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
作者 陳怡文
貢獻者 馮朝霖
陳怡文
關鍵詞 轉化性知識份子
社區大學
批判教育學
質性研究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52:14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作為轉化性知識份子的社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真實歷程。研究的對象經立意挑選,皆為在社區大學授課五年以上且深具批判性之講師。而所探討的主題,著重在其如何進行批判性教學,以及在此歷程中,自身的反思、批判與展望。
其研究結果分析,三位老師的實踐歷程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相異之處。其共同特質在於三者的個人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本身真正所熱愛,故自然能散發出生命力影響同學;另外,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因素,這三位老師都願意相信學生,也願意自我調整,教學其實是個師生互信與改變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他清楚的意識型態,而在這清楚的選擇下,以新經驗的提供來解放記憶、對抗文本,期待透過這些衝擊與反省讓學生重新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除了反思也需要有行動,兩者合而為一的實踐,不分有形無形,都應該被肯定。
而在困難與挑戰部分,三位老師處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則有所不同。一開始的困難,來自彼此生命世界既有的落差,如何讓知識與學生的生命產生有意義連結,是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當知識與生命產生連結之後,如何破除學生長久以來的自卑感、恢復自信,以對生活產生正向的影響,進而讓重新建立的價值觀溶入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知行合一的實踐,則是最終的考驗。
最後,研究者於反思與建議中提出,批判教育學的實踐必須建立在希望的美學之上,唯有在「邂逅」、「投契」與「參化」的過程中,建立起充滿希望與信任的師生關係,才有可能打破這個社會壓迫與被壓迫的二元對立關係,而要促成這樣的關係,不只是社區大學的教師,包括社大所有的工作者都應該是轉化型的知識份子,在自由的保障下,共同重建立以「合作」取代「孤立/競爭」的學校文化,讓社區大學的發展,真正為台灣帶來進步的力量。
參考文獻 王秋絨(民85)。包魯˙弗雷勒文盲教育模式的運用評析,教育研究資訊,4(4),頁139-147。
王嘉陵(民92)。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1(3),頁3-21。
安東尼奧˙葛蘭西(民77)。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翻譯。獄中札記。新店:谷風。
武金正(民80)。解放神學,脈絡中的詮釋。台北:光啟。
李奉儒(民92)。P.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頁1-30。
杜文仁(民88)。人生佛教與瑜珈方法,載於華梵大學第三次佛儒會通論文集。
杜文仁(民93a)。決對不要縱容現代的少正卯,新新聞,878,頁102-109。
杜文仁(民93b)。社區大學的核心課程與公民社會,載於政治大學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54-73。
保羅˙弗萊雷著(民90),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被壓迫者教育學30週年紀念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珮儀(民90)。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A.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6,頁1-27。
何兆武譯(民89)。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
林昱貞(民91)。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頁1-25。
彼得˙麥克拉倫著(民92)陳巨擘、蕭昭君譯,-批判教育學導論-校園生活。台北:巨流。
柏拉圖著(民91),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做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民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唐君毅(民44)。人生之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民63)。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葉子勝(民92)。Giroux 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對台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誌庭(民91)。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頁27-52。
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吉著(民72),李淑蘭譯。至上意識與直覺科學。台北:阿南達瑪珈。
莊明貞(民93)。激進民主與社會正義的導航者,教育研究月刊,121,頁120-126。
郭丁熒(民86)。師院學生社會流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7(2),頁181-197。
符碧真(民88)。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頁377-397。
陳淑芳(民90)。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應用心理研究,12,頁133-171。
馮至(民74)。論歌德。上海:文藝。
馮朝霖(民90)。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第三屆「近代中國文化之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馮朝霖(民89)。主體性困境對教育的挑戰—Lyotard哲學與教育思想初探。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92)。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發表於第一屆社會理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批判教育學。屏東:屏東師院。
黃武雄(民89)。我們要辦怎樣的社區大學。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際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武雄(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楊巧玲(民9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頁44-56。
楊潤根(民92)。發現論語。北京:華夏。
赫塞著(民91)。林秋蘭譯。玻璃珠遊戲。台北:遠景。
劉炯錫(民92)。南島社區大學原住民課程的源起、過程、成效檢討與展望。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153-165。
蔡其達(民78)。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之探討。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傳暉(民92)。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94-98。
蔡傳暉(民93)。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修養」的教育,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三年度第二期選課手冊。
哈里斯著(民87)。蕭秀玲、王淑燕、沈台訓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
鍾秀梅(民92)。社大與農民團體合作待克服之問題。社大開學,13,頁37-40。
Aronowitz S.& Giroux H. A.(1987). Education under siege, New York:Bergin&Garvey.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 Democracy, and Civil Courage, 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iroux, H. A.(1988). Teacher as intellectual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Bergin&Garve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715201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15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朝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怡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怡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52: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52: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52: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7152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2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152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作為轉化性知識份子的社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真實歷程。研究的對象經立意挑選,皆為在社區大學授課五年以上且深具批判性之講師。而所探討的主題,著重在其如何進行批判性教學,以及在此歷程中,自身的反思、批判與展望。
其研究結果分析,三位老師的實踐歷程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相異之處。其共同特質在於三者的個人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本身真正所熱愛,故自然能散發出生命力影響同學;另外,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因素,這三位老師都願意相信學生,也願意自我調整,教學其實是個師生互信與改變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他清楚的意識型態,而在這清楚的選擇下,以新經驗的提供來解放記憶、對抗文本,期待透過這些衝擊與反省讓學生重新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除了反思也需要有行動,兩者合而為一的實踐,不分有形無形,都應該被肯定。
而在困難與挑戰部分,三位老師處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則有所不同。一開始的困難,來自彼此生命世界既有的落差,如何讓知識與學生的生命產生有意義連結,是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當知識與生命產生連結之後,如何破除學生長久以來的自卑感、恢復自信,以對生活產生正向的影響,進而讓重新建立的價值觀溶入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知行合一的實踐,則是最終的考驗。
最後,研究者於反思與建議中提出,批判教育學的實踐必須建立在希望的美學之上,唯有在「邂逅」、「投契」與「參化」的過程中,建立起充滿希望與信任的師生關係,才有可能打破這個社會壓迫與被壓迫的二元對立關係,而要促成這樣的關係,不只是社區大學的教師,包括社大所有的工作者都應該是轉化型的知識份子,在自由的保障下,共同重建立以「合作」取代「孤立/競爭」的學校文化,讓社區大學的發展,真正為台灣帶來進步的力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緣起……………………………………………………………… 1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地………………………………………7
第二節 研究方法………………………………………………15
第三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24
第一節 批判教育學的人類學與倫理學預設…………………25
第二節 轉化性知識份子的內涵………………………………28

