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實踐公民教育經驗之研究
作者 徐一仁
貢獻者 鄭同僚
徐一仁
關鍵詞 社區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
公民教育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05:31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瞭解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以往的經驗,梳理出辦學人員本身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作為理解永和社區大學公民教育策略的作法與意義。研究目的有三:1.探討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公民意識轉化歷程及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2.瞭解永和社區大學在公民教育上的作法。3.探討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策略的意義。本文以永和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主要資料來源是半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出版品或文件分析佐證。
研究發現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必須具有批判意識,對於理念及實踐的過程隨時保持反省與接納意見的態度,在行政的歷程上則以集體決策與理性溝通、協調為原則。
2.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理想公民圖像是能體察自身與社會相關聯,具有公民意識;可以與人討論公共議題,具有批判能力;植基於公平、正義、開放及多元的價值觀上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的積極公民。
3. 永和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充滿機會的環境、安全信任的空間、結合真實生活與行動;學校行政人員經由直接接觸學員,將社區大學作為一個民脈網絡,讓學員在其中開展各自的潛能。
4. 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尊重多元、重視弱勢、反省主流。
5. 永和社大的正式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是以學術課程引領批判思考、以社團促發學員的改變。社團顧問與課程講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將成員的能力帶出來。
6. 永和社大的潛在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亦為運用各種機會培養組織者,將公民教育的層次從個人延伸到組織。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永和社區大學、對其他推動公民教育的單位及後續研究者的若干建議。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憲法(1947)。
巴巴利特(1991)。公民資格(談谷錚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年)
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479-494。
永和社區大學(2002)。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學員暨講師手冊。臺北縣:作者。
永和社區大學(2003)。我們要不一樣的大學-社區大學到開放大學。作者。
江宜樺(2003)。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12-213。
米德(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2年)
何宗勳(2003)。積極挑戰主流,不斷追求進步的永和社區大學。社大開學,5,31-33。
吳仁鴻(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寧馨(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42-52。
李丁讚(1998)。從社區總體營建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雜誌,7,8-10。
李丁讚(2003)。讓公民穿梭在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之間,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00-201。
李天健(2001)。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專訪臺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2,77-89。
杜威(1992)。我們如何思維。(賈馥茗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10年)
沈宗瑞(2002a)。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
沈宗瑞(2002b)。社區大學中的教育意義與方向,載於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45-54。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聖心(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39-48。
周聖心(2003年3月)。黃武雄作品讀書會。李天健(主持人),黃武雄作品讀書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周燕麗(2003)。多閱讀,少權威,批判素養自然綻放異彩-政大社會系教授兼澄社社長顧忠華的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4-18。
林建仲、朱耀明、李祈仁、蔡華齡(2003)。培養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網路教學模式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85-116。
林真美(2002)。大人小孩雞同鴨講。永和社區大學報,第8期。
林朝成(2003)。寬列終身學習經費與社區大學的發展。顧忠華(主持人),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我們需要什麼要的成人高等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座談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a)。社區大學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臺北市:作者。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b)。人才培育研習成果集。臺北市:作者。
胡世澤(2005年4月16日)。邱小妹人球案市醫給付慰問金兩百五十萬。自由時報。第10版。
夏曉鵑(2001)。尋找失去的另一半-試談社區大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意義,載於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17-18。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載於胡又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47—73頁)。臺北市:巨流。
徐敏雄(2000)。問題解決取向的學習理論-Schutz現象社會學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93-121。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臺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張良蕙(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素真(2002a)。通識選課規定,載於全球化下的社區大學-自我超越與永續經營-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67-74。
張素真(2002b)。從集體合作中學什麼,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27。
張素真(2003)。永和社大法制化系列開動。社大開學,5,15。
張素真、吳寧馨(2001)。為什麼要有公共性社團?永和社區大學報,第6期。
張德永(1995)。「被壓迫者教育學」之理論譯介。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9-16。
梅倫和卡拉雷拉(2002)。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商周譯)。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年)
莎孚(2003)。200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與作品。永和社區大學報,第16期。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舒瑄(2003)。民眾的好奇,通識的能力,畫出七彩的批判素養-華梵大學副教授蔡傳暉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9-22。
陶東明(1993)。公民政治。香港:三聯。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馮朝霖(2002)。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100,51-56。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5,28-38。
黃武雄(2001)。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十學期選課手冊,187-188。
黃武雄(2002a)。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 14-23。
黃武雄(2002b)。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論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選課手冊,166-174。
黃泰山(2002年8月)。公民社會與社大課程-一門社大課程的經驗與檢討。杜文仁(主持人)。社區大學講師研討。社區大學講師研討會(三),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楊志彬(2002)。社大實踐的若干反省-專訪黃武雄老師,社大開學,1,8-9。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社區大學是什麼?。臺北市:作者。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臺北縣九十二年社區大學評鑑報告,未出版。
