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湯志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張惠玲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張惠玲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7-九月-2009 15:08:3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7-九月-2009 15:08:3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7-九月-2009 15:08:39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9115203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3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教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115203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現況與情形、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廁所空間及附屬設備的看法與使用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類型與造成不安全因素的看法並析論兩性意見的異同、最後提出臺北市國民小學性別空間之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方法分為問卷調查法與實地觀察法兩部分:(1)問卷調查對象為所抽取的51個學校各一班之六年級學生,共計抽取1,350名學生(有效樣本1,345人;女生640人,男生705人)進行問卷調查;(2)觀察對象的取得主要是以兩個行政區為一個單位,從各單位中各抽取一間學校,共六間學校進行觀察,主要觀察重點為學生下課時間所使用的校園空間、廁所與附屬設備、校園危險空間及產生不安全的因素。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t-test考驗、Spearman等級相關、MANOVA變異數分析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認為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男比女多」的校園空間比「女比男多」的空間多。二、學生在課餘時校園活動空間的選擇,男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運動場」、「室外籃球場」、「教室外走廊」;女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教室外走廊」、「運動場」。三、女生易受到場地中異性影響而降低自我的使用意願。四、在因距離太遠、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校園空間向度上,男生勾選的比例50%以上的有「圖書館」;女生則是「運動場」、「圖書館」。五、校園空間本身也具有性別傾向;動態運動空間較屬於「男性取向的空間」;靜態學習空間較屬於「女性取向空間」、「休閒服務空間」則較為「中性空間」。六、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馬桶形式與隔間方式的喜好具有性別差異。七、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附屬設備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八、不同學區、規模與性別的學生對廁所便利性、舒適性的滿意程度具有差異。九、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前五項的排序具有一致性,分別為「地下室」、「廁所」、「圍牆角落」、「教具儲藏室」、「垃圾場」。十、造成校園不安全空間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光線不足」、「視覺死角」。研究者經過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一、對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擬定具體明確的「性別平等教育之校園空間」的規劃方向與建議,達成性別平等的校園環境目標;(二)在學生主要上課地點附近的空地或牆面增設籃框;彈性調整下課時間,增加學生使用遠距離的校園空間;(三)規劃性別平等的校園,注重不同性別學生使用校園空間的機會均等;(四)打造符合兩性需求的校園廁所空間;(五)充實校園廁所的附屬設備,規劃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室,提供學生更便利的校園空間;(六)加裝緊急求救鈴及緊急照明設備,提高廁所的安全性;定期檢視廁所便間的安全性,以降低被偷窺的可能;(七)重視各學區、規模的校園廁所環境,提高女性廁所使用數量,將廁所位置設於易達又安全的地點;(八)繪製校園危險空間地圖並張貼於校園明顯處;裝設監視器、夜間照明設備及反光鏡,減少校園的危險空間;(九)上課空間的多元性,提高學生對學校各個空間的認識;性別平等理念的再宣導,將性別平等教育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二、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在1.研究學校的選擇上:(1)針對不同縣市的學校進行研究;(2)針對不同年限的學校進行研究;(3)針對不同層級的學校進行研究;(4)可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學生;2.研究對象的選擇:可針對不同身分的人進行研究;(二)在學校空間的選擇上,可1.挑選單一地點進行觀察;2.挑選單一類型空間進行觀察;(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加入與研究對象或學校主任、校長的深度對談,則對研究對象的空間選擇或學校空間設計的背景意義能有另一番角度的看法,以便對校園性別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劃能有更進一步或不同的認識。關鍵詞: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性別、性別與校園空間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性別平等之理念探析 …………………… 15 第二節 性別與空間之研究 ……………………… 47 第三節 性別與校園空間之探討…………………… 73第三章 研究方法…………………………1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0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10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1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1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119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21 第一節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21 第二節 學生使用校園空間觀察結果之分析……… 159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95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9 第一節 結論………………………………………… 220 第二節 建議………………………………………… 228參考文獻 …………………………………… 239一、中文部分 ………………………………………… 239 二、英文部分 …………………………………… 248附錄附錄一 指導教授致施測學校問候函………………………………253附錄二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性別使用觀點調查問卷……………………………………………………………254附錄三 專家審查推薦函……………………………………………261附錄四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規劃—性別使用觀點調查問卷【專家審查問卷】………………………………………………262附錄五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觀察表—以性別使用觀點……273附錄六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觀察資料整理表………………276表 次表1 男女生理上絕對的差異表…………………………………… 28表2 臺灣地區大學生對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期待…………… 32表2 臺灣地區大學生對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期待(續)…… 33表3 性別刻板印象的迷思 ………………………………………… 33表3 性別刻板印象的迷思(續)………………………………… 34表4 選取之臺北市立國民小學名單……………………………… 110表5 學生問卷回收統計情形 …………………………………… 111表6 臺北市立國民小學觀察名單 ……………………………… 111表7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一覽表…………………………………… 114表8 學生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性別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122表9 學生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學校規模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122表10 