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AN APPROACH TO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 曾大千
Tseng, Dah-Chian
貢獻者 秦夢群<br>林子儀
<br>
曾大千
Tseng, Dah-Chian
關鍵詞 學生法制
校規
教育權
在學關係
正當程序
student law
school regulations
rights of 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 school
due process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54:20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教育權為基本概念導向,除循此脈絡描述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係外,並針對學生法制的一般法理內涵與校園實踐課題進行探討,除融合學校教育功能與學生學習主體之理念內涵外,並由此導引出適用於中小學教育場域的學生法制運作模式。經由文獻分析與實徵調查過程,乃歸納出下列八項研究結果:
一、教育權即人民之教育權利,其係以受教育權為其核心概念;復因教育權係以學習權為其本質,故若使用學習權取代受教育權或教育權之用語,將更能顯現以人民為教育主體的積極意涵。
二、「人民為教育權主體」所稱之「人民」,乃係專指受教育者而言,除此而外的其他人民,則僅具有教育輔助者之地位;因此,教育基本權的功能開展,理應藉由學生對於組織程序之參與,積極促進教育效果之實現。
三、現代社會中的任何生活領域,均不可能自外於國家法律之拘束,故學生與學校間的在學關係應被視為一般法律關係,而無須另覓他說;此外,學生法制除應具備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功能外,更須同時兼顧教育目的與效果之實現。
四、在現代民主法治的概念基礎上,法律本具有保障人民權利暨促進社會正義的意涵,故將校規的法律性質視為法規範,不但能嚴格保障學生之基本權利,透過組織程序之參與,亦能同時確保學習者的教育主體地位。
五、學生法制本屬整體社會法制之一環,故自須實踐以民主法治精神為依歸的基本法理原則,然基於教育專業之特質與需求,相關法理原則的規範密度,亦得因事務性質之不同,而容有嚴密或寬鬆之區別。
六、基於現代法制維護人性尊嚴與彰顯自然正義之普遍立場,除須藉由法制設計,強化中小學學生參與學校組織程序之領域空間,在實際運作的校規層面上,亦應於修訂、執行、與救濟等相關程序中,適度賦予學生參與之機會。
七、依據教育措施作成名義之不同,總結性成績評定與學校懲處處分,不但要求較高之法律保留密度,並須依其嚴重程度踐行相對正當程序,而受處分之學生亦得依法提起校內申訴以謀求救濟;至若歸屬教學自主之形成性成績評定與教師管教措施,雖無具備嚴格法律保留與正當程序要求之必要,然基於權利救濟原則與實現教育目的之雙重考量,法制或學校亦應就此主動建構合宜的校內陳情管道。
八、就當前的中小學學校環境而言,與其強調學生參與校務之形式設計,不如切實賦予實質討論之參與機制;此外,現階段雖或無成立「學生獎懲委員會」的迫切需求,但為整合中小學校規運作上之實體效果暨程序正義,校內申訴制度卻有切實運作的必要。
近年來,隨著相關教育法制的愈趨健全,教育目的之實現與學生權益之保障,將愈有相得益彰的平衡發展傾向;為落實現代法治國的學生法制理念,本研究建議單獨制定「學生法」,以同時針對各類級學校學生法制事項,進一步予以原則性暨程序性的規範。但無論法制形式如何,當相關法律不斷與時俱進之際,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亦須配合上位法令之變遷,積極增訂、修正、或廢止相關業管法令,以避免因過分延宕而架空法治國基本原則。
此外,當各縣市對教育事務擁有更多自主權限的同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除應以「合法性監督」取代事必躬親之心態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亦應將此等法令上的「分配利益」,適切轉化為學校或教師的專業裁量空間,以進一步確保教育多元發展、學校本位經營、與學生學習權的充分保障。
最後,無論是法令已為規範、未予規範、或規範不足之處,學校均應啟動其內部專業組織,以進行專業判斷、採行專業措施,並妥適強化校規制定、獎懲作成、與申訴救濟之程序,除藉此展現校規所具有的學校特色外,更能據此發揮校規因地制宜與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教育內在需求。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rights of education. Apart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 of law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s,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connotation of law and the school law implementation on campus. Besides the concept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this study intends to develop an operation model of system of law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na. This study derive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the field study.
1. Rights of education are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being educated, and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rights is from the rights of learning, so we use the term of rights of learning instead of using rights of being educated or the rights of education to emphasize on the active connotations that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2. In th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people” here refer to those who are being educated and the others only have the assistants status of education,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ights should be participated by students to make school procedures to have better education effect.
3. In modern society, any aspects of live can not avoid the restrictions of law, so the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relation of the general law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find any other explanations. Besides,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i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the rights of learning but also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4.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 democracy and law, law itself has the connotation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people and of improving the social justice, so we take school regulations as the norm of law so that it can strictly protect students’ basic rights and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making school procedures, students can ensure their status of being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5. Students’ system of law is a part of the system of law of the society; it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However,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educational expertise, the related principle of law and regulations can be loose or stric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6. The concept of modern regulations and laws is to protect human dignity and natural justice, so when designing the regulations and law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making school proced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y should involve in actual operation of school regulations especially t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revising regulations, implementing school laws, and remedy. Students sh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affairs.
7.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measures, the summative test and the school measures of punishment are not only required higher law criteria, but used relative procedures of justice to implement school laws, and the students who are punished can pledge based on the school laws to seek remedy. As for the autonomy of school in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and the ways of formative test are not required due process and strict laws, bu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principle of remedy of rights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 school should provide ways for students to pledge to seek remedy.
8. In the pres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 it is better to let students to have actual discuss and participate the school affairs and not to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the school affairs. Although there is no urgent need to form a “committee of awards and punishment for students” for the time being,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mechanism for students to have ways to pledg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justice of procedures.
Along with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laws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s’ rights will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cep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laws, this study suggests to make a unique “student law” and in the meantime, to develop a norm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general procedures for all level of schools. However, no matter what the form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laws are, when the related laws change constantly, all level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have the regulations and school laws amended, revised, or abolished in order to cope with principle of the law.
Besides, as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he autonomy in education affairs, all levels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use “lawful supervision” instead of “reasonable supervision” to enforce the law.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schools and teachers properly, so that the law can protect the divers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the school autonomy, and the students’ rights of learning thoroughly.
Finally, no matter the restrictions are regulated, not regulated, or insufficiently regulated by law, schools should make decisions according to expertise and take steps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regulations, to make the mechanism of awards and punishment, and procedures of pledge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kind of students.