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573-598。
蔡傳暉(2001)。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載於社區大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68-75。
蔡傳暉(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社大開學,6,45-47。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譯)(2001)。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年)
鄭同僚(2001)。社區大學與臺灣社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委託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台內社字第8835623),為出版。
錢永祥(2003)。公民、公共領域、公共型知識份子,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教基金會,216-218。
羅爾斯(2003)。正義論。(桂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1年)
顧忠華(2000)。臺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37,172-190。
英文部分
Bellah,R.N.et.al(1985).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B.S.(2001).The erosion of citizenship.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2),189-209.
Freire,P.(1993).Pedagogy of oppressed.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Oldfield,A.(1990).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l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London: Routled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0152018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2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同僚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一仁zh_TW
dc.creator (作者) 徐一仁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05: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05: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05: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152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2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瞭解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以往的經驗,梳理出辦學人員本身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作為理解永和社區大學公民教育策略的作法與意義。研究目的有三:1.探討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公民意識轉化歷程及對於理想公民的想像。2.瞭解永和社區大學在公民教育上的作法。3.探討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策略的意義。本文以永和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主要資料來源是半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出版品或文件分析佐證。
研究發現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本身必須具有批判意識,對於理念及實踐的過程隨時保持反省與接納意見的態度,在行政的歷程上則以集體決策與理性溝通、協調為原則。
2.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理想公民圖像是能體察自身與社會相關聯,具有公民意識;可以與人討論公共議題,具有批判能力;植基於公平、正義、開放及多元的價值觀上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的積極公民。
3. 永和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充滿機會的環境、安全信任的空間、結合真實生活與行動;學校行政人員經由直接接觸學員,將社區大學作為一個民脈網絡,讓學員在其中開展各自的潛能。
4. 永和社區大學推動公民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尊重多元、重視弱勢、反省主流。
5. 永和社大的正式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是以學術課程引領批判思考、以社團促發學員的改變。社團顧問與課程講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將成員的能力帶出來。
6. 永和社大的潛在課程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亦為運用各種機會培養組織者,將公民教育的層次從個人延伸到組織。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永和社區大學、對其他推動公民教育的單位及後續研究者的若干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意義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公民的意義 13
第二節 公民教育的理論 29
第三節 我國的公民教育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8
第二節 資料蒐集 5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9
第四章 行政人員公民意識轉化歷程 61
第一節 行政人員的公民意識轉化經驗 61
第二節 行政人員的公民價值觀及理想的公民圖像 81
第三節 行政團隊的特質與推動公民教育的作法 89
第五章 正式課程的實踐經驗 100
第一節 正式課程的理念 100
第二節 正式課程的作法 106
第三節 正式課程的公民教育意義 116
第六章 潛在課程的實踐經驗 123
第一節 潛在課程的理念 124
第二節 潛在課程的作法 130
第三節 潛在課程的公民教育意義 135
第七章 結論 14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58
zh_TW
dc.format.extent 732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07413 bytes-
dc.format.extent 107369 bytes-
dc.format.extent 89035 bytes-
dc.format.extent 259995 bytes-
dc.format.extent 322980 bytes-
dc.format.extent 270965 bytes-
dc.format.extent 478800 bytes-
dc.format.extent 463661 bytes-
dc.format.extent 307786 bytes-
dc.format.extent 1988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53234 bytes-
dc.format.extent 966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2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大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永和社區大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民教育zh_TW
dc.title (題名) 永和社區大學行政人員實踐公民教育經驗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憲法(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巴利特(1991)。公民資格(談谷錚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479-4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和社區大學(2002)。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學員暨講師手冊。臺北縣: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和社區大學(2003)。我們要不一樣的大學-社區大學到開放大學。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宜樺(2003)。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12-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米德(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宗勳(2003)。積極挑戰主流,不斷追求進步的永和社區大學。社大開學,5,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仁鴻(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寧馨(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4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丁讚(1998)。從社區總體營建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雜誌,7,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丁讚(2003)。讓公民穿梭在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之間,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00-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健(2001)。