學生對於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統計摘要… 124表11 學生對於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勾選比例較高的前五項及差異比較表………………………………………… 126表12 不同性別學生在課餘時校園活動空間選擇t考驗統計摘要127表13 不同性別學生在課餘時主要使用校園空間統計摘要表……128表14 不同性別學生課餘時主要使用動態運動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 129表15 不同性別學生課餘時主要使用靜態學習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30表16 不同性別學生課餘時主要使用休閒服務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30表17 學生在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空間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31表18 不同性別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t-test統計摘要表……………………………………………………………133表19 不同性別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之空間統計摘要表……………………………………………………………… 134表20 不同性別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動態運動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35表21 不同性別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靜態學習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36表22 不同性別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休閒服務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36表23 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37表24 不同性別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意願t-test統計摘要表……………………………………………………………… 138表25 不同性別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意願之空間統計摘要表……………………………………………………………… 140表26 不同性別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動態運動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41表27 不同性別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靜態學習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41表28 不同性別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休閒服務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統計表…………………………………………………… 142表29 學生因距離太遠而降低使用意願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43表30 不同性別學生對馬桶形式偏好統計摘要表 …………………145表31 不同性別學生對廁所隔間形式偏好統計摘要表…………… 146表32 不同性別學生對廁所附屬設備認知統計摘要表…………… 148表33 不同性別學生對廁所重要設備比例較高的統計表………… 149表34 學生對學校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各部分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整理摘要表……………………………………………… 149表35 不同自變項在國小學生對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情形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50表36 不同學區學生對學校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情形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統計摘要表…………………………………………… 151表37 不同規模學生對學校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情形的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統計摘要表 …………………………………………152表38 不同性別學生對學校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情形的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統計摘要表………………………………………… 152表39 不同性別學生對學校廁所及附屬設施使用情形的t-test統計摘要表 …………………………………………………………153表40 不同性別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統計摘要表……………………………………………………………… 155表41 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空間比例較高的場所……… 155表42 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 156表43 不同性別學生對校內空間感到不安全的因素統計表……… 158表44 平均每節下課學生使用校園動態運動空間情形的統計表… 160表45 平均每節下課學生使用校園靜態運動空間情形的統計表 …168表46 平均每節下課學生使用校園休閒服務空間情形的統計表… 170表47 校園中平均單間男女廁所馬桶形式與數量調查統計……… 180表48 校園男女廁所隔間方式抽樣調查統計表…………………… 181表49 校園廁所便利性抽樣統計調查表…………………………… 183表50 校園廁所舒適性抽樣統計調查表…………………………… 185表51 校園廁所安全性抽樣統計調查表…………………………… 187表52 校園不安全空間調查統計表………………………………… 188表53 校園不安全空間調查次數百分比統計表…………………… 189表54 課餘時間學生使用之學校空間性別取向分析表…………… 201圖 次圖1 Turner的角色理論 …………………………………………… 21圖2 現代與後現代人文地理思想學派 …………………………… 48圖3 Lewin的場地論 ……………………………………………… 52圖4 隱私性、個人空間、領域和擁擠整體關係圖…………………56圖5 學校建築與校園意涵的比較 ………………………………… 76圖6 研究架構圖…………………………………………………… 108圖7 研究流程圖…………………………………………………… 118圖8 學生對於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次數分配橫條圖………………………………………………………………125圖9 不同性別學生對馬桶形式偏好直條圖 ………………………145圖10 不同性別學生對廁所隔間方式偏好直條圖…………………147圖11 學生在運動場上打躲避球(甲校) …………………………161圖12運動場上畫著躲避球場的線(乙校) ………………………161圖13 學生在運動場上奔跑打球(丁校) …………………………161圖14 運動場上盡情奔跑的學生(己校) ……………………………161圖15 在跑道上慢跑聊天的女生(乙校) …………………………162 圖16 在跑道上跑步的女生(丁校) ………………………………162圖17 利用跑道盡頭裝設足球門(戊校) …………………………162圖18 在跑道邊緣聊天的男生(己校) ……………………………162圖19 盡興打籃球的女生(乙校) …………………………………163 圖20 不畏下雨起霧的男生(丙校)…………………………………163圖21 開心打籃球的學生(戊校)……………………………………163 圖22 熱衷籃球運動的學生(己校)…………………………………163圖23 平時不開放的室內籃球場地(甲校)…………………………164圖24 開放給學生使用的球場(丙校)………………………………164圖25 靜置於室內籃球場旁的籃球(丙校)…………………………164 圖26 羽球場上奮力一擊的學生(乙校)……………………………164圖27 沙坑中渾然忘我的男生(甲校)………………………………165圖28 盡情玩沙、挖沙的學生(己校)………………………………165圖29 乾淨、明亮的地下風雨操場(甲校)…………………………166圖30 互相較量球技的男生(乙校)…………………………………166圖31 在地下室玩捉迷藏的學生(丁校)……………………………166 圖32 利用天井引入自然光的桌球室(戊校)………………………166圖33 吊單槓的女生(乙校) ………………………………………167 圖34在霧中玩鞦韆的女生(丙校)…………………………………167圖35 喜歡爬竿的男生(丁校)………………………………………167 圖36爬竿過橋的學生(己校)………………………………………167圖37 專注閱讀的女生(乙校)………………………………………168 圖38 圖書館一角(丁校)……………………………………………168圖39 生氣蓬勃的走廊(戊校)………………………………………169 圖40 忙碌有趣的廊道(己校)………………………………………169圖41互相切磋琢磨扯鈴技巧的男生(甲校)………………………171圖42在花園中種植小樹的學生(丙校)……………………………171圖43川堂中共同分享事物的學生(丁校)…………………………171圖44 在花園中觀望雕像的學生(戊校)……………………………171圖45 樹蔭下跳繩、玩耍的女生(乙校)……………………………172圖46在司令臺上嬉戲玩耍的學生(戊校)…………………………172圖47 