參考文獻 參攷資料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資料
尹力(2001)。試析受教育權利。(中國大陸)教育研究,2001,5,18-21。
王俊權(2001)。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乾榮(2001)。評一份民事判決書的語言。法制日報(2001年10月22日)。2002年9月3日,取自:http://202.130.245.40/chinese/law/106291.htm
王澤鑑(1998)。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臺北市:王慕華(著者自刊)。
史習江(2001)。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石文南(2003)。考過頭--專線給你申訴。中國時報(2003年7月23日),第C1版(台北焦點)。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1995)。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a)。人力資源規劃。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b)。人力資源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c)。臺灣人力資源專題報告。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d)。經濟發展與教育計畫。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9)。從經濟建設觀點看教育投資與人力供需。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撰者。
何希皓(1994)。父母在兒童教育中之憲法上的地位。輯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109-134)。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但昭偉(198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余桂霖(1996)。「正義」釋名之研究。復興崗學報,59,1-36。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臺北市:著者自刊。
吳明益(1994)。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信華(1999a)。法治國家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雜誌,46,6-7。
吳信華(1999b)。法治國家原則(二)--權力分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9,6-7。
吳信華(1999c)。法治國家原則(三)--比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2,2-3。
吳信華(1999d)。法治國家原則(四)--依法行政原則之一:概說及法律優位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5,2-3。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榮海(1991)。勞動法法源及其適用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39-83。
李建良(2000a)。行政程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憲政時代,25,3,3-26。
李建良(2000b)。論人民服公職之權利與公務員懲戒制度--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一號解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輯於著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二)》(pp.127-169)。臺北市:學林文化事業公司。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合憲性的探討。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33-46。
李建良(2003)。國會議事自律與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評釋。輯於著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一)》(二版)(pp.225-244)。臺北市:學林文化事業公司。
李國鼎(1980)。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臺三版)。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國鼎(1997)。我的台灣經驗。臺北市:天下文化公司。
李惠宗(2000)。談憲法的價值體系--評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及第六次憲法增修條文。月旦法學雜誌,61,142-156。
李惠宗(2001a)。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李惠宗(2001b)。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限--大法官釋字第五一七號解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8,23-38。
李惠宗(2002)。行政程序法要義。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李碧昭(1997)。從專案考績免職論警察人員基本權利的保障。警學叢刊,27,6,253-282。
李震山(199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13,15-49。
李震山(2000a)。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7,14-15。
李震山(2000b)。論訴願之先行程序。輯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與研究(下)》(pp.849-865)。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臺北市:教育部。
周志宏(1997a)。學校組織關係之轉化。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219-260)。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周志宏(1997b)。私人興學。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261-321)。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周志宏(1997c)。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367-427)。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
周志宏(2001a)。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5,8-9。
周志宏(2001b)。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2,8-9。
周志宏(2001c)。接受大學教育是人民憲法上的權利?月旦法學雜誌,78,8-9。
周志宏(2001d)。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
周志宏(2001e)。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54-65。
林三欽(2000)。論基本權利之侵害。輯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際(第二輯)》(pp.439-47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子儀(1992)。憲法與人性尊嚴。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13,71-75。
林子儀(1995)。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林山田(2000)。刑法通論(上冊)(增訂七版)。臺北市:著者。
林文雄(1982)。法實證主義(增訂三版)。臺北市:著者。
林文達(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更盛(2002)。對工作規則法律性質的幾點初步想法--評最高法院八十年第二二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1,318-328。
林谷燕(1999)。論現代法治國家之社會任務--從釋字第四七二號談起。醫事法學,7,2,45-56。
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鏘(1999)。行政法上之原理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4,18-19。
林紀東(1978)。法學緒論(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紀東(1990)。行政法(修訂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益山(1999)。消費者保護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殿傑(1995)。國民中小學兒童教育權利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法治斌(2001)。獨立於大法官解釋外之司法審查--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47-53。
法治斌、董保城(2001)。中華民國憲法(修訂三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邱聰智(2002)。權利。月旦法學教室,1,40-42。
金林祥(主編)(2000)。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清代(下)(公元1840-1911年)。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城仲模(2000)。人性尊嚴與法治文化。人力發展,82,1-5。
洪遜欣(1986)。法理學。臺北市:洪林翠鳳(著者自刊)。
孫培青(主編)(2002)。中國教育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翁岳生(1987)。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輯於著者主編《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七版)(pp.131-158)。臺北市:著者。
馬信行(1998)。教育社會學(三版)。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馬起華(1977)。政治理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漢寶(1977)。西洋法律思想論集(再版)。臺北市:漢林出版社。
高明士(1995)。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兼論與通識教育的關係。文史哲學報,43,1-36。
高明士(1999)。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2)。教育史(上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2)。法律辭典(再版)。臺北市:編者。
張文珍(1970)。戰後人權保障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丕繼(1990)。中華民國人力政策之形成。輯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主編《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九輯)》(pp.1-15)。臺北市:編者。
張希哲(1967)。戰後各國憲法之趨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念宏(主編)(1991)。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
張治安(1997)。中華民國憲法最新釋義(六版)。臺北市:著者。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洋(2002)。行政法(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家洋、陳志華、甘國正(1995)。行政組織與救濟法(修訂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編)(1964)。釐訂長期教育配合經濟發展計劃參考資料。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1975)。「教育計畫與經濟發展」研習會專輯。臺北市:編者。
盛子龍(1989)。比例原則作為規範違憲審查之準則--西德聯邦憲法法院判決及學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志雄(1995)。人權規定之第三人效力。月旦法學雜誌,0,59-60。
許志雄(2000a)。制度性保障。輯於《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pp.36-37)。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許志雄(2000b)。特別權力關係下之人權。月旦法學雜誌,56,2-3。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0)。現代憲法論(二版)。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育典(1999a)。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上)--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9,116-126。
許育典(1999b)。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中)--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0,152-158。
許育典(2000)。中小學的教育改革問題與教育基本法的實踐。發表於「教育法學學術研討會」(第二場報告)(曾華松主持)。臺北市: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公司。
許宗力(1999a)。論法律保留原則。輯於著者主編《法與國家權力》(pp.117-213)。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許宗力(1999b)。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輯於著者主編《憲法與法治國行政》(pp.153-178)。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許宗力(1999c)。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3,100-105。
許宗力(1999d)。教育行政體制法治化之研究。輯於著者主編《憲法與法治國行政》(pp.439-465)。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87-94。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陳宏達(1992)。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志全(1994)。行政法上自然正義原則初探。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27-52)。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佩琪(1995)。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忠五(1999)。校園學生事故中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八七年度訴字第六九0號民事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64-92。
陳春生(2000)。從法治國角度看核四問題之解決。月旦法學雜誌,67,24-36。
陳英鈐(1999)。〝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臺灣本土法學,4,87-99。
陳敏(2001)。行政法總論(二版校訂)。臺北市:著者。
陳進金(1998)。清末的新教育--從書院到學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6,90-101。
陳愛娥(1987)。由法治主義涵義之演變探討委任立法應有之界限。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6,2,121-141。
陳愛娥(2000)。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輯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際(第二輯)》(pp.235-27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新民(1995)。行政法學總論(修訂五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新民(2001a)。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之概念比較。輯於著者主編《法治國家論》(pp.39-82)。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
陳新民(2001b)。法治國概念的誕生--論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輯於著者主編《法治國家論》(pp.1-37)。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
陳新轉(1998)。從校規之內涵與實務評析國中管教懲罰辦法。教育研究資訊,6,4,48-68。
陳德禹(1983)。人民陳情案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陸啟超(1980)。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原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單文經(1999)。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集刊,42,17-49。