第三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36
第一節 李老師的教學實踐…………………………………..37
第二節 王老師的教學實踐…………………………………..59
第三節 杜老師的教學實踐…………………………………..84
第四章 結論、反思與建議
第一節 三位教師的同質經歷…………………………………111
第二節 不同階段的不同挑戰…………………………………116
第三節 反思……………………………………………………120
第四節 建議……………………………………………………123

參考文獻………………………………………………………….128

附錄
附錄一:訪談邀請信函及大綱
附錄二:李老師前四學期選用教材文本列表
附錄三:杜老師931課程變動對照表

圖表整理
表1-1: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歷屆學生選課相關數據表
表1-2: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三年度第一期課程結構比例表
表1-3: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二年度第二期學員性別比例表
表1-4: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二年度第二期學員年齡比例表
表1-5: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二年度第二期學員學歷比例表
表3-1:李老師歷年開課歷程表
表3-2:王老師歷年開開歷程表
表3-3:杜老師歷年開課歷程表
表3-4:P.R.Sarkar 心靈層次示意圖
圖2-1:Giroux知識份子分類圖
zh_TW
dc.format.extent 78120 bytes-
dc.format.extent 1464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4123 bytes-
dc.format.extent 101957 bytes-
dc.format.extent 404310 bytes-
dc.format.extent 326032 bytes-
dc.format.extent 998962 bytes-
dc.format.extent 351476 bytes-
dc.format.extent 153595 bytes-
dc.format.extent 22807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152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轉化性知識份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大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批判教育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質性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絨(民85)。包魯˙弗雷勒文盲教育模式的運用評析,教育研究資訊,4(4),頁139-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陵(民92)。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1(3),頁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東尼奧˙葛蘭西(民77)。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翻譯。獄中札記。新店:谷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金正(民80)。解放神學,脈絡中的詮釋。台北:光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奉儒(民92)。P.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頁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文仁(民88)。人生佛教與瑜珈方法,載於華梵大學第三次佛儒會通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文仁(民93a)。決對不要縱容現代的少正卯,新新聞,878,頁102-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文仁(民93b)。社區大學的核心課程與公民社會,載於政治大學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54-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羅˙弗萊雷著(民90),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被壓迫者教育學30週年紀念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珮儀(民90)。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A.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6,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兆武譯(民89)。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昱貞(民91)。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彼得˙麥克拉倫著(民92)陳巨擘、蕭昭君譯,-批判教育學導論-校園生活。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拉圖著(民91),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做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林清等譯(民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民44)。人生之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民63)。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子勝(民92)。Giroux 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對台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誌庭(民91)。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頁27-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吉著(民72),李淑蘭譯。至上意識與直覺科學。台北:阿南達瑪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明貞(民93)。激進民主與社會正義的導航者,教育研究月刊,121,頁120-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丁熒(民86)。師院學生社會流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7(2),頁181-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符碧真(民88)。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頁377-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芳(民90)。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應用心理研究,12,頁133-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至(民74)。論歌德。上海:文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民90)。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第三屆「近代中國文化之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民89)。主體性困境對教育的挑戰—Lyotard哲學與教育思想初探。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民92)。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發表於第一屆社會理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批判教育學。屏東:屏東師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民89)。我們要辦怎樣的社區大學。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際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巧玲(民9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頁44-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潤根(民92)。發現論語。北京:華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塞著(民91)。林秋蘭譯。玻璃珠遊戲。台北:遠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炯錫(民92)。南島社區大學原住民課程的源起、過程、成效檢討與展望。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153-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其達(民78)。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之探討。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傳暉(民92)。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94-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傳暉(民93)。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修養」的教育,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三年度第二期選課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里斯著(民87)。蕭秀玲、王淑燕、沈台訓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秀梅(民92)。社大與農民團體合作待克服之問題。社大開學,13,頁37-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onowitz S.& Giroux H. A.(1987). Education under siege, New York:Bergin&Garv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 Democracy, and Civil Courage, 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roux, H. A.(1988). Teacher as intellectual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Bergin&Garvey.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