霧中在水池邊嬉戲的學生(丙校)……………………………172圖48 在水池畔觀賞魚群的學生(己校)……………………………172圖49 在草坪上挖土的女生(甲校)…………………………………173圖50 在草坪上遊戲運動的學生(丙校)……………………………173圖51 在草地上探索的女生(丁校)…………………………………173 圖52 草地上爬樹、挖土的學生(戊校)……………………………173圖53 甲校平面圖及校園空間相對位置圖 …………………………174圖54 乙校平面圖及校園空間相對位置圖 …………………………175圖55 丙校平面圖及校園空間相對位置圖 …………………………176圖56 丁校平面圖及校園空間相對位置圖 …………………………177圖57 戊校平面圖及校園對位置圖 …………………………………177圖58 己校平面圖及校園空間相對位置圖 …………………………178圖59 六校小便斗形式 ………………………………………………179圖60 蹲式馬桶 ………………………………………………………180 圖61 座式馬桶 ………………………………………………………180圖62 男女廁所分開 …………………………………………………181 圖63男女廁混合(1)………………………………………………181 圖64男女廁混合(2)…………………………………………………181圖65 韻律教室旁的更衣室(甲校)…………………………………183 圖66 游泳池內的更衣室(戊校)……………………………………183圖67 釘於強上的掛勾(丙校)………………………………………183 圖68 釘於門板上的掛勾(左為戊校、右為己校)…………………183圖69 鏡子與衛生紙(乙校)…………………………………………185 圖70 洗手乳的設置(乙校) ………………………………………185圖71 洗手乳與鏡子(丁校)…………………………………………185圖72 垃圾桶(丙)……………………………………………………185 圖73 洗手乳與衛生紙(戊) ………………………………………185圖74衛生紙與洗手紙(戊)…………………………………………185圖75 廁所門板縫隙(甲)……………………………………………187 圖76廁所門板縫隙(乙)……………………………………………187 圖77夜間照明設備(己) ……………………………………………187圖78廁所窗戶外景觀(戊)…………………………………………187 圖79廁所窗戶外景觀(丙)…………………………………………187圖80門板與天花板的距離(丙)……………………………………187圖81門板與牆壁的距離(丙)………………………………………187圖82生態池與遊戲場(甲校)………………………………………190 圖83 學校的圍牆角落 (乙校)……………………………………190圖84 側門口旁的垃圾場(丙校)……………………………………190 圖85 位置較遠的永續花園(丁校)…………………………………190圖86地下風雨操場(甲校)…………………………………………191 圖87屋頂景觀花園(乙校)…………………………………………191圖88活動中心的屋頂平臺(丙校)…………………………………191 圖89 圍牆角落的教材園(丙校)……………………………………191圖90 光線稍暗的資源回收處(甲校)………………………………192 圖91 在昏暗活動中心打球的學生(乙校)…………………………192圖92 光線不足的掃地用具放置處(丙校)…………………………192圖93 採光不足的垃圾場(丁校)……………………………………192圖94 生態池與遊戲場(甲校)………………………………………193圖95 茂密的樹叢(乙校)……………………………………………193圖96 隱身樹後的死角(乙校)………………………………………193圖98高聳的樹叢(丙校)……………………………………………193圖99壁後的堆肥區(丁校)…………………………………………193圖100矮牆後的垃圾場(己校)………………………………………193圖100便間看出去的景觀(丙)………………………………………194圖101縫隙過大的便間(丙)………………………………………194 圖102門板太矮的便間(丙)………………………………………194圖106 爬竿上的女生(乙)……………………………………………194 圖107 爬竿上的學生(己)…………………………………………194圖108遊戲材上的學生(己)………………………………………194圖109 位置偏僻、人煙稀少之處架設監視器(左側為丙校、右側為己校)…………………………………………………………218圖110 在光線不足之處架設夜間照明設備(左側為戊校、右側為己校)……………………………………………………………218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320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845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812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335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8431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8756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697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31507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0929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4664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3575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203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臺北市國民小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校園空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性別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性別與校園空間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性別使用觀點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于宗先(1990)。臺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1-18)。臺北市:臺灣書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鄉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電視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800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a)。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ullDoc=all&Fcode=H00800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b)。性騷擾防治法。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D00500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c)。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800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長穎(2002)。國小兒童校園環境之決、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清山(1990)。學校環境與學校效能。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55-74)。臺北市:臺灣書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市:元尊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臺北市:一家親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清山(譯)(1997)。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教育。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16-34)。臺北市:一家親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4)。E. Babbie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點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31-54)。臺北市:高等教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臺北市:揚智。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藹若(2005)。臺灣婦女人權運動與政治參與。臺北市:大航家企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信行(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1996)。女廁風波。2005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1998)。讓女生重返運動場。2005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吳怡玲、吳瑾嫣、唐筱雯、柳廷岳、鄭湘敏(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之校園空間指標。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2000a)。校園空間與性別。