曾大千(2000)。從師資培育法令變遷談實習制度的規範幅度。發表於「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研討會」(第一場發表會)(林文律主持)。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曾大千(2001)。從法理原則論現行教師考績制度之妥適性。發表於「第一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挑戰教育政策與行政問題」(第四場發表會)(楊振昇主持)。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曾大千(2002)。論校規的定型化契約性格與課程價值。發表於「第四屆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研討會(第四場發表會)(黃坤錦主持)。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曾昭愷(1994)。由法安定性論公法上情事變更原則。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267-294)。臺北市:三民書局。
游步威(1995)。中美兩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55,152-168。
湯德宗(2000a)。行政程序法。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冊)》(pp.787-958)。臺北市:編者自刊。
湯德宗(2000b)。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月旦法學雜誌,56,146-160。
湯德宗(2000c)。論行政程序法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59,158-173。
湯德宗(2000d)。論訴願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61,127-141。
湯德宗(2003)。論行政程序中的迴避義務--行政法院判決三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99,199-222。
覃壯才(2002)。國家教育權與社會教育權的權利行使模式探析。輯於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1輯)》(pp.109-123)。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國策期刊,131。2002年8月7日,取自: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30-9/m131_2.htm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東熊(1992)。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下)。中興法學,34,65-176。
黃桂興(1994)。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1-24)。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國瑞(1990)。法治國思想與法之支配理論。憲政時代,15,3,80-95。
黃程貫(1997)。勞動法(修訂再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錦堂(2002)。行政程序法理念與重要釋義問題之研究。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pp.373-419)。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市。
萬賡年(編)(1964)。人力資源問題論叢。臺北市:國際經濟資料中心。
葉玉坤、曾維垣(1975)。秦漢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59-76)。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葉俊榮(1985)。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保城(1991)。大學校長之家宅權及秩序權。軍法專刊,37,6,31-35。
董保城(1994)。行政法講義(上下合訂本)。臺北市:著者。
董保城(1997a)。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249-281)。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董保城(1997b)。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我國國民教育法修法芻見。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217-247)。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董保城(1997c)。課程自主、考試評量與學術自由--以司法院大法官第三八0、三八二號解釋為題。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9-104)。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董保城(2000)。行政計畫。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冊)》(pp.677-698)。臺北市:編者自刊。
董保城(2001)。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之法律保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74-81。
詹森林(1995)。定型化契約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輯於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編《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pp.61-102)。臺北市:編者。
詹棟樑(1993)。現代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廖福特(2002)。受教育權--歐洲人權法院與大法官會議。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pp.221-250)。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管歐(1988)。法學緒論(修訂六十版)。臺北市:著者。
臺北市教育局(編印)(2001)。中等學校教育法令彙編。臺北市:編者。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趙汝福(1975)。隋唐至咸豐年間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87-129)。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趙映林(2000)。古代書院發展略述。中國文化月刊,246,1-13。
劉志鵬(2000)。論工作規則之法律性質及其不利益變更之效力。輯於著者主編《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pp.259-303)。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劉春堂(1996)。消費者保護與消費者法。臺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慶瑞(1981)。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十二版)。臺北市:著者。
蔡宗珍(2000)。論國民大會虛級化後立法院之憲政地位。月旦法學雜誌,61,51-61。
蔡茂寅(1995)。在學關係與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4,60-63。
蔡茂寅(1998)。比例原則在授益行政領域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35,26-27。
蔡茂寅(1999a)。平等權。月旦法學雜誌,46,111-117。
蔡茂寅(1999b)。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49,137-144。
蔡茂寅(1999c)。大專教師升等紛爭之救濟--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3,116-119。
蔡茂寅(2000a)。公營造物法•公企業法。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冊)》(pp.423-445)。臺北市:編者自刊。
蔡茂寅(2000b)。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59,30-31。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6-48。
鄭玉波(1992)。法學緒論(四修訂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鄧明治(1975)。周以前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29-40)。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鄧洪波(2002)。中國書院教育制度概論。發表於「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研討會(第四屆會議--傳統中國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的價值與挑戰)(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長沙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輯於著者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1-13)。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1995)。國家權力與教育內部事項的歷史考察--以教育基本法規範國家權限之爭議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5,6-13。
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家權力與教育內容--以國民中小學為中心。輯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75-107)。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謝文全(2002a)。學校行政(八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謝文全(2002b)。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謝世憲(1994)。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117-137)。臺北市:三民書局。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臺北市:著者。
鍾皎光(1971)。教育革新與人力發展。輯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主編《第三屆全國人力研討會專輯》(pp.20-25)。臺北市:編者。
藍順德(1986)。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魏大喨(2003)。親權。月旦法學教室,7,95-112。
魏千峰(1995)。教育基本法各種版本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5,27-38。
羅玉中、萬其剛、劉松山(2001)。人權與法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傳賢(1990)。行政聽證程序法制與民權保障。經社法制論叢,6,241-264。
羅傳賢(2002)。行政程序法論(增訂三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嚴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龔茴仁(2002)。期滿不續約等如解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報,434。2003年4月3日,取自: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434/proright.htm
二、機關網站資料
司法院法學資料全文檢索系統
http://wjirs.judicial.gov.tw/jirs/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全國學校網站連結)
http://140.111.1.22/school/index.htm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業務簡介)
http://www.edu.tw/high-school/hc/work.htm
教育部法規會(業務簡介)
http://www.edu.tw/law/index.htm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業務簡介)
http://www.edu.tw/displ/index.htm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業務簡介)
http://www.eje.ntnu.edu.tw/d-task/d-mainframe.asp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業務簡介)
http://www.edu.tw/edures/index.htm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業務簡介)
http://www.edu.tw/military/business_index.htm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http://www.tpc.edu.tw/a.htm
三、主要法令資料
中華民國憲法【1947/12/25】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
194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公布
1947年12月25日施行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0/04/25】
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0條
1992年5月28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增訂公布第11∼18條條文
1994年8月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0條
1997年7月2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1條
1999年9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4、9、10條條文(2000年3月24日大法官釋字第499號解釋宣告本次修正條文因違背修憲正當程序,應自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原1997年7月21日之增修條文繼續適用)
2000年4月2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1條
教育基本法【1999/06/23】
1999年6月2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7條
教師法【2003/01/15】
1995年8月9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39條
2000年7月19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5條條文
2003年1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11、17條條文;並增訂第14-1∼14-3、15-1、18-1、36-1條條文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2000/11/14】
1997年7月16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30條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27條條文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7條、第26∼28條條文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辦法【2000/11/28】
2000年11月28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16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1998/3/19】
1998年3月19日臺北市政府函訂頒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要點【1997/3/27】
1996年11月14日臺北市政府函訂頒
1997年3月27日臺北市政府函修正
臺北市國民中學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生成績評量辦法【2003/3/7】
2003年3月7日臺北市政府令訂定發布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暫行要點【修正沿革不詳】
臺北縣各級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要點【修正沿革不詳】
基隆市中等以下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及評議辦法
2000年2月17日基隆市政府訂定發布全文11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大學法【2003/02/06】
1948年1月12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全文33條
1972年8月24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40條
1982年4月1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4條條文
1982年7月30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39條
1994年1月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32條
2002年5月15日總統號令修正公布第3、28條條文
2003年2月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2、18、23、25條條文;並增訂第12-1、22-1、25-1、26-1、27-1條條文
