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西漢儒生的困境:知識與權力的辯證
作者 徐秋玲
貢獻者 林啟屏
徐秋玲
關鍵詞 西漢儒學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4:51:48 (UTC+8)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一)本國人氏作品
于奇智:《傅科》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北市:廣文書局影印版,1963年,頁595-596。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7年6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北市:東大出版社,1995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弘文館主編:《當代西方哲學家•歐陸篇》(愛智叢刊),北市: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9月。
司馬遷:《史記》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市:漢京文化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北市:正中,1968年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何寧: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淮南子集釋(下)》卷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
吳隆輝:《原始儒家考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9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6月。
杜維明:《杜維明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4月。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林麗雪等:《賈誼˙董仲舒˙劉安˙劉向˙揚雄》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 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荀悅:《漢紀》卷二十,北市:華正書局,1974年7月。
馬勇:《董仲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市:新興書局影印本,1963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韋政通:《董仲舒》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北市:水牛出版社,1991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北市:中央書局,1959年12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合訂本,香港:南山書屋,1976年。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3月27日。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北市:桂冠出版社,1999年6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年9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11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張君勱學會主編/傅尚裕譯:《歐洲思潮引介(第一卷)》北縣:稻鄉出版社,1989年。
張春興:《心理學》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77年。
張豈之編:《中國儒學思想史》北市: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維安等著:《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北市:巨流出版社,1989年9月。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
陳榮捷編著:《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北市:巨流出版社,1993年。
許倬雲:《求古編》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6月。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北市:聯經出版社,1988年。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實際》北市:問學出版社,1977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黃俊傑、古偉瀛:《日據時代台灣社會民眾對天然災害的認知與反應》北市: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1989年9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1月。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程章燦:《漢賦攬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楊大春:《傅柯》(當代大師系列)北市:生智出版社,1995年。
趙靖/石世奇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北市:八方文化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北市: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3月。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錢遜:《先秦儒學》北市: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6--周公.秦漢史》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76年12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9月。
錢穆:《中國史論集(上冊)》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錢穆:《政學私言》北市:蘭台出版社,2001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70年9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北市:水牛出版社,1995年10月30日。
蘇輿 撰,鍾哲 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顧頡剛:《中國古史研究(五)》北市:明倫書局,1970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二)外國人氏作品(包括中文譯本)
日原利國 著/張昭 譯:《中國思想史》北市:儒林出版社,1981年。
鈴木由次郎 著/洪順隆 譯:《中國思想(一)﹕儒家》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
豬口孝 著/劉黎兒 譯:《國家與社會》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Michel Foucault》北市:巨流出版社,1998年。
David L. Hall and Roger T. Ames:《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譯文參考蔣弋為、李志林:《孔子哲學思維》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Durkheim 著/芮傳明、趙學元 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9月。
F.A.Hayek(海耶克)著/殷海光 譯:《到奴役之路》北市:桂冠出版社,1990年2月。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信木譯:《社會學理論》北市:巨流出版社,1989年。
Hubert L.Dreyfus/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J.J.C.Smart and Bernard Williams 著/牟斌 譯:《Utilitarianism:For and Again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1973)/《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
Marx Karl著,孫善豪譯《馬克思作品選讀》北市:誠品書局,1999年3月。
Max 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Max Weber著/Johannes Winckelmann整理/林榮遠 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年。
Rollo May(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 譯:《自由與命運》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及論文
(一)本國人氏作品
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收入《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5月5日。
王保頂:<從游士到儒士:早期士人階層的演變及其意義>,刊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五期,2000年1月。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刊於《新史學》第三卷第三期,1992年9月。
成中英:<論孔子的正名思想>,收入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注疏傳統的研究>,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1999年9月。
吳光:<論儒學對知識份子性格的塑造及其利弊>,收於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會紀實》北市:正中書局,1997年。
杜維明:<孟子:士的自覺>,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
呂凱:<西漢儒道與陰陽家之分流>,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7月。
林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4月。
林啟屏:<論儒學詮釋中的宗教性>,發表於台北台灣大學主辦「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0年12月修正稿。
林啟屏:<「正統」與「異端」--以清初的經典認同為例>,發表於上海「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1年2月12日。
林啟屏:<論漢代經學的「正典化」及其意義—以「石渠議奏」為討論中心>,發表於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11日。
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刊於:《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二期,1995年8月。
韋政通:<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收於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
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中國哲學》2001年第7期。
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經典詮釋專輯」,1999年9月。
陳大齊:<荀子學說緒論>,收入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
陳啟雲:<兩漢思想文化史的宏觀意義>,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
