天下雜誌1999教育特刊,3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雪菁(2006)。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奕仁(2005)。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安屏(2006)。8歲電音小男童扮三太子跳搖頭舞,人氣超旺。東森新聞報,2006.1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敏芝(1988)。認識才藝班。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家昌(2002)。多元智能之研究路向及實踐模式。香港:香港理工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cd.ed.gov.hk/tech/course/intelligences.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建雄(2004)。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婉珍(2004)。孩子的書包:孩子的才藝班怎麼挑?錢雜誌,10,166-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安祺譯(1998)。H. Gardner著。7種IQ。台北: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都市排灣族家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雪芳(2004)。後現代家庭:現代家庭的解構與建構。網路社會學通訊,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晨曦編著(2006)。天才兒童不是夢?——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台北:海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雄(2002)。國民教育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外語補習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編印(1998)。才藝班的參加與選擇。國民小學家長手冊:陪孩子一起成長。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06)。巧奪天工-自然材質創意工作坊計畫緣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君(1993)。台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君(2004)。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青達(2005)。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娟娟(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雅玟(2003)。大台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學綿(2001)。舞蹈才藝班消費者之行為研究─以台中市綿綿舞蹈班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瓊森譯(1997)。H. Gardner著。開啟多元智能新紀元。台北:信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璽琳、林月仙(2006)。關於外籍配偶子女語言能力研究的一些看法。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報,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大世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士,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芝萱(1995)。讓孩子多才多藝起來-「兒童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月刊,114,2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迺毓(1995)。才藝素養需要長期的薰陶。文訊月刊,114,2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芳(2004)。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多元智能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愍惠(2003)。國小學童課外音樂學習之有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慈薇(2006)。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思與言,28(1),93-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景堯(1993a)。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景堯(1993b)。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5),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淑雯(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差異機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瑩(199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09-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雅馨(1989)。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如意(2001)。培育特殊才藝,校園「各取所需」。中時電子報,90.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盈君(2003)民間兒童美術補習班個案研究:以永和BJ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慧玲(1997)。家庭生活與兒童人格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的建構。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唯玉(2005)。多元智慧與才藝學習。花蓮教育大學附屬小學家長會多元智慧講座,未出版,花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招興 (2006)。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情形及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小岑(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 (2),179-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亞恆(2003)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效昭(1987)。大台北地區兒童才藝班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美玲(2005)。親子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身心症狀之關聯。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謬敏志(1991)。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日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esse(2006a)。幼児の生活アンケート・東アジア5都市調査。東京:Benes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esse(2006b)。第3回幼児の生活アンケート報告書・国内調査。東京:Ben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才能發展研究會著、林芸譯(1998)。如何選擇孩子的才藝教室。台北:新潮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西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tone, N. M., & McLanahan, S. S. (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309-3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o, R. K. (1996).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about the role of parenting in children’school succ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403-4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tina Theokas, Jacqueline V. Lerner, Erin Phelps and Richard M. Lerner (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cophony and Change in Youth After School Activities:Findings from the 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Journal of Youth Development, 1(1), 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oper, H., Valentine, J. C., Nye,B. & Lindsay, J.J.(1999). Relationsships Betwee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ve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nal of Educatio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sychology, 91(2), 369-3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2006a). About Study Support(out of school hours learning).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 (2006b).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Impact of Study Support. 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ma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 54, 113-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igin, N. (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8-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nn, J. G..(1972).Expectation and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387-4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letcher, A. C., Elder, G. H., & Mekos, D. (2000). 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0, 2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rber, S.B. (1996).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0, 42-50. 引自The Effects of Homework Programs and After-School Activities on School Success, 43(3), 220-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user, R. M., Tsai, S. L., & Sewell, W. H. (1983). A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ward, D. R., & Madrigal, R. (1990). Who makes the decision: The parent or the child? The perceived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on the purchase of recreation servi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244-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ltsman, W. Z. (1993).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as a harrier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sure Research, 25, 150-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lmijn, M. (1994). 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meric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57-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lone, L. M., Fauth, R. C. & Brooks-Gunn, J.(1999). Early Enrichment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Benefits in Kindergarten. 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Sigel, I. E., & Johnson, J.E. (1979). Family as a system of mutual influence: Parental beliefs, distancing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al thinking. In M. Lewis & L. A. Rosenblum(Eds.), The child and its family. New York: Plen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2004).Are Child Developmental Outcome Related to Before- and After-School Care Arrangements?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Child Development, 75 (1), 280-2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ffice of Applied Studie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2004). Participation in Youth Activities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Youths. The N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Report, 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lszewski-Kubilius, P. & Lee, S.Y.(2004). The Role of Participation in In-School and Outside-of-School Activities in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Gifted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5(3), 107-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tit,G.S.,Laird,R.D.,Bates,J.E.& Dodge,K.A.(1997).Patterns of After-School Care in Middle Childhood: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Merri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lmer Quarterly, 43(3), 515-5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sner, J. K. & Vandell, D. L.(1999).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Income Urban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68-8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ssonello B.& Stewart(2001). Principals and After-School Programs: A Survey of PreK-8 Principal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ndra, M., Angela R., T., & Juhu, K.(2002). The Role of Beliefs in Predicting Hom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ead Start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51 (2) , 176-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well, W. H., Haller, A. O., & Portes, A. (1969). The education and earl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82-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el, I. E. (1972). The distancing hypothesis revisited: An elaboration of a neo-Piagetia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presentational thought. In M. E. Meyer (Ed.), Cognitive learning. Bellingham, WA: Western Washington State Clleg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el, I. E.(Ed.)(1985). Parental beliefs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gel, I. E.,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 James E. Johnson (1980). Parental istancing beliefs and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 Research Report. Princeton,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penner, K. I., & Featherman, D. L.(1978). Achievement adbi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373-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berg, L. (1990). 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S. S. Feldman & G. R. Ellio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ickney, B. D., &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n’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 Colorad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S. Deprtment of Education(2004).When School Stays Open Late: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 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2006).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6 (NCES 2006-07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S. Rhode Island, Providence Offic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2003). After-School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2001 & 2002 MCAS Student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Rhode Island: Offic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nner, W., & Hetland, L.(2000). The Ar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hat the Evidence Show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4(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