國民教育法【2003/02/06】
1979年5月2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22條
1999年2月3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7∼11、16、20條條文;並增訂8-1、8-2條條文
2001年12月21日總統令修正發布第11條條文
2003年2月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6、9、13、18、20條條文;並增訂第5-1、9-1∼9-4、20-1條條文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01/11/21】
1982年7月7日教育部號令訂定發布全文23條
1989年12月18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
1995年6月23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7條條文
1999年4月20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12條條文
1999年7月29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全文25條條文;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2001年11月21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17條條文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1/7/31廢止】
1984年12月26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5條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第9、24條條文
2001年7月31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
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1/7/31廢止】
1992年7月10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2條
1997年9月3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23條條文
1998年8月26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19條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7、18條條文
2001年7月31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1/3/29】
2001年3月29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14條;並自2001年8月1日起實施
高級中學法【2003/01/15】
1979年5月2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27條
1995年1月18日總統令修正第2、24條條文
1999年7月14日總統令修正發布全文31條條文;並自公布日起施行
2003年1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條條文;並增訂第3-1、6-1∼6-3、12-1、12-2、21-1、26-1條條文
高級中學法施行細則【2000/08/04】
2000年8月4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0條
高級中學規程【2000/08/04廢止】
1981年2月3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51條
1981年8月24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26、33條條文
1984年8月6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49、50條條文
1986年5月28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27條條文
1999年8月20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7、8、20、37條條文
2000年8月4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
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1999/12/28】
1984年12月14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60條
1987年3月11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49條條文
1991年10月1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部分條文
1993年8月20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2條條文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8條條文及附件
1999年12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17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職業學校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0/1/7】
1987年7月22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70條
1988年4月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23、61、70條條文
1992年10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7、11、20、25、27、30、51、52、58、61、62、64條條文;並刪除第60條條文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8條之附件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28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各級學校畢業證書發給辦法【1992/9/9】
1943年11月30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
1947年2月12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47年9月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51年6月1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51年8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73年2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81年5月15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85年7月30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
1992年9月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共10條(原名稱:學校畢業證書發給辦法)
請願法【1969/12/18】
1954年12月18日總統制定公布全文11條
1969年12月18日總統修正公布全文12條
行政程序法【2001/12/28】
1999年2月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75條;並自2001年1月1日施行
2000年12月27日總統令增訂公布第174-1條條文
2001年6月20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74-1條條文
2001年12月28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74-1條條文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要點【2002/11/28】
1973年1月3日行政院令訂頒
1984年3月26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
1995年9月13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
2000年5月25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19點(原名稱:行政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要點)
2002年11月28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第6、8、13點條文
貳、日文部分
土居靖美、伊藤公一(編)(1991)。憲法學基本論(第二版)。東京都:北樹。
川添利幸(1978)。憲法ソ最高法規性。田口精一、川添利幸編《憲法:重要問題シ解說(增訂初版)》(pp.18-28)。東京都:法學書院。
中川淳(1992)。家族法ソ現代的課題。京都市:世界思想社。
中村睦男、永井憲一(1989)。生存權•教育權。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內野正幸(1994)。教育ソ權利シ自由。東京都:有斐閣。
市川須美子(1993)。校則裁判シ教育裁量。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86-199)。東京都:三省堂。
永井憲一(1985)。憲法シ教育基本權(新版)。東京都:勁草書房。
田邊勝二(1998)。教育權ソ理論。東京都:信山社。
竹內雄一郎、佐藤英善(1974)。現代日本行政法。東京都:高文堂。
佐藤功(1983)。日本國憲法概說(第4版)。東京都:學陽書房。
佐藤功(1989)。憲法(新版)。東京都:有斐閣。
&#22338;本秀夫(1983)。生徒懲戒ソ研究(再版)。東京都:學陽書房。
&#22338;東司朗、羽成守、木宮岳志、宮城和博(1999)。學校生活メバをペ法律相談。東京都:學陽書房。
杉村敏正、兼子仁(1984)。行政手續•行政爭訟法。東京都:筑摩書房。
青木宏治(1993)。教育メ受んペ權利ソ保障シ生徒懲戒•規律論--主ズヤфэロソ展開ズコゆサ。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37-155)。東京都:三省堂。
室井力(1968)。特別權力關係論:ЭユШ官吏法理論史メツネり。東京都:勁草書房。
兼子仁(1976)。教育權ソ理論。東京都:勁草書房。
兼子仁(1978)。教育法(新版)。東京都:有斐閣。
原田尚彥(1994)。行政法要論(全訂第三版)。東京都:學陽書房。
宮&#27810;俊義(1974)。憲法Ⅱ:基本的人權(新版再版)。東京都:有斐閣。
浦田賢治(1978)。教育メ受んペ權利。田口精一、川添利幸編《憲法:重要問題シ解說(增訂初版)》(pp.432-439)。東京都:法學書院。
神野清(1990)。教育行政法要說。東京都:學術圖書出版社。
高柳賢三(1957)。英米法講義第1卷--英米法源理論(九版全訂版)。東京都:有斐閣。
清宮四郎(1979)。憲法Ⅰ:統治ソ機構(第三版)。東京都:有斐閣。
堀尾輝久(1989)。現代教育ソ思想シ構造--國民ソ教育權シ教育ソ自由ソ確立ソギバズ。東京都:岩波書店。
勝野尚行、酒井博世(編著)(1999)。現代日本ソ教育シ學校參加--子ジパソ權利保障ソ道メ求バサ。東京都:法律文化社。
喜多明人(1993)。子ジパソ權利シ教育法--子ジパソ權利行使シウサソ教育參加ソ課題。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18-136)。東京都:三省堂。
橫山信二(1997)。社會權ソ實現シ行政法學--憲法學、社會保障法學、財政法學ソ狹間&#12391;。公法研究,59,323-336。
橫&#22338;健治、植野妙實子、長谷川憲(1992)。憲法シ政治生活(增補版)。東京都:北樹。
參、英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資料
Airasian, P. W. (1997). Classroom assess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Alexander, K., & Alexander, M. D. (1995). The law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nutshell (2nd ed.).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Blackstone, W. (1979).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vol. 1: the Rights of pers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as, M. J. (1993). The Three R`s of Moral Education: Emile Durkheim Revisited. Educational Forum, 57, 2, 180-185.
Cane, P.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administrative law (3r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bb, J. J.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law for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Springfield, Ill.: Thomas.
David, C., & Philip, T. (Ed.). (2001).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 by Wesley Newcomb Hohfeld. Aldershot: Ashgate.
Dewey, J. (1955).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ff, A. (1986). Trials and punish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L., & Schimmel, D. (1982). The right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solving conflicts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Freeden, M. (1991). Rights.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Gathercoal, F. (1987). Judicious Discipline. ERIC: ED306652.
Goldstein, K. (1995). The organism: a holistic approach to biology derived from pathological data in man. New York: Zone Books.
Heywood, A. (1997).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Howarth, R. E. (1972). On the Decline of IN LOCO PARENTIS. Phi Delta Kappan, 53, 10, 626-628.
Kandel, I. L. (1970). Comparative educatio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Kiziltan, M., Bain, W., & Ca&ntilde;izares, A. (1990). Postmodern conditions: rethinking publ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Theory, 40, 3, 351-369.
La Morte, M. W. (1999). School law: cases and concepts (6th ed.).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Merrill.
McCarthy, M. M., & Cambron-McCabe, N. H. (1992).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ston.
McEwan, B. (1990). Judicious Discipline: Citizenship Values as a Framework for MoralEducation. ERIC: ED338524.
McEwan, B., & Gathercoal, P. (2000). Creating Peaceful Classrooms: Judicious Discipline and ClassMeetings. Phi Delta Kappan, 81, 6, 450-454.
Nimmo, D. (1997). Judicious Discipline in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3, 4, 27-32.
Nucci, L. P. (1981).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Social Convention: Implicationsfor Values Instruction. Phi Delta Kappan, 62, 7, 489-493.
Nucci, L. P. (2001).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1971). The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Shoop, R. J., & Dunklee, D. R. (1992). School law for the principal: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hite, A. R. (1984).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Zirkel, P. A., & Reichner, H. F. (1986). Is the "In Loco Parentis" Doctrine Dead? Journal of Law and Education, 15, 3, 271-283.
二、美國法院判決
Claiborne v. Beebe School Dist, 687 F. Supp. 1358 (E. D. Ark.1988).
Cleveland Board of Education v. Loudermill, 470 U.S. 532, (1985).
Goss v. Lopez, 419 U.S. 565, (1975).
Hodgkins v. Rockerport, 105 Mass. 475 (1870).
In re Gault, 387 U.S. 1 (1967).