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收入輔仁大學編:《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1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的根本思想疑難>,刊於《史學評論》第三期,1981年3月。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對舜的銓解為基點>,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5月)。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刊於《燕京學報》第二十期,1936年12月,頁535。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1948年。
勞榦:<漢代文化概述>,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北市:茂昌出版社,1989年1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式及其運用>,收入楊儒賓等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
黃啟書:《董仲舒春秋學中的災異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黃道琳:<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科及其思想>,刊於《當代》創刊號,1986年5月1日。
楊慶堃 著/段昌國 譯:<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
楊慶堃:<中國官僚行為的一些特色>,收入《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入《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10月27日。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收入氏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1月。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中國智識份子>,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上冊)》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刊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1978年3月。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刊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1978年3月。
(二)外國人氏作品(包括中文譯本)
西嶋定生:<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特質的問題所在>,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集》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年11月。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一文,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年11月。
Benjamin l.Schwartz(史華慈) 著/王汎森 譯:<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收於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
Benjamin Schwartz:<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兩極性>,收入孫隆基 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
Helmut wilhel:<學者的挫折感:論「賦」的一種型式>,收入劉紉尼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
Joseph R. Levenson:<遺跡的建議性:儒家思想以及君主制度的末路>,收入孫隆基 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
S.N.Eisenstadt(艾森希塔): <知識份子----開創性、改造性及其衝擊>,收入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9912014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0000259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徐秋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徐秋玲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4:51: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4:51: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4:51:4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0000259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12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題成立之緣起 1
一、 西漢儒學的歷史評價 3
二、 在歷史表象的背後 7
第二節 前輩學人研究成果的探索 9
一、政權合理化的「君權神授說」 10
二、儒學為內涵的「神道設教論」 13
三、承先啟後的儒學實踐者 16
四、小結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說明 21
一、詮釋觀點的導出 22
二、本文的研究進路 24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與時代變遷 28
第一節 正名與定分:重建周文禮樂秩序 30
一、從仁治到人治:以德立身 30
二、重建禮樂制度:崇古尊周 35
三、維護天下秩序:正名定分 37
第二節 保民與貴民:政權轉移的正當性 41
一、民本理論:民貴君輕 43
二、仁政內涵:制產養民 47
三、王道理想:德治教民 50
第三節 禮治的外化:儒學實踐的典範 54
一、隆禮:客觀重法的禮義分工 56
二、尊君:制禮愛民的治人聖王 61
三、富國:節用裕民的經濟政策 65
第四節 小結 71
第三章 董仲舒的知識圖像及其詮釋策略--一個漢代儒學轉化的進路 72
第一節 系統的建構:天道內涵的規範化 73
一、天之立王以為民:人民為主體的政治 74
二、受命之符應誠而至:統治地位的正當性 79
第二節 論述的開展:以陰陽災異為中心的制約架構 83
一、以災異表天意:對君王的控馭 85
二、奉天而法古:儒家理想的寄託 90
第三節 從理想到理論:聖凡二界的撕裂 97
一、道德理想:「更化」的堅持與質變 97
二、儒法鬥爭:以「德」代「刑」的可能性 102
三、政治焦慮:「從道」或「從勢」的抉擇 106
第四節 小結 111
第四章 董仲舒影響下的西漢政治實踐--從理論到現實的緊張關係 113
第一節 合理化的程度:從「天」到「君」的政治調節 114
一、 通天致聖:重權大責下的「尊君」 115
二、 畏天崇聖:罪己詔與政策調整 121
第二節 制度化的形成:儒士官僚的建立與制衡 130
一、儒學獨尊:學術主流的形成 131
二、士人政府:儒生入仕的途徑 137
三、教化之吏:民間的文化傳播 144
第三節 學術與政治:共生關係下的對話與角力 148
一、專制現實:主動權操之於人君 149
二、文化傳統:儒士官僚的使命感 152
第四節 小結 158
第五章 餘論:知識與權力 160
第一節 聚焦:西漢儒生的文化實踐 160
第二節 開展:西漢末年的經學意義 164
第三節 結語 168
附錄一:西漢涉及災異的罪己詔一覽表 170
徵引書目 172
zh_TW
dc.format.extent 22835 bytes-
dc.format.extent 345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01874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2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41747 bytes-
dc.format.extent 149793 bytes-
dc.format.extent 50212 bytes-
dc.format.extent 41479 bytes-
dc.format.extent 328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0000259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西漢儒學zh_TW
dc.title (題名) 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西漢儒生的困境:知識與權力的辯證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本國人氏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奇智:《傅科》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引之:《經義述聞》北市:廣文書局影印版,1963年,頁595-5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北市:東大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弘文館主編:《當代西方哲學家•歐陸篇》(愛智叢刊),北市: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市:漢京文化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北市:正中,196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寧: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淮南子集釋(下)》卷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隆輝:《原始儒家考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滌生:《荀子集釋》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杜維明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雪等:《賈誼˙董仲舒˙劉安˙劉向˙揚雄》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悅:《漢紀》卷二十,北市:華正書局,197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勇:《董仲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市:新興書局影印本,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董仲舒》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北市:水牛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北市:中央書局,195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合訂本,香港:南山書屋,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3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北市:桂冠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君勱學會主編/傅尚裕譯:《歐洲思潮引介(第一卷)》北縣:稻鄉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心理學》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豈之編:《中國儒學思想史》北市:水牛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安等著:《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北市:巨流出版社,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編著:《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北市:巨流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倬雲:《求古編》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北市:聯經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實際》北市:問學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古偉瀛:《日據時代台灣社會民眾對天然災害的認知與反應》北市: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章燦:《漢賦攬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大春:《傅柯》(當代大師系列)北市:生智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靖/石世奇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北市:八方文化出版社,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北市: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遜:《先秦儒學》北市: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6--周公.