200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小畢的網站文字/校園空間與性別.doc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2000b)。女生不愛運動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98-1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2000c)。廁所「解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100-1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利。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市:心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與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R. Peet著。現代地理思想。臺北市:群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祝齡(2001)。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香迷你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淑瑜(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寶釧(無日期)。校園情境布置。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163.13.226.19/art/inport/inport-eye-art6.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佑任(1996)。臺灣地區公廁設施之調查及改善研究。私立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ks.edu.tw/bulletin/law.php?sn=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小鳳(200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班,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 : 以臺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木蘭(2005)。追求陰陽調和的佳境。師友月刊,460,14-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世孟、曾漢珍(1990)。臺灣地區學校建築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9-54)。臺北市:臺灣書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怡瑾(2002)。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比較與改變。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討與實踐(頁355-377)。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乾全主編(2002)。校園環境保護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臺北縣:啟英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惠琴(2005)。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研究:以高雄市的高中為例。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47-1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81)。臺北市:高等教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2a)。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2b)。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作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2c)。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和廖文靜(2002)。校園生活休憩空間之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3-155)。臺北市:作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5)。人權與教育空間的規劃—兼談政大附中的踐行。教育研究月刊,136,10-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志民(2005)。新世紀的優質校園—政大附中的規劃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頁133-155)。臺北市:作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宜憓和高之梅(譯)(2002)。V. Burn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討與實踐(頁357-377)。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寶德(2002四版一刷)。建築的精神向度。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市:楊智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市:揚智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德輝、楊士隆(2002)。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潘慧玲(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實踐。載於教育部杏陵基金會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5),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潘慧玲(2005)。穿越思維隘口—開展潛能的羽翼。師友月刊,460,8-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滕德政(2001)。「陽關道」與「獨木橋」—躲避球場空間配置的性別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28-13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賴協志(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劃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臥龍(2002)。女性主義思潮下性別權力關係重構的省思。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編),「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頁21-23)。高雄市:作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 園(2000)。校園與社區的女性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108-1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火在(2004)。國小學童對校園環境滿意度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德(譯)(1991)。著。環境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皓瑜(譯)(2004)。J. Archer & B. Lloyd著。性與性別。臺北市:巨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攝筱秋、胡中凡(譯)(2003)。P. Bell著。環境心理學。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英文部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bsi- Semaan, N., Crombie, G., & Freeman, C. (1993).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middle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and factor analyses. Sex Roles, 28, 187-2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hmed, S. (2004). Sustaining peace, re-building livelihoods: The Gujarat Harmony project.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2(3). 