James v. Board of Education, 461 F.2d 566 (1972).
Kent v. United States, 383 U.S. 541 (1966).
Pugsley v. Sellmeyer, 250 S.W. 538 (Ark. 1923).
Robinson v. Oak Park and River Forest High School, 156 Ill. Dec. 951 (1st Dist. 1991).
Soglin v. Kauffman, 418 F.2d 163 (7th Cir. 1969).
Stromberg v. French, 236 N.W. 477 (N.D. 1931).
Tinker v. Des Moines Independent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393 U.S. 503 (1969).
肆、譯本部分
Lucas, J. R. (1987). 政治原理(葉振輝等 譯)。臺北市: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Starck, C. (1999). 憲法解釋(李建良 譯)。輯於譯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一)》(pp.189-225)。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
兼子仁(1982)。法國行政手續概觀(李茂生 譯)。憲政思潮,57,53-67。
堀尾輝久(1994)。當代日本教育思想(王智新 譯)。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8152506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2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秦夢群<br>林子儀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大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eng, Dah-Ch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大千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eng, Dah-Ch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54:20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54: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54: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81525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37-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1525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教育權為基本概念導向,除循此脈絡描述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係外,並針對學生法制的一般法理內涵與校園實踐課題進行探討,除融合學校教育功能與學生學習主體之理念內涵外,並由此導引出適用於中小學教育場域的學生法制運作模式。經由文獻分析與實徵調查過程,乃歸納出下列八項研究結果:
一、教育權即人民之教育權利,其係以受教育權為其核心概念;復因教育權係以學習權為其本質,故若使用學習權取代受教育權或教育權之用語,將更能顯現以人民為教育主體的積極意涵。
二、「人民為教育權主體」所稱之「人民」,乃係專指受教育者而言,除此而外的其他人民,則僅具有教育輔助者之地位;因此,教育基本權的功能開展,理應藉由學生對於組織程序之參與,積極促進教育效果之實現。
三、現代社會中的任何生活領域,均不可能自外於國家法律之拘束,故學生與學校間的在學關係應被視為一般法律關係,而無須另覓他說;此外,學生法制除應具備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功能外,更須同時兼顧教育目的與效果之實現。
四、在現代民主法治的概念基礎上,法律本具有保障人民權利暨促進社會正義的意涵,故將校規的法律性質視為法規範,不但能嚴格保障學生之基本權利,透過組織程序之參與,亦能同時確保學習者的教育主體地位。
五、學生法制本屬整體社會法制之一環,故自須實踐以民主法治精神為依歸的基本法理原則,然基於教育專業之特質與需求,相關法理原則的規範密度,亦得因事務性質之不同,而容有嚴密或寬鬆之區別。
六、基於現代法制維護人性尊嚴與彰顯自然正義之普遍立場,除須藉由法制設計,強化中小學學生參與學校組織程序之領域空間,在實際運作的校規層面上,亦應於修訂、執行、與救濟等相關程序中,適度賦予學生參與之機會。
七、依據教育措施作成名義之不同,總結性成績評定與學校懲處處分,不但要求較高之法律保留密度,並須依其嚴重程度踐行相對正當程序,而受處分之學生亦得依法提起校內申訴以謀求救濟;至若歸屬教學自主之形成性成績評定與教師管教措施,雖無具備嚴格法律保留與正當程序要求之必要,然基於權利救濟原則與實現教育目的之雙重考量,法制或學校亦應就此主動建構合宜的校內陳情管道。
八、就當前的中小學學校環境而言,與其強調學生參與校務之形式設計,不如切實賦予實質討論之參與機制;此外,現階段雖或無成立「學生獎懲委員會」的迫切需求,但為整合中小學校規運作上之實體效果暨程序正義,校內申訴制度卻有切實運作的必要。
近年來,隨著相關教育法制的愈趨健全,教育目的之實現與學生權益之保障,將愈有相得益彰的平衡發展傾向;為落實現代法治國的學生法制理念,本研究建議單獨制定「學生法」,以同時針對各類級學校學生法制事項,進一步予以原則性暨程序性的規範。但無論法制形式如何,當相關法律不斷與時俱進之際,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亦須配合上位法令之變遷,積極增訂、修正、或廢止相關業管法令,以避免因過分延宕而架空法治國基本原則。
此外,當各縣市對教育事務擁有更多自主權限的同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除應以「合法性監督」取代事必躬親之心態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亦應將此等法令上的「分配利益」,適切轉化為學校或教師的專業裁量空間,以進一步確保教育多元發展、學校本位經營、與學生學習權的充分保障。
最後,無論是法令已為規範、未予規範、或規範不足之處,學校均應啟動其內部專業組織,以進行專業判斷、採行專業措施,並妥適強化校規制定、獎懲作成、與申訴救濟之程序,除藉此展現校規所具有的學校特色外,更能據此發揮校規因地制宜與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教育內在需求。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rights of education. Apart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 of law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s,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connotation of law and the school law implementation on campus. Besides the concept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this study intends to develop an operation model of system of law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na. This study derive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the field study.
1. Rights of education are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being educated, and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rights is from the rights of learning, so we use the term of rights of learning instead of using rights of being educated or the rights of education to emphasize on the active connotations that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2. In th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people” here refer to those who are being educated and the others only have the assistants status of education,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ights should be participated by students to make school procedures to have better education effect.
3. In modern society, any aspects of live can not avoid the restrictions of law, so the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relation of the general law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find any other explanations. Besides,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i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the rights of learning but also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4.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 democracy and law, law itself has the connotation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people and of improving the social justice, so we take school regulations as the norm of law so that it can strictly protect students’ basic rights and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making school procedures, students can ensure their status of being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5. Students’ system of law is a part of the system of law of the society; it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However,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educational expertise, the related principle of law and regulations can be loose or stric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6. The concept of modern regulations and laws is to protect human dignity and natural justice, so when designing the regulations and law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making school proced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y should involve in actual operation of school regulations especially t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revising regulations, implementing school laws, and remedy. Students sh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affairs.
7.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measures, the summative test and the school measures of punishment are not only required higher law criteria, but used relative procedures of justice to implement school laws, and the students who are punished can pledge based on the school laws to seek remedy. As for the autonomy of school in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and the ways of formative test are not required due process and strict laws, bu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principle of remedy of rights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 school should provide ways for students to pledge to seek remedy.
8. In the pres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 it is better to let students to have actual discuss and participate the school affairs and not to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the school affairs. Although there is no urgent need to form a “committee of awards and punishment for students” for the time being,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mechanism for students to have ways to pledg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justice of procedures.
Along with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laws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s’ rights will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cep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laws, this study suggests to make a unique “student law” and in the meantime, to develop a norm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general procedures for all level of schools. However, no matter what the form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laws are, when the related laws change constantly, all level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have the regulations and school laws amended, revised, or abolished in order to cope with principle of the law.
Besides, as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he autonomy in education affairs, all levels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use “lawful supervision” instead of “reasonable supervision” to enforce the law.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schools and teachers properly, so that the law can protect the divers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the school autonomy, and the students’ rights of learning thoroughly.