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專訪臺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2,77-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威(1992)。我們如何思維。(賈馥茗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1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瑞(2002a)。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瑞(2002b)。社區大學中的教育意義與方向,載於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45-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聖心(2002)。潛在課程與共同治校,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3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聖心(2003年3月)。黃武雄作品讀書會。李天健(主持人),黃武雄作品讀書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燕麗(2003)。多閱讀,少權威,批判素養自然綻放異彩-政大社會系教授兼澄社社長顧忠華的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仲、朱耀明、李祈仁、蔡華齡(2003)。培養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網路教學模式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85-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真美(2002)。大人小孩雞同鴨講。永和社區大學報,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朝成(2003)。寬列終身學習經費與社區大學的發展。顧忠華(主持人),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我們需要什麼要的成人高等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變遷與展望座談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a)。社區大學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b)。人才培育研習成果集。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世澤(2005年4月16日)。邱小妹人球案市醫給付慰問金兩百五十萬。自由時報。第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鵑(2001)。尋找失去的另一半-試談社區大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意義,載於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17-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載於胡又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47—73頁)。臺北市: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敏雄(2000)。問題解決取向的學習理論-Schutz現象社會學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93-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臺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良蕙(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真(2002a)。通識選課規定,載於全球化下的社區大學-自我超越與永續經營-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67-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真(2002b)。從集體合作中學什麼,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大工作研習營成果集,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真(2003)。永和社大法制化系列開動。社大開學,5,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真、吳寧馨(2001)。為什麼要有公共性社團?永和社區大學報,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德永(1995)。「被壓迫者教育學」之理論譯介。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9-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倫和卡拉雷拉(2002)。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商周譯)。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莎孚(2003)。200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與作品。永和社區大學報,第1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舒瑄(2003)。民眾的好奇,通識的能力,畫出七彩的批判素養-華梵大學副教授蔡傳暉觀點。社教雙月刊,116,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明(1993)。公民政治。香港:三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2)。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100,5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5,28-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2001)。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十學期選課手冊,187-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2002a)。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載於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手冊, 14-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武雄(2002b)。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論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永和社區大學第八學期選課手冊,166-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泰山(2002年8月)。公民社會與社大課程-一門社大課程的經驗與檢討。杜文仁(主持人)。社區大學講師研討。社區大學講師研討會(三),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彬(2002)。社大實踐的若干反省-專訪黃武雄老師,社大開學,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社區大學是什麼?。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臺北縣九十二年社區大學評鑑報告,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573-5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傳暉(2001)。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載於社區大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68-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傳暉(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社大開學,6,45-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譯)(2001)。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同僚(2001)。社區大學與臺灣社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委託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台內社字第8835623),為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永祥(2003)。公民、公共領域、公共型知識份子,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教基金會,216-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爾斯(2003)。正義論。(桂冠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2000)。臺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37,172-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llah,R.N.et.al(1985).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rner,B.S.(2001).The erosion of citizenship.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2),189-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ire,P.(1993).Pedagogy of oppressed.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ldfield,A.(1990).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l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London: Routledg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