秦漢史》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7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史論集(上冊)》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政學私言》北市:蘭台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7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北市:水牛出版社,1995年10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輿 撰,鍾哲 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中國古史研究(五)》北市:明倫書局,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國人氏作品(包括中文譯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原利國 著/張昭 譯:《中國思想史》北市:儒林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鈴木由次郎 著/洪順隆 譯:《中國思想(一)﹕儒家》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豬口孝 著/劉黎兒 譯:《國家與社會》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Michel Foucault》北市:巨流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L. Hall and Roger T. Ames:《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譯文參考蔣弋為、李志林:《孔子哲學思維》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rkheim 著/芮傳明、趙學元 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Hayek(海耶克)著/殷海光 譯:《到奴役之路》北市:桂冠出版社,19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信木譯:《社會學理論》北市:巨流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bert L.Dreyfus/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J.C.Smart and Bernard Williams 著/牟斌 譯:《Utilitarianism:For and Again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1973)/《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x Karl著,孫善豪譯《馬克思作品選讀》北市:誠品書局,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x 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x Weber著/Johannes Winckelmann整理/林榮遠 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lo May(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 譯:《自由與命運》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本國人氏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收入《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5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保頂:<從游士到儒士:早期士人階層的演變及其意義>,刊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五期,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刊於《新史學》第三卷第三期,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中英:<論孔子的正名思想>,收入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注疏傳統的研究>,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論儒學對知識份子性格的塑造及其利弊>,收於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會紀實》北市:正中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孟子:士的自覺>,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凱:<西漢儒道與陰陽家之分流>,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論儒學詮釋中的宗教性>,發表於台北台灣大學主辦「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0年12月修正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正統」與「異端」--以清初的經典認同為例>,發表於上海「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1年2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論漢代經學的「正典化」及其意義—以「石渠議奏」為討論中心>,發表於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刊於:《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二期,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收於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中國哲學》2001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經典詮釋專輯」,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大齊:<荀子學說緒論>,收入項維新、劉福增主編/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北市:牧童出版社,197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雲:<兩漢思想文化史的宏觀意義>,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收入輔仁大學編:《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的根本思想疑難>,刊於《史學評論》第三期,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對舜的銓解為基點>,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刊於《燕京學報》第二十期,1936年12月,頁5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194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榦:<漢代文化概述>,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北市:茂昌出版社,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式及其運用>,收入楊儒賓等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啟書:《董仲舒春秋學中的災異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道琳:<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科及其思想>,刊於《當代》創刊號,1986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慶堃 著/段昌國 譯:<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慶堃:<中國官僚行為的一些特色>,收入《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入《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10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收入氏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智識份子>,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上冊)》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刊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197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刊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197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國人氏作品(包括中文譯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嶋定生:<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特質的問題所在>,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集》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一文,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jamin l.Schwartz(史華慈) 著/王汎森 譯:<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收於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jamin Schwartz:<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兩極性>,收入孫隆基 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lmut wilhel:<學者的挫折感:論「賦」的一種型式>,收入劉紉尼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eph R. Levenson:<遺跡的建議性:儒家思想以及君主制度的末路>,收入孫隆基 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N.Eisenstadt(艾森希塔): <知識份子----開創性、改造性及其衝擊>,收入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