94-1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lexander, G. M., & Hines, M. (1994). Gender labels and play styles: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s selection. Child Development, 65, 869-8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rcher, J., & Lloyd, B. (2002). Sex and Gender. (2nd e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axter, L. R. (2005). Fit to teach: Same-sex desire, gender, and school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43(1), 15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avison, K. G. (2004). Texting gender and body as a distant /ced memory: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bodies, masculinities, and schooling. JCT, 20(3). 1291-4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ilmer, P. J.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study on how girls learn science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groups. FL: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QD ID. 72837045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upte, M. (2002). Gende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Women & Politics, 24(1), 4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e, M. F. (2002). Creating space for the female adolescent voice: The role of gender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career choices. GA: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PQD ID. 7263786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Kane, E. W. (2006). “ No way my boys are going to be like that! ”: Parents’ responses to children’s gender nonconformity. Gender & Society, 20(2), 149-1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Kulik (2002). The impact of social background on gender-role ideology: Parents’ versus children’s attitud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3(1), 53-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slie, D. W.(2003). Effects of 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n-campus housing, and gender o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VA: The Colledge of William and Mary. (PQD ID. 7652446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i, W., Lee, A. M., & Solmon, M. A.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ability and effort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x Roles, 54(1), 14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cguffey, C. S. (2005). Engendering trauma: Race, class, and gender reaffirmation after child sexual abuse. Gender & Society, 19(5), 621-64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ckenzie, T. L., Prochaska, J. J., Sallis, J. F. & Lamaster, K. J. (2004). Coeducational and single-sex phys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Impact on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5(4), 446-44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easor, L., & Sikes, P. J. (1993). Gender and schools. London; New York: Cassel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Norgaard, K., & York, R. (2005). Gender equality and state environmentalism. Gender & Society, 19(4), 506-5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owlishta, K. K. (1995). Gender bias i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Sex Roles, 32, 17-2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ichards, P. (2005). The politics of gender, human rights, and being indigenous in Chile. Gender & Society, 19(2), 199-22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ickert, C. S. (2005). The secret of safe, civil schools. The Education Digest. 71(3), 29-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clar, E. (1996). Women building cities: A study of women and gender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QD ID. 7430438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haker, E. (2004). The good school: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Education Canada, 44(3), 13-1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5th ed.). C. A: Brooks/Cole.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haker, P., & Grimmett, P. (2004). Public schools as public good: A question of values. Education Canada, 44(3), 29-3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zegedy-Maszak, M. (2001). The power of gender. U. S. News & World Report, P.A5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orne, B. (1993). Gender play : Girls and boys in school.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raves, B., & Widdis, R. (1999). Space, gender and the fear of crime in the Cathedral neighborhood of Rgina, Saskatchewan.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PQD ID. 73412113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rautner, M. N. (2005). Doing gender, doing class: The performance of sexuality in Exotic Dance Clubs. Gender & Society, 19(6), 771-7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esely, G. (2004). The urban outdoors. Gender & Society, 18(5), 646-6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ood, J. T. (2001). Gender lives :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 (4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 zh_TW |