Finally, no matter the restrictions are regulated, not regulated, or insufficiently regulated by law, schools should make decisions according to expertise and take steps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regulations, to make the mechanism of awards and punishment, and procedures of pledge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kind of student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簡要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17
第二章 教育權之概念與內涵21
第一節 權利與教育權之意涵21
第二節 教育權主體與協助者27
第三節 教育權之價值與本質33
第四節 教育權之基本權功能42
第五節 本章小結55
第三章 在學關係與學生法制57
第一節 學生與學校之法律關係57
第二節 學生法制之目的與功能67
第三節 校規之權源與法律性質85
第四節 校規相關現行法令依據108
第五節 本章小結116
第四章 學生法制理念與實踐119
第一節 學生法制之基礎法理原則119
第二節 現代法制價值與校內組織137
第三節 校園學生法制之合理界限151
第四節 學生法制之正當法律程序166
第五節 本章小結185
第五章 實徵研究設計與實施189
第一節 實徵研究之調查對象189
第二節 實徵研究之調查工具196
第三節 實徵研究之調查程序206
第四節 實徵研究之資料處理210
第六章 實徵研究結果與分析215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215
第二節 校規的形式與訂定219
第三節 校規的實施與程序236
第四節 校內申訴救濟管道257
第五節 本章小結27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75
第一節 結論275
第二節 建議285
參攷資料293
附錄313
zh_TW
dc.format.extent 262152 bytes-
dc.format.extent 308685 bytes-
dc.format.extent 289116 bytes-
dc.format.extent 405923 bytes-
dc.format.extent 667783 bytes-
dc.format.extent 914018 bytes-
dc.format.extent 1178680 bytes-
dc.format.extent 1130358 bytes-
dc.format.extent 88346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71620 bytes-
dc.format.extent 673916 bytes-
dc.format.extent 667589 bytes-
dc.format.extent 11968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25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生法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校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育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在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正當程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tudent law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hool regula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ights of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lationship in schoo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ue processen_US
dc.title (題名) 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LAW FOR STUDENTS: AN APPROACH TO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攷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期刊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力(2001)。試析受教育權利。(中國大陸)教育研究,2001,5,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權(2001)。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乾榮(2001)。評一份民事判決書的語言。法制日報(2001年10月22日)。2002年9月3日,取自:http://202.130.245.40/chinese/law/10629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澤鑑(1998)。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臺北市:王慕華(著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習江(2001)。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文南(2003)。考過頭--專線給你申訴。中國時報(2003年7月23日),第C1版(台北焦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1995)。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a)。人力資源規劃。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b)。人力資源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c)。臺灣人力資源專題報告。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6d)。經濟發展與教育計畫。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編)(1969)。從經濟建設觀點看教育投資與人力供需。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撰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希皓(1994)。父母在兒童教育中之憲法上的地位。輯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109-134)。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但昭偉(198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桂霖(1996)。「正義」釋名之研究。復興崗學報,59,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臺北市:著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明益(1994)。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信華(1999a)。法治國家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雜誌,46,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信華(1999b)。法治國家原則(二)--權力分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信華(1999c)。法治國家原則(三)--比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信華(1999d)。法治國家原則(四)--依法行政原則之一:概說及法律優位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5,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榮海(1991)。勞動法法源及其適用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3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0a)。行政程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憲政時代,25,3,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0b)。論人民服公職之權利與公務員懲戒制度--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一號解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輯於著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二)》(pp.127-169)。臺北市:學林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合憲性的探討。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33-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良(2003)。國會議事自律與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評釋。輯於著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一)》(二版)(pp.225-244)。臺北市:學林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鼎(1980)。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臺三版)。臺北市: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鼎(1997)。我的台灣經驗。臺北市:天下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2000)。談憲法的價值體系--評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及第六次憲法增修條文。月旦法學雜誌,61,142-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2001a)。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2001b)。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限--大法官釋字第五一七號解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8,2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2002)。行政程序法要義。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碧昭(1997)。從專案考績免職論警察人員基本權利的保障。警學叢刊,27,6,253-2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199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13,15-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2000a)。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7,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震山(2000b)。論訴願之先行程序。輯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與研究(下)》(pp.849-865)。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1997a)。學校組織關係之轉化。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219-260)。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1997b)。私人興學。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261-321)。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1997c)。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pp.367-427)。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2001a)。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5,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2001b)。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2,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2001c)。接受大學教育是人民憲法上的權利?月旦法學雜誌,78,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2001d)。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2001e)。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5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三欽(2000)。論基本權利之侵害。輯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際(第二輯)》(pp.439-47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儀(1992)。憲法與人性尊嚴。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13,7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儀(1995)。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山田(2000)。刑法通論(上冊)(增訂七版)。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雄(1982)。法實證主義(增訂三版)。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達(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更盛(2002)。對工作規則法律性質的幾點初步想法--評最高法院八十年第二二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1,318-3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谷燕(1999)。論現代法治國家之社會任務--從釋字第四七二號談起。醫事法學,7,2,45-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鏘(1999)。行政法上之原理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4,1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紀東(1978)。法學緒論(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紀東(1990)。行政法(修訂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益山(1999)。消費者保護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殿傑(1995)。國民中小學兒童教育權利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治斌(2001)。獨立於大法官解釋外之司法審查--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47-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治斌、董保城(2001)。中華民國憲法(修訂三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聰智(2002)。權利。月旦法學教室,1,40-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林祥(主編)(2000)。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清代(下)(公元1840-1911年)。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城仲模(2000)。人性尊嚴與法治文化。人力發展,8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遜欣(1986)。法理學。臺北市:洪林翠鳳(著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培青(主編)(2002)。中國教育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岳生(1987)。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輯於著者主編《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七版)(pp.131-158)。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信行(1998)。教育社會學(三版)。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起華(1977)。政治理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漢寶(1977)。西洋法律思想論集(再版)。臺北市:漢林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士(1995)。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兼論與通識教育的關係。文史哲學報,4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士(1999)。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2)。教育史(上冊)。臺北市: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2)。法律辭典(再版)。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珍(1970)。戰後人權保障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丕繼(1990)。中華民國人力政策之形成。輯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主編《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九輯)》(pp.1-15)。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希哲(1967)。戰後各國憲法之趨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念宏(主編)(1991)。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治安(1997)。中華民國憲法最新釋義(六版)。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洋(2002)。行政法(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洋、陳志華、甘國正(1995)。行政組織與救濟法(修訂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編)(1964)。釐訂長期教育配合經濟發展計劃參考資料。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1975)。「教育計畫與經濟發展」研習會專輯。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子龍(1989)。比例原則作為規範違憲審查之準則--西德聯邦憲法法院判決及學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雄(1995)。人權規定之第三人效力。月旦法學雜誌,0,5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雄(2000a)。制度性保障。輯於《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pp.36-37)。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雄(2000b)。特別權力關係下之人權。月旦法學雜誌,56,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0)。現代憲法論(二版)。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1999a)。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上)--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9,116-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1999b)。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中)--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0,152-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2000)。中小學的教育改革問題與教育基本法的實踐。發表於「教育法學學術研討會」(第二場報告)(曾華松主持)。臺北市: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1999a)。論法律保留原則。輯於著者主編《法與國家權力》(pp.117-213)。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1999b)。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輯於著者主編《憲法與法治國行政》(pp.153-178)。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1999c)。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3,1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1999d)。教育行政體制法治化之研究。輯於著者主編《憲法與法治國行政》(pp.439-465)。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87-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宏達(1992)。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全(1994)。行政法上自然正義原則初探。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27-52)。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琪(1995)。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忠五(1999)。校園學生事故中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八七年度訴字第六九0號民事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64-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春生(2000)。從法治國角度看核四問題之解決。月旦法學雜誌,67,2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英鈐(1999)。〝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臺灣本土法學,4,87-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敏(2001)。行政法總論(二版校訂)。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進金(1998)。清末的新教育--從書院到學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6,9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愛娥(1987)。由法治主義涵義之演變探討委任立法應有之界限。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6,2,121-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愛娥(2000)。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輯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際(第二輯)》(pp.235-27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1995)。行政法學總論(修訂五版)。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2001a)。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之概念比較。輯於著者主編《法治國家論》(pp.39-82)。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2001b)。法治國概念的誕生--論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輯於著者主編《法治國家論》(pp.1-37)。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轉(1998)。從校規之內涵與實務評析國中管教懲罰辦法。教育研究資訊,6,4,48-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禹(1983)。人民陳情案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啟超(1980)。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原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單文經(1999)。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集刊,42,1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大千(2000)。從師資培育法令變遷談實習制度的規範幅度。發表於「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研討會」(第一場發表會)(林文律主持)。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大千(2001)。從法理原則論現行教師考績制度之妥適性。發表於「第一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挑戰教育政策與行政問題」(第四場發表會)(楊振昇主持)。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大千(2002)。論校規的定型化契約性格與課程價值。發表於「第四屆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研討會(第四場發表會)(黃坤錦主持)。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昭愷(1994)。由法安定性論公法上情事變更原則。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267-294)。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步威(1995)。中美兩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55,152-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0a)。行政程序法。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冊)》(pp.787-958)。臺北市:編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0b)。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月旦法學雜誌,56,146-1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0c)。論行政程序法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59,158-1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0d)。論訴願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61,127-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德宗(2003)。論行政程序中的迴避義務--行政法院判決三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99,199-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覃壯才(2002)。國家教育權與社會教育權的權利行使模式探析。輯於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1輯)》(pp.109-123)。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國策期刊,131。2002年8月7日,取自: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30-9/m131_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熊(1992)。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下)。中興法學,34,65-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桂興(1994)。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1-24)。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瑞(1990)。法治國思想與法之支配理論。憲政時代,15,3,80-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程貫(1997)。勞動法(修訂再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堂(2002)。行政程序法理念與重要釋義問題之研究。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pp.373-419)。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賡年(編)(1964)。人力資源問題論叢。臺北市:國際經濟資料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玉坤、曾維垣(1975)。秦漢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59-76)。臺北市:中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俊榮(1985)。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1)。大學校長之家宅權及秩序權。軍法專刊,37,6,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4)。行政法講義(上下合訂本)。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7a)。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249-281)。台北市:月旦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7b)。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我國國民教育法修法芻見。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217-247)。台北市:月旦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1997c)。課程自主、考試評量與學術自由--以司法院大法官第三八0、三八二號解釋為題。輯於著者主編《教育法與學術自由》(pp.9-104)。台北市:月旦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2000)。行政計畫。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冊)》(pp.677-698)。臺北市:編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保城(2001)。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之法律保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9,74-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森林(1995)。定型化契約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輯於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編《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pp.61-102)。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棟樑(1993)。現代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福特(2002)。受教育權--歐洲人權法院與大法官會議。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pp.221-250)。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歐(1988)。法學緒論(修訂六十版)。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教育局(編印)(2001)。中等學校教育法令彙編。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汝福(1975)。隋唐至咸豐年間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87-129)。臺北市:中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映林(2000)。古代書院發展略述。中國文化月刊,246,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志鵬(2000)。論工作規則之法律性質及其不利益變更之效力。輯於著者主編《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pp.259-303)。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春堂(1996)。消費者保護與消費者法。臺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瑞(1981)。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十二版)。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珍(2000)。論國民大會虛級化後立法院之憲政地位。月旦法學雜誌,61,5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1995)。在學關係與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4,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1998)。比例原則在授益行政領域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35,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1999a)。平等權。月旦法學雜誌,46,11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1999b)。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49,137-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1999c)。大專教師升等紛爭之救濟--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3,116-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2000a)。公營造物法•公企業法。輯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冊)》(pp.423-445)。臺北市:編者自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茂寅(2000b)。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59,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6-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玉波(1992)。法學緒論(四修訂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明治(1975)。周以前的教育。輯於中華電視台教學部主編《教育史》(pp.29-40)。臺北市:中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洪波(2002)。中國書院教育制度概論。發表於「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研討會(第四屆會議--傳統中國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的價值與挑戰)(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長沙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輯於著者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1-13)。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1995)。國家權力與教育內部事項的歷史考察--以教育基本法規範國家權限之爭議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5,6-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家權力與教育內容--以國民中小學為中心。輯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pp.75-107)。臺北縣:稻鄉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文全(2002a)。學校行政(八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文全(2002b)。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憲(1994)。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輯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pp.117-137)。臺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臺北市:著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皎光(1971)。教育革新與人力發展。輯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主編《第三屆全國人力研討會專輯》(pp.20-25)。臺北市:編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順德(1986)。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大喨(2003)。親權。月旦法學教室,7,95-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千峰(1995)。教育基本法各種版本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5,27-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玉中、萬其剛、劉松山(2001)。人權與法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傳賢(1990)。行政聽證程序法制與民權保障。經社法制論叢,6,241-2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傳賢(2002)。行政程序法論(增訂三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茴仁(2002)。期滿不續約等如解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報,434。2003年4月3日,取自: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434/prorigh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機關網站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法院法學資料全文檢索系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jirs.judicial.gov.tw/ji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國法規資料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law.moj.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全國學校網站連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140.111.1.22/school/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high-school/hc/work.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法規會(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law/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displ/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je.ntnu.edu.tw/d-task/d-mainframe.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edures/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業務簡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military/business_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tpc.edu.tw/a.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主要法令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憲法【1947/1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公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7年12月25日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0/0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2年5月28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增訂公布第11∼18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4年8月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7月2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1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9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4、9、10條條文(2000年3月24日大法官釋字第499號解釋宣告本次修正條文因違背修憲正當程序,應自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原1997年7月21日之增修條文繼續適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4月2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11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基本法【1999/06/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7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師法【2003/0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8月9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39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7月19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5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1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11、17條條文;並增訂第14-1∼14-3、15-1、18-1、36-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2000/1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7月16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3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27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7條、第26∼28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辦法【2000/1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11月28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16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1998/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年3月19日臺北市政府函訂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要點【1997/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6年11月14日臺北市政府函訂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3月27日臺北市政府函修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國民中學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生成績評量辦法【200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3月7日臺北市政府令訂定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暫行要點【修正沿革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縣各級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要點【修正沿革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基隆市中等以下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及評議辦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2月17日基隆市政府訂定發布全文11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學法【2003/0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8年1月12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全文33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2年8月24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4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2年4月1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4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2年7月30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39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4年1月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32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5月15日總統號令修正公布第3、28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2月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2、18、23、25條條文;並增訂第12-1、22-1、25-1、26-1、27-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民教育法【2003/0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9年5月2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22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2月3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7∼11、16、20條條文;並增訂8-1、8-2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12月21日總統令修正發布第1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2月6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6、9、13、18、20條條文;並增訂第5-1、9-1∼9-4、20-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01/1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2年7月7日教育部號令訂定發布全文23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9年12月18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6月23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7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4月20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12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7月29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全文25條條文;並自發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11月21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17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1/7/31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12月26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5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第9、24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7月31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1/7/31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2年7月10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2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9月3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23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年8月26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19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7、18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7月31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1/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3月29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14條;並自2001年8月1日起實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級中學法【2003/0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9年5月2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27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1月18日總統令修正第2、24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7月14日總統令修正發布全文31條條文;並自公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1月15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4條條文;並增訂第3-1、6-1∼6-3、12-1、12-2、21-1、26-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級中學法施行細則【2000/08/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8月4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2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級中學規程【2000/08/04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1年2月3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51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1年8月24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26、33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8月6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49、50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6年5月28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27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8月20日教育部號令修正發布第7、8、20、37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8月4日教育部令發布廢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1999/12/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12月14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6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7年3月11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49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10月1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部分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年8月20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2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8條條文及附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12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17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職業學校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00/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7年7月22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全文70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8年4月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23、61、70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2年10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1、7、11、20、25、27、30、51、52、58、61、62、64條條文;並刪除第60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6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第8條之附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全文28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各級學校畢業證書發給辦法【1992/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3年11月30日教育部令訂定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7年2月12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7年9月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51年6月14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51年8月2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3年2月28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1年5月15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5年7月30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2年9月9日教育部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共10條(原名稱:學校畢業證書發給辦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請願法【1969/1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54年12月18日總統制定公布全文11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69年12月18日總統修正公布全文12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程序法【2001/12/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2月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175條;並自2001年1月1日施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12月27日總統令增訂公布第174-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6月20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74-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12月28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74-1條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要點【2002/1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3年1月3日行政院令訂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3月26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9月13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5月25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19點(原名稱:行政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要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11月28日行政院函修正發布第6、8、13點條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日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居靖美、伊藤公一(編)(1991)。憲法學基本論(第二版)。東京都:北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川添利幸(1978)。憲法ソ最高法規性。田口精一、川添利幸編《憲法:重要問題シ解說(增訂初版)》(pp.18-28)。東京都:法學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川淳(1992)。家族法ソ現代的課題。京都市:世界思想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村睦男、永井憲一(1989)。生存權•教育權。京都市:法律文化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野正幸(1994)。教育ソ權利シ自由。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市川須美子(1993)。校則裁判シ教育裁量。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86-199)。東京都:三省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井憲一(1985)。憲法シ教育基本權(新版)。東京都:勁草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邊勝二(1998)。教育權ソ理論。東京都:信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竹內雄一郎、佐藤英善(1974)。現代日本行政法。東京都:高文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藤功(1983)。日本國憲法概說(第4版)。東京都:學陽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藤功(1989)。憲法(新版)。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338;本秀夫(1983)。生徒懲戒ソ研究(再版)。東京都:學陽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338;東司朗、羽成守、木宮岳志、宮城和博(1999)。學校生活メバをペ法律相談。東京都:學陽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杉村敏正、兼子仁(1984)。行政手續•行政爭訟法。東京都:筑摩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木宏治(1993)。教育メ受んペ權利ソ保障シ生徒懲戒•規律論--主ズヤфэロソ展開ズコゆサ。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37-155)。東京都:三省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室井力(1968)。特別權力關係論:ЭユШ官吏法理論史メツネり。東京都:勁草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兼子仁(1976)。教育權ソ理論。東京都:勁草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兼子仁(1978)。教育法(新版)。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田尚彥(1994)。行政法要論(全訂第三版)。東京都:學陽書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27810;俊義(1974)。憲法Ⅱ:基本的人權(新版再版)。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田賢治(1978)。教育メ受んペ權利。田口精一、川添利幸編《憲法:重要問題シ解說(增訂初版)》(pp.432-439)。東京都:法學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神野清(1990)。教育行政法要說。東京都:學術圖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柳賢三(1957)。英米法講義第1卷--英米法源理論(九版全訂版)。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宮四郎(1979)。憲法Ⅰ:統治ソ機構(第三版)。東京都:有斐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堀尾輝久(1989)。現代教育ソ思想シ構造--國民ソ教育權シ教育ソ自由ソ確立ソギバズ。東京都:岩波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勝野尚行、酒井博世(編著)(1999)。現代日本ソ教育シ學校參加--子ジパソ權利保障ソ道メ求バサ。東京都:法律文化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喜多明人(1993)。子ジパソ權利シ教育法--子ジパソ權利行使シウサソ教育參加ソ課題。神田修編《教育法シ教育行政ソ理論》(pp.118-136)。東京都:三省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橫山信二(1997)。社會權ソ實現シ行政法學--憲法學、社會保障法學、財政法學ソ狹間&#12391;。公法研究,59,323-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橫&#22338;健治、植野妙實子、長谷川憲(1992)。憲法シ政治生活(增補版)。東京都:北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期刊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irasian, P. W. (1997). Classroom assess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exander, K., & Alexander, M. D. (1995). The law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nutshell (2nd ed.).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ackstone, W. (1979).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vol. 1: the Rights of pers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uas, M. J. (1993). The Three R`s of Moral Education: Emile Durkheim Revisited. Educational Forum, 57, 2, 180-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ne, P.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administrative law (3r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bb, J. J.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law for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Springfield, Ill.: Thoma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C., & Philip, T. (Ed.). (2001).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 by Wesley Newcomb Hohfeld. Aldershot: Ashga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wey, J. (1955).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ff, A. (1986). Trials and punish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cher, L., & Schimmel, D. (1982). The right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solving conflicts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New York: Harper & Ro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eden, M. (1991). Rights.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thercoal, F. (1987). Judicious Discipline. ERIC: ED306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 K. (1995). The organism: a holistic approach to biology derived from pathological data in man. New York: Zone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ywood, A. (1997).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warth, R. E. (1972). On the Decline of IN LOCO PARENTIS. Phi Delta Kappan, 53, 10, 626-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ndel, I. L. (1970). Comparative educatio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ziltan, M., Bain, W., & Ca&ntilde;izares, A. (1990). Postmodern conditions: rethinking publ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Theory, 40, 3, 351-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 Morte, M. W. (1999). School law: cases and concepts (6th ed.).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Merr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Carthy, M. M., & Cambron-McCabe, N. H. (1992).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st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Ewan, B. (1990). Judicious Discipline: Citizenship Values as a Framework for MoralEducation. ERIC: ED338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Ewan, B., & Gathercoal, P. (2000). Creating Peaceful Classrooms: Judicious Discipline and ClassMeetings. Phi Delta Kappan, 81, 6, 450-4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mmo, D. (1997). Judicious Discipline in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3, 4, 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ucci, L. P. (1981).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Social Convention: Implicationsfor Values Instruction. Phi Delta Kappan, 62, 7, 489-4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ucci, L. P. (2001).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wls, J. (1971). The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oop, R. J., & Dunklee, D. R. (1992). School law for the principal: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hite, A. R. (1984).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irkel, P. A., & Reichner, H. F. (1986). Is the "In Loco Parentis" Doctrine Dead? Journal of Law and Education, 15, 3, 271-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美國法院判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aiborne v. Beebe School Dist, 687 F. Supp. 1358 (E. D. Ark.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eveland Board of Education v. Loudermill, 470 U.S. 532,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ss v. Lopez, 419 U.S. 565,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dgkins v. Rockerport, 105 Mass. 475 (18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 re Gault, 387 U.S. 1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v. Board of Education, 461 F.2d 566 (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t v. United States, 383 U.S. 541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ugsley v. Sellmeyer, 250 S.W. 538 (Ark. 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inson v. Oak Park and River Forest High School, 156 Ill. Dec. 951 (1st Dist.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glin v. Kauffman, 418 F.2d 163 (7th Cir.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omberg v. French, 236 N.W. 477 (N.D. 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nker v. Des Moines Independent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393 U.S. 503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譯本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cas, J. R. (1987). 政治原理(葉振輝等 譯)。臺北市: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ck, C. (1999). 憲法解釋(李建良 譯)。輯於譯者主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一)》(pp.189-225)。臺北市:學林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兼子仁(1982)。法國行政手續概觀(李茂生 譯)。憲政思潮,57,53-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堀尾輝久(1994)。當代日本教育思想(王智新 譯)。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